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标范例6篇

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范文1

关键词: 目标教育;措施;实验个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285-02

0 引言

目标教育是指个人、组织及其内部在一定时间内应达到的状态,即努力奋斗的方向和要达到的具体指标而进行的教育手段。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没有目标就没有力量,没有目标就没有集体的团结与合作。

1 当前职专生目标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大部分职专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心态浮躁、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热情的问题。对他们开展目标教育,帮助其设定学习目标,在学生中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风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健康成长。

2 如何全方位加强职专生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的措施)

2.1 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的确立 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确立可行的学习目标。但要注意,所设定的总目标要远些,既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要具有挑战性。具体目标合理可行是根本,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能够激发其学习热情,且能在具体情景中为一系列近景性动机所激励。

2.2 专业兴趣的目标教育 专业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职专院校应该在新生入学后积极开展专业讲座或座谈会,阐明学科特点、专业学习目标任务以及本专业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在专业兴趣培养方面做好引导工作,借助兴趣作用促使学生将专业学习转化为自身需求,从而培养强烈的内在学习目标。

2.3 就业的目标教育 当前,大部分职专学生没有学习目标,而且普遍缺乏学习动力,文化知识结构失衡,社会适应能力弱化。现阶段,各专业就业难以程度不同,职专院校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采取不同的目标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就业市场供需情况,为其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引导其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提高目标教育的效果。

2.4 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 设定个体目标时,要兼顾总体目标的要求。教师要将每个学生视为个体目标,根据其个性特点开展目标定位教育,集个体之所长来达成总体目标。比如,开展争创校先进班级、省先进集体等活动,使每位学生清楚自我价值,感到个人与集体的荣誉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大家在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个人目标,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这种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更能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3 目标教育的实验个案

目标教育是否能起到我们所预想的效果呢?对此,笔者针对班内的现状作了一个实验。

班内因为午休时宿舍纪律不好而被扣了分。班内大多数女孩子,正当爱叽叽喳喳的年龄,她们早已听惯了传统的教条主义,单纯几句“要维持好宿舍纪律,不准乱说话”是不够的。并且近来班里悄然出现了一种懒惰的情绪,并且在不断蔓延。笔者想起了学校发给教师学习的《教育叙事研究与个案研究》中的一个案例——《看老师如何吻一头猪》。案例中,一群孩子为了让老师兑现其吻一头猪的诺言,自觉互相监督,积极改进课堂纪律,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他们为了共同目标而去自觉的学习,这给了我很大启示。同时,我也想到了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的教育以及专业兴趣的目标教育,如果把这几种方法都运用到实验中,效果也许会更好。

笔者首先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大家是为了什么而来学校的?”异口同声道:“学习!”笔者不禁愕然,我们的学生,被当前的教育方式禁锢住了思维阿!“是这样的吗?其实,你们是为了学好一种技能或考上大学而来啊。”他们有些赧然,不好意思地笑了。“那你们向往大学生活吗?”他们一个个都兴奋地大喊:“向往!”他们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让笔者甚是疼惜,他们一样有着同样的梦想。而我们的学生若想跨入高等学府,付出的努力甚至比普通高中的学生还要多得多!笔者给他们讲述了我的大学生活,象牙塔内的学习、课外活动激起了他们无限的神往。

接着,笔者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了专业兴趣的目标教育。“要想考上大学,需要大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死学是不行的,要有兴趣”,笔者对他们讲了些我们的专业的发展前景、市场需要,继而进行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的结合教育方法。

“要想升入大学,需要大家在学习上多多努力,这一点,咱们班做得还不错,但同时也要知道,良好的班风对学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班风好了,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就浓了,实现你们梦想的机率就越大。而若反之,会使你们无法专心攻读。良好的班风,不仅仅是指学习上有好的风气,同时也得在卫生纪律各方面都要有较好的风气。”他们点头称是。随之,话题继而转入了宿舍纪律方面:“宿舍纪律很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其集体意识。如果纪律不好,这就意味着本该午休的时间里,宿舍内并不安静。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大家的休息。检查纪律的目的,不是为了挑剔大家,而是为了帮大家有更好的精神状态。所以,保持好纪律,其实是为了你们自己。”他们若有所思,沉思了一会儿,慢慢地仰起了脸看着我,笔者可以看到反思写在了他们脸上。“良好班风的形成,需要大家团结合作!小小的一只蚂蚁不起眼,但它们作为一个集体时,却常常会出人意料地做些‘大事’!大家知道蚂蚁是怎样穿过火堆的吗?”茫然的眼神看着笔者,“它们紧紧抱作一团滚过火堆!尽管有一些做出了牺牲,可它的同伴们却存活下来,它的种族得以延续下去。这正像我们班集体,有的同学‘牺牲’了自己爱说话的个性,为其他同学着想,为大家创造良好的氛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具有蚂蚁的献身精神啊……”同学们不禁笑了,会心地笑了,相信在这会心的微笑中他们已经知道怎样去处理宿舍纪律方面的弊病了。笔者知道,学生们已经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与集体的荣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了,个体目标和集体目标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笔者问他们:“有没有信心改掉这些小毛病?”“有!”回答得不甚整齐。“有没有?”笔者再次鼓励他们,“有——!”这次,非常响亮整齐。笔者笑了,他们也笑了,因为自省、自信而笑了。《教育叙事研究与个案研究》中有“呵护童真”的案例,尽管他们已是高中生,可是笔者从他们不好意思的笑容中还是看到了“童真”,这些孩子太可爱了!“这点小困难,一点儿也不可怕,只要大家心里装着咱们整个班集体,再加上自己的毅力,一定会克服。正如学习一样,一定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就像田震的《铿锵玫瑰》中所唱‘追逐梦想总是千转百回,无怨无悔从容面对!’”笔者适时打开了录音机,优美的旋律抓住了大家的心。听着高亢的曲调,他们也不禁融入了歌曲创造出的意境里,跟着轻声哼唱起来。“再多忧伤再多痛苦自己去背,纵横四海笑傲天涯永不后退!”曲终,意却未尽。

自此后,班里的纪律及学习氛围都有了一定的改善,这说明目标教育还是很有效的。当然,良好学习氛围的建构,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是目标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现今的职专生是一群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时代青年,因此,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目标教育,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这样会使学风得到很大改善。运用目标教育,启发学生主动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自觉学习和维护好班级荣誉,如此,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目标教育的同时,结合其他方法,比如给学生以自信,运用好教育机智,用一颗宽容的心和豁达的态度来面对学生,和他们平等交流等,这样,对我们职业学院学生的教育将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09.

教育目标范文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素质教育的提法始见诸报端,中央首长各级领导对此有多次讲话。我们敏锐地感到,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从近些年来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中,认识到“促进学生发展”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必然。

学生受教育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也应该在课堂上。而我们的课堂教育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经过校内外广泛的听课和调查,我们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较过去已有很大的改进,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

1、大张旗鼓地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进行应试教育。

2、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仍普遍存在。3、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跟着教师走,不能越雷池一步,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4、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

5、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排斥学生的逆向思维,不允许学生发表新颖独特的见解,扼制学生的创造思维。

6、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以分数的高低衡量学生。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冷淡和忽视学困生,重分数不重人。

7、《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贯彻执行尚不完全自觉。训斥、挖苦、甚至停课、罚站、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仍不断见诸报端。

8、教学过程单调呆板,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9、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心中无数。

10、教学手段滞后。总之,很多教师仍认为,我们的工作就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他们能做好接受知识的容器就很不错了。

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我们感觉到,教育要继续发展,教学改革要继续深入,学校要继续发展、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为21世纪输送合格的人才,就必须破除传统教育中的弊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就目标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它是继承了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有效成份和国际上先进教学思想的基础上,适应我国教育发展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目标教学,固然有其更丰富的内涵,但学校承担着对学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固然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但学校教育的主体是课堂教育。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育观念,集中体现在课堂之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

为此,我们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目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的探讨》为我校的教科研课题。

这一课题的界定是:探索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符合教与学的科学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追求低耗、高效、质优的教学途径。

课题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理论,以现代教学理论和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思想,以《教育学》、《心理学》、认识论和实践论为理论支柱,以《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法律依托,以学校的主要领导和骨干力量为基本队伍,认真研究论证“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的构成及其要素,力求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方面取得成功。

课题研究的原则:

我们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四原则,这就是:

1、把课题研究与学校的办学和发展结合起来;

2、把课题研究与提高教师素质、构建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结合起来;

3、把课题研究与改革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效率结合起来;

4、把课题组的理论研究和群众性的研究实践结合起来。

课题研究的目标:

1、剖析“实施素质教育目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论证各要素的关系和作用;

2、提高全校教职工的教科研意识,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使广大教师明确形势特点和我们的任务,自觉地投入教学改革之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制定一系列有关“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的学校法规制度,促进教学领域的改革。

4、研究探讨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5、试验新的课程设置,探讨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得到生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

教育目标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目标;变迁;现代化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当时中国的精英们为了摆脱民族危难,求强求富,从西方引进机器工业的同时,也引入了西方的职业教育(当时称实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在中国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进程中,职业教育目标的侧重点不断改变,走过了一个从“求强”、“求富”的社会本位目标到注重“个人生计”、“个性发展”的个人目标,之后又不断循环往复的变迁过程。这个过程既反映了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水平。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育目标的变迁

对教育目标的考察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一是教育章程和法令中的正式表述;二是教育思潮中教育专家和权威人士的主流思想;三是办学实践。教育章程和法规中关于教育目标的正式表述最具权威性,特别是当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力愈强其表现愈明显,它代表了政府的办学主张,往往是对教育目标的思考和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教育章程中教育目标的表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往往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宗旨和目标已发生转移,而正式表述中却反映不出来。教育思潮是一种流行性的教育思想,个别人的教育思想能发展成为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教育思潮,必是倡导者深孚众望,追随者众多,才能形成一时之潮流。教育思潮中关于教育目标的理念必然会反映在办学实践中。从办学实践中窥察教育目标应该说是可信程度最高的,也符合实践检验原则。但从纷繁的办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一定时期的教育宗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免会以偏概全。因此只有把三个角度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教育目标。

中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于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清政府在力图抗拒外来因素以维持其封闭世界的努力一次次遭受重创后,不得不学着与西方打交道,先后创办了北京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培养翻译人才的西文学校,以适应外交及引进西艺的需要,其中设于1862年的北京同文馆可谓中国文科职业教育之始。同西方列强军事冲突中的一次次惨败使统治阶层中的部分先进人物认识到中国“器物”上不如入,西方的“奇技淫巧”确有可取之处,开始了对西方工业的引进。先后创办安庆军械所、江南船政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同时为适应军事工业的需求,开设了中国最早的学习西方科技的学校,如创办于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工艺技术职业教育的首创。其他著名的学校还有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等等。这一时期所开办的新式学堂多与外交、军事相关,反映出这一阶段中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为“求强”而培养西学人才,无论是西文学校,还是军事技术学堂,均是为培养军事上能与列强抗衡,外交上能争取国权的专业人才。

随着殖民统治者对中国的侵略日甚一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当时的一些先进人物认识到,要反抗侵略不仅要“练兵将、制船炮”,增强军事实力,还必须大力发展国内农工商业以增强经济实力,“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商战之本在学战”成为当时包括洋务派和维新派在内的各种政治力量的共识。洋务派代表张之洞提出“窃维富国之道不外农工商之事”,而“国事之强由于人”(张之洞《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会折》)的主张。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他的《物质救国论》一书中指出:中国的问题在于“病弱”,“而就急的方药非有他也,在不讲物质之学也”。明确提出广设实业学堂以兴农工商各业,富国裕民实现实业救国、实业教育救国的愿望。在对实业教育的这种认识下,借鉴国外的教育制度,一批农工商实业学校纷纷建立起来,如杭州蚕学馆、端平化学学堂、广东商务学堂等。从这一时期实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实践可以看出,人们对实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已从单纯地为抗拒外来因素而“求强”发展为更具根本性的为“求富”培养实学人才。

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行是实业教育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前一阶段西学东渐思潮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它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已从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演进。《学务纲要》在其全国学堂总要中阐明“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这是中国新教育史第一次对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教育目标。《奏定实业学堂通则》中则指出“实业学堂所以振兴农工商各项事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这是对这一段时间教育思潮和教育实践的总结。办实业教育以培养实业人才,为富国裕民之本计的教育目标通过学则的形式明确下来。当然实业教育中提出“富国裕民”的口号,其“裕民”并非指希望老百姓都富裕起来,这里“民”实际上指相对于官的士绅,是新兴的民族实业。实业教育是振兴民族实业的工具,是“裕”士绅的工具,而并非为接受实业教育的人谋前途。这一点与后来职业教育思潮中为“个人谋生计”以及“平民教育”的理念是不一样的。

“富国裕民”的办学宗旨一直延续到1916年左右,职业教育思潮兴起。这期间中国的政治进程虽然发生了重大改变,建立了中华民国,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教育制度也进行了相应调整,颁定了新政权的癸丑学制,剔除了原学制中的忠君尊孔等与民主共和政体不相适应的封建思想,但办实业教育以图富强的理念并没有改变。1912年9月2日,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这里“实利教育”实际就是指实业教育。蔡元培把“实利主义”称为“富国之主义”,这反映了他对洋务派、改良派“求富”“求强”思想的继承。这种思想的继承反映了实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并没有因为政权的更替而发生重大调整,其办学宗旨的侧重点与清王朝期间的实业教育宗旨是一脉相承的。

自清末中国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后,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产生了许多流弊,实业学校学生存在着严重的书生气,工学生不学习,农学生不务农。1914年,黄炎培在调查全国教育情况时发现:实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出路问题日益严峻,许多学生毕业后即失业,实业教育被称为“失业教育”。这实际上反映了实业学校的生计问题,引起有识之士的思考。实业教育解决不了人的生计问题,何谈富国裕民?职业教育此时成为人们的选择。俞子夷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能营完全生活之人,间以处理实际之社会问题”(俞子夷《现今学校教育上急应研究之根本问题》)。这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不仅是富国裕民之手段,对个人而言也有重要意义。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开篇即言:“今之策国是者,莫不重教育;策教者,莫不谋普及”,提出普及职业教育的理念。又指出“夫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曰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及也。一曰又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把个人生计提到教育目标的重要位置。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新学制壬戌学制于1922年颁行,把中华职教社的主张通过学制的形式确定下来。新学制关于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有七条,全面揭示了职业教育与社会、个人的关系。第一条称“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是把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涉及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与个人发展两个层次;第四条、第五条“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指出了社会经济与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条“发挥平民教育精神”和第三条“谋个性之发展”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教育人本主义思想和教育普及化、教育是普遍权利的理念,这是对职业教育认识的重要进步。

职业教育运动并没有真正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脱离社会生产、人们生活实际的问题。1926年,以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意见同志书》为标志,职业教育运动进入低谷。但在1928年以后,伴随生产教育思潮的兴起,职业教育又陡然升温。这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是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相结合,以解决国家和社会面临的危机,其中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推进起了关键性作用。国民政府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期间颁发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法规,最重要的是1932年的《职业教育法》,其第一条规定职业学校“应培养青年生活之知识与生产技能”。从文字表述上看,其教育目标与壬戌学制的表述无显著区别,但仔细考察其教育目标的侧重点已向国家本位和社会本位有所转移,这从当时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可窥知一二。姜琦在《职业教育的本质之研究》一文中指出,“教育或职业教育就是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当时的国民政府对职业教育不遗余力大力推进目的也在于此,希望发展职业教育以促进生产力进而维护其统治。1947年的《修正职业教育规程》中也不见了“谋个性发展”的目标。虽然仍旧注重增进生产知识与技能以养成职业之能力,但主要是由于个人生计问题不解决政权统治难以巩固,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目标的走向逐渐向社会本位转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权接管了旧学校,并对其加以改造,职业教育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1952年,《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指示》提出“我们的国家正在积极准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技术人才是国家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大量地训练和培养中级与初级技术人才尤为当务之急……”“积极整顿与发展中等技术教育以解决国家建设所迫切需要的中级和初级技术干部问题”,这表明新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技术干部。关于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目标,1954年的《中等专业学校章程》作了阐述:“在于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普通教育的文化水平……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中等专业干部。”关于技工学校的教育目标,劳动部颁发的《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提出“为了有计划地培养技工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教育结构上的分化只是人才培养定位有了分化,而直接满足国家建设需要的教育宗旨并没有分化。

1966年开始的使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职业教育也难逃厄运,这期间政治以及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干扰尤为严重。前期,大量的职业学校被撤销,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更无从谈起。后期为整顿教育,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和国务院科教组关于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办学中几个问题的意见》提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必须以批林整风为纲,……努力为社会主义各民族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又红又专的人才”,仍然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

1976年以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逐步走向正轨,职业教育也进入恢复和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这个教育目标实际与前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宗旨无明显区别,强调为国家服务的社会本位。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生活领域发生了重大改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济领域的变革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就业上的计划分配体制逐渐解体,毕业生需要自谋出路,这给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新课题,因此为学生谋生计的内容被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民办职业教育的兴起,更激发了这种势头。另一方面,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相对变得较为宽松,社会在重视普遍发展权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个人需要和个性发展的内容。

考察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走过了一条从“求强”“求富”的社会本位目标到注重“个人生计”、“个性发展”的个人目标,之后又不断往复调适的变迁之路。之所以走过这样一个历程,原因在于中国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变迁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现代化进程的后生外发型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从西方的引入必然是先器物(科学技术等教学内容)、后制度、然后观念的过程。教育目标作为观念层面的东西,其引入在教学内容之后,引入之后又要不断与环境进行调适整合。实业教育引入中国之初,主要是教学内容的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而观念文化还是原有的,实业教育成为功利主义的工具。结合中国当时境况,其教育目标必然是为“求强”“求富”而培养实学人才。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职业教育思潮兴盛时期,外国的教育理念已经浸润到中国先进分子的意识之中,职业教育的引入已发展到观念层面,教育目标便增添了“个人生计”“个性发展”的内容,之后这种新的观念不断与中国国情协调适应,形成了中国职业教育本土化的教育目标。中国职业教育教育目标的变迁之路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二、我国职业教育教育目标变迁的特点

(一)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会或多或少增添个人需要的内容,但社会本位一直是教育目标的主要方面

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传统注重国家、社会,忽视个人需要的价值取向,造成职业教育目标的社会取向,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观念使教育目标不时向个人需要、个性发展偏移。另一方面,在中国,国家政治对教育的控制和影响一直比较强烈,但其中也有若干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国家主动放松或被动削弱了对教育的控制,使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呈现出一种总的是社会价值取向,但有时也赋予个人需要的内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比较重视个性与生计,这不能不说是与当时政权更迭、政治集权较弱有关。

(二)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超越了发展阶段的教育目标只能成为一种教育理想

职业教育在中国一出现就被赋予了“求强”“求富”的历史使命,实际上它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一开始本没有谋个性发展、个人谋生之手段的内容,完全出自社会本位,这也是和中国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越是处于危机时,社会目标越能成为整合人们行为的共同目标。随着职业教育思潮的发轫,职业教育的目标增添了“为个人生计服务”“谋个性发展”的内容,并贯穿了平民主义的理念,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职业教育毕竟不能成为普及化的平民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因为自己上过学,认为与普通民众不同了,不能去务工、务农、务商,使个人谋生之手段也告落空。这个时期的教育理论虽然包含了许多对教育本质认识的真知灼见,但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也只能是一种教育理想。这以后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取向逐渐向社会本位靠拢,因为社会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使教育目标发生转变的程度。虽然在1960年以后,曾有过大办农业中学、普及职业教育的尝试,但均以失败告终。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2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虽然职业教育的法令规程对教育目标的表述并没有多大调整,但其办学实践以明显让人感受到对人本身的重视,对学生需要的重视,一切都是社会发展水平使然。

(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与社会精英对教育本质的认知程度紧密相关

考察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社会精英们所发挥的影响功不可没,精英们对职业教育的思考和理念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许多职业教育的倡导者、思考者不仅停留在理论的倡导和阐述上,更是亲身实践,创立了不少职业学校,去实践教育目标。清朝后期,李鸿章、张之洞等权柄在握的洋务派重臣,提出求强求富的口号,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呼吁求物质之学以解中国之病弱,那个时期的教育目标也基本上在这些精英的主张范围之内。20世纪20年代末,黄炎培等不遗余力地倡导职业教育要“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给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增添了新内容。以后精英们发起的平民教育思潮、生产教育思潮等对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职业教育在中国发展了一百多年,其教育目标取向走过了一个在社会与个人间选择的过程,其内容也多次发生变化。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定位在哪里,历史会引起人们有益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887.

[2]李东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教育目标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育;目标

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形态载体,也就是人文学科,语言学是一门科学,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社会现象,不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语言更是文化载体,当一个人学习语言时候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学习一种民族精神,教学本质就是学生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能力,提高对于健康人格培养,提高对于语言教学水平提高,深入学习语文,可以非常好提高学生对于崇高人格追求,提高学生知识文化修养和水平,不断提高道德水平。

一、语文教育目标创新体系研究

1.语文教育目标位居非常特殊地位,要在教学过程中很好落实语文课程纲要、制定语文教学计划方案和明确语文教学方向性问题,同时还要对于语文课程纲要进行很好表述研究,在教学设想中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理论上对于语文教学不断提高和深化语文教学模式。语文教育注重对于学生知识水平提高,帮助学生语法、修辞和逻辑提高,促进学生不断增长知识,在语文教育特殊环境中要提高学生对于知识领悟能力,在实践中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能力。

2.语文教育目标要对于语文教育客体进行很好拓展,提高对于知识认知和掌握水平,语文知识主要就是指的是语文活动主体实践能力提高,对于语文词汇和语法综合认识理解,语文教育塑造的是健全人格。语文教育对于道德教育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深化,对于教育主体思想净化和德性涵养能力不断提高,弘扬人文精神和德性能力,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帮助学生能够很好对于语文整体水平认识和理解。

3.德育要素主要就是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实践综合发展中要不断提高情感操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树立正义感、荣誉感、友谊感和自豪感,使得学生能够很好提高对于语文教学审美热情。语文教育目标主要指的语文教育活动本身具有审美意识能力,要不断提高对于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要不断追求审美境界,让学生自己建立非常良好心灵,注重学生对于审美提高,美学教育要以优美语言意境和浓厚思想感情进行多层次性教育,全方位对于人生和社会大自然进行描述,教师要挖掘美誉教学因素,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二、语文教育目标有效实现研究

1.衡量语文教育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主要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目标确立,实现教育全面化,确立语文教育目标正确性,还要能够非常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规定教育目标实现,保障语文教育目标有效性,着力提高对于教育阶段预期性认识,还要对于教育活动进行可行性实现。阶段性预期性主要就是要不断提高道路里程碑意义,及时反映语文教育本身存在价值,对于社会语文教育对象要提高自身素质,社会对于语文教育发展介质期望不断提高,要实现语文教学水平提高需要不断促进高目标和高发展两性循环,在教学中要注意语文教育目标序列化发展,实现语文教育科学化程度和水平。

2.具体指向性意义就是语文教育目标必须要具有一定指向性,并不是模糊和笼统教学模式,深度具体和广度明确教学目标可以很好对于语文知识进行一定传授,语文学科注重人文性教学,把思想净化和情操陶冶,同时对于德性进行很好增强能力,审美因素主要就是深化对于美学认识和理解能力。具体就是科学认识语文教学内容,思维上要通过不断提高综合认识水平,抽象认识转化为具体认识过程,语文教育最忌讳就是笼统抽象化模式,要实现非常具体对于语文教育实现。

3.实施可行性具体教育方法,应该切入到对于具体教育目标实现,需要根据教学模式进行及时研究,付诸行动进行具体操作,针对性提升和弥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要求语文教育目标内容质量要非常合理化,能够具有一定超前意识,不断激励学生要充分量化学习水平,正确评估测定语文教育模式,实施变通能力,设定充分可行性分析标准实现对于语文教育提高。语文教育从美学认识上要不断提高对于语文教育活动本身认识水平,提高对于语文教育主体认识,追求审美境界同时,要不断深化教育者自身语文教育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增强审美意识和领悟审美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要塑造非常良好人格。

三、结论

语文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对于真善美认识,追求非常高雅生活方式,也是语文教育认识论和伦理学相互结合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育中要针对教育内容进行全面教学,不能片面化认识,要把语文课教不断提高,把语文课程教育不断深化,做到对于真善美完美和谐统一。语文教育是祖国语言教育,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用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学科学习能力,从语文教育本身讲本质是追求真善美理念。

参考文献:

教育目标范文5

[关键词]分层目标 因材施教 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47

高效课堂是我们所有教师孜孜以求的,如何让体育课真正实现高效教学,是体育教学的热点,也是我们广大体育教师经常思考与讨论的话题。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运用“目标式”教学法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学习。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学形式往往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学生都是被动地学习,即使教师想方设法,但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效果却不理想。在“目标式”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达成目标,然后根据自己预定的目标开展自觉、主动的学习。

“目标式”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确立的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展示形式,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自己的目标,并有积极的学习状态,因此,他们会在行为上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听从教师的正确引导,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投入体育锻炼之中,对自己选修的锻炼项目有自信心和责任感,从而真正实现高效教学。如果把高效课堂比作一棵树,那么我们就要有效制定目标,确保落实,使这棵“树”根深、干壮、枝繁、叶茂,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高效课堂之“根”:有效制定分层目标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现实存在的,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合理的分组、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并且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时采取有区别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都能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例如,在实心球教学中,通过实心球投掷的远度进行“目标式”练习,让已经达到目标的学生树立榜样,促进未能达到目标的学生继续加强练习,争取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有层次的辅导,能够实现同步教学中的分层施教,避免因分层教学带来的各组之间的相互干扰,是保证不同层次学习目标实现的基础。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适当

降低要求,引导学生尝试自己确定分层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目标迈进,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树立自信,提高能力,增强体质。基础好的学生应以创造性学习为主,让他们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身体运动智力的潜能,获得超常发展。

再如,在50米跑教学中,为了达到全力跑的目的,我设置了几条不同起点的起跑线(每条线相距2米,划分3-4条线),能力差、跑得慢的学生在设置靠前的线上起跑。由于起跑位置不同,使得到终点的分化不因能力的大小而显得差异悬殊。他们在各自的起点向共同的终点冲刺,在整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达到尽全力跑的目的。

二、高效课堂之“干”:有效达成分层目标

在新授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加以巩固、加深,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分层练习显得尤为重要,在分层练习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以学生的程度为依据,设计A、B、C三组不同层次的形成性练习,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以巩固所学知识。

分层练习环节,教师不是硬性规定某一层学生必须做相应的一层练习,而是设置学习的“阶梯”,鼓励学生在掌握低一层次目标的基础上,向高一层目标迈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又如在“蹲踞式跳远”的教学中,将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分为不同的层次小组,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按各层次的需要设定目标。合理安排的教学手段,把起跳点设置为1米、1.5米、2米。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体优生要求20米全程助跑,快速踏在2米助跳板上,完成腾空与落地完整动作。中等生在18米全程助跑,在1.5米助跳板上迅速起跳,完成蹲踞式动作。学困生可助跑5-7步,能较好地完成蹲踞动作。在施教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施以不同程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运动技能的习得和牢牢掌握,提供了一个友好、生动的环境。

三、高效课堂之“叶”:有效保证因材施教

教育目标范文6

***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种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外延到内涵的演变过程。随着我国10年来在幼教领域改革的加深,幼儿美术教育从指导思想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教改革中,综合性的整体改革和各科教法的改革从两个方面推动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美术教育提出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由于我国美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尚不能在广大教育者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例如,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问题,就是一个阻碍人们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研讨,无疑会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如何阐述的问题,希望通过研讨,获得共识。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

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历史过程。

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法去教,只不过难易不同罢了。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如凯尔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们积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Cizek)提出了革命性的主张,提出不要给儿童强加成人的思路和方法,要按照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教育,并使儿童的创造性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国的罗温菲德(Lowenfeld)也对美术教育理论作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温菲德也认为艺术教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IfArnheim)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与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相呼应的是以德国包豪斯(Bauhaus)造型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造型艺术潮流。包豪斯将一切造型领域里共同的基础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动了“构成”的发展,这不但对生产和造型艺术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美术教育。图案、手工这些教育内容被重新加以认识。抽象化、象征化的表现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美术教育同人的生产和生活愈加密切,美术教育的范畴广为扩展。

综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术教育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应指出,时展了,认识也发展了,这一阐述已不适应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主要意见有以下几点:(一)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将幼儿美术引入写实的模式之中。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再如“观察力、想象力”,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活动会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来概括。

(三)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内容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要特征。另外,用“欣赏力”一词,是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根据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重新修正。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

造形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领域。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人类的造形活动随处可见,它和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的造形活动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按不同物种的标准和美的标准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点,它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满足这种本质需要的本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源于人的手和脑的活动,视知觉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本身具备着一种思维的本领,具备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思进行的。而造形活动为视知觉提供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又有通过造形活动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使想象现实化。因此,造形活动有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展。人的造形活动离不开实践,科学家为大脑机能定位的研究和认识规律的研究表明,大脑与外界存在着某种一致的关系,大脑皮层的活动取决于脑细胞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形成自身的代码(图式),用来译解和反映对象世界,这样,经常接触某一事物的人就形成了对该事物的代码,例如,经常听音乐的人,就形成对音乐的代码,而不接触音乐的人头脑中缺少编码,自然就难以解码,也就只能听见,而听不懂音乐。创造性的造形活动也是如此。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才能建立起创造性的代码,因此,尽管说造形活动有助于培养创造力,但美术教育中模仿为主的模式并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在活动中对技术的追求已经束缚住了自主性的探索性的表现的可能性,使其不能形成创造性的代码。

造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造型艺术,与美术互用。广义则泛指无论有无美的要素,凡人类利用一切可视可触的材料在空间或平面上做出看得见,摸得到的形象或物体。如果我们从广义的意义上去看待幼儿美术活动,则除了图画和手工以外,幼儿的很多游戏活动都是造形活动,例如,孩子在雪地上用脚踩出花样、用插塑积木摆出各种形态,在下过雨的水沟上筑坝,在沙子堆里造城堡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创造性的造形都是具有意义的。因此,广义的造形应是我们对幼儿美术活动所持的态度。由此出发,也更为容易拓展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并与其它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幼儿在造形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感情,他们对美的认识是肤浅的,但却是基础的,因为美的内涵是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造形艺术为幼儿对美的认识,尤其是视知觉对美的形式的认识提供了条件。因此,美术教育本身就含有美育的内容。当然,美育不仅通过造形活动,它还需要其它教育活动才能实现,但造形活动中的美育作用是重要的,因为它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可以现实化的视觉的美感表现形式。

幼儿在造形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自主的活动,自由地表现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条件。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是幼儿主观欲望和想象的产物,如果在活动中是为了自己的表现而做或画,他们会自然地将心里的美的情感流露出来,从而产生自然、诚实、大胆、朴实、直率、稚拙的特点,尽管这些作品在一些人眼里是幼稚可笑的,但它所具有的个性和心意是明确的,而模仿成人的艺术的作品则失去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幼儿美术活动应更多地给予孩子自生性,教育者的工作是为他们提供条件并启发诱导使其实现这种创造,而不是简单地教他们照猫画虎。

综上所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以此为中心来考虑就容易展开其它教育功能。所以应重视通过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来培养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研讨有助于教育目标的阐明,而教育目标的阐明有助于更新人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认识,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教育内容、方法的改革,使幼儿美术教育能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天地,对以往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也能以新的认识去总结出规律,予以继承和发展。

笔者认为,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可以这样来阐述:通过适合幼儿特点的绘画、手工等造形活动,使幼儿在体验造形材料和造形表现的过程中萌发美感和创造力,促进幼儿的认知、智力、技能与社会性发展。

对于这一表述,希望得到幼儿教育界同行的批评指正。

上一篇思政建设

下一篇税法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