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例6篇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1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是目前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根本宗旨,也是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就业导向”是我国新时期发展职业教育所确立的办学方针,它把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有助于实现就业,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

随着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目标也有所调整,如何培养更多的适合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另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适应当今形势和企业的需求,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也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所面对的新课题。

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全方位育人环境

实践教学是主题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性教学的课程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社会与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做与学”结合,让实践性教学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1.以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为依托,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

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 作为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网站,发挥着网络教育的优势,每学期都组织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渤海船舶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以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为依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在线联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并规定:思政课实践环节学期考核总成绩20分之中,参加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活动得分10分;在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上阅读“人生导师—名篇鉴赏”栏目,提交5篇读后感积分5分;参加思政部组织的大学生在线联盟活动获得奖项的,最低得5分,最高得10分。这种考核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加在线联盟活动的积极性。参加大学生在线联盟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既丰富了我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水平。

2.与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相结合,扎实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是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实践性教学的具体课堂内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另外,思想政治概论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学生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实践性课程的内容设计,要充分调查学生的需求,对于学生有困惑或者迷茫的知识要重点讲解,确保学生能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程中。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后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和实践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交流总结,确保学生学有所用。

3.以理论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

大学生社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平台。在众多类型的学生社团中,最具有鲜明特色的就是理论社团。理论社团以学习、研究、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宗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学习和宣传党的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校园文化以及开展社会实践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理论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准确把握社团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切入点,以理论社团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理论宣传、志愿服务、主题辩论、社会调查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学生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自2007年以来,我院思政教研部以“理论之光”、“知行社”和“美的协会”等理论社团为载体,开展了“红色记忆——永远的丰碑”、“环保校园行”等大型宣传系列活动,受到了市、院各级领导部门的一致好评。

4.与专业实训实习相结合,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实习多,把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实习结合,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相互渗透,从而解决课时紧张、经费不足和实习基地难找等的问题,使之成为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 5.与学院党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比理论课的教授范围更广,教授难度也更大,需要投入的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更大。学院党团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主要环节。思政教研部与院团委、学生处密切配合,将学期实践教学与院团委、学生处开展的假期实践活动相结合,使教学活动中更多融入一些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策划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案及实施步骤,并负责实践教学的全面落实,从而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完善知行统一的综合性考核方法

学院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采取知行合一的综合考评方法,分别从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表现和日常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考核,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形成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理论认知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具体操作分为平时考核、实践环节考核和理论考核。

1.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20%,具体考查:

①学生在校思想品德表现。本项给分参照学生学期德育量化积分。

②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表现。主要对学生出勤、课前5分钟时事政治报道、听课状态、课堂发言等进行考核。

2.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环节考核主要对学生活动参与程度、活动表现、获奖情况、合作水平、实践能力等进行考核。实践环节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30%,具体考查:

①学生参加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活动情况。一是规定活动,在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上阅读“人生导师——名篇鉴赏”,提交读后感;二是自选活动,参加思政部组织的大学生在线联盟活动,根据获奖情况评定积分。

②参加思政部、院团委、学生处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情况。

3.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50%,主要采取开闭结合的复合型考试形式。闭卷主要适用于知识性识记的客观试题,开卷主要适用于综合应用性的主观试题。开闭结合的复合型考试,既检测了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的了解和掌握,又检查了学生理解和运用科学理论的能力,克服了单一考试的不足。

总之,通过实践化教学模式实现从教材为主体向教学为主体的转变,以及从教学为主向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主的转变,形成以问题为核心,专题内容为单位,各自独立的且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欧阳剑波,苏冰星.“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生思政教育亟待实现的四个转变[J].职教论坛,2008,(12):47-49.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2

1.理论模型

本研究对于大学生领导力发展水平的评估及其影响的探索采用“领导力发展的社会改变模型”(TheSocialChangeModelofLeadershipDevelopment,简称SCM)。该模型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高等教育研究院开发,是诸多大学生领导力模型中提出较早并极具影响力的一种。SCM特别强调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价值维度,并且认为有意识的关注价值应当成为任何领导力开发的核心。*该模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促进积极的社会改变。SCM以“改变”为核心价值,包括自我认知、一致性、承诺、合作、共同目标、以理相争和公民责任等7种重要价值,这些价值可划分为个体价值(自我认知、一致性、承诺)、团体价值(合作、共同目标、以理相争)、社会/社区价值(公民责任)三个维度。

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是考察中国大学生的社会参与状况对领导力发展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此调查问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领导力发展评估量表,另一部分为社会参与影响因素量表。领导力发展评估量表采用了基于SCM而开发的“社会责任型领导力量表”。影响因素变量主要由个体因素(性别、生源地、家庭结构、政治面貌)和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兼职工作)两个部分组成。鉴于当前国内还没有“社会责任型领导力量表”的中文版,本研究对英文版量表进行了翻译。为保证该量表的理念能够适用于中国大学生,针对不同的中国大学生群体进行了多次试测,多次修正中文翻译,剔除了量表中的负向题,以提升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就本研究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来看,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水平。本研究使用SPSS19.0对量表的信度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该量表及其8个维度的克伦巴赫a值均超过了0.7,表明该量表信度良好,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3.研究假设

根据文献研究的结果,以及当前国内高校所具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中社会参与的现状,本研究做出以下假设:(1)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总体水平高于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2)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发展具有正向影响;(3)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总体水平高于未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4)参与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发展具有正向影响;(5)参与兼职工作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总体水平高于未参与兼职工作的大学生;(6)参与兼职工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发展具有正向影响。

4.样本信息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校本科生,共计发放问卷5000份,实际回收3331份,回收率为66.6%。缺失值处理采取整列删除,剔除含有不合理数据的问卷,有效问卷为3150份,占回收问卷的94.6%。样本主要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20所高校,其中9所为“211”高校,占总样本量的45.0%。调查所涉及的学校类型广泛,不仅包括综合性大学,如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也包括专业类高校,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样本共涉及12个学科门类。在3150名大学生中,男生占45.3%,女生占54.7%;年龄主要分布在19-22岁,其中19-20岁占46.9%,21-22岁占44.1%,16-18岁占5.2%,23岁以上占3.8%;一年级占30.5%,二年级占31.7%,三年级占27.2%,四年级占10.6%;政治面貌方面,中共党员占16.1%,共青团员占80.5%,群众占3.4%;生源地方面,农村生源占44.3%,城镇生源占55.7%;独生子女占62.5%,非独生子女占37.5%。调查显示,在3150名受访大学生中,57.4%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过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73.5%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过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23.1%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过学校行政职能部门的兼职工作。

二、研究结果分析

1.社会参与因素与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的差异分析

对于研究假设(1),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过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在社会责任型领导力上存在总体差异,差异显著(P<0.01)。由均值可知,参与过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得分高于未参与过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对社会责任型领导力的8个维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参与过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与未参与过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在8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由均值可知,参与过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得分高于未参与过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对于研究假设(3),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过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在社会责任型领导力上存在总体差异,差异显著(P<0.001)。由均值可知,参与过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得分高于未参与过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对社会责任型领导力的8个维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参与过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与未参与过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在8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由均值可知,参与过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得分总体水平高于未参与过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对于研究假设(5),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过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兼职工作的大学生在社会责任型领导力上存在总体差异,差异显著(P<0.001)。由均值可知,参与过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兼职工作的大学生得分高于未参与过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兼职工作的大学生。对社会责任型领导力的8个维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参与过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兼职工作的大学生与未参与过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兼职工作的大学生在8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P<0.001)。由均值可知,参与过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兼职工作的大学生得分总体水平高于未参与过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兼职工作的大学生。

2.社会参与因素与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的影响关系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和兼职工作的参与情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的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由表2可知,是否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和兼职工作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型领导力发展具有显著影响(p<0.05)。假设(2)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得到了证实,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发展具有显著影响(p<0.05)。以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为参照组,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水平优于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系数估计为0.254),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处于社会责任型领导力“高”水平相对处于“中”和“低”水平,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处于社会责任型领导力“高”和“中”水平相对于处于“低”水平的发生比,约为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的1.289倍。假设(4)参与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得到了证实,参与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发展具有显著影响(p<0.05)。以未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为参照组,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水平优于未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系数估计为0.292),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处于社会责任型领导力“高”水平相对处于“中”和“低”水平,以及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处于社会责任型领导力“高”和“中”水平相对于处于“低”水平的发生比,约为未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的1.339倍。假设(6)参与学校兼职工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得到了证实,参与学校兼职工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发展具有显著影响(p<0.05)。以未参与学校兼职工作的大学生为参照组,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参与学校兼职工作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水平优于未参与学校兼职工作的大学生(系数估计为0.342),参与学校兼职工作的大学生处于社会责任型领导力“高”水平相对处于“中”和“低”水平,以及参与学校兼职工作的大学生处于社会责任型领导力“高”和“中”水平相对于处于“低”水平的发生比,约为未参与学校兼职工作的大学生的1.408倍。上述研究结果显示,社会参与对于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和兼职工作对于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晓音(1973-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思政)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蒋晓云(1966-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政体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与研究”(项目编号:HB13MK020)和2013年度河北省人才工程培养经费资助科研项目“高职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A201300106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52-02

一、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而实践教学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在论及“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时,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环节”“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求通过加强实践教学途径,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而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练就能力、造就职业素养的重要保证。只有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在实践的平台上展现自我、锤炼本能、服务他人、感受人生、思考未来,感悟理论的力量,正确认识社会现实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以正确树立,促进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虽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构建一个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需要、能更好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形成比较规范和科学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个人政治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围绕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以学生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创造性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为特征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对实践教学起主导作用,是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实施者。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实施主体,学生自由结成实践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实践教学方案,结合自身的知识、能力、兴趣、特长及方向,自主选择主题实践项目、制订实践方案、进行实践过程、总结实践成果并评价。学生在亲身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把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成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论指南,最终将理论内化为品质、知识转化为能力、感悟上升为行动。

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相贴近,结合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内容,注重职业性、地域性、创新性,科学设置思政课主题实践项目,合理制订思政课实践方案,整合开发思政课实践资源,建立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机制,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双提升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是服务于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运转有序的大德育实践教学体系,它整合了校内外各方面资源优势,包含思想体系部分、资源体系部分、方法体系部分、评价体系等。

1.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想体系部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高职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大特征是强调“知行统一”,要求学生用眼去看、用手去做、用心去体验、用脑去思考和创造。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学部门和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构建一个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各部门相互配合的思想体系。首先,以“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为核心,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及组织管理机制,制定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统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总体规划与科学指导,并结合实际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其次,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包括:(1)管理制度。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学分、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考核及评价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2)监督制度。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及监管以及评价与反馈,注重过程评价,确保实践教学有效运行。(3)激励制度。进行实践教学评估,落实实践教学学时及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构建有效奖惩机制,激发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2.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体系部分。“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丰富实践教学资源的支撑。(1)要有相对充裕的人力资源。思政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效果、发展如何,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能力大小、积极与否有很大关系。因此,应不断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学院党团组织工作者和各系辅导员密切协作的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及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其实践教学的知识与技能,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2)要有充分的基地支持。高职院校应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和社会需要,结合本地区特色,发挥地源优势,建立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地方特色,开发利用周边具有典型意义的资源,如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资源等;选择具有时代先进意义的企业、事业等单位;建立与专业实习、学生社团实践、社区援助、勤工助学等相结合的多种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3)要有相对充足的财力资源。实践教学中交通费用、校外聘请专家授课报酬、参观考察门票费用等都是基本的必要经费开支,应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基金,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此外,还要加大校园硬件建设、校园网络软环境建设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3.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体系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形成了由“课内实践项目、校内课外项目和校外社会实践项目”三个层面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课内实践项目主要开展征文演讲、知识竞赛、辩论赛、专题讲座等。校内实践以主题实践项目方式进行,覆盖全体学生。校外实践项目采用的方法主要有:(1)参观访问法。以石家庄高职院校为例,可以利用西柏坡、烈士陵园、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石家庄解放纪念碑、省博物馆等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强化感性认识,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2)调查研究法。组织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夜市经济、道路交通安全法、企事业单位改革、社区建设和学生所关心的社会问题进行社会调研,发挥实践教学基地作用。通过实践体验,强化知识理解,提高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使学生在实践体验、角色模拟中完成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增强责任感、使命感。(3)多向结合法。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如结合团委组织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和“调研河北”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生专业实习实训、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求实精神。(4)网络互动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为平台,开通网络课堂,占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阵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总之,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实现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总体目标。

4.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部分。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的质量与水平、成效与缺陷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并据此不断修订实践教学计划,调整教与学的行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部分主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等。第一,建立多元的评价主体。由思政课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共同参与,多向互动评价。思政课教师亲自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参与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完善有效的奖励与惩罚机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审查、管理和监督;学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自己和一同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第二,健全综合的评价内容。要将思政课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的参与情况及相关部门的配合情况都纳入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方面,着重进行过程评价,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科学探究精神等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第三,实施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标准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评价目的,立足学院实际、学生实际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际,参照国家实践教学标准体系的结构、原则等制定,包括对教学地位、教育队伍、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第四,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采用小组“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主题单元考评方式,对学生思想进步、态度转变、心智发展、能力提升的点滴进步进行过程化评价。帮助学生养成客观公正、自知自省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训主导;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职业性,即它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职业技能、某种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这种人才的培养,要求高职教育强调职业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基础理论的实用性和技术理论的应用性。这一思想反映在某一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形式上,则表现为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及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于相关的课程改革,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探索。下面结合作者在承担社会医疗保险相关教学活动时进行的课程改革情况进行探讨。

一、课程内容体系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组成。就医疗保险而言无论是理论教学体系还是实践教学体系,都应建立在对医疗保险具体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解的基础上。职业能力一般分为关键能力与一般能力、综合能力与具体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对学生就业和今后在某医疗保险职业岗位上自身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能力。学生缺乏这些能力,就无法胜任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因此,将社会医疗保险设置为实训主导型课程是必要的,这样可以重点保证学生关键能力的训练。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本课程将社会医疗保险分成了理论部分与实务部分。其中实务部分采取实训的形式,课时超过了总课时的一半以上。

1 总体设计

本课程的显著特征是和社会医疗保险实践运行密切相关,实践性较强,在教学应注重社会医疗保险的实践性和实务性。《社会医疗保险》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熟悉并掌握社会医疗保险的运作流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部分与实训部分相互关联、相互结合,以培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该课程分为9个项目,主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理论包括社会医疗保险概述、系统构成、基金管理、政府管制、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医疗保险模式的国际比较、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行实践,并且以我国目前关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法规为依据让学生结合实际学习社会医疗保险的运作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 课程目标

通过对《社会医疗保险》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知识,掌握社会医疗保险的运作流程。

职业能力目标:能明确我国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知道我国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参保人、覆盖范围、保障水平,了解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支付、投资的运作流程;熟悉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能阐述几种医疗保险的模式及特点;能明确医疗保险账户是怎样进行划分和管理的。能说出杭州市医疗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药品目录是如何规定的;能明确杭州市关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法律规定,并进行相关案例分析。

3 课程内容和要求

这部分内容根据总体设计的要求分成了9个工作任务模块,每个工作任务中都有相应的活动设计,总课时合计54个,具体安排如下:

(1)认识社会医疗保险:主要阐述社会医疗保险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特征、功能和作用等内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信息。(参考课时:6)

活动设计:a,教师讲解和浏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及其他相关网站认识社会医疗保险;b、通过浏览卫生部农村合作医疗网及其他相关网站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社会医疗保险系统构成: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社会医疗保险服务体系构成要素及其特点、任务作用,清楚社会医疗保险各方关系。(参考课时:6)

活动设计:a,以家庭为例分析风险状况及拥有的医疗保障;b,浏览相关网站了解我国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

(3)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基本了解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支付、投资的运作流程,能分析目前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参考课时:3)

活动设计:以医保部门近年来对于医保基金进行查处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政府对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的管制:了解政府如何对医疗保险及医疗服务进行管制(参考课时:3)

活动设计:分小组讨论、对比不同政府对医疗保险及医疗服务系统的管制方式。

(5)医疗保险模式的国际比较:了解医疗保险的几种模式及几个主要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参考课时:3)

活动设计:分小组收集资料,比较几个主要国家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6)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要求学生能了解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参考课时:3)

活动设计:观摩浙江省及杭州市社会医疗保险信息系统。

(7)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行实践:让学生建立关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运行的基本框架,为后面相关的实训课程打下理论基础。(参考课时:l 2)

活动设计:a,以实例分析向学生介绍医疗保险账户的划分及其管理;b,查找杭州市的定点医疗机构及定点药店;c,查找国家及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d,查找杭州市级医保关于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及费用支付的相关政策。

(8)医疗保险的法律制度:了解我国医疗保险的相关法律制度。(参考课时:6)

活动设计:以我国目前关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法律规定为基础进行相关案例分析。

(9)透视杭州市级社会医疗保险:了解杭州市医疗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并能进行实践操作(参考课时:12)

活动设计:a,查找杭州市关于企业在职职工、灵活就业人员、退休人员、老年居民、少年儿童、城镇居民等各类人员社会医疗保险方面的政策,并能进行实践操作;b,查找杭州市关于医疗困难互助救济制度的相关政策。

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生硬到熟练再到自如的训练过程。这就是职业能力培养的一般规律。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训练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实践经验表明,财经类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训练体系,应该包含基本技能的训练、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综合

技能的训练三种类型。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训练体系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以编写实训报告作为载体。

在基本技能训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内容体系设置,着重解决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际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深化对理论的认识,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培养从事相关岗位所需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能。比如社会医疗保险实训报告中有一个项目是让学生以自身家庭为例分析风险状况及拥有的医疗保障,通过训练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具体的风险和保险需求的分析,那么在以后从事医疗保险相关工作时就能运用这种技能对客户进行相应的分析,这项基本技能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效的考核体系

1 突出形成性评价,结合课堂提问、业务操作、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平时成绩记录。

2 强调目标评价。

3 强调课程结束后总结性评价,结合案例分析、成果展示等手段,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4 建议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

各任务模块可参照下述内容进行评价:认识社会医疗保险,评价学生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能力,评价分值10分;社会医疗保险系统构成,评价学生整体认识我国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能力,评价分值15分;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管理,评价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我国社保基金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评价分值10分;政府对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的管制,评价学生对不同政府管制医疗保险模式分析比较的能力,评价分值5分;医疗保险模式的国际比较,评价学生对不同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分析比较的能力,评价分值5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评价学生医疗保险管理信息操作能力,评价分值5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行实践,评价学生对社会医疗保险基本流程操作能力,评价分值10分;医疗保险的法律制度,评价学生利用所学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能力,评价分值10分,透视杭州市级社会医疗保险,评价学生对杭州市级社会医疗保险基本流程操作能力,评价分值30分。

说明: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模块结束时,对学生综合技能情况的评价。若模块考评中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时,建议采用3:7的方式记分。本课程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合格。

四、教学实践反思

自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效果较之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还是比较单一,应该有更多的影像资料、配套软件引入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习效果。结合教学情况,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资源,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联合各校开发多媒体课件,努力实现跨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

2 注重仿真软件的开发利用,让学生置身于网络实习平台中,积极自主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高处理社会医疗保险问题的基本职业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3 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5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政治课,改革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已日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一个关键词,代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彰显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下高职院校中的专业课正进行全面的改革。作为基础课的政治课顺应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政治课改革,应该秉持什么样的理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改革?本文拟围绕这两方面问题展开,在对政治课改革进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着重谈谈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工学结合模式给高职政治课带来的新理念

按照职业教育领域人们已达成的共识,所谓的工学结合,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其特点是: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工学结合模式及特点对高职政治课改革给予了有益的启迪和指导。它要求政治课改革必须体现全新的教育理念: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原则。工学结合模式强调学生的未来发展,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本。这就要求政治课改革必须根据其课程目标要求,以基于学生“学会做人”所应具有的综合职业素质来进行。即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奠定基础;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工学结合模式强调与社会需求对接,为学生就业服务。这就要求政治课改革必须树立为专业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成才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以学生的就业素质需要为导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职业性;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工学结合模式强调“学中做”、“做中学”,这就要求政治课改革必须转变观念,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从偏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实践中的综合职业素质养成,体现实践性和开放性。

总而言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秉持的新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在开放的实践中培养、提升学生“学会做人”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适应工学结合模式高职政治课改革的实践探究

(一)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有机融合,突出教书育人

政治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是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或多或少脱离了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只有将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有机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使教育有针对性,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功效。

我们就“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了社会调查。对北京第一机床电器厂有限公司、ABD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科装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等17家国有、外资、民营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取得了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1.高职生应该具备综合职业素质

“用人单位希望高职生具备哪些职业素质?”对这个问题的调查显示,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用人单位还比较看重非智力因素,按被提及率从高到低排在前六位的是: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责任意识、尊重谦虚、自律诚实、主动灵活。

“影响高职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排在前六位的是: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团队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精神。调查中,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认为自己的员工应该是“勤勉的,要努力工作,要有上进心。”并且比较看重毕业生的团队精神。正像一家外资公司经理说的那样:“可能这里不一定每个人都是一流的,但他们结合起来,绝对是一流的。”一些公司还希望能招聘到“有创造力、有个人见解”的职员。

可见,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并不只是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希望毕业生应该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即除了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等。

2.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欠佳

调查显示,近一半的用人单位认为目前的高职毕业生“总体上是良好的”,另有一半的单位则认为“总体一般”。而在回答“高职毕业生欠缺的职业素质”问题时,排在前三位的是: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而“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却排得比较靠后。

调查还表明,绝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目前毕业生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毕业生缺乏的职业道德素质”按提及率由高到低为:责任意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劳动纪律。

可见,毕业生最欠缺的不是外在显性的“硬技能”,而是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软技能”,即一个人的价值观、态度、个性品质、动机等内在隐性因素,这是用人单位不满意并希望改善提高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在明晰社会需求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把握教学对象――学生的需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该能体现他们的学习、生活实际。高职生作为年轻人,实际上对国家大事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明辨是非及独立思维能力还不够,有时不能正确分析、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他们希望也愿意在教学中同老师探讨,以解决他们遇到的思想、学习、生活问题。

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它归根到底是一门教学生“学会做人”的课程。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要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知识传授”的“教书”目的,应该在“教书”中实现政治课“育人”的最终目的。为此,我们要将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有机融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为教学的切入点。

‘是在教学内容上,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不回避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注意解答他们的思想困惑。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一定要根据不同专业而使教育内容有所侧重;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避免硬性灌输,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他们参与课堂学习。如开展讨论、演讲、案例分析等活动,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和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主动性,锻炼他们正确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完成传授知识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

(二)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突出实践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课堂理论教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社会实践。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来实现。理论学习是综合职业素质提高的基础,社会实践是综合职业素质提高的关键,在实践体验、感悟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可以得到内化,最终实现实践育人的教育功效。

工学结合模式下,专业课通过安排学生进行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而这无形中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社会实践在原有的途径外,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新途径、新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及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主动让学生带着政治课的内容、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到“工”的实践过程中去领悟和体验,使政治课在“工”中延伸,引导学生在岗位实践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利用好学生实习实训这个社会实践平台,我们可以从三个环节上把握。一是实习前,政治课教师为学生社会实践做动员准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专业讲清相关职业道德规范、实习的管理要求,介绍来自于实习中的真实鲜活事例,说明遵守道德和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学会做事,而不能只会技术、技能。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他们的专业实训实习同时也是政治课的一次社会实践,要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任务;_二是实习中,政治课教师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管理。采取与学生社会实践同步做调研的方式。教师或去车间,或与班主任、实习老师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表现和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可以协助班主任或实习指导老师解决,也在学生回来后对症下药进行教育;三是实习后,政治课教师组织实践总结和评定。学生要写出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堂交流社会实践的收获和感受,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疑惑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和总结进行成绩评定。

利用学生的实训实习引导他们进行政治课的社会实践,实现了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的统一,学生们能更深刻理解职业道德规范,找到自己在就业前所存在的差距,职业行为习惯得以强化,职业道德素质、法纪观念、诚信自律、团队合作等意识得到了增强。

(三)共性与个性有机融合,突出服务育人

过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从政治上、道德上纠正学生的偏差,忽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忽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工学结合模式下要求政治课作为基础课,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为专业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结合课程性质及内容,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就业创业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工作和内容体系中,既对全体学生进行共性教育,又注意结合个性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使教育更加具体、细致、有针对性。将共性教育和个性辅导有机融合,促进学生顺利成长成才,实现服务育人的教育功效。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调适方法

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出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和实习期间。平时学习、生活中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是:学习有压力、对未来前途焦虑迷茫、人际关系紧张、不能正确处理恋爱中的矛盾等。实习中的心理问题,据我们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主要表现是:怕苦怕累,不能尽快适应管理制度和实习环境;担心实习不能顺利完成而焦虑;个别女生畏惧机床、焊枪等实习操作,担心伤着自己,不敢接触正式操作,心理上有强烈的抵触感。

对于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整体情况;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或讲座,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对待自我和评价自我,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矛盾;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咨询;就学生在学习、生活、实习中的普遍困难、问题向学校提建议,多给他们提供心理关爱和生活关怀,帮助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对于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则需要采取个别谈话方式,面对面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对学生做思想工作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提供就业创业指导

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可以结合学生的实训实习来进行。学生在“工”的过程中,对岗位的素质要求及自我能力有了亲身的体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就业发展方向、发展措施、综合能力提高、就业岗位等给予学生指导帮助,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实际。此外,请有一定成就的本校毕业生,利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职业经历,讲人生、讲就业、讲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学生能够更加明确规划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中职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6

省总工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宣讲团今天来到__,主要是为了通过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交流,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我省工会工作取得更大的发展。首先,我代表陕西省总工会,对__市总周全的组织工作、对各级工会对本次宣讲活动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对各位党政领导在百忙之中前来听讲表示诚挚的感谢!

大家知道,今年年初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五届执行委员会召开第六次全体会议,遵照党中央关于做好新时期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就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作出决议,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要深入学习、广泛宣传、积极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并将这一活动确定为20__年工会工作的主题。这是全总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工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喜迎党的十、发展工会工作大好局面的历史时刻,为进一步统一全会思想,凝聚全会力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保证工会工作继往开来的科学理论指导和承前启后的正确政治方向,是确保工会组织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的重大政治举措,是党中央对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是全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当前,我们要把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作为工会系统一项首要的政治任务,与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推动工会重点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与进一步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结合起来,在提升工会工作上水平、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深入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省总工会决定在六月份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主题宣传月”活动,开展宣讲活动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组织好这次宣讲活动,省总精选宣讲人员,精编宣讲纲要,在本月下中两旬,组成两个宣讲组,第一组由省总常务副主席顾东武带队,第二组由我带队,先后在西安、__、咸阳、渭南、延安、汉中等地举行大型宣讲报告会,目的就是为基层工会开展宣讲活动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服务,以解决基层理论研究人员不足、资料不多、信息不畅的问题。

__,是我们这一组宣讲的第一站。近年来,__市工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新鲜经验和做法,特别是推动“三创一繁荣”、“两个普遍”工作以及建设职工激情广场等,充分体现了__市工会工作的特色,彰显了__市工会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这里,我希望__市各级工会在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中要走在全省的前列,创造出鲜活的经验,努力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

我们这一组由陕西工运学院教授、陕西省委党校劳动关系客座教授白斌同志来做宣讲。这里,我想先就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要深刻认识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想强调一下,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不仅是工会的事情,不仅仅是部分工会领导干部的事情,而是关系党的事业发展全局、工人阶级根本利益、中国工会前途命运的大事要事。如何认识这个问题,我想讲两点。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概念,特指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看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总道路)之后,又提出和阐述了一系列具体道路,包括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等。去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出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可以这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规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大方向和基本路径,具有决定全局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诸多具体道路,则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的各方面事业的具体目标、具体方向和具体路径,同时这些诸多的具体道路,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诸多具体道路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呢?这里,我们要清楚认识到,中国工会与西方工会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本身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对工会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指导下,凝聚了中国工会8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科学总结,以及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集体智慧的结晶才形成的。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出这条发展道路,符合中央的要求,也符合工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具体来讲就是要学习好、宣传好、实践好这条道路。

二是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中国工会的性质来看,中国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因此,中国工会就要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从而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但从目前形势来看,工会跟着党走没有问题,但职工是不是都愿意跟着工会走呢?这是每一个工会干部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加快,职工队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关系情况更加复杂,利益诉求表达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何把职工组织起来,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摆在工会干部面前的迫切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对工会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工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升工会工作的影响,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一步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

,提高工会服务科学发展、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总之,就是通过学习宣传实践这条道路,把广大职工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党的发展目标做贡献。 二、要全面学习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系统掌握这条道路的理论体系,深刻领会这条道路的精神实质

要紧密联系改革发展和职工实际,从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上,对工会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进行全面透彻的理解和把握。真正搞懂弄通工会发展道路包含的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工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坚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坚持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劳动法律体系、坚持推动形成国际工运新秩序、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等八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既遵循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本质和共性的客观规定,又遵循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中国的国情、党情、会情赋予工会的特质和个性的客观要求,并科学地概括和辩证地体现了二者的内在统一。它们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一个科学体系,准确揭示、鲜明廓清了我国工会与西方工会的本质区别,是切实发挥我国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职工群众合法权益代表者和维护者三大根本作用的必然要求。

特别要准确把握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这一核心、坚持工会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一根本和坚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这一关键,使我们切实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坚决做到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同切实按照工会章程和有关法律法规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维护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同维护职工群众具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同组织职工、教育引导职工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为职工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不仅要在思想上领会认同,更重要的是必须付诸实践,见诸行动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企业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日趋复杂,职工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广大工会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在工作中实践这条道路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定思路、出举措的基本参照,从我国目前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对工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出发,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一中心任务,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和职工队伍发展变化的新特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破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激发基层工会活力等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自觉把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与推进当前工会各项工作创新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正确的理论真正成为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省各级工会在开展学习宣传实践活动时,要特别注重做到“三个结合”:一要与省委开展的“三问三解”活动相结合,做好创先争优工作,推动工会工作上水平;二要与省总工会 “四个万”活动相结合,在走访调研中,各级工会干部要向企业和职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理论,努力为企业和职工排忧解难;三要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坚持工会发展道路中努力破解工会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做到在思想上有新解放、措施上有新改进、实践上有新创造,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从而推动实践、丰富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

四、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更重要的是各市、产业和基层工会要自觉发挥、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