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专业范例

预防医学专业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1

关键词: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改革;创新策略

近些年来,临床医学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新型传染性疾病的爆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持续的生态恶化导致慢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涉及的范围广,属于全球性医学问题。鉴于此,医疗卫生机构应转变服务模式,将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渗入到临床医学职能和服务中,从而使医疗卫生服务由以诊治疾病为主的个体医疗服务逐步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综合性医疗服务,从而达到兼顾全体、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临床医学教育目的。

1.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疾病预防知识,其基本模式包括以下两种:①将流行病学、“三大卫生”等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材方面,则选择全国统编规划的《预防医学》教材。②将营养卫生、环境卫生等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大公共卫生”教学模式,在教材方面,则选择全国统编规划的《卫生学》教材,其实质属于“三大卫生”的改编版。就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育现状而言,不管是何种教学模式的选择,其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的编排均不再适应当前的医学发展需求,学生的学与用很难得到有机融合。另外,过去的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很少涉及甚至没有提到健康管理学、社会医学、循证医学等相关医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预防医学群体观、疾病防控意识观念以及疾病诊断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此外,传统医学教育多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对于实验活动的开展以及案例的分析和社区的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少,存在较为明显的重临床、轻预防教学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还会大大降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很难从以诊断、治疗疾病为主的教学理念中走出来。而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会进一步影响其对课程学习的信心。于是,许多学生往往抱着为了修完学分的目的而学习,这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2.医疗机构中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预防医学理念以及健康教育理念难以融入临床诊疗和实践中,更谈不上有机结合,进而导致医疗机构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或极少出现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许多医生认为治疗和诊断疾病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健康教育的相关预防措施实施和推广与自己的工作内容没有太大的联系,临床医师并未意识到自己有向社会大众提供整体医疗卫生服务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导致医疗机构在实现综合卫生服务功能(防治、诊疗、保健、康复等为一体)时受到较大的阻力,这也是我国在对某些慢性疾病进行防控时与欧美等先进水平国家产生较大差距的原因之一[1]。相关数据资料表明,我国80%肿瘤患者确诊时已经为中晚期阶段,在胃癌患者诊断中,仅30%患者确诊时为早期,而日韩国家的早期确诊率高达85%。可见,我国的慢性疾病防控水平仍比较低。另外,我国的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等知晓率以及控制率也相对比较低,进而严重降低了以上疾病的预防、控制、治疗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教育理念缺失,导致相关的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科学。

3.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

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强化与推行,现有课程设置体系调整与优化: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我国医护人员的表现仍存在较多的缺陷,如在抗击非典、H7N9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当中许多医护人员存在预防意识观念薄弱、应急反应以及处理能力弱等不足,继而导致疾病感染率大大增高,这些不良现象迫使医学院校必须深刻、全面地反思教育,不断创新和改革过去的医学教学模式。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一批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他们除了需要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还需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医学能力。为此,现代医学教育必须将重点放在培养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上,这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化与推行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调整与优化现有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将综合卫生服务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安排,使其相互之间有机融合、渗透,继而让临床医学生除了熟练掌握诊断、治疗疾病方法外,还可以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以及把握疾病监测、疾病预防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等有关的预防医学专业知识,从而使医学生能够牢牢树立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的医学观念,并进一步有效提高学生的疾病预防、健康保健等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使医学生在日后的医学服务中可以更好地胜任整体卫生服务工作。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创新教育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的教学观和教学理念,善于吸收最新的临床科学研究成果,并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给予学生独特的医学见解和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医学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再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必须改革和创新,而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断渗透以健康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而有效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增进健康[2]。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可以使临床诊治经验更好地渗透到教学当中,使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建设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疾病预防观念: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教学内容往往只是按照教材进行讲解,学生简单地从枯燥的文字阅读中很难更好地理解医学知识,为此必须大力建设预防医学实习基地,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进而增进学生对疾病预防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疾病预防观念。具体而言,医学院校应主动地联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主管部门等,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进而不断推进预防医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建成基地后,学校应根据医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情况为其制定实习培训安排,让学生在实习基地中系统地进行预防医学实习,让学生不断巩固所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预防医学工作的性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相关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医学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也不断增强,继而给现代临床医学提出了诸多挑战。传统的医学模式比较落后,存在诸多不足和弊端,为此以健康为中心促进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通过对医学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可以全面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刚,王小合,张艳青,等.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课程的有机整合-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6,37(12):86-88.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2

(1)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是使培养出的人才更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发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大量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因此,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培养方面,需要加大预防医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其形成预防为主的意识,具备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工作能力,成为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型医学人才。

(2)预防医学课程的改革符合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先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目前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是以基本、通科的执业能力为主,未专门设置具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特点的考试内容,因此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既要针对学生今后主要在城乡基层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实际需要,又要兼顾学生毕业后参加的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对预防医学理论和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当前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当前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部分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的发展;②脱离专业特点,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具有针对性,学用脱节,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措施

2.1理论教学改革

合理增减、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能力要求和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力求体现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体现群体、预防、社会医学的整体观。重点教授实用性内容,即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适当增加运用社会医学的手段进行初级卫生保健,实施个体和人群的防病、保健内容;增加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内容;增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内容以及“新发传染病的防治”内容。删去内容陈旧及与其他科目重复的内容(如矽肺病的诊断、一般传染病的防治等)。

将预防医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环境与健康,主要介绍社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各种环境要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第二部分为人群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第三部分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主要介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发传染病、医源性疾病等的预防与控制及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等内容。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当今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和方法,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自觉地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

2.2实践教学改革

2.2.1强化实践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讨论。如食物中毒案例讨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讨论等实用性强的案例讨论。学生用课堂上学过的相关理论知识去分析讨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结合临床知识进行常见病的预防。如糖尿病患者的食谱编制、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其预防等。

(3)运用预防医学的理念和医学统计方法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临床预防服务、卫生保健、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如疾病分布的描述、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等,通过指标的计算、结果的分析、结论的推断,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形成预防医学的整体观,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4)上机操作,学习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5)进入社区,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如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营养咨询、常见病的调查等,从进入社区前的准备到进入社区后的项目实施,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6)应用多媒体,模拟实习环境。在视听教学设备和计算机的配合下,配备必要器材,模拟相应的实习环境。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由学生自行设计调查方案,动手进行部分指标的检测,并对所有的资料综合分析、判断,提出预防措施。

(7)建设教学资源库,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播放实践教学内容等,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2.2.2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工学结合

教会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基地可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生可在实习、实训基地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疾病防治的实践工作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如开展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的讲座、健康教育宣传、社区老年人的查体、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在工作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和技能训练,使学生提升专业适应能力,获得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行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

2.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2.3.1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案例教学法,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上引用各自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分析,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3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如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其以实际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3.4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如板书、录像、幻灯、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5开设预防医学相关的专题讲座,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开设预防医学相关的专题讲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预防医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2.3.6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验室是在现场教学因经费、场地、人员等条件的制约不能实施时的一种有效途径。

2.3.7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健康教育、慢性病的调查等,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2.3.8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络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增大信息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4考核方法的改革

探索和建立形式多样的、规范化的、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方法,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2.4.1笔试,进一步完善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主要考核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4.2口试,主要考核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

2.4.3实践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实践操作能力,包括调查设计、资料收集方法、调查表填写、案例分析、数据整理分析、结果解释、结论推断、调查报告撰写等。

3结语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3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理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高等护理教育重要的专业课程。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1]。这要求医务人员具备更多的基层卫生保健知识,而对于护理人员来说,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就医氛围,使患者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到方便、舒适和满意,最终达到使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均处于健康的满足状态[2],是新医改对护理岗位的职责要求。因此护理人员不仅应掌握基本的医疗和护理 知识,还应具备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适应新医改的发展,高职高专护理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本文就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课程改革问题讨论如下。

1高职高专护理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公共卫生意识淡薄

目前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对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6级护理专业393名学生抽样问卷调查发现,42.5%对预防医学教学不满意,71.8%认为学习预防医学无多大用处。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关联不大,实验课枯燥乏味。尽管国家近几年不断提出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对公共卫生方面人、财、物的投入,重视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开展预防医学课程的问题,但医院和社会仍然呈现“重医疗、轻预防”的局面,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观念。

1.2教材与新医改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脱节

目前该校护理专业学生所使用的预防医学教材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压缩版,以空气与健康、职业与健康、食品与健康、人群健康的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五大部分为主,内容过时,学生兴趣不足,听课人员比例低,教学效果不佳。护理专业的预防医学学时少,理论学时占四分之三,实验学时占四分之一,实验中多为案例分析和食谱编制,教学地点均在实验室,新医改提出下沉医疗资源,发展基层医疗机构,要求医护人员提升自身在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指导等方面的能力,有关社区预防服务等内容并未在教材中显现;同时2017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考试涉及的知识模块中包含“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然而教材中该部分内容亦缺失。

1.3课程设置时间不合理

以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预防医学课程开设在大二上学期,学生初步掌握了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技能,但尚未接触临床课程,预防医学课程中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一节涉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内容,只有在学习掌握了这些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才可有效地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防控,临床课程的零基础削弱了预防医学教学工作的效果。

1.4教学理论内容多实践少

目前该校护理专业预防医学的实验课主要以案例分析、膳食调查与评价为主,侧重于学生预防思维的养成,而当今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要求具备为人群提供基本卫生保健的知识和能力,护理人员往往需参与到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社区诊断与调查、社区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中,实验课内容过于简单,未能满足实际应用。

2高职高专护理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2.1强调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疾病谱发生转变,老年人群的医疗需求增加,而现有医疗资源配置与居民的需求不匹配,新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于改变我国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提出壮大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中心的基层卫生机构,发展基础卫生保健,医护人员的工作场所将由原来的医院扩大至社区、家庭、学校等人群聚居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向个人和家庭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基本医疗服务;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的角色也需由疾病护理扩展到健康管理者、健康教育者、初级卫生保健提供者等[3]。这些工作场所和角色的转变促使医护人员扩充自身的知识体系,除了掌握医学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预防医学、社会医学、老年医学、社区医学等其他专业知识。

2.2改进教学方法

护理专业学生女生比例高,女生偏于形象思维,倾向于思维的直观、形象性等[4],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可加以改进,如将“翻转课堂”引入教学,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构建数个小视频,供学生课下学习,课堂上由教师提出问题,采取小组讨论法,将学习的掌控权留给学生。有研究[5]将“翻转课堂”教学法应用于预防医学课程统计部分的教学,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教学法,该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整体素质,有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也可以网络学习平台为手段,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职业与健康部分可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列举最新社会案例,结合实际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职业中毒的危害[6]。

2.3改革教学内容

依据2017年《护士资格考试大纲》,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内容。结合新医改政策,整合预防医学课程,将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岗位需要、并将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基的预防医学内容筛选出来,引导学生掌握三级预防策略,树立大卫生观念和预防为主的思想。同时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建议将预防医学课程安排在临床课程之后,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4增加预防医学实践

通过开展学校健康行为习惯、慢性病三级预防措施、艾滋病的同伴教育、食物营养成分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熟悉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过程,掌握为社区提供预防服务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与学校周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乡镇卫生院的管理部门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学期为单位,开展预防医学实践工作,结合理论教学情况,设定实践6~10次,重点参与学习社区人群保健、慢性病防护及管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等内容,通过实地参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日常工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2.5改变考核方式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实践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才可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应建立社区教学实习基地,带领学生进行健康宣教及流行病学调查,在实践性教学中使学生认识预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结合本学科特点,增加实践考试所占的比例,试卷成绩占50%,实验课成绩占20%,社会实践占30%,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8]。综上所述,通过实施强调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性、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改变考核方式等措施,可从某种程度上改善目前预防医学课程边缘化的现象,但仍需各方人员尤其是教育管理系统从政策上、资源上给予支持,才可更好地将预防医学课程内容转变为基层医疗实践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曾文利,卫慧敏.对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考和评价[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5):310-311.

[2]喻滔涛,时军辉,庞湘侠.新医改形势下护理人员的管理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270-271.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4

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主要分为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两部分,专业英语学习建立在公共英语教学的基础上[4]。而对中医药专业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应区别于大学英语教师,应提高其中医药知识素养。只有专业教师本身对中医药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才能把备课做到更细更好,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当学生开始面对阴阳五行、数百味中药,数百首方剂及针灸穴位的时候,他们会把大量时间用于记忆和理解,单独留给专业英语的时间相对较少,有的学生对专业英语失去了兴趣、忽视它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同学选择放弃。此时专业英语教师应该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中医药,使专业英语教学成为对所学知识的又一次巩固和加深。

2优化英语教学模式

2.1改进公共英语教学模式

这两个阶段不是相互独立的。公共英语作为学生掌握基本英语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必修课,是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前的基础[2]。我国大多数中医院校基本采用大班授课和公共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往往会为了应付期末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听课,没能给中医药专业英语学习打下语言基础。中医药院校的公共英语课应摆脱以教师单独讲授的“高中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网络教学,比如观看医疗题材的美剧如《HouseM.D》、《Coma》、《cis》和《Grey’sAnatomy》等,将医疗专业知识与美国的社会、人文风情融为一体,实现人机之间的互动式学习;针对性的增加健康、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情景对话与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5]。在情景模式的锻炼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总结在情境中遇到的专业术语,在情景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词汇运用能力进行评估,指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引导其在专业英语学习阶段有针对性的学习,使英语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解决问题的地方。笔者将中医药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归纳于表1。

2.2优化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专业英语学习属于英语的应用与提高阶段,经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后,专业英语教学就应更具“中医特色”,专业英语教学也应该有“君、臣、佐、使”之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途径,中医药学知识在整个中医药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处于“君”的位置,只有对专业知识的充分理解才能做到准确的翻译;专业英文术语则处于“臣”,具有专业术语的英文翻译才能准确表达中医药学知识,更好发挥中医药优势来服务于医疗[6]。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应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辨析中引导学生掌握专业英语。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复杂系统,很难将人体或疾病作为简单的机械性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对某一具体病症的描述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中医理论,比如:“肝郁侮脾”的具体病理表现为因生气(anger)或者病毒(virus)因素导致肝功能(liverfunction)受损,从而影响胆汁的分泌(bilification),进而引发消化不良(dyspepsia),患者往往不思饮食(loseappetite)、面色萎黄(sallowcomplexion)、形体消瘦(emaciation)等症状(symptom)表现,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属木,脾主运化属土,木对土有相克(restriction)的作用,“肝郁侮脾”即是脾土对肝木的反克(anti-restriction)作用。相比单纯的专业词汇记忆和机械的翻译,这种科学辨析的教学模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思维来理解和解释中医抽象概念。笔者用以下概念图(图1)对该教学模式进行概括性表述:图1.专业英语教学思维模式:

3.积极开展专业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5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知识结构涉及到医学与理学两大板块的内容,其教学内容与生化、生理、人体系统解剖、电子电工、计算机、化学、物理、数学等均具有密切相关性,包含有丰富的信息量[1-3]。为此,采用一种科学合理教学模式与方法,有利于对整体教学活动进行宏观把握,不仅是专业教学理论实践化的需求,而且也是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重要保障。

1教学模式

1.1“双中心”教学模式

设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专业化的技术人才,还要求该专业学生具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为了有效达到以上目的,应该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专业知识探索欲望与激情,将其自觉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其对知识形成过程主动探索,将其科研能力显著提高[4-5]。

1.2行为修正教学模式

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依据,对环境刺激对学习者行为结果带来的影响进行高度重视。一般而言,大部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主要从事临床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工作,检查过程中一旦出现操作不当的现象,便可能将患者的伤痛加重或者造成新损伤。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出现,在校期间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检查操作行为进行大力培养,通过操作行为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行为偏差合理纠正。

1.3注重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

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与个别化教学理论作为依据,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强调,将其独立学习能力提高。随着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大型影像设备的高成本投入,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得到一定培养,但是始终比临床实际落后。为此,在教学理念上要充分重视学生对基本技能、理论知识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在校期间,因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水平和临床现状存在有一定差异性,所以要确保其在“三基”平台上将个人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促使专业知识广度与深度得到拓展,更好更快的接轨临床[6-9]。

2教学方法

2.1对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充分利用

因为大型影像设备价格昂贵,使用成本较高,所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受到了一定限制,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充分应用各种教学软件:包括超声、电路集成、电子电工基本电路的应用、报告书写、影像诊断学阅片等,主要优势在于教学模式不会受到任何限制,实验教师可以充分结合个人辅导与群体辅导的教学模式。(2)充分应用网络虚拟实验室:采用网络技术处理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构建网络虚拟实验室,全天候开放,没有人值守,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实训或者实验,一直到将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完全掌握。(3)充分应用仿真实验室:对高仿真软件进行充分利用,以此来模拟临床实际,对学生进行实训,包括故障排除仿真软件、影像设备故障现象仿真软件、MRI与CT仿真操作软件,学生进行仿真操作之后,能够及早与临床实际进行接触,对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行大力培养。

2.2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方式

现阶段,理论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演示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主要特点为集动画、视频、图片以及文字等各种媒体形式为一体,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大量信息进行传递。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也具有双面性,如果对其进行合理应用,则能够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促使学生更好更快的理解与掌握知识重点与难点;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合理应用,则会降低教学质量。教学活动的主体为教师,多媒体演示属于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一般而言,教学过程中主要会应用两种多媒体形式,其一为基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模式,其二为基于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板画、板书、手势、眼神以及语气均在进行信息传递,对基于教师本身的多媒体教学形式进行利用之后,能够充分实现和学生之间的学、教互动,促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3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师授课过程中除了要对学生临床影像技能培养进行高度重视之外,还要将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某些经典案例适当插入,对师生之间的交流进行有效促进。除此之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一对一的交流形式,对学生独立操作设备的能力进行大力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重视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促使自身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对其岗位责任感潜移默化的提高。

3结语

为了实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促使教学质量提高,要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特点以及专业知识结构作为依据,寻找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目标、教学条件、课程特点作为依据,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选择,充分体现出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性。除了应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之外,要充分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对其进行最优化组合,以此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捷,邹明珠,陈起航,等.启发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6):611-614.

[2]王敏,刘希胜,王建伟.慕课结合课堂教学:医学影像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1):72-75.

[3]唐曦,吴少平,黄丽,等.《医学影像诊断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10):1002-1006.

[4]韩瑞旸,曹玮.基于网络平台的数字化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6):909-912.

[5]蔡武,龚建平,蒋震,等.PBL联合MDT互动阅片在医学影像学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9):947-950.

[6]梁丰丽,李文菲,马雪英,等.国内医学影像学PBL教学效果的Meta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6):553-560.

[7]邹利光,文利,张松,等.器官系统为基础课程教学结合案例为基础讨论教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6,9(6):697-699.

[8]蔡莉,段楚玮,张丽芳,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5):33-35.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6

关键词:艺术设计;高职教学;教学现状;改革方法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科,其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拥有很强的综合性。艺术设计专业在高职教育这个层次中,与本科阶段有明显不同。专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绘画基础相对薄弱、艺术设计思维相对不足、艺术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不够突出的特点,这些情况导致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生源的综合能力稍差。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到艺术设计生源的这些特点,在开展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偏离了职业化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向,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违背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初衷。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对学生能力认知不足

艺术设计专业无论是在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招生的标准相比于传统专业学科都较低,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尤其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文化基础薄弱,而且其在进入高职学习阶段前的艺术设计基础也普遍偏弱。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和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常参考艺术设计本科的培养计划,甚至将本科培养模式“照搬”的做法也屡见不鲜。这导致了高职学生没有能力适应这种培养模式,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这是对高职学生能力认识不足所导致的必然现象。

2.对学生差异化教育手段的缺失

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理工科类的学习模式,理工科的定理、公式都是唯一的也是公认的,是有对错之分的;而艺术的眼光是需要不同视角的,对于设计成果是不能用对与错评价的。学生在艺术设计的学习过程中会展现出不同的视角和感悟,在教学中教师没有擅于发现学生在设计上的天赋的能力,也没有一种可以实现差异化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学生在艺术形式上的差异化,可能造成设计成果相似、缺乏创意的现象。

3.教学课程体系守旧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学课程改革的步伐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缺少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改革。艺术设计源于生活也发展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要时刻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而现在的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课程体系中,大部分还是在沿用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这便限制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4.实践创新教学开展不够深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职业化人才,理应注重学生在设计方面的实践和创新培养。然而,某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很难看到创新实践的影子,多数是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创新实践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艺术设计实操能力的提高。

二、改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方法

1.创新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和课堂为主,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收,偶尔交流互动,这种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培养职业型艺术人才。针对这种现状,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应该采用创新的教育教法,如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模式、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所谓理论和实训教学,是指将现有课时结构基础上划分为理论教学课时和实训教学课时,加入实训教学部分就是丰富学生实践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掌握新技能、发掘新思路。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指将课堂从校内延伸至校外,改变传统的只在校内教室或机房完成的教学模式,增加在艺术设计公司、企业的学习实践课时,培养学生采用艺术设计的手段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代替纯理论和模拟情景的教学模式。

2.优化课程体系和评价考核方式

传统的艺术教学课程体系是以理论为主、实践操作为辅,以考试上交作品为成绩考核和评价方式。在新形势下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弱化理论教学,只将重要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而以实际设计操作的过程和成果为课程主体,将大量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此外还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课程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考核标准,应当弱化最终考试成绩,强化平时成绩和阶段性成绩,在课程中分布若干个阶段性目标,对每个阶段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价,最后综合评定。这样的考核方式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学、考试“突击”的行为,将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3.制定合理的招生标准

在日常高职艺术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为获得高职文凭而选择分数较低专业的学生,对艺术设计缺乏兴趣并且几乎零基础,无法配合教学。为保证教学质量,高校在招生时不应只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在招收艺术类学生时一定要以专业能力为重,甚至可以通过与高中建立合作等方式,开拓特招渠道,将真正有兴趣和有能力的学生招入艺术设计专业。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有些高职院校并非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主,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主要放在了重点专业上,这也导致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师资队伍建设不平衡。在今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上,学校领导应该意识到对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社会上招聘有能力、有丰富经验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只有教师的水平提高,才能使学生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学习水平之上。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按照教学计划的开展情况,适时邀请在艺术设计领域具有一定威望的专家、在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和艺术设计行业中一流的设计师,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践,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5.开展艺术设计实训基地建设

近年来,实训基地的建设比较热门,主要是针对一些工科类专业。参照这样的思路,高职院校也可以建设艺术设计实训基地。比如在学校内建立艺术设计实训中心,内部包括理论学习区、学生艺术设计社团活动区、优秀作品展览鉴赏区和艺术设计实践区。这样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加强了对艺术设计文化的宣传,也为高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发散空间。除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联系艺术设计类企业或公司,联合创办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训的平台和机会,在实战中应用所学艺术设计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化能力,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提前积累宝贵的经验。

三、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在社会的应用空间更加广阔,在动漫、影视、媒体、广告、装潢、园林等诸多行业中,艺术设计均能够提升行业的品质。因此,培养职业化艺术设计人才的高职教育层次,必须注重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改革,为我国艺术设计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晓倩.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3).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7

关键词:艺术设计;地方性大学;专业;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地方性大学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在众多高校的竞争中,这些地方性大学努力形成其自身的办学特色。地方性大学中新兴的艺术设计专业也要结合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

一、从国家宏观角度

(一)结合当地的办学条件和优势,突出教学特色

目前,全国的高校几乎每个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而在全国多所艺术类专业院校中,地方性的艺术专业院校要想获得长久发展,就要在办学理念上突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1],应以特定的群体为办学服务对象,培养出具有专业文化气质的艺术专业人才,充分保证学生就业并发挥其专业特长。综合来看,目前的地方性艺术院校要将文化、经济及教育同当地的特色相结合,打造独树一帜的“特色”艺术专业,才能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争取与企业合作,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自高校开始扩招以来,社会上除了原有的公立大学,又出现了一批私立大学,但原有的教育资源却又相对不足。这与我国地方性大学的大众化教育相冲突。因此,“双元制”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随之出现,也就是既在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又在企业组织实践[2]。这一模式可借助企业的财力减轻高校扩招造成的财政压力,还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工商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培养社会需要的更高级的专业化人才。此外,这种教育模式也“催生”了一批批具有高水平专业素养的艺术人才。高校可以展览的方式将这些人才的艺术作品呈现出来,邀请工商企业、新闻媒体参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专业艺术人才不至于被埋没,得到社会和外界的充分认可,带动了学生的就业。

二、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角度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学生学习更需要教师的讲解。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地方性艺术院校的教师大多数年纪较小,很多都是从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虽然拥有较高的学历,但缺少从教经验,且要按照大学课程标准去教学,每年都要接触新的课程内容,导致他们没有更多时间去研究所教专业内容,也很难在自身的教育领域有所突破。针对这样的现状,地方性大学一要根据各艺术专业的学科知识,培养更高层次、更专业的教师人才队伍;二要鼓励这部分教师在任职期间更深入地研究自身所教专业,如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深造。

(二)重视对学生艺术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从弱到强,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相对完善的学科教育体系,教育模式也从工艺美术过渡到了现在的艺术教育。虽然体系相对完备,但艺术设计专业的自主招生方式还是延续着以往艺术院校的招生标准,常常采用与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设计考试。这就容易导致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对学生技法的训练,却不重视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设计水平就难以得到提高。更严重的是,很多艺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找不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对目前的地方性艺术专业高校来说,在建立师资队伍的基础上,科学地设置艺术专业的课程,需要其更加重视对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从创新的角度去设计艺术专业课程的内容,转变以往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方式,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利用细分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虽然通识教育是目前一种非常普遍的教育理念,被大众所熟知和认可,但要想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地方性院校艺术专业就要对笼统的艺术专业进行系统化、细致化的划分,在专业细化的基础上,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目前,地方性院校可以吸取西方国家艺术大学的专业设置经验,将艺术专业划分为不同领域,再根据不同领域划分不同的课程内容,为专业化、个性化的艺术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

(四)将艺术专业课堂与社会实践相对接

目前,很多专业艺术院校已经建立了学生的工作室。这些工作室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够以社会实践为教学目的,再辅以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这样的创新模式不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效性,而且能够将理念上的创新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途径,因此,也有利于目前艺术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此外,学生工作室的存在对目前艺术专业院校的任课教师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学生工作室的建立会对导师形成竞争压力,将促使导师们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从国家宏观角度和地方性大学自身发展模式的角度对目前我国地方性艺术设计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及教育模式的创新进行了具体分析。地方性大学的艺术专业要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真正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地方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艺术科技,2018(2):314.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8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学习预防医学课程来了解和掌握疾病的预防知识,大体分为两种模式:(1)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和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大公共卫生”教学模式,教材采用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卫生学》,本质是预防医学专业课“三大卫生”的压缩版;(2)以“三大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教材为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预防医学》。综观国内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无论选用上述哪种教学模式,其教材和课程设置都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1)教材内容很难体现临床医学专业的需要,学和用难以有机统一;(2)全科医学、社会医学、循证医学、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学等内容在教学中涉及较少或不涉及,不利于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的群体观、诊断疾病的整体性思维、社区预防和慢性病防控的理念;(3)教学以大课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实验课与社区实践太少或缺乏,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知识的兴趣不大、主观能动性不强,多数为了完成学分而学习该课程。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仍普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重“治现病”,忽视“治未病”的现象,致使临床医学生难以从“以诊断和治愈疾病为中心”的理念中解放出来,更谈不上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2我国医疗机构中临床医生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预防医学理念难以融入临床诊疗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导致临床医学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难以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以致在医疗机构的临床常规工作流程中缺乏或者很少涉及健康教育内容。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是自己的职责,而实施健康教育相关的预防措施与己关系不大,导致临床医生不能承担向社会提供整体卫生服务的责任,医疗机构也难以完成集预防、诊疗、康复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这可能是导致我国在某些慢性病防控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的肿瘤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新发胃癌患者中,仅30%左右为早期胃癌(日韩为85%),5年生存率为65%(日韩为95%以上),提示我国胃癌防控水平明显落后日本与韩国。此外,我国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控制率均很低,严重影响了对这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此现状的成因众多,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以健康为中心”、“预防重于治疗、防治结合”理念长期缺位,导致涉及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3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3.1强化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调整优化现有课程设置体系

在抗击SARS、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医护人员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以及感染率高等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医学院校现行的预防医学教育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反思。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与疾病作斗争的一线医务人员,他们除了诊治疾病外,还应具备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应以培养防治结合的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现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使之相互渗透、交叉、有机整合;使临床医学生在校期间除疾病诊治外,还能系统了解个体预防、群体预防、三级预防、疾病监测以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等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牢固树立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培养医学生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的能力,为毕业后能够胜任整体卫生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在创新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创新型教师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基于时展对临床和预防医学教育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创新型教师必须是能够不断将预防、控制疾病,保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结合临床诊治经验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不断总结与完善教学方法的教师。可见,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队伍建设应该遵循预防与临床并举,防治结合的原则,逐步改变传统的纯预防医学背景的师资结构,建设一支具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等专业交叉或职业背景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3.3加强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增强医学生的疾病预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