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

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范文1

广州联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联奕)成立于2004年7月,致力于教育信息化事业,总部位于广州,内设战略研究中心、产品开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运营管理中心、销售部、市场部等部门,并在全国多个省市设立分公司及销售、服务网点,现有员工近300人。

作为国内领先的教育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联奕致力于为中国高校打造数字化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一体化环境,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的综合服务型数字校园。联奕一直以“开放·共享”为研发思路,稳健快速地发展着包括数字校园系列产品、系统集成综合解决方案等核心业务,项目建设实力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

联奕属“高新技术企业”及“双软企业”,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二级资质”、连年获得“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诚信示范单位”称号,并通过了ISO质量管理体系、CMMI3软件成熟度认证。

产品及科研成果

联奕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立志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应用软件和更专业的解决方案。目前产品业务已覆盖数字校园、数字监控、实训室、动漫、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等多个领域,拥有软件著作权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逾40项,并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政府扶持和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广东省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服务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广州市越秀区科技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项目、广州市越秀区省市科技计划项目配套资金项目等。

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联奕数字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它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及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通过校园数字化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信息高速流动,建设数字化教学、科研与管理环境。联奕数字校园整体解决方案,涵盖了信息化标准建设解决方案、应用整合解决方案、电子校务解决方案、学生服务解决方案、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移动校园解决方案、云计算数字校园解决方案等,使学校在开展教学、科研、管理及对外服务全过程中实现办学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学校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企业文化

激情、专业、诚信、友好是联奕的个性化标签。联奕坚持“激情演绎人生,专业铸就未来”的企业文化理念,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性化管理,缔造学习型组织,为员工营造一个真诚、友爱、和谐、快乐的工作环境。平时定期举办培训班和专题讲座,以“传帮带”形式建设骨干梯队,培养员工终生学习的观念,形成员工个人不断进步,带动企业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共赢模式。

社会效益

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伟大事业,也是联奕为之奋斗的核心事业。近年来,联奕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发起“教育信息化技术及发展趋势”高峰论坛,组织众多优秀同行和专家成功举办“中国信息化建设技术交流会”、“广东省教育行业数字媒体交流峰会”、“四川省高校信息化工作会议”、“云南地区教育信息化年会”、“湖南教育网络协会年会”、“江西教育教育信息技术年会”、“ORACLE INTEL云计算助力联奕数字校园技术研讨会”、“济南信息化协会·联奕数字校园建设研讨会”、“西安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研讨会”等大型活动,在交流与碰撞中为中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开辟出崭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共享与人才培育的平台。联奕与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杰出高校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成为高校教学实践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双方加强优势互补,可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同时为企业塑造专业严谨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促进企业发展,最终实现双方共赢。

典型案例

时至今日,联奕的高校用户遍布全国各地。承担数字校园建设和系统集成项目逾1000项,始终保持100%的验收通过率。其中,联奕与广州大学深度合作,以开放软件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了云计算应用型数字校园综合服务体系,涵盖了教学、管理、生活三大方面,用40余项信息化应用服务帮助用户真正实现了“数字广大”。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国内医药类院校中的翘楚。在数字校园建设的合作过程中,联奕依托其“中医药特色资源”优势来拓展信息化建设思路,从云计算资源平台构建入手,通过实施数字校园基础平台,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数据管理,建设统一的应用平台,消除校园内信息孤岛,实现了教学、管理等各种资源的互通共享。项目通过验收后,广州中医药大学迅速成为数字校园建设的示范院校,多所同类院校慕名前往学习考察。

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范文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以下简称《条例》)于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规定,教育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本条例执行。为认真贯彻《条例》,根据市教委关于印发《上海市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网上专栏建设指导方案》,切实推进我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条例》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注重规范,以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网上专栏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信息公开工作,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二、基本原则

信息公开网上专栏由分散建设转变为相对集中建设;推进信息公开标准化,规范信息的目录、内容和形式;整合相关信息资源,体现教育类政府信息和教育机构信息的系统性、整体性。

三、基本目标

通过建设,形成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形成规范的信息公开网上专栏页面布局,基本做到市、区、校三级信息类目结构的衔接,基本做到全市基础教育机构信息目录编制的一致性,基本做到信息公开事项、形式的规范,以便于浏览和查询基础教育系统相关信息,形成基础教育系统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信息管理平台

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供各单位使用(由区教育信息中心全面负责,4月1日之前开通试运行,5月1日正式全面启用)。

(二)建立信息公开专栏

根据市教委要求,建立全市规范的信息公开网上专栏页面,供各单位公开信息。建有网站的单位应在网站首页设置“信息公开”一级栏目或进入窗口,并以网址链入形式与信息公开网上专栏进行链接,也可将信息公开网上专栏的静态页面下载保存到本单位网站。南汇教育网开设“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专栏,并做好本区域内各单位信息公开专栏的链接。

(三)统一信息目录分类

《公开信息目录》统一设置单位概览、计划总结、单位业务、其它类四大类目。四大类目分别设置下一级类目。《公开信息目录》按照《上海市基础教育机构<公开信息目录>分类设置参照标准》设置。

(四)规范信息公开事项及内容要素

各单位根据《公开信息目录》确定信息公开事项。中小学重点做好招生考试、教育收费、学籍管理、学生工作、教学科研等事项的公开。其他教育机构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做好社会和公众关注的事项的公开。对于热点信息的,区教育局将逐步规范其内容要素。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便民服务

各单位在信息公开网上专栏中,提供办事指南、表格下载、便民问答等项目,并探索重要事项事先征求社会和公众意见的工作。此外,建有网站的单位,应通过“校长信箱”、“网上咨询”等栏目,配合做好信息公开的相关工作。尚未建立网站的单位应公布电子邮箱、热线电话,开展与公众的互动。

五、工作规范

(一)主动公开原则

应当公开的信息,都要在信息公开网上专栏中。切实做好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梳理和公开,特别要加大力度梳理并公开社会和公众需求集中的信息。

(二)信息程序

落实信息部门、人员,认真做好信息内容、分类等方面的核实,做好信息提供部门、产生时间、上网时间、维护形式、审核过程等记录备案工作。明确单位领导对公开信息的审查责任。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积极探索将信息公开这一要素贯穿于文件(或其他信息材料)生成的全过程的做法,在文件审核和签发的同时明确该信息可否公开,一经签发生效,即将可公开信息予以。

(三)信息更新制度

提高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做到临时性事项随时公开、日常性事项按时公开、阶段性事项定期公开,实现从静态公开向动态公开的转变,从结果公开向过程公开的转变。公开的信息必须准确,各单位要建立信息查错、纠错制度,杜绝失效或者错误信息的。

(四)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

做好信息公开网上专栏中的各栏目相关内容的链接,做好信息公开网上专栏与本单位网站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在加强信息公开网上专栏建设的同时,各单位应继续通过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书面通知、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五)信息公开的监督保证

建立监督考核制度、投诉处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评议反馈制度、保密审查制度,确保信息公开工作落到实处。从年1月1日起,区教育局将对各单位信息公开工作开展年度评议,并纳入年终考核指标。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

各单位要加强对本单位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条例》,统一认识,明确要求。制订各单位信息公开网上专栏建设方案,推进信息公开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并探索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积极发挥各单位信息中心在信息公开网上专栏建设中的作用。

(二)分类指导

各单位要明确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和具体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在实验学校、下沙学校、周浦镇二小、区教育考试中心试点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中小学的信息公开网上专栏建设。同时,积极推进本区域内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直属单位等其他教育机构参照建设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三)时间安排

1、开发全区教育系统统一的信息生成系统(3月底之前完成)。

2、召开信息公开试点单位工作推进会(3月中旬)。

3、各试点单位完成2006年以来的学校信息网上(4月10日前)。

4、全区各中小学完成2006年以来的学校信息网上(4月20日前)。

5、全区幼儿园、职成校、直属单位完成2006年以来的学校信息网上(4月30日前)。

6、召开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推进工作会议(9月)。

7、全区教育系统各单位完成2004年以来的学校信息网上(10月)。

9、开展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年度评议工作(11月——12月)。

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规定,教育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本条例执行。为认真贯彻《条例》,根据市教委关于印发《市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网上专栏建设指导方案》,切实推进我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条例》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注重规范,以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网上专栏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信息公开工作,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二、基本原则

信息公开网上专栏由分散建设转变为相对集中建设;推进信息公开标准化,规范信息的目录、内容和形式;整合相关信息资源,体现教育类政府信息和教育机构信息的系统性、整体性。

三、基本目标

通过建设,形成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形成规范的信息公开网上专栏页面布局,基本做到市、区、校三级信息类目结构的衔接,基本做到全市基础教育机构信息目录编制的一致性,基本做到信息公开事项、形式的规范,以便于浏览和查询基础教育系统相关信息,形成基础教育系统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信息管理平台

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供各单位使用(由区教育信息中心全面负责,4月1日之前开通试运行,5月1日正式全面启用)。

(二)建立信息公开专栏

根据市教委要求,建立全市规范的信息公开网上专栏页面,供各单位公开信息。建有网站的单位应在网站首页设置“信息公开”一级栏目或进入窗口,并以网址链入形式与信息公开网上专栏进行链接,也可将信息公开网上专栏的静态页面下载保存到本单位网站。教育网开设“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专栏,并做好本区域内各单位信息公开专栏的链接。

(三)统一信息目录分类

《公开信息目录》统一设置单位概览、计划总结、单位业务、其它类四大类目。四大类目分别设置下一级类目。《公开信息目录》按照《市基础教育机构<公开信息目录>分类设置参照标准》设置。

(四)规范信息公开事项及内容要素

各单位根据《公开信息目录》确定信息公开事项。中小学重点做好招生考试、教育收费、学籍管理、学生工作、教学科研等事项的公开。其他教育机构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做好社会和公众关注的事项的公开。对于热点信息的,区教育局将逐步规范其内容要素。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便民服务

各单位在信息公开网上专栏中,提供办事指南、表格下载、便民问答等项目,并探索重要事项事先征求社会和公众意见的工作。此外,建有网站的单位,应通过“校长信箱”、“网上咨询”等栏目,配合做好信息公开的相关工作。尚未建立网站的单位应公布电子邮箱、热线电话,开展与公众的互动。

五、工作规范

(一)主动公开原则

应当公开的信息,都要在信息公开网上专栏中。切实做好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梳理和公开,特别要加大力度梳理并公开社会和公众需求集中的信息。

(二)信息程序

落实信息部门、人员,认真做好信息内容、分类等方面的核实,做好信息提供部门、产生时间、上网时间、维护形式、审核过程等记录备案工作。明确单位领导对公开信息的审查责任。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积极探索将信息公开这一要素贯穿于文件(或其他信息材料)生成的全过程的做法,在文件审核和签发的同时明确该信息可否公开,一经签发生效,即将可公开信息予以。

(三)信息更新制度

提高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做到临时性事项随时公开、日常性事项按时公开、阶段性事项定期公开,实现从静态公开向动态公开的转变,从结果公开向过程公开的转变。公开的信息必须准确,各单位要建立信息查错、纠错制度,杜绝失效或者错误信息的。

(四)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

做好信息公开网上专栏中的各栏目相关内容的链接,做好信息公开网上专栏与本单位网站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在加强信息公开网上专栏建设的同时,各单位应继续通过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书面通知、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五)信息公开的监督保证

建立监督考核制度、投诉处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评议反馈制度、保密审查制度,确保信息公开工作落到实处。从年1月1日起,区教育局将对各单位信息公开工作开展年度评议,并纳入年终考核指标。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

各单位要加强对本单位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条例》,统一认识,明确要求。制订各单位信息公开网上专栏建设方案,推进信息公开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并探索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积极发挥各单位信息中心在信息公开网上专栏建设中的作用。

(二)分类指导

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转型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

当前,转型发展是国家教育部所倡导的地方一般本科高校提高素质教育、服务地方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五邑大学2016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之后,学校的重点工作就定位到如何建设合理、高效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上。目前我校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就是,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自身的内在自然规律,制定科学且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与人才培养有关的主要因素分析

1.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反映学校的教育改革思路和办学特色,也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多年来在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和尝试,例如在很多的理论课中都设置了课内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等方法,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仍然保持原有的本科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讲授内容,在企业职业和岗位的需求和培养过程方面和学生的技术积累方面考虑不多。总之,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较好契合当前所提出的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产生背景。信息专业主要是进行信息的获取、信息的编码处理、信息的传送与接收等理论、实践教学与研究。上世纪末,能够体现国家的发展趋势和综合实力的信息时代脚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迅速加快,在实际应用中对从事信息产业的人员提出既要懂信息理论,又要掌握新型电子元器件的使用等更高要求,于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3.应用型本质属性分析。应用型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工程项目能力,对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的能力就不做重点培养了,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应用型培养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既要学好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对多项理论知识综合的实践能力。这也是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区别于高职高专的关键所在。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以我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工程认证为推动力,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起点和落脚点,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总的培养目标为:掌握电子电路理论与技术、信息采集、传输、分析与应用的基本能力、基本方法,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面向工程,具有较强的工程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制造、应用开发、运营、市场与管理等工作的本科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结合培养目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1.树立信息大工程观的理念,全面落实信息大类培养目标。通过分析比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交通控制等几大专业方向的共同特点,建立信息工程大类专业13门平台课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在行业企业工作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设计信息大类专业共同课程平台。从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的完整流向设计平台课,克服了过去学生专业知识面偏窄的缺陷。2.全面实施“3+1”模式,丰富“3+1”内涵。“1”指学生就读大学的最后一年,可以在学校进行设计、实训,也可以在企业实习;可以部分时间在学校,部分时间在企业实习;采取的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第7—8学期的实践环节包括:综合系统设计、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实践成果总结、专业实训及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这种设计思路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将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从而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3.依据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多类别模块开设课程。多类别模块主要包括专业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产业对接模块、开设与区域重点发展产业相对应的模块等,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行业企业需求,考虑了近年来科技发展的成果,突破了传统课程的束缚,将课程融入新的内容,特别是工业生产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并大胆进行了课程重组。4.整体设计培养方案。在做好信息大类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有机结合以外,还从学生培养需求出发,将通识课、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对如何完成修读提出具体要求,较好解决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脱节的问题,还将我国工程教育中所提出的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与培养方案的制订进行了有机结合。5.按照课程群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打破以往理论课附带实验和一门课程设计一个实践项目的惯例,尽量使实践教学项目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在开设前明确该教学目标,并与工程项目有一定的联系,尽量做到从企业应用角度设计综合性实践的训练。6.实施多专业、多行业龙头企业协同育人。首次试点将多个专业学生合成一个实验班,联合几家企业共同对这个班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轮岗等方式分别在各家企业的不同岗位上实习一段时间,利用各家企业所长使学生对企业模式和工程实践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三、结语

本研究和改革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平台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我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刚刚起步,随着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会越来越适应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并能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刘纯利,王晴晴,张玉山.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3).

[2]童强,周大鹏.何光普.转型发展期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8).

[3]汪元宏.应用型高校的创新之路[N].光明日报,2011-04-11(16).

[4]周远清.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J].中国大学教育,2011,(11):5-7.

[5]潘懋元.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趋势[J].临汾大学学报,2011,(1):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84.

[7]杨春春,刘俊萍.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25-28.

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范文4

一、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为推动政务信息化工作,国务院、教育部和省政府相继发出了有关文件,要求各地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快办公自动化建设,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工作。

全省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将坚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需求主导,应用为主;规范标准,资源共享”的原则,以“三网一库”(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本系统的办公业务资源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教育系统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库)为基本架构,加快办公自动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步伐,用1-2年的时间,建成覆盖全省教育系统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和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和远程多媒体会议系统,实现办公业务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

二、建设内容

(一)内部行政办公网络(内网)

省教育厅机关实现内部公文流转、公文办理、督查、信息查询、档案借阅、会议及值班安排等主要办公业务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无纸化办公。

各省辖市教育局和高等学校建设内部局域网,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实现与省教育厅的政务信息电子交换。

建成省教育厅与各省辖市教育局和高等学校的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二)公众信息网(外网)

充实完善河南省教育厅政府网站,建成面向社会服务的河南教育信息网,建立省教育厅机关各处室、厅直属单位公众信息网站。

集中建设各市、县教育局和高校的公众信息网站,形成全省政务信息平台。

(三)政务信息资源

启动学校基本信息数据库和教育事业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完成市、县建国以来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入库上网。

(四)政务信息系统运行中心

建立省、省辖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育政务信息系统运行中心,实现对教育政务信息的网络管理、数据存储、安全管理、技术支持与服务。

省教育厅政务信息系统运行中心设在省教育信息中心,省辖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政务信息系统运行中心,应明确相应的技术承办单位。

(五)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标准和教育部、省保密局、省公安厅等部门的技术要求与管理规范,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建设全省教育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安全组织体系、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安全技术体系。应用信息加密、电子认证等技术,确保信息的不可抵赖、不可篡改和不可被盗用,实现教育政务信息的安全流转。

三、技术方案

1、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协同建设,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指导原则,立足于实现我省全民教育信息化,优先保证所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享受基本信息服务的宗旨。

2、方案的总体规划应坚持高起点,硬件设备选型应坚持适用、够用和购买时性能价格比最优的原则。

3、软件配置坚持统一标准,统一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原则。

4、教育公众信息网(外网)的建设要坚持统一组织,集中建设的原则,重点建设省、省辖市和高校教育信息平台,县(市、区)教育局要依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是否建设教育信息平台。不具备条件建设教育信息平台的单位,原则上河南省教育信息网上建立虚拟网站。网络安全保密系统由省教育厅商省保密局统一选型。

5、学校外联接入方式,可以选择光纤、DDN、ADSL、ISDN、电话拨号、微波等方式。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河南省教育厅机关网站和河南教育信息网

把河南省教育厅机关网站建成内部办公的网络平台;将河南教育信息网建成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教育信息门户网站。

(二)全省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和电子公文交换系统

以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提升全省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教育管理软件评测机构

按教育部的授权,建立河南省教育管理软件评测中心,依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对河南省内销售和使用的各种教育管理软件进行评测和认证(已通过教育部评测认证的除外),实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标准统一、数据共享,保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四)安全保障系统

以省教育厅机关局域网为中心,集中统一建设省、省辖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密系统,确保全省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五)学校基本信息数据库、教育事业基础数据库和法规文件库。

(六)教育政务信息化示范工程

通过实施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示范项目,加快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对试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

五、工作进度

全省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分两步:

第一步,从20*年7月开始,启动省辖市教育局和高等学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集中建设政务信息电子交换系统,实现教育政务基本信息服务。同时开通远程多媒体会议系统。这一阶段工作到20*年底基本完成。

第二步,从20*年开始,对省、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内外网进行升级,扩充功能,提升应用能力和安全保密等级。

规划进度:

20*年7-8月

召开有关会议,部署政务信息化建设方案,统一思想,明确任务。

建成省教育厅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正式开通河南教育信息网。

20*年8-9月

启动省教育厅与各省辖市教育局、高等学校电子公文网上传输试联通。组织培训。

部署省辖市教育局内网和外网建设。

衔接省辖市教育局和省属高校政务信息化建设方案。

20*年7-10月

省教育厅机关实现内部公文流转。

教育管理软件评测机构挂牌。

正式实现省辖市、高校与省教育厅电子公文网上传输。

为机关各处室建立公众信息网站,为学校提供虚拟主机服务。

省辖市教育局和高等学校建成内部局域网。开通省教育厅和17个省辖市的视频会议系统。

省教育厅直属单位、省辖市教育局和高等学校建立公众信息网站。

20*年7-12月

完成基础数据库软件开发,并开始建库试点。完成建国以来全省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入库上网。

20*年

完成各项建设内容,重点项目通过验收。基本建成“三网一库”的政务信息化框架体系。

六、主要措施

1、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可分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做好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教育信息资源整合,以政务信息化带动教育信息化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大、中专学校要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通过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加强对所辖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统筹和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大、中专学校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技术承办单位负责具体实施和技术支持,并按照全省的统一规划,做好本部门(单位)的建设方案。

2、确保资金投入。省、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按本方案的技术要求,安排政务信息化建设资金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省辖市要在近3年的经费预算中,安排教育政务信息化系统建设专项资金,并保证每年的正常运行经费。各高等学校也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政务信息化建设。在资金暂时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外资,鼓励企业垫资,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建立投资的社会补偿机制,确保政务信息化建设按计划实施。

3、增强标准化意识,加强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的执行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制定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方案时,一定要依照有关标准进行,选择的教育管理软件,一定要通过国家授权的评测机构的测试,以保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安全运行。

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范文5

一、概述

根据《规定》要求,年5月1日起我委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为此,专门配备了4名全职工作人员、设立了2个专门的信息申请受理点,并依托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作为公共查阅点。截至年底,我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运行正常,政府信息公开咨询、申请以及答复工作均得到了顺利开展。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明确要求。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新修订的《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施行。我委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精神,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要求。同时,举办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培训班,举办全市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培训会,加强工作指导。召开全市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推进大会,全面部署了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工作,表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先进单位,命名市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示范点。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我委领导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给予具体的工作指导,协调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我委公众服务处作为教育公共服务职能处室,在实现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受理、政府信息咨询、“教育”网站建设等一体化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三)继续完善各项制度,形成各项工作的长效机制。我委继续推进《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见》等制度的落实。继续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审核贯穿公文生成全过程。我委实施年党风廉政和政风行风建设责任分工,将信息公开列为工作项目并明确了具体的推进内容。认真执行《市教委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制度》,通过信息公开意见箱、监督电话、投诉信箱、网上评议等方式自觉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四)加强建设和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我委按规范更新并主动公开了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进一步梳理、确定了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目录、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目录和免予公开政府信息目录。认真做好每月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咨询、申请、答复情况的统计工作,编写每月一期的《市教委政府信息公开专报》。及时向市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月度统计数据,按规范编制并及时报送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做好重大决定草案公开情况、公文类政府信息目录和免予公开政府信息类目的备案工作。为配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开展了新一轮“教育”网站改版,进一步优化政府信息公开专栏页面和功能设置。

(五)积极构建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单位三级信息公开网络。在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系统信息公开工作,我委继续推进《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政府信息网上公开标准化建设指导方案》、《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办事项目网上公开标准化建设指导方案》的实施;组织开展了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和网站建设评议。同时,推进基础教育机构在网站上规范设置“信息公开”专栏,推进《市基础教育机构〈公开信息目录〉分类设置参照标准》的实施,并推进了信息梳理、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由此,理顺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延伸和呼应的关系,努力推进上下协同、整体联动。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年5月1日到年底,我委累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677条,全文电子化率达100%,其中,本年度主动公开政府信息537条。在年主动公开的537条政府信息中,属于业务类的信息450条,占83.80%;政策法规类的信息2条,占0.37%;规划计划类的信息19条,占3.54%;机构职能类的信息14条,占2.61%;其他类信息52条,占9.68%。

(一)丰富内容,方便查询。将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分为5大类、42个专题、201个类目,内容涵盖各级各类教育。同时,在“教育”网开设教育专题栏目15个,整合招生、毕业就业、教育实事等事项的各类相关信息2050条,集中向公众提供,以体现同一事项信息的完整性、系统性。

(二)多渠道、及时政府信息。已形成立足“教育”网站,同时向上延伸到“中国”门户网站,横向延伸到市档案馆,对内延伸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网站、直属单位、基础教育机构,对外延伸到新闻媒体的多种政府信息的渠道。

(三)积极开展教育行政部门与公众的互动。开展网上公示、网上征求意见、网上调查和网上讨论等各类互动工作,如“市教育功臣”候选人名单网上公示,“市普通中小学校教学装备标准”的征求意见,“对本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师德)的评价”的网上调查,“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加快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网上讨论。互动项目达74项,参与者达17.39万人次。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我委年度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26件,其中当面申请3件,网上申请22件,信函申请1件。

从申请的信息内容来看,大约92.31%是涉及教育业务类信息,7.69%是涉及规划计划类信息。

在已经答复的26件申请中,“同意公开”16件,占总数的61.54%,主要涉及高校学生转学、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教育收费、高职高专专业备案、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办学情况等相关信息。“同意部分公开”1件,占总数的3.85%,主要涉及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信息。“信息不存在”6件,占总数的23.07%,主要涉及中小学教职工代表大会试行意见、退休教师住房货币化改革等政府信息。“非本机关职责权限范围”2件,占总数的7.69%,主要涉及中小学校行政人员职务认定等政府信息。“不予公开”1件,占总数的3.85%,主要原因是涉及国家秘密。

此外,我委还认真受理市政府办公厅、市财政局转来的信息公开申请4件,均予以答复。

四、政府信息公开咨询处理情况

我委年度共接受市民咨询19670次,其中咨询电话接听12918次,当面咨询接待1172次,网上咨询5580次。本委年度政府信息公开专栏访问量为75.29万人次,其中按点击率排序的政府信息公开栏目依次为:入学报考与招生、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综合工作、学校科研、教育人事。

(一)开展人工咨询接待服务。实行“统一受理,分别办理,归口答复”的工作机制,由公众服务处专人接听、接待申请和咨询,能当场答复的做到当场答复,疑难问题及时与有关处室研究后予以答复。

(二)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公众可以通过“教育”网留言,咨询有关教育政策和教育信息,并可以在网上直接了解留言答复,还可以搜索其他市民留言解答情况。

(三)加强“便民问答”专栏建设。“教育”网中的“便民问答”数达36项1851条,基本覆盖本委对外咨询服务的各个方面。还在“教育”网开设“最新热点问答”栏目,集中提供最近公众咨询频度较高、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解答。

(四)建立区县教育事项咨询直通道。为方便公众及时查询区县教育事项,在“教育”网链接了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网站中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同时,在“教育”网提供了19个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网上咨询通道,公众可以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直接向有关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咨询。

五、政府信息公开复议、诉讼和申诉情况

我委年度未发生针对本部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案;未发生针对本部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诉讼案;未收到各类针对本部门政府信息公开事务有关的申诉案(包括、举报)。

六、政府信息公开支出与收费

(一)工作人员情况

根据《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要求,专门配备了4名专职工作人员。

(二)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财政与实际支出情况

政府信息公开的实际支出为38万元。

(三)与诉讼(行政复议、行政申诉)有关的费用支出

本年度未产生政府信息公开事务诉讼相关的费用支出。

(四)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本年度无向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人进行收费的情况。

七、其它相关工作情况

我委以政府信息公开带动办事项目公开,进而推进便民服务。一是在“教育”网开设了“教育百事通”栏目,以各级各类教育为线索,汇集了民办教育、中外办学等18类事项的相关信息。二是在“教育”网开设了“教育事项网上办”栏目,以学生、教师、学校、社会为线索,汇集各类办理事项。三是在“教育”网提供13项行政许可事项和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办理依据、申办主体、申办条件、申办材料、申办受理时间及答复、审批程序等内容。

我委将信息公开作为政风行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落实教育收费公示制度,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收费等方面政策规定的贯彻执行,严肃查处各类违规收费行为。年,我委与市纠风办联合进行了以中小学教育收费为主要内容的问卷调查,65000份问卷发放到全市每一所中小学的每一个班级,共回收46922份有效问卷。调查统计表明,本市中小学教育收费得到进一步规范。此外,继续完善公开透明的高校招生工作体系,加强招生录取工作的监管。在本市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我委提出了“规划引导、资源配置、信息公开、监督管理”的工作方针,把信息公开工作放到了依法办学、促进高校快速健康地发展的重要位置。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我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在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内化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各个环节,形成多项联动方面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加强政策解读、征求意见等工作,形成与社会公众互动的长效机制方面需要各相关部门的主动参与。二是非公文类、动态性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有待加强。三是在开展宣传、引导,进一步统一在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工作中对有关概念、程序、受理主体的理解方面有待加强。四是在推动信息公开与办事公开相结合,特别是推进网上办事,探索网上受理、网上过程查询和网上结果反馈三个环节的实现上有待加强。为此,我委将着重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内容细化,在阳光透明上有新突破。不断丰富非公文类信息公开。进一步加大政策解读服务。积极构建“信息链”,积极体现信息的完整性、系统性。探索教育重要事项和决策事先征求公众意见的工作。做好公众关注程度高的事项的公示工作。

(二)抓服务优化,在方便公众上有新提高。充分发挥“教育”网站作为我委信息公开第一平台作用,增强网上信息公开服务功能,提高网上服务效率。加强教育行政部门与公众的互动,探索根据教育特点,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互动的机制。努力构建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基层单位三级网上咨询、网上渠道。探索“一次人工受理,全过程网上查询”的方式,进一步推进办事公开。规范建设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网上专栏。

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范文6

关键词:理实一体 信息化汇聚 现代教学设计 校际网络联盟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了部署,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强调“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纲要》第19章从“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总体要求,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提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数字化、网络化教育资源研发与共享,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职业教育工作者信息技术普及与应用。教育部教职成[2012]5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深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仿真实训基地、网络教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多媒体应用中心等数字化场所和设施)。二是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包括行业标准库、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库等,以及名师名课音像)。三是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远程协作教室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四是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

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在“十二五”中,围绕“四化”(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现代化)建设,以“传承国学、服务经济、潜心育人、引领未来”为宗旨,在数字校园及工厂教学建设、课程资源汇聚、现代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校际网络联盟等领域进行了资源开发与有效应用的研究,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策略与有效应用研究

1.基于理实一体,建设数字校园及“工厂教学”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赋予传统教育现代特征,将教育带入新纪元――有了信息化,数字技术支撑起现代的教学手段,“校校通”“在线实时加工与播放”构筑起现代教育传播路径,开放、共享、交互、协作、自主学习催生出现代的教学方式。

为此,学校制定了“保持先进、适度超前、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突出应用、讲求实效”的整体信息化方略,围绕“数字校园及工厂教学”建设与应用,在公共基础数据系统设计平台上,重点谋策微格教室、虚拟演播、实时在线加工、视频摄像系统、图像分析跟踪、自动策略系统、录播工作站、音频系统及周边设备、资源管理平台、后期非编系统等领域,采用“分块推进、方式优选”的方式,统一按照国家教育部《中职学校管理信息(2012版)》标准,组建中职信息化基础环境,如图1所示。同时以“产、教、研”为抓手,加强职业教育职业技能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环境建设(以模具“工厂教室”实训室为例),如图2所示,引进模具产业生产流水线,下设模具制造“工厂教室”实训区、协作学习环境区域(包括精密检测区、小发明小创造工作坊、名师工作室)、信息资源采集区、逆向造型实训、模具拆卸装配工作室,以及工具钳工和普车、数车、数铣单项技能实训区,开展“小班化”教学。

2.基于教学的有效性,汇聚和研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老师在海量的信息化资源中快速、有效地确定所需要的有用信息,按素材资源库、交流课件库、教研论文库、学科知识库、教学参考资源库、学生课程资源等进行合理分类,形成有序的课程资源,使得每位教师都能方便地获取需要的教学资源,借助网络,开发用户常用的交互方式,如即时通信、文件传输,支持师生交互、学习评价和管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虚拟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资源丰富,动态更新,人机交互界面随时互动,使网络教学组织变得更为容易,也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和理实一体的目标要求。信息化课程资源汇聚的途径之一就是网络获取,例如要讲授“剖视图”这节课的内容,可以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剖视图”这个关键词,然后单击搜索按钮,则会出现成千上万条的相关信息。

通过这种网络搜索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适应大部分的教学需求。那么,当网络上搜索不到,或者搜索到的内容不是很适合任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时,就需要通过专业网站搜索,如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cn)、浙江职业教育资源网()、中国教育资源网(.cn)、中等职业教育4A网络教学平台(.cn)。

信息化课程资源汇聚的途径之二就是采用“自制积件”“研发信息化教学软件”的方法来实现。所谓“自制积件”,就是通过应用计算机软件二维(AutoCAD)抓构思草图,通过三维(Pro/E、SolidWorks)建模、渲染、录制视频、动画编辑(Flash)整合和操控,能够成功地将不能停止、返回、快进的AVI文件转换成Flash文件,并添加“播放”“停止”“逐帧后退”“逐帧前进”等四个按钮。例如,根据教学需要对螺纹车削过程作播放、暂停、后退、快进等处理,达到动态交互的目的(图3)。

通过多软件协同设计的思想来制作教学积件。这种自制教学积件的方法需要教师具备计算机各种软件的应用能力,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软件的各种功能,如图4。

学校利用信息化,研发学科CAI资源库,为教材开发配套光盘。例如研发《机械制图(多学时)》(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套教助资料(信息化教学软件如图5),资源库的总容量有800多兆,并有使用手册和附件包,形成一级(avi、jpg素材)、二级(Flash积件)、三级课件的资源库结构模式,其中有一级素材760多项、二级积件367项、三级课件125项。在资源库中,有大量的教学案例,在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学环节的把握等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同时收集了大量原始素材、积件,并提供相应的软件平台,以满足教师根据教学需求的差异、自身的多媒体制作水平以及课堂教学对交互性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模板进行课件、积件的制作,实现资源库的二次开发。对于课件制作,笔者创新性地谋划了如下方案,即设计思路、演示效果、课件制作全攻略、课件小结,同时形成了三种基本制作模板:课件制作流程模式之一,.avi在Flash NX中的镶嵌制作模式;课件制作流程模式之二,.avi在Authorware的镶嵌制作模式;课件制作流程模式之三, .avi在Powerpoint中的镶嵌制作模式。

图5 信息化教学软件

3.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转型和升级,工程教育与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约翰・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正是在此背景下,麻省理工学院以美国工程院院长Edward.F.Crawley教授为首的团队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从2000年起组成跨国研究组合,探索创立CDIO工程教育理念,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操作(Operate),它是“做中学”原则的体现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理论、知识、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形成行动导向专业教学法设计及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融入于教学全要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交往情景的,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设施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重新组合,引导学生在专业对应的职业情境中、在动手的实践中自主学习,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不断构建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教学模式。贯穿“先学后教”“先教后学”,从初学阶段的讲多学少,逐步发展到讲学相兼,再到高级阶段的讲少学多,实现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咨询者和引导者的转变,如图6“教”与“学”八卦动态图。兼顾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即统称为“现代教学设计”,又称“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其主要过程如图7所示。

从科学提炼“核心技能、核心课程、核心实训室”的内涵,整合重构“核心课程”主干体系,系统设计“教学项目”教学平台等方面,整合“生产流程”和“教学过程”,融合“教案”和“学案”,围绕“教学项目”,紧扣“产品化、教学化、趣味化、仿真化”,提炼理实一体化的技能实训的教学流程:任务要求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知识链接活学活用知识拓展。实施实习流程小班化,探索引导建立学习任务书或学习志,改进课堂,学会理实一体化录像脚本格式及教学组织策划。以《绘制轴类零件图样》录像脚本策划为例。

[引入任务]趣味导入新课,展示数控专业学生作品轴及零件图。

[描述任务]分析零件图,拟定绘图工艺流程。

[任务的落实和交流]任务一轴类零件图样,根据学习志课业设计或引导文,引导学生参阅教材和引导文,自主探索和学习,分组实施绘图操作,完成零件图样的绘制,要求各组上交当场绘制的作品,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任务二展示主轴零件图(断面图,剖面),针对移出断面图,剖面填充,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制定断面图、剖面填充绘制的最佳工艺流程,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教师总结及布置作业。

以轴类零件图的绘制为平台,同学们树立了“快速、准确、有效”理念,养成了绘图的好习惯,提高了优化方案的能力,能收集资料,借助学习志的课业设计,展开相互协作的探索和自主学习。

三、信息化共享未来:构建“产、教、研”校际网络联盟

校际网络联盟,实际上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学校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战略目标,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而形成的合作联系。在网络环境下,学校共同开展专业建设、教育科研(专题学习、课题研究、、学校生活)、课程建设(包含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网上教研)和校企合作等探索。例如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由宁波市教育局主办、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宁波市工商局共同联办,相关行业企业、院校及服务机构共同参与建设。

通过校企通网络服务平台()提供最权威的资讯,借助强大的数据库,实现企业找服务、找人才、找设备、找技术,学生找工作、找培训、找实习等对接服务。目前数据库已经囊括了宁波72家中高级职业院校、几十万毕业生的数据,还拥有6000多家企业信息、50多个行业协会信息以及200多个培训机构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基于资源与信息共享,构建浙江省中职“产、教、研”校际网络联盟已是时不我待。

参考文献:

[1]查建中.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在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国明.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