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思想论文范例6篇

农学思想论文

农学思想论文范文1

江总书记的话,进一步指明了教育的地位、作用、任务和目标。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农村,则是面向广大农民子弟的基础教育。长期来,由于历史的、自然的、传统的原因。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困惑了一部分农村学生的学习志向和远大目标;信息闭塞又局限了农民子女的眼界;想通过书包翻身,摆脱农村艰苦生活的思想,也片面地激励一部分农民子女的学习干劲。在农村中学担承初中毕业班的任课教师,对于农村学生在各种学习动机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的各种现象看的最透,体会也最深。

我是长期担承农村初中毕业班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自一九七八年恢复升学考试以来,共担承了毕业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围绕着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大主题,反复而激烈地斗争过。升学考试这根绳索牵转了而引起的教育界无政府状态,使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正轨。然而,这根绳索又束缚着教育者的手脚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凭一张试卷定终身,中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取的学生确有光宗耀祖的威风,家长设酒宴,宴请亲朋好友。落榜的学生沮丧、悔恨,甚至有抬不起头、难以做人的苦闷、终日意气消沉。学校、老师压力更甚:中考揭榜成绩蛮好,录取生家长待为上宾,满脸春光;如果各课成绩不如左邻右舍学校,那社会舆论哗然,怨声载道。这时,许多教师特别是毕业班的教师只得闭门思过、难以见人。因此,各科教师平时只能拚命抓升学率,对学生进行加班加点。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曾出现叫学生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甚至出现猜题押题。这样学生中厌学情绪上升,逃学、溜生现象不断出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时期要求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开拓型人才、创造型人才,这种人才的能力趋向必须是善于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观察、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并能有解决问题及创新意识的能力。当前,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使农村与城镇的差别正在遂渐缩小,教育改革的深入,为农村毕业生就学深造广开了门路,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转化。

为了尽快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这场方向性的转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首当其冲地进行探索和总结。

一、 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在校学生是社会人才需求的后备军,而农村学生是向社会提供人才需求的巨大来源。在我国,特别是农村,不是缺少人,而是缺乏合格的人才。社会需要人才,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农业现代化更需要人才。

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冲击着每一个人,改变着人们传统观念,人们越来越感到科学知识的重要。初中毕业生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职业选择,在升学和就业选择面前,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思想政治课教学正是从社会和个体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从理论上端正和提高认识,澄清模糊观念。毕业班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从社会的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这门科程的需要感。同时,使学生确实感到,通过思想政治课上理论的学习澄清了自己原来的模糊认识。从而,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产生兴趣。

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现实的社会现象和学生思想实际相贴近,进行生动活泼形象化教学。例如,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举例说明原理时,尽量做到:用中少用洋;用今少用古;用近少用远;用熟悉少用生疏;用正面少用反

面的事例。这样可以克服农村学生因地域的差异、知识视野的狭窄而造成对原理、概念、观点的理解上的困难和枯燥无味。同时,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上理论知识确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部题,使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习的需要通过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兴趣的增强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所谓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入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理论联系社会、学生的实际是激发和端正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例如,几年来,我都对每届初三学生指导他们进行以“家乡的变迁”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要求他们抓住两个关键时期进行前后对比。一个是家乡解放前后,另一个是家乡改革开放前后进行对比。通过社会调查和考察,搜集材料与写调查报告,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立志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二、 事理结合,端正学习动机引发行为

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品德评价意义的活动。老师不是“教书匠”,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利用本学科的优势,直接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科学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时政教育。通过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知识实际,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际,运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讲清教材的基本内容。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不回避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解难释疑,循循善诱。使学生既能很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又能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教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不能板着一副“老夫子”的面孔,进行空洞的说教。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中的模糊认识,一不能加以训斥,二不能置之不理。要进行善意引导,以理服人。如:我在教“一个国家的国格,是由这个国家的公民在国际交往中形象表现出来”时,举例在东亚运动会期间,本市某校小陆同学为迷路的外宾引路,谢绝外宾的酬谢,受到外宾连连称赞:“中国人,了不起”。就此请同学们谈体会。九七届三(6)班有两位同学说:“小陆真傻,外国人的酬谢该拿。”我听后没有批评他们,却向同学们说:“外宾伸出拇指连连称赞:中国人,了不起。同学们,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占了小陆的光,都是在金钱面前不动心、助人为乐的了不起的中国人。”这时全班情绪激奋,学生通过事理结合,澄清模糊,统一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贯彻这个精神,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事理给合,明确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端正学习动机,在动机的驱使下,表现出对他人和社会有品德评价意义的活动。1995年在“我为双江献爱心”的活动中,我利用思想政治课结合社会责任意识的教学,使同学明确活动意义。所任班级学生为贫困的双江地区,人均捐款十多元;1996年为受灾的山西左权人民捐衣赠物,人均捐衣5件多。初三(5)班周勇同学一次就捐出了十九件衣服、鞋袜。学生们在这此活动中认识到:关心国家兴衰不仅是大人的事,我们青少年学生平时也能做到。

原来比较调皮的学生,也自发地组织校外助人为乐活动小组。他们到镇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清理衣物、打扫卫生。三(5)班钱兵同学参加活动后说:“我这是在为社会尽一份责任。”

三、 抓差促优,后浪推前浪,丰产丰收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行为产生效果。思想政治课体现素质教育,在教师的指导思想上必须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如果从应试教育角度去考虑,那势必在日常教学中,抓紧尖子,盯住苗子,放掉大批,出现瘪子。

国家教委领导同志在论述素质教育的精神中指出: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都能提高。也就是说要大面积丰收。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除了前面讲的以外,在教学具体实施上要做到:面向大多数,照顾后进生,推动先进生。尤其对差生要多给点温暖。在教学的要求上要减小坡度,增加台阶。这好比农民给庄稼施肥,对已弱黄了的禾苗施肥要降低浓度,增加施肥次数。这样做虽然麻烦些,但有利于禾苗的生长,让它们充分吸取营养,结果增加了产量。反之,如果一下子施浓肥,禾苗非但不能吸收,反而加速了它的死亡。

在后进生身上多下点功夫,使他们进步和提高,所产生的正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比只抓少数先进生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这好比集体长跑,有二、三人遥遥领先于大家,又有部分人落后于大家,这时如果仅仅鼓励领先者,那就会出现大多数人会与前面领先者越拉越远,甚至会出现部分人丧失信心,而跑不到终点。如果给落后者以助力,鼓起他们的勇气和信心追上前面的人,那就会推动中间的大多数,促使领先者以更快的速度创出新纪录。

我把这个思路运用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几年实践下,感到效果蛮好。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方面,五年中,所任班级有二次获县级荣誉称号;有三位学生获县级先进;许多学生受到学校的表扬。

农学思想论文范文2

关键词:科学理论;农村;思想;文化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167-02

一、科学理论进农村,用党的创新理论占领农村阵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30年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农业正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相当重视,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农村基础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三农”工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农民自身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尤其农民思想意识上的新倾向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农村理论思想文化工作重视不够。由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理论工作在党政机关及城市的普及教育,相对忽视了农村这块阵地,而基层党委、政府对农村理论宣传工作引不起重视,工作提不到重要议事日程,理论宣传工作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员队伍,经费条件等欠账很多,整个农村理论宣传思想工作基础相当薄弱。

二是农村理论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农村改革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的推行,农民的腰包渐鼓,生活富裕的农民越来越不满足“面向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的文化生活,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要求,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主流媒体和文化主流就应及时跟进,用科学理论及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这块阵地,加强对农村群众这方面的正确引导,满足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求。

尤其重要的是当前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相当重视,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乡风文明、社会和谐如何去实现,无疑为理论思想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是新的挑战。

二、科学理论进农村,用党的创新理论占领农村阵地,必须建设一支过硬的理论宣传工作者队伍,必须做到方式创新

在充分认识农村理论宣传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如何做好农村理论宣传工作,用党的创新理论占领农村阵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理论宣传工作者队伍最关键。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党的创新理论是指引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唯一正确理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群众、教育群众,使群众自觉掌握创新理论,这是我们理论宣传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就应用心去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党与群众的桥梁,自觉肩负起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崇高使命。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带着感情到农村,怀着激情去宣讲,做到与群众心连心,努力把党的创新理论这一鲜活的理论用生动的方式去宣讲,去传播。理论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如何,除要看宣讲队伍的素质高不高,素质高才能思路新。还要看方法好不好,方法好才能树立形象,才能增强工作的凝聚力、感召力。所以必须在方式方法上狠下工夫。

首先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吃透吃准,决不能因一知半解而出了笑话。再是做理论宣传工作要掌握基本规律,做到有的放矢。要根据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农村群众思想实际、要根据不同群众的需求,群众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就讲什么,把老百姓所关心的国家大事热点难点问题吃透弄懂,向群众解释清楚,在增强实效上下工夫。三是理论在农村传播过程中,要结合农村的特点及农民的接受能力,在掌握方式方法的同时,必须有一个好的载体,以往以大会作报告的方法太枯燥,除讲者费力外,农民还不愿意听,效果并不是太好。如果能把理论课堂直接搬到农家大院、田间地头,让宣讲者与老百姓面对面,心贴心的进行互动交流,通过你问我答这种过程,老百姓既不感到理论的深不可测,讲者也轻松自如,其效果可想而知。四是要加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阵地建设。尤其要加强乡镇党校,党员电教室、农民文化中心、广播站、村图书阅览室等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大对其投入,给广大农村党员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修养栖息地,从而有力抵制各种不良文化在农村的传播。五要根据不同时期农村工作的任务需要及时组建报告团、宣讲队。把理论宣传工作及时做到农民身边,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把党的富民政策及时送到千家万户,帮助农民尽快走上致富道路,总之要通过创新传播方式,选好传播载体,真正让理论传播在农村取得实效。

三、科学理论进农村,用党的创新理论占领农村阵地,必须有好的机制作保障

要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农村基层,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并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必须要有一套切合农村实际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

一是要建立县(市)委宣传部对理论宣传工作负主责,乡、村两委具体抓,有关部门紧密配合,上下齐抓共管的理论宣传工作体系。由市委宣传部定期组织召开理论宣传工作会议(可以每月一次),乡、村两级汇报工作,宣传部对工作进行总结和部署,通过三级工作机制的形成,有力推进理论宣传工作在农村的开展。二是要把理论宣传工作列入基层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理论宣传工作常议、常抓、常管。切忌理论宣传工作常挂在嘴边,实际扔在一边的做法。三要在机制上保证基层理论工作者队伍的稳定。用足经费,落实待遇,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理论宣传工作有人愿意干,积极干,彻底扭转以往理论宣传工作没人愿意干、被动干的局面。四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科学理论进农村的重要性。规范影视、网络管理,打击封建迷信活动,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使科学理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五要以理论宣传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完善考核机制,确保理论宣传工作在农村顺利开展,只要有了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并不断完善,党的科学理论就能真正深入农村基层,被人民群众所接纳,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党的科学理论才会产生巨大威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指日可待。

农学思想论文范文3

关键词:儒家;重农学派;经济思想;比较

重农思想贯穿古代中西方经济思想史的全局。中国的重农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盛行于西汉。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期间的“义利之辩”首开农商争论的先河,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倡导“崇本抑末”论,奠定了后代封建帝国重农抑商思想的理论基础。法国“重农学派”出现于18世纪50-70年代,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对二者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把握和印证中西方重农思想的异同,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揭示思想所产生的特定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从经济思想的角度考察,贤良文学和重农学派都强调农本商末,主张从立国与治国的高度来重视发展农业。具体而言,两者思想的相似之处,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是财富的本源

西汉中叶,为巩固封建地主统一政权,汉武帝推行全面的重商主义政策。统制经济虽然暂时缓解了财政危机,但长期战争和繁重的赋税致使民穷财困,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此,“讫昭帝世,……诏郡国举贤良、文学士,问以民所疾苦,于是盐铁议起焉。”(《汉书・车千秋传》)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提出“进本退末,广利农业。”(《盐铁论・本议》)他们认为“农,天下之大业也”(《盐铁论・水旱》),并明确指出“衣食者民之本也,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盐铁论・力耕》)在贤良文学看来,农业是富国之本,也是唯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夫欲安民富国之道,在于反本,本立而道生”,“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盐铁论・忧边》)由此出发,贤良文学提倡封建政府“强本禁末”,鼓励和扶持农业生产。“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分土地,趣本业,养桑麻,尽地力也。”(《盐铁论・水旱》)“故非崇仁义无以化民,非力本农无以富邦也。”(《盐铁论・轻重》)与此类似,法国重农学派也缘起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路易十四、十五两朝片面强调流通领域,造成农业萧条,农民贫困。为挽救危机,重农主义应运而生。作为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魁奈将农业视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一切社会收入的基础。他说:“君主和人民绝不能忘记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一切利益的本源实际是农业。正是农业供给着原材料,给君主和土地所有者以收入,给僧侣以什一税,给耕作者以利润。正是这种不断地再生产的财富,维持着王国其他一切的阶级。”在魁奈看来,农业是工商业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农业荒废,其他产业必将受到损害。“农业繁荣,其他一切技艺也都兴旺,一旦土地荒芜下来,无论从事水上工作或陆地上工作都将处于垂危的境地。”所以,“一切对于农业不利的东西,对于国民和国家是有害的。一切有利于农业的事,也有利于国家和国民。”为保障农业的繁荣,必须加强国家对农业的管理。“只有政府决定保护租地农场主,才能使这样的人,巩固他们专门从事农业的决心。”由上可知,力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促使国家重新走向繁荣富强,是贤良文学与重农学派经济思想的主题和中心线索。

二、工商无以致富

在主张“力耕”的同时,贤良文学竭力否认工商业能以致富,他们认为工商业所带来的“利”并不是真正的财富,它只是社会财富的一种再分配,无助于财富总量的增加。“故商所以通郁滞,工所以备器械,非治国之本务也。”(《盐铁论・本议》)贤良文学以楚、赵“民淫好末”却“均贫而寡富”,宋、卫、韩、梁之民“好本稼穑”而“无不家衍人给”为由,强调“利在自惜,不在势居街衢;富在俭力趣时,不在岁司羽鸠。”在此基础上,贤良文学将国民按职业划分为农、工、商各个等级。“古者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足以相更。故农民不离畦亩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斩伐而足乎材木;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百姓各得其便,而上无事焉。”(《盐铁论・水旱》)“农”居主导地位,凌驾于“工”、“商”之上,显示出在汉代森严的阶级结构中,农业生产者的政治地位要高于手工业者和商人,这是西汉儒家重农抑商思想的现实表现。和贤良文学相似,魁奈从等价交换原则出发,论证了工商业不能增加物质财富。他指出商业只能使财富在地点上发生转移,不可能创造财富;而工业只是把已经存在的各种物资因素结合起来,改变它们的存在形态,并没有增加物资本身。因此,“应当把从土地上生产财富的人们的劳动同在工厂里制造各种制造品的工人的劳动加以区别。前者能生产盈利,后者生产的制造品,其价值仅能与所花的支出相等。”以此为基础,魁奈对法国社会进行了阶级划分,他指出当时社会存在着三个阶级: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者阶级。“生产阶级是耕种土地,逐年再生产国民财富的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依靠收入,即纯产品来生活,这些纯产品是生产阶级每年从再生产财富中,……把它支付给土地所有者阶级的”,“不生产阶级,……他们的支出,是从生产阶级取得收入的土地所有者阶级取得的”。在三个阶级中,生产阶级占首要地位,不生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依附于生产阶级而存在,这种次序明显的阶级划分充分说明工商业是非生产的、不结果实的部门。

三、主张自由放任

贤良文学继承儒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的思想,主张富民之道在于“无为而治”。针对盐铁官营的诸多弊端,贤良文学进行了猛烈抨击: “今郡国有盐铁,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盐铁论・本议》)从盐铁专卖的效果看,“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盐铁论・轻重》),并未达到“上下俱富”的目的。因此,贤良文学坚决主张废除官营经济,允许民间自由经营。“与百姓争荐草,与商贾争市利,非所以明主德而相国家也。”(《盐铁论・地广》)“公卿诚能自强自忍,食贤良、文学之至言,去权诡,罢利官,一归之于民,亲以周公之道,则天下治而颂声作。”(《盐铁论・能言》)西汉儒家反对政府干预的思想,虽然带有民本主义色彩,但其宗旨仍在于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与西汉儒家一样,魁奈强调自由放任是增加社会财富的必要条件,一切垄断和政府管制都是违反“自然秩序”的。“任何有权力的官吏的介入,都是不适当的,如果无智,甚至更进一步有不良的动机,那就更加危险。”“在商业和农业的垄断中,常常会遇到过多的拥护者。……国家的各个制造业,在取得垄断的特权中相互破坏。”在他看来,自由贸易与市场开放是复兴法国经济的重要手段。“必须维持商业的完全自由。因为最完全、最确实,对于国民和国家最有利的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政策,在于保持竞争的完全自由。”魁奈反对侵犯个人利益的国家干预思想,满足了力求摆脱重商主义束缚的时代需要,直接催化了古典经济学的诞生。

四、提倡农业单一税

在财政政策方面,为实现“民富”、“百姓足”(《盐铁论・执务》),贤良文学主张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畜民者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赡”(《盐铁论・未通篇》),“王者不畜聚,下藏于民。”(《盐铁论・禁耕》)在征课对象上,贤良文学提出赋税只限于农产品及农家副业所生产的布帛,并坚持什一之税,反对厚敛。“什一而借民之力也,丰耗美恶,与民共之。”(《盐铁论・未通篇》)只有“赋敛省而农不失时”(《盐铁论・执务》),才能保证国家赋税的顺利实现,这是儒家传统观念“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颜渊》),在西汉时期的集中体现。和贤良文学类似,魁奈同样认为构成国家收入的租税,只应向生产财富的农业征收。“对于土地所有者,对于君主和全体国民来说,把赋税完全对土地收入直接征收,是有很大利益的。因为所有其他的课税形式都是违反自然秩序的,都是对于再生产和赋税本身有害的,都是会在赋税之上加上赋税的。”在魁奈看来,只有耕种土地才能生产纯产品,因而,赋税应该直接从土地的纯产品征收。“不论商人还是手工业者都不应纳税,只有土地所有者才纳税。”为鼓励农业生产,魁奈主张轻税,并提出十分之一税是最公平合理的税率。他说:“合理的租税,就是没有掠夺化的不良课税的租税,……每亚尔邦征收十分之一税。”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汉儒家和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都是社会激剧变革的产物,是对重商主义政策的直接否定。西汉儒家的重农思想早于重农学派大约两千年,由于时代背景、社会生产方式和阶级立场的差异,二者的本质内容和历史作用迥然不同。在发展农业的具体方式上,重农学派极力主张“扩展大农法,排除小农法”,即用资本主义大农业代替封建小农经营。魁奈指出“用于种植谷物的土地,应当尽可能地集中在由富裕的租地农场主经营的大农场。因为大农业企业和小农业企业相比,建筑物的维修费较低,生产费用也相应地少得多,而纯产品则多得多。”他认为运用资本达到相当规模的资本主义大农业,与分散的封建小农业相比,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产品。为保护租地农场主利益,魁奈提出一切赋税都要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对于租地农场主的预付资本应该免税。“对土地所有权的表面上的推崇,也就变成了对土地私有权的经济上的否定和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肯定。……这正是法国革命制定的法律打算实施的办法,也是李嘉图学派的充分发展的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结论。”与此不同,贤良文学代表西汉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他们所重视的是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贤良文学提出的发展农业的方案是分土井田,即实行井田制度。“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盐铁论・力耕》)在小农经济的历史背景下,贤良文学向往“抱布贸丝”的物物交换,反对对外贸易。“各安其居,乐其谷,甘其食,便其器,是以远方之物不交,而昆由之玉不至。”(《盐铁论・同有》)。西汉儒家的经济思想正是并力图保持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和谐。

综上所述,西汉儒家与重农学派的以农抑商论,其目的都在于挽救病态的封建社会。以魁奈为代表重农学派从农业资本家的立场出发,把对财富的认识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最早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虽然具有封建主义外观,但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西汉儒家代表的则是封建社会初期豪族地主阶级利益,他们的重农思想是小农经济与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必然产物,其外观和实质反映的都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重农思想的发展与实践,引导古代中国走过了漫长的历史道路。重农主义政策的推行,反过来又维持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和封建统治,遏制了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和成长。因此,如果重农学派是在主观上维护封建统治,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开拓道路,那么,西汉儒家的经济思想其主观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在客观上却堵塞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魁奈经济著作选读[M].商务印书馆,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2.

农学思想论文范文4

精辟的论述科学的概括——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论述的体会

邓小平的稳定观浅析

重视人才是我们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重视人才的论述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体会

围绕全党工作大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试论优化大学生德育环境

大学生心身健康制约因素心理疾病探微及其它

试论市场经济下的竞争

乡村企业产权组织的最佳选择——股份合作制

浅议农业院校综合改革

对做好高校信息工作的几点思考

浅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

努力发挥图书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试论高校自编教材的作用、问题及其对策

对香港工业大学建工系学士学位学生参加工业培训态度的研究

与北美(美国、加拿大)人做生意

管理理论的丛林

王宝维教授

教育的希望在于创新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

我国农业产业化成因的经济学解释

狠抓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莱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实践

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主导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浅析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

中国文化对莱布尼茨思想的影响

自由在哲学范畴和社会范畴的发展及意义

对素质教育的哲学思考

评“大法”的反动世界观

思想政治工作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三个代表”与从严治党

试论青年教师成才

两大法系的差异及原因

中国公证如何迎接WTO的挑战

加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措施探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中的农村文化建设

论创造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所需条件——以系统论视角

试析隐性失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分流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人才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关于青岛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基于期望差异理论的山东省观光农业游客满意度评价研究

人口思想素质对家庭贫富的影响机制及路径依赖——以西部农民思想素质为例

青岛市城阳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农村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私权自治

农民话语权缺失:信息传播维度解析

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思考

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的农业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山东绅士举办团练的原因探析

深入开展高校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学习方永刚先进事迹的思考

大学文化的学理难题

论教学风骨及其审美构建

农学思想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思想和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56-02

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而课程建设是实现课程实效性的保证。随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进行,目前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面临着来自社会商业文化、学校生存发展环境、学生对课程的抵触与抗拒心理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只有对课程采取切实有效的创新举措,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涵与性质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因此,从狭义上说,课程是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具体指学校设置的某一门教学科目,或者指一门学科教学内容的完整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受到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被列入必修课程。追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发展进程,课程设置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共产国际主义运动史》(简称“老四门”),到《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革命史》(简称“新四门”),再到《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结合的“两课”,直到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八门课程的“98方案”,课程设置才逐渐规范化。“05方案”将原来的“7+1”精简为“4+1+1”,即《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这次课程改革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概括了原来的“两课”,科学地整合了“两课”的基本内涵,至此,课程设置走上科学化[1]。

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属于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基础而建立的学科课程,其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我国农业建设培养后备合格人才的重要职责。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急需农业和农村建设的各种人才。但是,由于我国制度的弊端,致使人们对农业一直较为轻视,农民的社会地位也较低。这些现象不可避免地导致很多农村学生为了跳“农门”而寒窗苦读。因此,许多学生考上农业院校后,情绪甚至有点低落。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大学,认清自我,开始新的人生,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我国的三农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由此可见,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具有鲜明农业特色和实践性特点的课程。从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特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的课程。因此,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本质,就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和实施的、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德育课程,也是每个大学生都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2]。

二、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商业文化带来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观念、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文化及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带来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多种社会经济成分并存、市场经济的效益至上,促使社会各利益团体逐步形成并呈现多元化态势,社会的这些变化导致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与多元化,形成不同意识形态并存,多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的局面,极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的混乱与困惑。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国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利益至上的特性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唯利性极容易使学生在利益选择时注重物质利益忽视精神利益与道德利益,在道德目标的选择上注重个体目标忽视社会目标,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多样性忽视主导性[2]。目前,大学生中道德失衡、诚信缺失、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现象尤为突出,给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学校生存与发展环境带来的挑战

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功利目的致使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处境尴尬。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高校已经完成规模扩张,开始注重内涵建设。近几年来,高考人数逐年递减,生源争夺更为激烈。学校要想吸引更多的生源,必须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三方面的需求。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是社会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时期,在整个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和家长希望大学生毕业后能比较容易地找到一份工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社会也会相应地出现一些新的产业和岗位,用人单位希望高等教育能够迅速培养为己所用的人才,希望大学生上班后能立即开展自己的工作,并能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学校迫于生存与发展的形势需求,不断开设新的专业来满足社会变革产生的新需求以及学生和家长的就业需要。这就不可避免地因为新专业而挤压其他课程的课时数与教育教学资源[3]。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投入严重不足。学生逃课现象层出不穷,给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学生对课程的抵触与抗拒心理带来的挑战

从学生的心理来看,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刚入校时大都有些不甘与排斥的心理。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寒窗苦读十二载,还是没能摆脱“农”字,因此对进入农业院校难免心有不甘与排斥。除以上问题外,大学生普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持拒绝或逃避的态度,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只是大学设置的辅助课程,不如专业课重要,学不学无所谓。大学生的这些心理是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首先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市场经济的唯利性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心理影响,使大学生在面对价值选择时比较普遍地追求物质价值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精神价值,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学生更容易做出功利性的选择。在笔者的一次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毫无帮助,纯粹属于浪费时间。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大学生普遍比较看重能够帮助其尽快就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类看似没有实在帮助的课程持拒绝或逃避的态度。他们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其物质利益的联系更为紧密,可以帮助其实现就业,让他们获得更为直接的物质利益。在大学生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相关知识,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论,与他们将来的工作没有太大的联系。“政治”只是政治家或理论家关心的问题,普通人是否了解并不重要。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是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创新途径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时俱进,贴近生活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核心。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大学生的特点,改革不适应形势发展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实际生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教学内容要注意吸收和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的新的理论成果,要立足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教学内容的创新,核心就是避免各课程之间内容的相互重复。这就需要教师对各门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教学课时的调整,通过调研,及时调整部分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除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无谓重复外,也可从不同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与分析,力求讲出新视角与新观点。

(二)教学环节的创新――利用农业资源,加强实践教学

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实际情况,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突出农业院校特色,努力建设校外新农村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加深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内涵与本质的理解,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深入了解我国现阶段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面临的巨大挑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课程建设的创新应当包括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高。改革评价方式。注意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学生的学业成绩构成要多元化,可以将学生各种形式的平时成绩与学期考核成绩结合,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

(三)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在课程建设创新的进程中,逐步建成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注意发挥不同职称、不同学历、不同研究方向教师的教学专长,开展研究型专题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就是建成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为主体,以思想政治工作专职干部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外聘教师为补充的教师队伍。促使教师队伍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的教师队伍,才是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取得成效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王素玲,李红.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之管见[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0):64-66.

农学思想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农场;党建;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 D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34-1

在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中,农场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并在农场的发展中要加强其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促进农场快速有效的发展。在进行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这些思想理论和农场的发展相结合。在农场内部要开展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和争先创优活动,加强农场反腐倡廉的作风建设,不断提升内部党组织的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为农场各项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新形势下思想工作的开展

1.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的开展。我们要大力开展农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做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工作,将科学发展的学习观作为农场思想理论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了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要定期组织他们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为了更好建立和完善学习活动的长效机制,必须更新出有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学习方式,光是抓好个人认真自学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地开展运用主题报告、各个工作的主题发言、领导讲话、小组间合作学习专题会、工作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坚持学以致用,这样也能促进更好地学习,最后将学习到的理论成果用来处理农场高效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了进一步落实人员的学习情况,党员领导干部要定期的讲党课,促进理论学习在农场的不断深化。

2.加强思想宣传工作。为了改进新时期的思想宣传工作,首先要结合“十二五”规划和农村的实际工作情况,抓好领导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关于农场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农场党员、领导干部、员工与新时代同步的改革创新精神和民族精神。然后思想宣传工作要掌握好农村发展的导向,要重视农村宣传的深度,宣传的内容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符合党的十精神要求以及科学发展观。我们要努力在农场内部建立起一股凝聚力和注重科学发展的和谐良好的工作环境。

3.加强制度规范建设。要重视制度的规范学习,完善农场的学习制度、研究调查制度、报告制度、宣传制度、考核评价制度、表彰制度、监督制度等要健全完善制度的学习,用制度来管理学习。

二、以抓基层、打基础为重点,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为了完善农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机制,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制定出了适合基层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的工作制度,进一步强化各个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责任制度,在管理目标上要明确,要严格落实好各种考核标准和各个部门创先评优的评价体系的规范性。在各个基层开展各种形式的评价活动来突出农场干部、员工和群众对建设工作的客观性评价制度,对开展的活动也要进行考核和评价,让党建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开展,从而达到实际的意义和效果。农场党建工作要积极做好为党员服务的工作,规范党内民主程序,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原则,建立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报告的制度,党员利益诉求表达制度等。通过农场关于党建工作的内部互通渠道,建立好农场对退休党建工作者和党员的关爱机制,对他们进行特别的关系和重点的帮助。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认真做好反腐倡廉和行风建设工作

目前党中央对打击腐败也是高压的姿态,因此要求我们农场的各个部门党员干部要认真地学习有关的法律政策和党中央关于纪律建设的讲话内容。在农场内部要定期召开关于进一步完善廉政制度、加强党组织的廉政执行力的教育活动。然后对农场领导干部和党员设立正确的权利,并进行制约和监督,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对重点环节、重点部门的权利要实施监督管理,加大纪检工作巡查力度,将反腐提倡的制度有效的落实。在农场内部做好调查举报工作,坚持重事实、讲证据、重程序的,做好违纪实践的查办工作。要在农场工作中认真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对于反腐提倡工作建设标准,加强反腐工作长效打击力度和全面治理力度,在总体上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能力。落实农场干部的财务公开制度和党员干部关于个人有关事项的报告工作,配合部门进行“小金库”等整治工作,纠正在农场中的不正之风,学会倾听基础民众的建议,严格执行党政干部的问责制度。

四、以创建文明农场为目标,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在完善农场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要坚持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重要思想,要以农场的文化建设为载体,促进农场的思想文化、和谐文化、生产文化、创新文化、安全文化、廉政文化等为核心建设内容的新时代农场文化建设。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对各项制度要时常进行系统的整理和修订,完善制度建设,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员工要进行表彰和嘉奖,在农场各个部门做好宣传工作,激励每一位员工敢于发挥自己才能和对工作无限的热情。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注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根据农场的工作情况和新形势下的发展状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指导工作。在农场工作的整体布署上,我们要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细化,发挥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作用,形成整合力,要坚持改革创新的思想,将精神文明工作的建设范围不断拓展。

农场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坚持做好服务农场中心工作、服务职工需求和加强农村自身发展的工作思想,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营造团结向上、积极活泼的文化氛围,为和谐农场的建设做出贡献。

为了农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有效地加强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的工作力度,从农场基层员工抓起,重视员工在农场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农场发展中要发挥组织建设的作用,有效地将党建工作和文化建设进行结合,有效推进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晖晴.浅谈如何做好国营农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J].甘肃农业,2011,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