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传染病资料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3-05-11 10:22:58

预防传染病资料

预防传染病资料范文1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档案管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5-075-02

甲型H1N1流感(以下的简称甲流)是由变异后的新型甲流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在全球暴发流行,通过呼吸道和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首先容易发生聚集性病例的学生、青壮年、孕妇,(就我院2009年12月收住的8名住院患者中多是青壮年、最大年龄60岁,最小年龄2岁,多是女性,只有一名男性重症,2名孕妇)其次是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经国务院批准、将甲流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建立医院甲流病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传染病管理是社会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甲流又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档案管理是传染病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染病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建立其档案管理非常必要,它不仅可以全面提供有效的防控传染病、预防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及采取必要的治疗的和防控传播措施与防止蔓延的资料,也为今后传染病防治研究提供真实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建立高质量的甲流档案,为管理甲流提供优质服务,是档案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二、甲流档案的收集范围与内容

抗击甲流不仅是国家、社会之责任,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切个人与单位都将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规范防控行为强化社会责任,严格履行甲流防控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所以收集范围与内容也将涉及很多方面,收集的范围主要包括从预防到疾病治疗的全过程以及病情痊愈后的分析、论证、科研,从甲流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标准、住院、出院指征、疫情登记报告、预防控制措施、会议记录、上级批示、宣传材料、接种甲流疫苗的情况(如接种登记册、不良反应、接种率等)疫情动态分析情况、传染病爆发疫情调查报告处理结果,疫情个案调查、统计分析材料以及发病控制情况、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等资料。

收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上级主管部门对甲流防控的安排,通知、批示、指导原则。

2、医院关于甲流防控的安排、统一应急防控抢救措施、防控领导组及分管领导成员、科室的职责任务。

3、甲流防控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隔离措施、重要的电话记录、传真资料、简报、宣传资料、照片、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磁性栽体材料等。

4、甲流预防控制方案、工作计划、总结,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疫情报告、隔离消毒、护理治疗感染管理等资料,健康人注射甲流疫苗的反应、随访统计情况。

5、对门诊就诊病人、住院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筛查、确认、隔离、消毒、治疗处理形成的资料,其中住院病历交归病案室管理,门诊病历由患者本人保管,以便复查时查阅,但医院就诊登记册要详细,包括姓名、性别、联系方式、住址、治疗、隔离措施、疑似病人以及与公安机关协助采取的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同时居家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和居家治疗的轻病患者,并配合疾控机构的流调。

6、甲流重症住院患者病例调查表[包括基本信息、发病诊疗经过和主要表现、既往健康信息(是否慢性病、是否怀孕、疫苗接种史、有无过敏史等)、治疗情况(发病后是否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病毒药治疗、是否使用中西医药治疗、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疗、是否使用氧气治疗、是否收治ICU病房)、有无并发症、结局(治愈、好转、死亡),临床检查及治疗情况报表,胸部影像学检查报表,上级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报告。

7、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情况,考核记录及预防和治疗甲流医院各项经费的开支,相关设备(如救护车、负压病房的呼吸机、监护仪等抢救监护设备等)。

甲流病人需住院形成的病历由医院病案室保存,其它管理性材料归档案室管理,保存期限均为30年。接种档案将保存15年。

三、甲流档案管理的开发利用

通过甲流病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开发重点应取得以下三方面的利用效果:

1、为决策层提供有针对性、明确的建议。传染病管理档案是记录传染病发病情况、流行病学三间分布、疫情动态变化趋势以及传染病流行规律等的原始资料。通过对其整理、分析,可以为决策层提供针对性强、目的明确的建议,供决策层参考。

2、为公众提供有价值、有依据的信息。流行病学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疾病,如果不能通过媒体将有效的预防控制知识和措施及时传播给其主要受益者――公众, 它就失去了价值。而在政府决定公布疫情时,必须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研究公布内容,分析其含义,并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传达科学的防治知识,避免造成不必 要的恐慌。

3、为传染病防治、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传染病监测是长期的、连续地收集、整理、分析传染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资料,为传染病流行特征和自然规律提供研究线索。同时传染病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开拓需要依靠经验材料和理论材料,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因而传染病研究离不开档案资料。

预防传染病资料范文2

【关键词】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流行病学;趋势分析

传染病的危害性极大,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有极大的威胁,而且因其具有传染性,对社会的安全也有很大危害。健康是人的生存之本,也是一个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前提,因此抓好各地区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本文将从江苏省灌云县2006年1月1日―2012年12月1日的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具体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传染病的总体发展态势、流行特点及其规律进行分析、总结,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灌云县2006年1月1日-2012年12月1日的传染病疫情资料,包括传染病的原始登记,且均为历年传染病疫情订正数据,人口数来源于灌云县统计局的年鉴资料。所有传染病患者的发病病种根据传播途径分类可分为呼吸道传播、肠道传播、自然疫源传播、性传播以及血源传播等四大类。

1.2方法

将所有传染病患者的疫情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建立Excel数据库,传染病的报告种类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计算2006-2012年每年传染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利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来分析灌云县传染病的总体发病趋势,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2 结 果

2.1 2006年-2012年每年传染病的发病率及

死亡率

灌云县2006年-2012年传染病的年发病数在1051-2718例之间,2012年发病人数最多,年平均发病率为280.56/10万,发病率较高,且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年死亡率在0.22%-0.99%,平均年死亡率为0.49%,其中2012年的死亡率最低,2010年死亡率最高,具体情况见下表1。

2.2各类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灌云县2006年-2012年共12410例中,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病种在各类传染病中占首位,共6825人发病,占总传染病发病数的55.0%,年均发病率为228.67/10万,死亡10例,死亡率为0.48%。其次为肠道传染病患者,共3723人发病,发病率为30%,年均发病率为103.12/10万,死亡6例,死亡率为0.12%;发病率位居第三的是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共1030例,发病率为8.3%,年均发病率为45.45/10万,死亡3例,死亡率为0.09%;发病率位居第四的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共 832例发病,发病率为20.38%,年均发病率为12.34/10万,死亡8例,死亡率为0.14%。

2.3几种主要传染病的发病及流行情况

根据灌云县2006年-2012年传染病的疫情报告资料分析统计,在呼吸道传染病中,肺结核的发病率最高,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55%,流行性腮腺炎占26.5%;肠道传染病中,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占40%,手足口病占28%,细菌性痢疾占20%,甲肝占15%;血源及性传播类传染病中,梅毒占36%,乙型肝炎占20%。从传染病的总体构成情况上看,发病率位居前六位的是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梅毒,发病率依次为25%、15%、10%、8%、5%、3%,其中六年来肺结核的发病数并无明显的变化,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发病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手足口病的发病数上升的幅度比较明显,2006年-2009年梅毒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之后发病数逐渐减少。

3 讨 论

根据灌云县在2006年-2012年传染病疫情报告可知,呼吸道传染病在传染病发病中位居第一,其中肺结核的发病率最高,有关资料统计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结核病的发病率一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每年全国结核病的死亡率也极高,说明结核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并没有发挥到显著功效。肠道感染是由细菌、病毒以及肠道寄生虫等引起的,引起疾病的主要包括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细菌性痢疾以及伤寒等,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是发病率位居第二的传染病,其主要是指排除细菌性痢疾、霍乱以及伤寒以外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常见于≤9岁的儿童群体,特别是在3岁以下的儿童是该病的高发群体。流行性腮腺炎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疼痛并伴有全身发热症状,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等,严重的话可能会引发炎等并发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梅毒这类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的发病率在2006年-2009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2009年-2012年发病率又逐渐下降,说明灌云县对这类疾病采取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效果良好。而手足口病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上升较为明显,说明灌云县对于新发传染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措施比较欠缺。

综上所述,对于肺结核传染病,应加强新生儿卡介苗的接种工作,并加强规范结核患者的归口管理,加强专业医师的知识培训。对于肠道感染传染病,应加强对婴幼儿的护理,提倡母乳喂养,保证患儿的清洁,避免交叉感染。对于流行性腮腺炎,应提高腮腺炎疫苗的及时接种率和覆盖率,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知识宣教工作。目前,灌云县的传染病发展态势非常严峻,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对策,重点加强呼吸道传染、肠道感染、性及血源传播传染病以及新发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宋俐,茅群霞,朱玉莲.1950-2005年江苏省传染病流行动态及趋势分析[J].疾病监测,2011,7(22):479-482.

[2]杨维中,马煦,杨超美等.四川省2006-2012年乙型肝炎发病的队列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17(5):321-323.

[3]冯淑范,吴建林,熊国屏等.肺结核患者社会经济状况问卷调查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17(5):323-325.

预防传染病资料范文3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既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着重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现以“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为例,谈一下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探究、比较的方法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情境体验、音乐欣赏、图片观察与分析、课外探究等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首先播放《健康歌》来导入新课,为以下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出课题后,我并不急于往下进行,而是让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提出了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怎样保护自己的健康?哪些病会传染?怎样预防传染病?”

这样由教师设疑转到学生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且将提问的机会也留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供了动力。

二、观察对比、表达交流、归纳概括,创设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空间

让学生观察对比幻灯片中狂犬病和近视眼的图片,并说出二者病因有何不同、与健康人接触后结果有什么不同,学生表达交流、归纳概括病原体和传染病的概念。接着展示几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分析资料,讨论探究

学生了解了传染病的概念之后,急切想知道传染病是怎样传染的,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教材69页有关流感、肝炎的资料来讨论探究:传染病流行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此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讨论分析时间,并深入到学生当中与他们一起讨论。为了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了解流感是如何传染的,给学生播放动画(课件),最后通过班级交流探究结果,由学生概括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鼓励、点拨、补充。然后马上播放动画:你能分别说出流感、肝炎、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吗?帮助学生合理地搭上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条线。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还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吗?如何针对这三个环节来预防传染病呢?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些常见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在老师的点拨提示下,归纳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并让学生举例说出一些常见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措施(如:麻疹、乙脑,要预防接种,以保护易感人群为主;肝炎、淋病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使学生明白,预防传染病,要做到综合与重点措施相结合。

四、运用知识,关注社会

1、新流感:简单介绍新流感(因近期流行,学生很熟悉),让学生说出防治方法,然后再出示相关防治图片。

2、“非典”:“非典”曾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非典”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3、艾滋病:艾滋病作为世纪顽症,目前科学界对它也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它对人类的危害极其严重。如何对待艾滋病患者引起了我国和世界的高度关注,因此给学生普及艾滋病的知识十分必要,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学生在歌曲《爱的奉献》的熏陶下,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十分全面,接下来播放影视资料,包括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预防艾滋病的方法、艾滋病患者图片、“红丝带”(防治艾滋病的国际性标志)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正确地对待艾滋病人,关心他人的情感。同时也帮助学生解决了如何与艾滋病患者相处的问题。

五、畅谈收获,自我总结

学完本节课的内容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有表现自己的体会,尝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转入巩固练习,以一个具体病例分析不同的处理措施分别属于预防传染病的什么措施,再次帮助学生合理地搭上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条线。

六、课堂延伸,巩固升华

课件展示:课外调查当地常见的传染病,把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每个小组书写一份调查报告。又一次帮助学生合理地搭上理论联系实际、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条线。

预防传染病资料范文4

血源性疾病

血源性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的疾病或综合征。许多致病因子都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目前常见的血源性疾病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博拉出血热、梅毒、疟疾等。

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险估计

患者血液中含有致病因子是造成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先决条件。据有关研究资料报道,医务人员因针刺伤或其他锐器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液后,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危险性分别为2%~4%、3%~10%及0.2%~0.5%;因黏膜接触或已损伤皮肤接触及咬伤等方式引起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尚不清楚。这些疾病除经血液传播外,还可通过、阴道分泌物、血性体液、唾液、血制品、渗出液等媒介传播。

影响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愿因

①血源性致病因子的传播方式即感染剂量。不同的传播方式可使机体获得不同剂量的致病因子。在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中,血源性致病因子主要通过针刺伤、锐器损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等方式传播,接触血量越大、时间越长,机体获得致病因子的量越大。据研究资料报道,使用空心针、深度皮肤或接触大剂量血液所引起的血源性疾病传播明显高于黏膜接触。②医务人员暴露越大,受感染的危险性越大。医院是患者就诊治疗与康复的场所,即使特定致病因子在人群中感染率非常低,医务人员因职业关系接触这些致病因子的频率也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医院内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暴露频率也不相同,外科、急诊室、创伤科、血液透析室、实验室、病理室、血库工作人员暴露频率较高,护士高于医生。③人群中致病因子感染率的影响。医务人员接触及感染致病因子的危险性随人群感染率的升高而增加。④暴露前后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可减少血源性疾病传播。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感染乙肝病毒,医疗操作中戴手套可降低皮肤的血液接触。

预防传染病资料范文5

一、灾害前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策略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系统。

1、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卫生局成立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对卫生防汛救灾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为市防汛指挥部提供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协调、指导全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全市卫生人力资源,对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紧急支援。

2、县区、乡镇两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应成立相应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当地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统筹安排当地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当地汛情预测以及当地人口分布、卫生资源等实际情况,参照本预案,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预案,做到组织、人员和措施三落实。

(二)建立健全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保障体系。

1、制定Xx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医疗和卫生防病专家,根据本市可能发生的汛情级别和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的预测,全面评估本市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反应能力,制定本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

2、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伍,成员以Xx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卫生救治队和“三网”建设意外伤害医疗组为主。我市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要分别组建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要以创伤外科为主,适当配备其它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全市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伤员的分级救治和转运。

3、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联合组建市级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各乡镇卫生院成立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小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由从事流行病、免疫接种、消杀和环境、饮水、食品以及职业卫生等工作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相关的检验、药械供应工作等人员组成,负责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4、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要配备必需的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药品,消杀灭药械、预防用生物制品,检验设备、试剂及必备的个人防护物品和生活物资,保持通讯畅通,以保障应急任务的执行。

5、开展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为了提高医疗救护队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市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技能和个人防护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不同规模的模拟演练,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人员。

(三)收集灾害医学信息资料。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卫生防汛救灾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应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灾害及其灾害发生后,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信息资料收集,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以加强对防汛救灾防病指导工作。

灾害医学信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1、人口分布和生命统计资料;2、卫生资源配置、疾病动态、传染病监测资料;3、重点传染病的动物宿主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资料;4、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药械的储备资料;5、其它相关资料。

(四)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的经费、药械、血源、物资的筹集、储备和管理。

各级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要根据预测灾情波及的范围,提出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经费的测算,药械和物资的储备方案,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安排落实。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防治药品、设备和消杀灭药械等物资的筹集储备,保障应急供应。市中心血站要组织应急献血队伍,建立安全的血源储备。

(五)完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加强防汛抗灾能力。

努力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的防汛抗灾能力,保障防汛工作的正常运转。

(六)开展医学自救、互救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灾害发生时医学自救、互救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心理应激承受能力。

二、灾害发生时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

(一)启动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系统和保障体系。

1、发生灾情后,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急启动所设立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病领导小组,根据所制定的预案,组织安排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并根据灾情的需要组织协调相应的卫生资源对灾区进行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援助。

2、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人民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1)对灾害进行快速医学评估,确定灾害所引发的重点卫生问题,调配相应的专业救援队伍。(2)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3)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并接受社会各界为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捐助的资金、防治药品器械等,为灾区提供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援。

(二)灾区的医疗救护。

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指挥领导下,医疗救护力量相互配合,划分抢救区域,重点抢救重伤员,突击救治中、轻伤员,对灾区伤员进行分级医疗救护。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要及时将伤员疏散转送出危险区,在脱险的同时进行检伤分类,标以伤病卡,并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现场抢救的主要措施是止血、包扎、固定和合理搬运,准备转运至适宜的医院。

2、早期救治。医院对接收的伤员进行早期处理,包括纠正包扎、固定,清创、止血、抗休克、抗感染,对有生命危险的伤员实施紧急处理。同时医院要做好救治伤员的统计汇总工作,及时上报。

3、伤员转送。超出医院救治能力的伤员,医院要写好病历,在统一安排下,及时将其转往指定的医院,并妥善安排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

(三)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实施卫生防疫措施。

1、加强灾后疾病监测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

2、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3、加强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及时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对灾区的食品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隐患,预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

5、指导开展环境的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采用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7、认真做好对参加救灾防病医疗卫生人员的自身防护。

(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灾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灾害后期的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开展灾后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1、派往灾区的医疗救护队在完成医疗救护任务撤离灾区前,须做好与灾区医疗机构的交接工作,确保灾区伤病员医疗工作延续。

2、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地方政府灾后重建整体计划,统一规划,优先安排,确保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灾后伤病伤残人员的治疗与康复。

1、继续做好灾区留治伤病员的治疗工作。可以采取门诊、巡回医疗、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对伤病员进行检查、治疗,同时还要对发现的漏诊伤病员及时治疗。

2、对于转院的伤病员,进行系统检查,优化治疗措施。根据恢复情况,医院可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将基本痊愈的伤员转送回当地,并与当地医疗机构做好衔接工作。:

3、当地医疗卫生人员须对伤愈出院的伤病员进行回访、复查,对有功能障碍的伤员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三)灾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1、完善疾病监测系统。

(1)加强对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各个环节的督导检查,落实各项防病措施。(2)继续加强灾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3)加强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评价和反馈监测信息。报告内容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流行动态等。

2、广泛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整治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蚊、蝇孳生地,开展居住地及其周围的灭鼠工作,努力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

3、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

(1)强化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经销卫生监督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2)加强饮用水源和临时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4、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播散。

预防传染病资料范文6

目的了解1960─2013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简称昌吉州)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和发病规律,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60─2013年昌吉州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资料。结果1960─2013年昌吉州共报告病毒性肝炎85860例,年均发病率147.23/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23049.017,P<0.05);乙型肝炎报告例数最多39722例,占肝炎报告总数的82.90%,发病率263.30/10万;其次为丙型肝炎6110例、占12.75%、发病率40.50/10万;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较少,分别占3.08%和0.17%;丁型肝炎无发病报告;肝炎未分型报告527例,占病例总数的1.10%。结论昌吉州病毒性肝炎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今后应加大防控力度,提高新生儿乙型肝炎和甲型肝炎疫苗的及时接种率,继续做好大龄人群疫苗的查漏补种,提高疫苗的有效接种率,并开展防治病毒性肝炎的宣传教育。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发病率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损害为主、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之一[1]。病毒性肝炎一直是昌吉州传染病的高发病种,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首位,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为了解其流行特征和规律,并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本文分析了1960─2013年昌吉州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通过查阅昌吉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资料获得1960─2003年的发病资料,2004─2013年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昌吉州统计局。

1.2方法将1960─2013年昌吉州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汇总,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率,取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发病概况1960─2013年昌吉州共报告病毒型肝炎85860例,年均发病率147.23/10万,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2.00%,位居传染病第1位。

2.2发病趋势昌吉州病毒性肝炎发病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χ2=23049.017,P<0.05)。1977年发病率最高为1079.04/10万,1968年最低为0.24/10万;以20世纪60年病率定基比为100.00%,增长速度定基比104.09%~921.72%,增长速度环比-52.47%~329.42%,发病率波动幅度较大,53年间发病率上升了921.72%,见表1。

2.3各型肝炎发病情况2004─2013年昌吉州病毒性肝炎报告以乙型肝炎为主,累计报告39722例,发病率263.30/10万,位居肝炎病例报告总数第一;其次为丙型肝炎6110例、发病率40.50/10万;丁型肝炎无发病报告;乙型肝炎占病毒性肝炎报告总数的82.90%,其次是丙型肝炎占12.75%,见表2和表3。

3讨论

1960─2013年昌吉州共报告病毒型肝炎85860例,年均发病率147.23/10万,发病呈上升趋势,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2.00%,且所占比例逐年增长,可见昌吉州病毒性肝炎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可明确肝炎型别,从而提高治疗和防控的针对性,以前昌吉州对病毒性肝炎的分型报告要求不严格,自2003年开始使用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后,要求对肝炎病例分型报告,因此本文只统计了2004─2013年昌吉州各型肝炎的发病数据,主要以乙型肝炎为主、占82.90%,由于乙型肝炎具有病程长、难治愈、容易转化成慢性的特点,造成久治不愈的患者作为传染源逐年增多,以及一些青壮年外出机会多、防范意识薄弱,造成发病人数增多[2]。随着乙型肝炎血清学诊断技术的普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体检机会亦增多,使更多的乙型肝炎感染者得以发现导致报告人数增多;有些医疗单位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也作为患者上报,造成误报人数上升。每年开展的传染病漏报调查和相关文献均有显示[3-4],因此患者人数的上升也与乙型肝炎的规范报告有很大关系。昌吉州乙型肝炎的发病变化主导着全州的病毒型肝炎发病趋势,与国内其他研究基本一致[5-6]。

疫苗接种是病毒性肝炎最安全、经济和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在继续做好适龄儿童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的同时,应做好成人及学生接种乙肝疫苗的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主动接受预防接种的认识,增强人群的免疫水平;同时加强医源性感染的控制,减少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切断传播途径,规范乙型肝炎病例的报告,逐步降低和控制乙型肝炎发病率[7-8]。丙型肝炎目前尚无疫苗预防,只能通过加强相关教育及改善卫生条件预防其传播。

参考文献

[1]王镜泉,刘建华,官陈平,等.福州市2007─2011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14(1):44.

[2]方允静.2004─2014年江苏省灌南县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5,31(18):2525-2527.

[3]郭晓荣,郝惠莲,邱琳.陕西省乙型肝炎报告质量调研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2005,20(9):478.

[4]杨海,梁转萍,.关于制定规范乙肝报告办法的建议[J].疾病监测,2005,20(3):154.

[5]郑强,王新旗,曹岩,等.2004─2010年新疆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1,26(6):6-10.

[6]朱荣.江苏省2010年与2011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对比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2,23(3):38-39.

[7]张守荣,赵建海,张永基.不同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危险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3):253-255.

[8]初晓妍,孙晓静.2004─2010年烟台市牟平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2):154-155.

上一篇新员工培养

下一篇可爱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