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品牌建设范例6篇

教学品牌建设

教学品牌建设范文1

关键词:品牌文化;观念;服装设计;策略

作为人类十分重要的生活状态之一,服装的研究和设计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服装质地、款式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服装设计学科也要相应地做出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品牌文化观念,使其具备一定的品牌服装设计思维,从而设计中有特点、有内涵、受欢迎的服装品牌。

一、服装品牌文化观念简介

品牌的目的就是区分某个或某系列产品以及与其竞争的产品,使消费者和产品之间构建了某种关系。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购买服装不仅是为了保暖,更是为了诠释美,追求艺术,服装完美体现了一种美的文化和理念。作为一个宏观概念,服装品牌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其同时代表了一种审美情趣、生活观念和价值尺度。品牌文化涉及的方面较多,比如对消费者的服务质量、品牌形象、服装产品的风格等。各服装企业的竞争除了是其品牌的竞争,同时也是品牌文化的竞争,蕴含于服装品牌中的文化能够赋予服装产品强大的竞争力。所以服装企业需要在设计、生产和销售服装等环节中融入独特的品牌文化,使品牌文化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

二、培养学生服装品牌文化观念的重要性

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服装是按照品牌形象设计和展现出来的,如今市场上存在许多品牌,但并不是每一种都能受到人们的青睐,精心设计的品牌服装可以将增添和展现穿衣者的魅力,所以树立学生的服装品牌文化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服装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愈发呈现多元化趋势,品牌不仅联系着消费者和销售者,同时也是对不同商品进行识别的标志,蕴含着独特的内涵与魅力。为了在众多服装产品中脱颖而出,学生必须注重品牌服装设计,所以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品牌文化观念,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形成品牌服装设计思维,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体而言,学生必须考虑和品牌服装设计相关的因素,如礼仪、流行元素、市场需求等。教师还要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激发其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使思维视角更加宽广,创新能力提高。为达到该目标,教师需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提高。

三、培养学生品牌服装设计思维能力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兴趣是人们进行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力,只有对自身的工作有浓厚兴趣和饱满的热情的服装设计人员,才能使服装有新意、有特色。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设计品牌服装的思维能力,教师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调动其学习兴趣。比如,在班内或校内举办服装展览会,将便利条件提供给学生,鼓励其精心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服装作品,在此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有效实践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文化与礼仪是品牌设计的基础,设计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审美情趣。所以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文化内涵与审美情趣的培养。比如,要求学生阅读优美文学作品、观看装会的视频、欣赏中外名画的图片等,使其审美修养提高,从而具备更高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

2、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在设计服装时的创新能力是服装设计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突破既有思维的束缚,从多个角度、不同方位、立体地思考问题,挖掘时尚要素,研究多元设计风格,从而发现更为独特和新颖的设计理念。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开展服装设计教学,更要向不同领域,如市场、文化、音乐、美术等领域拓展,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涌现出更多的新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要定期为学生安排任务,比如提供不同形状、颜色的边角布料,不给出明确的作品样式或设计思路,要求学生不依照任何样品,随意发挥,独立思考后之多一件或一套服装,将自己的意图表达在设计之中。这种作业虽然简单,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加以检验,有助于培养其品牌文化观念和品牌设计思维。

3、练习人体绘画,合理运用色彩

服装设计技能的实用性较强,设计者只有先根据自身意图设计处服装效果图,才能开展后续的服装制作。而服装效果图除了要符合大小、比例、色彩、形状等的标准要求,线条简洁、流畅,还要与主题相符,新颖、独特,这样才是完美的效果图。所以设计者的设计构思必须是新颖的,且绘画功底扎实,绘画表现能力良好。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训练学生人体绘画的基本功,确保其真实表现出设计理念。作为服装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色彩的恰当运用能创造先声夺人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色彩,提高其色彩运用能量。可要求学生绘制装饰简单的色彩画,追求大气、活泼、自由和奔放。可带学生游览公园、湖畔等自然景观,使其通过观察怒放的鲜花、茂密的树林来领略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充分发挥其想象能力。待学生对色彩有一定的认识后,向其介绍人体运动规律与人体结构,讲解服装设计中色彩的搭配,用色彩衬托服装的美观。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向学生讲解品牌文化观念与品牌服装设计概念,并向其说明设计品牌服装时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如礼仪、流行元素、市场需求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加以丰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其品牌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

作者:罗涛 单位: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立军,乔南,胡玉良.从“破与立”谈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平台式”教学改革[J].服饰导刊,2013,(02):87-92.

教学品牌建设范文2

[关键词]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学校发展

如果说教育是一个坐标系的话,那么,教育质量代表的是教育的效度,而学校文化则代表教育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不重视文化建设的学校,注定是一所没有高度的学校。平度第二中学(简称“平度二中”)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区位和生源均不占优势,这样的学校怎么发展?我们的回答是靠文化。通过文化培育自己的软实力,照样可以使一所农村高中绽放出别样的绚丽。

一、育人文化:让教育回归根本

学校文化提供学校发展的共同的愿景,起到引领作用。农村高中可能普遍感到生存的巨大压力,这与自己目标文化的错位有一定关系。我们是这样给自己一个定位的:“做平民的、大众化的普通高中教育,以培养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为己任,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基础教育兼顾特长培育,追求合格率,兼顾升学率。”有了正确的目标文化,就不再焦灼,也无须自卑,反倒生出一种悠然的达观心态来经营自己的学校教育。

在人才的培养上,我们有个看似倒置的观点——合格第一,优秀第二。学校文化在人才培养上的核心价值判断决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计划措施等一切呈现形态。基础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而现实是由于“偏追”的影响,整个基础教育坠入一种选拔和淘汰的深渊。高中是决战的前沿,小学和初中是后续梯队。在这种战时机制上,学校无法放松心情来做教育,一切围绕中考和高考的轮子转。在这种高速的旋转中,不断地产生着新的选拔和淘汰,看一看官方数字背后真实的辍学率,可能会让人触目惊心。这一切皆源于核心价值判断的失误。既然是大众化教育,我们更应该重视合格的教育,并把合格教育做为衡量学校教育的基本尺度。具体到高中,但凡通过毕业会考,取得毕业证书,都应算合格人才。以合格教育为核心价值判断,弱化选拔和淘汰,才能心平气和地做教育。开齐课程,培育特长,德、智、体全面发展。其实在合格教育中,优秀的产生是自然的事情,甚至由于科学地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会有更多的学生成为优秀。这样,优秀的成长不是建立在废墟上的成长,而是共同成长中的突出成长而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重视合格,鼓励上进,把合格放在第一位,追求优秀在其次。有特立独异的学校文化做主导,我们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流于俗。

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精神。当学校文化充溢于整个校园时,就形成一种氛围,称之为“文化场”。尽管它不可触摸,却是客观存在,浸润和濡染着在场中的每一人,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大家都在读书,个别不想读书的学生倍感无聊,也跟着读书;大家都在说笑,个别想读书的学生也就懈怠下来。作为农村高中,区位上不占优势,全市前2800名学生被城区重点高中一网打尽,而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不足2000人。我校收的是全市2800名开外的学生,而家长和学生对我们怀着和重点高中同样的期待。重点高中是把应该考上大学的学生送入大学,而我们是把原本考不上大学的学生送入大学。在现行的中考招生体制下,我们没法改变体制,只有改变自己。学校确立“一主两翼”的特色教育办学思路,即“以美术为主体,以音体为两翼,带动发展,协调共进”,我们的学生照样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校门。

二、管理文化:让管理提升层次

管理有三种境——人治、法治和“文治”。校长、制度和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学校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靠校长的思想、人格和能力;发展阶段,主要靠一套完备的、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成熟阶段,则主要靠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渐次由人治、法治走向“文治”,标志着管理达到文化的极致。在此过程中,校长有义务担当起学校文化建设的重任,把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到学校发展战略高度,引领学校的主流文化建设,把建设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庄严使命。没有文化的意识和文化建设的自觉,总用一种行政长官的心态来领导和管理学校,永远做不成教育品牌。平度二中有三个教学区,从二中自身的管理实践出发,我们确立了“总部统揽,校区自治”的管理模式,提炼出“全”“细”“严”“正”“情”等五大特色。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平度二中的管理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一些看似复杂的事变得很简单。如评职称,局里给10个中高名额,最终就有10人报,没人争,没人抢;评先进,年度考核优秀,多年没搞投票评议了,都是累计积分制;年度零投诉。这些都是在和谐、务实和重效的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的。学校的管理文化一直秉持着以下两个理念:

第一,以人为本,重视教师。教育即服务,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第一,学生第二”,这种观念是对传统学生观的一种颠覆,具有现代意义,有利于打破“师道尊严”,转变教师观念,摆正自己位置,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有利于保护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和培植学生多彩的个性,进而催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的萌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从管理的角度讲,从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看,究竟是教师第一还是学生第一?我们认为校长只有照顾好教师,教师才会看顾好学生。当教师身处不公正的环境,工作超负荷运转,心理上又非常压抑时,满腹的怨气就会发泄到学生身上,从而给教育的对象带去师源性污染。究其原因,很多不是教师本身的问题,而是学校管理的问题。所以学校一定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公平的工作环境,要有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要关心教师生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价值实现,落实教师民利,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当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饱满的热情面对学生时,我们的工作才有可能做好。所以校长在落实“以人为本”上,首先要重视和关注教师,这是实现优质服务的前提。

第二,“人性第一,理性第二”。现在学校只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更准确地说只注重管理的量化,把目标分解,视完成情况计分,进行定量评价,这实际上是管理的一种简单化倾向。鉴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诸多因素中,有不少是无法量化、而对教育又是重要乃至关键的东西,像教师的人格、爱心等,它是不可以称量的。当过多、过滥地使用量化管理时,教师往往不是在教育的根本上下功夫,不愿做长远的打算,而是逐条研究应对量化表上的一个个项目,把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变成机械的操作,变成追名逐利的短视行为,因而就有了在教育这片知识密度较大的领地上种种不科学甚至野蛮的行径。这是把教师当做“工具人”而不是“情感人”“文化人”的必然结果。一个充满冷漠的“工具人”,只能培养更加冷漠和颓废的学生。因此,量化管理不是唯一的,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法宝。培养朝气蓬勃的学生要靠生气贯注的教师,而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需要学校管理中诸多丰富的非理性因素的培养。这就是我们的人本管理文化。

三、科研文化:让科研渗透思想

平度二中在科研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做科研实际上是做文化”,于是将科研提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科研文化。“做有思想的科研”,代表平度二中教育科研所达到的境界。平度二中教育科研从自身发展经验出发,认为基层学校科研必然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始阶段,启动研究,生成和积累大量的过程性材料;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在积累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产生阶段性飞跃,能够提供研究展示现场;第三阶段是高级阶段,过程性材料为规范的和正式的著述取代,生成自己的科研思想,形成自己的科研风格和科研特色。我们将其通俗地概括为“三流科研出材料,二流科研出现场,一流科研出思想”。这一观点在2008年1月份山东省校本研究工作总结表彰暨现场研讨会上一经提出,便产生广泛的共鸣。

在科研上我们还有一个认定,就是“三流教科室主任指挥科研,二流教科室主任带头科研,一流教科室主任服务科研”。科研要重视材料积累和网络利用,提出“材料让科研站起来,网络让科研飞起来”。在科研运作上提出“柔性启动”“利益驱动”。在正确的科研文化引领下,学校科研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壮大。学校从2003年起步,2008年初以校本研究的丰硕成果成为山东省中小学校本研究先进学校。四、校史文化:让古旧烛照今人

我们提出“盛世修史,史为今用,用以育人,人才辈出”,把文化建设最终落实到育人上,避免为文化而文化的文化至上主义。平度二中是1952年建校的,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肯定有很多好的沉淀和积累。平度二中的史志建设从去年在青岛召开的“中国地方教育史志校史工作暨校史与学校发展研讨会”开始启动。

我们让档案室去“存史”,由校史室去“展史”。当师生们徜徉于其间,领悟学校历史文化的真谛,感受老二中人的精神激励时,便是“用史”。“用史育人”,正是校史研究的落脚点。一张老照片尽管算不上是摄影精品,但如果它是1959年抢收本校丰产小麦的照片,那就显得弥足珍贵。40多年前的声光电影自然无法追回,而这张照片,依然倔强地透射着那个年代的信息。一张1959年赴省参加飞行员体检的合影,其背景是学校门前的一座牌楼式建筑,称为“跃进门”,两侧横幅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果这个牌楼能保存至今,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一些蕴含文化价值的建筑,往往被当做危房拆除了。学校尚存20世纪50年代的一座大礼堂,苏式建筑,我们现在才知道它是历史幸存的宝贝,该好好维护。作为档案室的延伸和外在呈现方式,学校还兴建了碑刻长廊和书画长廊,与一字排开15间规模的校史展室并称学校文化的“三大长廊”。碑刻长廊以40年校庆领导、专家和书画家题词为基础,扩展而成。书画长廊以40年校庆书画为基础,加上师生书画作品组成,这样就从物态层面上,构筑起学校历史文化的立体呈现方式。

校史文化的呈现不是做给外人看的,更不是哗众取宠、博取名利的工具,而是二中人自己的精神家园。当一位老校友在展室里40年前的老照片上找到自己时,高兴地大叫起来,我们也幸福着他的幸福。当人们走进这个贯通历史与现实的长廊时,就会陡然意识到我们正在创造二中现在的历史,因而更加珍惜今天的一切。

五、课程文化:让甘泉滋养心灵

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协同推进。但是,教育理念有相对稳定之时,规章制度有相对完善之时,环境建设有相对饱和之时,活动文化一般也有定例,唯有课程文化建设没有穷期。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文化资源的研发也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度二中近几年编辑出版了《给女儿的39封信》(明天出版社,2006年5月,该书获当年度全国非虚构类图书排行榜第23名,排在霍金的《时间简史》之后);《班主任工作例谈》(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4月)等一批课程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学校文化从垂直的角度看是教育文化下的亚概念,从空间的角度看又是地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把学校文化放在本土文化的时空背景下加以研究。平度二中地处康城文化的背景下。古岘原系齐国下都——康城,田单大摆火牛阵就发生在这里。有春秋以来保存完好的大型古墓360余座,“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指的就是这里。学校据此开发出的校本教材《走近齐国下都——康城》是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走近康城儿女》是对乡土人文资源的开发。近年来,学校共编辑校本教材62种,公开出版13种,涉及道德教育、军事教育、生命教育、环保教育、女生教育和爱情教育等多个方面,形成比较完备的校本教材体系。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形式,文化是教育的内容,而共同承载教育和文化的是阅读。抓住了阅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关键、文化的根本。平度二中以“书香校园工程”为抓手,以阅读教育为切入点,发动师生全员参与,共同营建,教师以《每周一读》为主,学生则每周一个专题,每个专题12万字,以此为师生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一个宽泛而坚实的基础,使学校文化、民族文化浸润、滋养人们的灵魂,达到不训而化,育人于无形之效。歙砚中的子砚为什么珍贵?古人开矿的矿碴被山洪冲下,在溪流中浸泡了500年,才那么圆润、亮泽,而教育就是要用文化的溪水浸润人的心灵。

六、终极感悟:文化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品牌建设范文3

确立特色项目——传承民乐文化,打造学校特色

学校濒临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歌舞乐团,艺术教育资源丰富。借地区资源优势,前辈们源于对素质教育的思考,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对周边资源的挖掘,逐步确立以民乐团建设为抓手的艺术教育特色办学之路。其成功主要归结于以下几方面:

1.赢得艺术资源支持,营造艺术育人氛围

长期以来,北京市教委、朝阳区教委对我校乐团发展非常支持,大力改善校园环境,营造了一个优雅的、高品位的艺术育人氛围。

乐团的成长更得到了朴东升、刘文金、胡炳旭等大批艺术家的关怀与指导。在一批又一批音乐名师的循循诱导下,学生的艺术素养、文化素养有了质的提升。

2.加强师资建设,保障乐团持续发展

学校聘请了一批国内知名的一级演员、指挥家、作曲家执教,形成了一支较强的专家师资队伍。在这批艺术教育专家的带领下,全体教师的艺术素养明显提升,艺术教育师资的专业素质也获得显著提高,形成了一支素质高、能创编乐曲、规范打谱、独立完成日常排练和演出任务的成熟团队。

3.坚持曲目创新,打造乐团合奏精品

民乐团专家及教师坚持自主原创,贴近儿童生活,创出的作品深受孩子们的喜爱。2010年5月28日,学校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走向未来——原创少儿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2011年6月18日,受国家大剧院邀请学校金帆民乐团成功举办了本年度第五场“青少年普及音乐会”(“乐海扬帆——青少年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打造了众多原创精品音乐。

4.搭建活动平台,促进综合素质提升

民乐团硕果累累。我校民乐团曾于2003年作为中国第一支出访奥地利的小学民乐团登上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举办专场演出;曾三度荣获北京市金帆艺术奖;曾连获四届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器乐节目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曾十次蝉联北京市艺术节比赛一等奖;多次举办专场音乐会。

艺术可以唤醒学生童年的梦想,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我们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耐挫能力,使他们懂得欣赏美,在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中能够表达美、塑造美。

迈向优质教育——拓宽发展路径,实现优质教育

随着民乐文化特色的成功崛起,为了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艺术的熏染,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学校开始寻找艺术教育特色的第二发展曲线,并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每个孩子都进入社团;第二步,开发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第三步,推进艺术教育向各门学科渗透。

为了实现“三步走战略”,学校确立了从“名乐团”到“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进而到“素质教育品牌学校”的“三级跳”发展目标;明确了从“聚焦艺术精品社团”到“研发艺术校本课程”再到“学科渗透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着手进行了从“聚焦高效课堂”到“开放第二课堂”再到“特色精品社团”的层级研究,努力实践着“把课堂还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真正建构多元课程框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课程中生动、主动、活泼的发展”,以逐步形成动态、生长性的“大”课程观,让师生在多元、自主的发展中,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体验,为学生创造幸福成长的环境。

1.转变乐团发展的业绩观

学校将重视比赛成绩,为学生升学助力的定位,调整转化为立足于学校文化的建设,通过特色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此外,学校乐团长远发展必须有前瞻性的站位,不能单纯地依靠比赛成绩拉动影响,而要把艺术教育特色作为学校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学生和教师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

2.研发校本课程,强化艺术教育渗透

教师从不同学科课程中挖掘艺术教育因素,自主开发出了与艺术教育相关的一系列校本课程,涵盖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门类,初步形成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课程支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将思想教育形象化、艺术教育多元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开辟第二课堂,建设多彩学生社团

配合艺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还注重第二课堂的建设,调整并建设教师喜欢、学生满意的“普及型社团”。并以学校前期民族艺术教育方面的优势为依托,在建设“普及型社团”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民乐、古曲、笔墨留香、民族舞蹈、朗诵、经典诵读六大“精品型社团”。实现从单一的“民乐社团”向“普及型社团”、“精品型社团”共同成长的过渡。

4.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积淀深厚文化素养

学校从“中国民乐与中国古代诗歌的联系”入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了不同内容的经典诵读。学校民乐团、舞蹈队、古曲社团还联合为一些传统经典文本谱曲、编舞并诵唱,如《弟子规》、古诗词。这对于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艺术综合发展,形成厚重文化底蕴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2年5月31日,学校为了更好地总结艺术教育、社团建设、校本课程实施成果,举办了“让花儿绽放”文艺汇演。学生、家长和教师同台展示学校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的校本课程和精彩的民乐曲目。

在如今的安慧里中心小学,艺术教育不再只是少数“精英孩子”享受的特权,而是作为一种文化普及,滋润众多学生的心灵。

走向学校品牌——创新教育模式,建设学校品牌

在学校艺术教育已取得成果基础上,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创新学校特色教育模式,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均衡发展奠基上。

1.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三结合,实现“群体均衡”

联动社区资源,共建艺术园区。为了进一步拓宽艺术教育空间,学校与亚运村社区活动中心启动了共建艺术园区项目,双方共同组建了多个艺术类社团。自此,“学校与社区横向联动,为学生幸福成长奠基”的教育管理新模式开始走向实践。

探索新型家校合作模式。学校借鉴英国、美国的家校合作模式,结合自身特点,以艺术教育为桥梁探索了新型的家校合作模式。我们建立家长俱乐部,做家长的教育顾问;举办系统培训、专题讲座、定期交流向家长传授科学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同时,我们还努力转变家长角色,让家长做学校的主人。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举办“我们家的歌”征文、评选活动,在学校指导下,由学生和家长填词,学校评选,并对优秀作品谱曲,择优在学校各种活动中演唱。针对当前城市家庭独生子女较多的特点,为了加强亲子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恩意识、规则意识和乐群意识,学校还发起了“找寻爸爸妈妈童年的游戏”活动,引导孩子在向父母学习游戏和在学校介绍组织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健全完善的人格。为了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进亲子感情,和睦家庭关系,树立美好梦想,学校举办了“阳光梦想,快乐在飞——家校趣味运动会”。进一步密切家校合作,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优势互补。

2.熏陶滋养、内外兼修、多样发展三促进,实现“个体均衡”

全方位发展,建立“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基地”。长期以来,学校艺术教育彰显的自由、开放和创新精神赋予了我校以勇气,使安慧里中心小学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0年全国首家“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基地”正式启动。目前学校结合绘本、漫画等艺术教育元素开展的性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模式也已取得初步成果。

把握发展内涵,规范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教材研发。今年,学校在原有21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开始设计研发《学生艺术教育素养提升》课程。与原有校本课程相比,此教材对教师的关注点、兴趣点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点进行了整合及深入挖掘。从培养知识技能、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等方面综合思考,研发成功后将成为安慧里中心小学学生的必修课程,每周一节,涉及到12个艺术门类,引领学生从感知到体验,再到实践,力求实现校本课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资源最大化、功能最大化。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的同时,更对教师的成长具有规范和辅助作用,形成师生共同收获、共同成长。

教学品牌建设范文4

关键词:高职;专业;品牌;办学特色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使考生不再满足于能上大学,而是开始考虑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因此,高等教育办学者已开始重视品牌专业的创建与维护。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较短,目前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整体品牌形象的高职院校还不多,因此,从打造品牌专业开始,真正办出高职特色,是提高高职办学质量的切实之路。只有将更多的专业建成品牌专业,才能形成品牌院校,才能不断提升市场形象,实现考生、用人单位、学校三赢的局面。

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发展急需建设品牌专业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之一就是推动高职院校加强高职专业的改造与建设,打造品牌专业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共识。近几年职业教育发展较快,每年都增加一些高职专业,在专业数量上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专业建设的质量上仍重视不够,致使个别专业报考率、就业率低。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按照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打造高职品牌专业,以此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品牌专业是形成高职办学特色的基础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该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形成自己办学特色的过程中,专业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是通过专业特色实现的,因此抓好品牌专业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我校充分利用地理和外部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管理、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满足了三峡旅游发展和三峡工程等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品牌专业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和特色办学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必须具有体现自身特色的品牌专业。

品牌专业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地位品牌专业体现着一个专业的培养能力与质量、信誉和形象,是赢得市场的法宝,也是专业发展的潜力所在。品牌专业是一所大学社会地位的反映,是某一专业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凝结在专业品牌中的社会认可度。通过品牌专业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的知名度自然会提高,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就会大量云集,学校的办学地位也会不断提升。

品牌专业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市场竞争力就业问题是每位家长、考生在选择就读高校、权衡投入与回报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所以品牌院校、品牌专业自然成为首选。品牌专业的价值体现在能提供给受教育者比一般专业较多的利益,对受教育者来说,品牌专业价值的实现可以降低受教育者选择专业的风险。品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会在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成为用人单位竞相追逐的对象,从而大大提高受教育者的市场竞争力。

品牌专业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人才的培养、学校形象的树立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都离不开专业建设,学校应该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善于利用自身和社会资源,选择有代表性的专业进行品牌建设。品牌专业建设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所以必须科学拟定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品牌专业的建设。品牌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人才培养符合度指标品牌专业要求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建设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采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创新的办学模式,突出特色,达到省内领先、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水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品牌专业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之一是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在社会上的影响,因此,品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符合时代要求,人才培养规格要定位准确,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要能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体现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符合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具体要求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科学,定位、课程设置等应通过专家与企业界人士的评审。

师资力量指标品牌专业必须拥有在该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学术水平或社会影响力较高的专家、企业界人士作专业带头人,带领专业教师齐心协力建设好该专业。一方面,专业带头人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凝聚一批专家学者为品牌专业建设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专业带头人长期致力于该专业领域工作或研究,对本专业的技术以及学术发展非常熟悉,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方案,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一流的教学需要拥有一流的专业教师队伍,品牌专业教师队伍应该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高级职称比例要求≥30%,青年教师中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要求≥35%,“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求≥60%,专业基础课及主干课由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主讲的比例要求≥80%。

实践技能训练条件指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师资尤其是“双师型”师资充足的条件下,品牌专业还必须有充足的可供学生实践、训练的基础设施与场所。首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应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功能,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训练需要,生均实验室面积或生均设备台数应达到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其次,应具有较稳定的能满足学生实训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有相应的考核和监督检查指标,以确保实习实训能达到教学大纲预期的要求。

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指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因此,品牌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实用性、实践性、现代技术含量高的特点,课程内容应能反映当前社会先进技术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的要求。品牌专业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革新均应走在同类院校的前列,具体可作如下要求:省级或部级精品课程≥1项;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或使用反映教学改革要求、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质量的自编教材比例≥60%;专业课由“双师型”教师或兼职教师上课的比例≥80%;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例≥20%等。应健全品牌专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运行良好,教学指导委员会能实质性、制度性地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社会需求调研与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应制度化、经常化,应能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指标品牌专业除了在学术研究上达到同类专业的领先地位外,检验品牌专业的实力或优势要靠非常现实的指标,即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品牌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专业技术水平精湛,拥有行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强,专业技能合格率≥95%;职业技能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100%;毕业生就业率应达到95%以上并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品牌专业建设措施

制定科学合理的品牌专业建设规划品牌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财力、物力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如品牌专业建设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对师资的引进、培养等作出规划,以满足实践技能培养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为调动积极性,便于检查、监督,品牌专业建设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既要有短期的计划,又要有长期的建设规划;既要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色,又要不断提升专业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创新教学品牌专业建设要把转变教育观念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技术应用能力与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探索产学研结合、以能力培养为基础、具有高等职业教育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特色品牌专业建设要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重组课程结构,创新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编写、更新适合高职特色的专业教材。要不断形成培养模式灵活多样、职业特点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专业,使品牌专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与认同度不断提升。

加大品牌专业建设的软硬件投入完备的软硬件设施是品牌专业开展教学与科研的基础,拥有一支业务水平高、勤于钻研、充满朝气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品牌建设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对从事专业教学的师资要求更高,既要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要能培养出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又要能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职业修养很高的人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化建设设施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使品牌专业在软硬件设施上与竞争对手比较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加强品牌专业的宣传品牌专业建设除了练好内功外,为了能够招收到高素质的人才,为今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带动专业形象的提升,必须注意加强对外宣传。一要积极鼓励品牌专业教师走出去,广泛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教师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二要利用高考招生咨询等活动,广泛地向考生和家长宣传品牌专业的定位、办学条件及特色,达到使其了解、熟悉、认同的目的;三要通过参加校外各类技能比赛活动,展示品牌专业学生的技能和精神风貌,使品牌专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美誉度、竞争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朱中华.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2]施爱平,等.高校专业品牌化建设刍议[J].江苏高教,2005,(4).

[3]甄贵章.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5).

教学品牌建设范文5

关键词:民办 本科高校 品牌建设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195-01

1 品牌建设与民办本科高校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

截至2012年4月24日,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403所。其中,本科层次民办高校87所,由独立学院转设的民办本科高校25所。随着民办本科高校办学层次的逐步提高,数量的不断攀升,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1 品牌建设是民办本科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的切入点

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基础是规模,核心是质量。随着民办本科高校在群体规模和地域规模上逐步趋于稳定,社会关注的焦点开始从“规模”转向“质量”。品牌是民办本科高校内涵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民办本科高校以品牌建设为切入点,适应社会需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民办本科高校实现战略转型的客观要求。

1.2 品牌建设是民办本科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点

民办本科高校之间展开的一切竞争,最终都将体现在品牌上。生源是民办本科高校的生命线,生源数量和质量对民办本科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高考招生录取分批次进行。民办本科高校将参与同批次录取的公办本科高校和专业展开竞争,品牌将是影响考生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考生的选择才是硬道理,2011年,民办高校录取不满,甚至缺口较大的情况依然存在,如果采取降分完成录取计划势必影响生源的质量。可以说,同层次民办本科高校,甚至民办与公办高校之间的“品牌竞争”时代已经悄然来临。通过品牌建设打造特色教育品牌是民办本科高校安身立命,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点所在。

1.3 教育品牌是民办本科高校体现综合声誉的闪光点

一般说来,品牌的形成有两种途径[1]:一是自发式的。亦即品牌的形成是通过自然渐进地积累过程完成的;二是自觉式的。亦即品牌是通过所属主体有意识地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的推动,加速形成,这一行为过程又被称为“品牌建设”。民办本科高校有意识开展品牌建设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有助于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2 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品牌是民办本科高校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品牌建设意识相对薄弱

新形势下,民办本科高校只有拥有公众信赖的品牌,才能赢得顾客的忠诚,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主动权。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意识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一是学校领导层对品牌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二是品牌建设投入不足。三是重视短期招生行为,而对品牌建设和维护却比较短见。

2.2 品牌建设定位不尽准确

民办本科高校准确的品牌定位,可以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干劲的作用;可以实现学校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促成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可以提高学校在同类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2]。目前,由于民办本科高校对品牌建设定位缺乏深入的研究,规模上想方设法建设新校区,扩大地盘;层次上盲目追求节节攀升;类型上追求综合性、研究型,机械照搬普通公办高校的办学思路和模式。

2.3 品牌建设趋同现象严重

高等教育市场,尤其是民办本科高校之间激烈的竞争,导致教育服务产品差异逐渐缩小,品牌建设趋同现象日益严重。事实上,民办本科高校面临的高等教育市场,更接近于垄断竞争市场,“竞争”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关键是民办本科高校如何通过自身的品牌建设,创造出“垄断”的因素来,这才是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的关键所在。

3 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等院校品牌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通过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等形成的具有“独创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社会美誉度和知名度[3]。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投入的渐进过程;是一个科学引导,主动创造的开拓过程。

3.1 强化品牌建设意识,加大品牌建设投入

所谓高校品牌意识,是指高校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民办本科高校领导层对品牌价值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到高校品牌建设的决策导向。强化品牌建设意识,首要是让学校领导层从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品牌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将领导对品牌价值的认识作为价值观指导行动;最后,全员参与,共同建设。全员品牌意识,是品牌建设成功的基石。

3.2 明确品牌建设定位,制定品牌建设方案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也必须是分层次、多科类的。民办本科高校进行科学的自我发展定位,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是成功的前提。品牌建设方案,是民办本科高校进行品牌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其次,注重品牌建设过程中的开发和创新。

3.3 突出品牌建设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目前,改建升格的专科或职业技术院校是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主体。许多民办本科高校尚处从专科向本科转型、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在转型过程中,突出品牌建设的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是其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民办本科高校就其属性而言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它与学术型本科院校随处于同一层次,但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人才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4]。特色办学、差异化发展,建设个性化的民办本科教育品牌,是民办本科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必然选择。

3.4 采取关系营销策略,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民办本科高校通过理清顾客市场、招聘市场、供应商市场等六大市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关系资源优势,不仅有利于提高民办本科高校的品牌知名度,而且对民办本科高校品牌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的转变,以品牌建设为依托,科学定位、提高质量、塑造特色等是民办本科高校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历史选择。

参考文献

[1] 杨尧忠.从民办高校的竞争看“学校品牌建设”与品牌建设系列专栏作者鲍传友教授商榷[J].财经政法政法咨询,2012.

教学品牌建设范文6

关键词:民办高校;品牌建设;对策

当前,国家社会经济较快发展,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高等教育竞争局势进一步加剧,这些对民办高校来说的发展非常不利,对此民办高校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发展出路,努力进行突破。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我国民办高校发展面临处于弱势,民办高校“企业”的本质和“民办”的身份使其不得不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关于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的研究有助于打破这种弱势僵局,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为民办高校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民办高校为了更好的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保持自身的发展优势,必须积极的建立自主品牌。而品牌的建设可以显著提升高效的竞争实力以及知名度,高校必须着力进行构建自主品牌,对此我们围绕构建高校品牌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策略。

一、民办高校基本情况概述

本文主要围绕民办高校品牌建设进行研究,民办高校重点在“民办”,主要含有两方面内容,其一,经营归属,其二,民办高校是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创建的,高校的所有权以及经营权全部属于相应的组织或者个人[1]。其二,经费来源,民办高校创建经费主要来自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或者经营性收入,属于非财政性质的教育经费[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办高校是有绝对的商业性,民办高校多年的实践也验证了这一点,民办高校的运作类似于企业运营,很多的高校设置了董事会,采用校长负责制。而“高校”也指的就是高等教育类院校。综上,对于民办高校,我们定义为具有一定盈利性质的经营高等教育服务或者产品的私营化服务[3]。明确“市场机制是关键,行政机制是基础”这一理念。民办高校“财源”来源于“生源”,而“生源”又依赖于学生“出路”,所以民办高校的品牌机制主要倾向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但绝不可忽视以行政机制为基础,若不能在行政机构规定的某些即使不是具有本质性的指标上“达标”,难以通过“官方”认同,那学校生存就成了问题,更不用说品牌建设了。

二、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进行自身品牌的建设是其对自身品牌设计、宣传、保护等一系列的活动,民办高校通过积极的建立品牌,可以切实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和影响力,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提倡民办高等院校的品牌建设,有利于优化其培养模式,强化教学质量,在培养规格、生源结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思想、学校管理,就业途径等方面获得长足的发展[4]。民办高校进行品牌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民办高校知名度的提升

民办高校积极建立自身品牌,提升学校的辐射力,较高的知名度会吸引更多家长以及学生的关注,由此可以为学校争取更多的生源,可以很好的保证和补偿经费,显著提升高校的吸引力,有利于学校的良性发展。

(二)加强核心竞争力

类似于私营企业,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实力、潜能、长远发展的动力更多的会反映在核心竞争力上,学校积极的构建自身品牌,并希望通过这一措施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显著增强。

(三)促进民办高校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民k高校的品牌意识逐步增强,各个学校都在积极建设高校品牌,推动了高校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会进一步优化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结构,由此全面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四)提升民办高校凝聚力

品牌可以创造凝聚力,不仅能够促使民办高校互帮互助,同时还可以使各大高校教职员工形成强大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学校教职人员的认同感,使其更加专心的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由此可以切实提升教职人员的整体素质,减少人员的流失,为高校的后续发展储蓄充沛的力量。

三、国内外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的研究现状

对于高校品牌的建设,国外很多的民办高校非常重视,并且取得非常显著的成就,比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都是享誉世界的民办高校,他们在品牌建设以及研究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就,甚至是这些高校的品牌建设取得的成效比公办高校更为明显。而国内对此研究基本属于空白,一方面很多民办高校自身对品牌建设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外部社会尤其是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并不重视,品牌建设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四、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意识不强

在国外,很多一流的大学比如日本的早稻田、美国的哈佛,这些都是民办高校,这些学校通过自身强大的专业优势、高效的教育模式等创造了享誉世界的品牌,屹立于世界名校之林。反观国内,民办教育本身起步较晚,大多数学校也缺乏较强的品牌意识,只关注教学质量以及办学内涵的提升,对于高校的品牌建设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常忽视品牌形象的塑造,几乎不存在品牌的宣传和传播,学校品牌影响力严重不足,品牌的积极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使得学校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水平始终无法得到提升。

(二)品牌建设缺乏基于市场的长远规划

民办高校品牌建设和高效的人才培养周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项长期发展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部分民办高校没有进行长远的规划,在高校未来的经营活动中缺乏对品牌建设的考量,同时高校缺乏完善的品牌建设机制,没有有效的可行性措施以及品牌建设执行方案,导致高校品牌建设过于表面化,只是停留在塑造品牌形象的层面,没有对品牌建设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如何利用品牌为学校创造更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没有进行详细研究。所以,必须积极的研究品牌建设战略,对民办高校确定自身长期发展战略,获取长远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三)缺乏官方、政策方面的支持

在我国,民办高校缺乏良好的办学环境,政府对于民办高校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国家教育政策、地方政府、银行贷款等都在面临差别性待遇,由此民办高校要想顺利的发展非常困难,只能从自身方面争取更好的发展,在部分地区民办高校所受到这种不平等待遇非常异常。这些都加剧了民办高校办校的困难程度,对此我们需要积极争取政府各项有优惠政策的支持,谋求更加宽松、平等的发展空间。

(四)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

当前,民办高校在最近几年取得了较快发展,一些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学校的办学质量尚且没有获得社会普遍的认可。教学资源同教学需求相比存在较大的缺口,部分毕业生素质偏低。此外,站在科研角度讲,的确这些年部分民办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开展科研工作,并且获得一定的成就,但是更多的民办高校在科研方面较为欠缺。

五、以“新东方”为例解析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研究建设对策

(一)新东方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学校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可分为创业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品牌建设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创业阶段侧重品牌设计与定位,稳定教育质量,选择办学特色,制定发展战略;成长阶段则关注品牌认知与传播,形成共同愿景;成熟阶段加强品牌体验与创新,学校文化建设。

新东方在建立初期顺应历史发展,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从而兴起并快速发展起来,甚至成为行业顶尖单位。新东方的上市之路,被看做是民办教育机构产业化道路的试水。民办教育要向世界学习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国际化的、规划化的管理和运营体制,做人、做事的正确的心态以及如何整合资源,参与竞争。新东方非常重视自身品牌的建设,加强人才――无形资产的引进、培训。有意识的增加价值链价值,加大广告的投入,积极的拓展推广渠道,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努力创造价值,这也是高校品牌建设的最为关键的部分。

(二)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高度重视品牌建设

建立品牌意识,认识品牌对学校发展的意义。积极的进行品牌设计,在用户心中建立质量稳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学校整体认知[5]。民办高校建校以来形成的文化积淀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当中,文化底蕴一方面蕴含在学校的建筑房屋、教学设备、学校名称以及不同的物质环境中,另一方面还凝聚在学校师生的价值理念中,这些更是学校获得稳定和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6]。民办高校为了塑造自身的品牌,需要建立树立良好的办学理念,在高校经营过程中不断的渗透办学理念,牢固自身的品牌意识,确定科学的品牌战略,能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品牌,由此不断提升学校的竞争,深层次发掘学校内在的发展潜力,促进民办高校的稳步持续发展。学校品牌建设的内涵主要是学校的精神文化。高校文化是学校品牌灵魂所在,全面融合了科学的教学理念、完备的教学指导、高效的管理模式、以及优良的校园文化[7]。优良的校园文化充分显示了高校自身的形象,是维持高校顺利运行的内在力量,有利于高校吸引力的提升,激发高校学生的意念,对于高校品牌自身溢价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帮助学校进行品牌的宣传和推广。为了进一步发挥学校文化的正面影响力,就必须积极的推行学校文化建设。此外,民办高校的品牌建设应注重品牌两种评估机制,即官方认可(以官方和半官方名义授予的奖项)和社会的认可(社会评估机构根据对于在市场竞争中的选择结果所作出的评价)。

(三)加大市场宣传,开展学校品牌的市场营销机制

民办高校要想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中始终保持绝对的优势,不仅需要高素质人才、过硬的教学质量以及显著的学科优势,更需要积极的进行自我宣传、自我营销。当前已不是过去那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民办高校必须着力建设自身品牌,积极的营销高校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在此高校需要慎重选择合理的传播方式。品牌传播,通过政府、教师、学生、家长、媒体等多种传播途径,加强学校品牌在大众心中的认知度。民办高校品牌宣传渠道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做起:首先,通过各种传媒对学校自身的品牌形象予以大力宣传,这对于民办高校运用新闻事件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制造热点新闻有效吸引大众以及新闻媒介的注意,从而提升高校的美誉度以及知名度;其次,借助非公众媒体对高校品牌形象进行宣传,比如,组织教师或者学生参与部级或者省级的学科、技能比赛或者精品课展示等活动,而优秀的师生就是学校品牌形象最好的宣传和展示,对于塑造良好的高校形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争取政府出台支持政策,保障民办高校品牌发展

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自身的切实努力,同时也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政府应当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创建一个积极的发展环境,出台相关的创新性措施,去除政策方面的歧视,确定民办高校同公立高校在法律上同等的地位,此外,在财政补助、税收优惠、抵押贷款、土地使用等方面享有同公立高校相同的待遇,在教育长远规划中纳入民办高校教育相关发展帮扶政策。积极的扶持一大批优秀的民办高校,建立一批具有显著品牌特色民办高校,由此全面带动民办高校整体的发展,进而形成公办、私立高校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