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个人总结范例6篇

农技推广个人总结

农技推广个人总结范文1

XX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XXX

一、政治思想方面

(一)几年来在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部署和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十七届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坚持以“良种良法+产业化”为主线,着眼于 “三农”工作,使政治思想工作和其它工作有机结合,互为促进,共同协调发展。

(二)经过多年的社会历炼,铸就了如下为人准则:遵守党纪国法,服从组织安排,严守组织纪律;工作认真负责,富有敬业精神;廉洁奉公,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人坦诚,在任何时候、不做有损于他人事情;虚心向他人学习,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接受他人批评;团结同志,关心职工疾苦。

(三)组织给予鼓励,授予2008-2009年度中共XX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6-2010年XX市农业发展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XX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9年XX市农业亮点建设年活动先进个人。

二、业务素质方面

(一)农业业务技术扎实。

本人1980年毕业于柳州农校园艺专业,1988年结业于华南热作大学南亚班,1991年毕业于中央农广校种植业专业,经过多年系统的理论基础学习和向有关专家技术工作者的请教,本人对南方粮油、果树、蚕桑、蔬菜、茶叶、甘蔗、中草药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对指导面上生产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项目实施经验丰富。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国家商务部、自治区科委、自治区农业厅和市科委下达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应用项目12项,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科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项、自治区农业厅丰收三等奖五项,市科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项目实施效果较好,技术含量较高,为今后的项目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管理、协调工作出色。

2008年以来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以下几项关键且影响面大的工作。一是2008年作为XX市经济作物场单位法人,解决好职工工作、待遇和安置问题,完成XX市经济作物场整体移交给钦北区政府,职工满意;二是2009年作为XX市环境保护工作站单位法人,主持完成全国污染源(种植业)XX市的普查工作任务,普查质量位居广西前列;三是XX市经作站单位法人,在三个月时间内主持完成XX市“东桑西移”1万亩桑园基地建设项目。

(四)技术应用与推广得到肯定。

参与的《广西桑蚕良种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07年度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参与的《冬季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08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0年荣获全区推广“三避”技术先进工作者;参与的《桑蚕良种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奉献精神。

(一)农业工作季节性强,为了做好农业示范生产,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日,几十年如一日,加班加点无怨无悔积极工作。

(二)带病工作,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腰椎增生等多种疾病集一身,坚持开展并亲临各项工作。

(三)助人为乐,不计报酬,不计得失,主动关心帮助他人。

四、工作业绩。

(一)解决市经济作物场职工安置及待遇问题。2008年作为XX市经济作物场单位法人,针对任职以前职工工资拖欠,职工不上班,生活用水困难,住房不足等问题,通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想方设法解决好职工工作、待遇和安置问题,完成XX市经济作物场整体移交给钦北区政府工作;

(二)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顺利完成。争取到的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涉及面广,资金周转困难,时间短,组织发动工作量大,建立桑园面积1.02万亩,涉及农户3200多户,修建蚕房72套,配套完善蚕种场建设,前后历时4个月,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与艰苦奋斗精神,最终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任务。

(三)主持完成全国污染源(种植业)XX市的普查工作任务。2009年作为XX市环境保护工作站单位法人,根据上级的安排,负责XX市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普查工作面涉及两县两区,工作量大,内容多,通过充分调动各县区人力资源,协同作战,经过全体同志加班加点工作,出色完成普查任务,走在全区前列,并获自治区先进奖。

(四)不断推进黄瓜高产示范园建设与品种提纯复壮工作。2008年主持黄瓜基地建设以来,通过创建高产示范片,实施品种提纯工作,全市黄瓜生产面积从2008年3.6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7.2万亩,产量20万吨,满足了黄瓜皮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并初步筛选出了黄瓜 “丽香二号”、“多塘三号”(暂名)新品种,为推动我市黄瓜皮优势特色产业生产作出了努力。

(五)“三避”技术应用与推广成绩突出。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致力于推广先进适用生产技术,“避雨、避寒、避晒”三避技术在不断示范作用下,在我市得到广泛应用,秋冬种辣椒应用“三避”技术达到5万亩,为农民增产增收作出应有的作用。XX莪术是我区特色药材,是全国最大的桂莪术生产基地,为了提高莪术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在我市率先应用“三避”技术示范,不断创先技术模式,连续几年在全市布点示范,并取得增产增收效果,为做大做强XX莪术产业探索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2010年荣获全区推广“三避”技术先进工作者。

(六)积极推行超级稻再生栽培示范。超级稻再生栽培技术能够省工节本,提高水稻品质,应对旱害和寒露风,实现一年三熟(两造水稻+一造冬种作物或蔬菜),是有效帮助农民增收的好途径,也是XX市今年首推的“一号技术”集成之一。针对我市春旱和冬春辣椒种植习惯, 2009、2010年连续进行了100亩超级稻再生稻探索工作,一方面可以为我区南部超级稻再生稻提供留桩高度的数据参考;另一方面为超级稻再生稻的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实施甘薯品种引进及筛选工作。甘薯产业在我市具有良好发展基础,为了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进行品种引进与筛选工作。2009年进行15亩的三娘薯引进与栽培试验,2010年引进15个品种进行品种筛选试验工作。

(八)推进农作物间套种工作。积极推进自治区农业厅“三个千万亩增粮增收行动计划”,以“农业亮点建设年”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作物间套种,取得了显著成绩,2010年全市共推广间套种面积64万亩。创新间套种模式,实施甘蔗间种黄豆、玉米、西瓜;木薯间种玉米、黄豆、花生、西瓜,香蕉间种蔬菜、黄豆、玉米;低龄果园间种玉米、花生、黄豆、西瓜。大力示范,实施灵山县石塘镇俄境村“木薯套种玉米示范片”和 石塘镇苏村“水果间套种示范片”示范面积共6000亩,是全区最大的套种玉米示范片。间套种实现一地多收,既增加粮食产量、双增加农民收入,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是“钱粮双增”的现实选择。

(九)实施果桑品种引进及试验示范。果桑是水果珍品,可以加工可以鲜食,我市发展果桑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为了丰富全区蚕桑生产多样性,我站率先引进果桑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建立了50亩果桑试验示范基地,筛选出品质优、产量好的果桑品种,对引导果桑产业发展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十)承担XX市农业局农业现代示范园组建工作。2008-2009年负责示范园面积250亩的土地承租与基地建设工作,完成了基地水、电、路基础建设,并整体规划,实施了中棚西瓜150亩、马铃薯间种玉米60亩、甘薯间种玉米30亩的生产示范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一)实施有机稻栽培探索工作。根据领导的安排,实施有机稻栽培探索生产,2009年度在高丰公司火龙果基地进行23亩华小黑有机稻栽培试验,该试验项目共产稻谷3055公斤,平均亩产133公斤,产米率为68%,通过栽培试验摸索了一项栽培技术,为发展有机稻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五、存在问题。

(一)领导水平低。由于本人组织、协调和调控水平低,没有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没有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思想政治素质有待加强。由于本人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没有改变单位个别工作人员人生观模糊、自我为人服务意识不强、责任心不到位的局面。

农技推广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对策;江苏南通;通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78-02

南通市通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江苏省东南部。通州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全区辖17个镇(区、园、街道),208个行政村,64个社区,38.36万农户。耕地面积7.02万hm2,人均耕地面积560 m2。201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93.2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361元。2015年,通州区继续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为农服务效能,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1 通州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1 发展过程

近十几年来,全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经历了2001年、2002年、2005年、2008年4次镇事业单位改革和2010年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区各镇设立了镇农业服务中心,与镇畜牧兽医站合署办公,由区农委和镇政府双重管理,人员、经费由镇人民政府管理,区农委负责业务管理。建立了一个以区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为核心,镇农技推广队伍为骨干的融各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1.2 组织机构

2015年,通州区部分行政区进行了调整,现有西亭等7个镇、金沙等4个街道、锡通科技等5个产业园,全区共有镇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4个,其中镇农业服务中心7个,镇畜牧兽医站7个。各个街道、产业园设有农村工作局(高新区、南通空港产业园除外),从事农业服务与农技推广工作。

1.3 人员结构

通州区核定镇(区、园、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农村工作局编制233个(兽医站编制单列),目前实有216人。从年龄结构看,整个镇级农技推广体系以中青年为主。29岁以下2人,占总数的0.93%;30~39岁之间81人,占总数的37.5%;40~49岁之间75人,占总数的34.7%;50岁以上58人,占总数的26.9%。但镇畜牧兽医站现有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核定编制60个,实有28人。其中,50岁以上的14人,占总数的50%;40~50岁之间3人,占总数的10.7%;40岁以下11人,占总数的39.3%。从学历结构看,以大中专为主。其中,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38人,占总数的15.6%;大专学历129人,占总数的52.9%;中专学历43人,占总数的17.6%;中专以下学历33人,占总数的13.5%。从职称结构看,以中初级为主。其中,高级职称12人,占总数的4.9%;中级职称78人,占总数的32.0%;初级职称154人,占总数的63.1%。2017年前有5人退休(其中2016年有2人退休,2017年有3人退休)。

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主要成效

2.1 建立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

2012年,全区17个乡镇按照“有先进的服务手段、有优良的专业人员、有规模的示范基地、有严格的责任制度、有稳定的财政保障”五有标准建设,都建立了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修缮或改扩建了办公用房,添置必要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及乡镇履行公益性职能必需的其他设施设备,改善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提高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

2.2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通州区从2007年开始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2015年,根据通州实际围绕粮食作物、园艺业、纯畜牧、渔业、蚕桑业5个主导产业,筛选主推品种与主推技术,遴选出2 830户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重点选择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挂钩对接,强化科技服务,辐射带动更多农户。精心选聘责任心强、专业技能扎实、学习能力突出的农技指导员257名。推行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一村一名农技指导员制度、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和知识更新制度等制度。建设“五统一”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通过农技指导员手把手、面对面地技术培训指导,提高了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自我发展、辐射带动”3个方面的能力,使科技示范户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大力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入棚、入场入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1]。

2.3 实施农业三新工程

为加快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根据江苏省农委的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通州区农委积极组织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申报三新工程项目,成为三新工程实施主体,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示范基地依托扬州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南通农校等科研单位,秉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宗旨,组织周边的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到基地现场观摩、培训。

近几年,通州区实施的三新工程有蔬菜种苗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肉羊高架舍饲适度规模养殖模式示范与推广、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精品葡萄优质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油菜机械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力生产率,从而提升现代农业整体水平[2]。

2.4 分层分类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2.4.1 农业技术指导员培训。通州区农委每年从科技入户的指导员中选拔出一批优秀的指导员参加农业生产技术部级班、省级班、县级班培训。2015年,全区共有107名技术指导员参加了由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无锡渔业学校、扬州大学农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校组织的省、县级班培训,通过培训,加深对农业科技理论的认识,了解国家最新的农业技术与发展政策,转变落后的农业科技推广理念,提高了理论知识水平。

2.4.2 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程。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省级开设重点骨干班、市级开设县乡农技人员培训班、县级开设乡村农技员培训班,重点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围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亟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对农技人员开展重大实用农业新技术等培训。农技人员每2~3年就能接受1次4 d以上的集中培训,切实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为农服务水平。

2.4.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2015年通州区农委共举办高效粮食种植、蔬菜园艺高效种植、插秧机手、畜禽饲养员、农资营销员、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各类农业技能培训班19期,培训职业农民3 238人,培养出一批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3]。

2.5 运用信息手段推进科技快速入户

2.5.1 手机报。通州区农委为每一位科技示范户与技术指导员开通了《农家致富》手机报,定时地为广大农户发送最新的种养殖技术、农业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资讯。

2.5.2 网络书屋。区、镇级的农技推广人员开通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它以丰富、权威、实用的科学知识和供求信息为主要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于农民朋友和农业技术人员。

2.5.3 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为全面提升通州区基层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从2013年10月起,在欧美同学会的牵头下,通州区农委与中国农科院信息研究所密切合作,搭建起覆盖全区的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平台设有一万个为什么、农事黄历、点子大王、田间课堂、专家会诊、农技问答、诊验交流、技术明白图等22个专栏,区、镇两级专家以及种养大户共100人为云平台终端用户,专家指导员在下乡服务时利用信息终端,为农民、基地、园区等解决产前、产中、产后问题。种养大户在种养殖生产过程中,碰到任何疑问,随时可在平台上请求专家帮助,在最短的时间得以解决。

2.5.4 学习讨论群。建立通州区农资群、葡萄种植群、家庭农场主群、农产品电子营销群等微信群、QQ群,方便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农技推广队伍年龄老化、知识陈旧

推广队伍中年轻人较少,招聘的年轻人才留不住,人员编制空缺,将会出现断层。而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大部分专攻于传统农业,对现代高效农业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所以亟须增加精通现代高效农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人才,才能将日新月异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至千家万户[4]。

3.2 “乡镇管人、区级管事”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农技推广

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具体人事由乡镇统一调配,普遍存在农技人员被随意调用或借用的情况,在岗的技术人员还要应付和承担乡镇的一些中心工作,导致农委下达的工作任务无法按时高质量完成。虽区农委就农技推广情况对乡镇人民政府有考核项,但分量小、力度不够,应加大考核分数的占比,从而提高乡镇政府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农技推广人员在编在岗,集中精力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3.3 农业技术培训效果不明显

通州区每年有3 000人的职业农民培训计划,每年都请相关专家以及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教授来集中授课,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较少。许多农业生产大户忙于田间生产管理,没有时间来听课。这就更需要农技人员多学习先进农技知识,多下乡指导。因此,要加强对区级和镇级的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多参加一些高等院校的培训,并且多组织农技人员去先进的农业科技园区参观,以提高农技人员的技能水平。

3.4 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通州区农技推广依托科技入艄こ毯突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补助项目,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绩效评价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发放补贴。但2016年2个项目均取消了此项补贴,仅有下乡公共交通及通讯费用支出,通州区虽已镇镇通有公交车,但还没有达到村村通公交,况且近几年乡镇合并,几个村合并为一个村,范围非常大,乘公交车去为农服务不太现实,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应增加工作经费,配备下乡交通工具或是增设下乡交通补贴,解决农技人员来往交通不便之苦,提高农技人员下乡的积极性。

3.5 农业技术岗位设置机制有待调整

通州区现行的事业单位技术岗位设置的比例为初级∶中级∶高级=6∶3∶1,由于中级与高级的比例较小,导致许多农技人员评到了职称而无法聘用,有的甚至到退休仍是初级岗位。新招聘的研究生初定为中级,因岗位不足只能聘为初级,使得高材生不能安心于基层工作,这些人最终辞职或考上公务员就离开了。应适当调整岗位设置比例,增加中、高级岗位的聘用人数,解决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 参考文献

[1] 线全忠,王振成,刘洪祥.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3):113-114.

[2] 王冰.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361-362.

农技推广个人总结范文3

[论文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经济增长;投资

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农业生产也逐渐趋于集约型增长,这与以往的粗放型增长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这一改变使得农业企业以及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更形成一种多元化的需求模式,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技术推广人员都仅仅拥有较为单一的知识结构,无法使企业承受较大的市场压力。由于农业企业的高层领导普遍拥有较多的专业知识技能而十分缺少高素质的基层员工,这使得企业内部呈现出技术不均衡状态,从而减缓了企业的经济发展速度。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的经济现状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背景

我国的农业推广投资呈现持续性增长,由上世纪90年代的每年30多亿逐步增加到2009年200余亿元。在2010年,投资增长呈现出突然性的剧增。总体来看,推广投资的年增速较大。尽管我国对于农业在推广方面的投资增长速度比在科研方面的投资增长速度高,但相较于财政总支出,我国政府在农业推广方面的投资力度仍待加强。

(二)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强度

农业科研方面的投资与农业生产GDP的比例称之为农业推广投资强度。农业推广的投资强度从1996年-2010年的十五年间增长了86%,每年平均增长5.7%。农业推广投资十五年间增加388%,每年平均增长25.9%。由于GDP的增长十分迅速,十五年间尽管推广投资增加了388%,投资强度仅增加86%。农业GDP在这十五年间累计增长达到了161%,平均每年增加11%。而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累计仅增长7.6%,平均每年增长1.2%。政府对于农业的推广投资较农业科研的投资而言,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绝对量都相对强度较大。尽管政府在这一领域的推广投资强度逐年都在增高,但其在我国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却逐年减少。十五年间这一比例下降了0.2左右。这些数字都说明尽管政府的财政能力正在逐渐增加,但在农业推广方面的投资并非随之增加。正是由于政府在财政方面对于农业推广并没有给予大力支持,使得很多与之相关的推广机构很难进行推广工作,更有甚者已经不能正常进行工作了。在政府投资范围内,许多受财政支持较多的地区尚且仍可勉强对工人发出工资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但推广项目的经费仍然十分少,维持科研十分艰难;财政支持较为薄弱的地区,甚至连工人工资都无法承担,可以进行实验项目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

(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投资方式

我国在农业方面的科技成果大部分都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被大众认为是准公共物品,所以在成本方面,作为这一成果的市场需求方的农业科技推广单位以及农民难以承担;我国的农业生产普遍具有生产规模较小、产业化进程缓慢、生产的比较利益较低等特点,并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大型企业的依托,私人企业也不大愿意投资于农业科技。这些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推广必须要去依赖政府在这一领域的投资。

二、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

(一)农业科研体制发展中的问题

开拓农业新技术十分重要的途径即为科研,我国的科研项目的导向大部分都是由政府进行引导,追求更多的是科研成果。在整个科研进程中,无论是科研选题还是项目成功申报,以及之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不断追求所谓的高、精、尖。从而更加使得很多研究成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推广时根本不可行。另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是开拓新的农业技术。这就要求机构在选择培训行政人员时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使得行政管理到位,停止出现这一系列不良循环。

(二)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总体强度不够

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农业技术推广还主要依赖于国家的财政投入。而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依然占据较小比例,投资总额也很低。在财政支农总支出中,这一比例仅占10%。

(三)农业技术推广存在一定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农业生产也逐渐趋于集约型增长,这与以往的粗放型增长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这一改变使得农业企业以及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形成一种多元化的需求模式,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技术推广人员都仅仅拥有较为单一的知识结构,无法使企业承受较大的市场压力。由于农业企业的高层领导普遍拥有较多的专业知识技能而十分缺少高素质的基层员工,这使得企业内部呈现出技术不均衡状态,从而减缓了企业的经济发展速度。

(四)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脱节

农业技术的最大客户就是农户和农业企业,由于一些原因,致使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不高,进而影响到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首先,纯农业是大多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农户用于新技术的资金储备不足;其次,农户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严重制约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最后,农村在信息传递方面比较单一,在获取信息方面滞后,不能同步科技创新发展。除此之外,农业的科技创新不能很好应用于生产,也是很关键的问题。部分地区的农业经营规模比较小,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也要加以考虑。例如:日本的农业生产,在规模很小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应用的农业技术很高,主要原因是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与实际情况结合紧密,做符合实际的农业科技创新。

三、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经济增长促进的建议

通过上述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经济中的现状和作用分析,表明我国农业经济的技术推广总投资量呈现一个增加的趋势,但由于政府的财政强度并没有跟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总体上仍然表现为推广技术总投资量的不足。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函数分析,研究表明长期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投入

1.落实2012年最新修改的《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使政府财政对于农业推广得投资形成一种长期的配合模式。各县市政府部门应在预算范围内对农业技术推广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后盾,并不断按规定持续增长该资金,不断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强度。2.各县市政府部门应该对款项的落实进行监督,保证每一笔款项都用于实处,并定期对其进行评审考核,保证资金得以有效利用。3.作为促进农业不断进步的基础的农村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之后以农村信用社为重点而不断扩建,但是仍然不具备完整的金融支持体系,仍须政府不断进行探索完善。4.实现推广的主要途径是成立相应的农村基金委员会,不断发展农村合作委员会,使农村合作基金组织不断规范。除此之外应不断加强农业保险在广大农村的应用程度。5.对于款项资金的使用要更具科学合理性,在实践中要不断去调节农业推广费用的投入结构,合理调整项目费及事业费的比重,以及在事业活动中业务活动费用同人员费用的比例,保证推广工作有序顺利进行。

(二)依靠投资来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1.政府应该推行更为合理的农业科研机制,在机构中设置专门的独立监督小组和领导小组,两个部门在运营过程中相互促进并互相监督。2.在项目评定过程中聘请一些专家来对其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决策分析,按照相关规定来对其进行评估,界定项目是否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3.应将科研活动紧跟市场需要,使得科研成果应主要在农业技术方面有新的突破,即不断让科研机构转型。

(三)构建多样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营模式

改变由上至下的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应用中逐渐立足于市场,保证对农户需求的满足,形成由下至上的新型推广模式。逐渐开始以政府投资的农业技术推广为主干,各类型的合作社和协会为辅助的内外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可以在农业部门及农业院校中设立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促进对新技术的推广。对于相关农业企业的投资开发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有效利用农业合作社来使其发挥相应作用,提高农业技术的传播速度。要加强对于民间资本的合理利用,增加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提供的贷款,不断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投资模式。

(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在“科教兴农”过程中,必须使农业的生产和科技创新脱节问题得到解决,然后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改变,把相关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完善,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推广机制,让技术落实到基层,并积极的参与交流和指导。主动把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农业科技推广和相关资金的站点,每年按时按点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并成立农业技术指导的专家小组。积极地把科研成果推广到农业当中,建立专门的科技园区,并且把成果具体化,在现场给予农民指导,让农民逐步的学习,并应用于实践。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农业高校的学生下基层,积极主动地到乡镇农科站工作,并给予奖励,用来鼓励。农科站要把推广员的素质提高,结合农科教企和产学研一体化。让农机人员深入村里进行指导服务,形成示范的科技园区,让涉农的企业有专业的服务组织,在需要时给予积极的农业技术指导,让高新的农业技术有效地得到实施和推广,让农户和涉农企业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农技推广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词:基层农业; 农业技术;存在问题; 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30

1 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技术资金投入不足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局部省份的农业经费虽然这几年都在逐年增加,推广经费事实上却在逐年减少。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对这些省份进行调查,基层的农技单位在 1996―2002 年间经费的总收入以及政府拨款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只有 2.8% 和 2.7%,远比同期国家低17.0% 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与8.1% 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也低于 3.2% 的同期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在有限经费里,72.0%是用来发工资或挪作他用,只剩10.0%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因为基层农技站推广经费的不足而没法更好的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局面。

1.2 农业推广人员及技术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某些地区部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还需要提升,在专业理论基础方面,很多乡镇农技站技术人员都可以掌握得很好,但在实践工作经验方面却仍然比较欠缺。通过调整农业目前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同时,由于经费上的限制,相应专业培训开展的力度不够,或者培训课程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没有很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践指导比较少,导致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没有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从而没能更好的适应新发展形势背景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1.3 推广方式不能满足农民真实需求

目前相关农业推广机构在推广模式方面还不够完善,很多地方仍然以传统的模式为主,通过上级行政下达指令,然后逐级进行推广,显然,这样的模式没能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容易出现脱节现象,直接会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甚至有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推广过程中只是应付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以及专项项目任务。另外,虽然很多新技术、新设备已经在推广,但是农民使用新型农业技术意识强,不够积极,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了。

2 改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具体对策

2.1 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建设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各级政府应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创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通过示范园区树立一个样板,农业技术相关推广工作人员示范好应用技术过程,这样可以让农民自己目睹技术的应用过程,以及示范效果,进而引导农民学着去做,让高新农业技术能够尽快得到推广和应用,很受农民的欢迎。

2.2 扩编增人,建立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如果当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手不够,可以适当准许增加人员,把农村里的一些比较有从农经验的人员聘为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户,或者鼓励一些农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到农村一线实习,可以把最新的农业知识运用到农业建设中;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得到更多更实际的工作体验。另外,通过定期组织培训、考核,全面开展职能鉴定力度,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竞争上岗、持证上岗以及工作评价体系,通过这些方式有效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

2.3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近些年来,国家相关机构也非常重视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开始在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同时政府相关部门机构也在精简,但是在推广机制上的改革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必须加强相关人员的内部思想建设工作,要有创新理念,重视新技术,注重实践与总结,与时俱进。通过建立由上而下的推广机制,明确分工,组织农业先进理念与技术推广,健全监督机构,职能分工要明确,各个技术人员要弄清楚自己负责的工作内容,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慢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相关机制。

2.4 加大科研力度,不断创新农业技术

农业要发展,农业技术就要不断更新进步,太依赖传统的现有的技术,只会限制农业推广工作的发展空间,从而在推广进度上也得不到很好的效果。相关农业技术研究部门及人员要加大科研力度,不断完善现有农业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重新,让农业技术推广有新的内容进行,让更完善更先进的技术不断应用在农业发展中,不断促进新经济形态下的农业发展。

2.5 搞好宣传,培养农民推广学习的主体意识

农业技术推广相关人员在推广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农民群体的实际情况,做好沟通工作,了解他们的真正想法和需求。由于部分偏远地区农村经济不发达,信息传递不够及时,科技意识淡薄,观念比较传统,对新事物的接受热情也不够,也会怕新技术的效果不好会有经济风险。此时农业技术相关推广工作人员,就要充分做好宣传工作,可以通过横幅、广播、黑板报、现场观摩、培训会和网络等多种形式对农业新技术进行宣传,引导农民认识和关心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效果,用科技知识武装农业。

2.6 搞好农业技术信息服务、提高技术传播速度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科技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通过信息科技的应用,相关农业资讯能够更快、更好、更准确地被获取和传递,能够更加及时的向农业合作社、相关农业协会以及种植农户等群体提供更有效的农业产品、技术、市场需求、产品购销和先进管理经验等信息内容,另外还可以通过把有关农产品、生产技术、生产经验等内容编写进农业技术宣传册定期发给农户,让他们有更多的渠道获得丰富的农业信息,及时了解农业最新技术,从而在农民服务与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更好的得到提升,拓宽农户视野,能够更加积极的引导农民运用最新的农业技术。

3 结语

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长期工程,自然也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科技化的关键所在。然而,基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近些年的基本情况,应该在不断的实践摸索过程中总结创新,更加完善农业推广体系,为农业现代化以及农业增收提供更有利的条件,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霞,O谦吉.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8).

[2]陈洪俭.论基层农业科技单位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J].中国农学通报,2004(3).

[3]陈道友.浅谈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吉林农业,2013(1).

农技推广个人总结范文5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7)

摘要:对湖南省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技术人才现状以及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技术人才缺编率4.0%,缺岗率5.3%,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只占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总量的60.8%;30岁以下人员只占农技推广人员的7.2%,无专业背景的占25.6%,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35%;每年高职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缺口达3 130人,有大专层次学历提升必要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4 650人。针对湖南省农技推广存在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偏低、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文章提出了建设途径与对策措施。

关键词 :湖南省;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12-03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主体和基础力量。为摸清我省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技站、畜牧站、水产站、农机站、动植物检疫站)技术人才现状、队伍建设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高职技术技能型农业人才培养,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于2013年3—5月在沅江市、汨罗市、华容县、岳阳市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同时在湖南省教育厅、农业厅、乡镇企业局、畜牧水产局查阅了相关资料,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现状分析,针对目前湖南省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的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偏低与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

湖南省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现状调研

(一)人员总体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年底,我省农技推广队伍共计缺编1 596个,缺编率4.0%,缺岗2148人,缺岗率5.3%;乡镇农技推广只占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总量的60.8%。(见表1)

根据《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方案》中关于“一线从事农技推广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的规定,到2020年末,我省乡镇农技推广技术人员须达到32 000人,总量增加9 700人,年均增加1 200人。(见表2)

(二)人员结构情况

对沅江、汨罗、华容与岳阳4个县市的529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调查表明:30岁以下人员明显偏少,只占总农技推广人员的7.2%(见下页图1);无专业背景的人员配置较多,占25.6%(见下页图2);技术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技推广人员只有35%(见下页图3)。

湖南省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调研

截至2012年年末,湖南省涉农中职学校128所,涉农专业的在校生31 811人,近三年平均年招生11 000人;涉农高职院校10所,在校生5 578人,平均年招生1 900人;涉农本科5所,在校生17 200人,平均年招生4 890人。中职、高职、本科的培养比例为100∶18∶45,属于两头大,中间小的细腰型结构,高职人才培养明显不足。(见表3)

本应作为农技推广人员主体的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面对本科院校高学历与中职学校免费就读政策的双重压力而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我省出台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农业高职教育的政策势在必行。

湖南省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途径分析

(一)大力发展农业高职教育,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农业人才

按照《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将由现在的120万增长到141万人,其中技术技能型人才年均增长2万人(其中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年补充量1 200人,约占培养总量的6%),当前的年培养量只有16 870人,缺口3 130人。

我们把本科、高职、中职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按照20%、30%、50%的“金字塔型”来计算,当前的本科、中职的培养量基本上与未来的需求相吻合,每年3 100余人的培养缺口,全部要来自高职。因此,唯有加强我省的农业高职教育,才是解决农技推广人才缺乏的根本出路。

(二)加强农业新技术培训,提升农技推广队伍服务水平

从本次调研来看,我省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中,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人才是主体,占70.8%(见图2),这是导致当前我省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赖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按照“金字塔型”的人才层次结构需求,有必要把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人员的比例由70.8%下降到50%,由此预测,当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有4 650人需要得到大专层次的学历进修。

同时根据我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需要培训新型农民50万人,农民企业家和致富带头人2.5万,农民科技骨干40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2.5万,这就更需要充分发挥农业高职院校在职业技术培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三)打通高职毕业生进入农技推广队伍的渠道,充实农技推广力量

当前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没有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能进入农技推广队伍的主要障碍。例如,在沅江市,1997年以后进入农技推广部门的军转和非专业背景人员共计69人,占总数的20.7%。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近3年毕业生就业调查来看,进入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的比例不足2%,与未来需求达到6%有相当大的差距。

因此,在加强高职农业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岗位管理规范》、实施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等政策措施,来吸纳涉农专业毕业生进入农技推广队伍,才能最终充实我省的乡镇农技推广力量。

加强技术技能型农技人才培养的建议

第一,实施免费培养,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由于农业院校招生困难,农业人才培养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关省市(如浙江、江苏、甘肃)通过实行涉农高职人才免费培养政策,以及国家实行的免费师范生和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等做法,均使得相应人才的培养有了质的改变。因此,我省借鉴这些经验,实施涉农高职专业人才免费培养与定向就业,所需经费由省级财政负担的政策,是有效解决我省农业人才紧缺局面的重要举措。

第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农业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农业职业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决定了政府是主要的投资者,政府补贴农业职业教育也是国际惯例。农业职业教育发达的省份的经验表明,通过财政支持设立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对农业类专业的实训基地、实验室、设备和品牌专业等进行重点建设和扶持;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学识水平提升和农业管理干部、农技推广人员与新型农民培训提供免费服务;对农业产教合作企业给予金融、税收、项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措施,促进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能够有力提升农业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

第三,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农业产业链有效衔接。农业是集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于一身的弱质产业,因而农业与农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要调动职业院校办农、学生学农、毕业生务农的积极性,就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了大力发展农业高职教育,必须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放宽涉农专业的招生条件限制,以解决涉农专业招生困难问题;促进中职与高职、高职与应用本科的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建立,以承担大量的产业人口转移就业培训;实施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严格执行农技推广人员进岗准入制度,吸纳毕业生到艰苦的农业一线就业;完善农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制度,才能有效建立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推动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园区协同发展,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专业链、人才链与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最终实现我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

第四,完善农业行业指导制度,培养农业产业急需人才。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高职教育的政策支持乏力,致使当前湖南省涉农高职院校中只有“园林技术”、“畜牧兽医”两个涉农专业有所发展,其他专业均在萎缩中,新专业少之又少,专业类型的发展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之间已严重失衡。因此,强化农业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调整优化农业类专业结构与布局,建立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是农业高职专业建设跟上产业升级步伐的必要之举。2012年成立的“湖南省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指导委员会”,虽然体现了政府、行业对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但是“行指委”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与完善,在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方面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湖南日报,2010-08-24.

[2]李振陆.“四化”同步与面向农业农村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

[3]计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探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4]胡振东.基层农技人才断层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岳阳市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农技推广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清远市;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成效;建议

广东省清远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清远市积极践行“产业要兴旺,科技是支撑”的理念,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在推动清远农业产业发展中,主要表现在农业品种的选育研究、示范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激发活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1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成效

1.1农业品种的选育推广,优化了农业品种结构

1.1.1新品种的选育研究,为优化农业品种结构打下了基础近年来,农技部门积极开展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种选育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仅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近年选育并已申请审定或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就有4个、玉米品种2个,申请品种保护的花生新品种2个,选育和繁殖禾花鱼F2代优质苗种200万尾,选育家禽品种清远黄羽乌鸡种鸡1000套,保护清远麻鸡原种100套,为进一步优化农业品种结构打下了基础。1.1.2优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连南县引进广西毛葡萄品种在石漠化山区试种成功,并进行了较大面积的推广,推动建设了毛葡萄酒加工厂,为石漠化山区发展特色产业开辟了新的途径;连州市结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广泛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菜心品种,推动连州菜心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值达10亿元;阳山县推广适宜旱地种植的西洋菜品种,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旱地西洋菜产业和品牌,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3万亩;清新区推广桂花鱼养殖,养殖面积占广东省桂花鱼面积的25%,使桂花鱼产业成为清远市的优势农业产业。英德市推广种植高香型茶树品种英红九号,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把英红九号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占英德茶叶总面积的85%,并助推英德红茶品牌发展成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一,品牌价值达23.63亿元,茶叶从业人口超过13万人,英德红茶生产企业中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英红九号成为“一个品种撑起一个产业”的典范,有效优化了农业品种结构。

1.2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

农技部门通过研究、引进和推广适宜清远农业生产的先进技术,为清远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在清远北部地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先后成功试验出稻鲤(禾花鱼)、稻虾(澳洲淡水小龙虾)高效高产模式。该模式下稻米平均亩产700斤,禾花鱼亩产150斤,澳洲淡水小龙虾亩产110斤,亩产值达0.6万~0.8万元,是当地稻渔平均产值的2~3倍,成为清远稻田综合种养的典范。英德市通过示范推广现代化机械化茶叶加工技术,目前已在英德境内基本实现红茶机械化加工全覆盖,其中大型加工生产线超过10条,实现茶叶加工全程不落地;同时,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落户英德,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茶叶类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先进技术的推广有效提高了红茶科技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连山县长期致力于优质稻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先后承担建设了连山有机稻市级、省级、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展示了有机稻生产技术6项,制定和颁布了有机稻种植规程2项,培训了获得《有机水稻种植专项技能证书》的技能人才590人,助推全县8个水稻种植基地获得有机认证,认证种植面积达1万亩,使全县实施有机稻综合技术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连山县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全国有机稻种植示范基地、部级有机水稻种植综合技术标准化示范基地,有效打造了连山有机稻品牌。

1.3现代新型科技的引进融合,推动了现代农业进程

清远积极开展现代农业装备和新型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研究和运用,有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进程。一是把现代农业装备在农业生产中融合应用。广泛推广无人机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推广水稻耕种收一体化,全市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8.9%。英德市引进建设智能化茶叶加工装备,实现了茶叶从进厂到出厂都无需人工触碰。二是把农业物联网和信息化科技融合到农业生产中。在基地安装可视化检测设备,接入室内数据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基地的气象、土壤墒情、生长情况等,为精准安排农事生产提供了便利;清远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并成立了清远市智慧农业研究院,把传统农业生产发展成为智慧农业,并已成功申报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这些先进科技手段的融合加速推进了清远农业现代化进程。

2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机构不健全

除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英德市农科所、连州市水果技术推广总站、连山县农科所、佛冈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具有相对完整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外,其他地区配备的农业科研机构不健全,部分农技单位有名无实,农技推广体系不完整。

2.2农业科技人才匮乏

一是科技人才少。市、县两级农业科技部门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工作的技术人员匮乏,部分重点产业仅有1个专业技术人员,形不成研究团队。县级农业科技部门人员总数在10人左右的单位仅有3个。二是科研人员断层现象严重。县级农技部门的科技人员绝大部分年龄较大,在未来5~10年内基本达到退休年龄;中青年科技人员非常少,人才断层严重,造成老一辈科技人员的技术和经验得不到传承,原有的科研基础得不到持续跟踪。三是技术人员抽(借)调情况较多。基层农技人员常因工作需要被抽(借)调至其他部门工作,难以投入精力到农业科技工作中,导致大量农业科研进展缓慢甚至停滞。

2.3财政支撑农业科技强度弱

一是科研经费无保障。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经费有限;部分单位虽有科研经费,但仅能满足科研基地的日常运营,难以满足深入研究的需要;部分单位为争取科研经费,花费了大量精力用于项目申报、绩效考评等工作,分散了精力;且项目经费往往不具备持续性,使用完后又缺乏继续投入,造成科研质量低、成效差。二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差,留人困难。县级农技部门薪资待遇普遍较低,难以招录年轻有能力的科技人员,已招录的科技人员也常有流失,难以长期留在基层开展一线科研工作。

2.4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部分农技部门没有形成系统的推广体系,农技推广常局限于小型示范基地的示范、简单的授课培训、短时的现场咨询等,推广过程中普遍存在推广质量不高、形式重于质量等弊端,导致农业科技不能充分、系统地应用于农业生产。

2.5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度不高

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很多中小型农业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户常局限在现有知识框架和经验中发展农业生产,生产经营理念保守,对新的农业品种、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甚至拒之门外。部分农户虽经过新技术培训但难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难以打通科技入田“最后一公里”,对产业发展贡献力有限。

3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等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农业“3个三工程”和“3+X”产业体系总体部署,结合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瞄准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如柑橘、茶叶、清远鸡、优质稻、连州菜心、水晶梨、鹰嘴桃、旱地西洋菜、黑山羊、桂花鱼、稻田鱼等,深入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科技推广,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3.2加强品种资源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品种基础

一是建立相对完善的品种资源库。广泛收集和保存本土农业品种资源,如清远鸡的原种鸡、本地繁育的水稻品种、本土野生茶树资源等,形成本土农业品种资源库;结合清远气候地理条件,针对性引进优质高效的外地农业品种,作为品种资源库的重要补充。二是加强农业品种的选育研究。在农业品种资源库的材料中,对有发展潜力的品种资源进行选育筛选、提纯驯化,培育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优质高效品种。

3.3加强农业科技力量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机构建设,加快完成县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改革整合,组建相对完善的农业科技机构。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配备。结合全市人才引进政策,积极招录农业科技人员;积极通过省农科院清远分院等机构建设,柔性引进农业科技人才驻点开展农技研究。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等方式,留住农业科技人才,并给予更多的机会和上升空间。加强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争取财政部门加大对农技部门的经费投入,确保农技研究能持续深入开展;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待遇,确保科技人员能安心扎根一线开展农技研究和推广服务,为农业产业发展作贡献。

3.4加强市级综合性农业科研基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科研基础

以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为主体,整合现有科研力量和技术基础,建设一个800亩以上连片的市级综合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示范基地[1],并与当地旅游、教育、农业农村等资源结合,形成集农业品种资源保护、农业科研试验、智慧农业展示、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实验室、农旅结合、科普教育、对外展示等于一体的能推动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农业科技支撑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