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专员转正总结范例6篇

行政专员转正总结

行政专员转正总结范文1

为认真贯彻落实镇党委《关于在全镇党员干部中开展“学党章、守纪律、转作风”专题教育月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作风建设,决定于3月在我企业服务中心支部党员干部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学党章、守纪律、转作风”专题教育月活动,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进一步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心中有纪律、执行讲纪律、行为守纪律,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为我镇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紧紧围绕全镇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坚持专题教育与推动工作相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二是坚持群众路线。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真诚接受群众监督,使专题活动成为尊重群众、贴近群众、引导群众、凝聚群众、惠及群众的过程。

三是坚持标本兼治。切实解决党员干部在纪律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加强纪律建设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党员干部监督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三、主要内容

一是学党章。全体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章,全面掌握党章基本内容,严格遵守党章各项规定,自觉做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的模范,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二是守纪律。全体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决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必须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忠诚履职、恪尽职守,自觉抵制慵懒散奢和吃拿卡要等不良风气;必须严格遵守廉政纪律,认真贯彻《廉政准则》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三是转作风。全体党员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继续学习弘扬右玉精神。坚决纠正对群众疾苦和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诉求和愿望漠然处之的不良倾向。

四、具体安排此次教育活动集中在3月份进行,分三个环节。

(一)学习教育环节。贯穿于专题教育活动始终,时间为3月1日至31日。

1、迅速动员。迅速召开以“学党章、守纪律、转作风”为主题的纪律作风专题教育月活动动员大会。

2、认真学习。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规党法;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央纪委全会精神及关于改进、推进反腐倡廉的系列论述;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三个实施办法”和市委“三个实施办法”。以集中学习、集中辅导、集中交流为主。保证每周不少于5小时的集中学习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到廉政教育基地接受教育,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

3、加强自我教育。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全体党员干部要坚持全面阅读和精读细读相结合、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强自我教育,进一步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思想上的纯洁性、纪律上的严肃性和作风上的自觉性。

(二)查摆问题环节。时间为3月11日至20日。

1、广泛征求意见。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征求服务对象、办事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召开民主测评会,对本支部党员干部纪律作风情况进行民主测评;开展谈心活动,班子成员之间要进行一对一谈心,相互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2、深刻剖析问题。召开专题教育生活会。党员干部要在征求意见、民主测评、相互谈心的基础上,认真开展自查自纠,认真撰写剖析材料,深刻反省自身存在问题和不足。

(三)整改总结环节。时间为3月21日至31日。

1、认真进行整改。坚持边学边改、边整边改。制作问题表、措施表、改进表,逐条逐项地明确整改任务、整改措施和整改进度,积极整改,确保到位。

2、建立健全制度。把制度建设作为专题教育的重中之重,健全完善纪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教育、监督、惩处有机衔接、相互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推进专题教育的长态化。

五、工作要求

行政专员转正总结范文2

讲正气  树廉洁  着力打造创新型新局面

——某系党建工作总结

**系党总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各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全系师生员工,突出教学工作中心,不断强化学生素质教育,以加强系风、学风、教风建设为着力点,以专学结合为工作的突破口,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就业质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为目标,努力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组织建设。

一、团结务实,清政廉洁,以教风促学风

**系党总支目前共有党员65人,正式党员28人,其中教工正式党员24人,学生正式党员4人,预备党员37人。下设1个教工支部、1个学工支部。 

1、加强学习,优化教风

坚持经常性的政治和业务学习。一是专题学习。今年全系专题学习了《第三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实施方案》、《开展庸懒散浮拖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201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和《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二是组织活动。今年开展了2次民主生活会,4次国培、省培教师学习心得交流会,1次教学研讨会,2次教风、学风研讨会,以总结经验、沟通思想、加强团结、共同进步。三是网上学习。总支对各党员按照上级要求,先对我系党员开展了知识培训,并要求全体党员通过《党员e家》自主学习。

2、团结协作,增强合力

坚持民主集中制,不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凡重大决策,都能广泛征求意见,集体研究决定,不搞一言堂。凡是涉及到与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进行系务公开,如教职工的评优、二级分配、实训室建设等;学生的推优入党、奖勤助贷等都广泛征求意见后再做出决定,并按照一定的程序予以公开。我系总支班子始终把团结放在班子建设的首要位置,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分工协作,责任共担的双重原则,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形成了“讲团结、讲协作、讲奉献”的良好氛围。

3、防微杜渐,廉洁自律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做到廉政工作、教学工作、教育工作等各项工作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拟定了《系党政联席会制度》、《纪检委员职责》、《关于加强工作纪律的通知》等,党政领导带头学习、执行各项规定,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系党总支与党员签订了《党员廉洁从教承诺书》,为确保作风效能,还与职工签订了《个人承诺书》。

4、心系群众,力办实事

通过党员民主生活会和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极力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与职工座谈达二十余次,探望困难的教职工家庭、生病住院师生达7人次;上半年分专业对毕业生进行座谈,下半年对新生实施问卷调查,解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制定了《经济与管理系党员结对帮扶方案》,通过对全系家庭困难、单亲家庭、学业困难、自我管理能力差、精神障碍、身体残疾等学生进行摸排、梳理,建立了特殊学生信息库,建立了党员一对一帮扶方案,通过教育帮扶、指导帮扶的形式,实行结对帮扶机制,建立了帮扶档案。通过座谈、参与主题班会、下寝、参加藏(彝、羌)族新年活动等多形式接触民族学生,了解民族学生,掌握他们的习俗,做到正面引导,沟通交流、积极协调,共创和谐。

5、相互剖析,共同进步

结合第三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和庸懒散浮拖问题专项整治活动,全系职工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道德品行等方面进行自我剖析,查找存在的问题,通过专题活动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全系职工及部门从庸、懒、散、浮、拖等方面进行了自我批评,并明确整改时间及措施,作风效能明显好转。通过这些活动,真正实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6、专学结合,强化内功

全系从系部、教研室、导师、辅导员、系团总支等多层面,通过座谈、活动、问卷、随班抽查、研讨等方式,推进学风建设。本年度开展了新生问卷调查、毕业生座谈、奖学金颁奖大会、毕业生典礼、教师学风研讨会、系领导听课等活动,树立优秀典型,学风有了较为明显的转变;通过专业与团学活动相结合,推动学风建设。本年度各考研室与团学口合作开展了社区文化艺术节、会计短剧大赛、理财大赛、就业服务月系列活动、创业设计大赛、旅游讲解大赛、娃哈哈营销大赛、会计人生规划等系列活动,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明确专业学习方向。

7、从严审核,壮大队伍

认真把好“入口关”,按照条件,认真考察,严格程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规范组织考核、强化程序,使优秀师生充实到党员队伍中来。2014年组织了系党校、组织发展大会各2次,参培人数达200余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101人,发展学生预备党员36人,党员转正6人(教师2人,学生4人)。

二、存在的问题

1、学习内容多,但学习形式单一;

2、理论学习多,但实践较少。

3、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不足,以党风促教风的作用仍不明显;

三、发展规划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服务理念,做好常规工作,丰富组织活动,加强作风建设,增强反腐意识。

行政专员转正总结范文3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治理”的原则,强化农村牧区集体土地流转管理,规范农村牧区集体土地流转行为,建立健全农村牧区集体土地流转监管长效机制,切实维护流转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全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治理内容

对全旗农村牧区集体土地流转行为进行集中清查治理,具体包括农村牧区耕地、林地、草原、滩涂、荒沙、荒地、水面、未利用地及宅基地流转等。重点清查内容如下:

㈠未按照农村牧区集体土地流转程序流转土地的;

1.未经村民委员会同意,私自流转集体土地的。

2.未经集体土地承包方同意或委托,擅自流转集体土地的。

3.未经所在村民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同时未经所在村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旗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擅自向本外单位或个人流转土地的。

4.流转期内,未经原承包方和发包方同意,擅自对流转土地进行再流转的。

㈡流转期内,未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

㈢土地流转后,受让方未按照合同约定向承包方履行流转收益的;

㈣未经所在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同意、镇人民政府审核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擅自转让宅基地的;

㈤强迫或阻碍承包方依法流转土地的;

㈥侵占、截留、扣缴流转收益的;

㈦流转合同不规范的;

㈧将土地流转给干部职工的;

㈨其他违反农村牧区集体土地流转管理的行为。

三、实施步骤

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2011年11月20日起至2012年6月30日止,具体分为动员部署、摸底排查、集中治理、总结提高4个阶段。

㈠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11月20日至2011年11月30日)。

制定下发实施方案,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专项治理行动。强化宣传动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㈡摸底排查阶段(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2月29日)。

由各镇牵头,旗农牧业、国土、林业、房管、监察、法制等部门联动,组成工作力量,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流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登记造册,建立台账,排查率要达到100%,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

㈢集中治理阶段(2012年3月1日至2012年6月20日)。

针对摸底排查出的违法违规问题,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由各镇牵头,旗直各有关部门配合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规范、纠正、清理和查处。对于符合流转条件的,相关手续不完备的,责成流转相关当事人予以完善和规范;非法流转土地的,对流转行为予以纠正或清理,并依法依规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进行处理;土地流转后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责成有关单位或当事人予以恢复原貌,并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责任。

㈣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6月21日至2012年6月30日)。

各镇作为专项治理行动的责任主体,要对专项治理行动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形成总结材料于2012年6月30日前报旗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汇总后报旗人民政府。

四、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专项治理行动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旗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旗农村牧区集体土地流转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全旗农村牧区集体土地流转专项治理行动的组织、协调、领导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旗农牧业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王永清兼任。领导小组派出6个工作组,具体开展相关工作。

第一组镇工作组

组长:(镇长)

副组长:(旗农牧业局副局长)

工作人员从、农牧业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抽调。

第二组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工作人员从、农牧业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抽调。

第三组镇工作组

组长:赛音朝格图(镇镇长)

副组长:王生杰(旗林业局副局长)

工作人员从镇、农牧业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抽调。

第四组镇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五、工作要求

㈠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专项治理行动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抽调专门工作人员,认真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做到领导、人员、经费、措施“四到位”,确保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㈡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此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形成合力,确保专项治理行动深入有序开展。

㈢依法行政,追究责任。各镇、各有关部门要依法依规对违法违规流转土地行为进行严厉查处;涉及公职人员的,移送监察机关予以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行政专员转正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支出偏好;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绩效;转移支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因循“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实力壮大。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2004年我国明确提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标志着中国开始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无疑需要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财政支出行为上做出回应。

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使地方政府成为自主的利益实体。这一方面保证了地方政府自主实现发展目标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预算自的存在,以及官员“经济人”特性的驱使,令一些财政行为存在地方局部利益的狭隘性,而难以完全反映中央政策要求。本文意在探讨近年我国地方政府的支出偏好是何?在中央日益倾向于保障民生之时,地方政府的表现如何、原因为何?中央政府如何应对地方政府的支出偏好?

一、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责和偏好

财政分权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国家普遍运用。我国有69%的公共开支发生在地方政府,其中又有55%以上的公共支出发生在县级政府。县级政府需要承担经济建设、教育、医疗、治安等多项公共服务。经典的财政分权理论指出:地方比中央更加贴近居民、更了解他们的需求、地区间居民的偏好亦不同,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因此,在财政职能的划分上各种财政职能应该尽量由地方政府执行,除非中央政府或上一级政府在执行此职能时表现得更有经济效率。

我国的分税制将财权和事权在政府间进行划分。在财权上,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税种以保证自有收入,并根据其偏好在事权范围内分配财力。事权划分上,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地方预算主要负责地方党政机关的运营费用,地方经济发展和需求,武装警察和民兵的部分运营经费,地方融资的资本投资,地方企业技术革新和开发新型产品试制费、农有支持费、城市维护和建设费,地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价格补贴及其他支出有关开支。”[1]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是独立自主的财政实体,有自己的政策偏好和资源配置方式。一方面,政府官员自身很可能在资源配置上产生逐利行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可能会仅仅从局部利益出发,而忽视全国性的公共利益。

中央政府为了改变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偏差和狭隘,最有效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针对官员个人的“晋升”激励机制,即通过强化相关的绩效考核标准,引导地方官员按照中央的要求行政。中国政府在行政和人事方面具有集权的特征,使得地方政府官员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控制和影响最终考核的绩效。二是针对地方政府本身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即上级政府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向下级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包括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等多种形式。其中,专项转移支付是一种指定使用方向的资金补助形式。它是中央政府弥补下级政府支出偏好行为后果的主要财政手段。

二、理论假设

一般而言,地方政府支出可分为三类:一是政府的“有效运转”,二是政府产出的“经济发展”,三是政府产出的“民生服务”,即公共产品和服务产出。我国的《预算法》也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县级政府的支出自。县级政府拥有自己的利益偏好和独立的财政行为。那么地方政府依据什么来确定其偏好和财政支出分配呢?根据公共选择理论,这是由官僚的效用最大化来决定的。

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的“经济人”特性也存在于政治行为中。政治家或官僚个体在“政治市场”上追求着自己的最大效用。薪金、津贴、公众声誉、任免权、机构的产出、易于更迭和易于管理机构都是可能进入官僚效用函数的变量。同时,政府作为一个官僚机构,也存在着政府利益。许多政治学家都接受集团利益是经济和政治行为的绝对基本决定因素的思想。本特利就认为“没有集团的利益就没有集团”。

“有效运转”和“绩效产出”,都是官僚效用函数的重要内容。“有效运转”是指政府维持日常管理和运行。政府运转

的预算是依据政府的人员规模、机构数量、办公设施等日常工作开支而制定的。“有效运转”这一效用驱使的突出表现为,政府组织规模的扩张。财政分权体制下的我国,地方政府一方面需要庞大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来向分散独立的企业或个人攫取资源获取税收;另一方面需要供养公务人员执行各项政策,产出政府绩效。因而,地方政府有着扩大政府规模和管辖能力的压力和冲动。1998年以来的以精简人员为重要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一直难以摆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经济发展”和“民生服务”正是两类不同的政府职能。前者是易度量、可见度高、见效快的政府行为,包括城市建设和维护、道路修建等。它可以通过gdp指标来衡量、并可以通过雄伟的建筑被感知。上世纪80 年代初期实施的领导干部选拔和晋升标准的重大改革使地方官员的晋升与地方经济发展绩效挂钩,成效显着。“服务民生”正是那些难以进行度量和考核、收益周期长的政府行为,如教育、医疗、社保、治安等公共服务。2004年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之后,提供优良的公产品和服务逐步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绩效指标。

在财政分权体制和晋升机制下,我国地方政府对于“有效运转”、“经济发展”和“民生服务”这三个偏好的排序到底如何?专项转移转移支付能否纠正地方政府的支出行为,反映中央政府的政策取向?基于以上的论述,可以提出如下的三个假设:

1.地方政府对于两类不同的“绩效产出”偏好不同。①地方政府偏向优先投资于能够较快产生显着绩效的经济建设。②相对放缓较难产生绩效成果的民生服务建设。

2.“有效运转”是地方政府不可忽视的行政内容,但是不是最重点的支出对象。

3.专项转移转移支付能够影响地方政府的支出行为,反应中央政府偏好。专项资金将会更多的用于地方政府自主财力投资较少的公共活动。

三、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利用江西省2005年的分县统计数据来验证前文假设。江西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居中的省份,其县级政府的自有财力和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都处于全国中等位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将通过对各类支出建立回归模型,比较分析江西省县级政府的支出偏好和中央政府对其偏好的纠正。

yi= c +β1x1i+β2x2i+β3nzni+ε

因变量yi=人均各类支出

自变量x1i=人均地方自主支配财力

x2i=人均专项转移支付

zni是其他控制变量的总称

县级政府的支出项目可以被分为三大类,共七项:一是经济发展支出,包括①基本建设支出②农业发展支出(由农业支出、林业指出、水利和气象支出构成);二是民生服务,包括③教育科学支出(由教育支出和科技支出构成)④医疗卫生支出⑤社会保障支出⑥公检法司支出;三是政府维护支出,模拟有效运转偏好,主要指⑦行政管理费支出。模型的因变量则是将这七项支出人均化,即分别除以该县总人口。即共有七个回归模型。

模型包括15个自变量。两个关键变量,①人均自主支配财力,代表县级政府可自主安排的财政资金,包括县本级财政收入、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②人均专项转移支付,代表中央的政策偏好。其他控制变量反映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福利水平。模型中的数据均来自于2005年《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和《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对于前面的假设,我们将可以通过七个线性回归中关键性变量的标准化系数的对比来判断和验证:1.若人均自主支配财力通过显着性检验,说明县政府重视该职责。其中,哪类支出模型中该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1越高,说明县级政府更加偏好于此类支出。2.若人均专项转移通过显着性检验,说明中央政府重视该项职责。其中,哪类支出模型中该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2越高,说明中央政府希望县级政府加强对该职责的重视。

四、结果分析及讨论

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江西省地方政府的支出偏好证实了前文的假设。县级政府最为重视经济建设;政府的有效运行次之;而对民生服务的重视在当前表现并不突出。中央政府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来纠正县级政府在民生服务方面的支出,并相应的弥补其在维持政府有效运转上的经费不足。如上表所示,可以对县级政府的支出偏好进行降序排列:基本建设、公检法司、农业发展、行政管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下面对三类支出偏好具体分析。

1.经济绩效偏好分析。基本建设支出和农业发展支出都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的政策引导下,地方政府首先将财力投入于此。城市改造、修桥修路等举措也能够使得城镇看起来更加现代化,并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同时,作为农业大省的江西,其经济结构当中农业的位置重要,2005年江西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pd19.0%左右;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3.7%。因此以发展农业带动经济发展,也是县级政府必须正视的职责。

只要经济发展的绩效标杆仍在,那么地方政府就会一直自动的采取举措优先实现经济发展职能,无需中央再过度强调(正如表中,专项转移未通过检验)。

2.民生绩效偏好分析。人均自主财力在四类公共服务支出当中,公检法司支出以高标准化系数通过了正显着性检验,说明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是县级政府最为重视的公共服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稳定压倒一切”就是我国的战略指导方针之一,受到中央的一贯重视。在中央的推进下,很多省都建立了地方官员晋升的“一票否决制”:江西省2005年制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一票否决权制是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同经济责任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将治安责任同责任人的政治荣誉、政绩考核、职级提升和经济效益挂钩,同评选文明单位、综合性先进单位挂钩的专项否决制度。”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政府的最基本职责。因此,地方政府必然积极重视公检法司的支出,尽力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中央政府也无需通过专项转移的手段再做强调。而且通过罚没收入、服务收费等方式,公检法司部门通常能够获得较多预算外收入。公检法司模型中,人均预算外收入通过了显着性检验。

人才培养和利用的周期十分漫长,且成本高昂,因此教育的投入不能在短期获利。但我国有《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等明确规定了地方政府在提供教育方面的具体财力责任,“两基达标”硬性的考核。因此,在刚性要求下,地方政府不得不将部分财力投入到教育。然而,它们对此积极性相对不高。如教育模型中人均可自主支配财力虽然通过了检验,但其系数并不高。中央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手段保证地方教育的施行。人均专项转移支付以最高的标准化回归系(0.541)数通过了正显着性检验。目前,我国用于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主要有“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简称义教工程)、义务教育专款等。这些教育专项通常要求地方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如“义教工程”要求地方各级财政给予的配套资金比例不低于2: 1。通过这种方式,中央政府迫使县级政府将一定的自主支配财力运用到教育当中。

医疗卫生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主要依靠中央负担。在两类支出模型中,人均自主财力变量均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专项转移通过检验。这虽然存在医疗和社保的绩效困难的原因,但也与我国的特殊改革形势有关。

3.有效运转偏好分析。政府自身的运营和维护,是实现政府一切行为的前提。因此,地方政府必然会将财力运用行政管理费用。如表行政管理模型中人均自主财力通过了高度显着性检验。近年来,税费改革等一系列规范政府收入政策的实施,使得许多县级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日益陷入“吃饭财政”的困境。对此,中央设置了一系列财力性转移支付帮助县乡政府脱困,如缓解县乡困境转移支付、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这部分财力很多是非固定用途的转移资金,可以由地方政府资金安排。

同时,随着中央“服务型政府”的导向,县级政府获得越来越多专项转移支付,意味着其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政府机关也必然产生相应的行政成本如,雇用新的人员、管理专项资金等。因此部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被用于政府运营当中,也属常理。如表,此模型中人均专项转移支付通过了显着性检验。此外,预算外收入也是行政管理费的来源之一(通过检验)。政府机关可通过行政事业性收费、税收附加、专用基金和专项收入、事业单位上缴的罚没收入等获得预算外收入。

三、总结

地方政府也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江西省县级政府的实践表明,在中国自上而下绩效评价体制下,县级政府偏好于那些中央重视、且能够迅速产生绩效可见度高的政府职责,而对于那些成本高、绩效实现时间长、难度大的公共服务则更需要中央的推进。长期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稳定压倒一切”的大政方针引导下,县级政府对于基本建设、社会治安稳定和农业发展表现积极。而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服务上,基于成效、成本、历史等原因,地方政府的自主投入不够。中央政府应当也

能够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纠正地方政府的支出行为。在教育方面,中央支持力度最大,同时也刺激了地方政府的投入。但是,县级政府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则主要依赖专项转移。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断展开,公共职能的增加必然使得行政成本不断增加。维护政府正常运转需要大量的财力,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可支配财力、专项转移和预算外收入。总的说来,在中国的财政分权和晋升激励下,地方政府的偏好在于能够迅速产生可见绩效的经济建设职能;中央对于民生服务的日益重视,在当前仍表现为由中央专项转移负担,并以此引导地方做出配套财政措施。这表明,在当前中国,要实现地方政府的合理支出行为,需要在建立正确的绩效目标的同时,保证中央政府的调控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

[1]黄佩华.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

niskanen,w. 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m].chicago: aldine. 1971.

刘泰洪.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及其实现方式[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2).

arthur f. bentley.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a study of social pressures[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08.

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2).

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江西日报,2006-04-03.

行政专员转正总结范文5

 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创新,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岗位设置的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为什么要实行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

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关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2]35号)等系列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提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2006年,为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事业发展。国家人事部制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文件。根据国家政策,省、市、县分别印发了鄂办发[2008]1号、十办发[2009]14号和溪办发〔2010〕50号文件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进行了部署。

目前,在教育事业单位推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设置管理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深化教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建立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入岗位竞争转换用人机制),有利于吸引和凝聚优秀人才到事业单位工作,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实行开招聘的选人用人制度)。

二、实行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与职称评聘分开、工资改革绩效工资改革有什么联系?

2002年以后,教育事业单位依据国办发[2002]35号文件《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精神,推行了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职称制度改革(职称改革),目的是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进一步打破论资排辈、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营造优胜劣汰、能上能下、择优聘任、鼓励创新的用人环境,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006年实施的工资改革、2009年实施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等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把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待遇随人走)变为岗位绩效工资制(待遇随岗定),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进行了配套,并明确规定在没有按规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之前,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工资、岗位绩效工资只能按所聘职务对应岗位的最低等级套改岗位工资。

目前,推行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与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相结合,与促进事业单位用人机制转换相结合,组织引导教育事业单位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将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包含其中,是2006年岗位工资改革和2009年的绩效工资改革的深化和完善。

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内容、目的、原则、范围是什么?

1、基本内容。推行“两项制度”即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实现“两个转变”,即管理上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用人上变固定用人为合同用人。

2、基本目标。以建立岗位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为主要内容,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着力建立起有别于机关和企业,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运行规律和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

3、基本原则。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原则;坚持公开平等、以人为本、依法办事原则;坚持责权明确、能上能下、岗变薪变原则。

4、实施范围。经县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的全县教育事业单位(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特校)和局属二级单位)。经县级以上组织、人事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的公办教育事业在职在册在编的正式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含特岗教师)。

四、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岗位如何设置?

1、岗位类别设置。教育系统岗位类别包括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其中,管理岗位指具有行政、党群等管理工作职责的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指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

2、岗位等级设置。管理岗位设七级至十级4个等级,分别对应现行的科级正职、科级副职和科员、办事员。专业技术岗位设置9个等级,其中,高级设置五级、六级、七级3个等级;中级设置八级、九级、十级3个等级;初级设置十一级、十二级、十三级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对应一至五级技术工岗位。

3、岗位控制。依据全县教育事业单位教职工编制总量和在册正式人员数量等因素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超岗单位按编制数核定,不超岗单位按现有人数核定),其中,小学教师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90%,高中、中职、初中和幼儿园教师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85%。

全县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比例总量控制在0.5:4:5.5以内,其中,县一中、县二中、县应用科技学校、县实验中学、教育局属二级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控制比为2:4.5:3.5;其它初中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控制比为1:4:5;小学及幼儿园中级、初级岗位控制比为5:5。

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结构比例控制目标为:高级岗位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结构比例为2:4:4;中级岗位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助理级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5∶5。

4、岗位条件设置。岗位任职条件分为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其中,基本条件是任何人员上岗都必须具备的条件(取得相应等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并在下一级岗位聘任三年以上),具体条件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单位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制定。

五、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职责和工作程序是什么?

1、职责划分。政策规定:县委组织部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负责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

县教育局是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各单位(学校)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具体负责根据核准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原则,按需设岗,严格程序,自主组织岗位聘任。

2、工作程序。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程序:①单位(学校)制定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含岗位设置控制数及工作实施办法);②报县教育局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初审;③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修订单位(学校)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含考评细则);④广泛听取职工对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提请单位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审议通过;⑤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经集体讨论和职代会审议通过后,提交县教育局审核,报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准;⑥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学校岗位设置的具体实施工作。

六、如何处理好岗位设置管理中的岗位聘任问题?

1、聘期与管理问题。事业单位岗位聘任原则上以单位(学校)自主组织聘任。对于乡镇以下规模小、人员少的学校(或教学点),乡镇中心学校对岗位结构比例实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人员集中聘用。

专业技术人员聘期统一定为三年。按照核准的结构比例,岗位有空缺的,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人员队伍状况,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在岗位控制数内),按照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逐步到位。

实行岗位设置后的单位必须在有岗位空缺的前提下聘任缺岗人员,没有空岗不得聘任和调入人员。聘任期内新取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须待本届聘期结束后参加下一届竞聘上岗,不得直接聘任。

聘用合同期满后,学校应按有关政策规定,对受聘人员的履职情况认真考核,及时作出续聘、解聘、竞聘和岗位调整等决定。

岗位聘用原则上采取逐级晋升的方式,对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岗位急需并符合破格条件的,可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2、首次岗位聘任问题。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在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中,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的,根据国家和省、市、县有关规定,按照“先入轨、后完善”的原则,使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通过竞聘,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不能竞聘到高等级岗位的人员,过渡到相应职级最低等级);在单位未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前(超编超岗没有空岗),不得新聘人员;以后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解聘等办法过渡,使人员结构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在过渡期内,现有人员结构超过核定的岗位总量20%的单位,一般不开展新的专业技术职务申报。

3、关于岗位设置待遇落实问题。对符合政策规定,按照工作程序,经过县教育局审核审核和县人社局认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单位,按照工作人员的新聘岗位等级,从认定的次月起对调整、晋升岗位等级的聘用人员按程序审批兑现相应的岗位工资。单位人员岗位变动后,从变动的下月起按新聘任岗位的工资标准执行工资待遇;对不按政策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学校,人事、教育、财政部门不予认定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

4、关于岗位聘任“一票否决”问题。对基本条件不合格、聘期内师德考核或年度考核有一年及以上不合格者,聘期内累计病假超过6个月或事假超过45天者,实行岗位职务聘任“一票否决”,只能在同职级最低等次,或者低于原职务岗位聘任。对在党纪、政纪处分期间或正在接受立案审查或停职审查尚未做出结论的人员暂不参加竞聘上岗。

七、如何抓好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工作?

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一项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制度创新,既要坚持改革的方向,又要注意处理好与现行制度和政策的衔接,减少与现行制度的矛盾和冲突,确保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平稳过渡、顺利实施。

要准确把握政策,广泛动员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安排;

要按照“先入轨、再完善”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稳步推进,首先把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制度先建立起来,先入轨运行起来,保持队伍稳定;

要科学制定设置方案和实施细则,严格工作程序,阳光操作,民主决策,公平竞争上岗;

要坚持基本原则,严格工作纪律,认真落实政策;

行政专员转正总结范文6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结转工作效率,方便改革单位用款,根据*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市市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预算结余资金处理的有关规定)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我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金年终对账工作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结合我市市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扩大情况及年终结余资金结转工作中的问题,经研究,现对我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金年终结余结转申报、确认工作进行简化并就有关问题补充规定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简化并规范申报、确认内容

取消《*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单位*年年终结余资金申报核定表》中“用款计划数”和“授权支付额度结余数”;同时,根据市拨专款改革情况,增加《*市市拨专款市级财政直接支付改革区县*年年终结余资金申报核定汇总表》和《*市市拨专款市级财政直接支付改革区县单位*年年终结余资金申报核定表》,对市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单位(以下简称市级单位)和区县市拨专款改革单位(以下简称区县单位)年终结余资金申报、确认工作实行分别管理。

二、减少手工签名实行网上确认、签字

(一)年终授权支付额度注销工作实行网上确认、签字。当年12月31日市财政局国库处(支付中心)审核、开具《财政授权支付汇总清算额度注销通知单》和《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注销通知单》等工作时,不再实行手工签名办法,改为由市财政局国库处(支付中心)相关人员在市财政局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管理系统上审核并确认、签字,经国库处加盖印章后,分别提供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银行)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银行。

(二)取消年终结余申报核定工作手工签名环节。改革单位年终结余申报核定工作仍按照《市级单位结余资金处理规定》执行,但申报、确认过程中相关人员不再进行手工签名,一律改为网上确认、签字。

l、市级单位年终对账工作结束后,经确认网上自动生成《市级改革单位年终结余申报核定表》,相关人员审核无误并在网上确认、签字后于当日按规定网上逐级汇总报送市财政局国库处(支付中心);市财政局国库处(支付中心)审核后进行网上确认、签字并于4个工作日内传送市财政局主管部门预算处(以下简称部门处);部门处相关人员审核无误并经网上确认、签字后于2个工作日内回传国库处(支付中心),由国库处(支付中心)回传市级单位。市级单位收到国库处(支付中心)网上回传的经有关人员签字的核定表电子信息后,于2个工作日内对《市级改革单位年终结余申报核定表》进行打印、签章,并将签章后的纸质核定表一式两份报市财政局国库处(支付中心)和部门处,市财政局部门处据此按《市级单位结余资金处理规定》对年终结余资金进行结转批复。凡未报送纸质核定表的,不予办理批复。

2、区县单位年终结余申报核定工作由区县财政局按规定自行组织并比照市级单位做法执行,但年终结余结转批复工作实行市财政局按区县单位批复区县财政局,再由区县财政局转批区县单位的办法。即由区县单位年终对账后,经确认自动生成《市拨专款区县单位年终结余申报核定表》,网上审核、确认签字后于当日传送区县财政局;区县财政局依据与市财政局对账结果,按照区县单位报送的《市拨专款区县单位年终结余申报核定表》,经确认网上自动生成《市拨专款区县年终结余申报核定汇总表》,相关人员网上审核并确认、签字后于2个工作日内网上报送市财政局国库处(支付中心);市财政局国库处(支付中心)网上审核并确认、签字后于4个工作日内传送市财政局部门处;部门处相关人员审核并在网上确认、签字后于2个工作日内回传国库处(支付中心),由国库处(支付中心)回传区县财政局。

区县财政局收到国库处(支付中心)网上回传的核定表电子信息后,于2个工作日内对《市拨专款区县年终结余申报核定汇总表》进行打印、签章,并将签章后的纸质核定表一式两份报市财政局国库处(支付中心)和部门处。市财政局部门据此比照《市级单位结余资金处理规定》和统一文件格式,对区县财政局批复年终结转资金。区县财政局根据市财政局批复的结转文件及有关规定专批区县单位。

三、减少审核环节和核定表留存联次

1、合并相同审核环节。市财政局国库处、支付中心不再实行分别审核,将5个审核环节合并减少为国库处(支付中心)审核及会计部门2个环节。

2、调整《市拨专款区县单位年终结余申报核定表》留存联次。取消预算处留存联,将国库处(支付中心)留存联合并为1联。调整后一式三联,市财政局部门处、国库处(支付中心)、预算单位各留存一联。

四、年终结转申报、确认工作要求

1、切实做好年终对账工作。年终对账工作是做好年终节余资金结转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市级单位、区县财政局及区县单位均应按照市财政局《加强市级改革资金年终对账工作通知》规定的对账时间及内容做好与市财政局及银行的年终对账工作,确保各项预算收支数据的准确无误和年终结余资金结转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