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体系范例6篇

农技推广体系

农技推广体系范文1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 体系建设 问题 对策建议

1.白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情况

随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队伍的不断壮大,白城市农业技术推广水平逐年提高,2001年以来累计获得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52项,市科技进步奖5项,市级科教兴农竞赛186项。

近年来,白城市采取了有效措施,加大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力度,使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大力实施主导品种主推制度。全市确定9个品种作为玉米生产的主推品种,确定2个品种作为水稻生产的主推品种。玉米、水稻品种的引进应用取得了新进展;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在全市广泛实施,受到农民普遍欢迎。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通过对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培训等,培养有文化、懂管理、善经营、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较好的人才基础。

2. 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队伍不稳定,人才外流比较严重由于乡镇农业站工作环境艰苦,待遇也比较低,人才“跳农门”的现象比较普遍。

2.2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普遍缺少必要的仪器设备,广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科技人员,常年累月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待遇和其他部门相差特别悬殊,有的地方连基本工资还不能足额按月发放。

2.3资金投入不足,服务工作难到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单位虽然是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但所拨经费只能维持开支,根本没有业务经费,有的连开支都维持不了。由于缺少经费,没有必要的仪器设备,服务手段落后,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2.4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缓慢 由于受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很少有机会走出去和深造,知识难以更新,业务素质难提高,知识层次相对较低,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2.5农民接受先进科技知识能力差 农村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传统耕作习惯根深蒂固,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耕作方式吸收转化能力差,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

3. 农业技术推广对策及建议

3.1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适应加快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

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重点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按照强化性公益职能、放活经营的总体要求,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理顺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2落实“两法”,创新推广方式

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和改善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农民需求变化和农业技术推广规律,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创新,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延伸到广大农户。

3.3保证经费投入,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条件

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投入,购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强化课题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手段。逐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功能,满足履行公益性职能的需要。

3.4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创新科技推广新模式

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建设,完善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牵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带动,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机制,形成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推广新模式。

3.5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充分利用现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体系,建设和完善省、市级农民远程科技培训资源服务中心、县级农民远程科技培训中心、乡镇农民远程科技培训站,增强媒体资源制作,数字化储存、服务管理、资源传播和远程培训的能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农技推广体系范文2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30号)和省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府〔20*〕24号),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提高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广先进科研成果和提供技术服务中的主体和带动作用,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技术支撑和有效服务。

(二)总体目标。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创新机制、优化布局、提高效率、完善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改革与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推进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1.明确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农业标准化等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测;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培训教育服务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等。

农业、畜牧兽医、农机、林业、渔业、水利的经营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

2.合理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按照整合资源、合理设置的原则,县、区级因地制宜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便于管理和有效履行农业技术服务职能,提高效率,有效服务,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派驻设置,由县、区级农业部门或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乡镇派驻农业技术人员,人员、业务和经费由县、区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人员的调配、考核和晋级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设置区域中心站或按乡镇建制单独设站。原由乡镇政府主管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划转县、区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按《*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府办〔20*〕34号)组织实施。

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列入政府行政管理职能。

3.科学核定编制。根据所服务区域的人口、面积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在原有机构定编人数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核定县(区)、乡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按程序审批。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不少于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占县、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

(二)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工作能力。

1.严格实行竞聘上岗。根据按需设岗的原则,确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职责和条件。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府办〔20*〕69号)要求,实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根据编制和需要,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优先聘用取得相应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含全日制和成年教育学历)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在职人员。在职人员如需进行竞聘上岗,应按照行业特点以及技术推广岗位的等级、职责和条件,确定考试考核内容,专业知识所占比重不得低于考试考核内容的80%,其中操作技能应占有一定比重。市农业、海洋与渔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市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竞争上岗考试考核工作,加强对竞聘过程的监督和指导。

2.切实提高队伍素质。各级农业、畜牧兽医、农机、渔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要根据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等情况,加大继续教育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分层级制订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计划,建立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提高工作能力。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情况,作为聘任、考核、晋职、职(执)业资格注册的重要依据。进一步落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等有关政策和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3.积极创新推广方式。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指导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其他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开展形式多样、切合实际、满足农民需要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村、良种良法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技术推广长效机制。

4.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县、区级农业、畜牧兽医、农机、渔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农业技术推广岗位职责,确定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机制,认真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评工作。积极探索县级管理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新机制,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晋升、晋级、续聘、辞退等要与考核结果挂钩。

(三)建立完善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1.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对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县、区及派驻乡镇的农业技术人员所需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执行*府〔20*〕24号文第四条规定,即“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市、县(区)财政要逐年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力度,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效开展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推广人员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

各地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对分流人员应严格按照*府办〔20*〕69号文的规定给予经济补偿,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县级财政要按年度建设规划每年预算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充实、完善公益性试验示范推广和监测设施,改善技术装备,着力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水平。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认真研究和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确保全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按时完成。

农技推广体系范文3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出现了女性化趋势,这意味着农村妇女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男女两性农民在推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生产决策、技术选择、获得信息的途径等方面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诱发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变革。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根据服务对象变化,而在推广计划和培训方案、推广项目的选择、推广目标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科技推广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科技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而且与推广方式密切相关。性别是选择推广方式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农村女性已成为农村农业生产的主力,农业生产出现了女性化趋势。在农业生产女性化背景下,意味着妇女应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妇女作为农村科技的受众的主体,其在接受科技信息的途径、科技需求、技术选择的特征等与男性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考虑妇女的特点,探寻适合妇女的科技推广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妇女的科技需求,提高农村女性的科技素质,促进妇女的自身发展和农业发展,提高妇女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

一、农业技术推广中农村女性群体的行为特点

女人自有女人的天性。在科技吸纳和传播中的女农民也具有独特的性别特点:

(一)注意细节,掌握准确。妇女参加培训时比较细心,掌握得准确,在实施的时候失误少;而男的则是听了以后忘的多,回去实施的时候凭感觉,失误多。

(二)妇女在对外交流中表现得寡言少语、不善言辞,自信心不足。妇女们往往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有直接的交往,多数妇女在有外来男性参加的讨论中不愿发言,或表述观点时显得没有逻辑、不清晰。如果有男村民在场,他们往往接过话题替她们说,推广人员很容易放弃与女性对话交流的努力而将注意力转向男性,在男女混合的讨论中,很容易形成男性主宰的局面。

(三)妇女参加培训和对外交往受到很多主观与客观的限制。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习俗在农村仍然根深蒂固,男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交流和培训,妇女则被忽视或者机会较少。客观上,妇女要生养孩子、料理家务及从事生产劳动,每天的时间被分割得十分零碎,即使培训内容是妇女所欢迎的、她们也不能长时间专心参加连续几天的培训或远途的培训。对基层培训组织来说,培训时间长则费用高,在成本约束条件下,女性的需求受到忽略。

(四)妇女在接纳技术和信息的过程中实践着很多的创新和摸索。妇女在技术的吸纳、应用中愿意进行多种尝试,对新技术的应用有着一种积极心态,不断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改造和创新。郑桂莲(2007)发现抛秧技术推广过程,按常规,抛秧时手拿秧盘抛秧,妇女在在抛秧实践中进行了创新,用菜篮子装着秧子(一篮可以装 4盘秧苗)来抛秧,既减轻了重量又节省了时间,使抛秧技术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更方便,效率更高。

(五)妇女在家里通常掌管理财事务,对于成本和支出比较敏感。妇女对于价格、成本更敏感、更关注。因此,妇女往往被认为比较“斤斤计较”、“小气”,不如男人爽快、大方。

二、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性别差异

男女两性农民在科技推广中的性别差异,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男女两性农户参与程度的差异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过程,农民在参与作用被低估了(高启杰,2004)这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之一。何宇鹏(1995)对贵州研究发现,参加地膜玉米覆盖技术培训的妇女仅占12.5%,这一比例在甘肃、安徽为20%,农村妇女对技术服务和培训有强烈的需求但没有机会。王生凤、武夷山 ( 2001) 对甘肃的调查,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的比例达88.2%,37.3%的妇女从没接触过推广人员,比男性高出9个百分点,80.0%从未见过女推广人员,15.7%的农民明确表示喜欢女推广人员,妇女的倾向性更为明显。何竹明(2007)对浙江的研究表明,男性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是女性的17.92倍,女性参与应该得到进一步引导和利用。王万英(1999)

在科技培训时,村上通知的开会或培训主要由男人参加,即使该项活动主要是妇女承担。如1998年和1999年水稻旱育稀植推广中的插秧培训,80%~90%的插秧任务是妇女承担,60%~70%的培训参与者是男人,他们一般只能给妇女传达所教内容的20%~30%,最多能转达到一半,特别认真仔细的男人能转达2/3。

与男性相比,妇女虽然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强烈、但参与度更低,女性在获取有关技术信息、培训和服务方面都明显要比男性少,妇女应用技术、丈夫参加培训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普遍现象,这不仅造成了推广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推广多过程中强化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人为造成了两性不平衡发展。

(二)农业生产中的决策

男女两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决策作用存在较大不同,表现为男女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中的作用不同。李小云(1993)调查显示,在种植业中,65%的决策由男性决定,35%由女性决定,而养殖业中资源分配决策中的性别差异趋于平衡。在种植业中,男性无论从参加咨询还是实际参与实验示范活动都明显多于女性,男性获得知识与信息的机会较多。相反,女性参加养殖业的培训和实际示范的次数都多于男性,对养殖业中的劳动力分配具有明显的支配作用。 即使在同一产业中,男女两性的决策对象也不同。男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土地利用等具有明显的支配决策作用,妇女对劳动力和资金的分配使用决策作用要大。

胡瑞法等(1998)研究表明,在农业生产决策中,男子仍是主要的生产决策者,妇女较少做出生产决策。妇女在农业生产决策中的作用受到一系列社会与经济因素的影响,如耕地面积、家庭收入、妇女及其丈夫的职业等。耕地面积多、男劳动力以经营耕地为主、妇女年龄的增加,妇女进行生产决策的比例减小。如妇女做出生产计划与病虫害防治决策的比例,分别由男人务农时的28.8%和16.6%上升男人从事其它职业时的44.6%和33.9%。另外,男女两性在决策行为上存在差异。如妇女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理性化程度低于男人。63.4%的男人与59.6%的妇女在病虫害将要在自己田里发生时进行决策,17%的妇女与14%的男人在病虫害已经发生时才进行防治。较大比例的妇女缺乏相应的知识,在选择防治时间时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4.5%的妇女与2.0%的男人在决定不进行防治时是因为考虑到农药有害健康,表明更多的妇女在施用农药时考虑到健康。

(三)获得科技信息及获得途径

秦红增(2005) 将农村妇女现代农业知识的习得方式概括为两类:一是非正式方式,即参与政府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等组织的科技培训、推广项目,特点是具有组织性和群体性;二是不正式方式,包括人际交流网络和大众传播媒介,特点是分散性和个体性。农村妇女一般很少参加有组织性、群体性的科技培训活动,主要是她们的丈夫参加,然后丈夫再传授给她们,非正式方式实际上表现为不正式方式。农村男女性别差异表现为农村妇女在有组织性、群体性的非正式现代农业知识传播活动中的弱参与性。张凤路、刘雪春(2001)广大农村妇女缺乏必备的农业科学知识和应有的农业科技培训,其农事知识是基于多年的乡土经验,或从一起劳动的其它妇女或亲戚处获得,女农民获取信息或学习新技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或有经验的人,而不是推广人员。男女农民对推广和信息内容的需求有明显差异,妇女对农业加工技术及营养卫生方面的信息需求和培训要求较男农民分别高14.3和22.8个百分点;而男农民对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的需求则高于妇女。(王生凤、武夷山,2001)。

(四)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安排

科技推广的方式包含了室内培训班、田间示范指导和现场会交流、电影、录像和电视活动等,科技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安排等直接影响推广效果。

培训是一种简捷、覆盖面大、见效快的方法。由于乡级技术部门的人员和经费都有限,以课堂教学形式的室内培训班多。这种培训方式每天时间被分割得零碎的妇女不适合。培训方式用课堂教学,发笔和笔记本,要求妇女做笔记,没有考虑到妇女不会写字、提笔忘字的特点。这种方式仍然是男性化的,参加者多数是男人,具体实施多是妇女,妇女是通过男性的二次传递才获得技术的,而二次传递的效率低,失误也多。

王生凤、武夷山(2001)调查发展,男女农民都喜欢的推广培训方式有三种:培训班(占调查总数的63.7%人);试验、示范田的观摩、参观(58.7%);电影、录像和电视(52.7%);到外地参观学习是妇女喜爱的推广和培训方式之一(56.4%),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她们走出家门,增长见识和自信。现场培训也深受农村妇女的欢迎。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只在教室讲解,妇女们很难理解和接受。在进行农业机械的技术推广中,技术人员将机械开进田间地头,开动机具先示范,然后指着具体的零部件讲解怎样调整,然后让现场妇女动手操作,这样直观生动地讲解,她们很快就掌握了所学技术。

(五)技术选择特点

由于妇女受生理因素的限制,倾向于劳动强度较低的农事劳动。因而,减轻妇女劳动强度、改善妇女的劳动条件、促进妇女发展的技术被称为具有性别属性的技术。李小云(2001)以山西运城引黄灌溉技术为例,说明某些技术具有明显的性别属性,并认为农村技术开发与推广中的性别不敏感是制约农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张勇(1998)中小型农机具设计与推广项目在甘肃实践,证实了具有性别属性的技术在提高使用水土保持机具,增加农民收入,改善自然环境同时,还可减轻妇女劳动强度,深受妇女欢迎。如挖玉米根十有八九是女人干的活,玉米根又粗又深,挖时土地又干又硬,费时费力,是最重的农活。项目组研制出的旋耕机一小时就干手工十几天的活,旋过的土地既碎又平整,而且玉米根打碎后混合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肥力,一举多得。旋耕机在秋收季节示范推广,在示范点上引起轰动,妇女们对该项技术的很乐意接受。从窖中提水费时也费力,也是妇女们的一项重要的家务劳动。项目组给各示范户配给了研制的手压水泵,大大减轻了农妇的家务劳动,取水时间比以前缩短了1/3,也轻松多了,饮用水的卫生情况也改善了,该项技术也深受妇女欢迎。

对农村妇女而言,由于缺乏适当的小型农业机械的支持,劳力和时间的消耗是其普遍面对的难题,尤其在播种和收获季节,在肥料运输、田地耕种方面用锄或锹等简单的农具进行费时费力的工作。张凤路、刘雪春(2001)研究表明,许多较费时的工作,如当地推广部门提倡的杂交种+地膜覆盖 技术无法推广,妇女倾向于劳动强度较低的农事劳动,对减轻劳动强度的价廉而又实用的小型农业机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六)组织化程度

妇联组织系统在农村是仅次于党政部门的完整组织体系,各村都设立妇女主任一职,妇联在农村妇女中的威信较高,被称为“娘家”。与男性相比,农村妇女的组织化程度较高。妇联系统在农村妇女中广泛开展“双学双比”、“绿色证书”等活动,旨在提高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妇女的发展,因而,提高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妇联议题之一。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得到妇联的支持和配合,促进妇女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广效果会更好。

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选择

巴克斯特(1989)指出,“一个农业推广单位,如果不能提高农村妇女对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它的工作效率将被削弱,这不仅因为妇女在农业中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因为在大多数社会中,妇女还代表着人口的多数”。农业女性化趋势的出现,科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对象的改变,应充分认识到两性农民的性别差异对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的影响,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应对原有的技术推广的思路与方法进行调整与变革。农村妇女在推广中的低参与度,反映出目前的科技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推广模式与方法、推广技术选择上与妇女的状况和偏好不相符,忽视了妇女群体的特性。男女农民在农业技术选择与科技信息获得途径上的性别差异,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与方法的选择。无论不发达地区或发达地区,提高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妇女的参与,是改进农业推广体系、提高科技推广效率的重要途径。

第一、根据服务对象调整推广计划和培训方案。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女性,在计划制订和培训方案中,针对女性在技术信息传播中的性别特点,采取女性愿意接受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妇女接受农业科技知识,提高致富技能。

第二,推广项目的选择与内容的更新。刘艳(1998)农村男性农民和女性农民的生理差异是最本质的性别差异,农业科技关注男女体力差别,与男性和其他家庭成员相比,农村妇女兼顾家务和农活,是工作负荷最重的群体。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在制定推广项目上应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妇女需求,研究提供一些能够减轻妇女劳动强度,改善妇女劳动条件的技术。所提供的农业技术信息不仅限于大田生产,还应包含农业资源管理、产品市场化等多方面。

第三,推广目标的转变。现代意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要推广知识或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更多强调的是农民行为的自愿性变革,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妇女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有着基础性的社会经济意义。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仅要将妇女纳入到农业推广中的服务中来,而且应以妇女的科技素质的提高、妇女脱贫与发展作为科技推广工作的目标或推广绩效评定依据。针对农村妇女自卑、自我意识较差,自信心较低等特点,唤醒农村妇女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挖掘农村妇女的潜力,促进农村妇女的发展。

第四、推广模式的变革。以往的培训方式上很少针对妇女特点而设计,客观上限制了妇女的参与或有效吸纳。例如培训方式用课堂教学,要求妇女做笔记,这种方式是男性化的。科技推广过程中,应改变那种从男性角度出发,方便男性而给妇女带来不便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不能只要求妇女去适应。应针对妇女的特点对培训方式、时间或地点做一些改变,就能使妇女不再感到不便,就能使那些要照顾孩子的妇女也能参加培训等等。如电视、录像和收音机等现代化大众媒体是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喜欢的方式,各级政府和推广部门应重视利用这一媒体,增设或扩大有关农业科技知识的节目和内容,加大宣传的广度和力度。现场培训是妇女们所欢迎的一种培训方式,少一些课堂讲授,多一些现场指导,提高推广中妇女的参与,从而提高推广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桂莲.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抛秧技术推广研究——东面村瑶族妇女为例. 2007.硕士论文

2.高启杰.论农业技术发展中的农民参与.古今农业. 2004,4

3.何宇鹏,将农村妇女进步纳入社会发展进程(主报告), 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农村妇女研究课题组,1995

4.王生凤、武夷山.农业推广和信息咨询应以妇女作为重要目标群体.科技导报.2001, 4

5.何竹明.农技推广应用中农户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杭州、湖州两地调查的实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2007

农技推广体系范文4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技推广;阻碍因素;措施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念

顾名思义,所谓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指所有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机构及其之间的关系与制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指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科研单位与高校、相关推广单位以及农民技术工作人员的有机组合,包括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与农业咨询服务等。其最终目的是让广大农民获得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其生产能力的同时提高农民素质,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义

胡总书记曾经说过“农业的希望在科技”,而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推广体系的建设。要想全面建设新农村社会,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加快农业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

要使科学技术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与实际生产产生关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可以极大加快农业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使农民用更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生产更多更优质的农作物。此外,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将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到广大农民中去还可以大大减少农业污染,在生产出绿色农产品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2.2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为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并且还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利于社会稳定。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可以大大减少农业生产中人力畜力的使用,改善农业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使生产过程变得更加“体面”,从而利于人民群众转变传统观念,更加愿意接受“农民”这一职业。这对于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农村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3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农业推广体系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模式,使之能科学合理地进行生产和经营。此外,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已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技术本身,还可以提供市场风险等咨询服务,指导农民及时根据市场动态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因此,农技推广能够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3阻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因素

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发展的,尚且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农技推广工作,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3.1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当前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大多依附于各级行政机构,相关工作更加倾向于行政而不是服务。部分农技推广机构在承担公益性推广工作的同时又执行执法监督职能,开展经营也较为普遍。这些因素使农技推广工作大打折扣,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3.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当前社会的年轻人更向往城市生活,很少有中青年技术员愿意留在农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产生人员老化、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而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又缺乏相应的培训机会,其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甚至与当地农民水平相当。

3.3推广机制不科学

当前绝大多数农技推广机构的推广机制仍采用自上而下的“任务式”推广,实际工作中只是按上级部门意愿执行,推广动力不足,农民缺乏积极性。这种不合理的推广机制容易使政府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民实际技术需求出现错位,难以提高农民生产能力。

4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探讨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使科技更加高效的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相关措施。

4.1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

首先要明确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形成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政府为辅的管理体制,二者各司其职,主要推广工作由农技部门进行,政府只起监督与辅助作用。上级部门应对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营加以约束,使其以公益为第一要务,杜绝因经营活动而影响农业技术推广进程的现象。

4.2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直接与广大农民接触的工作人员,农业部门要优化农技推广的人员结构,制定有效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优秀的高学历毕业生深入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并逐步增加其工作比重。对于年龄较大、工作经验较长的推广人员,应为其提供培训机会以辅佐年轻技术员开展工作。对于非专业的人员,可以适当清退,确保专业的技术人员比例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80%以上。

4.3改革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所推广技术的选择不能仅以农业部门意愿为导向,而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切实需求,将“先进技术农技站农民”的单向推广机制转变为“先进技术?农技站?农民”的双向机制,农业部门应按照农民需求有选择地推广相应技术,对农民没有接触过的技术可以根据实际生产状况,经过试验后再推广至广大农民。

4.4保障推广资金的投入

其实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是由于经费紧张产生的,因此农业部门和各级政府应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规的要求,将农技推广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保证足额到位。对于经费的使用应做到人员、工作条件与设施、技术人员与农民的培训等首先得到充分的保障,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完备的软硬件基础。

5总结

农业技术的推广事关国计民生,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发展的,不能适应当下国家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需求。因此,各级农业部门要改善农技推广管理体制,保障推广经费,全面提高各级推广人员素质,采用科学合理地推广体制,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使科学技术更加高效地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宇钢.贵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一以修文县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郭晋.潍坊市农业推广体系创新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农技推广体系范文5

论文关键词: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保障条件

0前言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各种农业机械购置者和使用者已经由集体为主,逐步变为以农户(特别是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为主;二是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也由集体统一组织逐步变为市场化,并由一般性的宣传示范转向全程服务;三是农机化从以追求数量为主,转向注重质量、提高效益上来;四是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在实现这些重大转变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有更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府主导下的单一推广组织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1.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 企业 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与“民办”的组织共同发展。

1.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2.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笔者根据自身参与校企合作进行农机具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与推广的实践,并对目前农机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符合 现代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应是“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相结合,以官办为主的双轨多元化的组织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农机户”及“政府推广机构+农机大户”等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提供政策、 法律 及推广资金,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在对机具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示范基地和农机大户进行示范作业。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农机生产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户”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资金来源是由会员提供的会费,协会组织会员开展农机作业、技术推广、经营等活动,协会在向会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又保证会员家庭(农户)独立经营的基础不受影响。这种民间推广组织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弥补当前因国家专业部门人才不足和其他服务跟不上而不能满足农机户经营多种农机需求的缺陷:能在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中发挥枢纽作用。这种推广组织形式很受农民和农机户的欢迎。

3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3.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 法律 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 经济 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 发展 ,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3.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 企业 、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从根本上转变农机科技投人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鼓励推广部门与农机科研、 教育 、生产部门相结合,共同开展推广工作;鼓励推广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农机科技开发,兴办实体,特别是县乡农机站可兴办或领办农机股份作业公司和租赁服务公司,以有偿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拓宽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输血”和自我“造血”与外界“补血”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改善农机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促进各种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3.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3.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任制,按因事设岗、因岗聘人的原则,公开竞聘,优胜劣汰。在薪酬制度上,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原则,将生产要素纳人薪酬序列,使推广人员收人与其工作绩效挂钩,鼓励推广人员以娴熟的技术与良好的服务从事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在奖励制度上,一是对做出贡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给予奖励,激励更多的推广人员爱岗敬业、专心致志地从事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示范和机具推广工作:二是设计和实施好农机科研、教育、推广、生产同向化的激励机制,使与农机技术推广有关的所有参与者同心协力、各司其职。

农技推广体系范文6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探讨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质的改革下,农业技术也积极探索,完善自我,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多类型、多层次、多体质共存的混合型农业技术体系,但是在往后的社会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自己,还有待探索。本文主要从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创新内容、推广体系探索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出探讨。

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代背景主要有3大方面:市场经济体质改革、旧体质下的农业技术体系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和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发展也随着走向市场化发展方向,以往的农业模式并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农业方面的劣势就越发明显。农民在进行农业建设中遇到各种困难,运用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农业发展和科技的关系。伴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及意义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开辟新市场、产品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也是指已存在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科学生产中。农业技术创新从理念到生产都有不一样的创新方法。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动力,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有健全的农业技术发展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构。我国是一个实行科教兴国的国家,农业技术只有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理念不够重视农业主体――农民,其管理体质和运行机制都适应不了当下的社会经济体质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旧体质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不够紧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国家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把农业发展强大作为国家坚实的后盾。

三、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

政府扶持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得,但是遇到的困难很多,主要表现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推广办法、推广组织形式等与时代步伐不一致,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下面主要在这3方面的优化做出探讨。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质改革探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从推广体系体质下手。农业技术使用承包制,让经营性技术推广与公益性技术推广相分离,从而农业技术从无偿变为无偿与有偿相结合。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质改革,完善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

(2)优化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培养科技特派员是地方农业部门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实用的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所谓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或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根据乡村农业发展科技要求,进行人才筛选,选拨出的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到乡村里参与农业发展,科技特派员作为一种最直接的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桥梁。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分赴全省各地,分片开展科技培训与技术服务已经很多年了。这种做法既调动了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还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3)推广组织形式优化探索。在早些年,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形式主要以农业科技园的形式出现,但是农业科技的名称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科技园,有的地方叫现代农业实验区,到目前为止,它们的数量在我国是庞大的。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把分散的农业技术规模化,由零到整,对农业科技更好的管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形式的优化依赖与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因此要想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就要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科技园只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之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机衔接,实行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很多形式。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总结我国为推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所要做的准备如下:强化政府推广农技创新的公益性,改善推广体制,优化推广方法以及推广组织等,加快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水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1).

[2] 高启杰.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