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范例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范文1

关键词:形象设计;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

一、形象设计专业及专业背景

1.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以及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形象设计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我国的形象设计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开始出现从事形象设计工作的人员,但一般都是从美容、美发、化妆、服装(饰品)中分离出来的。这些人员从业余到专业,从擅长一门技能发展到注重人物整体形象,与真正意义上的形象设计还有一定的差距,形象设计在最近几年才成为独立的行业。我国加入WTO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外表形象问题越来越重视。在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下,形象设计师应运而生。以前形象设计是单纯的脸部化妆,发型造型技能操作,现在已经发展到人物的整体着装风格及造型、服饰品的设计与搭配、肤色与五官修整、发型款式及色彩搭配等。当今社会,除了个人形象的塑造,随着电影、电视、广告、影楼、舞台艺术的发展,对影视化妆师、舞台化妆师和影楼化妆师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从高校毕业,理论基础比较扎实、实践能力较强、自身修养较高,具有一定审美意识和流行时尚感觉的形象设计师必然受市场欢迎。

2.开设形象设计专业的必要性。从形象设计人才的现状来看,近年来国内一些院校陆续开始开设形象设计专业,在这些院校中,本科研究性的学院居多。形象设计专业的要求是以实践技能为主的专业形式,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以实际操作为主体的专业模式。这种“艺术加技术”模式是高职学院的强项,也是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动手能力强是其办学的特色和强势之一。因此在高职学院开设形象设计专业是非常必要的。

二、开设形象设计专业及方向的可行性

目前社会上有单纯的短期定向培训,培训目的单一,学习内容相对片面。虽然能够确定毕业去向,比如单独学习影楼造型,但就业的选择余地比较窄,只能适应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就业。如果能够系统学习相关的科目,就能在相关行业领域内有很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在高职学院系统学习形象设计的各种知识,再根据市场需求从业,能够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1.明确培养目标、就业去向。主要包括影视剧组、电视台栏目组、电视剧演员化妆造型,化妆学校讲师,服装陈列师等。

2.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行业的纽带作用,学校努力创造与企业、社会合作的机会,采用校企合作和具体项目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聘请行业内优秀的技能人员参与实训教学,及时将最新的技能与理念以及用人需求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学习。不定期选派优秀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实践,参加行业相关赛事,参与行业社会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增加就业机会。与具有优秀办学经验的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资源、办学理念及管理方式,增强办学活力,使专业的办学环境、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真正达到国际化标准。

3.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形象设计包括服装与形象两个大方面。形象方面已经建有成熟的形象设计工作室,可以满足学生课程实训以及校企合作项目的场地需要。在师资方面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训练和引导,学生可以对形象设计有更详细的了解,缩短毕业和就业之间的距离。

4.建设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按照目前的形象设计行业用人需求,学校要建设理念先进、技术领先、环境一流、管理创新、市场机制运行、规模化与多样性结合,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共享型、综合化、开放型的专业实训基地。

三、精心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调研报告范文2

一、总体情况

(一)重点企业复工复产方面

截止2月23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52家,已复工134家,复工率88.2%,人员返岗率66.2%,产能恢复率68%。立讯智造、协讯电子、博硕科技等重点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按照疫情防控方案,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积极储备疫情防控物资,企业上下游原材料供给充足、交通物流畅通、资金运行情况良好,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

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疫情防控准备充分。复工企业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好了各项准备,大多都做到“三个有”:有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职责明确,责任到人;有必要的物资储备,比如测温枪、体温表、口罩、消毒液等;在集体宿舍和厂区设有临时隔离点,以备急用。目前,复工企业都建立了完备的防控体系,共储备口罩27万多只(企业自备22万只,政府拨5万只)、体温枪240多只、酒精和消毒液1000余瓶,以及隔离房60多间。

2.防疫要求落实到位。复工企业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控原则,严格落实相关防控措施。一方面,严把“入口关”,按照“零风险、零病例”要求,分批、有序组织员工返岗,疫情严重地区籍员工不得返岗,对厂区进出人员进行实名登记和体温检测,防止外来感染源进入。另一方面,落实“管理关”,严格执行复工方案,推行厂区至少每天进行1次消毒、员工每天2次体温测量、用餐分3批次错开的“123”防疫管理工作模式。

3.企业运行势头良好。面对疫情,复工企业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复工复产。采取加快新产品研发、加班弥补损失、灵活线上办公等措施,积极推进产能恢复。目前,园区产值亿元以上项目共74个,已复工50个,复工率达67.6%,人员返岗率达55%;产值20亿元以上项目共3个,已复工3个,复工率达100%,人员返岗率达56.2%。

(二)重大项目复工开工方面

全县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共50家,已复工12家,复工率24%,人员返岗率13.6%。全县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共17个,已复工9个,复工率52.9%,人员返岗率45.2%。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共4个,已复工3个,复工率75%,人员返岗率49.7%;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共3个,已复工2个,复工率66.7%,人员返岗率51.2%。

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起步快。高塘堤除险加固工程、怡心花苑(二期)、丰穗佳苑(幸福家苑二期)、商会大厦、工人文化宫(含县妇女儿童服务中心)、广场龙湖改造最美岸线、城区防洪排涝路堤结合及禾河滨江休闲绿廊、君山湖湿地公园及立讯产业园周边道路网架、吉州窑国家5A级景区创建、吉州窑陶瓷文化产业创意园等项目均陆续复工;立景创新科技(一期)项目已有60名管理人员到岗,2月23日起逐步复工,3月初全面复工;亿都项目管理人员陆续到岗,筹备复工前期工作。

2.防控严。项目施工单位均制定疫情防控方案,配备一次性医用口罩、手持式体温计、消毒液等防疫药品和防疫物资;在出入口设置门禁和体温监测点,做好信息登记;专人消杀,配发口罩,错时、分散就餐;暂缓疫情严重地区员工返岗时间。商会大厦、工人文化宫项目制定防疫宣传栏和知识手册,立景创新科技(一期)项目员工分批次到岗并全部观察3天。

3.帮扶实。各单位主动作为,积极帮助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一是对事关国计民生的急需物资生产资质或相关许可办理、企业登记、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不动产登记等事项,开通一站式审批绿色通道,依托“赣服通”实现“掌上办”,共办理2639件。二是自然资源局、林业局、财政局积极作为,全力保障土地、林地、资金等要素。曙光路108.8亩、城北新区教育片区规划及中学建设项目231.7亩调规等待省自然资源厅批复;凤凰至锦源公路265亩(一标段156亩,二标段109亩)、城南大企业组团项目49.87亩左右正在进行报批工作。高塘堤除险加固,冻坑村、族塘村整村搬迁,桐坪至永阳公路,凤鸣大道,省道314至天福服务区公路等项目林地指标均已解决,共663.4亩。县财政局对疫情防控相关的物资采购工作开通绿色通道;帮助11户企业上报7800万元融资需求;筹措600余万元用于企业稳岗和促进就业各项补贴资金。

(三)春耕备耕方面

县农资公司、2家复合肥生产企业、4家农资批发商均已复工;重点农业企业共25家,已复工24家,复工率96%;扶贫合作社共208家,已复工188家,复工率90.4%。

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农资供应总体充足。我县3月中下旬将进入春耕高峰期,从县农资公司、经销商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种子库存量435吨,占早稻种子的需求量77.1%,加上农户自备种子1100吨左右,种子足够用于早稻生产。农药库存量130吨、复合肥库存量8500吨,均较去年减少10%左右,农膜库存量基本与去年持平。被调研种粮大户的农机耕作服务也已预定好,农机投入基本可以满足需求。

2.种植户积极乐观。受调研的种植大户对今年的春耕工作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虽然受疫情影响,大部分村庄目前还处于封闭状态,但他们均反映今年基本要到3月15日左右才开始进行田地翻耕,春耕所需的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已准备充足,农机具也已联系好,如果在春耕前能保障道路通畅,他们的春耕工作将不会受到影响,今年均不打算减少种植面积。

3.“菜篮子”稳定供应。全县生猪复产增养情况良好,养殖企业都在通过增加和更新种猪群等措施来复产增养。目前蔬菜供应充足,规模以上蔬菜基地的蔬菜通过进入超市或与电商合作“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等多渠道销售模式,有效保障蔬菜供应稳定蔬菜价格,如圣大农业、神仙农场、勐龙果园等蔬菜种植基地在疫情期间加大新鲜蔬菜供应。锅丰米业、永祥米业、奕方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复工,锅丰米业有限公司日产大米240吨,产能恢复80%,现有库存3000—4000吨。

(四)商贸流通方面

全县重点服务业企业共113家,已复工65家,复工率56.6%,人员返岗率54.9%,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共65家,已复工32家,复工率49.2%,人员返岗率60.3%;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48家,已复工33家,复工率68.8%,人员返岗率42.1%。

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防控措施到位。所有员工均佩戴口罩上岗,做好自我防护;每日上岗前,员工进行体温检测,做好员工健康状况监测及登记。在商场入口处,安排专人对顾客进行体温测量,顾客佩戴口罩才能进入;对能接触到的区域,如出入帘、购物车、自动扶梯、收银台等地方进行全面消杀。

2.物流企业复工较快。全县规模以上物流企业21家,已复工11家,其余大部分正在办理复工手续。企业物料运输、快递等各类物流公司逐步复工复产,目前返岗员工基本能满足运输需要。

3.商贸市场活跃度低。除满足居民基本生活的超市外,一般商贸企业客流量小、营业时间缩短,年前储备的货物积压滞销,业务收入大幅下降。以县大不同时尚百货为例,目前日营业额仅为往年同期的10%左右,服装库存为往年同期的5倍。

二、主要举措

一是下好联动帮扶“先手棋”。及时下发《县工业企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关于印发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报备复核有关表格及任务分工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园区内和园区外企业复工工作分别由高新区、工信局包干负责,成立督查组全面督查企业复工落实情况,重大项目复工开工情况实行“日调度”制度。县工信局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19个乡镇和园区外的规上企业实施分片包干,落实企业组织领导,督促成立企业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防控领导小组,将措施细化到车间、班组,责任到人。高塘堤除险加固项目成立了专门疫情防控小组,为项目复工开工提供后勤保障。

二是用活助企复产“工具箱”。一方面,用好“一张图”助力员工返岗。对近期允许返岗的本市籍员工通过手机扫码出具通信运营商提供的个人行动轨迹图,采集员工前14天行程及密切接触人员健康状况,建立复工人员信息台账,全员核查返岗员工返程行程。另一方面,办好“一张表”助力企业复产。积极运用“赣服通”平台收集复工备案申请,县行政服务中心安排1名管理员专门负责登录后台,及时就企业复工备案申请并转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受理。

三是织密返岗管控“安全网”。高新区协助企业逐一制定复工复产工作方案,落实企业组织领导、复工准备、封闭管理、物质储备、员工宣教等措施;建立复工人员信息台账,全员核查返岗员工返程行程;全面排查企业湖北籍员工情况(897人其中返乡389人),落实返乡湖北籍员工回流返岗管控,对落实不力的进行责任追究;复工前全员体温测验筛查,对异常者采取隔离措施;对车间、办公楼、食堂、卫生间、宿舍、走道等公共场所全面消杀;全面检测检修设备,确保安全生产。高塘堤除险加固项目强化现场防控,所有进场的100多辆工程运输车司机全程封闭不离车,盒饭、票据均用竹竿传递,避免人员直接接触。立景创新科技项目制定了科学有序的返岗计划,分批次、分地区逐步返岗,建立员工信息台账,排查复工返岗人员两周内往来史、接触史,返工后观察3天,鼓励外地员工包车返岗,并提供适当交通补助。商会大厦项目印制了《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预防宣传折页》供复工人员查阅学习。

四是保障交通先行“大动脉”。根据省指挥部第12号令要求,我县迅速做好生活必需品企业运输车辆通行证制作、发放与管理工作,了县指挥部第8号令,对县内符合复工报备的企业和人员合理流动,统一制作、快速发放车辆通行证,在经过必要的免费消杀后立即放行,保障疫情期间我县生活必需品和医疗防疫用品等物质充足,确保农业生产、重大项目、重要企业等正常生产运行,巡护抢修和生产人员正常通行。立讯智造等重点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员工,以乡镇为单位由公司组织专车点对点接入厂区上岗,加速员工返岗复工。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防控保障“紧平衡”。口罩紧缺已成为企业复工复产的一大“障碍”。据统计,目前企业在岗员工4万余人,现有口罩库存仅27万只,基本满足7天用量,处于紧张状态。重点企业如立讯智造、协讯电子、博硕科技均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口罩缺口问题尤为明显,仅立讯智造每日口罩消耗量就达3万只,而目前市场上却处于“一罩难求”的困境。企业自筹的口罩价格大都在4.5元左右,对于在岗员工多的企业,每日口罩经费就得十多万元,复工成本大大增加。重大项目中的亮化、绿化工程,由于施工人员少、工作时间短,存在集中用餐现象。多数施工单位的员工宿舍12—20平方米,人员在4—8人,宿舍疫情防控难度加大。

二是协同联动有差距。多数项目主抓单位在2月20日前召开了开工复工调度会,明确要求2月22日前实现复工。少数单位复工要求传达较慢,复工工作安排在2月23日以后。个别施工单位较为谨慎,如中通快递赣中智能科技电商快递产业园项目甲方代表已进场,但施工单位60%以上的员工为外省,为杜绝隐患,施工单位定于2月25日商定复工计划,2月30日视全国、全省情况实施。混凝土搅拌站上游材料运输需时间,搅拌站于2月23日开工,导致某些项目只能进行前期清表、平整等工作。个别项目(如商会大厦)的建造师(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五大员等主要管理人员在疫区未及时返岗,存在施工安全隐患。个别通过挂靠投标企业资质中标的施工单位,对防疫工作的重视程度、防疫物资储备、防控措施细节等方面还有短板。

三是企业用工缺口大。一方面,原有员工返岗率不高,外省员工、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的员工暂无法返岗,如谊盛电子一部分员工来自福建、山东、湖北等地,在疫情防控期间难以返岗,影响产能恢复。另一方面,新员工入职人数较少,务工人员出于安全考虑,大多还处于观望状态,企业的现场和线上招聘等手段成效不明显,如力莱新能源公司缺工上百人,去年至今只招到1个员工,立讯智造缺工2.9万人,目前只招到2500余人,缺工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全面复工复产、满产能生产的主要瓶颈。

四是部分企业产销难。一方面,产品卖不出、融资困难。部分企业库存产品销不出去,货物占用大,资金周转困难,银行贷款对接不畅,目前高新区共收集到40户企业的贷款需求共6.3亿元,许多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资金需求。圣大农业目前日产蔬菜约3000斤,本地仅能销售约2000斤,剩余的全烂掉。由于活禽市场未开放,温氏畜禽有限公司目前成品鸡压栏45万羽左右,本地基本滞销,只能每天销往广东5万羽左右。另一方面,产能跟不上、订单减少。如立讯智造,目前在岗员工30124人,人员返岗率达55%,产能恢复65%,预计1-2月产值50亿元,与企业预期60亿元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受产能影响,苹果公司已相应减少企业40%订单,对企业发展不利。

五是交通运输有阻断。全国、全省各地执行道路管制、放行力度不一,部分村(组)仍然存在不予放行现象,一定程度阻断生产资料运输通道、员工返岗通道。近期全国范围内对尿素的需求将迎来高峰期,铁路等运输部门运力将承压,尿素以及其他后期需要省外调运的农用物资存在无法及时到货风险。同时,部分村庄道路阻断,运输车辆难以抵达农户家中,农用物资和农产品运输不畅通。比如,温氏畜禽有限公司反映,敦厚、永阳、安塘、梅塘、横江、永和等地部分村庄禁止车辆进出,导致16户合作养殖户的成品鸡不能外运销售,还有个别乡镇的村庄禁止养殖管理人员进入。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是防控意识再绷紧。目前,疫情防控的拐点仍未到来,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和松劲心态。随着各重大项目稳步复工建设,为应对施工企业返岗外来人员多、复工后人员集中等情况,各相关单位应采取线上线下的宣传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把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手册、宣传标语等,发放到每个项目施工现场、每个施工人员手中,做到不漏一企、不漏一人。

二是“毛细血管”再畅通。全力保障乡道村路等“毛细血管”路网顺畅通行,确保项目建设、农业生产等所需物资材料运得进,打通人流、物流“堵点”,畅通“最后一公里”。严禁阻断省道、县道等干线公路,已违法违规设置的要坚决撤除,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对擅自阻断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干扰公路运输正常秩序的,要尽快纠偏、步入正轨。

三是稳岗帮扶再精准。健全网络招工渠道,组织网络招聘活动,加大线上岗位投放力度,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员工开展线上培训。在加大县内、市内招聘工作力度的同时,积极与疫情稳定的劳务输出大省对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意向务工人员专车点对点接入厂区上岗。对于建造师(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五大员等主要管理人员因疫情原因确实不能及时返岗的项目,要督促其采用信息化手段对项目施工进行远程指导,对于存在施工安全风险或重大结构施工的,应缓期施工,确保项目施工安全。

调研报告范文3

随着国家、省、市坚持农村公路建养并举方针的提出,去年以来,我县积极策应,迅速转变重建轻养思想,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摆上重要的议事干事日程,并结合县情,大胆探索创新,狠抓工作落实,相继健全了养护管理机构,出台了《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落实了养护资金和人员,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机制、模式和方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取得了良好成效。为进一步了解我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现状,近日,笔者深入各乡(镇)、村及相关部门,对农村公路养护存在问题、养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走访,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2年以前我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有偏颇。各级政府存在重建轻养的思想,通村水泥(油)路修建期间,各级政府及广大群众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轰轰烈烈实施通村水泥路建设工程。公路建成后,大家都认为行路难问题已经解决了,管理和养护根本不重要,不值得重视,于是乎出现乡(镇)不管、村委会不理、建路理事会解散等现象,农村管养和建设呈现出“冰大两重天”的奇异景象。

2、管理体制不畅。2007年虽然出台《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试行)》,但未能真正贯彻落到实处,“分级负责、属地管辖”原则中明确的责任主体只落实在纸上,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管理考核机制,各责任单位对农村公路养护均采取回避态度。

3、养护投入不足。一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全县所有农村公路的养护只有县每年50万元的转移支付费,而乡(镇)、村根本未落实养护资金的配套,且全县各乡(镇)真正用于公路养护的经费不足下拨经费的1/4。二是养护人员缺位。大多数乡(镇)只作表面文章,有名无实,只有个别乡(镇)有少量的养护工人上路养护,同时养护工人工资偏低,月工资只有200~300元左右(甚至有的一年只有几百元),养护机构、养护人员、养护机具得不到落实,大部分路段处于缺养状态(特别是村级水泥路)。

4、路政管理一片空白。一是机构人员未予落实,根据县“三定”方案,“县路政大队”挂于县县乡公路管理站,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而因近年来我县重点项目和农村建设任务繁重,人员全部参与其技术指导且显单薄,根本无力承担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其职能;二是管理机制未落实。我县林木、砂石资源丰富,县内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需要,运输需求较大。广大业户为降低成本,盲目追求高额利润,超限超载现象极为普遍,对农村公路造成极大程度的破坏。但由于农村公路点多面广,加之管理机制上的缺失,很难杜绝类似情况发生。

5、农村公路技术状况差。由于上级补助低,自筹资金能力差,导致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低,路况技术条件差,县乡主干道水泥路基本只能达四级公路,路面宽5米左右,交通安全设施基本空白。通村水泥路状况更差,路线随弯就坡,路面材料一般就地采集,材料规格指标达不到规范要求;防护排水设施不到位,抗灾能力弱。

鉴于以上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导致我县农村公路极难得到有效管养,侵占路权行为屡见不鲜,路面破坏程度大,极大影响了农村公路的通畅水平,制约了我县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近两年来我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主要工作做法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如何开展?兄弟省、市、县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但针对财力穷、山区公路多等县情,我们还是在养护管理的机制、模式、资金筹措等各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1.努力营造一种氛围,解决有无必要养路的问题。多年以来,人们都认为公路一旦硬化就可一劳永逸,不需要像砂石路那样进行日常养护了。因此,各级政府及广大群众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建设、轻管养的思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洪水侵袭,我县农村公路损毁严重,大部分路段都遭受重创。广大干部群众在探究原因时猛然发现:除了建设标准和质量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养,农村公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太脆弱。如这些公路能得到有效管养,损失可大大降低,真可谓是“人祸”大于天灾!有了这样的醒悟,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开始形成一种共识:水泥公路不仅要养护,而且养护的要求要更高,管理的力度要更大;养护农村公路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也是党和政府“三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有效载体!共识形成后,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氛围也随之浓厚起来。在这一认识转变、氛围营造中,县交通运输部门作了许多努力:对全县1200多公里农村公路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深入千家万户和基层一线开展对农村公路养护问题的民意调查,并问计于民;争取了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纳入“三送”工作内容和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及有关部门绩效管理考核内容;促成县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农村公路现状调研,形成了有很强指导性和操作性的调研报告,供县委、县政府决策,县主要领导就该项工作进行了多次批示。

2.全力落实两笔资金,解决有无钱养路的问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核心问题是“钱”。2012年以前,我县农村公路的养护只有农村税费改革时安排的50万元,相对需求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为此,我县通过整合各渠道资金落实了农村公路养护所需的两大笔资金。

一是日常养护资金。通过县财政采取“包”和“补”的方式以及乡村两级自筹解决。县养公路按4500元/年·公里的标准,由县财政“包”其需要的100余万元。乡(镇)养公路按2500元/年·公里的标准,县财政按1000元/年·公里“补”近40万元,其余近60万元乡(镇)统筹至县财政。村养公路按1000元/年·公里的标准,2013年,由县财政“奖”10万元(对年度综合考评达优良且排在前200公里的村养公路),其余通过“一事一议”、“三送”项目、热心人士捐助、义务投工投劳等渠道解决;今年1月份起,对村养公路养护资金由以奖代补改为直接补助,即对全县近660公里村养道路按每年每公里5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并要求所在乡(镇)每年每公里补助200-300元。

二是大中修、安保和小型水毁修复工程资金。实行分级负责、多方筹措的办法,即县养公路由县财政统筹安排,每年预算60万元,由县交通运输局根据需要提出使用计划、财政部门审核拨付,如超过60万元,则由县财政另行追加;乡(镇)、村养公路则由乡村两级通过“一事一议”、“三送”项目、群众捐资或义务投工投劳等渠道解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县财政安排了9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水毁工程修复、县乡公路主要路段安保设施完善和小桥涵洞的维修。

3.着力组建三支队伍,解决有无人养路的问题。

首先,组建了一支管理队伍。2011年以前,我县只有交通运输局下设的县乡公路管理站负责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因人员太少,仅参与公路建设规划、监管就力不从心,根本无法承担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职责。根据工作需要,2012年我县在交通运输局内设机构中增设了“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兼挂“县农村公路路政大队”牌子,10个全额拨款编制。同时,各乡(镇)也按照要求组建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站,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站长,并按乡1-2人、镇2-3人配备工作人员,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工作。

其次,组建了一支养护队伍。根据《办法》明确的县养公路4.5公里1人、乡(镇)养公路5-6公里1人、村养公路每人养护长短不限但每条路段至少1人的原则,按照“年龄40-60岁,热心公益事业、吃苦耐劳、厚道实干、常居本地”的要求,我县组建了一支280人组成的养护队伍,其中县养公路养护工人50人,乡(镇)、村养公路养护工人230人,这种规模的队伍基本满足了全县农村公路养护的需求。队伍组建后,县交通运输局立即对这支队伍开展了岗前培训,提高他们的养路技能和护路知识,确保了他们尽早“上路”、“入门”。

再次,组建了一支信息员队伍。这支队伍由养路工人、农村班线司机、乡村组干部和热心群众组成,人数达500人之多。通过他们能最快、更多地收集和掌握路政路况信息,对发现的险情和侵权行为,便于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4.致力探索并创新一系列工作机制、模式和方法等,解决有无效养路的问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的认识、资金、人员问题解决后,为了确保工作有效开展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大胆探索并创新了一系列工作机制、模式和方法等,从而解决养护责任划分、养护模式确定、养护检查考评等一系列操作层面的问题。

(1)探索并创新了养护责任机制。我县探索性地提出了“县养公路”、“乡(镇)养公路”、“村养公路”的概念,明确县养公路包括主要县道和专用公路,养护责任主体是县人民政府,县交通运输局具体实施;乡(镇)养公路包括非主要县道、乡道和主要村道,养护责任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其余公路为村养公路,由村委会负责养护。这打破了传统的县、乡、村道的框框,把养护责任更多地落实到县乡两级,从而提高了养护资金的保障度。

(2)探索并创新了养护模式。县养公路我们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养护工程对外发包的形式,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承包公司,一包三年。乡(镇)养公路则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高田镇是参照县养公路模式确定总承包人,丰山乡则采取分路段(约5公里)发包给个人养护,而其余8个乡镇是按照“属地原则”由公路所在村委会负责承包管养,除与养护经费挂钩外,还与村级转移支付挂钩。村养公路的养护模式则更加灵活,以有效、管用为原则,自行确定。

(3)探索并创新了资金筹措方法。针对财政穷县的实际,我们采取了分层次、多渠道筹集的方式,通过财政安排、乡镇自筹、村级配套、“三送”项目、“一事一议”、群众捐助等渠道解决。同时,根据工作推进程度,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乡(镇)养公路的乡镇自筹部分到位,我们经过乡(镇)确认养护里程和自筹金额后,由县财政从下拨经费中扣除并进入专户,这多少带有强制性。

(4)探索并创新了养护检查考评办法。首先,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列入了对主管部门和乡村两级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以此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其次,在考评内容上,将考评内容分为养护质量和养护组织管理两个方面,并各占总分的70%、30%;在考评要求上,县、乡、村养公路以及文明样板路与普通路区别对待,标准不一;在考评时间上,县养公路每月分线路全面检查考评,乡(镇)养公路则文明样板路每月检查,普通路月抽查、季度全面检查,村养公路则由去年的乡(镇)对其月抽检、季度全面检查,县对其季度抽检、半年全面检查,今年调整为县对文明样板路每月检查,普通路季度抽查,半年全面检查。再次,为了确保检查考评的公平公正,防止打“人情分”,我们推行了复查机制,当复查结果与检查评价差异较大时,启动对参检人员的责任追究。

(5)探索并创新了激励手段。县养公路如年度综合考评达优良,除全额拨付养护经费外,还实行奖励。乡(镇)养公路在季度考评中扣拨的养护资金,分别按50%、30%和20%奖励给年度综合考评达优良且位列前3名的乡(镇)。去年,村养公路年度综合考评达优良且排名列200公里前的每年每公里奖励500元。这些激励手段大大激发了乡村之间相互竞赛、争先创优的热情。

三、工作进展及成效

1.县养公路

从2013年10月1日起,50名养护工作人员齐装上阵,投入15台割草机、2台挖掘机、4台运输车,锄头、铁锹、畚箕、砍刀人手一套,分上、中、下3个片区正式启动养护工作。采取“先分路线集中整治,后落实到个人管养”的方法,扎实开展割杂草、培路肩、清水沟、扫路面等工作。截止去年11月底,13条县养公路共229公里已全部整治到位,12月初将养护责任落实到人。县财政安排200万元“三送”民生资金用于县道维修和安保项目,累计完成路面修复4600m2、砌挡土墙1780m3、浇注(砌片石)水沟620m、修复涵30m、安装标牌标识等近800块、防护栏300m、划标线1200m2,里程碑150余块。经过集中整治,路肩平整、水沟通畅、路面干净、视线良好,受到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也得到了省局领导和市局养护考评组的充分肯定。目前,在正常养护的同时,正在按40%的比例打造文明样板路,促使养护管理提档次、上水平。

2.乡(镇)养公路

2013年8月上旬开始,各乡(镇)均制定了乡(镇)养公路养护管理实施方案或管养办法,成立了管理机构,并结合实际,采取村委会承养或公开招投标等形式落实了养护人员,并购置了相关养护器械,10个乡镇共购置割草机43台和人手一套的简易养护器具。大部分乡(镇)采取“先集中整治,后移交养护工人”的办法,扎实推进养护工作。县财政安排700万元“三送”民生资金用于乡村道交通项目,据统计10个乡(镇)完成路面修复6700m2、砌挡土墙7230m3、浇注(砌片石)水沟9735m、修复涵管95m、安装标牌标识等570块、防护栏540m。截止去年11月底,389公里乡(镇)养公路已全部完成整治任务,12月初起落实到了养护工人个人。根据县交通运输局年终总评结果,乡(镇)养公路优良率达90%,合格率为100%。目前,各乡(镇)也在按30%的比例打造文明样板路。

3.村养公路

各村均落实了养护人员,开展了养护工作。特别是今年3月份起,由于养护经费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各村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坚持日常养护的同时,也按20%的比例创建村养文明样板路。

在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的同时,我县还强化路政管理,建立信息队伍,加强路政巡查,严格路政执法,保护路产路权,消除交通隐患。全县共清理占用路肩种植农作物1.5万余平方米,清理乱堆乱放近4600处,拆除近500处,查处乱搭乱建案件6宗。

由于工作成效明显,我县被评为2013年度全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第一名),今年3月份作为好的典型迎接了市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调研,4月底全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现场会在我县召开。《赣南日报》分别在5月14日、5月28日、6月12日先后3次报道了我县农村公路养护经验做法。

四、目前存在不足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不足

一是养护经费仍然不足。与国务院的要求和实际需要比,我县无论是县养公路还是乡(镇)、村养公路,无论是日常养护资金还是大中修资金,都还很不够。

二是村养公路养护管理相对滞后。受资金等因素影响,部分村养公路养护管理效果还不尽人意。

三是路政管理力度不够。个别乡(镇)未严格按规定审批道路两旁的建筑物,公路沿线个别群众乱堆乱放、占道经营、晒东西现象时有发生,利用路肩种植农作物未完全杜绝,超载超限屡禁不止。对这些现象,我们在路政执法中法律依据不明,执行力度不够,效果自然不明显。

(二)今后工作打算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一年打基础,两年促提升,三年抓巩固”的推进工作思路,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思想认识再提高,增强深入推进我县农村公路养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养护管理摆上更加重要的干事日程,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工作;把农村道路的养护工作当作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成为“三送”工作一项重要内容;把农村公路养护纳入各级组织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立说立行、立见成效,让群众感受到明显的变化,得到真正的实惠。

调研报告范文4

为优化人居环境,树立良好形象,提升镇区品味,营造文明整洁、和谐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近年来,根据“整治常态化,管理长效化”的总体要求,在全镇范围内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基本概况

位于东部,大广高速遂川出口处,圩镇距县城19公里,距泰和火车站54公里、井冈山机场72公里,大广高速及其遂川连接线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遂川的东大门和“窗口”重镇。国土面积115.2平方公里,辖11个村(居),97个村民小组,2万人口。

对照农村清洁工程“六个一”要求(即:成立一个理事会;落实一名保洁员;开展一次“三清”工作;配备一批垃圾处理设施;举办一次垃圾分类宣传培训;制定一套约束机制),着力完善配套设施。成立了人居环境领导小组,并按“八有”要求(即:有人员分工、有环卫服装、有电脑电话、有工作计划、有收支账目、有流程图表、有议事记录、有规章制度)正常运转。同时,探索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全面实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

二、经验做法

1、镇村引导,发挥理事会作用。政府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做好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和监督检查等方面工作,主要由村级组织实施,重点发挥村民理事会的积极作用,参与整治和建设。

2、开屋场会,调动群众参与。利用村民晚上空余时间,召开屋场会,宣传有关政策,征求建设意见,坚持村民自愿与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发挥群众智慧和力量建设并维护美丽家园。

3、门前三包,转变村民意识。每个村点选好村庄公益性岗位保洁员,明确工作职责,同时下发环境整治倡议书,逐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挂责任牌,进一步明确各户的责任和义务,定期组织督查评比。

4、评比表彰,推动以点带面。选出乡贤理事会先进工作者、最美庭院、最美家庭等大肆宣传,并举办了“共创文明、共建美丽、共筑和谐”文艺演出暨表彰大会,对他们进行表彰。通过优秀典型以点带面,让村民自觉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

5、垃圾分类,引领治理新路。推出“垃圾积分兑换超市”有偿回收新模式,通过垃圾换生活用品,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探索出一条农村垃圾治理新路径。

三、存在的问题

1、建设资金缺口大。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由于镇财政困难,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限,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过程中,已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除镇自筹解决资金外,负债较多,缺口较大。

2、长效机制待健全。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重一时整治而忽略长期有效的管理。我们仍需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更加平稳快速发展。

3、其他基础设施急需完善。除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我镇其它基础设施较为欠缺。如宏山村现有其他公共基础设施急需完善,如塔溪桥倒蹋了一半,只能限宽放行,给农户生活带来严重不便;宏山公路公路损毁严重,今年已立项但因资金缺口太大,目前还未动工。与目前完成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相比,群众呼声较大等。

四、措施及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基础设施已基本到位,但由于这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持续投入资金进行优化提升。

调研报告范文5

湖北省年检收费标准是依据鄂价费〔2005〕4号文件制定,机动车检测线检测“方向盘式拖拉机每车次60元”、“手扶拖拉机每车次50元”,人工检验减半收费。目前,武汉市、荆门市等部分地区实行农机监理零收费政策,不再收取农业机械检验费,其他地方仍然依靠检验收费维持运转,个别地方还存在超标准收费的现象。但据基层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反映,当前简单地取消农业机械检验收费,条件并不成熟。

2农业机械年检制度的作用分析

农业机械年检制度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消除安全隐患。对农业机械转向、灯光、制动等关键部位开展检查,能及时发现并消除农机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农机安全技术状态,主动减少农机安全事故;二是有利于强化安全意识。对农业机械进行检验的过程,也是对农机手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的过程,可以面对面地指导安全操作技能,消除机械故障,强化农机手的安全意识,让农机手时刻牢记安全驾驶(操作);三是有利于树立部门形象。通过开展农业机械现场检验、送检下乡等活动,扭转农机手不知检、不愿检的局面,可以有效提升部门形象。

3现行年检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根据全省调查问卷结果,51.96%的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和农机手对当前的年检制度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也有48.04%的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和农机手对现行年检制度不太满意,认为其存在一些问题。

(1)交强险问题。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462号)明确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农业(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机动车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对未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机动车管理部门不得予以登记,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不得予以检验。”但在当前,农机交强险工作开展得不太理想,原因是保险公司认为亏本不愿卖、农机手嫌贵不愿买。形成了这样尴尬的局面,就是因其无交强险,我们无法为其进行安全技术检验。交强险问题,是全省各地普遍反映的一大问题。

(2)检测设备问题。

湖北省已为各地配备了农业机械检测设备,但是检测设备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使用效果不太理想。检测结果不稳定,而且需要检测的项目多,操作效率不高。检测设备使用效果不佳、操作复杂,检测线检测合格率低,导致许多地方将检测设备“束之高阁”,使用“手摸、眼看、脚踹”的土方法来进行检测,这也使得检测不具有权威性,农机手认为检和不检一个样。

(3)执法权问题。

《道交法》规定由农业(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对农业机械进行安全技术检验,但没有赋予上道路监管的权力,导致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缺乏监管手段,对不参加年检却上道路行驶的农机没有监管办法。另外,没有按时参加年检的农业机械,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处罚措施,导致机手年检任意性大,有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对于2~3年没有参检的农机再次申请参检时,也很难处理。

(4)经费保障问题。

目前,基层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经费没有保障,许多基层农机安全监理站仍然依靠收取安全技术检验费维持单位运转。还有很多基层农机安全监理站人员大幅削减,人手严重不足,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不固定、不专职。经费和人员投入严重不足,给基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带来很大难题。

4完善农业机械年检制度的建议

(1)调整检验期限。

建议适当延长检验周期,对于跨区作业和上道路行驶作业量大的农业机械,实行一年一检。其他农业机械,可以根据情况合理延长安全检验周期。例如对于农机事故发生率低的地区,可以将农业机械安全检验周期延长至2年一检或者3年一检。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极大地解决基层监理机构人手不够、经费不足的问题,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调整检验方式。

对跨区作业量大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实行年检,其它危害农机安全生产,如微耕机、北方的卷帘机等农业机械可以实行抽检,抽检比例可以按当年度新购置机具的30%来确定。这样利于更加全面、有针对性地确保农机生产安全。

(3)调整检验项目。

调研报告范文6

一、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采取座谈调研、资料查阅、实地考察、个别访谈等方式,先后到镇、油篓沟镇、二台镇、馒头营乡、台路沟乡、两面井、三号乡、南山路办事处、兴华社区开展了调研。共组织召开座谈会9个,访谈妇女干部20人,访谈妇女群众50余人。通过对基层妇联组织工作整体状态的梳理,特别是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面对面、心贴心向广大基层妇女代表询计问策,对下一步基层妇联组织工作的推进路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县妇联党支部党员12个党员,其中在职党员10名,退休党员2名。全县执委41名,其中妇女工作者17人,文教、卫生、民营企业等部门26人构成。执委年龄结构在30岁以上,45岁以下,均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妇女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目前,我县农村妇女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她们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现代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基层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承担着组织、宣传、教育、服务妇女的工作职责,在长期的农村妇女工作中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一是帮助农村妇女提高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努力提高妇女素质,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注重“巾帼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建设,如:兴农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省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十百千工程”,邀请市张垣大嫂家政服务集团和亿嘉邦家政服务公司举办家政服务培训宣讲活动,通过现场示范、基地培训、转移劳动力等形式,为农村妇女的生产发展、科技致富提供了有效服务。

二是扶持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实现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就业。积极争取更多资源加强对妇女产业扶贫的政策支持、项目带动和服务指导,建立“市场引导、妇联推动、协会组织、妇女参与”的机制,引进实施芽苗菜种植项目。该项目在油篓沟镇义合美村落地发展,建设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属村集体资产,预计年收益11万元,可安置贫困户就业15人,每人每年预计收入6000元,并可带动安置区内贫困户189户,每户每月预计增收300元。进一步带动广大妇女创业就业,促进妇女增收致富。

三是深化文明家庭创建工作,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探索文明和谐家庭创评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比、“美丽庭院”创建、争当“五好文明家庭”等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系列活动,提高农村妇女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三、新形势下基层妇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年基层妇女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重视不够,工作开展难。由于乡镇中心工作繁重,妇联工作大多是党政领导分管工作中的一项,妇联工作缺少硬任务;因此导致党政领导工作忙时,“中心工作先行,妇联工作让道”,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种情况在村级妇代会中更加突出。基层妇联组织虽已建立健全,但主要任务是配合中心工作,妇女工作成了“副业”。难以充分调动广大妇女群众的积极性。

二是兼职过多,职能发挥难。我县乡镇妇联主席兼两职以上的几乎达到80%。这种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妇女工作的开展。

三是工作经费无保障。由于缺少专项工作经费,各种活动和培训开展的不够,使妇女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有组织无活动无培训的现象比较普遍。妇联干部在开展各项工作中,由于经费无保障,因此产生一些畏难、抵触情绪,阻碍了妇联工作的发展。

四、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是要健全党建带妇建的工作机制。根本在“建”,关键在“带”。要把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建工作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推进,要争取把妇女工作纳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定期研究妇女工作的例会制度。将妇女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其党政领导自然会主动思考、积极指导、尽力支持妇联工作,让妇联组织在新形式下更好的实现“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工作宗旨,更好的服务全局。要多渠道、多形式落实乡村妇女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适当提高工资待遇,或适当减少所兼工作项目,稳定基层妇女干部队伍。

调研报告范文7

1、根据州审计局产业扶贫项目专项审计工作组的意见:“2017年实施的《科技扶贫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进度缓慢问题,责成人民政府督促项目监管单位加大核查力度,严格按照下达计划加快建设进度”。我局接整改通知后,一是安排了专人负责,由副局长全面负责,科教股负责整改落实具体工作;二是科技扶贫服务平台办公室挂牌、办公场所设置,专兼职人员配齐工作已于2017年9月4日全面完成;三是已成立省市县科技扶贫专家库和科技专员库,截至目前已录入101名专家和106名信息员数,有效咨询数达20条;四是培训工作已全面完成,根据贫困村的产业展开及省级示范村、驻村农技员开展5期,达162人次。

2、根据全县“回头看”“回头帮”工作要求,对照2014年至今退出的贫困村、依靠农业产业脱贫的贫困户,逐村、逐户梳理问题,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成立了单位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同时制定了工作方案,从目标任务、完成时限、落实责任人员方面作了安排部署。二是按照省农业厅《关于组织开展深度贫困县产业扶贫规划修订调研的通知》川农函【2017】619号文件精神。我局将2017年摘帽贫困村,按照各村经济基础、劳动力资源、市场前景和贫困户种养意愿,对个别村产业类别重新修订,增强产业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三是按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对2017年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村,加紧在项目验收、票据清册办理、村级公示等环节把关,严格履行报账程序和手续,目前处于支付办理中。

3、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川委发[2017]20号文件精神,委、政府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在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规划(2018—2020年)》,规划坚持“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的发展思路,坚持分步实施,同步达标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逐年制定年度计划,实行任务倒逼、工作倒排、责任倒查,确保不落下一户一人。坚持精准施策,分类指导原则。下足“绣花”功夫,一村一策、一户一策、一事一策,提升精准度。坚持工作安排先难后易、脱贫摘帽先易后难,务求脱贫实效。

4、我局通过深入推进2017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积极鼓励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休闲农业等多种方式,有效增加集体财产性收入、分红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县财政局、县农牧局、县扶贫移民局联合印发《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丹财〔2017〕47号文件,明确产业基金使用管理遵循“公开透明、规范管理、注重绩效、滚动使用”的原则,确保规范、安全、可持续。积极指导贫困村集体产业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县农经站近期开展村级财务管理培训,严格规定村集体资金使用方向与原则,切实履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搞好民主理财,控制各种非生产性开支,管好用好集体资金;充分发挥村级两委组织服务作用,在农业产业扶贫中,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帮助群众解决“种养难和销售难”问题的同时,实现村集体收益的增加。

调研报告范文8

关键词:中小工业企业;发展;调查

一、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概况

截止目前,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全区中小工业企业达237家,2017年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0.66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产值过10亿元企业13家、过亿元企业126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64.38亿元,同比增长8.8%,工业固投完成220.15亿元,同比增长20.9%;完成“小进规”工业企业30家,提前完成市级目标;我区稳居全省县域经济10强,2017年居第3位。

二、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经营领域逐步拓宽

目前,全区已形成了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钢结构、日用化工、环保新能源等5大产业板块,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合理,五大产业实现均衡发展。在发展规模总量的基础上,民营企业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以顺应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发展趋势,围绕“产品+服务”、“虚拟+现实”的先进发展方向,推动制造业模式创新,由全能型生产向网络制造、云制造转变;着力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探索规模批量生产向定制化规模生产转变。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位于“大车都”工业板块的中心区域,周围2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神龙汽车、雷诺汽车、通用汽车、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等多家整车生产厂家。为此,我们充分发挥毗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构建以汽车(商用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以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培育产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电子显示产业结构占比由最高峰的63.25%降到20.5%,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异军突起,占比达21.3%,装备制造产业悄然升级,占比达到24.7%。

3.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围绕一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建设,抓开工、抓引进、抓储备、抓策划。在开发区举办了今年一季度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促进了一批工业项目的开工和快速推进。建立工业项目落地联席会议制度,围绕项目开工建设,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协商、解决有关问题。研究工业项目落地机制,推动工业项目并联审批、多评合一,简化供地程序,提速项目建设。组织开展项目建设自查。组织有关部门对2015年已签约的54个亿元项目逐一清理,摸查项目建设进展、存在问题,明确具体举措和时限,力促其年内开工、投产达效。着力服务项目建设。协调报地、供电、消防、燃气等有关问题,力促项目早供地、早开工、早见效。目前,全区79个已落户项目中,续建项目共24个,其中已投产项目11个,年内可投产项目10个,年内可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项目3个;新开工项目共21个,其中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项目15个,已完成前期手续、近期进场施工的项目6个;完成布局预备开工的项目28个,其中已完成土地挂牌的项目8个,近期挂牌的项目10个,正在报地的项目10个。狠抓工业投资技改和备案入库。多次组织召开工作协调会,密集调度,实现了工业投资迅速止跌转正。1~6月,全区81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84.48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达42个,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的34%。

三、促进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特色工作

1.园区建设提档升级,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推进省级开发区与省级经济发达镇一体化发展,打破区域界限,推动常福、奓山、沌口一体化改革,将开发区建设用地由30平方公里扩展到61平方公里,进一步拓展园区承载能力,按部级标准打造新的蔡甸经济开发区。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园区建设。联合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根据我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和基础条件,编制完成《蔡甸经济开发区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和《中国•武汉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规划》,聘请李培根院士为高端智能装备园高级顾问并揭牌。联合湖北省邮电规划设计公司编制完成《蔡甸经济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方案》,并顺利通过市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着力推动“两园”建设。在现有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规划基础上,着力打造3000亩现代新型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推动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等新模式的普及和应用。在联村工业园建设700亩小微科创园,重点扶持培育成长性好、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小微企业。创新建设模式,启动总投资额过100亿元的产城融合示范新城PPP项目,规划建设中心图书馆、文化中心、公园、城市商业体等配套设施,充分放大园区对项目、资本、人才等资源的集聚效应,高标准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新的蔡甸经济开发区。

2.积极推动银企合作,缓解企业融资压力

今年以来,蔡甸区紧紧围绕破解全区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努力在消除制约企业发展瓶颈问题上做文章,多渠道、多举措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一是摸需求。制发《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调查表》,广泛征集企业融资贷款需求,建立区级融资贷款项目培育库,将“高成长、高技术、高规模”工业企业作为重点予以优先支持。二是搭平台。召开银企对接座谈会,组织多家银行与企业“一对一”、“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宣讲政策,畅通银企交流渠道。三是扩规模。为满足企业日益增长融资需求,联合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各新设1亿元“助保贷”资金,将区级“助保贷”资金池总规模扩大到3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贷款难题。四是降门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500万元以内小额贷款,根据企业信用等级直接确定贷款金额,帮助无抵押的小微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五是给补贴。加大贷款贴息项目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振企业发展信心。2017年共为56家企业申请贷款贴息,累积补贴金额964万元。今年已组织52家企业申报成长型企业流动贴息项目,累积补贴金额1475万元。同时积极组织11家企业申报小微流动性资贷款贴息、组织7家企业申报融资租赁补贴,现已通过第三方审计公司进行资料审核,争取为企业早日落实扶持政策。

3.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针对企业销售难问题,我们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武汉名优创新产品展销会”、“中国(大连)轻工商品博览会”,以宣传推介我区重点企业和特色产品,其中恒生光电、安在厨具吸引了参观客商;荷香源藜蒿茶、蔡甸藕汤、侏儒山小磨麻油等特色产品也受到消费者热捧,如此助力于我区企业提升知名度,利于拓展市场。

4.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培育聚积发展动力

对创新创业问题。我们为创业者提供从创业项目选择优化、创业政策法规咨询到公司注册以及发展壮大的全程指导服务,通过指导引路,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助推企业发展。一是积极开展创业辅导咨询活动。采取现场答疑、电话交流、网络互动等方式,积极为创业者和中小企业经营者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创业疑难解答、项目推介、拓宽融资渠道等服务,引导鼓励创业者、中小企业经营者掌握政策、运用政策,增强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创业十佳的培育工作。深入挖掘创业典型,通过组织推荐磐电科技、香草花田、厨之道等3家企业申报武汉市创业十佳;推荐武汉市星光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申报武汉市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进一步弘扬创业创新精神,培植创业创新文化,传播创业创新经验,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5.积极培育高新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组织举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科技政策培训会,宣传“两化融合”、高新企业申报、专利申请、税收减免等相关政策,营造有利创新文化的氛围,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围绕“中国制造2025”,对标工业4.0,积极培育高端装备、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中建钢构、冠捷等龙头企业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支持武汉瑞明投资3.89亿元建设绿色制造数字化车间。落实相关科技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申报高新企业。今年第一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13家(全区高企总数为38家),上半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10.18亿元,同比增长12%。大力宣传知识产权文化氛围。组织开展“科技下乡”、“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周”等系列活动,提升公众创新意识。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建设工程,组织一批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科技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示范建设。磐电科技获得国家电网公司专利一等奖,人防工程、新中德塑机、臣基工程3家企业获批省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努力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加强与省海智离岸中心、市海智工作站对接,依托加宝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为主体设立“海智计划”蔡甸工作站,成为全市首批中国科协(武汉)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中心,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6.加强融资担保监管,防范企业金融风险

严格依照市经委要求,对我区获得经营许可证的两家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风险排查工作,督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稳健发展,规范经营。防止资本金不到位,资本金抽逃、直接发放贷款、非法集资、高利放贷、非法理财、骗贷等问题的发生,规避高风险投资风险,确保公司运行平稳、合规经营。

7.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协调解决企业困难

积极组织中小、民营企业家与区领导对接,进一步摸清了企业实情,出台了针对“小进规”、“孵化器”、“展销会”等工作的专项补贴政策,同时通过手机终端服务,及时向企业推送最新政策和信息,并时时收集企业问题和困难,实行“一企一档、一企一策、一企一帮”,提供量身服务。积极学习先进经验,研究新政策、新措施,落实服务企业政策文件,开展精准服务。

四、工业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2018年蔡甸中小工业企业总体上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但受到金融环境和市场调节的影响,我区中小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

1.企业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滑

一是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幅度大。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自2017年以来,基础性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尽管近期钢铁、塑胶原料等价格指数有所回落,但依然在高位运行。二是工业品出厂价与购进价“倒挂”加剧。近年来,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均持续上扬,但出厂价格指数涨幅明显落后于购进价格涨幅,价格倒挂使企业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直接使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三是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近年来蔡甸企业劳动用工一直处于相对紧缺状态,尤其是一线操作工缺口较大,招工困难。

2.企业资金链趋紧,融资成本增高

中小工业企业资金面紧张,流动资金缺口增大。同时,由于现行贷款利率偏高,使中小企业财务成本平均提高两成。近年来,蔡甸区中小企业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但由于融资瓶颈难以突破,致使中小企业的规模效应迟迟不能显现。据调查,蔡甸区中小企业中,“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三有”企业占60%以上,其中80%以上的企业反映资金不足。全区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口超过5亿元。

3.工业用地指标压缩,企业征地困难

因我区土地规划调整要求,中法生态城、蔡甸街、张湾街等部分园区、街道的原有工业企业面临搬迁,同时新引进的企业也在排队等待供地,日趋紧张的工业用地指标与企业日益扩大的生产经营规模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其中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效益良好的企业,由于迟迟得不到供地,不得不蜗居在狭窄的租赁厂房内,面对逐年增高的租金,企业经营成果不能沉淀,新技术、新设备也得不到施展,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4.引进项目质量不高,见效周期较长

受经济周期和市场环境影响,我区近年来引进的企业大多处于规划建设阶段,企业对市场波动较为敏感,投资热情度不高,甚至一些企业把建成的厂房出租牟利,不依约投产经营,使得招商见效周期较长,高成长型企业不足。

五、促进中小工业企业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

1.坚定不移推进招商引资

强化重大项目及优质项目招商,对看好的项目要盯住不放。以大型央企、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以及产业龙头企业为主攻方向,以产业优质骨干项目为重点,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提高项目引进质量。

2.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

完善招商项目落地机制,招商项目正式协议签署后,开发区第一时间启动项目布局,组织实施报地挂地程序。除去企业自身原因,从签订正式协议到土地挂牌开工,原则上不能超过半年时间。全面推广武汉市优化审批服务十条具体措施,对重点工业项目实施全程帮办代办,推进容缺审批、并联审批,实现工业项目边报地边审批。实施重点工业项目周通报制度,每周通报已签约投资过亿元工业项目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措施;确保优炫、美巢、新锐合金、三环三立、中设机器人、日辉达等21个项目尽快完成供地、开工,推动常福北区扇形区域内的11个正在报地的项目年内开工建设;积极协调今年上半年签约的伟巴斯特、平田精密、南京协众、常州联德等18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全部开工;力争上海国利、上药科园、盟盛(江淮)汽车、宁波库贴、易瓦特等重点工业项目年内全面建成。加快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安博等5个项目年内落地开工。进一步加强与格力集团高层的沟通,督促企业实质性启动建设。

3.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新成立行政审批局的工作职能,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和一个窗口服务审批,切实提高行政效能,降低我区工业企业行政审批成本,提高行政服务效能。继续深化“千名局级干部联系千家企业”、“双万双联”等走访活动,由区四大家领导带队,区各职能部门配合,切实了解企业困难,保证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对制约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要采取集中研究、重点突破的办法,真真切切地解决一批、突破一批,务求工作取得实效。

4.催生工业经济发展源动力

蔡甸区中小工业企业外向度较低,相对发达地区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支撑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稳固,这为我区实施“追转超”战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在创新发展中寻找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进一步明确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方向,切实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我区企业产品知名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科技投入,创造区域品牌,扩大品牌效应,拓展更广阔的市场,提高企业和产品抗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