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生培养工作计划范例6篇

优秀学生培养工作计划

优秀学生培养工作计划范文1

一、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努力优化人才工作基础与人才工作环境

1.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工作有关会议的精神和人才规划,结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时研究人才工作,制定年度人才工作目标任务。

2.重视优秀人才服务工作。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召开优秀人才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关注优秀人才的身心健康。

3.做好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为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做好基础性工作。

4.及时开展教育人才队伍现状调研。

5.建立人才信息库

二、不断完善教育人才管理制度,及时做好教师补充和调配工作。

1.继续做好学校教师缺员补充工作,制订中小学教师补充计划,并配合人事部门做好公开招聘教师工作;通过“特岗教师”招聘,将专业教师安置到农村中小学;招聘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充实到县城学校任教。通过引进优秀毕业生,带动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2.根据《吉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吉政办发[2015]71号)要求,经过调研,制定《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做好教师交流调配工作,促进师资资源合理均衡配置。

3.改善校长考核和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择优选聘。

4.做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强化职称评审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的杠杆与导向作用。

5.做好城镇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支教工作,带动学校整体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努力加强教育人才培训与培养工作,不断提高人才素质

1.举办各类教师培训,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培训,做好“国培计划”的推荐和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2.开设受教师欢迎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将农村教师培训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县级网络远程培训,提高培训效益。

3.通过远程信息教育、举办校长培训班、参加上级部门和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培训教育管理干部,提高教育管理队伍整体素质。

4、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高考、中考水平,抓好职业学校招生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培养当地实用性人才两不误。

5.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组织骨干教师开展结对子、送课下乡活动,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示范和辐射作用,以优秀的名师群体带动学校整个团队,充分激发广大教职工创先争优的进取精神,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构建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长效机制

1.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思想素质。

2.开展教学业务竞赛活动。着重通过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选等系列活动,着力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3.积极做好有关优秀人才的推荐、评选、表彰和事迹宣传工作,营造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氛围。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心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工作。

开设对口、适用专业(焊接、机械加工、数控、汽车维修和酒店管理等专业)。促进与企业的联合,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就业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大专业课教师的培养力度,安排教师参加省级、部级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六、保障措施

优秀学生培养工作计划范文2

一、深入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推动科学发展,人才是关键。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赶先进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县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基本形成了一支具备相当规模和实力的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但与发达县市相比,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层次、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短缺等问题,制约了跨越发展的进程。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建设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强县”及省级工业强县、农业强县、教育强县、商贸物流强县、文化强县和省级优秀县城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意识,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和更宽的胸襟,千方百计聚集人才、吸引优秀人才、留住需要的人才,努力实现由人口大县向人才强县的转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落实优先发展、以用为本的方针,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为重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抓好重点人才工程的组织实施,完善人才发展的配套体系,努力扩充人才总量、盘活人才存量、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效能,为开创我县科学发展、赶先进位新局面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切实抓好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各级各部门要把建设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一)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核心,加强党政干部培养。搞好对乡科级干部的培训,力争五年内轮训一遍,每人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继续深入实施“青年干部培育工程”,进一步提升青年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其投身发展、服务发展的热情,促使广大青年干部脱颖而出。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开阔视野、丰富工作经验。分行业和系统举办专题研讨班,提升党政干部适应科学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二)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以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为载体,抓好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业、农业、教育、文化、卫生、城建等部门和相关用人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培育计划,下大力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深造和知识更新。

(三)以提高服务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能力为导向,加强技能人才培养。通过学校培养、岗位实训、自学提高等方式,努力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培养一大批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的高技能人才。依托用工基地,实施定向专业培训,加快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引进专业师资,优化学科结构,提高整体培养能力。

(四)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加强乡土人才培养。以农村干部、生产能手、经营人才、能工巧匠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选拔培养一批“乡村之星”,建设一支规模较大、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技术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定期开展乡土人才资源调查,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带头学科学、用科学,在脱贫致富中表现突出的“田秀才”、“土专家”选拔充实到乡土人才队伍,打造一支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带动一大批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走向科技致富的道路。

三、切实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优秀人才

县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履行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职能,切实抓好高层次毕业生来威就业工作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开发工作,每年制定计划,报经县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后分年度抓好落实。

(一)实施高学历人才引进工程,做好高校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安置工作。以创新的思维,开辟绿色通道,制定和落实好高层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五年内,每年接收和吸引200名左右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来我县工作。国民教育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可在全县任何一个地方先落户后择业。县、乡党政机关在编制限额内接受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报经上级有关机关同意后,可按特殊职位直录、简化程序;双学士学位及列入国家“211”计划院校的本一以上高校毕业生,在编制限额内可安排到县乡事业单位工作,凡我县事业单位工作急需、专业对口的,可以优先解决编制或先进后出,列入全额财政供养。利用上年度事业单位自然减员腾出的编制,每年要集中组织1-2次事业单位用人统一招录工作,用于公开招录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按照编制情况,由县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拿出招录计划,报经县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后实施。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县规模企业、重点企业、民营企业就业。每年招考一批本科毕业生到我县规模企业工作,可将人事关系挂靠在相关的事业单位,列入财政供养,并由县财政以工资卡形式发放基本工资,企业按不低于同等条件人员的待遇另行发放工资,工作满1-2年后,根据本人申请及挂靠单位编制情况,选择留在企业或回到挂靠事业单位工作。大专毕业生在企业工作满7年,经考核合格,可以参加县乡事业单位招聘本科生的考试,考试合格者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在企业工作年限计算工龄。

(三)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县工作。重点引进服务六大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壮大急需的专家,尤其是对促进我县经济发展能发挥突出作用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教育、卫生等部门也要积极引进名师、名医等高层次人才。根据工作需要,符合任职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经批准可直接聘用担任相关部门及事业单位的领导职务,最高可安排正科级职务。到事业单位工作,可以优先解决编制或先进后出,专业技术职务可直接聘任;到企业工作的,除享受企业给予的工资、福利待遇外,同级财政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从外地辞职来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用人单位报经县组织人事部门审核批准,可恢复其原身份和职级待遇,工龄连续计算。原为省市级专家的,由县财政部门按其原标准为其发放科研支持经费补贴。对高层次人才在住房、就医及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优惠,子女在我县中、小学及幼儿园就学享有自由择校权。

(四)加大智力的柔性引进力度。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吸引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鼓励高层次人才以多种形式在创办、领办、联办、协办经济技术实体,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攻关、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智力服务活动。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绩贡献及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挂钩;鼓励人才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投资创业。外来人才可以参加我县的各种评先评优。对来长期工作的优秀人才,可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做出突出贡献的予以重奖,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突出重点人才选用,确保“五强一优”目标实现

(一)围绕建设省级工业强县,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项目人才建设工程,围绕改造提升纺织服装、汽摩配件、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电子光伏三大新兴产业,培养一批熟悉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市场经济、资本运营,精通项目谋划、项目管理和项目合作,善于引进、运作项目的项目管理师。围绕推进全民创业活动,抓好民营经济人才开发,建立同等对待、优先考虑、重点支持机制,对政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民营经济组织平等开放;推进民营经济组织中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形成高层次选拔、规模化发展的新格局;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民营企业合作,搭建省内外、国内外民营企业之间的交流桥梁,造就一批具有较强战略眼光和管理创新能力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围绕提高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全面实施企业家队伍“素质工程”,加快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由政府出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脱产进修、免费培训,增长才干。

(二)围绕建设省级农业强县,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新型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等,扎实推进“大学生村官”、“持证下田”、“三支一扶”等工作。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送教下乡、农业科技入户活动,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劳务经济标兵,大力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使其成为既懂经营,又掌握现代科技知识,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复合型人才。

(三)围绕建设省级教育强县,加强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公开招聘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根据自然减员和编制情况,对有教师资格证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公开招录,充实到教师人才队伍;加大学前教育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招聘200名有学前教师资质的人才,充实到全县公办幼儿园。严格教师退出机制,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退出专任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健全教师评价体系,科学、客观、公正地对教师进行评价,全面调动教师的自主性、积极性。按照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健全、完善和创新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实施“名师工程”和“国培计划”,激励教师争当名师,提升教师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四)围绕建设省级商贸物流强县,加强以物流人才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以物流人才引进和开发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和人才引进工程,依托职业院校和企业,围绕物流、会展、信息服务业等培养造就一支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实施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和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鼓励经营管理人员参加更高层次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定期、不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我县举行讲座,选派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到省内外高校进行培训等形式,加快培育一批懂物流、会管理、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适应跨越发展需要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

(五)围绕建设省级文化强县,加强文化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造就一批书画名人、文化创意、文艺展演、新闻出版等专门人才;成立艺术团,招聘社会人员和专业人员,落实事业编制;加强对工笔画、乱弹戏曲、梨花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挖掘和培养,使乱弹等地方戏能够发扬光大;选聘优秀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室等文化阵地,逐步解决基层单位文化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围绕发展壮大旅游业,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旅游景点建设、旅游管理服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产品开发等专门人才,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围绕建设省级优秀县城,加强城镇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立足全面建设冀南区域次中心城市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管理城市。结合城镇面貌三年上水平,大力实施“城市开发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加紧培养造就一批园林规划设计管理、城镇规划设计、城镇设施建设、城镇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紧缺人才,重点引进一批城乡规划设计师、城乡规划建设技术骨干、城乡规划建设学术带头人。

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健全服务保障体系

(一)健全责任体系。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把人才工作放在战略的位置来抓,统揽人才工作全局,及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开展人才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担负起抓“第一资源”的重要责任,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列入实绩考核目标和范围。

(二)健全服务体系。健全县乡党委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快速的协调机制和有效的督促落实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构建人才资源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在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业务审批、人才招聘等方面为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务,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体检和疗养。

优秀学生培养工作计划范文3

基层一线成为

培养选拔干部的“主阵地”

在基层培养干部,从一线选拔人才,已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鲜明导向,“万名干部下基层”、“挂、包、帮”及创先争优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得基层一线成为培养选拔干部的“主阵地”。

在省委办公厅颁发的《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坚持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提拔重用在重大工作、重大考验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

贯彻落实这些目标要求,则需要进一步畅通渠道,打破体制,建立健全从基层一线遴选和培养党政干部的机制。从我省的实践来看,不少地方在建立竞争选拔机制、培训管理机制、科学考核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良好的成效。

从干部自身来说,在基层一线的工作经历,使他们更能感受到普通群众的困难与艰辛,使他们更能意识到基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不足。这些不仅能够培养起他们与人民群众的血肉感情,而且能提高他们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在政法系统工作多年的干部抓招商能行吗?”原任巴中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委维稳办主任的孟进,在去年8月被安排到巴中市经济开发区任党工委副书记后,人们不禁有些疑问。其实,在巴中,像孟进这样从机关到一线任职的干部并不是少数。

从2006年开始,巴中市就尝试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到2009年,通过开展“挂、包、帮”、机关干部回乡开展群众工作、“双千工程”等活动,使机关干部下派到基层挂职锻炼的载体更加多样。去年7月,巴中市委正式出台文件,从制度层面推进在“三个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工作,即在基层工作一线、招商引资一线、项目工作一线去培养锻炼、选拔任用和表彰奖励干部。

一线培养:干部成长的“练兵场”

巴中市发改委主任科员祁斌是个典型的“三门”干部,尽管业务知识很过硬,但却缺乏基层工作经验。2010年,他被选派到平昌县驷马镇挂任党委副书记,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锻炼,征地拆迁补偿、城乡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他来说都是一道道难解的“习题”。经过一年多的扎实工作,祁斌参与的驷马镇文明新村建设、双城蔬菜产业园区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示范点建设等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经过这一年的挂职,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基层组织的运行有了一定的认知,特别是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行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祁斌深有感触地说。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三个一线”工作任务重、责任大、环境复杂,是年轻干部锻炼成长的“练兵场”。近年来,巴中市共有10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通过“三个一线”的方式在条件艰苦、困难较多、群众需要的地方得到锻炼提高,使他们在基层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群众,锤炼党性、锤炼作风,在解决实际问题和驾驭复杂局面中增长才干。

2010年,巴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务员管理中心副主任白煜,被派到通江县广纳镇挂任副镇长。挂职期间,他带领全镇10余名大学生创立了全县首个大学生创业园,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同时整合镇域内产业发展,依托镇科学技术协会,创立了广纳镇农业技术协会、水产养殖协会、小家禽养殖协会、蔬菜种植协会等,为广纳镇农村经济的发展探索出了有效模式。

一线选拔:干部成长的“直通车”

去年换届期间,因为一线工作实绩突出,南江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波被委以市投资促进委主任一职。他上任后,立即组织编制了全市招商引资规划、重大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了投资促进工作机制,理顺了招商引资工作流程,仅3个月时间,就牵头策划、包装、推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63个。在第十二届“西博会”上,他策划的“四川巴中投资项目推介会”,共签约项目30个,总投资210.4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巴中市拓宽干部选任渠道,建立完善从“三个一线”遴选干部的机制,使来自基层一线和急难险重一线的优秀干部能脱颖而出,形成了一条干部“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上得来”的良性循环链,使“三个一线”真正成为干部成长的“直通车”。

33岁的李全庆是江苏邳州人,2009年,他被公选到市教育局副局长岗位后,分管学校安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工作。由于李全庆在工作上业绩突出,使得巴中市在2010年全省教育科研排名中名列前茅,全市校园安全事故大幅度下降。去年,在巴中市换届中,李全庆又走上了共青团巴中市委书记的岗位。

在去年换届期间,巴中市9名党政班子副职被提拔到市级交通、建设、农业、投资促进、扶贫移民等重要部门担任“一把手”,使在一线实绩突出的干部真正拥有了平台、得到了重用。巴中市计划在3―5年的时间里,市、县(区)级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三个一线”工作经历的达到一半以上,市、县(区)级机关中层干部队伍中具有两年以上“三个一线”工作经历的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市、县(区)级机关县处(乡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具有“三个一线”工作经历的达到100%。

待遇倾斜:干部成长的“希望田”

在巴中,连续在乡镇担任党政正职满10周年以上,且德能勤绩突出、符合条件的现任乡镇党政正职可享受副县级非领导职务工资医疗待遇。这是巴中市推行政治经济待遇向“三个一线”倾斜的实例。

南江县南江镇党委书记翁晓洪,从事基层工作28年,曾当过11年工商干部,又在双流乡、乐坝镇、南江镇等乡镇担任党委副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等职务达17年之久。2011年7月,按照规定,他开始享受副县级非领导职务工资医疗待遇,这让他备受鼓舞。

巴中市积极落实各项激励保障措施,让干部安心在一线工作,切实让“三个一线”成为干部成长的“希望田”。市委专门出台政策,规定在乡镇连续担任党政正职满10周年以上,可享受副县级非领导职务工资医疗待遇;在乡镇连续担任副科级领导职务满10周年以上、且符合条件的,可享受正科级非领导职务工资医疗待遇;在乡镇工作累计满20周年以上、且符合条件的科员,可享受副科级非领导职务工资医疗待遇……政策实施以来,已有14名乡镇党政正职享受了副县级非领导职务工资医疗待遇。

同时,干部人事招考名额也向“三个一线”倾斜,巴中规定公开录用公务员和新提拔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应有一定名额定向招录优秀村干部和服务基层项目人员。近年来,巴中市公选了22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乡镇副职,公开考录15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委会(居委会)主任为乡镇(街道)公务员,从大学生村干部中公开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59名。

链 接

我省实施“111计划”

优秀学生培养工作计划范文4

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加强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竞争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企业培养来之则能用,用之则能行的有一定理论、实践能力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优秀人才,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进行了卓越人才需求调研,目的在于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和相关企业对一般和优秀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服务方向;分析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我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卓越人才培养;企业需求;调查分析

1概述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院于2011年4月启动了首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也启动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了明确企业对网络技术专业高质量、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明确企业对相关岗位人才的具体要求,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规划,我们针对川渝地区的一些相关网络公司,政府部门及我专业部分优秀毕业进行了本次卓越人才的需求调研。

2调研概况

1)调研目的通过座谈、调研和统计,收集企业、行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分析高素质人才胜任的工作岗位,明确高素质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等信息,为我们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打下坚实的基础。2)调研时间、对象及方法本次调研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调研时间为2011年9月25日至9月3O口,调研对象为西安开元电子实业有限公司、重庆彩多通信工程有限公司、重庆朗佑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重庆邮政储蓄信息部以及万州招商局等企业及政府部门;采用会议座谈的方法进行调研。第二阶段的调研的时间为2O12年2月9日至5月9日,调研对象为川渝地区网络工程相关企业及我专业部分优秀学生所在公司,包括北京恒盛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庆新媒农信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博瑞得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博瑞得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调研的方式为问卷调查和企业走访相结合的方式。3)调研内容本次调研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相关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卓越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就业待遇及发展前景较好的职业岗位群,企业对优秀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优秀毕业生对目前专业课程开设的想法及建议,以及优秀毕业生就业去向等。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卓越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1)就业岗位需求情况本次座谈企业6家,发放26份专业人才需求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岗位需求主要分为5大类:包括计算机网络组建,网络系统管理,网站开发与组建以及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维护维修与销售。具体的岗位需求情况为:网络工程师占岗位需求总数的76.9%,硬件维护工程师占57.1%,技术支持工程师占73.1%,运维工程师占69.2%,网站维护占46.2%,售后工程师占69.2%,售前工程师占53.9%,计算机及相关品的维修占38.4%,宽带安装与维护占42.3%,网页设计与制占34.6%,网站开发占53.9%,其他占19.2%。在这些就业岗位中,在这些就业岗位中,网络工程师、运维工程师、硬件维护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站维护工程师的薪资待遇相对较高,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2)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通过调研了解到企业对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如下:具备项目分析的能力;网络工程(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规划、实施、测试与验收的能力;网络设备的安装配置能力;网络服务器安装配置能力;网络路由器配置与管理能力;网站的开发与安全管理维护能力;网络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基本能力等。另外调查还显示企业用人的理念中,对个人素质的要求甚至大于职业技能的要求,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求学生会做人、情商高、讲诚信有担当。

4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建议

1)夯实基础,分类教学。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通识教育教育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过程中需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所以较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所以在课堂中夯实学生的基础,选拔有意愿的学生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某一个方向有针对性的加强。教学中应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在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2)重技能更重素质的培养。根据企业用人综合素质的要求,在进行卓越人才培养时,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有吃苦精神、敬业精神、有担当、学会感恩、不随意跳槽,否则有再好的技术也是无用的。同时,要注重人文素养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有才无德的人才。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做到技能与素质并重。3)培养有理论、实践强的优秀人才,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说,基本技能的掌握相对简单,综合素质的提升,必须有理论知识的支撑,另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所以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学校、省市级的技能竞赛,利用一切资源多进行有效的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同时,高职院校积极加强与周边企业或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合作,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实现产学结合,在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的同时,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储备更多优秀的人才。无论对学校,还是对企业而言,培养有理论、实践强的优秀人才都是其追求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努力从多方面入手强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4)课程的开设应面面俱到,且有侧重点。根据调研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外设维护与维修、网络产品配置、网络工程规划与实施、综合布线、服务器配置与管理、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管理、办公软件应用、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等,在这些课程中,核心课程为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工程规划与实施、服务器配置与管理、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维护,在卓越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先打好学生的基础,在根据优秀学生的特长,指定专门的导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5)推进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依据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师资队伍职业道德建设,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自觉的提升自身的修养,努力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二是,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使之趋于合理化。具体而言,应从知识结构,学历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结构等多方面入手。三是,注重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卓越人才培养的对师资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实战能力,必须能够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且具备一定的职业经验。

5总结

通过本次的调研,使我们明确了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岗位需求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进行卓越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毕业生来胜任企业的中、高级岗位,只有明确了企业需求,按照企业、行业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必将能够培养出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郭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J].科技经济研究,2013(12).

[2]张永旺.高职院校体验式教学与学生可雇佣性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5).

[3]杨健.基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课程改革[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6):110-111.

[4]郦丽华,谢鹏,李清平,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双证融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22-24.

优秀学生培养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北京理工大学 工科研究生 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21-02

一 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按照到2020年我国要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未来10年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以及具体措施。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然而早在2005年,钱学森对建言时就提到,“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钱学森认为具有民主而又活跃学风的加州理工学院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他指出真正的创新是“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

从2003年研究生扩招以来,全国高校招收研究生从26万人到2013年的计划招生584416人,10年间翻了一番。然而,近年来,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2011年,硕士的就业率甚至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研究生作为建设创新国家的生力军,其招生规模扩大,而培养质量却没有相应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严峻的形势。西南大学王许人概括了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三大原因:一是原创性成果少,创新能力不足;二是在选题和方法上缺乏自主探索;三是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限制创新。而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又有其特殊的成因,如何制订切实有效的培养方案并探索出可行的创新教育模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作为一所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的,理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面临的工科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较为典型,并有较为成功的创新能力培养改革方案,具有可移植性。

二 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1.入学选拔机制欠合理,在读筛选机制不完善

在研究生之前的学习阶段,我国工科学生大部分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在基础能力方面可以满足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通过再教育,在一般工作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运用现有科研方法的能力以及成果的表达能力等方面进步较快,但在杰出人才所必须具有的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通过调研,大部分入学选拔考试从内容和题型上看,大多数题目还只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上,很少有突出评估应试者创新素质的题目,反映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比例相对较少,在入学复试阶段也是走形式,没有精心组织设计考试过程,从而未能真实客观地考核入学学生的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水平,导致入学考试只选拔出“应试型”人才。与西方国家“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不同,我国则是“严进宽出”。入学后,没有建立起良性竞争的筛选机制,淘汰率低,西方国家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大约在30%,而我国基本上是零淘汰率。这导致研究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只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更谈不上创新能力。

2.导师角色“老板化”,科研平台“公司化”

研究生大规模扩招,而大部分高校并没有配置足够的师资力量,导师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现今一位导师带多名甚至数十名研究生并不罕见。这导致即使导师有足够的学术水平,也无法有充足的精力去指导每一位学生。教育资源紧张,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而学生只沦为替导师干活的工具。

科研项目是孵化创新成果的温床,深度参与科研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措施。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TSSM计划在高校预研中,研究生作为主力军得出许多创新性的设计方案。而在国内,某些导师变成跑项目、要经费的老板,交给学生的科研项目往往是没有创新性的工程任务;学生只需通过现有的知识和成熟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没能从科研项目中找到研究领域中具有创新性的突破口,整个模式与公司化的运作如出一辙。

3.团队协作意识薄弱,学术交流存在壁垒

一项技术的发明、一个工程的实现,无不依靠团队的力量。只依靠个人的闭门造车很难完成有创新性的成果。目前创新性的成果,多出现于交叉性学科领域,这就需要跨学科领域的合作。然而,在高校中提供这种跨学科交流学习实践的平台还相对较少,往往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弥补空缺的知识和技术。更有甚者,某些学生即使在同一实验室,他们之间也不进行资源共享和充分的交流,而是互相保密与竞争。这些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导致创新思维无法形成。创新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也就是说要想创新,必须广泛地了解和把握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科技前沿。而目前除顶尖高校和优势学科外,大部分专业领域的学生很少具有国际视野,而且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存在壁垒,观念较淡薄,与国外开放而激烈的学术氛围相比保守了许多。

三 北京理工大学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北京理工大学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顶层优化设计,建立资源倾向优秀生源、优秀生源汇聚优秀导师的机制,激活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抓好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努力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针对不足,采取了如下措施:

1.拓宽选拔范围,完善筛选机制,采取可持续性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入学考试虽然有各种弊病,但目前对普通学生来说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而且无法在几年内进行彻底的改革,所以北京理工大学充分利用推免研究生的资格来实现对创新人才的有效选拔。国内外的竞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筛选功能。所以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开始逐渐重视竞赛对学生的影响,也加大了投入,并给予部分获奖学生保研的机会。近五年来,北京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参加国际、国家和北京的各类学科知识和科技竞赛一万多人次,获得部级以上奖项1138项。此外,北京理工大学以国家、市、校三级实践创新项目为抓手,以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常年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创新项目,近1/3的本科二年级以下学生参与申报项目,仅2011年就立项400多项。在连续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中,北京理工大学累计有7件作品获得“我最喜爱的十件作品”奖,蝉联“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冠军。这些创新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同样获取了研究生入学的推免资格。为了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北京理工大学还推出了“本硕博贯通培养计划”,相比传统的培养方式,更具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此计划同时引入了动态遴选和淘汰机制,实现对优秀人才早发现、早培养,并形成良性竞争,彻底转变了学生只是为了一纸文凭的功利性入学动机。

2.完善导师责任制,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北京理工大学通过选拔优秀导师开设高端交叉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构建优秀研究生导师与优秀学生深入交流的平台,建立起优秀学生和优秀导师的双选机制;实行导师指导小组制,协同指导研究生。在研究生的招生、培养、淘汰等方面给予导师更多的自并明确相应责任;制定积极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使优秀生源向优秀导师倾斜;增加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更加突出导师作为指导研究生第一责任人的重要作用。

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是国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深度科研不够、没有任务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创新平台。目前,北京理工大学已建成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及教学实验基地19个。各学院在校外研究院所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68个,涵盖了宇航、机电、机械、光学、信息、电子、控制、化工、材料、生命、管理等学科领域,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北京理工大学已有7个硕士学科和5个博士学科进入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改进了创新培养模式。

3.搭建跨学科创新平台,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北京理工大学通过“985工程”三期建设,投入建设经费2400万元,重点建设可容纳300个学生科技创新小组的跨学科综合创新实践中心。在国际交流方面,北京理工大学也给予了学生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赴海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研究生人数显著增加,每年参加国际交流的博士生约200人,占博士生总数的11%。为提升研究生的国际交流层次,在积极开展公费资助留学项目的同时,大力发展了中短期国际交流、中外交换生等校内公派项目,尤其是重点发展基于国内外导师合作研究基础上的短期交流和联合培养。此外,共同授予学位的联合培养模式正在形成,借助博士生的海外交流机会,与海外专家学者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学生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基地,形成“以规模带质量,以质量促规模”的良好国际化交流局面。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北京理工大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导致各项培养计划之间缺少内在的相互支撑,未能形成完整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尚需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在实践中创新,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最后一次谈话: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N].人民日报,2009.11.5

[2]屈建成、牛奉高.全国研招规模10年翻番近3年就业率低于本科[N].新民晚报,2012.10.22

[3]王许人.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三大原因探析[N].中国教育报,2011.5.30

[4]刘道玉.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N].南方周末,2009.2.26

优秀学生培养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两阶段式”培养模式;地方理工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77-02

一、培养拔尖人才是国家高等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之一

“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高等教育改革涉及面广,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引领性意义。高等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支撑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实现质的转变。培养具备宽厚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工程素养、优良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总书记在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对“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一批高水平创新型拔尖人才,如何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书记“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在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背景下,不同高校基于定位、目标、区域、办学层次的差异性,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浙江大学“强化班”、“混合班”以“起点高、基础厚、能力强、努力培养创造欲人才”为基本目标。清华大学2011年启动“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设立“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实验、钱学森力学班”六个班,培养能够在各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的拔尖专业人才。南开大学设立 “伯苓班”和“省身班”作为试验班,在基础型专业的新生中经过二次选拔产生,采用双语教学与国际接轨,通过本硕博连读,八年学制(2+2+1+3)教学,为学生成长为国际一流的物理学家和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打下坚实基础。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在数、理、化、生、计算机等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创新培养建设项目,项目将通过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兴趣和发展潜质,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培养计划。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成立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班”每年选拔八十名左右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优秀本科生进入数学、物理学专业学习,培养基础学科领域的创新型领军人才。

目前,与教育部直属的“研究型高水平”综合类大学有差异的是,省属理工类大学的办学定位一般以培养面向地区、面向工程应用的人才为主;此外,省属高校的生源与高水平大学也有很大的差异;省属高校的综合教学资源弱于部属高水平大学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省属高校如何针对自身办学定位、生源以及办学条件的特点,积极开展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并逐步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安理工大学是一所典型的省属理工类院校,多年前就以成立理综实验班等形式,通过推进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实现理科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的优秀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选拔程序、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设计等方面,为更好地实施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成立“知行教改班”,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2010年,西安理工大学开始正式启动“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由校教务处统一负责指导,从当年开始每年在全校新入学本科生中选拔120名学生成立“知行教改班”。 “知行教改班”作为学校“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对象,对学生有两个培养阶段:一是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二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阶段。西安理工大学经过各方多方论证,结合学校理学院的特点,将“知行教改班”第一阶段的主要培养工作放在学校的理学院实施,并由理学院协调和配合学生所在专业学院落实第二阶段的培养工作。目前,西安理工大学在“自强不信,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下,正向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稳步前进。在这一理念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并经过多方面严谨讨论后,我们将“知行教改班”的人才培养总体定位于:通过本科两阶段的培养过程,使学生在学术方面和承担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成为最有潜质的“毛坯”,并通过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深造和实际岗位锻炼,能脱颖而出成为相关专业基础性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我们希望在这一培养理念下,从“知行教改班”走出去的学生,能有若干名甚至更多的学生能成为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起到引领作用的拔尖人才。

三、“两阶段式”培养方案的设计

第一阶段,选拔优秀新生进入“知行教改班”,加强理科基础课程教学,夯实学生理科基础知识功底。在理论教学方面:针对进入“知行教改班”的学生,制定数理化等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理科基础知识深厚的育人课程新体系,以满足拔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集中优秀师资力量,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理科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奠定学生坚实的理科知识基础。在课程安排上,在数理主干课程夯实的基础上,还充分发挥选修课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理科知识,将《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工程物理讲座》、《工程化学近代实验方法》等选修课列入“知行教改班”学生的必修课程,以强化学生基础素质教育。实验教学方面:强化演示实验,增加趣味性实验、课题研究性实验,培养创新精神。加强“知行教改班”基础实验和选修实验的教学。通过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激发学生探究如何用数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物理、化学实验包括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掌握和学会物理、化学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实行理学院―专业学院共管的双导师制,实现理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效衔接与融合。选修课方面:增加各个专业院级选修学分,增加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选修课,扩展学生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适应科技进步的能力。

第二阶段,突出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依托各专业学科研究平台,激励教师用科研促进教学,使科研和教学成果能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园地。将教师在研项目中的问题,引入学生理论与实验教学体系中,保证理论与实验内容随学科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形成让学生进课题组、进实验室的梯度制。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跟随高水平教师开展科研训练。开放学校各院全部相关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具体包括邀请国内外一流学者、专家、科学家访问和交流,做高水平学术报告,让学生参观研究院所等形式,形成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激发学生向“一流”学习,树立敢于向“一流看齐”的信念。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各类学科竞赛为展示验证平台,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奥秘,体验学以致用、科学研究的乐趣,激发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学生配备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理科导师与专业导师,使同学们在强化理科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能够较早的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配合导师进入课题的初步研究,为毕业设计的选题乃至就业做好准备。

四、“两阶段式”培养方案需要探索并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