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交流材料范例

农技交流材料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1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践

近年来,徽县农技中心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省、市、县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促进粮油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不断创新农技服务手段,完善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狠抓科技项目实施和试验研究及示范点创建工作,大力推广普及集成增产技术,取得了农技推广工作新进展,确保了全县粮食生产安全,促进了农民丰产增收,为维护全县社会稳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6年全县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3.65万hm2,总产量16.22万t。2017年上半年全县小麦总产达到6.17万t、比上年增长6.1%;全县油菜总产7995.7t,比上年增长7.3%。主要工作成效有以下几方面。

1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促进粮油生产提质增效

围绕粮油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探索“项目+集成技术+专合组织+示范基地+示范户”的绿色生产发展新路子,努力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及减量增效行动,狠抓耕地质量提升和生态环保、节本增效集成技术措施落实,大力推广普及了以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秆机械粉碎腐熟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等为主的科学施肥和培肥改土技术,以大豆条播、小麦宽幅匀播、地膜覆盖宽幅微垄栽培等为主的规范化播种技术,以小麦条锈病为主的病虫草害绿色融合防控技术17余项,累计示范推广面积5.37万hm2(次)。2012年首次引进冬小麦宽幅匀播技术,填补了该项新技术在陇南冬小麦生产示范推广的空白,实现了小麦生产技术的革新,平均亩增收65.4kg。2015年首次在徽县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工作,奠定了该项技术工作在陇南的发展基础。

2狠抓农业重点项目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近3年来,徽县农技中心承担国家和省级测土施肥、粮食高产创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高效节水等科技项目18项,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1029万元。依托项目实施,培植粮食高产示范村100多个,累计推广良种168个,创建粮食高产田0.99万hm2,总增产粮食1623.99万kg,增加粮食总产值3508.70万元;累计示范推广以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主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3.33万hm2,建立配方肥示范区12.13万hm2,总增产粮食1.24亿kg,总增产节支1.96亿元;每年推广以秸秆还田为主的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0.67万hm2以上。通过项目实施,促进了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为徽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积极开展试验研究,提供科学推广依据

多年来,徽县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示范研究作为促进粮油作物提质增效的基础和核心工作,按照“引进一批、试验筛选一批、组织贮备一批”的原则,坚持开展了引进试验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收到了良好工作成效。近3年,在全县各乡(镇)共完成粮油作物品种对比、秸秆不同量还田筛选、秸秆不同粉碎程度、秸秆粉碎微垄覆盖栽培技术不同栽培模式、施用商品有机肥用量、新型化控剂吨田宝喷施剂量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新型肥料5类165项次,其中:小麦57项次,玉米42项次,大豆36项次,马铃薯、油菜等31项次。通过试验研究,培养发展了一批科技示范户,拓展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掌握了新品种新技术在徽县不同农业生态类区的适应性,为制定推广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4加强科技示范亮点建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效应

县农技中心采取科研院所+技术+公司(专合组织)+基地+示范户的模式,推广了一批创新性强、影响力大、增收效果显著、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亮点,发挥了良好的典型带动效应。仅2017年创建的“万亩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及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点、千亩冬油菜测土配方施肥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点、兰天系列抗条锈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点、小麦良种繁育及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点、千亩西瓜专用配方肥示范点”等科技示范点16个。与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和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甘肃综合试验站协作在徽县伏家镇中坝村建立的兰天系列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系)试验基地,不仅为徽县小麦增产增收做出了贡献,同时为陇南乃至周边市县提供了丰富的种植资源,兰天系列品种的推广应用也为全国条锈病的遏制和防控做出了积极贡献。

5狠抓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壮大农技推广队伍

近年来,徽县作为甘肃确定的首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星级服务创建试点县之一,立足服务粮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在全县以建设“五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目标,以提升队伍素质、完善服务条件、健全管理制度和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从抓单位管理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初形成了县有中心、乡有站(区域农技站,乡镇站)、村有协会及专合组织、社有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健全了上下协调、凝心聚力,各司其职的星级服务创建工作长效机制,初步实现了农技推广机构管理和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2015年,伏镇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和泥阳镇重点农业技术推广站被全国农技中心评为“全国五星乡镇农技推广机构”。

6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近年来,徽县农技中心组织技术人员坚持经常深入开展作物生长现状、灾情、高产高效典型、工作亮点经验等各项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加强与各级科研院所及省市业务部门联系,积极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观摩培训和学术交流平台,先后安排20多名技术人员开展各项学术交流活动12次,在部级、省级刊物36篇。2016年承办了“全省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现场观摩及技术培训会”,2017年,与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和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甘肃综合试验站协作在徽县召开了“2017年兰天系列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系)暨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现场观摩会”。与甘肃省农科院专家与市县科技局协作连续开展“三区人才”培训。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耕作与栽培中心研究员大豆专家吴存祥和省农技站总站副站长、推广研究员李世成,在徽县开展“百队千人”农技人员春耕生产技术服务月暨夏播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培训活动。通过广泛开展观摩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了农技推广队伍的工作技能和业务素质。

7创新宣传培训手段,扩大新技术辐射面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2

关键词:绿色;安全;提质增效

2019年,徽县农技中心以粮油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总体目标,围绕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培育产业发展。积极实施科技项目、开展粮食功能区划定,科技培训、试验研究和示范点建设,不断探索绿色生产发展新路子;加大集成增产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普及力度,帮助农民实现丰产增收,努力提升农技推广新水平,开创农技推广新局面,促进粮油生产提质增效和安全生产,取得了良好工作成效。

一、扎实开展粮食功能区建设,确保粮食面积稳定

徽县农技中心与技术支撑单位协作,在11个乡(镇)、138个行政村的334个片块,划定粮食功能区地块13701块,完成划定面积12016.31hm2(其中:小麦5338.81hm2、玉米6677.491hm2),明确了管护区域和职责,为徽县实现粮食安全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扎实推进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确保小麦提质增效

2019年,徽县在巩固提升多年来小麦高产创建工作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小麦生产实际,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确保口粮安全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落实“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技术措施。通过狠抓13万亩冬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探索节肥节药节水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示范推广良种良法集成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努力提升了全县冬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在小麦生产遭受病虫害及严重干旱和成熟期连阴雨的情况下,示范区小麦平均单产366.4kg,千亩展示区平均单产413.7kg、百亩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24.8kg,全面带动该县小麦均衡发展。通过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培育扶持新型经营主体30家,建立良种繁育基地2000hm2以上,年产小麦良种1200万kg以上,在满足本口粮田种子需求的同时,解决了周边县市县用种需求。优质抗病良种和绿色集成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农药化肥用药、促进了口粮田生产提质增效。

三、狠抓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确保农产品安全

2019年,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绿色发展、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循环农业发展为目标,徽县农技中心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积极推广应用良种、测土施肥、小麦秸秆机械粉碎腐熟还田、施用商品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方肥等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集成技术,扎实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在徽县大力示范推广小麦秸秆机械粉碎腐熟还田和麦豆轮作技术,开展以增施商品有机和无机配方肥为主的化肥减量增效集成技术,创建集中连片示范区1个;示范推广全域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模式和增施商品有机、有机无机配方肥为主的化肥减量增效集成技术,完成示范1666.67hm2以上;在全县15乡(镇)遴选25个以上扶贫带贫能力强的种植业专合组织、6个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扶持西瓜、草莓、生姜、蔬菜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开展高效新型肥料示范应用工作,辐射带动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推广普及。通过项目实施,实现了“三个促进”,即促进化肥减量增效、促进耕地质量提升、促进长效机制建设。项目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肥料利用率达到39%以上,化肥施用总用量增幅降低到0.21%以下。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带动全县化肥使用量持续减少,稳定提升了耕地质量。

四、加强试验研究和监测点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采取“技术人员+科研院所+专合组织+试验示范基地+成果普及推广”的工作机制,开展主要作物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在全县各乡(镇)共完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新型肥料7类45个试验研究。继续加强了在徽县6个镇11个村布设的部级和省级土壤墒情、苗情和肥力定位监测点的定期监测记载和数据上报工作,为制定推广农技推广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狠抓科技示范点建设,带动绿色农业发展

以培植发展种植大户、专合组织和家庭农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围绕重点项目实施,加大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力度。着力在全县创建了徽县万亩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徽县百亩马铃薯高质高效、徽县千亩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和万亩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徽县银杏镇千亩玉米秸秆腐熟机械粉碎还田及化肥减量增效、徽县伏家镇百亩抗条锈新品种试验示范等12个具有创新性、代表性和典型带动性强的县级科技示范亮点,充分发挥良好的辐射带动效应,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促进绿色农业生产发展。尤其是与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和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甘肃综合试验站协作在徽县伏家镇中坝村建立的兰天系列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系)试验基地,已经成为陇南典型的抗锈病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区域基地。不仅为徽县小麦增产增收做出了贡献,同时为陇南乃至周边市县提供了丰富的种植资源,兰天系列品种的推广应用也为全国条锈病的遏制和防控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全力防灾减灾,确保粮油生产安全

今年以来,徽县贯彻“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了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开展科学防控,实现了防灾减灾目标。面对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入侵,该县高度重视,紧急应对,周密部署,及时布置监测点50个,投放安装诱捕器170套,安装高空虫情测报灯1台,投入防治资金40.5万元,对全县158.07hm2夏玉米和晚熟玉米全部进行药剂防治,全力狠抓监测防控工作措施落实。通过广泛组织发动,使广大农民树立“谁种田谁负责管理”的思想,形成了政府主导、技术人员指导、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监测防控工作局面。有效控制了害虫的繁殖扩散危害,依托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开展防治,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队伍的优势,及时有效地控制了小麦病虫危害,提高了防治效率,为该县今后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全县累计完成小麦病虫害防治1.55万hm2(次)。积极落实农业保险政策,全年完成玉米保险5600hm2,小麦1000hm2,有效降低了因自然灾害对农民造成的损失,确保粮油生产安全。

七、加强合作交流,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采取“科研院所+技术+公司(专合组织)+基地+示范户”的模式,加强与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植保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等国家省市县业务部门和岗位专家的协作交流。建设徽县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以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玉米螟、大豆食心虫,草地贪夜蛾等为主的粮油作物重大疫情发生程度、良种、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推广应用调查工作,为指导农业生产抗灾减灾、增产增收提供依据。为该县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病虫防控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指导意见,探讨交流小麦、大豆等作物良种良法示范推广的经验与做法、问题与对策;在玉米收获时节,甘肃省农技总站专家多点调研指导玉米产量和生产发展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提出科学化指导意见和生产建议措施。为提升该县粮油作物生产水平,促进提质增效奠定了良好基础。

八、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努力扩大技术覆盖面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3

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表明,农业科技推广资金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推广的工作的成效,稳定的投入是确保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健康速度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今经费的来源都是自上而下的模式,难免会出现资金不及时,专款他用的现象,故而必须改革现有的资金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监督和审计机制,以确保专款专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是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基层财政每年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站农业生产总产值的份额要逐步提高,只有共组经费得到保障,农业技术的推广才能顺利的开展。

2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构建多元化农业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的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还比较缓慢,因此还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前身都是传统种养殖大户,其出身农民本身的家底就不厚实,但是自己又非常有想法扩大种植规模,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政府在培养、扶植农民专业合作时首先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二是政策倾斜,农民想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组织往往受到审批、贷款等方面的制约,项目本身的审批就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把关,专业机构贷款的意愿也不高,所以要在这方面进行政策的规范,适当给予倾斜。三是人才、技术扶持。专业合作组织也是一种企业,需要精心打理和管理,因此人才的引进和服务必不可少,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引进,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选拔,在充分整合当地各类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政府+基地+农民”的方式合作,达到政府、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三方的共赢。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农村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必须重视推广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在对湘潭县部分乡镇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有接触过部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离我们想要达到的农技推广层次有一定的距离,存在素质不高,推广能力不佳,服务意识不强的情况。为此,应在农业院校里面针对大学生提供涉农“特岗计划”吸引一批大学生立足基层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常备力量,应建立和大专院校的寒暑假实习的稳定长期的合作机制,让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落实到村、组和农户家中。基层政府机构领导必须提高重视度,给予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经常性的慰问,每年或者每半年组织一次农技员技能比赛,农民朋友当评委,表现优秀的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作为年终评优的依据。

4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让农民参与到农业推广政策的制定决策当中去

农民素质低归根结底要从农民教育抓起,首先要控制辍学率,保障九年义务教育,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定期开展公益性短期农技信息培训班,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技信息的运用。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印制的宣传材料,发到农户手中,部分农夫连看都没看就扔在一边,使得宣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实真正了解农民需求的是长年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农技推广人员,因此应把农技推广人员拉入到决策的制定当中,然后选举部分科技示范户和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形成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制定委员会制度,将大家的集中意见定期反馈给决策制定领导小组。年底进行汇总和分析,整个多方意见后形成第二年的推广工作计划。这种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让农民真正当家作主,出台的农推方案不至于重复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5搭建网络信息平台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4

1主要做法

1.1强化组织领导

为了推进全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铁岭县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由县政府领导及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各乡镇政府联合组成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1.2成立农技推广服务团队

铁岭县成立了粮食、果蔬、畜牧、水产、农机5个农技推广服务团队,每个团队由1名团长和2~3名技术专家组成,负责筛选和把关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制定农业主推技术操作规范、编写技术资料、制定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规划等,协调解决农业生产中技术难题。

1.3加大农技人员技术培训及科技示范主体培育力度

根据铁岭县农业实际和人才需求,制定了县级培训计划,邀请省市县专家为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主体授课,促进知识更新。3年来累计培训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主体超1000人次。除此以外,铁岭县选派优秀农技人员参加全国农技中心、农业干部管理学员及省级骨干培训,不断打造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骨干。3年来农技人员参加部级、省级、市级培训达350人次。

1.4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引领作用

铁岭县围绕玉米、水稻、畜牧、蔬菜、果树、水产等产业建设了8个示范基地。以“示范+技术推广+辐射带动”模式,进行先进适用品种和技术的展示。每个示范基地开展观摩、培训次数达4次以上,大幅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1.5规范资金使用管理

铁岭县的项目资金管理工作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县规定执行,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细化支出范围、明确资金使用用途,每年主要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业科技示范补助及农技人员能力提升补助分别占总经费的47%、40%、13%左右。凭政府采购审批表、合同、发票、农民签字、年终绩效考评材料等依据实行报账制,建立项目资金使用公示制度,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合理。

1.6强化绩效考核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工作任务公开制和县农业农村局、乡镇(场)政府、科技示范经营主体三方考评机制。成立绩效考评组,分小组对科技服务团队科技服务情况进行考评。制定了农业科技示范经营主体考核百分表,进一步细化评比细则,分等级评定及发放,充分调动每个技术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1.7强化农技推广信息化建设

引导我县农技人员和专家,通过中国农技推广App、微信群、QQ群、直播平台等,在线开展问题解答、咨询指导、互动交流、技术普及等服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好的服务农民。铁岭县使用中国农技推广App比例达到95%。

2取得的成效

通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断提高农技人员业务能力和农技服务指导水平,彻底打破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坚冰,促进了农业新科技普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助推铁岭县农技推广再上新台阶。2020年,铁岭县主导品种及技术推广实现全覆盖。

2.1玉米产业

在玉米推广方面主推铁研58、铁研378、东单1331、东单1607、宏硕889、宏硕738、天农九等品种,主推品种到位率96.34%。主推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宽窄行平作技术、秸秆30%以上覆盖归行还田宽窄行深松保护性耕作技术、精量免耕播种技术、减化肥增施商品有机肥精量用肥技术、玉米主要病虫害高效绿色防控技术、玉米化控技术推广、机械直收籽粒技术7项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场,推广面积80.12万亩,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38%。

2.2水稻产业

在水稻推广方面主推铁粳11、美丰669、辽粳399、铁粳14、铁粳20、北粳1号,到位率达96%。主推水稻育苗旱精量播种、水稻深翻与旋耕相结合提前泡田精细耙地技术、水稻合理稀植技术、水稻间歇好气灌溉技术、水稻定量施肥合理控苗技术、水稻综合精确防治病虫草害技术,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

2.3蔬菜产业

在蔬菜推广方面,铁岭县推广了德瑞特系列黄瓜、品质型番茄、硬果番茄、丹东99草莓、超早糖王甜瓜5个品种,主要分布在铁岭县阿吉镇、蔡牛镇、双井子镇、镇西堡镇、凡河镇、腰堡镇、新台子镇、李千户镇、大甸子镇、平顶堡镇等10个设施蔬菜重点乡镇的棚区。通过新品种推广,亩增加效益1500元以上。主推黄、蓝板粘虫技术、设施蔬菜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设施蔬菜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黑膜膜下节水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6项主推技术,综合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主推技术主要分布在铁岭县阿吉镇、蔡牛镇、双井子镇、镇西堡镇、凡河镇、腰堡镇、新台子镇、李千户镇、大甸子镇、平顶堡镇等10个设施蔬菜重点乡镇的棚区。单项主体技术覆盖率在10%~50%。全县因此减少农药投入63.3吨,减少农药投入1000万元以上,增产率17%,平均亩增加效益3100元。

2.4果树产业

在果树推广方面主要以推广苹果产业为主,在全县主要推广了苹果省力化整型修剪、果园生草、科学施肥技术、果实套袋技术、果树越冬立体防寒等技术,覆盖率达到果区的95%。主要分布在铁岭县东部山区,如大甸子、李千户、鸡冠山、白旗寨、熊官屯等乡镇;中西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如新台子、凡河、镇西堡、平顶堡、蔡牛、阿吉等乡镇。推广总面积近1.8万亩,占全县苹果总面积的95%。

2.5农业机械化

在农业机械化推广方面主推山区全程机械化技术,主要是针对山区玉米种植开展了机械化整地、机械化种植、机械化收获等作业。主要是在李千户镇、大甸子镇等5个乡镇,推广机具30台套,累计作业面积3万亩;主推水稻机械化插秧侧深肥技术,在水稻插秧机上安装侧深施肥装置,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在距离水稻秧苗根部3~5厘米且深度为5厘米的位置施以肥料的局部施肥技术。在阿吉、凡河、双井子等乡镇都有应用,实施面积0.7万亩。

2.6畜牧产业

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肉牛大户全部采用全混合日粮饲喂;全县建设了3个粪污区域收集中心、一处处理中心、124家养殖场户及3处养殖密集区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并在3个收集中心周边铺设了4.47万米粪肥还田管网,结合铁岭县东北黑土地保护项目,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通过秆秸青贮、半干贮、打包、打捆等形式,牛羊对秆秸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利用率95%以上;全县种猪授精供给站4家,授精点40个,人工授精率95%;全县83家生猪养殖场建设了粪污处理设施,实现了干湿分离;目前有条件养殖场应用母猪欧式产床应用技术数量超过95%。

2.7水产产业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5

一是工作基础分析。对推广区域的物质技术基础、农民素质、乡村民风、村干部的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二是制定周密计划。计划目标要切实可行,明确清晰,不要说的话,也不要模棱两可,无法落实。三是计划要与推广地区的领导沟通,听取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定。四是计划要经主管部门同意,争取支持。五是将计划目标与推广人员的个人业绩评价相结合。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农技推广中对推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建立反馈机制,并能够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并根据信息对推广项目进行及时的处理。一是有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二是建立配套的咨询服务体系;三是建立流动的信息反馈和监督机制。

及时准确传递信息

一是对信息提炼和加工。在宣传一个新项目或新技术时,已经完成了信息的采集,具备了很丰富的素材,但并不一定具备交流、传递的条件,需要检查已经准备好的素材是否能够表达明确的意图和沟通目标,需要将材料进行提炼和加工,将其归纳成为具有说服力、能够通俗易懂表达意图的材料。二是把完整的信息和相关的素材,全面准确、生动形象地向农民表述,使他们感到有意义、有兴趣,愿意听,听得懂。三是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要注意聆听者的反馈,不断引发他们对所谈问题的思考。四是充分利用好当地现有的宣传资源,如广播、电视、黑板报等,也可以采用发放宣传单、设计调查问卷、访谈、科技讲座、培训等方法提高传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合理选择培训时间和地点

农技推广工作中对农民的培训很重要,通过培训将信息传递给农民,同时在培训时通过互动将农民的要求和潜在问题进行反馈,实现互动,促进推广工作进行。

1.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恰当的培训时间可以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培训效果,涉及的问题包括培训时间的长短、时间的分配等。如农闲时集中培训,生产中现场指导。生产过程中具体指导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集中培训与生产中现场指导相结合,才能保证农民既能系统全面地学习,又能紧密联系实际,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

2.合理设置培训地点,选择适合农民的方式:尽量将培训基地安排在农民比较集中的中心区域,培训地点起码应设在乡,有条件的应该以村为单位进行培训。可大力推行流动培训车,将培训现场安排在最贴近农民、方便接受培训的地点,实行一技一训,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参加培训的成本,这样才能保证参加培训的人数,提高培训数量和质量。培训的方式应合适,可以通过推广队伍、聘请专家、农民带头人多种方式进行。

加强沟通

一是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注意仪表和面目表情、语言风格、自信心等;二是做农民的知心朋友,正确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多深入、多关心;三是与农民沟通之前先“认同”,培养同农民的感情,拉近同农民的距离;四是技术要过硬,善于利用人们相信成功者的心理,让农民对推广者感兴趣;五是摆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在与群众的沟通中向群众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日新月异地变化,农业推广者要头脑敏锐,不断学习新东西,传递给农民;六是农业推广者要服务热情、平等待人、作风淳朴、风趣幽默。

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

一是让农民亲眼目睹新技术示范成果。“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因此“成果示范”作为农业推广工作的一个程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二是激发农民对某项新技术的兴趣。兴趣是激发、促进行为改变的前提要素。因此,通过适当方法激发农民“接受农业创新技术”的兴趣有利于推广工作的开展。三是使农民信赖推广者。同一项创新技术,不同的人去推广,效果不同,农民一般对可信赖的人、有名望的人的话比较易于接受和采纳。推广人员应广交农民朋友,提高自己的水平,成为农民“心中的偶像”。四是选择在农民需要使用该项新技术时进行推广。农民朋友乐于“现学现用”,不马上用的知识,学后易忘,效果不好,因此培训应注意时效性,用前学习,学了就用。五是用综合方法向农民推广农业新技术。推广活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示范、参观、操作、讨论等多种形式,有条件地推广组织,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将声音、图像、动画结合,以提高推广效果。六是配套推广农业新技术。利于农民采用农业创新技术,解决好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种问题。

灵活应对突发事件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6

传统农业是靠天吃饭,现代农业是依靠农业技术。农业需要农业技术作为科技支持推动向前进步。先进的农业技术不是只放在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而是能被广泛推广、能被农民掌握并使用的可以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先进生产力。过去基层农业部门是农业技术传播和推广的主要载体,农民是被动接受基层农业技术部门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宣传和指导,这些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更是提高了城乡经济文化相融合的速度,政府鼓励农业企业、科研团体等积极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来,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实现科技成果向农村的成功转化,改善我国长久以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的不良局面。我国各地财政部门支持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由专业科研机构统一管理,各地农业技术部门逐级承担推广任务。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文字材料等多种方式向农民宣传新型农业知识,介绍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各地地理环境不同、季节气候不同、人文背景差异,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地方情况因地制宜培训和辅导农民。对适合当地的新技术的选择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关键。农业研究所及高校科研骨干等下乡下户,结合当地农时农事调查取证,慎重选择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建立示范田及样板场地,让农民对农业科技有切身感受,在现场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指导。结合农业产品销售以及农业物资现实情况,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适时调整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向。民间互助交流带动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同地区农民之间一般有相同种植项目,经常交流切磋种植经验。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经济体在农村成立迅速。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以农民为主题,以承包经营为基础模式,聘用科研机构人员作为技术顾问,结合农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培训,成为新型农村生产的发展模式。每年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呈上升趋势发展,参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民也在逐年增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生产发展方式适合众多农民的现实要求。因地制宜的选择新型农业科技项目、快速有效的向农民推广技术要点有效弥补了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扶持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加快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步伐。农村供销合作社依然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和农产品的收购。供销合作社是市场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及时掌握市场行情把握市场动态,向农民提供产品销售情况和市场发展方向,跟随市场导向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

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根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计划经济下由政府主导的传统农业生产也逐渐被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农业所代替。在政府扶持和财政支持下农村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一定的发展,过去政府设定技术项目财政负担所有经费,现在是农民自己找项目财政给予相应的补贴。虽然农技推广的模式有所增多,但新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推广效果远低于预期水平。根据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水平,农村对高效多产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应该是巨大的,但总体上接受新型农业技术并用于生产实践的农民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造成这些问题除了农技推广工作没有做到位外,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农业是受地理条件、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行业,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存在着技术风险和自然条件影响风险等多种不可控因素。传统农业生产时根据经验耕种,农民用经验推断可能需要采取的耕种措施。对待农业新技术农民只是根据程序按部就班的耕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无法预测更不可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正和补救。从根本上说农作物的生产离不开光照、土地、水源等自然因素的相互配合,新型科技成果的生产流程是否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也给农产品的生产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多种不确定因素和可能出现的失败让农民对新技术更加小心翼翼,时常持观望态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生产投入能力有限,分散到户的小块儿土地作业给新技术推广造成障碍。许多新型农业技术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减轻作业者劳动强度等特点,这也是农民选择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原因。当前农村主要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模式,独门独户的生产使种植规模受到局限,达不到新技术要求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效果,没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产出比。新技术的效果没有显现出来并且生产效益没有明显提高,影响农民的期望和对新技术的后续采纳。另一方面,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也限制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国农民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占不到十分之一,小学及初中文化的占到百分之八十,剩下多为文盲和半文盲,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水平更是低于这个比例。农民在生产中技术接受能力较差,达不到增产增收的效果,也限制了农业技术的再推广。

3.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7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文件聚焦农业科技,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一、转变农业科技投入方式,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

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把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各种资源和各类人才进行基础性研究攻关。同时,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建立多种形式的创新基金,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保障我国农业安全。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200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而世界平均水平超过1%,发达国家普遍在2%-3%之间。因此,要加大投入总量,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局面。要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建立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特别是要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要着力转变财政投入方式,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中非竞争性投入的比例,建立完善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农业科研人员和优势农业科研团队的长效支持机制,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良好氛围。同时,要突出财政投入重点,优化投入结构,从注重农业产中研究向注重产前、产中、产后合理配置转变,使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控、设施设备、农产品加工、产业政策等各环节都得到有效支持;从注重科技研发向注重研发与中试示范并重转变,使科研成果能够尽快完成熟化和大面积示范,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农业科技创新要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一)加快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技术集成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形式。农业技术集成化强调的是多项技术的联动创新和配套运用。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仅仅依靠单一技术的突破是不够的,必须整合科技资源,选择对农业发展关联度大和带动性强的多项农业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为此,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并把这些技术集成组装运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之中。当前,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正在向绿色、安全、营养、健康、休闲、生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物质能源、海洋农牧场、生物材料、农副产品等相关技术领域正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新的生长点,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这种形势下,农业科技需要密切追踪前沿,不断拓宽视野和领域,着力培育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把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态环境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二)加快实现农业劳动过程机械化。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农业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产品生产的某一环节或全过程迫切需要实现机械化。2011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3.5%,2015年要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创新需要适应这一要求。根据农业发展的变动趋势,要紧紧围绕农业的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关键环节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出一批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的装备设施。要强化农机农艺的融合,将原本由育种、栽培、耕作等为主的农业技术体系,转向生物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相结合,统筹发展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加快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既可以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和机械化,也能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市场销售等领域或环节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具体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和科学技术的信息化。

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目前,我国农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许多农业科研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仅占30%-40%,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转化时间较长。前些年,农技推广“线断、网破、人散”的问题非常突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仍有1/3的乡镇和3/4的村尚未建立基层农技推广组织。现有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活动经费少,影响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方式的新变化,迫切需要根据不同主体的新需求,增强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技术源头供应,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就是要全力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通过这“两个覆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集中解决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经费缺、办公条件差的问题。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建立区域性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激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加快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与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努力把农业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农技推广,实现农技推广主体多元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行专家大院、校地联建、共建等服务模式,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政府还可以采取业务外包、科技创新收益提成等形式,激励农技推广组织和个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p#分页标题#e#

四、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人口数量大,受教育程度低。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更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近年来,因为农业生产条件和收入远远低于外出打工的条件和收入,所以,农村一些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经商,向非农产业转移,很多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是老弱妇孺。因此,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以及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很低。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对建设现代农业造成很大的阻碍。农业技术人员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但是,大多数农技人员长期在本地工作,缺少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出现了专业技术与本地产业不对称、知识结构老化和断档等现象,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因此,各级政府要增加专项经费,解决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问题。在新型农民培养上,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今后要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对到农村基层工作并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实行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并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重点培养一批农技推广人员和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要根据本地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对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不断增强农村教育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着力提高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不断壮大乡村科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五、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之路

当前,要在遵循科研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探索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科技进步之路。

(一)强化农科教、产学研联合协作制度。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协同攻关,努力把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良好局面。

(二)健全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对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剥离、整合、转制等方式,加快推进分类改革。对公益性科研院所,关键是健全现代院所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

(三)建立农业科技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制度。从以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安排,实现从单一目标突破向综合目标突破转变。在现有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是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8

一、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现状

1、推广人员不足、积极性不高、专业性素质不高

由于受到财政支持和体系弊端的影响,当前我国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推广人员数量明显不足,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此外,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来说,由于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广人员得不到有效的工作激励,因此工作积极性不高,推广工作敷衍了事,缺乏责任心和推广意识,推广手段不科学,方法不恰当。从技能农业推广体系人员的专业化背景来看,推广人员一般是政府有关部门直接指派的,并未对其专业性素养进行严格的考察,因此,推广人员的专业性不足,推广技巧不到位,推广力度不强,不能深入基层农村根据农村发展的现状展开技术推广活动,推广效果不佳。

2、农民的接受度和配合度不够

农民的接受度和配合度不高是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普遍不高,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的青年人进城务工,所剩下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科学意识差,文化知识掌握较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甚至还会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更谈不上配合了。此外,由于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不高、专业性不强,推广手段和推广方法过于专业化,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接受程度,使得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理解不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配合度。

二、 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制约因素

1、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是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制约因素中最重要的原因。与工业投资和其他方面的投资相比,农业投资的一个普遍性特点就是投资总量大但见效慢,因此,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资不足,反而将重点转向了工业,政府财政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不足,使得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新技术推广体制滞后甚至发生空洞现象,基层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利于新型农村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农业技术推广渠道不畅通

农业技术推广渠道不健全是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另一个制约性因素。首先,从与农业有关的大众传媒来看,由于农村交通和农民意识的原因,与农业有关的大众传媒相对较少,且影响力不够,达不到良好的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其次,从农业技术推广的供求关系来看,当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急需更新农业技术,但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缺乏长效性的推广机制,且推广范围限制性较大,不能实现全范围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这也是农业技术推广渠道不畅通的一个表现形式。

3、 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系不健全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系不健全是另一个重要的制约性因素。除了上面提到的推广人员不足、推广人员积极性不高和推广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等因素外,基层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管理活动不科学,县级农业部门对安居镇农业服务中心也只是负责业务指导工作,并不参与直接的行政管理,这就造成农技推广管理体系脱节,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困境,影响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三、 小结

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对于提高农村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保障和增加农业收入,促进农村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基层农业推广体系中存在的对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推广人员数量不足,积极性不高,专业性素质较差,同时农由于自身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基层农业推广的接受度和配合度不够高等问题,需要从现实性情况考虑出发,大力促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加强政府财政支出,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性素养和工作积极性,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创造条件,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李善乐 单位:广西河池巴马县农技推广中心

(二)

一、农业推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农职教育环节薄弱

尤其是农业教育,农民的技术知识水平较低,农业推广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是普通教育的补充者,这样的潜意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及农业推广教育的不理解所长生的误解,这样的观念在许多地方领导者甚至整个社会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直都被作为普通教育生源辅助,在近年来的经费投入中明显可以看出,农职教育一直处于次要的地位。在农村受教者的比例于发达国家相比就比较低,无法满足现代科技社会的需求。

2、农村劳动者的年龄比例不均匀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人均土地却比发达国家少很多,收益又低,这样就使得很多高学历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劳动者就趋于老龄化。老龄化的严重也就阻碍了农业推广教育的实施。

3、受教者的思想意识落后

由于我国的农业劳动者思想意识落后,收入普遍低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大背景下,无法抵御市场经济的考验,不能适应当下的市场经济,缺乏创新,害怕风险。

二、如何提高农业劳动者市场竞争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推广教育的基本目的,实现这一目的的基础做法就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市场竞争力,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事态看,调节农村生产结构,提高农业劳动者的市场竞争力符合社会化生产的需求就是重中之重。

1、市场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是竞争的优势在市场上的体现。竞争的优势包括许多方面,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知识、技术是否适应当地特色,是否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状态,是否复合市场需求等等,但是有了竞争优势也不一定就具有了市场竞争力,在与发达国家相比下,我国的农业市场竞争力不高,综合效益低下,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现象尤为突显,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工作,调整市场结构、调节生产关系,使之适应当今社会生产发展下的需要。

2、提高农业劳动者市场竞争

加强宣传,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渠道使受教者了解什么是市场竞争,只有知道了市场竞争,才能了解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才能了解市场行情,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从思想上主动接受教育。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当地情况,多种方式对受教者进行农业推广教育,树立模范带头标兵,针对受教者的年龄化、性别化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消除受教者的消极心态,争取使教育工作无盲区。紧抓青少年的培养工作,普及义务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大力拓展农业推广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培养的模式,只有不断的更新模式才能适应不同的受教群体,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受教者,才能使农业推广工作做到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才能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想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市场竞争力,务必需要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农业推广是一个浩大的教育工程,需要一个这样的完善体系做保证,还要有一批有素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有经验的专业干部队伍,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三个基本思想,从大局出发,团结、齐心、才能做好农业推广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经济的全球化给我经济带来了压力,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如何加强农业推广教育,如何提高农业劳动者的市场竞争力就成为一个重点的任务,只有多方面协作,加强投入才能从根源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朱龙兵 单位:云南曲靖会泽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三)

一、中国农业推广中信息工作的现状

1、基层信息员队伍不断壮大

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2013年5月,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完善信息服务体系,着力强化乡、村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探索设置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和农业综合信息员岗位;加强村级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乡村信息员贴近农村、了解农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民信息需求。在基层信息员队伍建设方面,各地和有关部门虽然做法不尽相同,管理上也各有特色,但思想认识是一致的。绝大多数地区已在县、乡、村各级部署了一定数量的信息员,基层信息员主要为兼职,也有一部分为专职、聘用人员,他们已成为农业推广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

目前,国内已有多个省、市、县开通了农业(农技)推广网站,如广东农业推广网、山西农业技术推广网、北京农技推广网等。作为农业部科技司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信息宣传、管理与服务平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承建的“中国农业推广网(www.farmers.org.cn)”,目前已稳定拥有一支“部—省—县”纵向贯通、横向联系紧密的信息技术和管理员队伍。该网站在全国拥有8000余名省、县级信息员,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农业县(市、区、场、兵团等),截至2013年12月,网站信息总量已超过31万,日均新增各类信息700余条。

3、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基层信息员通过主动了解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以及市场需求动态,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信息,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类渠道的信息资源,采取各种有效手段,积极开展信息服务,紧密围绕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好农业信息的采集、分析、(上报)工作。为了更加及时便捷地向社会公众提供“三农”信息服务,农业部在工信部的支持下,申请并被核配了“12316”作为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逐步构建了以12316热线为纽带,农业专家和信息资源为依托,村有信息点、乡有信息站、县有服务中心、省有云服务平台的国家“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二、信息在农业推广工作中的重要性

1、信息是领导掌握全局工作、进行科学决策的基本源泉

信息是各级领导班子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领导了解情况、部署工作、把握大局的有效手段。如果没有大量真实、全面、具有前瞻性的信息,领导很难做出恰当的决策和指挥。信息的流通与采集贯穿于任何一个决策形成的全部过程,一个决策的出台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际调研,只有信息灵,才能情况明,只有不断提升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才能为领导决策做好参考服务。农业推广工作者常年根守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信息的全面、及时、有效上报,对领导的科学决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信息是争取领导支持、促进问题解决的重要渠道

信息工作可以实现下情上达,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同时对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提前敲响警钟。此外,信息工作也可以成为谋求领导重视或支持的一条捷径,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问题,我们经常说要彻底地扭转“线断、网破、人散”的不利局面,这就离不开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支持,可以通过格式正规的文件形式,或是内容形式相对随意的其它信息途径,及时与领导沟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好的想法和建议。

3、信息是加强行业宣传、扩大影响的理想载体

酒香也怕巷子深,做生意离不开吆喝,同样农业推广工作也离不开信息宣传。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不但要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还要忙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布置的大量行政事务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可是领导和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是否了解和满意?特别是在领导和公众的心目中,我们的行业地位是不是可有可无?俗话说:“有为就有位”,可是如果不宣传,有为不一定会有位。通过信息报送,可以某些侧面反映整个部门的工作情况,通过恰当的自我宣传,让领导和群众知道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是需要改进的。

4、信息写作能力的好坏与职业前景息息相关

不论从事怎样的工作,文字写作都是一项基础的技能要求。好的信息写作能力有助于适应各种岗位需求,甚至较快地获得晋升机会。但是如果不按要求做好信息工作,可能会危及个人职业生涯,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例如农业灾害类、事故隐患类等信息,各地都有明确规范的报送要求,此类信息密切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出了问题如果不报、瞒报,或者上报不及时、不准确,轻则被领导批评,重则会被追究责任。因此,农业推广工作者出于对自身职业前途的考虑,出于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关键时刻要做到“能说会写”,在第一时间发现信息的同时,迅速整理上报,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做到超前思考、超前准备,快速反应,从容应对。

三、提高农业推广信息工作能力的对策

农业推广工作是教育人、说服人、鼓励人、引导人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这就要求农业推广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通常包括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两方面,文字表达能力在信息写作中得以体现。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中间人”,广大农业推广工作者应不断提高对信息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积极顺应时展和工作需要,积极探索、广泛积累、勤于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创作才能,将所开展的工作、所见所闻及时传递给外界,高标准做好信息工作。

1、农业推广类信息的选题和收集

(1)选题的方向

从农业推广工作角度来看,主要有4个选题方向。一是要围绕中心工作选题。通过在农业推广前线工作的切身体会,捕捉线索,结合工作实际选好角度。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看报,从中发现热点。通常领导比较关注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函待解决的问题。二是要围绕政策性问题选题。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及时了解一些重要决策后基层群众的真实想法,围绕群众的心愿和呼声,放宽眼界,胸怀全局,多提一些政策性的建议。三是要围绕当前热点和难点选题。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会不断涌现,通过认真调查集中整理,找到工作的重点、热点和领导关注点。四是要围绕具有趋向性的问题选题。要善于挖掘处于萌芽期的敏感事件,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做法、新经验等,做出科学客观的判断和实事求是的评价,及时捕捉和报送具有普遍学习、借鉴作用的信息。从信息报送角度来看,农业推广类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反映已取得的成绩;二是反映重要工作、重点项目的实施进度;三是反映工作中的新举措、新思路;四是反映贯彻落实上级指示情况及政策执行情况;五是反映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六是反映社情民意、群众心声;七是反映突发性紧急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处理情况。

(2)选题的种类

做好信息工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和?密的思考。我们在选题时应紧紧围绕农业推广工作的重心,多听、多问、多想,洞悉哪些是领导和群众关注的。总的来说,农业推广工作中常见选题主要有以下3类。一是任务题。即领导交办的或者上级部门布置的题目,如在某次会议之后,领导要求写一篇新闻报道类信息等。二是固定题。即定期必写的题目,例如每年年底需要写工作总结等。三是自选题。即作者自由选定的题目,例如写先进人物事迹,推广心得等。

(3)信息收集的原则

确定了主题就相当于确定了目标和导向,下一步工作便是收集信息。其实信息无时不刻都在围绕在我们周围,我们通常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缺少发掘信息的意识,关键是要做个有心人,按照不同群体的需求收集信息,加工信息,提供信息。一是针对性,在为群众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同时,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二是真实性,有喜报喜、有忧报忧,要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反映基层工作的实际进展;三是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性与可利用价值成正比,失去时效的信息只能是“马后炮”,毫无意义;四是全面性,农业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政情、民情、天情、苗情、灾情、墒情等信息都需要收集;五是超前性,围绕农事季节和各类活动,积极、主动、提前收集信息并上报;六是连续性,播种、管理、收获、产量等农情信息掌握不能间断;七是广泛性,加强与水电、财政、统计、气象等部门的联系,掌握各方面的信息,为领导提供参考;八是可比性,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要有可比性,与计划比、与往年比,从而具备借鉴价值。

(4)收集信息的方法

一是总结归纳。当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大量信息之后,首先需要将杂乱无章的信息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去伪存真,深入挖掘普遍规律性。二是追踪跟进。即追踪收集工作开展时期不同阶段的各种情况,力求实时全面。例如在上级农业部门农业科技展望做出重大决策部署后,及时收集、反馈基层贯彻的想法、落实的方法以及遇到的实际问题等。三是调查研究。有两个层面:一是根据领导指示或工作安排,先确立主题再开展调研。二是对发现或存在的某些特定问题开展调研,贵在深入,旨在发现问题出现的源头、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四是收集查阅。做好信息工作,离不开日常积累。通过下基层开展工作指导,收集民情民意;通过研读会议材料,寻找亮点、焦点;通过充分利用单位的各种内部资料,收集整理有用的素材;多看新闻、报纸,多看领导讲话,及时了解政策趋向,收集主题信息,确保有的放矢。

2、信息写作的实用技巧

(1)准确提炼主题

信息的主题是信息的中心思想或中心内容,它是写作的灵魂,贯穿于信息的始终。主题应当正确、新颖和深刻,做到有的放矢。鼓励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呼吁什么都要说的清楚明白,不能含糊。通常一条信息只能有一个主题,材料不论内容的长短,都必须始终紧扣主题。

(2)精心制作标题

新颖、醒目的标题能表现出高度的概括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拟定了一个好题目,文章就成功了一半。确实,好的标题确切鲜明,富有吸引力,给人新鲜感和好印象,让大家看到标题就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下文。

(3)合理设计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表现形式和框架。主题是灵魂,结构是骨架,是用来表现主题的。主题确定了之后,怎么来表现,就是结构的问题。例如在写作政务类信息时,一般采取总分结构,直言表达,在写法上要避免素材的堆积。

(4)文字简练准确

主体部分要做到条理层次清晰,文字要简练准确,突出重点,最好能有闪光点。不妄加结论性、评论性的语言。作为农业推广工作者,我们秉承立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弄虚作假,不浮华误导,不乱提口号。语言准确、朴实、简练、明快,杜绝套话和空话。

(5)反复推敲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