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论文范例6篇

高等数学论文

高等数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建设

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其发展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高职教育必须至少抓好三项建设,即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其中课程建设是基础[1]。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虽然是以“饭碗课”为主,但是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和自学的能力,以及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日后计算机运用、数控机床和单片机编程能力等方面都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效。因此不管是从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还是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角度来看,可以说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充分发挥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全面系统地做好高等数学的课程建设。

一、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许多人以为,高等数学没有什么用。这一想法的由来是对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认识不清。目前在高职中所开设的数学课一般都是大学一年级的高等数学,其内容和纯数学基本相同,仍然是变量数学。但在高职中需要解决的是工程与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是应用性问题,而不再是纯数学理论。例如,同样是讲述“函数”,高职中更应强调的是如何建立现实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函数方面的数学建模,而不再是纯粹强调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问题。但即便是高职中的高等数学也不是应用数学,它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其实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的特殊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能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等。另一方面,目前的这种状况也给所有从事数学教学的同仁们敲了一次警钟,使我们认识到数学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二、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人才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建设也不同于其他院校的课程建设,在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岗位群要求综合知识多但不深

高职培养的学生一般是适合某一岗位或是岗位群。这一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其对于知识的学习要多,但并不需要很深,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必需、够用”。例如同样数控专业的学生将来并不都是从事数控编程,也可能是操作机床或是销售、维修工作,这些不同就导致了对知识的需求有所差别。因此为适合岗位群的要求,在学习中就必须涉及到该专业的所有可能知识。同时由于学生就业的凭证是“技能”,所以对理论知识不需要太深。

2.基础课学时少、训练少、习题少,但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要求却很高

同样由于高职培养目标决定了对于基础课程的学时较少,由此带来的学生训练的机会较少,而且结合专业可供使用的实践性习题也不多,但是对于知识的要求却并不低。

3.专业需求对于知识点的要求不一,众口难调

不同的专业对高等数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专业要求仅以一元函数微积分为基础,而有些专业则还需要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对于有些专业复变函数的知识比较重要,而有的则侧重于线性代数等等,众口难调。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吃不饱和学不了的是两个大头

目前许多人对于高职院校还存在着看法,总认为其就业出路是工人,所以只有在上不了大学的情况下才会选择高职,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当然也不乏一部分对高职前景看好的基础较好的学生,这些构成了高职学生的主体,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学不了。

5.要考虑少数人的需求

高职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去向是专升本,虽然这部分学生数量较少,但作为培养单位的学校也同样应考虑他们的需求,因此开设的课程中,应考虑为他们将来的升本科打好基础。

三、对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一纲多用,同时建立不同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

既然高等职业院校以能力本位教育为基础,而非学科本位为基础,就应该建立与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评价标准。统一制订适合高职特点的教学大纲。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制订相关的课程评价标准,使一个大纲能为多个专业所用,而不同的专业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即不同的课程模块。除此之外,高等数学要想真正建设好,还必须联合不同专业共同制订本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其实课程评价已经不再是某一学校的事,在以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鉴定应实现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也称为“内审与外审”。其中“外审”则是社会“第三方”或上级教育机构对学校的各种评估或检查,以确定其社会认可度;“内审”则要求学院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对课程本身进行审核[2]。因此,一纲多用,同时建立不同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是提高高职院校内涵的一项实质性工作。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导下,各有侧重地建立该专业课程评价标准,以促进高等数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2.围绕课程评价标准大胆整合数学课程

课程评价标准是针对职业院校不同专业而建立的,其效用等同于具体的教学大纲,但是又比教学大纲更具有灵活性。由于作为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只有一个,但是课程评价标准是因专业而设置,而且一经建立,势必促使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对数学课程进行大规模整合。因为一方面各个专业对数学基础要求不一样,另一方面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在基础课程上花太多的课时。而为了达标,必须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等模块进行整合,使其能够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而且确定的课程评价标准也限定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导数的应用”中经济管理专业应侧重曲线的单调性、凸凹性的特点以及利用导数分析边际问题和弹性问题的应用;而模具专业就应该侧重于曲线凸凹性以及利用导数分析曲率的相关问题上等。同时还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所布置的作业同样应有所针对性,以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

3.增设有关高等数学的公共选修课和讲座

以上提到一个大纲多专业使用,同时整合课程内容,使得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有所针对性。但是总的来说,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所有的模块都涉及到;而且高职学生的毕业去向中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继续深造,也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对数学又有兴趣,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鉴于以上情况,应该在基本的必修课程之后,继续开设这一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而且选修课程的范围可以覆盖所有高等数学的内容。部分内容较少的模块如傅立叶变换、曲率、边际与弹性等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其他的内容一般来讲,一个模块设置为一门选修课,例如多元函数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等可独立开设。而且不管是讲座还是公选课,如果涉及到某个专业的理论基础,可以要求该专业学生限选,其他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这样既满足了部分学生的愿望,解决了部分学生专升本的问题,同时又丰富了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由于公共选修课门数的增加也有利于完全学分制的实施。

4.培养“双师”型数学教师或鼓励数学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都是从普通中专或高等专科学校套转过来的,作为高等院校的时间不长,其中的大部分教师都只有理论的知识和相应的教学经验,但对于实践这一块比较陌生,尤其是数学教师大都是从事理论教学的,对于实践几乎是一无所知,对高职中不同专业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也了解甚少。要想真正能够适应高职的发展必须加强实践能力,进行“双师素质”培养。同时,也可以直接将数学教师相对固定到具体的专业,通过对其进行本专业的培训,使之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基础,以在数学教学中更有效地发挥教学效果。其实,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院校都是这样做的,在引进人才时就直接引进一些本科专业为基础数学或者英语,硕士研究生专业为管理或者机械的毕业生,这样的人才在进校以后,既可以从事基础课的教学,又可以从事专业课的教学,而且他们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更能贴近专业。也可以引进学基础数学或是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在岗位上将其培养成能为具体专业所用的懂“专业”的“双师”型教师。

5.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式,这种方式虽然比较节省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但是讲授式很难体现“教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参与太少,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学生懒散、不愿意动脑筋的习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事实证明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讨论式、竞赛式等更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改革以往纯粹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针对概念、例题、理论或应用等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高等数学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该课程确实是一门理论课程,其考核历来也都是笔试,但在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是否可以像其他课程一样考虑不用笔试,即就不同的章节,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相应的实践性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后,综合学习过程中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学生一个成绩。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习惯,改变了以往纯粹灌输式的死的理论;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机械类学生学习误差理论时,便可设计一测量问题要求学生以单、双精度变量的不同方式来估计误差,同时还可以就两种不同计算方式所确定精确度的高低、所用时间的多少等方面来比较两种方式的优缺点;或是估计误差的可信区间(在给定的可信度下)等。

6.开展数学实验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

数学实验是利用实验手段和实验器材,设计系列问题增加辅助环节,从直观、想像到发现、猜想,从而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建构过程的一种试验。也就是在多媒体手段的支持下,把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变成一间功能齐全的“数学实验室”。在数学实验室里,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数学实验中也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了学生。诚如有心理学家所说:“听过会忘记,看过会记住,做过会学会”[3]。这也是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而开展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实验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了数学创作的快乐,通过建模活动进一步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针对专业设置相应的建模练习。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练,避免了纯数学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除此之外,开展此类活动,老师必然要先行学习、锻炼、实践,因此这种方式也是培养数学类“双师”的有效途径。

7.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乃至综合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不同程度地被写进了教学大纲,但真正能够在实施过程中实现的却是非常少。教育部有关文件也着重指出,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观”[4]。这一决定表明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需求性。高等数学作为高职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学会应用知识的能力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完美与精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愿意钻研数学的精神和毅力。例如把问题数学化,可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思维的逻辑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史上探索精神和思想方法对学生的熏陶会影响人的一生,使其受益终生。所以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使人得到了数学方面的知识修养,而且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它是高职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数学因其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也同

样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而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高职教育要注意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一重一轻的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

[参考文献]

[1]李南峰,施复兴,罗芸红.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问题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4):14-16.

[2]苟建忠.谈高职教育课程的多元整合[EB/OL].[2006-12-16]./g-jxgg/kcgg/8255.shtml.

高等数学论文范文2

1.高等数学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

(1)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基础,接受能力,专业需求),讲授内容(广度,深度,后继课的需要)。

(2)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如何吃透教材,结合其他资料,整合出自己的讲稿。

(4)课堂中如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作业的批阅与监控。

(5)一堂成功的课的评价标准。

(6)知识点、方法、计算、证明、应用问题之间的比例。

(7) 讲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如何平衡(仍受课时的限制)。

(8)高等数学知识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

(9)各部分内容的调整与重新组合。

2.极限形式化语言要不要讲

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学要求,选择讲与不讲和讲的程度,但可以通过几何的图形,直观的表述介绍一下,讲清语言表述的本质,最后给出严格的形式化语言,让学生见识一下也好。但不能过分的只停留在语言层面。精神实质才是关键。对于工科类学生主要是极限思想、严密逻辑思维的熏陶,能理解书上的证明,即可,不必要求会用定义证明极限。对于艺术、体育、法学等文科专业,只需要理解描述性定义就可以了。

3.数学建模融入高等数学

这是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数学建模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又能培养应用和创新能力,它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素材和途径。因此,数学建模应该加强。但最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好的'典型例子,从问题的引入,问题的分析,抽象和变量的选定,到模型的建立、求解,回到原问题中去检验分析等。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老师最好提前将问题公布给学生,老师主要的精力放在问题的分析上,等到有了基本的训练,可进一步介绍数学建模、数学试验、数学软件等。比较好的几个地方是:极限的几何刻画,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近似计算,图形的面积,logistic mapping 等。另外,对于基础好,感兴趣的学生可采取兴趣小组,课外讨论班的形式,进行强化。但这部分不是高数的主题,因此要适度,并留有余地。基本原则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关于多媒体的使用

有老师使用的,但很少,大部分老师没有用,主要是学校的条件达不到,多媒体教室紧张,安排不到数学课的需求。也有老师认为,仅用多媒体把教学内容,放电影般地演示给学生,往往不便培养学生的作题能力。建议适当选用,多媒体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制作好的课件(内容,形式,技术),讲授的方式都要改变。还涉及到课堂上的临场发挥等。但制作好的课件,往往特别的费时,建议由技术专家和名师分层次制作典型的课件,推广到全国,授课老师则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加入一些与学生实际相关的内容。

高等数学论文范文3

(一)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

自新课程教育改革后,考入高等院校的高中毕业生所使用的都是教改之后的新教材。基础教育为高等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高等数学课程而言,基础性的数学教育课程对其内容进行了适当删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学课程的深度与难度,尤其在高考改革后,牵动高等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二)以能力为关键的素质观的需要

要想改变以知识多寡与学问深浅为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唯一知识质量观,就一定要提倡与知识经济相适应,以能力为最终衡量标准的本科院校学生素质观。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必须将培养重点置于学生通过高等数学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与素养方面,并将其放在学生把握学习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精神等层面。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需要

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培养,就必须改革以下几点:①适当增加数学素质课程训练,将高等数学思想文化充分突出出来;②降低高等数学内容难度,相应减少学科课程;③适当增加高等数学课程教育比重,加强教育理论和技能;④在所增加的实验课中,对实践环节进一步加强;⑤增加素质选修课程,使人文素养得以提高;⑥进一步增加课程选择性,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相适应。

(四)现代化教学现状的需要

就认识角度而言,很多教师对学生后续专业课与基础课和高等数学之间的联系比较陌生,而且也不了解后续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中高等数学的作用,他们只懂得就数学课本传授知识,这会让学生无法从中体会数学课对后续专业课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就内容而言。新建本科院校中所用教材有过多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应用内容,而且高等院校教师也比较偏重向学生传授知识,这就忽略了实际所传授的内容与实际问题、专业学习的有效结合,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高等数学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这就与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不适应;就方法而言,习惯沿用满堂灌、注入式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思维出现惰性,对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造成抑制,对学生探究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就实践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存在非常薄弱的实践教学环节,多学少用的现象比较多,其中新建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相对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就是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

二、改革新建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依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对高等数学教育教学目标进行优化

作为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严格遵循“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以及强素能”的教学理念,以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目标,适当调整课程教学要求,制定周密的教学大纲。①高等数学课程多维目标的构建。在保证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下,对高等数学课程知识和技能、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三维度高等数学教学目标进行确立。②调整高等数学教学要求。不需要过分强调高等数学理论完整性,降低计算与证明的难度,降低高等数学理论要求,进一步淡化运算训练,以掌握数学方法、理解基本概念、加强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与数值计算能力,突出数学理念,要求学生学会以数学方式解决软件实际问题。③利用分类方式制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对培养应用型人才与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要求的差异性,通过分类的方式制定适应于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高等数学课程教育教学大纲。

(二)依照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对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优化

在固定总课时的前提下,必须依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按照“以应用为目的,实现两个转变,形成三个层面,全面把握四大关系”的教学思路。“以应用为目的”指的是依照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的需求,以问题为导入,以数学方法为主线,同时以数学知识产出过程为具体教育平台,凸显高等数学整体框架,以此形成高等数学知识整体框架结构。“实现两个转变”指的是以注重专业需求的应用导向替代注重数学理论的应试导向。此外,“形成三个层面”指的是将本科院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基本、深化及应用三层面的划分。

(三)依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一是教学过程互动化。建立对话式课堂文化,视课堂为一种互动与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取代“独白”,开辟一种教学新模式。二是抽象问题直观化。在数学中,必须依照教材内容对教学媒体进行重新组合,通过对新颖教学设计进行创设,使高等数学问题更为直观化。三是枯燥问题趣味化。枯燥的数学问题通常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障碍。四是复杂问题简单化。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最为简单的教学方式来系统性处理复杂高等数学问题,采用最简单语言来具体说明深奥的理论。

(四)依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策略进行优化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兴趣,然而,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生普遍从小就对数学缺乏兴趣,而数学教师忽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或者无法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出来是导致学生数学兴趣淡薄的关键性因素。所以,数学教师必须对自身教学艺术进行研究与提高,恰到好处地包装高等数学知识,采用最佳呈现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其认真品味数学之趣、领略数学之奇、欣赏数学之美、展现数学之魅力、感受数学之妙,使其对知识的期待和好奇充分激发出来,让其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体现高等数学文化的魅力与思考高等数学的乐趣。

2.摒弃严密数学。

通常情况下,之所以数学教师无法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有效激发出来,其根本因素就是教师一味倡导高等数学严密性,并未将数学教学生动性与数学本身严密性之间的矛盾处理好。从另一种角度而言,数学本身的严密性是相对而言的,在新建本科院校中,高等数学教育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并非一步到位的,由此可见,高等数学教师必须善于将深奥思想形象化、抽象概念具体化、陌生内容生活化、枯燥理论趣味化,这种教学方式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3.高等数学情境问题的驱动。

我们通常所说的任务驱动法,指的是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延伸的一种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法着重强调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与任务,通过问题探索方式里维持与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高等数学教师可以问题驱动法将教学内容逐步展开,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学习,以此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与能力。

(五)依照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对高等数学课程考核评价进行优化

就本质而言,教学考核评价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被称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鞭策与强化手段。在考核评价中,教师能够对高等数学教学效果进行检验,以便对后续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学生也可由此对所学技能与知识情况进行了解与掌握,改进学习方法。通过结合随堂测验、平时成绩以及期末考试的多元化方法来考评高等数学学习成绩,对学生应用高等数学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平时高等数学成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平时作业、课堂练习、课堂提问、课堂出勤、分析资料、查阅资料以及应用举例等;高等数学随堂测验的内容主要有:数学实验、教材中的练习以及单元测验等。此外,教学指导委员会试题库组共同制定出期末考试试卷,其所占的比例可以依照学生自身情况具体确定,此外,如果学生对高等数学某方面内容有创新与研究,教研室可对其进行免考,以此勉励学生积极创新与应用。此多元化考核评价制度,从本质上走出了传统的以笔试当作考核评价唯一方式的弊端。

三、结语

高等数学论文范文4

高等数学是一项应用型基础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未来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成为了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课程。引入项目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对学生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帮助,因而成为了引导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新型教学理念,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一、项目教学

( 一) 含义。项目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处理相对独立的项目,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到最终评价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自行负责,学生通过对该项目的研究,掌握项目执行的全部流程和环节基本要求。项目教学的显着特征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主体。

( 二) 特点

1. 目标多重性。通过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项目指导,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从知识传授者变为知识引导者和促进者。学校建立全新课程理念,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完成教学改革。

2. 周期短、见效快。项目教学通常是在较短时间内、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教学效果可测评性较好。

3. 理论实践结合。项目完成的过程首先需要相应理论知识作为指导,所以要求学生首先熟练掌握相应只是原理,结合理论制定项目实施计划,通过理论指导解决项目实施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得出结论之后在反馈回理论,以实践结果验证、更新、延伸理论[1].

二、教学现状

( 一) 课程定位不明。高等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是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目前我国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缺乏明确定位,知识原理体系相对繁琐抽象,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缺乏针对性,因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专业脱节。

( 二) 教学目标滞后。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目前我国高等数学教学目标主要是以指导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繁杂,理论体系较为严谨,学习过程相对枯燥抽象,不易理解,同时教学顺序的安排要求学生在固定时间内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兼顾课程进度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忽视了学生个人能力的重要性。

( 三) 考核模式单一。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倡多年,但应试教育的考核模式依旧没有得到改变,学校依旧通过学生的考试分数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估,教师依旧通过成绩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考试成绩直接同奖学金挂钩,所以出现很多考前临阵磨枪,考后即忘的现象,学生个人能力得不到发展,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2].

三、实施项目引导

( 一) 完善教学定位。高等数学依照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可以进行三种定位: 一是作为数学专业,着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计算能力、逻辑证明能力等数学应用能力; 二是针对理工科和商科学院学生,以高等数学为专业基础,着重培养基本数学思维、数学概念、理论、计算应用等; 三是偏向文科以及高职院校学生,以数学为工具,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二) 确立教学目标。以掌握微积分相应知识和计算能力为基础,通过运用变量进行问题解决初步训练,注重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引导,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主观能动性,在解决问题和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形成团队协作和书面表达能力,以解决未来相关专业领域的数学问题。教学中可以引进数学建模,增加实践项目,在各单元设立单元项目,在实践学期设立实践综合项目,能够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延伸至社会生活[3].

( 三) 完善考核项目。在原有考核项目基础上,新增对综合能力考核和项目实施考核,将学生日常综合能力评价和项目实施评价引入总测评中,根据学校教学情况明确规范所占比重。考评方式可以吸收国外高等学府模式,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考评,学生综合能力考评以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的方式实现,项目实施评价以项目实施过程、结果报告和答辩的形式测评。

四、结论

高等数学论文范文5

许多人以为,高等数学没有什么用。这一想法的由来是对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认识不清。目前在高职中所开设的数学课一般都是大学一年级的高等数学,其内容和纯数学基本相同,仍然是变量数学。但在高职中需要解决的是工程与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是应用性问题,而不再是纯数学理论。例如,同样是讲述“函数”,高职中更应强调的是如何建立现实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函数方面的数学建模,而不再是纯粹强调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问题。但即便是高职中的高等数学也不是应用数学,它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其实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的特殊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能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等。另一方面,目前的这种状况也给所有从事数学教学的同仁们敲了一次警钟,使我们认识到数学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二、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人才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建设也不同于其他院校的课程建设,在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岗位群要求综合知识多但不深

高职培养的学生一般是适合某一岗位或是岗位群。这一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其对于知识的学习要多,但并不需要很深,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必需、够用”。例如同样数控专业的学生将来并不都是从事数控编程,也可能是操作机床或是销售、维修工作,这些不同就导致了对知识的需求有所差别。因此为适合岗位群的要求,在学习中就必须涉及到该专业的所有可能知识。同时由于学生就业的凭证是“技能”,所以对理论知识不需要太深。

2.基础课学时少、训练少、习题少,但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要求却很高

同样由于高职培养目标决定了对于基础课程的学时较少,由此带来的学生训练的机会较少,而且结合专业可供使用的实践性习题也不多,但是对于知识的要求却并不低。

3.专业需求对于知识点的要求不一,众口难调

不同的专业对高等数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专业要求仅以一元函数微积分为基础,而有些专业则还需要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对于有些专业复变函数的知识比较重要,而有的则侧重于线性代数等等,众口难调。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吃不饱和学不了的是两个大头。

目前许多人对于高职院校还存在着看法,总认为其就业出路是工人,所以只有在上不了大学的情况下才会选择高职,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当然也不乏一部分对高职前景看好的基础较好的学生,这些构成了高职学生的主体,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学不了。

5.要考虑少数人的需求

高职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去向是专升本,虽然这部分学生数量较少,但作为培养单位的学校也同样应考虑他们的需求,因此开设的课程中,应考虑为他们将来的升本科打好基础。

三、对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一纲多用,同时建立不同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

既然高等职业院校以能力本位教育为基础,而非学科本位为基础,就应该建立与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评价标准。统一制订适合高职特点的教学大纲。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制订相关的课程评价标准,使一个大纲能为多个专业所用,而不同的专业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即不同的课程模块。除此之外,高等数学要想真正建设好,还必须联合不同专业共同制订本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其实课程评价已经不再是某一学校的事,在以市场标准取向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鉴定应实现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也称为“内审与外审”。其中“外审”则是社会“第三方”或上级教育机构对学校的各种评估或检查,以确定其社会认可度;“内审”则要求学院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对课程本身进行审核[2]。因此,一纲多用,同时建立不同专业的课程评价标准是提高高职院校内涵的一项实质性工作。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导下,各有侧重地建立该专业课程评价标准,以促进高等数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2.围绕课程评价标准大胆整合数学课程

课程评价标准是针对职业院校不同专业而建立的,其效用等同于具体的教学大纲,但是又比教学大纲更具有灵活性。由于作为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只有一个,但是课程评价标准是因专业而设置,而且一经建立,势必促使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对数学课程进行大规模整合。因为一方面各个专业对数学基础要求不一样,另一方面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在基础课程上花太多的课时。而为了达标,必须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等模块进行整合,使其能够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而且确定的课程评价标准也限定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导数的应用”中经济管理专业应侧重曲线的单调性、凸凹性的特点以及利用导数分析边际问题和弹性问题的应用;而模具专业就应该侧重于曲线凸凹性以及利用导数分析曲率的相关问题上等。同时还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所布置的作业同样应有所针对性,以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

3.增设有关高等数学的公共选修课和讲座

高等数学论文范文6

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并不只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与学生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全过程参与。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涉及许多方面,我们仅从教师的角度讨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改革教学理念,将知识传授与方法引导相结合,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无疑是教师的执教和学生学习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摒弃过去应试教育的“以教师为中心、以高分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对于学生而言,高等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高等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试成绩的高低,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要将这一改革落到实处,高等数学教师必须端正执教心态,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高等教学教师做到如下两服务:高等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教学服务于学生整体知识体系的结构,做到因人施教;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指导服务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

(二)改革高等数学知识结构体系高等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主导着教师的高等数学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也主导着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现行的高等数学知识体系,是应试教育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产物,既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不适应高等数学的研究型学习方法的实施。新的高等数学知识结构体系的重点是数学方法、数学逻辑和数学思维方式的传授,它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计算工具,避免复杂的计算和推理,更多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利于研究型学习为主导,充分体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三)基于研究型学习的高等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改革对于高等数学学习方法,有人曾总结为十六字方针,即“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及时练习”。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是在研究型学习的前提下,这一方法是非常不完善的。一方面,这一方法强调的是在教师引导下学习书本知识,方法的重点在于课堂上认真听讲,学习的主动权归于教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另一方面,基于研究型学习高等数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解题过程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而这一方法突出的是提倡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强调高等数学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和计算方法的技巧性,而不是强化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系统化和数学素质的培养。为此,我们认为对基于研究型学习高等数学学习方法与学习方法指导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提出学习方法指导的新模式,即建立课前、课堂、课后指导的连续模式,改革学习方法指导内容,改变过去教师单纯指导学生怎么做题、怎样掌握理论知识、计算技巧的模式,将其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相互讨论,教师首先了解学生对这一问题是怎么样思考的或怎样做的,同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做法和想法,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对所涉及的概念进行联想。

(四)改革陈旧的考评体系,全面评价教与学高等数学“一考定优劣”的考核模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建立基于研究型学习的高等数学学生考评体系已迫在眉睫。我们认为,制订基于研究型学习的高等数学学生考评体系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平原则。公平是确立和推行课程考核制度的前提。不公平,就不可能发挥考核应有的作用,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2.严格原则。考核不严格,就会流于形式,容易弄虚作假。这不仅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而且还会产生消极的后果。考核的严格性包括:明确的考核标准,严肃认真的考核态度,严格的考核制度与科学而严格的程序及方法等。3.联合考评的原则。将研究性学习纳入考核内容,要体现公平原则,这就要求考评人具备多学科知识,必须多学科联合集体考评。4.结果公开原则。考评成绩对本人公开,这是保证考评成绩民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这可以使被考核者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使考核成绩好的人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学习;也可以使考核成绩不好的人心悦诚服,找出知识或能力的短板,努力补齐。另一方面,这还有利于防止考试中有可能出现的偏见与误差,以保证考试的公平与合理性。5.客观考评的原则。考评应当根据明确规定的考评标准,针对客观考评资料进行评价,尽量避免渗入主观性和感彩。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