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例6篇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1

借鉴前人经验、融入个人感悟、归纳心得见解、独辟理论蹊径、授人赏乐新法,实为本书一大亮点。

《人生必修――赏音析乐方法论》(人民出版社出版),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刘丽英教授的新著,笔者以为有三新。

首先,欣赏音乐是需要方法,但运用何法,却能显出鉴赏者或著书者的高下。而《赏音析乐方法论》这一能勾起人的好奇心的书名本身就有别于笔者案头琳琅满目的诸多音乐欣赏类读物。而该书目录“析乐篇”中,又言简意赅地提出了听赏音乐的多样贴切比喻,如:赏乐一如品人;从体裁的“型”中品出题材的“味”;标题音乐――读出“情景”,非标题音乐――感悟“心灵”,等等……足见著者对乐音音响的感悟能力和投入精神,以及欣赏理论的解读功力和人本精神,既有相当的学术研究价值,且可面向音乐专业在读生,又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书。

其次,就笔者多年音乐理论及音乐鉴赏研究之见,音乐欣赏篇目叙述体系,基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史为线”,即运用“编年史”的方法,如书中所述“按照音乐‘文化流’发展的社会沿革”为脉络。第二是“以体裁为线”,即注重乐种及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分门别类为主轴。而刘丽英在其书中,除以上二法之外,更多地运用了比较学中平行比较研究和影响比较研究的原理进行音乐的鉴赏。比较,虽然是哲学中方法论的一种,但其二元论的比较方法却与音乐艺术有相通之处,因为音乐的基本美学原则之一就是对比。如一段式中的“承”与“转”、两段式中的主副部、三段式中的“快慢快”、回旋曲式中的“ABACA”基本模式、奏鸣曲式呈示部中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之间的调式调性等的对比。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也指出:“对待艺术品,全部的工作只是用许多比较和逐步淘汰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书中随处可见,如“析乐篇”第三章节《赏乐一如品人》中,为使读者能充分理解音乐的情绪特征,将大合唱《长征组歌》首曲《告别》与终曲《大会师》的中段进行相同旋律、相同和声进行,不同速度、时值的比较解读;将交响诗《伏尔塔瓦河》中主部主题音调进行相同旋律线不同调式调性的比较解读;将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中代表吴清华的主题音调进行相同音列、不同时值、和声的比较解读;将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的“命运”主题进行相同题材、体裁,不同音乐主题的比较解读,既有系统的理论阐述,又有形象的通俗描述。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2

【关键词】音乐 音乐作品 赏析

音乐赏析是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就是经过感悟、体验和再造想象,把听到的音响在脑中整合成音乐语言要素,从中感觉到活生生的形象,进而把握音乐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内容。音乐赏析无论对于赏析者还是对于音乐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都是多方面的。它对于赏析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有益于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对于音乐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支柱,是进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手段;对于社会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是实现音乐作品社会作用的必要条件,在造就社会所需的时代新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并能够促进人类社会审美理想的形成。限于篇幅,本文重点阐述音乐赏析对于赏析者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索音乐赏析的方法。

一 音乐赏析对于赏析者的意义

1.有益于陶冶情操

优秀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力量,能够带给赏析者艺术造诣的升华,使其道德情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赏析者在审美的氛围中会不知不觉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产生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剔除思想意识中不健康、不正确的成分,逐渐变得高尚起来,进而形成较高的音乐文化修养及完美的人格。

2.有益于提高审美能力

优秀音乐作品是人类的艺术财富、人文精髓,能够使审美活动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引导赏析者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消除错误的审美观,从而使其受到教育和启迪。美的观念是同人们的道德观念紧密相连的,它反映着人们的世界观,所以赏析者进行音乐赏析时,实际上是在接受一种道德观、价值观,其影响极为深远。赏析者通过对音乐作品体裁、题材、形式、风格、内容思想性,作曲家创作意图,具体的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逐渐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音乐形象,领会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汲取音乐艺术的精髓,养成审美鉴赏与辨别能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3.有益于培育创造性思维

由于音乐语言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求异性和不确定性,总是有意无意地留下了许多空白,因而音乐赏析需要艺术想象力,让赏析者去延伸拓展,去捉摸思考,否则便难以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世界,更不能从赏析中得其境界。音乐赏析不仅需要艺术想象力,而且也发展艺术想象力,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艺术再创造活动,而不是被动、消极的感知。音乐赏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创造的过程,其间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为了达到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深刻感受、体验和创造,要借助储存的知识和经验,也要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手段,这就使赏析者的智力得到开发,思维更加灵活和敏捷,从而培育创造性思维。

二 音乐赏析的一般方法

1.多听佳曲,感受其美

“观千剑而后识器,听百曲方能知音。”要学会赏析音乐作品,首先必须多听,且要选择古今中外生命力强、感人肺腑的佳曲,感受其富有魅力的音调、恰到好处的表现手法、确切的表达内容与音乐语言、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等等。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对我们的民族音乐、民间音乐要有深厚的感情和广泛的了解,所以更应该多听。多听民族音乐,会深刻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美,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优秀音乐作品本身都是美的,可博闻广听,就是要扩大听的范围,主动接触不同题材、体裁、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让脑海里既有中华民族各类音乐,又有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现代派、各时期民族乐派的印象。赏析之前可查阅相关的知识性资料作参考,对作品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结合音响带来的美感,便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真挚的感情、严谨的结构和鲜明的主题。

2.启动联想,捕捉形象

音乐作品驰骋着丰富的想象,赏析时必须启动联想,捕捉音乐形象,才能充分体味音乐之美,感悟其情致和韵味。对于音乐形象,音乐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简言之,音乐形象就是因为音响的启发,使人在脑海中产生想象中的事物形态或生活图景。如赏析歌曲《橄榄树》的音乐,从六弦琴奏出的大段缠绵不断的分解和弦,到长笛奏出的主题旋律,其音调多是下行的,和弦也是沉郁而柔软的,音型却热情而带祈求,又因每一乐句的句尾拖着长音,更增加了哀而不伤的问句气氛,使人产生无限的伤感惆怅,同时伴有向往之情。这种音乐效果,使人联想到月夜下游吟歌手身背六弦琴、独自漫步弹唱的画面。如能进一步展开联想,就会想到台湾同胞由于多年来不能回到祖国怀抱,以至于“叶落求归根,梦境叹依稀”。人们听到此曲,便会激起浓重的乡愁,或由草原想到大陆,或由橄榄树想到和平,仿佛看到自己变成和平鸽,翱翔于烈烈长空,飞到和平之神的塑像前发出撕心裂肺的祈求,热盼回到祖国怀抱。可见,以丰富的联想捕捉到的音乐形象,可谓胜景无限。

3.体验情感,挖掘内涵

音乐作品不仅驰骋着丰富的想象,并且蕴涵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情感,这是音乐最显著的特点。音乐的内在特点就是抒发感情,音乐作品无不是为了抒情而存在的。换句话说,情感是音乐的生命、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所以在赏析音乐作品时,要以深刻的思想体验,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然后循着对音响的感知,用灵动的大脑去体悟作品的思想内容或题材范围,进而挖掘其情感内涵。

对于有歌词的声乐曲,因语言本身的含义、节律、韵味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对赏析者具有启示作用,要体验其感情内涵并非难事。但是对于没有歌词、纯器乐演奏的器乐曲,要挖掘其情感内涵相对困难一些。乐曲的标题有时是内容的集中体现,帮助我们了解乐曲的大致内容,同时也可从中揣摩其情感内涵。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在传统狂欢节中对各种动物进行描绘,它是由14首独立短小乐曲组成的管弦乐套曲,14个小标题使人们在听乐时,能够按照乐曲标题的提示,在思想内容的引导下受到作品情感的熏染,从而情不自禁地陶醉于作品中,或受到感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4.深入乐理,知人论世

前文已经提到,赏析者进行音乐赏析时,实际上是在接受一种道德观、价值观。因为多数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感情及创作意图,总离不开作者的世界观,所以赏析者要深入乐理,从作者思想感情的实际出发,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探求作品的哲理性。如唐代古琴乐谱《碣石调幽兰》,有如下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终不见用,他在途中看到幽谷中沁人心脾的兰花,于是感慨道:“兰花是香花之王,如今却与野草丛生,正如‘贤德之士,怀才不遇,生不逢辰。’”于是弹奏了《幽兰》这首琴曲,它启发人们自觉抵御现实中的种种诱惑,不畏强权,勇敢地伸张正义、维护真理。

对于那些无标题的音乐作品,应该怎样赏析呢?那就要“知人论世”。“知人”就是要了解作曲家各方面的情况,一是将其作为个体的人来看待,了解其创作才情、个性气质、艺术修养、审美志趣,甚至师承和流派;二是将其作为社会的人来看待,了解其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崇尚,乃至籍贯、家世和交友。“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如政治上的治乱、经济上的兴衰、社会生活面貌、文艺思潮、社会风气和风俗习惯等。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一部哲理性很深的音乐诗篇,其哲理性是贝多芬所有九部交响曲中较为杰出的一部。它反映出当时全人类共同遭遇的命运和人民要起来、要解放,社会要革新、要前进,急需寻找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的理想。但因种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恶势力的无情阻挠,在此社会背景下,作者创作了这首作品,认为只有与恶势力做不屈的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结合贝多芬当时的个人遭遇,乐曲中有着抑郁的成分,更有希望、有斗争、有必胜的信念,充分揭示了作者感情深处隐藏很深的心声,却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共鸣,激励着我们以顽强的意志去争取斗争的胜利。对于大多数无标题音乐作品的赏析,因其寄寓着很深的哲理,只有善于“知人论世”,才能充分领悟乐曲的情致和韵味,从而不断提高音乐赏析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弗兰德?劳厄.开启音乐之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渡边?.音乐美的构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理查德?贝克.音乐的魅力[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教育教学 官能欣赏 感情欣赏 理智欣赏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64-01

音乐欣赏是听觉艺术审美的全过程。《音乐手册》论说,欣赏音乐有三个阶段:1.官能性欣赏;2.感情的欣赏;3.理智的欣赏。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也就是好听,是比较肤浅的欣赏。要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透彻全面的领略,从而获得艺术享受,还必须进入感情欣赏和理智欣赏。这三个阶段是音乐欣赏的必由之路。在此我根据音乐欣赏的三阶段作为划分,逐一探讨在不同阶段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

一、官能性欣赏

欣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审美反映。自然界里一些发声的事物,例如两点散落的淅沥声;鸡叫鸟鸣的动物声,都让我对声音的认识清晰自然。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有一些音乐,官能性欣赏可以占主导。例如唢呐吹奏名曲――《百鸟朝凤》,利用唢呐嘹亮清脆的音色模仿了众多鸟的声音。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时,抓住学生容易官能欣赏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不使用兴趣教学法,因为此类曲子很容易就使学生产生欣赏兴趣。我认为此类音乐教学应该采用开放性教学方法。不把过多的目光和精力集中在乐曲本身,而是广泛联系生活实际。采用联想和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充分官能欣赏获得满足时,不仅仅停留在官能欣赏上,而是获得音乐欣赏所要达到目标之一――有联想或联觉。官能欣赏虽然在音乐欣赏的兴趣保护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欣赏兴趣进行由浅入深的导引,才能使音乐欣赏课程受到学生的认可与喜欢。

二、感情性欣赏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声乐作品特别也是最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在关注的过程中会自然的产生情感。值得关注的是现在的学生多喜欢流行音乐,很大部分的所谓音乐情感性体验来源于歌词而不是音乐本身。真正能够感情性欣赏的音乐作品,一定是有艺术加工的。真正有感情性的欣赏音乐作品是指优美和谐的歌声传导至耳腔,进入脑屏后,产生印象“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体现了音乐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艺术功能,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当前比较先进的情境教学方法指导,我认为比较合适。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实现情境式教学。音像创设情境,通过音响及视觉形象如图画、电视视频画面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教学内容应从易到难,从流行的轻音乐入手,再到中外艺术歌曲,从形象化再到抽象化。例如先从音乐小品法国作曲家王桑的《动物狂欢节》之天鹅音乐片断,在天鹅形象中体会作曲家着力表现的音乐形象,运用的音乐语。再从音乐中体会唯美的东西,感受天鹅美丽气质的同时,通感的方法感受到高雅与美。

还有一些中国作品能够极大的抒发音乐情感,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松花江上》为例,如诉如泣又深含悲情的歌,让人感到失去家乡的悲切、凄凉!但是,随之而来的《游击队歌》等一系列抗日歌曲,都充满激情、同仇敌忾。在这些不乏激情的欣赏题材中,学生对此类音乐的兴趣程度,不如官能性音乐来的高,我认为在此类音乐教学中应采用一定的兴趣教学法,比如故事法就是很好的引导方法之一。学生投入到教师所述的感人故事中,自然会对音乐的理解加深。在获得情感性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

三、理智性欣赏

音乐的理智欣赏,是建立在官能与情感性欣赏之上的,实质是对音乐作品的学术研究或探索。对音乐的理智欣赏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首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例如:熟悉音乐的构成,像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以及音色等元素,还要掌握旋律、变调等概念,为综合分析音乐打下基础。中外音乐欣赏存在着音乐构成上的差异。中国是一个擅长写旋律的国度,旋律又叫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中国音乐的旋律无论是声乐作品,像《茉莉花》,还是器乐作品,像《二泉映月》,都把旋律的美发挥到了极致。而外国的特别是欧洲音乐擅长和声的织体组成与复调音乐的创作。其音乐作品往往旋律感没有中国音乐作品清晰,但音响效果十分宏大,气势恢宏。和谐与不和谐的音乐色彩运用自如,音乐内涵深厚。在教学方法上我认为纯音乐理论知识应该放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性接受基础上。例如:演唱与表演、游戏与故事等方式并用,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意见。此外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得出先从中国作品欣赏入手学生较易接受,也比较容易展开音乐知识和背景及相关文化的介绍,外国作品的学习应该先对作者、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作深刻的剖析,再逐段逐篇分析音乐作品内涵。通过反复欣赏建立欣赏兴趣,并能充分发表对音乐的思考与见解。理智地欣赏音乐必须建立在官能性与情感性欣赏之上,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情感抒发再到理性分析的音乐体验与研究过程,最大程度地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内涵。使音乐欣赏课程达到最终目标,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与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中音乐 鉴赏课 教学

从1996年国家统一在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课以来,音乐鉴赏教学作为其必修模块,它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作为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育政策制定者,还是立足于教学一线的广大普通高中音乐教师,都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和审视,为我们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提供了许多实践依据。

一、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概述

首先,审美作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所强调的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一直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审美价值具有客观性,而这一客观性则是建立在对所要欣赏的音乐作品的背景了解的前提之上的,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反思自己在审美过程中的主观性成分,做到审美的主客观统一性。其次,情感体验是高中音乐鉴赏的重要方面,也是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前提。只有通过不断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才能真正对所欣赏的音乐有所理解。

二、我国音乐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我国音乐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迅速。特别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音乐教育在课程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都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受我国礼乐文化思想和西方音乐教育的影响,没有结合我国高中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导致我国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第一,过度依赖视觉艺术。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上,教师总是先展示一幅相关的绘画或摄影作品,有时,下载一个与之相关的动态视频让学生欣赏。如《第六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有些教师在讲授本课时,总是先导入视频,画面中是: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社会黑暗、动荡不安,每个乐章都配合着相应的画面。这样一堂课下来,音乐反而成了衬托视频画面的“绿叶”。

第二,过度依赖语言艺术。这种现象更为普遍,音乐不能传达语义概念,不能写景绘形,这不仅不是音乐的弱点,反而应是音乐艺术的优势。它造成了理解上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正好给欣赏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和创新空间。如果生搬硬套地与其他艺术形式扯到一块,那是对学生个性化理解音乐的束缚和压抑。如欣赏纯乐器音乐时,如果教师能适度的运用语言艺术,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不顾风格、体裁,过度的用语言去渲染气氛,忽视了音乐艺术自身的魅力对学生的感染,那就是滥用。

第三,坚持形而上学,割裂主客关系。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一些教师将音乐作品视为一种认识的对象,当成一种知识体系,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推理、学习和识记。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坚持形而上学”。不重视音乐审美感性体验的艺术审美特点和音乐审美的情感性、形象性和创造性,离开生动具体的听赏实践,空谈音乐鉴赏理论,是一种抽象思辨的研究方式。但是,音乐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品,它是客观的感性存在物,需要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共同参与。有些音乐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形而上学”之间有什么联系,但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和西方文化的长期影响几乎体现在我们精神生活的所有领域,这种惯性和影响是无形的,主观上也是难以拒绝的。

(2)音乐鉴赏课教学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深入分析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我们提高鉴赏课的质量和正确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受传统音乐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音乐材料的特殊性。改革开放前,我国音乐教学强调其政治功能和道德功能,将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混为一谈,殊不知音乐艺术有它自身的特殊性,我们片面的将艺术的普遍共性强加于音乐艺术之上,导致改革开放前的音乐艺术丧失了自己的特殊性。新中国成立后,受片面艺术观的影响,我们对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也认识不足。在实践中,一些音乐鉴赏课忽略自身的特点,各种艺术登台上演,而音乐反倒沦为配角。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机械反映论和传统礼乐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

第二,受专业教育观影响,忽视音乐存在的特殊性。我国是从借鉴外国音乐教育模式起步的。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师范类高校陆续开设音乐系(科),逐步承担起音乐师资培养的重任。但从一开始到现在,对音乐师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开设等方面,基本上都是机械地仿效专业音乐院校。然而,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院校高度重视技艺传授,这本身没有问题。而普通音乐教育自身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片面地强调技能技巧,不重视甚至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理论课程的教授,导致部分音乐教师只强调音乐的本体价值,而忽视了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单纯地强调学科结构,而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5

一、中日两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路对比分析

(一)两国都非常重视人的发展

中日两国属于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关系,两国在文化上具有很多相同点,尤其是对于两国高校音乐教学来说,都非常重视人员的全面发展。在两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都将音乐看做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都非常重视人类的活动,非常注重对人文内涵的理解,而且,两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时,都深刻意识到了音乐在传统本民族文化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两国高校音乐教育都是在对本民族音乐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断吸取国外优秀的音乐文化,朝着音乐文化多元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将学生们培养成为综合性人才。

(二)两国对音乐教育本质存在不同的认识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根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认为音乐的审美价值跟音乐审美是相同的,不带任何功利性。我国高校音乐教育都认可美学跟哲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主要是以“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为根本理念,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而发展的。而日本高校音乐非常注重实践性,更多的是通过一系列的音乐鉴赏活动,开展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日本高校音乐教学者认为,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必须通过音乐的聆听和制作来逐渐掌握音乐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他们认为音乐经验带有一定目的性和功利性,学生们通过一系列音乐鉴赏活动,不断获得相应的音乐经验和实践经验,从而在达到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目的。由此可见;“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是日本高校开展音乐教学课程的主要宗旨。

(三)中日高校音乐课程内容之比较

1.存在相同的教学领域分类,但具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通过对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领域:即创造、感受与欣赏、表现以及跟音乐有联系的文化四个主要领域;而对日本高校音乐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发现,日本高校音乐领域主要分为鉴赏和表现这两个方面。由此可以;中日两国高校音乐教学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一定的不同,但是却有着基本相同的领域分类。

2.欣赏教学内容的表述不同

中日两国高校音乐都是采取聆听和感知音乐要素的方式教学生们欣赏音乐,不同的是,日本高校音乐教师认为,只依靠聆听和感知来欣赏音乐要素,很难将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进行准确、详细的分析、理解和解读,因此,日本高校音乐教育者会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来讲解世界不用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而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本民族教育、还是对不同民族的教育,仍采用靠聆听和感知来欣赏音乐要素,进而导致我国学生在学习一些外国音乐作品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很难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二、日本高校音乐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更注重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

中日两个高校音乐教育虽然都非常重视人才的综合性发展和培养,但是,日本高校音乐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日本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非常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多思考、分析和创新,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很少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基本上都是以统一的标准培养学生,很难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因此,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要加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高学生们的音乐创造能力,这项技能对学生今后融入社会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会起着非常重要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采用多种欣赏教学的表述方式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日本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会针对不同民族音乐特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来欣赏,进而使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理解、体会。因此,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要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创新欣赏教学内容的表述方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这样会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认识,能够深刻体会到不同民族音乐的风俗和特征,这对学生们学好高校音乐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音乐欣赏课 音乐教育 作用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欣赏课所体现的音乐价值的基本价值和社会功能。通过传授文化知识、培养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的分析,说明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音乐欣赏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对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目前,中、高等教育都设立了音乐欣赏课。音乐欣赏课从音乐教育基本价值方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学识、陶冶高尚情操和培育爱国的情怀,在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传授文化知识

在教学方面,其一是对乐曲的欣赏,与此同时也可以说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此类学习重要包括历史知识和音乐文化两种。我们从学习音乐文化来看,不管是器乐作品还是欣赏声乐作品,音乐旋律是学生首先所听到的,老师讲解音乐作品,一般涉及到作品作者、主要特色以及创作的背景等方面的分析。

音乐欣赏课不仅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的一翼,同时,也承担起了通过音乐教育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角色,欣赏音乐作品同学习历史的关系十分密切,音乐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只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就能领悟其思想内容的表达。

二、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由于音乐家对人生体验的艺术真实写照,因此酝酿出了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还包括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音乐就像生活中的阳光,不可与世人隔离,不然生命将黯淡无光,欲失去生活的情趣。音乐是由词曲、旋律结合而表现生活的。在众多乐曲中,主要是由音乐语言(节奏、旋律、力度、速度以及和调性、调式、声等)来表现的。其作品的艺术美和思想内容,要由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表现出来,此形式的表演有演唱、演奏等。音乐的灵魂是旋律,所以,欣赏音乐作品,不但要用耳朵,还要学会用心来听,才能体会其中的真谛。旋律背后的美是心灵的声音和丰富的音乐语言及优美的旋律,更是历史和人生的写真。众所周之,我国历史上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极为感人。俞伯牙一曲高山流水,不但旋律优美动听还由此引出了一段千古佳话,为后世子孙渊源流传,两人一见如故,正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他们友谊的力量来自于音乐。《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所表现的月冷泉清、人静夜阑的独特意境,展开如诉如泣的旋律,让人犹如听到了作者的心声,一位历经人生痛苦和辛酸的盲艺人,向我们吐诉其不平的一生。我国为多民族国家,所以民歌极其丰富,通南到北,由东而西,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歌,形式表现各个不同。

三、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自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是伴随着历史和物质生活而产生的,一旦产生,就成为重要的人类精神生活内容,对现实生活有巨大推动作用。在中外古典音乐中,大部分作品是对祖国情感的颂扬。赏析此类音乐作品,能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动机和主题,震撼人的心灵,激起莘莘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爱国主义的重要源泉是近代以来音乐的创作,从各个中外典型音乐作品中,读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爱国的激情。由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由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由刘半农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其作品都表现了对国家兴旺和民族解放的振奋精神以及爱国思乡之情,给人以莫大鼓舞和力量。作品以爱国主义的核心力量鼓励着人心,使人的心灵得到震撼,这便是力量。

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音乐欣赏课对社会文明、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来自于人类的团结教化作用和精神熏陶。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

(一)体会作品思想内容和丰富而深刻的意境,可使学生本身素质得到提高,精神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精神力量的作用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有助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们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的珍惜,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安定与和谐,具有积极的影响。音乐欣赏课所带来的力量,充分表现了社会文明提升功能。 转贴于

(二)就学生及学生周遭的群体而言,音乐作为世界性社会性的语言,欲增加不同国度、民族、阶级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譬如,每届奥运会主曲,即世界和平的优秀典型音乐作品,体现了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和对人类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渴望,为世界各地各国各民族带来了相互沟通和友谊,对人类社会和谐与进步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五、结语

为了更具体的实现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在课程的安排中,我们要把对音乐作品的选择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在校园里,我们经常听到学生们的议论,讲到听一曲美好的音乐会感到明天会更美好,感到对学习和生活很有信心,感到活得很充实。所以,每个有责任心的音乐老师,都应该从对社会和学生负责的态度出发,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