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范例6篇

国防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

国防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国家安全;新形势;国防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005 ― 02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家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独立、领土完整、安全统一和稳定。无论是确保国家的内政不涉、不被侵犯、领土不被分割,还是实现祖国统一,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都不能没有强大的国防。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巩固国防的重要内容。

一、国家安全新形势对加强国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世界军事变革日新月异,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流,但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冲突仍然存在,各种势力的斗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影响着世界格局,世界并不安宁。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面临的国防压力也不断增大,一些西方大国、临国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想方设法阻止中国的发展和前进。

这种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使我国的周边环境更为复杂,也面临着更多的安全威胁。我国邻国众多,政治格局多极化;陆海兼备,自然环境差异大;东强西弱,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间矛盾交织,军事冲突较多。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更面临着祖国统一形势严峻;与周边国家海洋领土争端有增多的趋势,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少数分裂势力影响边疆安全稳定等等诸多挑战。这些因素都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全民国防教育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时刻保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的忧患意识,营造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良好氛围。

当前,中国正经历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处于“由大到强”阶段的国家安全要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新的国家安全体系。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为此,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家安全新形势,强化国防观念,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尤为重要。党的十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国防教育的基本遵循。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增进全民国防意识、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和身体素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不断强化国防观念、国防能力,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的必然要求。

二、国家安全新形势为推动国防教育提供了新动力。

国防教育作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明确国防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保障措施等,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奠定基础。

党的十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围绕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搞好全民国防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爱国拥军热情转化为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协调发展的实际行动,不断深化国防教育成果。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趋势不断增强,对搞好国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新形势的需要,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是巩固国防,促进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必须围绕时代主题和形势任务,树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国防观。要着眼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加强国家安全新形势教育,普及和深化国防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观念,树立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观念,树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观念,树立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观念,切实打牢建设和巩固国防的思想根基。

把国防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与国防教育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共同推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国防教育,调动各层面、各类群体的积极性,依法开展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形势教育,把国防教育成果转化为企事业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员工素质、履行国防职能的实际成果,转化为双拥共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实际行动,增强国防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坚持齐抓共管,按照《国防教育法》规定,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国防教育办公室组织协调,军地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认真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国防、关心国防、献身国防的积极性。统筹国防教育与城市文化传播,把国防教育融入城市历史文化宣传活动,在弘扬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强化公民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国防意识。

国防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高校青年学生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点,是推动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从世界范围来看,培育高素质国防后备力量是大势所趋。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都非常重视国防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军事技能训练活动,并培养理论与技术兼备的后备力量。未来战场需要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具备专业技能的高校青年学生将是战争动员的重点对象。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趋势不断增强,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主要形式是按照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要求,开展军事课程教学,它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两部分。为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推进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即军事课程教学创新发展,使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也是目前主要研究的课题。

一、紧贴时展要求,创新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理念

目前,高等学校开展学生军事训练,是党和国家做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是落实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工作,对落实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强军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d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就明确了在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和发展方向。同时,也明确了在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创新发展的根本任务。

为此,我们必须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这些方面教学发展与实践的研究,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教学观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根本任务来抓,要适应时展和学生特点的客观需求,把高校国防教育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实践育人要求、促进文明校园建设、训练储备合格兵员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加强高校青年学生国防教育工作,也是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大全民国防教育力度,强化我国国民,特别是高校青年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的优势和特殊育人功能

高校青年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者和接班人,也是我们国家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栋梁之才,赢得青年,就能赢得未来,加强青年学生的国防教育十分重要。高校国防教育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它不仅具有增强学生国防观念的军事教育功能,而且还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即军事课程设置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要充分发挥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的特殊育人功能,大力宣扬我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科学思想理论,弘扬人民军队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所具有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国防,提高社会责任感,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为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基础,促进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要充分认识国防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精神力量

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在加强国防建设的诸项工作中思想建设或者说精神建设,即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国防教育是伴随国家存在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精神力量,无论何种社会形态的国家,都要在全民中进行国防教育,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安全。

纵观历史,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举国上下强烈的国防观念,包括居安思危的国防意识和一旦强敌压境全民族同仇敌忾消灭敌人的精神准备。强烈的国防观念,可使全体人民站在国家安危、民族兴衰的高度,认识巩固国防和加速国家经济建设的必要性,增强爱国心、责任感和紧迫感,这是什么时候也不能忽视的一种精神动力。国防教育本身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勇于自我牺牲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严守纪律精神等,实际上反映和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和精神状态。反思教训,国防教育是确保政权稳固之基。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就是教育青年学生切实筑牢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现代国防意识,用唯物史观、全球视野、发展眼光、底线思维,深刻认识国防教育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二、优化教学内容,增强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是以军事课程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它依托的学科体系是军事领域的现代军事科学,它的教育面宽,教学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自然、人文和社会等科学领域,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这说明高校军事课程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军事课程教学的特殊育人功能,提升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的德育价值。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军事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创新发展。

(一)课程设置必须紧紧围绕增强民族凝聚力统筹规划

民族凝聚力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围绕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忧患意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激发青年学生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爱国主义主题,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国家安全重于一切、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爱国主义精神实际上是人们对于自己所生活国家的文化和情感认同,以及为了保护这种文化和情感所做出的努力。国防意识源于爱国情感,高校国防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要唤起青年学生由内而外自发的国防情感。要充分利用高校国防教育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扎实开展中华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 要渗透民族精神的培育,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民族团结和自强精神教育,还包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产生热爱中华文明的强烈情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树立现代大国防观教育理念,加大海洋意识教育内容

所谓现代大国防观是指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时代,国家的利益边疆、安全边疆都在急剧扩大,它要求我们适应国家利益拓展对国防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以保卫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

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更是一个海洋大国。今天,海洋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纽带,在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这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对海洋的管控能力,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提升海洋意识,树立起蓝色国土的理念,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在党的十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以及争端、南海仲裁、南北极科考等重大涉海事件的影响下,青年学生高度关注周边国家与我国的海域之争。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加大海洋意识方面的教育内容,树立科学现代的海洋安全观念。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应该大力开展和推进海洋意识教育,要从青年学生抓起,以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三)审视时代要求,注重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内容的设置

当前,我国正处于“三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同时,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错综复杂,既有传统的又有非传统的,既有潜在的又有现实的,既有外部的又有内部的,既有国土的又有国民的。为此,强调,现在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更加繁重艰巨。并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这是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指南。审视时代要求,加强国防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通过国防教育,特别是高校国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认清国家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认清民族复兴进程中内外矛盾交织的联动性,认清敌对势力对我国遏制围堵的不可调和性,增强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的危机感和使命感。

实现国家安全是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求平安、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求和谐的必要前提和保证。必须通过有力的国防教育,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切实筑牢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现代国防意识。努力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融入到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深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国防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增强青年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

三、从实际出发,积极创新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目前,高校国防教育主要是以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为主要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还应积极探索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的试点尝试,改革创新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把高校国防教育与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体现高校国防教育教学载体的多样性,以进一步提升高校国防教育教学质量。

(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国防教育活动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点、紧贴时代特征和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充分利用信息手段,营造良好国防文化氛围,运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扩大国防教育覆盖面,建立重大活动、重大典型宣传协作机制,切实做到平时宣传不断线、集中宣传有声势、重要时机有高潮,真正把国防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方方面面。创新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采取富有时代气息、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国防教育活动。如:结合全民国防教育日、征兵宣传和重大节日、纪念日,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讲演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专题展览、影视展播等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国防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使青年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二)高校国防教育要与青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青年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说是高校青年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可以引导青年学生走基层、进企业、下乡村,深入革命老区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从社会最基层,特别是革命老区的历史、现状来认识中国革命胜利,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来之不易,从而珍惜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成果。这些能帮助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国防道德品质。

同时,组织青年学生到部队参观学习,利用部队传统教育资源开展爱国尚武活动,用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和熏陶青年学生,从而形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报效祖国的心理追求趋向。

(三)积极开展拓展性、挑战性的国防技能专题教育活动

国防技能教育的目的是提高青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国防技术素质。通过国防技能系列活动,使在校青年学生具有强壮的身体、敏捷的应变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以满足未来在保卫祖国斗争中适应艰苦环境的需要。如:在专业军事教师的指导下,选拔军事技能训练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参加野营拉练、户外攀岩、军用枪射击、单兵战术、障碍跨越、定向越野、无线电测向、航模演示、野外生存等训练和比武竞赛活动。

通过这些系列国防技能的教育活动,使青年学生掌握现代战争条件下保卫祖国的基本技能,以适应战时部队动员扩编和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87.

[2]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0-11.

国防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新形势;国防教育;爱国主义;国防观念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57-02

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防教育作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全体国民进行的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趋势不断增强,对搞好国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必须围绕时代主题和形势任务,树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国防观

(一)充实完善国防教育内容

确定和规范切合实际的教育内容,是有效开展国防教育的一个前提条件。为了克服和减少国防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教育内容上建立起集系统性、稳定性、思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科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国防教育的一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直接影响着国防教育的质量。因此,国防教育内容必须紧紧围绕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这个主题,不断地创新国防教育理论,规范国防教育内容。

(二)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观

总书记在十七报告中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在国防建设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坚持十七大提出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大力宣传中央关于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加强国家安全形势教育,普及和深化国防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观念,树立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观念,树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观念,树立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观念,切实打牢建设和巩固国防的思想根基。

二、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必须坚持重点教育与普及教育相结合,不断扩大社会覆盖面

(一)加强领导干部的培训

各级领导干部,既是中国国防教育的对象,又是中国国防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国防建设负有重大责任,是中国国防教育的关键。中国各地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国防理论,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国防理论水平;二是在党校开设国防理论课,进一步明确国防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从而保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三是开办训练中心、举办函授或短期轮训研究班,1989年在中国北京成立了国防教育联合培训中心,还有1991年在中国广州建立了各种规模的国防教育训练中心,而中国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国防教育—函授教育,主要是利用《报》、《中国民兵》等报刊、杂志和一些自编教材对他们进行教育宣传,以达到接受国防教育的目的;四是举行党政领导干部“军事日”和军事学术交流互动,有助于促进国防教育的普及、繁荣和发展军事学术研究,国防观念的自我熏陶和国防知识的自我完善。

(二)加强国防教育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

现如今,中国正在稳步的向前发展,但在一些战略重地,肆意毁坏国防、军事设施的事件屡有发生,2002年江苏徐州国防设施遭破坏,防空洞成“景点”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还有一些人不把军队看作国家荣誉和民族尊严的象征,而是把军队视为一个普通的社会团体,处于相对和平的时期,就认为军队贬值了,于是出现了军人的奉献精神得不到应有的而理解,军人形象被任意丑化和贬低,以及征兵难、专业军人安置难、军属优抚政策落实难、军人子女入学难等一些实际问题,如2011年武汉的张某等3人拒服兵役遭到行政处罚,以警示适龄青年积极履行国防义务。

因此,要加大对负责征兵、优抚、转业退伍军人安置、国防科研生产、国防动员等工作人员的国防教育力度。

(三)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基地,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重点抓好高校的国防教育,对于提高全民国防观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2006年11月13 日,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颁发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第四章第三节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高校大学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力量,随着军事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青少年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的素质高低,国防意识的强弱,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台、校报、网站、宣传栏、板报、“文化墙”等形式广泛开展校园国防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国防教育活动中增强对国防知识的了解,还可以通过这些宣传工具反映、传授国防知识,使大学生真证培养较强的国防意识。

国防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 安全教育 现状 对策

一、前 言

本研究旨在通过上海市中小学安全教育状况调查,在了解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探索与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小学安全教育模式,为解决我国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安全教育问题提供借鉴;同时,本研究尝试提出依托学校体育的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将安全教育融合于中小学体育课程之中,并从师资、教材、课程目标等方面与学校体育进行结合,这对快速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教育、学校体育一体化教育体系是一种有益探索。

二、结果与分析

1.上海市中小学学生安全教育状况

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黄浦、杨浦、浦东三个区,每个区分别抽取高中、初中和小学各2所,共18所学校发放问卷1080份,有效回收1043份,有效回收率96.6%,以SPSS11.0版统计软件 进行数据处理。同时,对调查班级的课任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1)学生安全相关知识来源途径

学校与安全教育相关的课程仍然是学生获取安全知识的首要途径,而同时“自己看过这方面的书、报刊”和“ 同学之间了解”两个选择项也分别达到了49.9%和40.1%。说明学生从自我途径了解仍然占较大比例。这从反面说明了学校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在传授安全教育知识方面远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不但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欢乐和幸福,也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振兴。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为主,与家庭等其他途径相配合,形成多元互为补充的安全知识来源途径,无疑将能取得更好的安全教育成效。

(2)学生的安全知识技能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有437名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公共场所的简单灭火装置,缺乏基本的安全自救知识技能,占调查学生的41.9%。只有33.9%的学生进行了正确的选择。火灾现场的有毒烟雾以及火灾伤害特点使迅速“用潮湿织物捂住口鼻”,避免吸入有毒气体为逃生和救援赢得时间成为首先应该采取的自救措施。这些并不复杂的知识技一经掌握就能使学生在万一出现的意外事故中能降低甚至避免本可避免的人身伤害。

安全教育知识内容涉及学生成长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如家庭领域的安全用电、煤气,如何安全使用电器、生活中轻微外伤的处理、室内活动安全、饮食安全等家庭生活安全等;学校领域的校内集体活动安全,如集会、集体学习等活动的安全、实践课程中的安全、课外活动中的安全、化学实验中的学校范围内的安全;社会领域的校外大型集会活动、登山探险等集体活动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远离烟酒;以及性健康等卫生安全;心理疾病及防自杀的干预及包括自然灾害如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安全等。

从中小学学生身心特点来看,安全教育应该与其身心特点相结合。小学阶段努力增强对各种危险的辨别能力,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烫烧伤、动物咬伤、异物进气管等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方法;初步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掌握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及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求助的意识等。初中阶段:自觉做到不进入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了解重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知识及基本的预防、急救、处理常识;了解简单的用药安全知识;了解艾滋病的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学会正确应对自然灾害事件;学会在与人交往中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学习健康成长必需的性知识形成健康性观念,构筑起健康积极的自我心理防线等。高中阶段:了解相关法律常识;自觉抵制影响和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掌握亚健康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树立不利用网络发送有害信息的牢固意识;学习紧急自我救护和救护他人的基本技能等。

(3)交通安全

调查发现有597名中小学学生曾经在上学或放学途中遭遇过危险情况,占调查学生的57.2%。2006年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中小学安全事故中交通事故导致伤亡人数最多,占全年伤亡总人数的45.74%。中小学学生对交通规则的不熟悉、道路边玩耍等都会增加学生交通事故伤亡的机率。避免学生的交通意外伤害最佳的应对措施就是增强中小学学生安全知识和防范意识,当中小学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增强防范意识,交通安全伤害将大大降低。

(4)学生心理安全方面

有32.3%的中小学学生有或者曾经有过心理方面的问题,实际的比例也许还要高,出于顾虑有些学生可能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存在过心理问题,这从18.0%的学生未做出选择就可以看出。而更令人不安的则是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方式,442名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只靠自己,不接受别人的帮助”,占调查人数的42.4%,这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导致更严重后果的原因所在,应引起足够重视。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和主动的心理干预是避免学生心理受到严重伤害事故的积极有效应对之策。

教育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让中小学学生群体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学习成绩、情感、升学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使许多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是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恰当的生命安全教育等干预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摆脱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发现,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1]

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完善干预措施。学校可以在学生安全教育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健康积极的心理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原因,安全教育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人格教育、应对挫折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等内容,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避免更为严重的中小学学生心理安全事故。

(5)青少年性健康教育

调查发现,初中以上年级学生性知识以及获得途径调查的状况,“知道自己青春期身体变化和生殖健康关系”的仅占调查学生的50.1%,比例不可谓高,28.2%和16.4%的调查对象选择“不知道”或“说不清楚”,性知识的获得途径中,“电视书刊”和“同学朋友”选择项也有较高的比例。这些说明了安全教育相关课程的性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应,性教育的形式以及与青少年身心特点结合的不够应是主要制约因素。

中国曾是一个传统的封建气息浓厚的国度,以前人们给性教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随之变化,加之各种媒体充斥的大量与性相关的信息导致了青少年实际性知识需求与教育提供途径之间的突出矛盾。这些对学校性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性健康教育形式内容与青少年身心特点及社会发展间脱节使得青少年对必要的性安全知识较为缺乏,这种教育环节的缺失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安全也造成了损害。例如自从2005年7月8日上海市首条“少女意外求助热线”在411医院开设以来,接到的求助电话已经超过2万个,平时每日20人次以上求助电话,寒假、暑假等则多达40人以上,求助少女平均年龄17.2岁,最小的仅13周岁,1500多名早孕少女得到了及时救治。[2]这从侧面反映出性安全教育的缺位,不难设想,如果这些未成年人得到了应有的性健康和安全教育,有许多身心伤害是本可以避免的。

性安全教育形式内容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安全教育中,教师首先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性才是健康的、安全的,性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以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性与自身身心健康密切相关。通过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性安全意识,避免应该避免的身心健康伤害。

(6)中小学学生网络安全

调查发现,平均每周上网两次以上的中小学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67.7%,可见网络已经成为中小学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上网主要目的中“辅助学习”以36.0%占据首位,可见网络已经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同时,以“聊天”、“博客”为目的的也分别达到了19.8%和18.5%,令人担忧的是“玩游戏”成为了21.1%调查对象的主要上网目的。网络的全方位、超时空、互动性和隐蔽性为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更为高效便利的条件。网络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对青少年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但其同样包含着诸多对青少年身心有害的不安全因素,如包含暴力和色情内容等。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没有足够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较容易受到影响。一些中小学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这种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它使这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精神萎靡、体质衰退等,是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隐患之一。通过安全教育,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并能熟练的使用网络来为自己学习和生活服务。同时,通过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2.家庭生活安全

家庭是学生的生活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安全有很大影响。家庭生活安全主要指家庭生活范围内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用电、煤气,如何安全使用电器、生活中轻微外伤的处理、室内活动安全、饮食安全等。我国生育政策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原因带来了独生子女教育的共性问题,生活能力缺乏便是这一问题的衍生,学生中缺乏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独生子女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家庭范围的生活安全必须知识也需要进行强化和补充。同时,学校安全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协同一致,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养成习惯,才能够收到更大的效果,如家长结合学校安全教育内容进行检查和配合等,可以发挥其随时随地、结合日常情景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效果。

3.安全教育的课程与师资

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效果难尽人意的主要原因是课程缺乏系统性,课程的定位和实施不够明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完全意义上的安全教育相对缺乏,而与安全教育较接近的是中小学健康类等课程,其中的部分内容与现今意义上的安全教育接近但与安全教育存在很大不同,中小学健康教育侧重于进行青春期卫生,饮食卫生与习惯、常见疾病的预防等教育,而安全教育则注重从学生的生命安全,强调在各种环境下的实施生命安全、自救,避免各种人身伤害等,这与通常意义上的健康教育显然有很大区别。当前,中小学学生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国务院于2007年3月转发了由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要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3]对全面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以青春期生理卫生和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为主的健康类型课程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安全教育和健康成长的需要,重视并有步骤地实施学校安全教育无疑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对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身心安全和健康成长有价值,对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乃至一生的健康安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构建中小学安全教育体系发展对策

1.构建以体育课程为依托的中小学安全教育体系

构建学校体育、安全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身心的特点将安全教育内容融于体育课程体系之中,纳入体育教材和教学计划,变零星式、被动式、防范教育为系统全方位教育,把安全教育作为体育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之一,建立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安全教育体系。不仅是因为安全教育的实践性特点与体育课程活动性特征较接近,而且体育师资的生理学、解剖学等专业培养背景也为其承担安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构建学校体育、安全教育一体化教育体系,这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可行的,也应该成为现阶段加强我国学校安全教育的捷径和发展方向。[4]

2.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安全教育网络

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进一步发挥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各自优势,形成合力,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安全教育网络。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访等多种途径保持家庭和学校的信息互动,以有效地通过家庭途径发挥对中小学学生的安全教育信息通畅。作为青少年重要生活区域的社区也应发挥其安全教育功能,结合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通过橱窗宣传、假期专项辅导、发放安全教育材料等途径为青少年掌握安全教育知识技能创造条件。在挖掘社会安全教育资源方面,将公安、消防、交通、卫生、防疫等社会部门的安全教育资源与学校安全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探寻市场经济环境下青少年宫、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行新机制,制定公益性评估办法和保障制度,充分发挥这些场所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为中小学学生的校外安全教育活动创造条件。同时,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体在宣传普及青少年安全知识中的作用和效应。

3.注重相关法规的落实监督,并将其列为学校督导和校长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法律法规。在修订时对中小学学校、主管部门及社会应该承担的职责进行进一步的明确。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教研课题研究,把公共安全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不断提高教师开展安全教育的水平。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公共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在课时、条件等方面予以保障,切实提高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把学校对安全教育的安排、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作为学校督导和校长考核的重要指标,为学校的安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和必要的条件保障,建立中小学安全教育和督导工作的长效机制。

〖*基金课题:上海市教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6IS007);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0901)〗

参考文献

1 汪 文.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人群首位死因[N].中国青年报,2005.9.10

2 张家琳.让花季少女不再流泪[N].解放日报,2008.2.19(第10版)

国防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安全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承载的责任日益加重,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等的隐患增多,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极大挑战。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必须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理念,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人本化模式。

1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理念解读

1.1 大学生安全教育

近年来,全国高校大学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使我们不得不高度关注高校在自身高速发展壮大过程中所面临的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如果一个大学生连基本的安全知识都不懂,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将很难面对成长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考验。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与法律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步入社会面临的安全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已涉及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为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实用法律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在校大学生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能力的活动。

1.2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

大学生安全教育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使学生喜欢和乐于受教育。构建 “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模式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以师生为本,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增强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加强教师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强化其“导师”作用。同时,在安全教育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安全教育中的独立性和参与性,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成他们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管理中,真正树立安全意识,形成系统合理的安全知识结构和技能,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

2 影响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因素

2.1 社会因素

随着当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震荡波的日益扩散,中国的经济也受到了不大不小的影响,导致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仍比较复杂严峻,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校园周边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广泛而深人地渗透到教育领域,大学生已成为中国网民的主体之一,自身网路安全意识匮乏,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或上网成瘾;或掉入网络陷阱,上当受骗,

2.2 学校因素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办学理念不断转变,高校的不断扩招,出现了多层次、多结构、多校区的办学模式,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安全资金投入不足,部分高校硬件设施跟不上,存在安全隐患。

2.3 大学生个人因素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生活相对安定富足,自我意识强,忧患意识较弱,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不足;独生子女较多,心理承受力弱,面对困难时缺乏必要的勇气和耐心,遇到挫折和失败易走极端。

3 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都普遍制定了安全教育管理规定,每年都通过安全课讲座和宣传板报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但教育模式落后,效果不大。主要表现在:第一,没有真正调动起大学生在安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和专业教师,对学生缺乏深入性、系统性教育;第三,大学生法制和法治观念淡漠,对法律常识不甚了解,混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第四,教育手段陈旧、落后,停留于传统的说教和宣传方式,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4 “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模式的实施

4.1 安全教育系统化、常规化,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大学生安全事故,不仅仅是个别学生受到伤害的问题,还会牵动学生家长,波及其他学生的情绪,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还会影响到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要切实建立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避免形式主义,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教授,包括法制教育、防火、防盗、防诈骗、防伤害、公共卫生、心理安全等方面的安全防范技能;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人身伤害时的应急应变能力和自我保护和救助能力。

4.2 全面提高安全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

1)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辅导员队伍在安全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每学年应举办辅导员学习班.对辅导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管理技能培训。只有全面提高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安全素质,才能更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安全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教师队伍基础。

2)提高专业保卫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对现有保卫人员不断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保卫队伍人员的素质,使具体负责安全教育工作的保卫部门积极改变工作理念,变管理为服务,紧紧围绕学生的安全需要、维护学生的正当利益做工作。

4.3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1)吸纳大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践出真知,大学生主动配合保卫部门的工作,深入了解身边的安全隐患,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的宣传,主动提高自防自卫的意识和能力。

2)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安全防范大检查,进行自我安全教育。

4.4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防御的长效机制,维护学生的心理安全

第一,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心理调适的方法;第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三,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建设,配备充足的专业咨询师,第四,要积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解决学生的一般心理困惑;又要对少数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重点监护,经常了解其心理变化,有计划地开展心理疏导,预防由此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

4.5 创新安全教育的方式

为使安全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对安全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大胆创新,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更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广大学生的需求,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

1)多方配合,密切协作。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单靠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及学校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

2)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等校内媒体资源和各类相关活动,以案说法,实施强化性、针对性的教育。

3)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活动。诸如安全知识竞赛、消防运动会、消防疏散演习、周末安全知识电影晚会、安全知识文艺晚会等,寓教于乐。(下转第330页)

(上接第120页)高校各部门都要将“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努力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创造有利环境,坚决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做在前面,积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安全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国防安全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6

   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课学习心得体会

   国家安全是国家的基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没有外部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2020年4月15日正值中国第五个国家安全日,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我认真学习了“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通过这堂课,也让我对国家安全的内涵、发展历程、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自党的十八大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以来,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带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通过学习了我国国家安全问题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了解到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侧重点会有所差别,例如在我国成立初期,当时的国家处在基础积累阶段,国家安全的主要任务就是捍卫主权和确保国家领土完整,而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安全才逐步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像我国的国家安全主要可以分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在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风险主要有:信息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物安全等等,在新形势下各个领域安全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甚至相互转化。

   通过学习这堂课,我认识到了国家安全其实离我们很近,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如何保证国家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当担当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责任,做好新时代的国家守卫者。

   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课学习心得体会

   我觉得学校安全,首先要从思想上、意识上重视起来。思想上、意识上重视了,就能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而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有时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其次,学校安全教育要常规化。我们要像案例中的学校那样,安全要时时抓、事事抓,要常态化。在安全演练时,一定要严肃、认真,学生不能嘻嘻哈哈,老师更不能嘻嘻哈哈。不能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才演练,不能为了演练才演练。演练是要自发的、为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而演练的。并且安全教育要涉及方方面面,比如要有防火、防震、防毒、防电、防交通事故、防暑、防溺水等。

   第三,教师要以身作则。老师在安全教育时,不能光要求学生怎么样做,老师的身教更重于言教。这就要求老师在安全方面也给学生做出榜样,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总之,学校安全无小事。事事、处处都存在安全隐患。人人树立安全意识,采取安全措施,严加防范,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学校的安全工作才能做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深信: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安全工作一定能确保万无一失。

    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课学习心得体会

   为深入学习宣传国家安全法,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营造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可为的浓厚氛围,由湖北省教育厅、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由湖北电视教育频道和华中师范大学共同承办的湖北省国家安全教育电视课堂《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在我校举行。

   4月16日晚上,我院__级全体学生在__教室观看了《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本次课堂由湖北卫视主持人姜剑主持,由火箭军指挥学院军事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军事战略专业博士生导师邵永灵教授主讲。

   课堂开始之前,主持人用一则短片展示了我国国家安全形势。我国在发出历史最强音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课堂伊始,邵教授通过一组图片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国家安全事件,并向同学们展示了国家安全体系中的14个领域。邵教授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国家安全体系中还会有很多新内容出现。

   随后,邵教授通过布瓦吉吉自焚引起“阿拉伯之春”的事件,以及涉及间谍罪和泄露国家机密的两个案例,告诉同学们国家安全并不遥远,国家安全离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很近。

   从国家安全的定义出发,邵教授整理出既要重视国土安全又要重视国民安全、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等五大对应关系,邵教授重点讲解了网络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国与家、国与民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国与民又是一个责任共同体,我们应做到家国一心。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邵教授用三个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在谈到网络谣言时,邵教授对同学们不信谣、不传谣、及时举报的行为表示认可。邵教授表示,每个人都应当关心国家安全、知晓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掌握应对风险的能力、主动参与维护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人民福祉的最根本保障。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可为。

     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课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以来,全省教育部门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夯实国家安全基础。

   组织编写国家安全教育读本。将国家安全法教育纳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积极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地方教材审定工作,审定通过《国防教育读本》等10多套包含国家安全教育地方教材。

   做好国家安全教育整体谋划。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教学: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在语文、品德、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教学及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合开展教育,高中阶段主要结合军训、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教育,高校主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开展教育。

   下一步,各级教育部门将深入落实将国家安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法定要求,做好系统设计,完善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国家安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头脑”,切实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课学习心得体会

   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的重要保障。

   旧社会,中国人受尽了外国侵略者的欺凌,这都是因为中国国防方面不够重视,没有一支比较强大、比较有力的军事队伍所造成的。美国近几年曾发起了好多次战役,他们为什么能那么张狂,就是因为他们有一支强大的军师队伍,有各种新式的防范、攻击武器。与美国相比较,我国在军事方面还相当落后,因此,加强国防建设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