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文化范例6篇

审计文化

审计文化范文1

一、中国审计文化的结构

文化,是指由某一社会所共同承认的价值、规范和人类行为的准则,以及与其具体化的物质实体所组成的体系。中国审计文化,则是指存在于中国审计群体中的一种亚文化,它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审计文化的结构,是指审计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排列秩序和搭配状态。审计文化的结构精细地反映了审计文化内部各组成因素的存在状态,包括它们各自所处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揭示审计文化的结构,将使人们深入了解其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关系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把握作为一有机整体的审计文化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对审计文化的结构作不同的分类。本文主要从审计价值观、审计精神、审计心理、审计道德、审计形象、审计知识、审计行为准则、审计组织、审计设施等审计文化的构成要素着眼,来探讨其结构。

审计价值观又称为审计价值标准,它是审计群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的终极标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价值观是任何一类文化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是不同类型的文化相互区别的依据。对于审计而言,价值观为审计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方向和行动指南。它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追求的最大目标,也是据以判断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根本标准。同审计文化的其它要素相比,它处于支配地位,是审计组织一切审计活动的总原则,也是审计组织进行总体设计、信息选择的综合方法。这种价值观的作用主要在于它能引导审计组织内部的所有成员达到这样一种共识:只要我们自始至终遵循着这样的基本信念去从事审计活动,去规范审计组织内部人员的行为,审计组织就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审计精神,是指审计组织在为实现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责任所进行的审计活动的基础上,经过精心培育而逐渐形成,并为广大审计人员所认同的一种正向心理定式、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它是审计人员对其组织和事业的信任感、自豪感、荣誉感的升华,是审计群体健康、向上心态和审计组织向心力、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它为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提供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审计精神既表现为审计职业精神,又表现为审计组织精神。在不同的审计群体中,职业精神基本相同,组织精神则彼此有别。因此,不仅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组织之间,就是在国家审计机关之间,社会审计组织之间,也都可能存在不同的审计精神。审计精神与审计价值观共同构成审计文化的核心,但它与审计价值观又有所区别。审计价值观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对事物好坏、对错的评判标准,是随着审计组织的产生而产生的。而审计精神则是经过较长时期的自觉培养而形成的,它不仅要有审计组织领导人的积极倡导和有意识培养,而且必须得到一般审计人员的认同。

审计心理,是审计实践中审计主、客体心理活动的总称。它主要表现为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心理间的互动、审计人员之间的心理互动、一般审计人员同审计领导间的心理互动三个方面。审计心理从其性质和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审计认识过程、审计情感过程和审计意志过程。审计认识过程是人们对审计本质、审计职能以及审计工作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感觉、知觉、记忆和想象。审计情感过程是人们在审计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性的心理活动。审计意志过程是人们在审计职业理想的激励下,克服审计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干扰,实现审计目标的心理意识的能动表现。如果说审计精神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审计心理则强调的是人对外在客观的反映。审计心理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审计客体、审计目标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如能对此展开深入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在审计实践中加以运用,自然有利于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

审计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的总和。在审计活动中,它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发挥作用。它包括审计组织道德和审计职业道德两方面。审计组织道德是审计组织与其它社会单位发生联系时所遵循的思想、心理和情感依据的总和。审计职业道德一般指审计人员与其他审计人员以及审计组织外的社会群众发生业务关系时所遵循的道德思想。它是针对职业行为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通过审计人员的职业活动、职业关系、职业态度、职业作风及其社会效果表现出来。审计道德与审计行为准则存在一定的交叉:审计道德是必须坚决遵守的重要规范,但和作为一种硬性要求,如有违反就会受到法律、法规或组织纪律惩罚的审计行为准则相比,它又是一种软性约束。加强审计道德教育,有利于审计文化的建设和审计部门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审计知识,是指各种关于审计的知识所构成的体系,一般也构成了审计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审计知识是审计这一职业和审计学这门学科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漫长历史岁月的产物,是在人类各种经济活动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审计形象,是指审计客体和社会大众对审计组织和人员及其行为与成果所给予的整体评价与一致认定,也是审计组织功能和人员素质的外化和直观感觉。就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它还包含审计组织内部员工的某些评价与认同。审计形象的塑造要求全体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同心协力,努力奋斗,不断进取。

审计行为准则,是审计价值观与审计道德的具体体现,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活动时所应当遵循的准绳、法规或标准,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审计原则。审计原则是由审计工作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时空情景下,审计所应遵循的原则也是不同的。随着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和审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审计原则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审计原则主要包括:依法审计原则、审计政策性原则、审计独立性原则、审计客观公正原则、职业谨慎原则、廉洁奉公原则。另外,审计针对性原则、审计重要性原则、审计群众性原则等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则。在审计实践中,自觉遵循审计原则,即能充分发挥审计职能的作用,实现审计目标,达到预期的审计要求。反之,就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妨碍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达不到审计的目的,甚至可能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审计文化范文2

会计审计国际化的发展带来对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大量需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会计在服务资本市场和优化经济贸易秩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境内许多大公司到境外上市,境外公司到境内设立分支机构,外资企业越来越多,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从事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越来越重要。同时,资本国际化需要跨国披露财务报告和国际合并会计报表,跨国公司的发展又使得跨国合并会计报表变得更加复杂,导致审计人员对公司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进行判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2014年5月1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谈到,要“有序放开会计审计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在此背景下,中国的会计审计走国际化道路成为一种必然。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趋同的过程中,急需一大批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精通外语的高层次国际化会计人才。当前,会计从业者数量众多,然而具有深厚的会计审计专业基础和较高外语水平的高素质会计审计人才在我国严重不足,巨大的人才缺口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最大影响因素。因此,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成为各高等院校的迫切任务。

二、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设想

(一)提高认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首先,人才的国际化并不等同于学历上的高层次。国际化表明的是人才适应的范围更广,更具有应用性,能够适应境内外的更复杂的经济活动。所以国际化人才培养适合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其次,国际化人才培养不等同于简单地提高外语水平。掌握外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因此国际化人才的外语水平应以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由于西方会计产生于英国,目前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大多使用英语,因此,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时要注意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再次,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应基于一般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要具备一般会计审计人才的基本素质,然后才能谈得上国际化人才。首先应具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拥有较宽广的经济、管理、法律及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在此基础上具备运用职业判断来开展跨国跨境业务或在国内开展涉外业务的能力。

(二)突破传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创新课程体系。可采用“嵌入式”教学,将国际化、职业化的教学内容引入会计学、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置换相应课程。使培养的学生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在专业英语、专业能力、专业素质和国际交流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升,将来能够适应会计职业国际化发展要求。其次应开展双语教学。为了更好地理解以要真正掌握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资本市场法规、国际营销和管理惯例等相关知识,锻炼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可引入英文原版教材并采用中英文双语授课。再次是突破人才培养环境。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中、停留在书本上,需要到一定的环境中去感知、去砺练。比如到涉外企业参观业务流程,到具备承办外资业务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习。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各国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等,还可以利用假期开展海外游学或海外移动课堂活动。

审计文化范文3

随着国家审计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化,一个现实而又急迫的摆在每一个审计人的面前:国家审计如何应对变革的挑战?又如何抓住变革所赋予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应改变传统的审计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树立全新的审计理念,塑造先进的审计文化,以的发展观重新审视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拓展国家审计的作用。

一、审计文化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内在动力

审计文化是指国家审计在其组织职能的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风格和环境的总称,它包括了国家审计的理念(价值观和原则),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远景规划和目标,审计人员的精神境界和作风等。审计文化是一个集合,它是国家审计整体素质的一种外在反映。从心和管理学的角度而言,审计文化的形成既能够在国家审计自身机体内创造良好的气氛,从观念、精神和无意识层次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心,使国家审计具有一种不断创新的能力和凝聚力,又能够在国家审计自身机体外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国家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国家审计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对于正值变革和发展时期的国家审计而言,塑造何种审计文化,倡导何种审计理念,形成何种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审计人员所具有何种的精神境界和表现出何种工作作风,将决定国家审计能否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能否有效发挥其在国家建设中独特的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树立建设性审计的价值理念,不断寻求国家审计发展的增长点

价值理念是指导组织行为的一系列基本准则和信条,其所决定的是:什么事是至关重要的?什么是重要的?我们信奉什么?怎样行动?一个组织所确定的各种政策,所进行的各种决策,所采取行动的和方式,都将受到组织所具有的价值理念潜移默化的束缚和,也都是组织所具有的价值理念的外在表现。因此,国家审计机关确定怎样的价值理念,将牵系国家审计的发展方向。一个科学的价值理念,将牵引着国家审计在纷繁复杂的审计环境中准确把握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从而有效实现国家审计职能。

国家审计的主旨在于经济监督,而传统的国家审计的价值理念,将监督主要理解为是对问题的揭露和查处。这种揭露问题的审计价值理念深深植根于审计人的头脑中,并深深影响着审计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反观国家审计环境变化后国家审计所取得的成果效应,披露被审计事项所存在的问题仍是国家审计成果的主流,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微观经济单位有效运行具有积极影响力的成果仍是很少;反观国家审计环境变化后国家审计职能的深化和扩大的程度,不能不承认国家审计的职能范围与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完全协调。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在我们潜意识存在的旧有的审计价值理念自觉和不自觉的影响我们对新事物的判断。而笔者认为:第一,监督本身的语言含义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对实际情况的查看,二是督促所查看的事情的有效运转。前者是一种原始的监督,后者则是高层次的监督。第二,监督层次的选择取决于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究竟确立怎样的审计价值理念,非依个人的主观臆断,而要依据客观现实的要求。我们不否认传统的审计价值理念在国家审计发展中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国家审计所面临的现实是新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就审计对象而言,其运行的策略、行为方式及成长需求已发生了变化,我们如果仍然以旧有的审计价值理念去审视审计对象,必然会引发审计风险,必然使审计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而就审计需求而言,国家审计仅仅通过反映事实的发展过程来实现对经济的监督作用已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审计价值的期望。因此,在新的变革条件下,适时提升审计监督层次,树立建设性审计的价值理念至关重要。

建设性审计的价值理念的内涵在于强调监督的效率性和价值性,强调对制度的依赖审查。以发展和经济效益为依托,对被审计事物的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使其遵循事物的发展,并在法定的框架内有序运行。通过审计既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又提高资源利用者的管理水平。建设性审计价值理念的确立:一有助于国家审计职能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审计,可以拓宽审计人的视野,不断寻求国家审计能够发挥作用的增长点。只要能够促进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有效和最优,能够增强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能够提高国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国家审计就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及时扩大审计领域,深化审计职能。二有助于国家审计协调好与外部的关系。国家审计的功能实现,不能不依赖于同被审计单位和其他相关单位的配合,而审计外部环境的优化,首先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与环境发展的认同。如果我们在审计中能够贯彻建设性审计的价值理念,那么,审计证据的取得,审计所应取得的相应的配合等将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从而大大降低审计风险。

(二)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从效益性出发实现国家审计的功能

在传统的国家审计思维模式中,真实性历来被认为是审计的一个基本目标。但是国家审计不同于社会审计,其更多肩负的是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政府经济行为有效性的一种评价和监督,应将效益性(效益性应是经济、效率、效果和环境的总称)作为国家审计的终极目的。在实施国家审计时,真实性只是实施审计的一个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在证据取得上获得客观真实的结果,才能谈的上对经济政策及法规,对一定的经济行为的有效评价和监督。当一定的审计事实被确认为是真实的条件下,合法性的审查是必须的。国家审计作为一个经济监督部门,应强调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即“效益-真实-合法-效益”,在确定了被审计标的是合法或违法的条件下,考察这种合法或违法产生的经济效果如何,通过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的经济行为及其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从而为政府经济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支持。

(三)提倡人性化的审计方式,促进国家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新的审计文化的一个外在的表现在于强调实施国家审计时应以人为根本,更多体现一切为了的人性化工作模式。组织是人的聚合体,因此谋求和实现组织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尊重人性。

(四)营造国家审计人员的高尚境界,实现国家审计的发展

人需要一种精神,一个组织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国家审计机关应该确立一种忘我奉献,一切为了国家审计,一切为了国家发展的工作精神。国家审计精神的塑造能够为国家审计在日益复杂和千变万化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和保障,能够把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国家审计所确定的远景规划和目标中来,使审计人员同心协力,自觉地为实现目标而团结奋斗。

(五)创建型的机关组织,实现国家审计发展的战略认同

国家审计发展的一个制约性因素,在于广大的审计人员在理念上对所确定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取向的一种认同感。而认同感来源于人员本身对环境变化的知晓和理解,因此,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学习和了解,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理解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只有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寻求发展,才能获得国家审计发展战略的组织整体认同。

二、用建设性审计价值理念审视国家审计发展

国家审计发展的基础在于国家审计职能的定位。国家审计职能的定位要解决的是国家审计的战略发展,国家审计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点在于以建设性审计理念拓宽视野,既立足与本土的政治经济制度环境,又放眼全球的经济发展动态,既要注意同其他种类监督形式的协调,又要彰显国家审计的个性。

(一)不断变迁的政治经济环境要求国家审计必须依据现实,放眼未来,有所突破

第一,我国现存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探索中的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我们的和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完善,其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能达到优化,在我国尚存在对法律及政策效率进行监督的空白,而审计可以依赖其所独有的专门的经济监督职能,通过对宏观经济及微观经济运行状况的监督和评价,添补空白。

第二,随着政府求真务实理念的贯彻,公共管理能力的提高,决策透明度的增强,依法行政力度的加大,需要我们反思国家审计应该在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中有怎样的作为。

第三,经济全球化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发展为标志的革命,带动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有序流动,而资源的有限性及利用的风险性,要求人类关注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风险系数。

第四,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在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面对西方价值观和市场经济力量的渗透,面对技术所带来的信息高速传播,国家的经济安全实际上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国家审计作为国家唯一的专司经济监督部门,应该在其履行职能的同时建立起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防火墙。

(二)要正确认识国家审计在国家的权力监督体系中的地位,注重自身特点,不能混淆权力界限

审计文化范文4

(一)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是内部审计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我们只有不断完善、充实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才能提高审计人员工作能力和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的组织目标和价值目标,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外通过建设内部审计文化,可以促进内部审计制度的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强审计人员的风险防范能力,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是推动内部审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的。通过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不但可以凝聚内审人员向心力,而且还可以弥补他们知识上的不足,激发他们对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健康、持续有效的发展。

二、建设内部审计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环境,大力宣传引导搞好内审文化建设,并把其纳入组织战略,全面推动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内审要发展离不开良好文化环境,而且内审部门隶属的层次越高,其权威性、独立性就越强,就能享有更好地文化发展环境。因此,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文化建设,要在组织中培养和大力宣传引导与企业组织文化相一致的内部审计文化,为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基础。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是内部审计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的工程,所以要把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纳入组织整体的发展战略,从战略高度谋划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未组织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构建内部审计组织内审人员既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客体,因为人既是文化的创建者又是文化的执行者。所以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关键。我们要弘扬以人为本的内部审计文化建设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内审人员进行持续的培训及后续教育。通过培训和后续教育不仅提高了内部审计人员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明白所从事行业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其使命感,提高其责任心。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也是对内审人员全方面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内审人员除了要掌握自身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法规,还要广泛汲取经营管理及其有关程序、技术等知识。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打造一支和谐、高效并具有高度胜任能力的审计团队。

(三)以职业道德建设为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载体职业道德规范在内部审计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中位置十分重要。正如国际内审协会的职业道德规范指出,职业道德规范的目的是促进内部审计文化的发展,它的建立对内部审计工作非常有适用性;它同时也规定了内部审计师应该运用并信守的原则。而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将独立、客观、正直、勤勉、廉洁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价值取向上应该恪守独立、客观、正直、奉献、求实这五项原则,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内审本职工作。因此,要建设好内审文化,就应该以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和执行为重点,全面开展内部审计文化的建设以及相关的具体活动,为组织的目标实现提供保障。

(四)完善制度建设内部审计文化在制度层面强调规范性,首先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当有法可依,有制度约束,我们应该紧密结合自身和组织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内审工作制度和标准,并不断地修订完善以适应新的工作的需要;其次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绩效考核体系和工作质量标准,这样就能做到既有章可循,又能考核其工作业绩,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开展调研工作,引进先进理念开展调研工作充分了解内部审计人员的需求和审计发展现状,建立内部审计相关的数据库,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法规制度的建设提供依据,为内审文化建设提供保障。通过交流和学习参加国际国内审计组织的相关会议或研讨会,为形成一流的内审文化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启示,有助于引导内部审计人员树立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意识,为组织的目标实现提供保障。

审计文化范文5

三生花草梦苏州。千百年来,先辈们曾经创造了无数灿烂文化,在廉政文化方面更是硕果累累。范仲淹的“忧乐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陆绩的廉石精神、况钟的清明,乃至沧浪亭里的“五百贤人祠”等方面的廉政文化资源,即便是在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毫无疑问,作为一名苏州审计人,扬清激浊倡廉风,铸就审计文化之魂,我们责无旁贷。

苏州的“廉石精神”是吴文化在国家治理层面的重要载体。三国时期,苏州籍官员陆绩清正廉明,肃贪拒贿,深得百姓爱戴。任满回苏时,所携甚简,船轻经不起风浪,遂取巨石压船。后人将这块巨石移入城中况钟祠,取名“廉石”,作为百官之戒。

以“廉石”为代表的苏州廉政文化,作为历史的记忆和吴文化传承的载体,涵盖了千百年来直至今天为官之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标准,发挥着导向、激励、约束、凝聚的作用,理应成为每个为官之人内心存在的自觉的“标杆”。

近年来,苏州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加快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如何探寻审计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结合点,继而运用好、传承好、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每一位苏州审计人在审计廉政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把握先进文化的精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今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最为重要的内容,即先进文化的精髓。而国家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部门,具有对文化建设实施审计监督的职责。而作为一个系统,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促进国家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也是审计系统应当履行的职责。因此,要彰显廉政文化与审计文化建设之间互为印证、双项推进的正相关动态实践关系,就要在推进廉政文化与审计文化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提升审计文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竞争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继而增强审计文化的软实力。

二、找准落脚点和归宿点

无论审计文化建设,还是廉政文化建设,都应该以保障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借助文化的力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人身等各项权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审计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中,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地搭几个台,唱几台戏,演几个节目。在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最新的期盼、最大的期盼,就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就是审计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设找到的第二个结合点。

三、探索科学发展之路

我们既要尊重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有一种创新、创造意识。如何让这些廉政文化资源真正产生影响和作用,需要我们进一步打造文化建设的载体,建立更加通畅的传播渠道,采用更加丰富的传播手段,让廉政文化真正能够走进审计机关,提升每一位审计人的自信和自觉,继而走向审计文化的自强。要牢牢把握提升廉政文化科学化水平的重点,大力挖掘我们身边严格自律、甘于清廉的优秀审计人员典型,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彰显廉政文化建设的先进品质、先进行为和具体业绩,最终把廉政文化真正转化为审计人感情认同,廉政认同以及行为认同。

审计文化范文6

现代审计是审计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始于20世纪初叶,随着人类社会告别近代时期,进入现代世界,审计也走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现代审计阶段。

现代审计历史,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有上游、中游、下游。当今世界上大约190个实行审计制度的国家和地区(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成员共184个)中,那些起航较早的审计国家的航船可能已行驰至下游,而起航晚的审计国家的航船还在上游,大多数审计国家的航船都在中游段。中国的审计航船行驰至上游段还是中游段了?这倒可以讨论,但无论是上游段还是中游段,它总是在现代审计这条历史长河之中,故此,现阶段的中国审计自然可称谓是现代审计。

审计现代化是审计发展的战略目标。如果把人类社会的审计发展作大跨度的历史考察,可以说,审计现代化是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现代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的过程。这个转变是从西方工业化国家开始的。现代审计的黎明

迄今还没有见到一部人类社会的审计发展历史分期的权威性专著(包括译著),然而,有证据表明,现代审计早期概念肇缔于近代审计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历史时期,西方的商业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也深刻地影响了审计发展进程。现代意义的独立审计最早在英国民间审计中萌芽,17世纪末叶,在苏格兰颁布了第一部禁止政府官员出任城镇审计人员的法律条文,从而在西方世界出现了审计人员独立性的现代概念。18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初叶,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职业审计人在商业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国国会颁布的“公司法”确立了企业监事审计的独立地位。1854年,爱丁堡会计师协会被授予第一张英国皇家执照,从此,独立审计人职业成为举世公认的专门职业。

在政府审计中,要以法国发源最早,1778年,法国学者普合达安基在《审计制度》一书中叙述道,法国政府审计具有财务司法审判职能,从而开了司法审计模式之先河。1789年大革命前的法国,审计人员由首相提请国皇任命,并规定了审计职业终身制。现代审计的早期发展

这是20世纪开局后的事情。在从近代向现代过渡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前半叶无疑是变化的重要时期。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经过高速发展,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整体组成部分的审计,开始走进现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有如下事实而变得显著:

1.1982年,英国第一部审计教科书一《迪克西审计学》问世,标志着审计工作开始走向理性化。

2.1886年,英国颁布的《国库和审计条例》规定:政府财务账目应经直接代表国会的、超然于行政之外的审计人员审核。从而保障了审计机构的独立地位。

3.1898年,英国《公司·企业法》规定,所有实行股份制银行,均得接受年度审计,1900年,对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强制性年度审计。同时,对审计检查和第一份标准审计报告模式作了详细规定。

4.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也改变了审计历史进程,相继出现了以行政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国家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实行了全面监督,包括审计监督。这是现代审计早期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5.20世纪初叶,现代意义的独立审计形态开始在新兴工业国的美国萌芽(20世纪前沿袭英国之统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如下:

(1)在民间审计中,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方式由详细审计向测试审计演进;同时,发表了第一个权威性审计公告一《公证会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从此,资产负债表审计盛极一时,并逐渐为世界各国所采纳。

(2)美国于1921年颁布《预算和会计条例》后对财政监督分工:预算局主管行政预算执行监督,审计总署主管立法预算执行监督。

(3)20世纪30年代上半叶,美国通过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规定凡股票上市企业,必须向证券委员会(SED)和股东提供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以确认财务报表的公充性。

(4)20世纪30年末,美国发表了第一个审计程序说明,同时,制定了审计标准的现代进程。

综观上述,可视为现代审计的早期发展阶段。本人在已往文章中,根据审计内容将这段历史归并到近代审计阶段,现在,根据世界史分期,把它作为现代审计早期阶段,为与世界史分期保持一致。

这个阶段的审计,是以查找会计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记录正确和财务安全为基本目的。对企业,查清其实际财务状况和赢利能力,是审计主要目的,审计对象从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逐渐转到以损益表为中心的全部财务报表。现代审计新阶段

从20世纪40年中叶始,现代审计发展到现代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阶段。

在这个发展阶段,审计形态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现代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为两个基本审计形态,两者相比较,从一定意义讲,作为主旋律的效益审计的意义更为持久、更带有根本性。现代财务审计是为更有效的发展社会经济、静化社会经济环境。

除上述两个基本审计形态外,还出现了诸如管理审计和经营审计、社会审计(即社会问题审计)等派生审计形态,其中唱主角者是经营审计。社会审计日益受到关注。

在这个发展阶段,无论财务审计领域还是效益审计领域没有一个不在变化。诸如:

1.会计制度的变革对审计实务产生重大影响。比如,英国自20世纪90代末始,实施资源会计制度,即按权责发生制来编制商业化的账目并且附加目标和效益信息,查明资产和负债并加以计价,采用合适的会计作法和业务措施,被认为是中央政府会计的一项重大发展。英国审计署面对这一挑战,在全面参与资源会计制度的建立和推广同时,提出有关对会计系统审计和控制要求的建议,从而使政府审计适应变化了的新会计制度。

2.审计客体已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我们以政府审计为例来说明这一变化情况。在一些先行现代审计国家,其政府审计通常不仅通过财务审计,弄清政府支出帐目的合规性和合理性,及处理财务风险和责任问题;通过效益审计,检查使用公有资金的计划、项目和活动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而且要指出其造成错误和弊端的根源及其结果,提出解决的办法。英国审计署审计项目例证表政府部门在这一年中,英国审计署在向议会作出有关合规性、合理性和财务控制的报告同时,给被审计单位发送了500封管理意见书,向他们提出了改进会计和财务控制系统的建议。

他们还通过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服务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护自然资源(如能源和水资源的使用);反舞弊、资源会计制度建设、效益计量和私人融资举措等,是近几年英国政府审计的重要内容。

在一些先行审计国家的政府审计还包括社会问题,诸如:污染、噪音、职工健康福利、妇女儿童保护、生态平衡的维护等。这些范围涉及政府和企业的两个方面的社会责任。比如,美国审计总署每天要公布两三份审计报告,对诸如酸雨、载重汽车工业放松了管制、接受供养者的社会保险福利、化学战争和公平保险法影响妇女保险费用估计的比较等专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这些社会问题的审计(称社会审计)的重要性正被人们所关注。

3.审计方法由系统导向审计法取代账表导向审计法。这种审计方法的出现与审计目标改变分不开的,由于审计主要目标已不再是强调发现记账差错,而是验证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种方法强调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如果评价结果证明内控系统值得依赖,那么,在实质性检查阶段只抽取少量样本便可以得出审计结论。如果评价结果认为内部控制系统不可靠,那么,就应根据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扩大审计范围。

在系统导向审计方法发展过程中,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的最新趋势。它强调审计战略,要求制定适合被审单位状况的审计计划,要求不仅应进行与会计事项有关的个别风险分析。而且应进行涉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风险分析。它迫使现代审计从系统导向转向业务导向,这对当代审计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4.电算化使审计技术手段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向电子计算机审计的转变。这不仅有助于审计工作者提高效率和质量,而且对审计理论和实务的未来都产生重大影响,可以预见,未来的审计将成为数据库的审计,审计工作者主要精力将集中于编制、保存和确保数据库程序方面。

上述变化,都与战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主政治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审计越来越显示出活力及重要作用。从上述变化,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0世纪40年以来的审计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审计。现代审计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原本是世界上审计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它曾创造了灿烂的审计文化。明清时随国家逐渐落到西方先进国家后面。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帝国主义势力入侵而出现的某些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新制,包括对审计制度的革新,但终因国家社会经济落后,政权腐败和堕落力量顽强而流于空谈。

20世纪初叶,欧风东渐,西方先行者的现代审计理念和实务经验走进中国,现代意义的民间独立审计开始出现。1918年,中国诞生了第一个民间审计职业事务所。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叶,初步形成了一支会计、审计职业人队伍大约1300人。1930年1月,第一部中华民国会计师条例公布实施,第一次以立法形式确认了会计师职业的法律地位。

在解放前的中国,由于工商业处于幼稚阶段,会计审计学术不发展,沿袭旧式簿记法者居多。故此,工商企业审计一般为详细审计。审计理论研究也多以详细审计为主要内容。这个时期,中国会计审计学者努力探索西方先行者的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经验,并将其引入中国。诸如:1907年东京出版的中国留日学生谢霖与孟森合作编撰的《银行簿记学》,是中国学者最早介绍西方会计学著作之一,对中国审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933年初,中国著名会计师徐永祚主办的《会计杂志》成为最早将西方会计审计文化介绍到中国的桥梁。著名会计审计学者潘序论与顾洵合作的《审计学》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审计学术著作。

这个时期,国家审计制度,随着西方国家政体组织形式引入,进行了一些改良,无论哪一届政权,都有独立审计机构(隶属关系不断变化)、独立审计人员及法律条文,审计实务方面,以岁入岁出财务审计为基本审计形态,在审计处理方面,有些甚至优于西方先行者。然而,由于政权腐败,审计监督制度不能真正实施。

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都曾实行过审计监督制度,它是加强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的初步尝试。根据当时的《审计条例》规定,政府审计实行岁入岁出总预算和总决算审计,这是审计监督的实质性内容。它不仅保证了财政统一,而且是进行经济管理的必要手段,因为只有通过审核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才能防止全局性浮支浪费现象发生,从而使财政收支适合于当时革命战争需要。这是中国审计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现代审计在中国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结束。审计因没有独立建制而寓予监察和经济专业监督之中。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标志着经过3100年风风雨雨的中国审计作为审计制度的独立形态,开始走进现代历史新时代。那么,我国现代审计制度具有哪些特点呢?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它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终极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开端,具有两个经济体制交替的特点。但这毕竟太笼统了。具体说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称宪法)关于审计监督法律地位的确认,其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是与“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见《宪法》第15条)的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

2.审计权隶属于行政权之下的行政型模式。它以管理职能和监督职能一体化为理论依据,是政府自我约束机制。

3.国家审计机构实行双轨管理体制,即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4.审计监督主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除授权机关外其他任何机构和部门及个人无权干涉审计监督主体的工作。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规定了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法律保障。

6.审计体系包涵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政府审计为宏观经济、财政收支、国有资金实施审计监督的主体,内部审计为微观经济监督活动主体,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社会审计为公证审计和审计咨询的主体并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

7.审计的基本形态。在我国审计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财务审计,它具有“混血儿”特点,即既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传统财务审计,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财务审计。理由是:

第一,现代意义的理念已被引入。审计署成立不久的1987年,本人主编的《国外现代审计》一书,率先将西方先进国家的审计新理念引入我国;1988年6月由本人和审计科研所文硕等主持的《世界审计会计名著译丛》问世。它们在推动我国审计会计理论研究和发展、推动审计工作者摆脱陈旧的传统财务审计理念的束缚,站在国际水平的审计理论与实务起点上,探索现代审计路子,起到催化剂作用。审计署组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转变理念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会计制度变革对审计主体带来重大影响。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的新会计准则已应用,尤其上市公司所使用的会计资料和财务报表已相当接近国际现代会计制度。《审计法》中大致反映了这一变化。

除了财务审计形态外,还有个效益审计形态。效益审计走进中国20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尽管时断时续,然而,它毕竟在走着并留下了它特有的轨迹。《2003-2007年审计工作规划》标志着效益审计正式登上中国现代审计舞台。

综上可见,当今的中国审计制度带有一种过渡性特点,即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现代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过渡。中国审计现代化如前所述,审计现代化是审计发展的战略目标。它表达了一种整体性要求,即审计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视为一个整体,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整体组成部份,不能脱离这个进程。

1.我国审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997年本人在《中国审计的昨天·今天·明天》中预言21世纪,中国审计将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其发展将进入效益审计为主流的新时代。今天旧话重提,无疑是有意义的。

所谓机遇,就是国内外比较有利的条件,所谓挑战,就是不利条件。从有利条件看,至少有四条:

首先,世界审计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可以发挥后发优势,迎头赶上,甚至实现超越;

其次,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换过程中,审计客体(包括政府、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对审计工作需求旺盛,广大干部民众也迫切希望尽快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这无疑会给审计带来发展机遇;

其三,我国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进程方面,做出了承诺和努力;

其四,审计职业界经过20年实践,已基本具备了承受持续发展的能力。

当然,我国审计工作也面临不少困难,有不少不利条件,主要是:

(1)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社会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且处在两种体制转换过程中,由此所导致的经济活动中违纪违规、经济犯罪等现象处于高发阶段,它一方面增加了对审计监督需求,另一方面使审计工作面临种种挑战。

(2)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效益差,且又熟视无睹。我们要用效益审计这个药方治疗这种顽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肯定是困难多多。

(3)从监督工作全局来看,一个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监督机制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措施自然也未形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在利益驱动下(包括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部门职能自我扩张与其不作为、越位、缺位同时并存,致使部门的行政行为偏离公共利益。另一种现象是,权力结构不合理,往往把具有制衡作用的职能和权力集中于一个人或一个机构,谁是一把手,这个部门或单位就是谁的。这种环境,对监督主体(包据审计监督)自然不利,使其与他监管主体很难形成一种合力。

(4)审计主体自身存在着不利于发展的缺陷。

首先是立法和执法问题。我们依法监督的宪法和审计法已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审计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审计职业人忠于宪法和审计法的意识淡薄,在审计工作中存在着执法随意性。

其次,管理体制的缺陷。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病: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之间是两个不平行的行为主体,地位也不平等,故此,审计主体的独立性较差。这种情况在地方审计主体中比较突出,审计工作在诸多方面受到党政机关的节制,在审计客体领导审计主体,而审计主体依附于审计客体的状况下,造成了审计职能弱化,监督流于形式。这是长久以来,审计机关面临的主要困感。

其三,审计职业者整体素质不高,诸如:文化素质较差,知识结构不合理、对专业的诚信和尊重不够等,另一方面,回报率较低,不具有竞争力,不利于队伍稳定。

其四,谁监督审计主体?总靠自我约束机制恐怕不行,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也是影响审计监督整体效能提升的不利因素。

综上可见,我国审计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局面,实现审计现代化,是个艰辛的过程。因此,我们应一方面看到有利条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同时,要清醒地看到不利条件,积极谨慎地做好各方面工作。这样,我国审计工作现代化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

当然,机遇与挑战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机遇中也有挑战,挑战中也蕴涵着机遇。比如,我国审计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可以创造条件,用较短时间普及先进电子计算机技术。这种后发优势就是机遇。

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挑战面前取得成功的法宝。

2.审计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可分三步走:

首先,从现在起到2015年,用两个五年规划的时间,建设起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审计制度。通过财务审计使政府收支合法、控制风险、规范责任,促使国民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经济犯罪率有所下降,进而使经济秩序有所好转;通过效益审计使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低效益且轻效益问题,得到扭转,从而在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方面显示出审计功能。

其次,从2015年至2030年。用三个五年规划的时间,实现中国审计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制度更为完善,审计工作真正达到规范、节约、高效。在保证公共资财安全廉明,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社会生态环境效应等保护自然资源方面发挥更大效能。

其三,从2030年至2050年。审计制度严格完善,审计工作完成了传统财务审计向现代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的过渡。这样,效益审计成为主旋律,现代财务审计仍是基本审计形态。从而基本实现审计现代化。

当然,由于我们国家大,各地审计工作发展不平衡,因而,不可能机械的按一个模式发展,也不可能同步发展。那些审计工作环境比较好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审计机关,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争取率先基本实现审计工作现代化。

3.实现审计现代化的保证条件。

(1)国际环境。

这里包括国际的政治、经济、军事及审计环境。尤其若和平发展继续成为主旋律,无论对中国整个国家还是对一个部门包括审计发展,无疑都是有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和平越发展,审计的国际环境越宽松。国际审计越发展,对中国审计的催化剂作用越大。

(2)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

审计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审计现代化实现快慢,从根据上取决于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经济越发展,审计的经济环境越宽松,对审计的需求越旺盛。

(3)政治体制改革状况。

政治体制改革快而彻底,中国的民主政治进步就快,民主政治越发展,审计的政治环境越宽松。

(4)法律地位和独立性。

《宪法》应赋予审计更高的法律地位,使它只对宪法和法律负责,同时宪法应根据管理权和监督权相分离的制衡原则,赋予审计垂直的单一的管理体制,从而使其保持较强独立性。审计法律地位越高,独立性越强,其权威性越高,其监督的力度越大。

(5)社会进步程度。

这是个综合指标,从民众开化程度这个视角来说明它对审计发展的影响。民众现代化的新理念、文化、精神文明程度越高,审计的社会环境越宽松,社会对审计的认可度越高。

(6)审计职业界自身状况。

上一篇武术文化

下一篇农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