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范例6篇

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

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范文1

一、服务教育改革: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一

2010年7月29日,《 教育规划纲要 》正式。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刊物对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健康发展,进而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社会影响度。

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教育科学 》杂志主编傅维利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改革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教育的主题。这就意味着教育科学研究将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地位上。教育改革涉及数量、结构和质量三个维度的变化。从当下中国教育现状来看,“增数量”的目标达成是顺畅的,但“调结构”、“提质量”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一方面,需要寄希望于国家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提高公用教育经费所占市、省和中央财政的比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需要运用“改革”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改革”虽然已经成为中国教育运行发展的主题,是实现“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的唯一出路,但是改革不是盲目的试验甚至“乱冲乱撞”,改革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往教育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没有教育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改革,其成功概率是很低的,而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损伤概率却很高。因此,作为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主阵地的教育理论刊物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积极引领教育科学研究方向,主动引导作者关注重大教育改革问题,促成和推动相关研究,并及时研究成果,为建设教育强国与人力资源强国做出贡献。

与会代表还就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各抒己见。概括起来主要有:学前教育普及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问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问题、债务负担问题;职业教育强化问题;素质教育改革问题;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问题;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考试招生制度尤其是高考改革问题;现代学校制度建立问题;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问题等。分会倡议,教育理论刊物应当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设立专栏、编辑专刊等形式,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承担起使命,担当起责任。

二、应对数字出版: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二

十余年来,数字出版迅猛发展,迅速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高速扩张。当下,以数字出版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期刊网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强势媒体,不仅直接影响了传统纸质教育理论期刊的发行,而且逐渐危及教育理论刊物的生存与发展。与会代表针对如下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

问题之一:是机遇还是挑战?

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是时代的必然,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网络阅读已经深入人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出版已成必然。从这个视角分析,数字出版是教育理论刊物发展的机遇。同时,伴随着数字出版这一“朝阳产品”逐渐走向强势,来自数字出版的挑战愈益彰显。其表现有:一是要求编辑部与其签订独家入网协议,即只能加入我的期刊网,不能再加入其他期刊网。二是要求编辑部加入数字化优先出版系统,即在纸质版刊物尚未印刷出来前,就已经在期刊网上率先出版了。因此,教育理论刊物必须迎接这一挑战。

问题之二:数字出版的利与弊?

与会代表就数字出版的利与弊展开了充分讨论。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出版之所以迅猛发展,是因为其固有的长处,检索便捷、浏览简单、瞬间下载、库容庞大、资料丰富、省时省力。加之,有的学术期刊网为了吸引更多的期刊加盟,采取了整体产品策略,不断扩大延伸服务的范围。一是为查寻影响因子、下载量、转引率等提供便利。二是通过免费提供编辑部采编系统、学术论文不端检测系统等,部分满足了编辑部的需要。其弊在于:一是数字出版尤其是学术期刊网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没有自己的作者队伍,只能依靠各刊物提供资源。没有各家刊物提供源头活水,期刊网就成了死水一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期刊网有点“不劳而获”。二是上网下载费用相对高昂,没有实现免费化。目前,每页下载费用从几角钱至1元钱不等,下载10页左右,就等同于买一本刊物的价钱。

问题之三:是消极适应还是积极应对?

与会代表就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各抒己见。绝大多数代表赞成积极应对。概括起来其应对策略有:

一是增强法律意识。一方面,积极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等重要文件。另一方面,聘请期刊法律顾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刊物的守护职责。

二是教育理论刊物,一方面,可以在出版发行纸质版的同时,重视出版发行电子版,并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以分会为平台,联合建立教育学术论文数据库、期刊网,利用行业优势及各期刊编辑人员良好的专业素养,建立更有利于教育理论研究人员浏览、检索和发表的数字平台。

三是联合起来保护知识产权。有的代表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教育理论刊物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使双方处于平等的对话位置。学术期刊网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数据库,就在于其采取各个击破策略,在学术期刊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签署了合作协议。如今,任何一个刊物都不可能以不合作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借助分会这一平台,形成合作联盟,才有可能在分成方式、合作方式上与学术期刊网展开谈判,争取刊物应有的权益。

四是强化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的代表认为,学术期刊网的发展虽然方便了作者,但同时也直接侵害了作者的知识产权。例如,目前已经有作者对每页几角钱至1元钱的下载费用提出质疑。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充分利用与读者紧密联系这一优势,与作者联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的话语拥有真正的力量。有的代表还详细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教育理论刊物要求作者签署“作者授权书”的做法。

此外,与会代表还就各自的办刊思想、发行策略、经营策略、如何打击“山寨版”等进行了交流。

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范文2

关键词: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数字化切片;自主学习

1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

口腔组织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很多知识单纯靠课堂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而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程的重要补充,对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实验课大多以学生看病理切片为主,即学生通过看病理切片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先回顾理论课所学知识,然后向学生介绍实验课所需观察的内容,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标本,找到我们所讲的相关结构,观察这些结构的特点,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在课下完成绘图作业。但是这样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较为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更重要的是切片的质量以及数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切片数量的不足显得极为迫切。首先,以往的口腔组织病理学组织切片在保存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切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退色,学生在实验课观察切片时不小心压碎切片等。另外,实验课的切片标本的来源比较稀缺,如牙及牙胚的发育,收集标本比较困难,同时还涉及到伦理学的一些知识;一些疾病的临床发病率较低,如腺泡细胞癌,而且很难找到相对典型的结构,不适合作为教学切片。这就使得我们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进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皖南医学院2014级和2015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实验课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多种方法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2.1引入数字化切片系统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多媒体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深刻影响了现代的教育模式,同时也影响的教师的教学思维[3],给医学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数字化切片系统是由数字切片扫描装置和数据处理软件构成,利用放大系统在低倍镜下对切片进行扫描成像,然后,扫描控制软件在光学放大装置有效放大的基础上采集高分辨数字图像,图像压缩与存储软件将图像进行无缝拼接处理,制作成整张的数字化切片,再将这些数据做出数字化的切片库[4]。数字化切片的出现使得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数字化切片是将数字化切片应用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操作重复性强的学习平台,激发学习兴趣,有益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是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数字化切片的优势。数字化切片易于保存和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起了病理切片库,保存典型的切片资料,这样解决了传统切片不易保存,易退色,易损坏等问题,实现了资源共享。数字化的切片使实验课不再受显微镜的限制,只要有电脑就可以随时观察切片。通过在电脑上安装病理切片浏览系统,就可以观察切片,相对于用显微镜观察而言,数字化切片可以任意比例的放大或缩小,浏览为光学放大而非数码放大,这与普通计算机浏览图像而无法改变图像分辨率有本质区别[5-6]。因此,不存在图像失真和图像细节不清的问题,操作简单,效率更高。数字化切片系统在鼠标操作下可以观察任意位置的结构,进行放大和缩小浏览,图像清晰,具有较高的保真特点。同时,也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切片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传统教学中,由于切片数量的限制,往往几个学生共用一张切片,同时,学生刚开始在不熟悉显微镜使用的情况下,极容易压坏切片,而数字虚拟切片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购买的数字化切片来源于全国各大高校精心制作的成果,其图片质量毋庸置疑。另外,数字化切片较传统切片而言不退色,不会压碎,而且可以长久保存。在国内,已有很多高校、医院及科研机构建立了数字化的病理数据库,许多高校对经典的教学切片和疑难病例切片进行扫描,建立起了一个数字化的网络教学平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扫描技术对病理切片进行扫描,转化为电脑图片进行保存,并能对其进行放大,就好比电脑就是台显微镜,大大提高了病理学的实验教学质量。数字化切片的不足。数字化切片也称虚拟切片,是一种现代数字系统与传统光学放大装置有机结合的技术。学生一般通过电脑操作,这样减少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使学生忽略了显微镜的使用。因此,在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实验教学中应将数字切片与传统切片相结合,利用各自的优势,优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2.2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口腔组织病理学属于形态学的范畴,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教学内容繁重且涉及大量图片。因此,通过单一的理论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通过多媒体示教,通过整合图片、文字、视频等信息媒介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了解口腔组织学的变化及相关疾病的病例特征。将显微镜下的组织改变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将抽象的组织病理变化系统化形象化地展示给学生,更易于学生理解。多媒体教学可以有多种形式,如PPT、动画以及视频等,再结合教师的讲解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7]。

2.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对比观察。口腔组织病理学中涉及大量的微观结构,如果我们仅仅单纯的讲解,学生不仅不易理解,而且易混淆相关疾病。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疾病微观结构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该疾病。比如观察颌下腺时,可以同时观察正常颌下腺的结构,颌下腺炎,颌下腺混合瘤等,通过正常和异常的组织观察对比,加深学生的感知,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诊断工作打下基础。开放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利用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来讲解。课前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前预习,课前留出部分时间讨论,学生如有不懂的可以互相展开讨论。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镜子以及简单的器械来观察自身的口腔基本结构,例如牙齿的排列、数目、色泽和形态等,同时观察牙齿有无结石、病损及缺陷等。学习牙龈时,可以用手感知牙龈的色、形、质等,同时联系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刷牙出血、牙痛及牙松动进行讨论,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实践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提高了教学效果[8]。实践式教学。口腔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掌握口腔临床基本操作技能[9]。形态模型的制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模型可以将口腔复杂的形态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实验课中,教师采用蜡烛、橡皮泥等教学工具,学生通过制作口腔模型,更加直观地理解牙齿的结构形态。牙齿发育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可以用橡皮泥制作牙胚的形成到牙体形成再到牙齿萌出的模型,不同的结构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这样学生对牙发育的过程以及不同结构的变化便一目了然,便于观察对照。这样一些相关的疑难点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增加了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了学习兴趣。磨片制作。在口腔组织学这部分关于牙齿的发育结构和龋病的结构特点,需要学生观察。实验室现有的切片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牙齿磨片购买困难,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实验课学习的效果和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增加了牙齿磨片制作的实验课。牙齿的来源主要让学生去社区口腔医院以及实习的同学那去收集。为了节省实验课的时间,我们的实验师将收集来的牙齿在切割机上切成1mm左右的均匀厚度。在实验一开始,先指导学生熟悉磨片的制作过程,由教师讲解整个制作过程,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磨片的制作。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加深了对牙体组织疾病的认识,这样不仅解决了磨片稀缺的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整个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实践技能。

2.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中,口腔组织病理学的考试都是选取几张典型的切片,让学生抽取题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同时记录观察结果。将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评判标准,这种考试方式容易助长学生作弊行为[10],且不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反映。我们本学期通过考试改革,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弱化应试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平时学习的动力。学生每次上实验课时需要认真读片,能按照大纲要求掌握片子上的组织结构,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课下需对本次实验课的内容进行绘图,该图的质量可以反映学生对本节实验课的理解程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绘图时将重点结构标注,这样又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还可以将到课率、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发言的积极性作为评定标准,期末实验课考试中引入病例分析考核,这种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跳出了原有的死记硬背,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范文3

【关键词】传统图书出版市场竞争体制改革数字化

纵观我国图书出版体制改革的长达20多年的历史发展,可以发现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大致可以被划分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出版体制框架的形成――出版业转制――建立图书出版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这一过程体现着我国图书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完善。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出版体制改革已深入到产权制度层面。

一、我国传统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历程与必要性

21世纪伊始的十年,我国图书出版体制之所以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原因是传统图书出版体制已不再适用于目前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建国初期,我国图书出版业就在艰苦的条件下求生存,面临存在数量少、生产力低下、经营分散、缺乏统一管理制度、各地书店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国家根据新闻出版文化传播的特殊性,对传统出版业实行了公与私之间的调整。其中,1950年底初步完成的全国新华书店的统一集中,对新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它标志着新中国国营出版业的建立,传统图书出版业以此为起点,开始了我国出版事业的大发展。可以说,这个在计划经济体质下,通过国家行政命令产生的图书出版业,在当时对于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图书质量、培养专业的编辑队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这个行业的专业化并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国早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图书出版业,开始逐渐显现出了各种阻碍其继续发展的弊端。这个由国家养起来的产业,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没有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与淘汰的洗礼,受到竞争机制的不完善与政府政策规章制度的局限。久而久之,整个产业面临着缺乏生产积极性与创新力的问题,限制了大型商业出版社的出现,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图书出版水平。

所以,如今对我国图书出版业体制机制进行改革,确立新的产业模式来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已经迫在眉睫。其中,将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从事业单位改为企业,是图书出版单位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2009年4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进行明确严格的规定:要求在2009-2010两年之内,已完成或正在完善转制全国581家出版社工作,加快培育骨干出版传媒企业。而改革的关键便是建立出版现代企业制度,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推动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

二、我国传统图书出版业体质改革的必要性

中央文件明确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严格落实深化文化出版体制改革工作,是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我们的任务要求,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发展图书出版文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与贡献。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精神文明大国,从来不缺的灵感与素材,但是却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文化出版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差甚远。创新力不足是中国出版行业国际影响力弱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影响创新积极性的就是竞争。国际出版市场是一个以跨国出版公司为主导的高度集中化的市场,其开发程度之广、竞争之有序,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出版产业所生产出来的图书归根结底是一种产品,是产品就要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全球专业出版市场集中在汤姆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Reed Elsevier Group PLC)和威科集团(Wolters Kluwer)等少数几家大型垄断出版集团手中。《哈利・波特系列丛书》、《谁动了我的奶酪?》、《麦田守望者》等一本本畅销书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上诞生,在传播国家自身文化底蕴、满足读者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书籍作者、出版企业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丰厚利润。而我国出版业体制机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对过去传统图书生产与营销模式的创新,力争与先进科学的世界图书市场接轨,并且投身文化竞争的洪流之中,使我们的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古老而优秀的华夏文明。

三、传统图书出版业改革措施简述

转变观念,重塑市场主体,建立科学的出版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国家为图书出版体质改革制定政策,指明方向,而细化到每个图书出版社的具体改革措施,则需要按照出版社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有几项改革措施是每家出版社都不能缺少的,并且应花大力气坚决执行的。

一是明确公私资产、进行彻底的清产核资。

明确出版经营性资产,对原有国有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和改制转换,是建立现代出版企业的第一步。要求各出版社对单位的固定经营产业资产、投资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做出全面、规范的整理、核算。明晰对国有经营性投资处置的管理、改制权限,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程序依法进行财务管理。

二是按照现代企业法实现对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为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各个出版社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引入包括企业董事会议、管理层以及监事会等在内的现代企业议事规则。打破出版社运用行政手段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分工结构。积极进行管理创新,强化品牌信誉建设,重视实施人才战略,在企业内部形成高效率、有活力的运行机制。

三是建立现代出版企业用人新制度。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立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基本内容的新型企业用人制度。实行渐进式的劳动人事关系变化,在聘用基础上实行合同制的企业编制,打消企业员工疑虑,推进出版社员工的身份转变。同时积极制定科学的员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设高科技、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凝聚、提升企业的核心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经营性新闻图书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并不是最终结果,改革也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推动出版企业与市场接轨的第一步。图书出版公司作为文化企业,要在市场竞争的导向下,以改制转企为契机,以创新求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打破目前我国图书出版分散化、小型化的落后产业格局,建立集中的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出版产业集团。为此,中央在推进出版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新闻出版体制资源重组的要求,抓紧推动“三个一批”,落实“三个一批”要求,即做强做优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升级。

四、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图书出版的深刻影响

当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时,另一个名词――数字出版也在日益显露锋芒,不断的冲击、震荡着整个传统图书出版业,甚至深刻影响着各个出版社的改革方向。当下,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造成的冲击有目共睹,这种冲击是多方面的,包括图书的载体形式、出版制作的运营模式以及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等等,变化影响到了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有不少专家、学者以及出版工作者认为数字媒体出版取代传统图书出版模式已成为世界趋势,传统图书出版甚至存在消失的可能。科技进步,移动媒体大发展,图书的最终表现形式早已不在局限于纸张的印制,如今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等多种形式的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数字图书的阅读,数字同步出版已经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3年年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了《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12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635.3亿元,较2011年增长14.2%。其中,201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14005种,总印数79.25亿册(张)。与上年相比,图书品种增长12.04%,总印数增长2.85%。图书出版虽然整体呈现出增长态势,但是传统图书总印数增长趋势缓慢疲软的态势却是事实。

其实,进入21世纪后,中国传统图书出版业已经出现了增长趋缓的现象。图书品种虽然急剧上升,但是平均印数却急剧下降,单品种销售量下滑严重;出版社印制成本不断上升,图书发行折扣却越打越大,有限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图书退货率不断上升,库存量快速增加等问题一一显露。相较于问题不断的传统图书出版业,我国数字出版业虽然还未能找出完美的盈利模式,但是多家企业包括人民出版社、天翼阅读、巴诺书店甚至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都已经开始着手制定了出版物数字化的具体改革方向,打破读者对传统图书以“本”为单位阅读的习惯,实现从传统纸质图书向光盘、网络、手机数据库等出版新媒体的尝试与转型,并且已经获得初步成效。据官方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出经济规模首次超过图书出版,达到799.4亿元;2012年电子出版物出版形势趋好,数字出版收入在全行业占比首次突破10%。

五、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图书出版的关系

传统图书出版业已经是夕阳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数字出版印刷所取代等等论调不绝于耳。但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先生指出:“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从来不是单纯对立的存在,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中关键就在于‘整合’二字。”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整合”二字呢?其实,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整合是多方面的:一是出版技术的整合,即传统人力编辑手段与现代科技支持技术的整合;二是传播形式的整合,即纸质图书与数字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等不同媒体的整合;三是行业的整合,即图书出版商与数字技术提供商、媒体已经移动运营商等的整合。这种整合是“一种内容、多种载体、复合出版”的战略所要求的,它打破了两者对立的错误思维。

二者是不断竞争、不断融合的对立与统一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哪一方孰优孰劣的淘汰关系。今天纯粹意义上的传统出版已经不复存在,即使纸介质出版,其出版从编辑到印制再到发行,各个流程也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与应用。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出版业的方向。数字出版势不可当,传统出版优势尚存,相信两者将会在相互竞争的基础上长期并存,相互支持。

相较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技术性支撑。数字出版技术以其大量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据管理技术为优势,可为书籍内容的编辑加工提供大量技术性支撑,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和金钱,助力传统出版产业完成出版规模化、工业化、出版过程精细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图书内容编辑的效率和质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服务性支撑。数字出版技术具备成熟、快捷的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其大规模快速处理稿件数据的能力以及查找问题的优势在内容编辑加工环节中得到充分体现,如黑马校对、word等多种计算机编辑软件的应用,为编辑加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为整个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服务。

三是产品的拓展性延伸。数字信息技术产生的数据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只支持纸质印刷的过程性文件,而是可以在书、盘、网等多种载体平台上共享。这些平台有效的拓宽了图书的发行销售渠道,丰富了图书出版的推广和盈利模式,整个产业得到有效拓展和延伸。

而传统出版业亦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优势,即拥有素质过硬的编辑力量。常年从事传统图书编辑出版的编辑人员,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知道读者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从而保证了出版产品从选题策划到组稿审稿到编辑加工的高品质。而这是刚兴起不久的数字出版所无法取代。而如何发挥好这些优势,正是传统出版在数字时代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011年元月,对中国出版行业来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中国经营性出版社开始了全面市场化的时代。这是一种体制进入到另一种体制,一种身份转变为另一种身份的过程。20万的“国家人”从此成为“企业人”。如果说改革是中国传统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动力,那么推进出版数字化建设就是今后出版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的中国图书出版业的两大关键词――改革和数字化,两股浪潮相互依托,互为动力,只要牢牢把握住这两者,一定会为中国图书出版业开辟一条全新而灿烂的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郝振省,魏玉山.2012-2013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2]乔东亮,陈勤,张养志.首都出版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丁彩娟.科学评价促发展 品质服务谋共赢――第九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J].编辑之友,2011(10).

[4]樊炳辛.融合与提升――关于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对话[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5-30.

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范文4

关键词:危机事件;红十字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159-02

近年来,红十字会发生多次“危机事件”,从汶川地震的“万元帐篷”、“虚开发票”、“提取管理费”等事件,到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高额餐费”风波,再到“郭美美”事件等各种负面问题层出不穷,使得红十字会陷入巨大的社会舆论漩涡之中。此类事件折射出我国红十字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分析红十字会、公众以及政府部门对待该类事件的反应与态度,分析红十字会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对红十字会今后的发展做一些探讨。笔者认为信息公开透明是红十字会生存的社会基础,廉洁的作风和完善的管理是红十字进步的内在动力,而体制的变革以及去行政化则是红十字会发展的大方向。红十字会可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努力,重获公信力与提高影响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危机事件”后各方的反应

(一)红十字会的表态

每次“危机事件”发生后,回应社会质疑,红十字会都要对事件做出反应,但往往开始时是争辩,但随着公众质疑的加剧以及不满意的升温,红十字会开始虚心面对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十字会对待舆论态度的不成熟。以“郭美美事件”为例,事发伊始,红十字会只是就事论事,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的回应是:“郭美美事件”引起公众强烈反感,实际上反映了大家的一种情绪,仇富、……这是公众对一些社会现象不满的一次集中发泄,公众的愤慨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很冤屈。随着事件的不断深化,红十字会开始虚心接受公众的批评。例如,红十字会因为“郭美美事件”经历的那些委屈,在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看来“不是觉得委屈,是要坦率地承认”。

(二)公众的反应

对于红十字会出现的一些危机,公众的反应非常强烈。除了红十字会本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外,当前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中国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社会仇富较为严重,加上腐败等问题,使相关事件容易“放大化”。在这种背景下,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非常脆弱,对于红十字会“领导口误”、“高额餐费并非社会捐赠的救灾助款”等官方解释,很多人表示“根本不信”。因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的要求,中国红十字会在信息平台上公布了一系列数据。但是,数据上的错误和准确性上的瑕疵,往往再次引发了公众的种种质疑。如何在大的社会环境下重塑自身形象,红十字会还任重道远。

(三)政府的回应

红十字会不同于“草根性质”的社会组织,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红十字会出现的问题,与政府规范乏力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多起“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层面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推动红十字会的健康发展。国务院近日《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先,《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职能职责;其次,《意见》指出应依法推动红十字会的体制、机制创新;第三,《意见》重申红十字事业既是国家的事业又是社会的事业,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

《意见》中还指出,县级及以上红十字会应当独立建制,依法而不是依据政府行政指令开展工作。但是对于县级及以下的红十字会则没有提及如何管理,另外,《意见》中只是提到了红十字会体制、机制的创新,但是如何去创新以及可以创新到何种程度并没有明确表示。

二、“危机事件”折射红十字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透明度不足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章程》,中国红十字会的财务审核由其执行委员会执行,但并未规定其财务必须公开,受捐多少,捐款如何使用,一切都靠着一套内部的财务流程,实际上信息透明度明显不足。

众多负面事件发生后,红十字总会开始捐款信息平台上线试运行,但是因为公众对红十字会已经产生不信任,此时哪怕就是数据上的微小出入以及准确性上的瑕疵,都会被强烈的不信任感所“放大”,更何况红十字会匆忙推出的这些数据信息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如网站粗糙、时间疏漏等。虽然红十字会已经在尝试向信息公开透明方向发展,但是因为自身信息管理能力较低等多方面的原因,还没有完全做到让社会公众满意的公开透明。

(二)部分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应该承认,当前红十字会内部的人员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行业内部的自律机制仍需加强。从这些“危机事件”中,可以看出部分管理公益的人已经缺乏公益心,导致救灾事件中弄虚作假、谋取个人利益现象的发生。

另外,红十字会内部的人员素质也是参差不齐,例如温州市红十字会中的资金捐赠票据和使用全部由出纳一人办理,该出纳无会计证,属于临时工作人员,而红十字会的会计则由外单位人员兼任。没有会计证的人能胜任会计工作,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三)机构公益性质弱化

虽为民间组织,但红十字会事实上接近“政府机构”,早已超越了公众对公益组织的定位。体制上浓厚的行政色彩,使得红十字会本身公益性质日渐弱化,已经不适应公民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些相关政府机构官员对红十字会的性质和职责认识不清,过多干预红十字会的组织机制、内部治理和日常运营。目前全国仍然有多个地区没有理顺管理体制,红十字会仍然是某个政府部门的职能办公室,红十字会和政府部门关系过于紧密。县级红十字会会长都是由副县长级别的官员兼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与援助方面的独立性。如何投放有限的援助资金,往往是由县级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通过一线的调研来决定的,是否能够确保公平?会不会沦为当地官员的政绩工程?确实让人担心。

三、“危机事件”后红十字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信息公开透明是红十字会生存的社会基础

信息公开透明是红十字会生存的社会基础。红十字会是做慈善的,如果善款不能善用,则会沉重打击捐款人的慈善热情。只有增加慈善的透明度,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减少问题出现。红十字健康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要问题就是信息的公开。2011年7月出台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指出:“将在慈善行业推行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完善慈善公益信息平台,及时慈善数据,定期慈善事业报告”。

要想真正做好让公众满意的信息公开透明,首先,要推行信息化,建立信息化平台。我国红十字总会这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尝试,但是成效并不好,今后应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管理这个平台,在认真审核的基础上做到真正的信息公开公正。其次,确保监督机制的规范化。例如香港红十字会每年年末都会请国际会计事务所做审计,审计结果会在年报中详细呈现。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负责壹基金的审计,每年要出具五份财务报告(四份季报和一份年报)。壹基金的流动资金,不仅由会计师事务所全程跟踪监督,且其账务全部在壹基金的官方网站上公开发表,让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到。最后,还要严格地执行信息公开制度,定时定期地给公众一个说法。红十字会要对善款的用途通过新闻会等各类形式,给公众一个说法,切实保障捐赠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廉洁的作风和完善的管理是红十字进步的内在动力

廉洁的作风和完善的管理是红十字进步的内在动力。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从根源上减少出现负面问题的可能性。为此要培养专业化的组织队伍,在人员招募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招聘的制度进行,专业岗位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即使是志愿者的招聘也要确保其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外,还要注重学历层次,招收高素质的人才,并定期进行专业化培训。

对于在职的工作人员,首先,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决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其次,要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机构内出现的腐败现象要严惩不贷,不是像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的“万元餐费”事件那样,只是简单的差额弥补以及通告批评,应该杀一儆百,让这类人永远地离开红十字会这类公益组织,并且相关领导也要受到惩罚。对于“危机事件”,必须真诚地向社会道歉,而不是只是一张简单的公告就能解决问题;最后,要实施完善的监督体制,因为人总会有惰性,必须要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将其犯错误的动机扼杀在“萌芽”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在素质以及外在制度环境等多方面保证红十字会内部的廉洁作风。

(三)机构体制的变革以及去行政化是红十字会体制变革的大方向

中国社会目前正处在加速转型期,“小政府大社会”将是改革大方向,政府、企业、社会三者和谐发展,共同进步是长期目标。红十字会是中国慈善的主体力量之一,为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改革发展模式,进一步去行政化是关键所在。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认为,红十字会改革的关键在于将红会“从法外纳入法内”,同时“去行政化”。具体的落实可分为三步,改革的第一步首先从行业红十字会和县级以下的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开始。因为相对其他享受财政拨款的县级以上的红十字会,行业和基层红十字会就依赖财政拨款,跟政府关系稍远,“去行政化”改革难度较小。而这一切要得以实施,必须要求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前提是修改《红十字会法》。改革的第二步针对县级和地市级红十字会,政府对他们的财政拨款减少到零,要求他们和其他慈善机构一样,自己筹款,能筹到款继续存在的就去民政部门登记,转成社团,否则就取消。改革的最后一步针对省级红十字会以及红十字总会,人、财、物管理脱离政府系统,回归公益慈善机构本位。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与政府关系最密切、社会知名度最高的官办社会组织,中国红十字会的去行政化非常不容易。在改革的同时,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统筹兼顾,由简到繁,从改革红十字会的管理机制开始,逐步实行红十字会的改革。但是笔者相信,去行政化是红十字会体制变革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罗竖元,李萍.论慈善意识的培育与慈善事业的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9,(2).

[2]陈振明.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红十字会功能定位——基于X市红十字会调查的思考[J].东南学术,2011,(3).

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范文5

关键字:数字出版;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7.049

本文著录格式:[1]闫巍.论数字出版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软件,2013,34(7):138-139

0 引言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

1 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

1.1市场日趋繁荣,增速惊人。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和《2012-2013年度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377.88亿元,比2010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1%。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935.49亿元,同比增长40.47%,其中,网络游戏达569.6亿元,包含手机彩铃、铃音、手机游戏等在内的手机出版达486.5亿元,网络期刊收入达10.83亿元,电子书达31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达15.9亿元,博客40亿元,在线音乐达18.2亿元,网络动漫达10.36亿元,互联网广告达753.1亿元。可以说,数字出版市场发展已进入繁荣阶段。

1.2与文化体制改革相同步。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一直都在进行,期间对数字出版的市场改革也要求甚多。按照部署和要求,全国上自中央文化传媒机构,下自省市县政府机构管辖的出版物等,无不按照时展,自觉的进行改革,改变运作模式,实行企业化。与此相对应的数字出版也自觉的与这一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和繁荣我国的出版物市场。

1.3契合时展要求。我国的出版物市场大的发展紧扣时代脉搏,有目共睹。已从电子书、电子期刊发展到数字报纸等载体。2004年《中国妇女报》开通全国第一家手机报,2006年2月,浙江在线首推全国第一份原版原式的数字报纸等。到2007年5月,全国已经推出或正在实施数字报纸的报社共有88家,报纸约250种。新华社更将旗下《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半月谈》等知名报纸、杂志的内容融汇于“新华手机报”上,为4.4亿手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读报体验。近几年,全国几乎有一半以上的传统纸质媒体都推出了数字报纸,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增强中。一些出版社、报社已开始了电子出版或数字出版的战略考虑和战略规划的制订。

1.4产权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数字出版同样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范畴,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市场的日趋繁荣。国家版权局以及各有关单位都为此作出了很多努力,并依据著作权法颁布一系列管理规定,201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颁布的《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了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定罪处罚标准问题,公布了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侵权作品行为的定罪量刑标准。2011年8月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终端软件服务行业自律公约》,《公约》的等。对数字出版的产权进行保护,鼓励创新。

2 数字出版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2.1非法出版物。这里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盗版。这个在我们国家数字出版市场是首当其冲的问题。据统计在中国数字出版市场上,正版的市场占有率一般不到10%,最高不超过30%。”因盗版与走私货的冲击,每年中国软件行业损失100亿元以上。遑论其他的电子书籍等,盗版更多。二是未经批准。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没变我们国家未经批准印刷的出版物大概有1亿册(张)等之多,宣传一些违法的内容,严重干扰了合法出版物市场的发展。

2.2与传统媒体的结合不够。数字出版由于技术要求等因素,在发展过程中明显表现出来的与传统的又是媒体,如新闻报纸、纸质书籍等结合不够,不能及时将传统媒体中健康、流行的内容通过数字出版的优势迅速传播出去,成为促进数字出版市场发展的动力所在。

2.3政府从法律监管、制度规范、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一方面由于执法成本和技术要求达不到要求,法律层面的监管还远远不够;相关的产业配套政策,如税收政策、知识产权政策,重大项目扶持政策等没有明确,难以激励行业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等。

2.4计划经济思想制约。在计划经济思想制约下,数字出版市场所属的部门或者机构没有关注其长足的发展,往往满足于求稳,缺乏创新意识,不敢大胆闯市场。一些勇于闯市场的数字出版机构,往往在一些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制度影响下,举步维艰。

3 数字出版的发展策略

3.1打击非法出版物,保护产权。一方面数字出版发展迅猛,形式多样,权益人之间的权益关系极为复杂,需要我们部门理清权益关系,解决好版权问题,有效保护好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应制定新的配套法规,健全与完善法律体系,加大对侵权、盗版,走私等非法出版活动的查处力度和打击力度,为电子出版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3.2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入。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出版物市场发展的总纲领,因此在发展数字出版过程中,继续深入文化体制改革是刻不容缓,更是必须坚持的。应按照有关规定,继续要求已进入改革行列的数字出版,深入了解诶市场发展规律,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体制机制。

3.3鼓励创新,从制度、法律、政策层面予以支持。制定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对出版企业、数字技术企业的给予优惠扶持和鼓励。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专项基金,引领产业发展和促进产业升级,给予重点扶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对数字出版进行规范和鼓励。

3.4建立激励机制,保护传统和顺应时代要求相结合。数字出版应主动吸取传统出版物的优势所在,借鉴其他国家新的技术和措施,对我国的传统出版物进行整合,在保护传统和顺应时代要求之间找到符合实际的结合点,走出一条符合我国特色的数字出版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黄小坚.构建传统出版与数字化出版齐头并进的经营模式——教育期刊社实施数字化出版构想[J].出版广角.2011年05期

[2]朱进彬.数字化传播与学术期刊的版权保护研究[J].中国报业.2011年12期

数字化改革存在问题范文6

记 者:您认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处于什么样的形势?

王延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空前重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和政策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进展。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电子政务、电子校务逐步推广;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但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尚需进一步丰富,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绩显著、问题不少、需求巨大。目前,领导空前重视,全国教育战线齐心协力,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逐步完善,正处于从各自为政向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全面深入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数字鸿沟”现象趋向缓和

记 者:数字化与信息化在教育领域普及多年以后,“数字鸿沟”的现象是否得到缓和?

王延觉: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指的是,存在于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优质数字资源拥有水平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差距。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建设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是教育领域存在“数字鸿沟”的客观原因。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缩小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尤其重视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近年来,通过若干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国家2005年以来持续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信息素养培训,还有在中小学广泛开设的信息技术课,使得我国偏远和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数字化教育资源拥有量以及师生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能力都有所提升。应该说,教育领域“数字鸿沟”的现象有所缓和。但是,“数字鸿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国家在重点支持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要想进一步缩小教育领域的“数字鸿沟”,还需要国家在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从政策、项目、经费、人才等多个方面,继续向偏远、农村等落后地区倾斜,给予重点支持。

谋划实现校校通宽带

记 者:多个国家的宽带计划在2010年前后都有一个较大的投入,作为培育用户习惯的教育领域,未来我们国家是否会有一些明显的政策导向?

王延觉:建设覆盖全国,接入所有教育机构,先进、安全的教育信息网络是落实总书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重要指示的基础性工程。我国的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始于20世纪90 年代。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普及和提高的任务都很重。一方面,虽然CERNET主干网通达了全国所有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但省市各级教育网络建设参差不齐,覆盖范围有限,还不具备接入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校以外学校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普及。另一方面,由于CERNET是由教育科研示范网络发展而成的为学校师生提供网络服务的日常运行网络,存在主干网带宽不足,和公网的互联互通有“瓶颈”等问题,影响服务质量与水平;CEBSat窄带单向广播式传输,不能满互式应用需求;教育网络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要“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对国家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们正在谋划建设国家教育宽带网络,实现校校通宽带,人人可接入。规划中的国家教育宽带网络是统一规范、分级管理的公益性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是充分利用公用通信传输资源、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有机结合、高速连接全国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机构的IP网络,具有先进、可靠和绿色安全的特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高性能网络教学科研环境,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

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

记 者:教育部刚刚成立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这一举措对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王延觉:2011年8月26日,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部发文(教人厅[2011]8号)组建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袁贵仁部长亲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简称信推办),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落实《规划纲要》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各项任务和要求。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推办的成立,结束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长期以来没有专人和专门机构负责的历史,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将有力促进全国教育战线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带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条件的学校成立本地区、本学校的信息化领导和管理机构,逐步形成权责明确、统筹有力、有效促进信息化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全国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协调、深入、科学发展。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永无止境,管理体制改革还将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根据变化的实际和需求进一步深化。

重点解决全局性、基础性、共性问题

记 者:今后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