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学品论文范例6篇

精细化学品论文

精细化学品论文范文1

关键词 高职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精细化工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精细化学品(表明活性剂、化工助剂、农药等)的性能、品种、原料生产、生产工艺等,是科学性、实用性、综合性的化工专业课程。学生在学习该课程过程中能丰富其相关的有机化学生产知识,掌握从简单化学品或天然化学品(利用苯、脂肪酸、乙醇等)通过化工生产合成出具备一定功能作用(例如去污、抗氧化)的产品的能力,可初步具备化工生产过程设计和工艺控制的能力,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也能显著提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教学多从反应类型出发,过多专注于反应原理等理论知识,而学生的生产小试及生产过程设计及工艺控制未被重视,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达不到应有的目标——“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我们结合学院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与学生、学院、企业“四位一体”,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培养目标出发,立足于学生的自身情况,选取实用性较强、学生易理解的生产过程知识,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取时并没有集中学习精细化学品生产的主要反应,例如磺化、硝化等复杂的反应机理,而是从不同类别的精细化学品出发,主要有表面活性剂、化工助剂、胶黏剂、农药、医药中间体等,内容包括其作用、目前国内外生产情况分析、生产小试、工艺设计及流程控制,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学习内容选取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类比来加强理解和记忆,并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从“跟着学”转变到“自主学”,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2.1 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已渐从教师转变为学生,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细化学品产品(例如洗衣粉、化妆品等)展示及学生的产品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精细化学品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有迫切掌握其生产的工艺的愿望,因此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力和创新力;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实质来理解每类反应,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由理解到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有效融合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

2.2 课堂教学与生产小试相结合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的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精细化学品的理论知识,这些并不能满足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的,也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对每种教学过程中均有设计生产小试,例如在表面活性剂单元中,将理论教学与十二烷基本磺酸钠的制备实验结合,这样既保证了教学活动的完整性(理论+操作),又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校外参观与流程设计结合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需要具有掌握初步的合成和工艺流程设计控制能力,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江苏洁丽莱日化有限公司”,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产品肥皂的生产工艺,并在教学最后环节设置了同类产品的生产流程设计。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首先培养了学生对基本精细化工生产的流程和工艺控制参数的准确把握,锻炼学生能熟练查阅相关精细化学品生产的工艺参数,使得学生能够合理地设计工艺流程;其次,流程设计过程中提倡学生利用AutoCAD等绘图软件绘出流程图,这样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符合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最后要求学生将流程设计与企业实习报告结合,提出自己观点。整个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精细化学品反应理论、生产工艺、参数控制、计算机绘图等多方面能力。

3 综合多种考核方式

针对我院学生情况,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总课时为80 学时,其中理论课60 学时,生产小试10学时,实习报告及流程设计10 学时。在教学考核中,综合考虑三个方面:(1)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主要通过学生的期末考试体现;(2)学生平时课程投入,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率、作业、课堂提问回答情况等;(3)学生的操作水平,主要考核学生小试实验中基本仪器操作能力、实验报告册、实习报告册及课程设计图。所占的比例为6:2:2。多种考核方式结合基本上能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更好地让学生和教师掌握教学效果,能及时通过教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在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教学中我们立足于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需求,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理论知识与生产小试相结合、校外实习与流程设计相结合,综合多种形式考核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这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我们将更好地开发“学院、教师、学生、企业”各方面资源和潜力,为我国精细化学品生产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程毓,张明.关于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3(6):72-73.

[2] 张彩霞,何小陆.《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化工时刊,2009.12.12(23).

[3] 李勇.《精细有机合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J].科技教育,2008(30).

精细化学品论文范文2

《精细化工生产工艺》是一门讲述精细化学品性质、应用及生产的专业课程。精细化学品是对初级化学品进行深加工而制得的一大类化工产品,包括农药、染料、涂料、食品添加剂、日用化学品以及新型材料等,他们具有品种多、产值高等特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现代科技的物质基础。如何能让学生较理想地掌握好这门课程?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结合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摸索、改革和创新。

1多种教学教材结合,增加趣味性,让学生提高兴趣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者的需要,本课程可使用的教学媒体除了文字教材外,还可增加录像教材、及ppt课件。

1.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的内容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基本内容,是本课程教与学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文字教材要求体系完整,将教学内容和学习指导内容有机融合,以适合课程教学的需求;使实训内容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体现技校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1.2录像教材

根据课程专业性特点和我校没有精细化工实训室的现状,采取有重点的系统讲授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性的特点,通过讲授、演示等手段讲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实训的操作技术和工厂实际生产状况。可加强学生对生产过程的认识。

1.3ppt课件

以课程的知识点为线索,采用讲授的方式对教学难点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主要内容有各章难点解析、典型案例及习题指导等。通过交互式的设计,加深学员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多种教学媒体中以文字教学为主,其他教学为辅,以补充单独文字教学方式的单调性。多种媒体的配合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便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能够让学生间接感受到工厂生产的氛围,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巩固课堂教学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1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循序渐进进行教学

《精细化工生产工艺》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是在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的前后联系能力又较弱,对于该课程内容的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先对原来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再讲授课程的专业知识。虽然课堂讲课时间较长,与学生交流的时间较少,教学过程较为单调,但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这种复习巩固的学习方法能使各学科加强联系,并举一反三。不失为一种针对技校生学好专业课程知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2.2注意学生课外能力培养,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虽然课上时间互动较少,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增加了与学生课外互动的时间:在每节课结束后,布置一些培养能力性的作业,比如在学习化妆品这一章时,让学生根据所讲知识,检查自己的脸部皮肤属于什么类型,应该用什么类型的化妆品,什么样的原料适合自己的需要,根据相关课本知识及查阅相应材料,确定自配化妆品的配方,再根据配方原则进行修改,学习完工艺方法后,确定生产的方法。

2.3绘制流程图,并分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动手和自主学习能力

《精细化工生产工艺》课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工艺流程的介绍,内容繁多,很多产品的生产本身就有很多方法,不同的方法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流程,如果老师都用挂图或单纯的课件展示讲课,就会比较枯燥,学生没有兴趣,而且容易混淆。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流程及流程图的内容,可将学生分组,合理分工共同努力完成以下任务:了解产品生产所用的设备及其用途;基本弄清楚物料流向;整理流程概述中涉及的工艺条件等知识点;按照绘图要求绘制工艺流程图。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每组学生完成任务后,学生要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给其他组的同学听,其他同学在做好笔记的同时要找出不足和错误之处。然后进行讨论和解释。教师可以偏重于重点和难点内容讲解,偏重于解决学生的疑问,并注重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分析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大大减轻了老师的课堂讲课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4进行案例教学

《精细化工生产工艺》课程中,很多产品的生产及特点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课本中每一个都介绍的很复杂,学生容易弄混,把其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做成课件的形式,给同学们讲解并演示,让学生在学会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总结知识点的能力,让学生对比所讲述的案例自学相似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又能加深印象。

2.5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仅仅是课本上的内容,很难开展类似项目化的教学过程,所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比如图书室、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为学生展开一个全新的平台,也为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平台。

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3.1在讲课中联系生活

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加知识的趣味。比如讲洗涤剂时,可播放一段“一个学生一天生活”的剪辑视频,让学生找出在哪些环节中我们涉及到了洗涤剂,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在此基础上在讲解洗涤剂的配方,通过回忆已学过的表面活性剂的内容,让学生大胆推理不同的洗涤剂可选用那些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并通过观察生活中自己有的洗涤剂的配方,检验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4]并思考我们在买洗涤剂时推销员所说的话是否都正确可信。

3.2围绕社会热点展开教学

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诸多的关于食品的“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事件”“毒奶粉事件”“染色馒头”等的事件,针对相应的热点报道,让学生搜集信息,知道什么是食品添加剂,热点报道中的有害物质是否属于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如何辨别我们周围的食物中是否添加了非法的添加剂,非法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很多不合格产品中为何会使用非法添加剂。让学生认识到食品工业要重视添加剂的滥用危害问题,提高行业本身道德标准。

3.3加强实训建设

我院到现在已经建成了啤酒和洗涤剂的精细化工生产实训室,让学生们看到整个生产过程并参与进来,让学生记忆深刻,该部分的学习效果就非常好。但是还有很多模块的实训建设还是空白,为全面加强教学建设,就必须加强实训建设。

3.4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工厂

精细化学品论文范文3

[关键词]大学语文 理工科院校 细读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5―5843(2013)03-0107-03

一、大学语文课的生存环境

大学语文课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科学技术至上的观点处于绝对的霸权地位,实用主义思想广泛流行,大学语文课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在科学教育的猛烈挤压下,一些高校减少甚至停开大学语文课,从而为那些更具有应用性、技术性的课程腾出空间。另一方面,视觉文化异军突起。以电视为基础,包括电影、广告、服饰、建筑、城市形象等视觉图像媒体在内,视觉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视觉图像无处不在,有人形象地称这个时代为“读图时代”。图像不仅抢夺、霸占着人们的眼球,也正在成为我们创造、表达、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总之,图像正在对文字展开“征服”战。传统的以文字为基础的文学教育,包括大学语文课在内,不可避免地受到视觉图像的疯狂侵袭。在这场不见硝烟的语言与图像的战争中,语言的败势显而易见,以至于有人感叹:大学文学教育已经失落!

为了改善大学语文课的生存环境,199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促使一些高校再次将大学语文课作为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来建设。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也随后表态要在普通高校中推进大学语文课的建设。然而这些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种种努力也只能暂时缓解大学语文课课时急剧下降的窘境,而减少甚至取消大学语文课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要从根本上改善大学语文课的生存环境,提高理工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须首先从大学语文课程本身人手。本文在此提出文本细读教学法,让学生直接面对文学作品,学会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学习兴趣,希望借此改变人们对大学语文的看法,改善理工科院校中大学语文的生存环境。

二、细读教学法及其实施步骤

“细读”这一术语起源于20世纪初兴起的英美新批评,是其核心思想之一,诞生于西方高等学府文学教学的课堂之中,因而与文学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1921年,英美新批评的先驱人物艾・阿・瑞恰兹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教学中率先提出细读法,他让学生对隐去作者和标题的诗歌进行反复、充分的阅读,然后做出自己的批评与评价。令人倍感意外的是,这种看似简单、带有实验性的教学尝试受到热烈欢迎,迅速从剑桥大学涌入其他各高校的文学课堂,掀起了一场高校文学课堂的革命,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而达到顶峰。而且在新批评这一流派衰落之后仍然活跃于课堂之中,如今已经成为西方高校文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

细读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学方法,具体的实施步骤是怎样的呢?公认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学者莱奇的归纳,他将新批评的细读分为十六个步骤:(1)选择一简短文本,通常为一首玄学派诗歌或现代诗;(2)排除“发生学”的批评方式;(3)避免“接受批评”的研究方法;(4)把文本看作是自治的、与历史无关的空间存在个体;(5)设想文本既错综复杂又高度统一;(6)多次重复地进行细致研读;(7)把每一个文本视为内在相互对抗力量的戏剧性展示;(8)注意力持续集中在文本上,集中在文本的语义和修辞的多层次相互关系上;(9)强调(坚持)文学语言本质上的比喻性的力量及由此而生的奇异的力量;(10)力戒意义阐释或综述大意,否则,应指明这种解释不等同于诗歌的意义;(11)关注和谐的文本成分,探寻全面平衡的或统一的结构;(12)对不和谐处和矛盾冲突的方面不予重视;(13)把悖论、朦胧、反讽用作克服(消除)分歧和确保统一的结构;(14)把(内在的)意义仅作为结构的因素之一;(15)阅读时注意文本的认知、经验的成分;(16)努力争做“理想读者”,创造出唯一真正的阅读法,真正的阅读包含重复多次的阅读过程①。

从莱奇对细读操作方法的详细总结中可以发现,英美新批评的细读法并没有过多涉及作者生平或者作品创作背景等传统研究关注的外部因素,而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作品本身,将作品看作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研究语义、音韵、象征、张力、反讽、悖论等内部因素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逐节逐行分析,对它们进行提炼、挤榨、梳理,从而挖掘出每一种意义。尽管英美新批评的细读法因为切断作品与作者、读者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而饱受诟病,但是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对我国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有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大学语文课的地位。

三、细读教学法的意义与价值

(一)立足语言,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基本读写、信息处理、文字表达能力

受文理分科的深刻影响,不少理工科院校的学科设置集中于狭隘的科学知识教育,忽视人文学科的建设,使理工科大学生不仅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浅薄,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文学鉴赏力都不具备,更有甚者写的论文文理不通、病句频出、错字连篇。特别是在计算机普遍使用的今天,大多数大学生汉语书写能力、表达能力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文学作品是一门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文本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是借助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来表达的……只有真正体会到文中语言文字的精湛,你才会真正触摸到作者思想的深处,感情的深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文字,学生的语言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细读法的主旨就是让学生面对作品,阅读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在欣赏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过程中,细致地品读不同语境中语言的悖论、反讽、张力、意义,深入体会每一个字词的妙用,这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字读写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加强体验,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评能力

目前大学语文课仍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传统的文学教育思想和方法,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大量时间停留于作品,学生和老师都围绕着与作品相关的内容打转,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也仅局限于老师归纳概括的几点中心思想。文学作品本身是什么,具有哪些独有特征,它如何通过一行行文字传递出这些思想内容等关键问题被巧妙地悬置起来,从而出现文学课堂上“文学缺席”的怪象。学生表面上认识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实际上并没有看懂这些字的意思,没有理解作品的意蕴。同时,很多大学课堂仍然以老师讲、学生听这一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的介绍、剖析取代了学生的独立阅读和分析,课堂上充斥着枯燥的说教,充斥着抽干了文学感性的空洞“话语”,刻板、教条、单一、乏味,把学生与活生生的文学隔离开了,其后果是学生学到了一套套理论和知识,却丧失了感动力、体验力以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细读教学法将于作品因素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作品本身,促使学生全神贯注于面前的作品,感受作品中具体的文学形象,体验艺术中波澜起伏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涌现出来的力量,鼓励学生做出不同的解释,发出自己的声音。此时,学生的个人经历、性格特征、知识背景甚至民族个性都会被激活,渗透到他们对作品的体验、鉴赏、批评之中,参与作品意义的建构。这种容纳了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自主阅读、批评性阅读的细读方法,能激活学生的个人体验,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有效地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分辨力和理解力,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悟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评能力。

(三)转变师生关系,激发理工科大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

文学课堂上传统的师生关系表现为,老师居于高高在上的讲台之上,学生端坐于讲台之下;教师是知识和权威的象征,不可侵犯,学生只需接受不需发表个人言论,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授受关系。这种关系中,学生只需要老老实实地在课堂上记录下老师所讲授的一切,对于作品,往往呈现麻木、默然、没有感觉的状态,不能讨论与争论,不能形成观点的交锋、碰撞,当然也难以产生思想的火花,实际上处于无为状态。细读教学法能打破师生间长期以来形成的上下等级关系,成为一种师生平等面对文学作品的新型关系。对作品的细读,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权威、标准的答案,也没有从图书馆或档案馆找到答案的线索,学生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充分发挥推理、联想和想象力,对作品做出独立的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创造能力。细读法让学生由从前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实践者,由无作为到有作为,由只听、只记、只背,到敢想、敢问、敢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训练、提升学生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使自我本质力量得到尽情的释放和展现,对大学语文课的兴趣也自然随之上升。

(四)注重实用,提高大学语文课在理工科院校中的地位

精细化学品论文范文4

精细化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构成与特征

1.精细化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构成根据医学专业教师职业和专业需求,结合医学院校实际情况,构建精细化的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体系的核心是把握精细化的培养过程,将培养目标与现实需求通过培养体系有效地衔接起来。2.精细化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特征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精细化即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又有自身特点。一是,系统化、细节化与持续改进。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全面把握,统筹协调,整体实施。同时注意对各系统精细化的设计与控制,关注培养过程的每个细节,把工作做实做细,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通过评价反馈,不断改进措施,优化流程。二是,数据化、标准化与尊重个性。有别于粗放型管理的模糊标准,精细化培养强调培养目标与培养措施各环节工作都要有标准,并且标准要实现数据化与精确性。但在标准化的同时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要尊重个性,即关注医学专业教师的特点,量身定制培养方案,促进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三是,信息化、流程化与追求效率。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中来,促进教育管理的自动化;根据人文素质的知识、精神、能力的养成规律设计培养流程,有效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的质量和管理的效率。

精细化理念下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运用精细化管理思想构建其培养体系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确立精细化的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要取得良好效果,就首先要对其培养目标进行精细化分析。对医学专业教师而言,其人文素质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内涵和特点。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是以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尤其是医学人文知识、相关教育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经教育、人文环境浸染、个体的教育实践与体认所内化而形成的稳定的知识、能力、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是适应医学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要素。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是人文素质在教育、医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其结构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框架相通,与医学生人文精神实践相应。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就是要实现其人文素质各要素的良好发展,最终提高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目标系体系中人文知识是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基础和前提,人文精神是核心和最终目标,人文教育力是其人文素质的外在表现和价值体现。构建精细化的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指为实现培养目标的整个培养活动的组织方式。精细化的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和教师人文素质形成过程可以用图3表示,这体现了教师人文素质的形成特点及各要素关系,蕴含着精细化理念。图3:精细化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模式与形成过程精细化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包括四个途径:一是,讲座培训。拓展专业教师人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主要通过人文知识专题讲座、校内外培训等方式进行。尤其注意讲座培训与医学相结合,挖掘医学专业中的人文资源,走专业与人文相结合渗透之路。二是,实践体验。人文精神的涵养关键在内化。实践体验促进人文知识向精神的内化。对于医学专业教师而言,要充分利用教学、临床实践,有意识地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利于牢固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化的教育力。三是,环境浸染。教师的人文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养成。开展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围,这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医学专业教师进行人文熏陶和熔炼。四是,自我教育。张祥云认为:人文精神的建构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转让性;人文理论具有隐喻性;人文道理具有体认性[9]。人文素质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只有充分调动个体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培养,才能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总之,通过以上途径促进教师对人文知识的知晓,进而领悟、内化为自身人格、气质、修养,升化为人文精神,外化为人文教育力。四个途径相互补充,“四位一体”,促进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构建精细化的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根据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人文知识,如:历史、文学、哲学、宗教、道德、法律、艺术、传统文化等知识。尤其要加强哲学、美学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医学人文知识,如: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辨证法、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医患沟通、医学美学、医学法学、卫生管理等知识,这些医学人文知识中蕴含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专业教师要重点掌握的。教育学知识,如: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心理学等,它们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技能。构建精细化的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体系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不仅仅是外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内在精神的塑造,因此应充分调动医学专业教师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思结合”、“体悟结合”,促进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根据人文素质培养特点,结合学校的具体状况,改革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将人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精神塑造相结合。具体方法有:理论学习法。医学专业教师主要通过理论学习来提高其人文知识和教育理论水平。具体通过参加人文专题讲座及培训班、外出学习及参会等方式,加强其医学人文、教育理论方法、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学等知识的学习。讨论启悟法。组织各类教师进行人文专题讨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改革、师德师风、教学方法、医患关系、医患权利义务等专题讨论,通过讨论中多方思想的碰撞,促进医学专业教师对人文素质的领悟。参与体验法。加强教师的人文实践,一方面,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临床见习、参与临床活动,切身体验医学为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意识和行为,用人文思想来理解、运用教材,用人文方法进行教研活动,以人文情怀对待学生。通过这样的参与与体验,将人文知识逐渐内化形成教师的人文素质,又外化成高超的人文化教育能力。构建精细化的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的校园环境体系良好的环境对教师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形成了人文传统,才会有深邃的人文精神,校园才会成为教师提高人文素质的殿堂。营造医学院校浓厚的人文环境氛围具体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打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在建设硬环境时,突出人文特色,在校园景观建设中增加文化品位和艺术含量,营造学校高雅的文化环境。二是,营造校园精神文化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人文讲座、学术交流,营造校园人文氛围;树立优良的学风、教风、医风和校风,尤其要积极建设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以具有浓郁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提示、激励、感染教师。三是,完善校园制度文化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医学院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工作和学习制度;大力开展学术道德、医德、师德教育,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总之,这三种人文环境相互影响,共同显现医学院校校园环境的个性与品质,构成富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人文氛围。

精细化学品论文范文5

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原版引进了《文学:阅读、反应、写作(小说卷)》(Literature:Reading,React-ing,Writing,5thedition)一书,该书从写作方式到体例编排对于我国现阶段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反省意义。书中以传统讲授文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小说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以及小说叙事的语气、主题、象征和寓言手法等方面来考察文本,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小说主要故事情节和脉络的基础上,切实从实际出发来操作文学文本,进而引出相关的阅读参考文献与理论资源。该书的最大特色在于没有在“理论大爆炸”的时代一味玩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符号学、原型批评等理论工具来解读文本,而是强调了从文本入手并回归文本的重要性,突出了以读懂和体会作品为核心的分析和解读方式,从中揭示出当今欧洲和美国在文学教学与研究方面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共识与原则:无论文学如何发展,无论理论如何翻新,最基本、最有效的文学研究手段和教学方法仍是一板一眼地从文本基本内容入手的“文本细读”(closereading)方法。书中曾以夏洛特•P•吉尔曼的小说《黄色的壁纸》为例,来集中说明“文本细读”的重要性,尤其是文本解读之后选登的学生课程论文,不仅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而且让读者看到了与当今学术研究大方向截然不同的文学品读方式。例如,在题为“夏洛特•P•吉尔曼的小说《黄色的壁纸》中的囚禁与逃逸”(“ConfinementandEscapeinCharlottePerkinsGilman’sTheYellowWallpaper”)的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用各种文艺理论来取代或淹没文本自身,也没有试图通过文本分析来显示文本背后究竟隐藏着何等“深度模式”和理论高度,而是从文本的意象、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作者自身经历的影响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了相关的主题分析,不仅很好地显示出了文章作者对已有的分析和结论的把握,而且还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结论和对小说文本的基本看法。尽管在某些情况下看来这种分析显得过于简单而平实,但实则这是最接近文本意义的方式。 一、“文本细读”的理论内涵及其影响 “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贯穿始终的重要精神和批评方法。所谓“细读”,实为“细评”,主要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全面的评价,评论者在作品的结构、反讽、比喻和夸张等方面显示文本的语义。美国权威文学批评家M.H.艾伯拉姆斯曾这样概括与总结“文本细读”的特征:“新批评理论家与众不同的步骤是对作品的详细解释,或者仔细的阅读,即详尽而精妙地分析一部作品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含混意义。”[1] 尽管新批评所强调的“文本细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字面意义的,其主要指向也在于论述词义、词的相互作用、修辞和象征等内容,但与精神分析等注重作家批评的文论建构方式和读者反应批评等注重接受者的文论建构方式相比,其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强调和突出了回归文本和文本语义的重要性。换句话来说,新批评主张认真、审慎、反复地研读原文,从词、词组、词义及其相互关系的把握中来解读文本及其意义,反对以先验的经验和理论的方式首先介入文本,提倡一种典型的“就事论事”或“就文论文”的纯文学批评方式。作为文学批评方式,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影响深远,不仅是新批评的核心方法之一,而且对新形式主义和叙事学等相关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比如叙事学中以深入挖掘文本深层次意义为主要目标,强调文本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考察、文本与语境之间的关系考察以及对一个文本与相关文本进行相似和对照的互文性考察的“整体———扩展性细读”(overall-extendedclosereading)[2]的方法就是在新批评“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作为一种理论建构方式,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方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和价值,而且在教学科研实践中也极具实用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尤其是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中文专业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和窘境,“文本细读”在很大程度上不失为一种解决现存问题可供参考的策略之一。 二、“文本细读”教学研究的实践意义与价值 作为高校中文专业必修基础课之一的外国文学,在教学实践中有着迥异于中国文学等其它基础课的独特之处。 其一,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属于典型的异质文化范畴,中国学生和学者是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来加以理解和品读的,这必然涉及到跨文化、跨语言的问题。而在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中,外国文学的跨文化性给学生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带来了现实的巨大困难。 大多数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背景不够熟识,对相关作品中谈及的文化现象也十分陌生,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外国文学作品索然无味,不像中国文学作品那么贴近他们的认知领域。也就是说,文化的差异性和不可通约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研究实践中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认同感下降,有的学生干脆放弃外国文学的学习,这种情形对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实践本身无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文学教师的教学自信心和教学热情。 其二,近些年来,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中长时期存在一个“重理论、轻文本”的误区。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沃尔夫冈•伊瑟尔曾明确指出“理论并没有详细阐明艺术最重要的定义是什么”的功能,相反其主要是为了“展现出艺术的方方面面”,并通过外延的拓展来使“作品的本体性整体被多元化”。 [3]理论在本质上是以文艺文本为基础、并为文艺文本服务的,文本才是真正意义上体现理论存在价值的土壤。近三十年以来,随着我国对外文化开放的日益深入,全球化时代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文化理论相继到来,文学研究者接触到了大量的以往从未接触过的国外最新文化理论,并产生了将这些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强烈愿望。当特里•伊格尔顿谈美国和欧洲理论“大爆炸”和理论泛化现象时,国内文学教学研究实践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经历着相似的境遇。盲目追求理论深度,甚至抛开文学文本空谈各种理论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普遍倾向。这不仅严重误导了教学实践环节,而且让学生产生了“唯理论”的错觉,在潜意识中树立了理论框架先行的思维模式,生吞活剥国外各种文化理论来解读文本,进而造成教学研究实践中理论与文本脱节的“两张皮”现象。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有阅读文本,仅仅依据道听途说的故事情节或各种文学名著缩写本来进行文学研究,严重偏离了文学研究的初衷和原意。#p#分页标题#e# 其三,随着后现代各种文化观念的更迭,无论欧美还是中国都出现了经典衰落的倾向。这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的反映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师所讲述的传统作家作品日益冷漠和淡化。学生不再认同莎士比亚等经典作家,也不愿再接近和阅读诸如《哈姆雷特》这样的传统经典作品,相反却不加选择地沉溺于当今最流行的文本之中。而最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经典文化价值认同感的缺失在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中已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 面对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中一系列新的问题,急需一种稳妥的现实性策略来重新召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形成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原则的教学研究模式既十分必要,也大有可为。 “文本细读”有利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外国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研究的性质和意义。学习外国文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环节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关键问题。学习文学不是为了掌握知识,更不是为了考试,其真正目的在于领略世界各国文学之美。这就直接涉及到文学的审美本质问题。阅读文学作品首要是为了精神愉悦,通过阅读能够更好的重温人生与人性的美好,可以管窥人性的复杂与深刻,进而使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的人生境界在文学的世界中得到呈现与满足。阅读文学作品的第二功用在于自我情感认同。 文学与一般文字文件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情感性,全身心投入文学阅读,为文学的语言和境界所吸引、感动,甚至舞之蹈之、废寝忘食,达于忘我之境,这是一个典型的认同并宣泄自我情感的过程。最后,文学是人学,每一个读者在阅读文学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属于自我的个人经验和生命价值意义。文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能使生命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富于哲理和个性感悟。这一切才是包括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在内的一切文学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而达成文学审美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很显然非“文本细读”莫属。“文本细读”突出强调的文学性问题,提倡的逐字逐句“沉入文本”的方式以及从语义关系角度来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等“向心”性力量使文学真正回归到文学自身之中,并在本质上树立起文本主体性观念,从而使包括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在内的一切文学教学研究实践实现了提升人对自身观照与探索的美育功能。 “文本细读”有利于在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外国文学学习和研究方法。当代学者陈思和曾有感而发地这样描述他的研究生复试感受:“我每年主持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些相同的现象:许多考生对几本流行的文学史著作准备得相当充分,对一些流行的学术话题和读物也相当熟悉,但是当你抽样地选一些文学作品作为问题的话,立刻就会发现破绽,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仅相当少,而且几乎不具备解读作品的能力。 曾有一位考生真诚地告诉我:他的导师对他说,做学问要首先建立起一个自己的理论框架,然后把符合框架的作品往里面填。”[4]这完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如果在中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中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了,那么在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中这种“理论先行”、抛弃文本的现象就更为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荣格原型批评还有符号学等宏大理论,而完全忽视了一切理论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大量文本现象的归纳与提升的基础之上这一事实。也就是说,没有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根本不会有文学理论的产生,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只有充分认知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学习外国文学与文化,也才能更好地解决理论与文本有机融合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像现在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中所表现的那样:言必称某某理论,无理论框架就意味着无深刻性而言。 “文本细读”有利于在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引导学生全方位理解具体作品,进而树立“文化诗学”的整体观念和文本观照方式。“文本细读”在强调“拥抱细节”的同时,也注重文学文本的整体性评价与考察,这有利于将文学教学研究实践引向新历史主义所谓的关注文学和艺术与其它社会实践之间的整体联系,从而在一种复杂的结合中形成区域的整体文化观念的“文化诗学”之路。这方面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LecturesonLiterature)一书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书中,纳博科夫不仅成功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了包括卡夫卡的《变形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内的七部文学经典,而且其体会和结论新见迭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纳博科夫将细节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十分恰当,尤其是微观阅读与宏观审视相结合的建构方式既明晰了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充分发掘了作品产生的时代与文化背景。在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中如能充分借鉴纳博科夫式的文本解读方式来讲解和研究文本,必将取得独特的效果。如讲述司汤达的《红与黑》,只有充分注意小说的副标题、上下卷题词以及目录下的题词等细节问题,并将之与法国社会现实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勾连,才能更好地体会小说的历史政治主题定位以及这种定位与人物形象塑造和爱情主题之间的关系。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理解更是如此。如何理解小说的女权思想这一宏大叙事话语,根本上应立足于小说男女主人公身份、社会地位、相貌等细节方面前后变化的对比以及小说暗示出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品行不可靠的细微故事情节。 “文本细读”还有利于在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树立学生对文学经典的信心。文学经典的衰落,有其复杂的原因,但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学生本身对经典缺乏了解。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不是不喜欢莎士比亚,而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机会接触莎士比亚。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信心相信莎士比亚等经典作家凭借其艺术作品自身的永恒魅力足以引发学生阅读、研习的兴趣。而引导学生接触经典的现实途径之一就在于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应更多介绍和讲述文本和文本细节,而不是把更多时间浪费在作家生平、时代环境、文学理论和思想等性内容上。只有充分理解了文本,性内容才有意义,才能更自然地被接受和消化。“文本细读”强大的整合功能在这一点上被凸显了出来。#p#分页标题#e# 总之,“文本细读”拥有强大的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将“文本细读”广泛应用于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不仅可以使外国文学教学研究过程中面临的许多困境和尴尬迎刃而解,而且还会促使学生敞开阅读的心灵,深入作品之中展开与文本和作家的对话,从而为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心灵感悟和独立认知文本能力、又具备一定程度的探讨和批评意识的专业阅读者奠定了重要基础。

精细化学品论文范文6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学生事务管理;以人为本

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有别于传统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是由细节构成,在产品的服务和工作中精益求精,其本质强调的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种执行学问,一种认真的态度,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更具有竞争力。”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种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它以运行程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为手段,以规则的系统化和精确化为主要特点,以全体员工高效协同、不断超越为表现形式,以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为目标。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出现,无疑为推动经济进步贡献了力量。高校学生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微的疏忽、错漏,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引入学生事务管理之中,当是提升学生事务管理效能,降低学生事务管理中不必要损害的良策和佳径。

一、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引入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性质非常特殊,它兼有为学生提供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日益多元化,给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导致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运用和借鉴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做到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切实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对日益复杂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这是作为学生工作者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符合学生事务管理的需要。精细化管理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种管理理念,是相对于常规管理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理念。具体来说,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精细化管理“精益求精”的主张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要求相吻合。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加快,来自方方面面的、难于预测的信息,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变化,这就要求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二是“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细大不捐。精细化管理强调“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追求管理精细、细化和量化,从细微之处下功夫。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要求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推行细心观察,精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真心待人,细致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心办事,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虚心求教,努力提升个人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精细化管理模式还要求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善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养成注重细节的优良习惯,细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找到关键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自觉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其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本质和与精细化管理基本一致。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载体,以情感为纽带,以责任为底线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的基础上,满足学生成才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实现学生成才成长目的。而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本质是提倡以人为本,注重人文管理,强调对人的理解和尊重、无缝沟通,通过代管理的人性化和管理的文化价值取向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这两者存在着本质上的天然契合。

最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与精细化管理的实现方式是一致的。二者的核心都是一种服务。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形式上是一种管理,核心却是一种服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有着服务的理念,指导学生工作管理从单纯的“管理”向“服务”转变,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将服务功能转化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主导地位,以服务为基础平台,以服务育人,以服务发展人,通过服务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园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与支持,使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实现教育性与发展性统一。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促进管理服务的精细化。“服务就是这样一个系统,它的每个环节都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最终是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服务。精细化管理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教育管理就是服务”应当成为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理念。管理者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围着管理者转,按管理者的意志去管理,而是要求管理者围着学生转,根据学生的需求建设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这是对教育管理服务具体而形象的诠释,也是对教育管理服务理念的积极实践。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学生工作都为学生精心设计,这也正是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核心所在,二者能够有机结合,促进工作高效开展。

二、精细化管理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功能探析

第一,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能有效促进管理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感情融合,形成工作合力。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文中强调:“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表明管理既是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的手段和结果。但任何一种先进的管理制度,它的决定因素不在制度而在态度,即从事管理和被管理者的态度。实行精细化管理,就是体现人文关怀,依靠人去实施,因此必须建立一套“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机制,以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围,使全体人员目标一致,步伐协调、积极主动、自主创新地完成各项工作。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求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管理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感情融合,形成工作合力,使学生工作落到实处,这也正体现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真情、真心、真意。

第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能有效加强学生素质,提升竞争力。实施精细化管理,从小事人手,对每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每一环节、每一阶段工作的管理,以阶段性目标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它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同时,它更加注重其自身管理效能的提高和改进上,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而达到精益求精。推行精细化管理不仅可以降低能耗,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而且能增强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在学生教育、培养、管理中注重每个环节,每个步骤,使每个学生都是精品,这不仅能培养出尖子人才,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

第三,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能有效防止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精细化管理要求把工作做得具体、做得扎实,追求一种精益求精的境界,使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辅导员、班主任如果能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始于细节,终于细节,深入学生课堂、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详细了解学生学习、卫生、纪律、文明礼貌、品德修养等各方面情况,就能有效防止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把问题消除在萌芽之中。

三、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精细化的实现路径

精细化管理既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管理文化,更是一种管理方法。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引入学生事务管理之中,不仅是学生事务管理实务工作者的实践探索,也是理论工作者重要课题。

第一,加强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能力与水平。“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我们除了要不断加强对精细化管理模式本身的理论研究,还应关注人本主义、系统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激励理论等与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契合点。更应加强马克思人学理论研究,不断转变学生事务管理观念,强化学生事务管理中人本意识,实现学生事务管理的精细化路径转换。

第二,加强学习宣传,让精细化管理深入人心。精、准、细、严是它的基本原则,实行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把复杂的工作简单化,把简单的工作流程化,把流程的工作定量化,把定量的工作信息化。应组织教师学习精细化管理相关材料,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学生精细化管理”大讨论,弄清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逐步出台精细化管理相关方案。

第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制度的精细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和手段,这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起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所管理事务的繁杂、琐细。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管理覆盖到每一个过程,控制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动作,落实到每一个人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详细全面的规章制度。奖惩分明、周密细致、切实可行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做到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