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专业论文范例6篇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561(2016)01-0073-03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倡导并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然而,长期形成的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严重分离,导致一些临床医学生不重视预防医学,对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1-3],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整体的医学观念,重治轻防倾向严重[4]。为适应新医学模式对人才要求,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要培养同时具备现代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和有预防整体概念的复合型人才[5],注重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理念和相关实践能力[6],以适应新医改大环境未来发展的需要。

1培养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理念

1.1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临床医学生往往对预防医学重视不够。有调查表明,由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毕业后从事临床相关工作,相当比例的人认为预防医学对其没多大帮助,因而缺乏兴趣[7]。尤其在专科医学生中,重治轻防的倾向更为严重。有调查表明,有58.2%的学生对预防医学不感兴趣,有39.6%的学生认为其不重要,33.8%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8]。医学界自古以来就倡导预防为主。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就曾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念。就当今而言,预防为主的观念对保障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有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学者李立明[9]指出预防为主是最符合国情的最为经济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是医改的重要理念,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让人民群众受益,少得病、晚得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负担的最佳途径。因此,提高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摆正“防”与“治”的关系,才有利于培养为广大人群服务防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1.2培养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并重的人才是新医学模式的需要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一般教师只注重疾病临床治疗,学生难以建立人群及群体防控的思维。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医疗卫生服务也从临床个体的治疗向群体、预防—保健—健康促进—主动服务方向转变[10]。李立明[9]在谈及公共卫生和临床的区别时强调,公共卫生服务的对象是群体,重点在公众的健康问题和疾病预防,而医疗服务的对象则是个体的病人,要解决问题是疾病的治疗和减轻病痛。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既是医疗卫生服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连续的、完整的过程,其最佳结合点体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上,如乡卫生院及村医务室等。从作者本校情况看,我们培养正是同时承担着人群防治和个体疾病治疗的工作基层医疗人员。在社区和农村广大地区,像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慢性病都是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防与治的有机结合,还有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和传染病有效预防,都可以在基层医疗及预防保健机构进行。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11]。非洲“埃博拉”疫情,以及我国的SARS、人感染禽流感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给医学界及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警示,如果基层医生没有足够的预防医学和传染病防治观念和技术,极有可能造成传染病的误诊、漏诊,以及其在人群,甚至在医疗机构中传播。因此,个体的救治也关系到人群的健康,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观念是实现防治结合,促进人群健康的重要手段。

2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2.1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

杨晓蕾[12]等分析了目前临床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一些主要问题,如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教学和课程体系不完善等。学校虽然设置《预防医学》或《卫生学》等课程,但多为讲授式教学,而这些课程对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一般不算重点学科,而学生热情不高。与临床课程相比,临床课程讲授的内容可以结合临床实习等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预防医学是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如统计学、流行病学及环境卫生学等,不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际练习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对于缺少实践的预防医学教学,学生没有深刻感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李君[5]等采用案例讨论、参与式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新知识和教学内容以及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等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案例讨论和参与式教学,可有效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对SARS的大流行的讨论,要求各小组写出调查分析及处理方案,并组织点评和总结,锻炼其预防医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赵申武[13]灵活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提高了学生得学习热情。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法、讨论法、模拟法和实验法等方法。讨论法即是以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形式开展讨论,目的是训练学生创造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形式多样的模式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单一的课堂讲解。模拟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定某些特定角色或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问题和分析、处理问题。学生们既学到了有关知识,又与所学到的预防医学知识相联系,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实验法以营养与膳食的评价为内容,结合学生的一日三餐,运用所学营养学,结合临床专业课,开展自身膳食评价,为临床病人的膳食评价工作打下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开展社区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宋丽萍[14]等将桂林医学院两个年级四个班级临床专业本科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社区实践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经实践证明,采取社区实践教学的学生在理论及技能方面均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如:现场调查、解决问题、综合分析、合作、人际沟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文献检索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充分证明社区实践性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预防医学理论、技能和各方面的能力。周勇[15]等人报道了湘南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在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将该学院本专科医学生700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预防医学的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提高,较好地掌握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的调查技能,证明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此外,有人报道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有益的探索[17],如在环境保护日、红十字日开展有益的社区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都可以调动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的热情,增加学生实践能力。预防医学实践性较强,应避免一味讲授理论课,要结合公共卫生领域新的事件和我们身边的公共卫生问题,如环境污染、饮食饮水卫生以及雾霾等现实问题开展教学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作者在妇产科教学中也在教授某疾病的临床治疗问题的同时,也注重强调人群防治的整体观念,学生不仅学到临床知识,还够用预防医学的宏观思维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复合型人才。

2.3与疾控中心合作开展实践活动

广西右江民族医的邓树嵩[17]等报道该校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方式,与当地疾控中心合作开展实践活动。聘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深专家进行理论教学,又结合当地位于广西西部典型的老、少、边、山、穷百色的实际情况,如艾滋病高发、结核病疫情严重等情况,强调预防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根据当地疾病流行病学特点,结合学生将可能来面对工作环境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如参与艾滋病、结核病及其他法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管理工作等。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通过自己选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调查(实验)方案等,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调查(实验)、整理与分析调查(实验)数据、撰写论文。让学生了解预防医学在疾病预防中的地位、作用和内涵,逐步建立起疫情的群防群控观念,培养能为今后当地服务的实用性人才。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疾控中心,在重要的职能科室安排专家讲解和现场演示,如结核病防制科,艾滋病慢性病防制科,环境、职业与放射卫生科,食品与学校卫生科,健康教育促进科,疾病控制科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其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向萍[18]等组织重庆大学临床学生到当地疾控中心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到疾控中心的业务科室实习,通过“听”、“看”、“走”、“论”四个过程,———听介绍预防控制体系、法律法规介绍,看资料,了解实际案例处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情况,走到社区了解参加计划免疫、疫情报告、流调及环境卫生检测等工作,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分析讨论。这种直接与预防医学机构的联合,可使学生感受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以人群为中心防治观念,建立群防群治的预防医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刘立亚,杨渊,胡昌军.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2):203-205.

[2]曹莹.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J].吉林医学,2010,31(17):2763-2764.

[3]陆春城,夏彦恺,王心如.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医学下旬刊10(6):93-94.

[4]向萍,李革,杨德海,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9):947-948.

[5]李君,孙维权.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2):82-86.

[6]唐娟.临床医学大专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教学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卷2月上旬刊:184-185.

[7]汤艳,罗彬,贾红,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与社区实践探索[J].教学理论论坛,2014,21:188.

[8]章志红,上官致洋,林少龙,等.临床专科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0):97.

[9]网址

[10]肖焕波,赵玉玲,鲁杨,等.以社区为导向的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4):716-717.

[11]瓮学清,刘静,唐玉平,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和社会需求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461.

[12]杨晓蕾,钱学艳,万思源,等.以培养临床学生“预防观念”为目的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128.

[13]赵申武.医学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1);293-294.

[14]宋丽萍,耿文奎,李胜联,等.社区实践在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华夏医学,2012,25(2):233-236.

[15]周勇,刘庆武,吴伟贞,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教学的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17(3):75-78.

[16]凌艺辉,雷毅雄,宾晓农,等.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热带医学,2006,6(3):565-566.

[17]邓树嵩,郭蕊.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1):78-80.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综合评价;专家咨询;层次分析

传统的预防医学在校教育过程只能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学习平台,但对其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相对较差[1-3]。毕业实习是预防专业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接触公共卫生实际工作的起始阶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医学院校预防医学实习多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公共卫生相关部门,第二阶段在校内预防医学各专业科室进行课题实习,以此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科研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对预防医学的毕业实习设置尚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对专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有效评价,更不利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因而,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结合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一套应用于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对实习质量进行定量评价进而为实习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专家的选择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人员、预防医学教学或教学管理工作教师作为本研究的专家进行调查,专家应符合如下要求:①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研究或教学工作;②曾参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培养工作;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经过筛选,最终共有41名专家参与此次调查。

1.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法,结合各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基本日常工作内容,拟定了32项评价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各评价指标间的递阶层次结构,本研究共形成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三阶结构,其中目标层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综合评价,准则层为评价体系中一、二级指标,方案层为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指标体系中包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

1.3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评价 采用专家咨询法调查专家对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中各三级指标重要程度的评分(5分制),计算各项指标重要性的算术均数(各专家对某指标重要性评分的均值),上一层次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以下一层次各指标重要性算术均数的平均值表示。以专家积极系数(以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表示)和专家权威程度为评价咨询结果可靠性指标。其中,专家权威程度(Cr)以专家判断依据(Ca)和熟悉程度(Cs)的算术均数表示。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判断的依据的赋值标准,见表1。对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情况的熟悉程度分为“很不熟悉、不太熟悉、一般、熟悉、很熟悉”,其赋值分别为0.2、0.4、0.6、0.8和1。

1.4各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根据专家给出的重要性评分计算出各指标的算术均数,对同一层次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两两比较,以两个指标重要度算术均数的差值结合九级标度法定义二者间相互重要程度,构建判断矩阵,采用和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值,计算方法如文献所述[5-6]。权重值以百分制表示。

2 结果

2.1咨询专的家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问卷41份,回收率91.11%。符合本研究要求的41位专家的平均年龄42.49岁,平均工作年限18.20年,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20人(48.78%),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15人(36.59%),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家人数为27人(65.85%),从事预防医学教学工作的12人(29.27%),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管理工作的2人(4.88%)。

2.2专家咨询结果可靠性评价 专家积极系数为91.11%,专家判断依据(Ca)和熟悉程度(Cs)系数分别为0.73和0.93,专家权威程度(Cr)为0.83。

2.3指标体系的权重 本研究构建的三级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权重值,见表2。在4个一级指标中,“专业技能”权重值最高;8个二级指标中,权重值最高的前三位指标依次为“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监测”和“相关学科知识”;在全部31个三级指标中,“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公文写作能力”、“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权重顺位居于前三。

3 讨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套用于评价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的三级指标体系。为了评价该体系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了专家积极系数和专家权威程度等指标。根据结果提示,本研究中专家参与的积极程度和权威程度较高,说明所选择的指标具有可靠性[7-8],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适合与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的综合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在一、二级指标中,“专业技能”及其所属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监督监测”在同层次指标中所占比重最大。这或许也该指标中所包含的三级指标数量较多有关,但另一方面,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监测是目前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所开展的主要日常工作,也是预防医学学生在未来最有可能从事的工作方向。因此,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单位或实习基地的便利条件,在原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应更接近公共卫生领域的实际工作。同时,专业实习作为学生从学校进入实际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在实习单位接受专业技能培养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既要提高实习单位的教学水平、规范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也要加强对学生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专业实习质量。在全部三级指标中,“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公文写作能力”和“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权重顺位分列前三位。由此可见,基本知识和技能仍然是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此外,医学教育也应重视学生书面和语言表达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一套适用于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的、可靠性较好的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权重的顺位分析结果提示,在传统的预防医学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对人才综合能力以及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何艳.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213-214.

[2]郑莉.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C].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g研讨会,2016.

[3]李芳健,唐杰,周志衡,等.基于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预防医学专业公共卫生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8):133-136.

[4]白国强.地方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探索[J].知识文库,2016,3(6):176,178.

[5]孙胤羚.职业卫生管理政策分析与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6]刘荫.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新乡:新乡医学院,2015.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习模式;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63-02

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科学。预防医学通过培养学生掌握一般临床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预防医学的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使学生成为理论和实践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预防医学生的就业去向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出入境卫生检验检疫局、卫生事业管理部门(如卫生部、卫生局等)、高等院校、医学科研单位等。这些单位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如何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实践能力、理论和实际结合能力十分重要,寻求探索各种实习模式,培养预防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目前预防医学毕业生能力提高的当务之急[1]。

鉴于预防医学的特殊性,近几年来,我院从战略的高度对预防医学毕业生的实习进行了改革,使预防医学毕业生更能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本文通过探讨我院在近几年进行的不同预防医学实习模式,并通过比较这两种不同实习模式,探讨培养优秀预防医学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目的为了培养合格的预防医学毕业生。

随着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我国的卫生防病体制也相应发生了各种政策改革,从而对卫生管理防治等方面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在实习模式改革前,实习模式主要是在学院内按不同科室选择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或流行病学研究。实习时间为5个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在不同的教研室进行实习。实习方向分为: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学、卫生毒理学、流行病学以及卫生统计学。在不同的教研室进行课题设计,完成毕业论文。在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学以及卫生毒理学进行实习的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完成毕业论,而流行病学及统计学通常是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在学校实习这一阶段的优点十分明显,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实验室进行工作,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虽然时间相对短暂,但是学生能够及时和导师探讨,了解基本的实验设计,掌握相关实验技能,查阅相关的文献,独立完成数据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有非常好的锻炼和提高。另外,学校经常安排的讲座以及最新的科技发展,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跟上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学生在独立的动手能力方面也有相当大的提升,科研思维的锻炼对未来工作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为在未来工作时进行现场操作或者取样、采样以及实验室结果检测和分析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此种实习模式同样有其弊端,由于学生全程在实验室中进行课题,从而造成学生对实际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日常工作缺乏必要的了解,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单位时会有陌生感,需要一段时间对整个单位的运行状况进行熟悉;学校与工作单位之间的衔接存在一定的落差,不利于学生立刻进入工作状态,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运转。

学院发现此问题后,为了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改革后,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如下:首先,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毕业生在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等单位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实习,主要是配合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工作,并配合实习基地对各个科室的资料进行整理,或者随疾病控制中心或卫生监督所实地进行检查。在实地单位进行实习对于预防医学生来说非常必要,并且在毕业前这一阶段进行实习有很多优点:实习阶段等同于在疾病控制中心或卫生监督工作,每天和工作人员一起进行疾病控制中心的日常工作或卫生监督检查及资料审核等,学生了解了疾病控制中心各个科室的工作内容,资料的整理、录入和分析等;了解现场工作的主要内容,实地进行检查或取样检测,学生通过采用各种仪器实地观察,取样品以及进行检测出报告等一系列程序,掌握疾病控制中心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卫生监督所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卫生检疫等工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了实习单位的工作内容,在进入新工作时非常容易融入环境,大大节约了熟悉工作内容的时间,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但是,以上工作过程虽然使学生在程序上了解了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日常工作内容,然而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这段实习时间与年终总结相冲突,因而学生实地观察和取样等现场工作机会大大减少,转而是进行各科的流转工作,即了解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基本工作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习内容,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习工作的宽度和广度;接下来,学生会在5月初返回学校,5~6月这一个月的时间是学生科研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文献查阅、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并撰写论文完成答辩;毕业论文是学生实习的总结与提升,在这段时间里,学生需要掌握多种与科研相关的能力,如查阅文献、翻译、统计分析等。这些科研能力为今后进入疾病控制中心进行资料的分析整理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锻炼。

然而无论是在疾病控制中心或是在学校实习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在毕业实习改革的近两年,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了两种实习模式,从毕业论文实习时间的安排,实习单位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实习的指导情况,学院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实习的指导情况,毕业论文实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情况,毕业论文类型的转变,等等几方面了解实习状况,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后的毕业实习模式效果更显著,比较贴近实际工作,能够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习基地进行毕业论文实习,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如利用工作单位的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外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进行论文设计、数据分析处理、论文撰写等[2,3]。但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学生直接进入实习基地,学生与学校导师的交流相对较少,缺乏理论方面的知识引导,因此学生在论文设计、论文写作等方面非常薄弱,那么在学生实习前开设一些关于科研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课程和讲座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建议在学生进入实习前进行两方面的锻炼:首先,了解实习工作的主要内容,配合实习基地进行日常工作;其次,开展各项科研能力的学习,如进行案例教学、文献检索学习、科研思维的培养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等[4,5]。

此外,我们也调查了实习单位的意见,在两种实习模式下实习基地对学生能力的反馈,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据的整理统计等能力来进行调查;从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对于现阶段预防医学实习模式的改革具有较好的成效,80%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适应工作环境较快,能够快速处理现场的问题,采样以及检测方面能够独立完成,大大节省了用人单位的时间,能够快速配合工作人员完成各项任务,总体比较满意。

以上实习模式的改革举措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显著提升预防医学生的各项能力,适应现实工作的暂时需求。然而,随着21世纪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预防医学的地位显著凸现出来,预防医学不能局限在某个地区或者国家,而是要上升到国际的高度,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考虑,建立信息通道的全球化[6],因此对于预防医学而言,又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预防医学生能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预防医学生需要逐渐和国际接轨,全方位的看待医学和人群的健康问题,处理疾病与健康的问题,用来增强全民的保健意识,如何培养更加适应国际的预防医学人才也是未来将要面临的重要医学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预防医学实习模式的改革还需要不断的摸索与努力,不断地进行改革以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和需求。此外,在未来的发展中,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合理的建议,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发展提供更合理的实习模式,更有利于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完善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宋正蕊,季守莲,陈红云,杨冠英.加强预防医学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J].大力学院学报,2010,(8).

[2]何艳.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213-214.

[3]何艳,聂继华,张永红.预防医学本科毕业论文实习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6):31-32.

[4]金辉,卫平民.预防医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范文4

预防兽医学是研究动物传染性疾病及侵袭性疾病的病原特性、致病机理、疾病流行规律、诊断以及预防、控制的原理及技术的科学。本学科主要由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等多个相关二级学科组合而成,研究范围涉及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感染对象,深入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是兽医学一级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体现。该学科不仅事关动物保健,还直接服务于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动物检疫、生物制品、兽医卫生行政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1 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把握

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由于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及应用认识不充分,他们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重复国内外最新研究,表现为对国内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的跟踪性研究很多,①因此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研究内容过分集中和单一,很难有创新和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管理专家们指出:今后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应把预防兽医领域经典的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基础理论同动物实验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才能进一步扩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最终把病原落实到易感宿主动物,把病原和构成病的易感宿主动物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阐明病原的致病机理,在弄清病原致病机理的基础上,才能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防制产品,制定恰当的防制措施,减少动物传染病所带来的损失。

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还应立足于当前我国畜牧生产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视研究畜(禽)群中宿主动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物的易感性、病原对不同易感宿主的感染规律,研究病原生态学,阐明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病原在畜(禽)群中的共同存在以及不同病原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病原的变异及重组等对其毒力和致病性的影响等,②这样不仅能把新技术更好地加以运用,同时也能解决我国畜牧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预防兽医学问题。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应结合国家科技管理政策导向和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在研究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合理定位细致的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2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作为预防兽医学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自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在预防兽医学的病原学、免疫学和疫病预防与控制学研究等方面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形成和发展以及与预防兽医学其它学科如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整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它学科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预防兽医学在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病原的生物特征、发病规律、致病机理以及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③因此,作为预防兽医学的研究生,广泛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对提高其研究水平和拓宽其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开设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应将其与其他课程密切联系起来。

3 教师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师,不单单是研究生的导师,它还包括了不直接承担指导研究生研究任务只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和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责任,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导师作为主导指导研究生在其他教师的课堂或实践教学下,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导师指导下独立选题或完成导师承担的课题,不管是独立自主选题还是完成导师的研究课题,都需要研究生以课题为载体,完成课题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发表相应的研究论文。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但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培养下,以研究生本人在长期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完全可以获得和不断提高的。从总体上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教学令人堪忧、导师指导不尽人意、学生素质下降和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不严等,严重影响了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教育

转贴于

资源的紧缺、教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的不利影响,研究生教育从精品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学生素质难免良莠不齐,再加上学校对教师和研究生的管理的松懈,教师和研究生都没有充分重视自己的职责,教师没有严把教学质量关和研究生论文质量,学生停留于应付论文,甚至出现大量的论文抄袭现象等,同时研究生和教师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与国内教师比较,国外教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做法值得提倡,他们在研究生生源上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后,在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上充分发挥培养研究生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科研能力的作用,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导师指导方式,促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④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不断加强对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动手能力和接触生产实践环节的培养,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一手研究材料,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

4 实验室是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必要的硬件支撑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预防医学;教学质量;思考

随着医学模式、疾病谱和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要求培养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全方位医学人才。西医医学模式要求一名合格的医师不仅要完成治疗疾病的任务,而且还要能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成为“既懂治、又懂防”的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尽管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已将预防医学作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但是在重视程度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本文拟结合我校预防医学教学的实际,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制约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索进行分析以期对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1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时数少,时间安排不合理我校开设预防医学课程的专业主要有临床、妇幼、护理、针推和卫生检验专业,各专业教学时数、教学形式与时间安排,由表1可见

临床、妇幼、护理、针推专业的教学时数少。预防医学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与健康、生产环境与健康、食物因素与健康和医学统计学方法、流行病学方法等几大方面的内容,教学面广,内容较多,在学时少的情况下,教学无法做到深入细致,难以突出重点,很多重要内容也只能一带而过,因此学生掌握的知识少而肤浅。另一方面,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授课时间大多安排在基础阶段进行,如临床与妇幼专业安排在新生入校时。鉴于学生在此阶段尚未接触到临床医学的内容,学生还不具备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教学与实习内容不具有针对性,学用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1.2领导与学生预防观念淡薄,不够重视预防医学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持有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的观点。尽管在高校开展了预防医学教育,但实际,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被摆在适当的位置。医学专科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问短,学习任务重,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偏重临床专业知识,轻预防医学教学,使预防医学教学课时少,教学设施不齐全,很多实践内容无法开展,难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薄,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加之课程内容繁杂,难学、难记,学了就忘,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来上课,考试则主要是应付及格。

1.3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很多高职高专医学院校

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少,师资水平不高。目前,我校只有3名专职教师和1名兼职教师上课(其中1名副教授,3名讲师),教师少课时多,该教研室承担的上课任务重,课程种类繁多,包括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卫生毒理学、卫生监督学、社区卫生服务、口腔预防医学、临床营养学、卫生理化检验等课程,平均每位老师上4门课程。另外,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护理与临床、妇幼专业约有两千多学生,且预防医学上课内容都集中在一个学期完成,教师上课任务繁重,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也没有出去进修学习的机会,难以提高教学整体水平。

1.4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陈旧现在我校大

多数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只是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内容也多以教材为主,以老师为主体,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没有重视实践教学,实习课很少。少量实习课也只是两个简单的理化实验、部分统计学练习、食物中毒和职业病案例分析。其他实验课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学生没有到社区、防疫部门及其他工矿企业参观实践的机会,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1.5考核方法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毕业生不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还应当是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的应用者、社区保健的支持者和卫生保健的提供者。但目前我校预防医学考核仍沿袭单一的书面考试方式,结合平时表现及课堂实习作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没有实践基地实习成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体现和重视。

2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我校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现结合本人从事该门课程教学几年来的亲身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希望能引起广大医学高等院校领导及老师的重视,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2.1坚持预防为主的思想,强化预防医学教育的地位

SARS与禽流感的流行,让我们看到预防医学教育对保护健康、提高全体人群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强化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重在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讲好绪论课是转变学生思想观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通过绪论课教学让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总体的初步认识,了解其性质、任务、地位,掌握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基本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其次,教学中始终贯穿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大卫生观念,使他们懂得在服务内容上由治疗扩大到预防服务,由病理扩大到生理、心理服务,由院内扩大到院外服务,掌握促进群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基本技能,逐步认识医学功能的整体化、综合化、社会化。为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中加强预防医学的教学地位,对于培养新型医学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首先是管理者、决策者要端正预防医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形成培养预防保健型新型医学人才的目标意识。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必须从管理机制上确保培养和造就一支能胜任培养跨世纪医学人才的教授专家群体和素质优良的基础医学研究教师队伍,早实现学术队伍“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总体目标。目前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等影响,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教师陆续调离学校,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因此,迅速改善预防医学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加强在职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是稳定教师队伍、搞好预防医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2.3适当增加教学课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

鉴于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杂、知识面广,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该门课程是很困难的,教师也因为授课时数少,上课很难做到重点突出、讲解深透。尤其是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多,又比较抽象难懂,且没有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实践的机会,学习起来更是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因此,建议学校适当增加预防医学授课学时。

也有学者认为鉴于流行病学和统计学作为方法学学科,对临床医学的教学、科研、医疗具有重要意义,宜将其单独作为一门或两门课程设置,卫生学则应与社会医学进行有机的组合。另外,建议学校将临床与妇幼专业的预防医学安排在第二个学期上,在学生懂得一些医学基础知识与高等数学基本知识后再来学习该门课程,让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该门课程联系起来,更能提高学生的认识与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4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预防

医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要采用电教、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如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等。

学习新内容之前,先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找出难以理解的地方,上课时再提问,由老师有针对性地解答,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另外,在教学中多举生活中发生的案例,比如讲解食物中毒时,可以联系我国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中毒事件”,在讲解职业中毒时可联系私企“苯中毒”如白沟事件等,讲解环境污染时可联系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痛痛病等生动活泼的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现在各大医学院校都在实施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问题式教学模式,现已得到世界医学教育界的肯定,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强调从问题提出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其直观、简捷、效果明显,目前已在国外很多大学广为应用。我们应该以PBL教学模式为主,以传统模式的教学为辅,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整个预防医学教学。

2.5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预防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各校应组织教师自编《预防医学实习指导》,并适当加大实习课比例。适时安排学生参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牛奶厂、工矿企业、社区医疗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充分了解预防医学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另外,也可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善预防医学实验室条件,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建议成立一个统计学实验室,让学生有条件学习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所收集来的资料,提高学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6重视预防医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近年来,广州医学院等兄弟院校在加强和改革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习基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应尽快改变临床医学专业没有预防医学实习基地的状况,将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办学指导思想等实际情况,与预防保健机构健全、技术力量较强的城市社区医疗保健机构和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正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实践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将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作为临床专业毕业实习的部分内容。毕业实习中除内、外、妇、儿科以外,还应增加预防医学实习内容。每名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疾控中心实习2—4周,增强预防、保健、康复服务观念。

2.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从单一的书面考试转向

多形式的考试。增加试卷中解决问题型考题的比例,增加实践考试所占的比例,毕业实习增加预防医学内容,并作为预防医学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

2.8建立完善的教学考评体系

预防医学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

高职医学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的重要途径,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保健、疾病康复、计划生育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随着医学模式以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加之各种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以及越来越多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严重威胁,我国的卫生服务更加注重预防的重要性,对基层医务人员在疾病防控、人员管理、技术指导、康复复诊、健康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1]。因此,新形势下高等职业医学教育必须认真审视和深刻反思,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医学等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适应新形势下的基层医疗机构对卫生人才需求的挑战,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明确预防医学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

预防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互渗透,与临床医学相比较,预防医学具有更加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作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的助理全科医生[2]。因此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临床专业知识,还要知晓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等理论和技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由于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变化,各种慢性疾病对我们健康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而且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我国的卫生服务工作越来越注重预防的重要性,强调临床与预防的结合,因此,基层卫生机构对“六位一体”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3]。目前,大多数临床工作者对预防意识表现淡薄,给高职医学教育提出思考课题。而且,在传统上,对临床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强调临床专业技能,反而忽视对预防技能的培养。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后备军,高职临床专业的学生必须接受足够的预防医学教育,掌握必要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树立大健康、大卫生和预防为主的观念,真正做到防治结合。在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加强思想政治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将思政教育、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宏观的预防理念,提高预防医学知识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价值。因此,要帮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明确学好预防医学的重要战略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基层医学人才的挑战。

二、加大临床与预防医学课程整合,培养新型基层医学人才

为了培养预防与诊疗、保健与康复等综合服务能力为一体的新型“防治结合型”基层医学人才,在“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思想指导下[4],结合预防医学课程在临床专业的特点,加大临床与预防医学课程整合。针对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与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以及心理与精神障碍性疾病等,开设基于案例的临床与预防医学交叉整合课程。根据我国基层卫生机构对人员岗位能力的要求,适量增减、整合教学内容,更好地体现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适当增加利用社会医学的手段进行初级卫生保健,实施个人和群体的防病、保健等内容;增加有关基层卫生服务、健康宣教、健康促进的内容;增加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策略,以及各种新发传染病的防治。课程内容涵盖各种慢性病的流行病学概况、病因及危险因素、社会危害与经济负担、早期诊断、多学科防治的融合,通过对诊疗技术、预防保健技术、保健康复技术和心理干预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整合,达到综合干预措施的目的。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课程整合更好地在课程教学中体现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医生不仅要医病,还要医人,更要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的观念[5]。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基层医疗机构,针对基层工作主要特点,教学应以基层卫生服务、新发传染病控制、各种慢性疾病预防以及食品安全等为主,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宗旨。

三、强化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临床医学专业中有关预防医学的内容体现在多个方面,很多内容较抽象,对高职学生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选取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兴趣。讲授事件相关基本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P),鼓励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典型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教学[6]。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卫生统计学,可以利用在线上直接教学,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快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课后利用多种渠道及时布置练习以巩固课堂知识,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针对基层常见疾病健康教育和慢性疾病的管理,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结合临床知识对疾病进行健康教育和预防,对糖尿病患者给予饮食指导、高血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及健康指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充分利用学院自身的实习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半理论半实践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进入社区,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营养指导、慢病管理等社区活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自行设计方案,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进入社区工作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带领学生积极开展涉及家庭成员健康的临床服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在临床职业规划中的重要性[7],依托临床知识对社区开展预防医学教育,更加深入地对临床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的理念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预防医学对家庭乃至社会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利用课堂所学知识,依托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开展学生的科研创新力培养,鼓励学生结合临床知识、综合预防知识及所学多学科的知识方法,自己参与选题,尝试社会性比较强的健康管理和促进内容,再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依靠省级或校级的科研项目资助,开展设计性、综合性调查研究和实验,并协助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综述或调研性论文。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和项目,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转化,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疾病预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