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范例6篇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范文1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界丰富多彩,生命之谜,魅力无穷。中学生又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进取心,易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并勇于探索和实践。因此生物学教学有着优越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或距学生最近的、贴近学生思想“热点”,设计问题情景,激起学生了解其中原由的兴趣。如:为什么吃糖会长胖?(糖的代谢)为什么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条件反射的形成)? “春蚕到死丝方尽”有科学性的错误,错在哪?(昆虫的变态发育)等。

2.选用并分析最近发生的、和社会“热点”的问题或例子,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生态平衡破坏”时,补充事例:1996年,专家估计,全世界约有老鼠150亿只,世界人均摊2只多;而1997年5月6日《人民日报》载,阿根廷首都老鼠惊人的多,全市人均摊4-5只,市区沿河岸的待区人均摊7只,难怪有位家庭妇女惊呼:“老鼠钻进我的被窝里了!”学生自然就会问:“为什么会这样?”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这一大舞台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主要演员,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引导探索、指导学法、疏导知识、指导阅读、辅导练习等方面。

1.引导探索:生物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探究知识的条件,指明探究的方向。如以形态结构为主的课应多采用直观手段,探究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原理;以生理知识为主的课则应借助标本、模型、挂图、实物、电教媒体等给学生以观察、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原理。

2.指导学法:教无定法,学无常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对概念要记忆;原理需理解;同类知识可用归纳法;易混淆知识则用比较法等等。笔者曾在蛙原肠胚的三个胚层各发育成哪些器官、系统的教学中,将教材中较为复杂的内容编成“呼消腺体内胚层,外感表附和神经,其余全由中胚生。”的顺口溜。这样一来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笔者还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一些速记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们课堂笔记的速度和效率。

3.疏导知识:对知识结构、重点、难点等方面进行疏导。可通过讲解、板书、投影把知识脉络、教材体系向学生交待清楚,重点分析透彻,难点相应突破。这样通过疏导使知识化繁为简、由难变易,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把光合作用的过程编成歌诀:“光合作用两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有光光解并储能,固定还原生成糖。”这样一来,效果很好,学生当堂就把光合作用的过程给掌握了。

4.指导阅读:课本是教学之本,学生知识大部分直接来源于此,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进行针对性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主动寻求答案,从而培养其自学能力。

5.辅导练习:练习是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运用的考察。对学生练习中暴露出的普遍性的错误,要集体辅导纠正、剖析原因指出纠正的方向;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帮助纠正,这也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一种措施。通过辅导练习,既可以弥补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不足,又可以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欠缺,有利于教师改进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生物练习中学生将“线粒体”写成“细粒体”或“线连体”等的错误就可通过批阅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通过独立思考去主动选择和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1.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过程

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舞台上也是“主角”,不应该把学生当作“配角”甚至“观众”和“听众”。为此,教学中教师应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去自主观察、思考、分析和推理,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搞“一言堂”进行“满堂灌”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读书、思考问题、分析疑难、练习巩固等过程。事实证明,让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以体验过程、了解过程、品味过程,这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反之,若教师在教学中只给结论,不给过程则会泯灭学生的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范文2

1 精心设计生物教学课题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的生物教学课题的导入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如高中生物(必修1)的《分子与细胞》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的事例”教学课题的导入,教师可以从演示实验入手:在密封一层玻璃纸的长颈漏斗里注入蔗糖溶液,将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里的液面上升了。然后用纱布代替玻璃纸,让学生仔细观察,液面是否上升了,再将蔗糖溶液换成清水,液面将会怎样变化呢?

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导人生物教学课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后面的生物演示实验格外有兴趣,同时也真正理解了细胞确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的原理,这样使生物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在生动的演示与讲解中进行生物课堂教学,就会做到事半功倍之效。

2 设计好生物课堂提问内容,灵活运用提问方式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也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切入点。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提问,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针对生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处于不断的积极思维状态。这样的启发式教学,以主动启发,步步引入的方法来吸引学生,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推导出正确的结论,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被提问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中,还要避免成绩较差的学生因回答不出难题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要及时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产生的“思维火花”,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内在动力。

3 认真设计生物学实验的教学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的生物教案都是要求教师按照生物教科书上给定的操作程序和药品种类进行实验。在高一开设的生物实验选修课中,教师可以试行改变方法,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实验技能,自主地设计生物实验报告,设计实验操作程序,预见实验的操作结果。如学生在自制泡菜的实验中,很多学生过去很少知晓或没有接触,在进行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程序,使他们感受到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中无法体验到的生活乐趣。在生物实验选修课中,实验专题的选择多数也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些生物实验既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 教学设计时应注重生物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范文3

【关键词】中职生 生物化学 趣味教学

长久以来,我国中职学校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为国家的全面发展贡献了很大力量。中职生物化学教学立足于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目标,结合生物化学教学的特点,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将生物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提高中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中职生物化学教学却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最突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原始的学习动力源泉,这在中职学生身上表现非常明显。在中职生物化学教学中,充分挖掘趣味教学因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化学素养。那么如何开展趣味教学,一直是生物化学的教学难点,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与尝试。

一、深入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中职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物化学教学应该是愉快、轻松与生动的,中职化学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让他们感受到生物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就在身边,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认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物化学是有趣味性的,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酶促反应的知识时,我提出了下列问题:1、加酶洗衣粉为什么可以洗去衣服上的血迹等蛋白类污迹?2、人适当的晒太阳为什么可以补钙?3、冰相为何能保鲜?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的讨论激情很高,课堂气氛热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体验到学化学的成功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生物化学课堂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的问题是越来越复杂的,也并不是单独一门学科或者技术就能完全解决的,所以要强调解决问题时候的联系性,这也需要有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能力。比如在中职生物化学的教学中,可以将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运用几个学科分析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教学过程中可开展主题讨论的活动,将学生自由分为两组,围绕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进行讨论。一组的立场是不用生物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另一组是需要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自由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他们各自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由此增强学生自身对生物化学应用性的重视程度,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性意识。

三、开展生物化学知识应用比赛

在班级内开展生物化学知识的应用比赛,比赛的形式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生物化学知识应用意识。通过生物化学知识应用比赛,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习到生物化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最终用生物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的比赛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之间进行生物化学知识的切磋,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四、进行实际问题调查活动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工厂和企业,而这些企业往往存在着很多化学相关的问题,比如三废的治理问题、河流污染与防治、土壤酸碱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企业比较头疼的问题,也是与我们生物化学专业息息相关的问题。在中职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工厂或者企业去实地调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调查之前让学生做好调查提纲,通过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做好相关记录,回到学校之后进行分析和解决。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尽量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生物化学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物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增强生物化学教学的趣味。

五、提供化学应用性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一种有效且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所以在中职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聘请一些专家或者学者到学校开展讲座,向学生介绍生物化学知识的应用,强调生物化学知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化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意义。

六、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是课堂探究的有效手段,在小组合作学习情境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从传统的班级授课中单纯的旁听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不但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主动性。

七、强化赏识教育评价模式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鼓励和赏识的教学氛围中能产生愉悦的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中职生来说,积极的学习态度要比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重要得多,而要想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必须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真正提高中职生的生物化学素养。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赏识评价,因为这是提高学生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如果能够多做鼓励性的评定,不断的给学生以鼓励,就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与荣誉感,并且可以促使他们积极投入生物化学课的学习。在对那些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耐心的给予精神鼓励,要多用肯定性的语言,这样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在鼓励中培养兴趣。

总之,在中职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以及生物化学学科的具体特点,总结教学经验,使学生在化学“趣味”教学模式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化学的乐趣,使不断完善中职生物化学的趣味教学为学生的职业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范文4

经验;生活实践;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9—0044—0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比较重视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而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导致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题目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呢?笔者认为融生活现象、知识于课堂教学之中,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效途径。

1. 巧用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走进教室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对一些生活现象的看法。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学生对一些生活现象往往不能科学地解释或认识,因此,巧用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物》时,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西瓜中的西瓜汁很容易流出来,而鸡蛋中的蛋清却不容易流动。我借此创设问题情境:蛋清中有水,西瓜汁中也有水,为什么西瓜汁很容易流而蛋清却不容易流呢?有的学生说因为西瓜含的水分多等,大家争论不休,学习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

2. 利用生活现象开展探究式教学,激发探究热情

新课标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动脑,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开发思维,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植物光合作用》教学中,学生对植物叶片颜色由绿转黄现象比较熟悉,可以以学生已掌握知识“绿色是叶绿素的颜色、黄色是类胡萝卜素的颜色”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究温度与绿色植物叶片颜色变化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低温导致叶绿素遭到破坏,类胡萝卜素对低温的敏感性比叶绿素对低温的敏感性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探究式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3. 结合生活经验阐释生物概念,突破教学难点

在生物教学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单纯靠教师解说很难让学生理解,如果我们转变思维方式,巧借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来分析说明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的体温及其调节》一节时,学生将皮肤温度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单纯理解为“冷”或“热”,而很难理解为温度“变化速率”。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我引导学生思考冬天在室外的钢管和棉花有同等的温度,但当我们手握上去时感觉前者较凉,而后者较温暖,这是为什么呢?结合这一生活经验可以较轻松地帮助学生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4. 结合生活实践设置课后作业,提高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能力增长的“生长点”。因此,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设置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或亲身体验中巩固所学知识,对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了《酶的特性》一节后,可以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帮妈妈洗衣服,洗的时候要将同样的脏衣服分成3份,分别加入等量的加酶洗衣粉和水,一份用冷水,一份用温水,一份用开水,然后比较洗衣粉的去污效果,并将操作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写入作业。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酶发挥活性需要适宜的温度,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范文5

关键词 新课程 活化课堂教学 新模式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何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生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教学活动,并构建活化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对此。本人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激发学生兴趣,倡导互动――探究式学习

生物学教学非常注重直观,而多媒体组合这种方式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分析,进行学习,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直观性。因此,在“互动――探究式学习”中自主构建知识,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最佳模式。此学习模式的含义是:在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立足于“导”的背景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情知的互动,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深化思维等学习目标,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活用教材资源。激发课堂活力

中学生物教材是生物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它的综合性很强,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也与化学、地理等学科密切联系。目前,中学生物教学实行一纲多本,即围绕着一个教学大纲,出现了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等生物教材,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特色选用生物教材。在讲授《生物技术》这一节时,我没有用教材内容进行照本宣科,而是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生物技术的成果,然后在课堂上汇报搜集的资料,并组织课堂讨论,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食品、工业等方面的成果。这样,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而且学生学有兴趣,学得主动,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化课堂教学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范文6

通过这些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

【关键词】有效;学案导学;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421

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多维运动系统。既有时间的轨迹,也有空间的维度,更要有时空之外的思维;既是教学预设、生成和延展的有机合成,又是教学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辩证统一;课堂教学也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优化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更是势在必行,下面就如何优化初中生物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有效备课

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

三、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自己。但是"一刀切"、"齐步走"等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

首先,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学案导学”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学案即导学方案,是指教师在准备教案的同时,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法就是以学案、教案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以"导学、诱思"为特点,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

我们在实施学案导学的结构程序:第一、我们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上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第二、上课时的方法指导,如要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可以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第三、当堂训练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四、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第五、收发学案布置作业收学生本节课学案,课下进行批阅。当能,在试行初期,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没有形成自学的习惯和掌握自学的方法,教师要带着学生一起看书,教授他们研读教材的方法。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之后,就可以借助“学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

这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其次,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课堂中学生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如讲述《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节时,笔者把一盆月季花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要让月季花生活下去,需要同学们提供什么条件?反之呢?这说明了什么?如何把影响月季生活的因素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问题回答的也比较准确深刻;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如,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完成;实验先由学生设想、设计、操作,再由教师点评;各种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应用前景让学生畅所欲言等等。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四、有效提问

1、有效提问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活跃,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抽答面要广,这就必须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相应到引导。

2、有效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价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是常见的。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提有所用,有学习价值。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有效提问要求避免“满堂问”曾经的教学是“满堂灌”,新课程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我们的课堂又遭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教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低级问题充斥课堂,这种课堂气氛可能是活跃了,但学生收益不多,虽然在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没变,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难点,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也限制了学生思维。

五、加强学法指导

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有效。因此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法的指导应注重生物学科的特点,这是学法指导的核心。也就是说,学法指导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生物知识,学会解决生物问题,学会交流,学会阐发自己对生物现象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应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等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一)阅读指导

阅读是自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还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阅读从时间上分课前、课中、课后阅读。课前阅读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课中阅读帮助形成正确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课后阅读温故而知新,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只有当学生明确了阅读的意义,才能积极参与阅读并乐于阅读。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知识精加工的指导

复习时,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是理解整理知识的过程,是去粗取精浓缩知识的过程,是去伪存真形成真知的过程。常见的方法有比较法、分类法、联系法、归纳法等。

1、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求同法和求异法是进行比较的两种重要手段。求同法即找出事物之间相同点。

2、联系法

每门学科都有其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去挖掘相关知识的联系。生物体是一个互为联系的统一体,生物体各结构之间,结构与功能间、结构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四个水平寻找结构间的联系,体会结构与功能、结构与环境的统一性。

3、归纳法

归纳法是学生在占有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提纲挈领总结概括形成知识点或知识体系。归纳时思维方式可采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归纳方法可采用符号纲要法和主题词法等。

4、记忆方法的指导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刚结束遗忘也就开始了,并且遗忘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及时复习,一章节一单元结束后再进行阶段性复习,与遗忘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