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

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范文1

关键词:理解;体育课程;知识观;运动技术

理解本身就是接受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有四个方面:知识的理解;理解各种教育表达方式;对同处于教育情境中的他人,对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理解;学生在发展中对自我的理解。[1]通过理解,形成学生的精神整体与知识或教育文本的对话关系和视界相融,生成个人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理解把学生的人生、生活、经验、精神与教育的整体意义发生联系,形成了他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生活经验,形成了他的情感和态度、意图和希望、经验和行为,从而形成他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课程知识,而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就是通过理解而建构课程的教育意义,即实现对课程的整体的意义把握,接受和选择课程的塑造。通过理解而建构意义的过程,就是教育发挥力量的过程。

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逐渐转向“课程理解”。[2]理解的理念已引起国外体育课程学者的广泛重视。日本体育学者强调让学生理解、享受、掌握并创造运动;德国“开放式体育”涵义之一是一种“批判—解释”型的体育课。但目前国内从理解的角度切入研究体育课程尚未深入。本文试图综合运用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观点,在理论层面上阐述以理解为基础的体育课程知识观。为做此项研究,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专家问卷调查选择了有丰富专业知识、有10年以上连续工作经验、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56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充实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为文章的一些观点提供现实材料。

一、后现代知识观与课程改革

随着人类社会由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现代知识性质向后现代知识性质转变:①从客观性到文化性;②从普遍性到境域性;③从中立性到价值性。[3](143-155)新知识观认为,首先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纵向生成的角度看,它由三部分构成,即显性层的概念、命题与原理,准显性层的思维方式和过程,隐性层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从横向分类的角度看,知识可以归入科学、人文(伦理)和艺术三大领域或它们的交叉领域。其次,知识是一种持续的不间断的解释过程,任何解释都是基于某种哲学观、价值观的主观意识活动的结果。知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不变的真理,而是人类精神通过符号系统赋予客观世界与主体世界以一定意义的过程,在本质上它是一种积极建构和创造。它不仅是人类解释世界的结果,而且解释过程本身正是知识存在的有效方式。作为个体的人的认识过程也不是单纯的接受过程,而是积极的建构过程,是主体经验世界与认知可能世界互动作用的过程。再次,知识的探究、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理性过程,而是想象、情感、意志等综合性心理因素相伴随参与的过程。最后,知识具有功利与精神价值。[4]

从现代知识性质到后现代知识性质的转变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首先,有助于清除知识问题上的“霸权主义”,有助于解除权威主义造成的人们对真理的“狂热”和“迷信”,以一种更加“理智的”“清醒的”“谦逊的”态度看待任何知识。其次,有助于清除知识问题上的“科学主义”,使许多“被压抑的知识”和“被剥夺资格的知识”重新合法化,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重新在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随着后现代知识对“权威主义”的解构以及对“科学主义”的批判,普通人的知识身份得以改变,不仅是知识的消费者,更是知识的解释者、生产者、传播者,都有权利、有可能对任何知识进行质疑、修正和反驳,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的知识创新能力,改变了人类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3](159-160)

知识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对教育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知识观主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对教育产生影响,因为任何一种课程观都以某种知识观为理论基础,知识观所阐明的知识性质、分类、功能、价值、边界、发展等根本性问题对课程的价值观、知识体系、结构、分类、组织、编排等问题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信条和方法论保证。

随着从现代知识性质向后现代知识性质的转换,后现代课程改革的方向应该是:①在教学基本任务或目标方面,应该通过课程知识的传递而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是值得尊重和赞赏的;②在教学原则方面,应该制定旨在激发、保护、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大胆探索的新原则;③在教学评价方面,应该从注重课程知识的记忆、掌握和简单应用转移到注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独特理解、阐释、质疑、批判和应用上来。这样,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以问题为核心的、师生共同探索知识及其意义的过程。

二、以理解为基础的体育课程知识观

(一)运动技术的知识定性

“知识就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5]黑格尔说:“所谓知识,不是别的,即是知道一个对象的特定的内容。”[6]知识的通常表现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等思维活动,其实就是广义泛指的心理活动。对这心理活动的称谓,现代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做认知。据此,我们把表现出典型的思维特点的知识,称作“认知性知识”。与之相对应的,理当是那些表现出典型的外部运动特点的知识,我们称之为“操作性知识”。操作性知识,专指合乎目的并有实际功效的人体活动的特定程序。体育运动技术是不是知识?调查结果表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认为体育运动技术属于知识的范畴,并且有89.3%的专家学者认为体育运动技术是操作性知识(见表1)。运动技术本身就是知识,是一种操作形态的知识,匡补了以往关于知识的理论偏差和实际缺憾,并为以理解为基础的体育课程知识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理解与体育课程知识

既然运动技术属于知识范畴,那么同样具有知识的本质。课程知识的本质在于可以通过知识的运用进行创造性思维。调查结果显示,75%的专家学者认为体育课程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具有不确定性,引导人进行批判思维的力量”。进一步调查表明,82.1%的专家学者认可体育课程知识的本质在于通过课程知识学习而获得课程知识不确定的意义(见表1)。因而体育课程应该考虑知识中的不确定性,鼓励个体化、富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即引导儿童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调查结果还表明,有89.3%的专家学者认为体育教学不一定以学生准确掌握教科书上的“规范”的技术动作为最高境界,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个人的不同理解,做不同的尝试(见表1)。

转贴于 体育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这是体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体育课程内容以运动技术这一操作性知识为其主要内容,不管运动技术以怎样的方式传给学生,运动技术知识总是客观存在的,没有运动技术内容,体育就等于无米之炊。

体育课程选择和组织了操作性知识,并且把这些运动技术知识按照内在的逻辑安排成为体育教材呈现给学生,按照一定的分类方式出现。这样容易形成一种认识,即把运动技术知识作为体育课程的全部。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示范讲解,而学生只是进行接受的学习。这种知识观使体育教师认为他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指定的教材中的技术动作,并且以掌握的程度衡量学生,同样使学生错误地意识到体育课仅仅是为了学会那些教材中的特定的技术动作。这样,教师和学生都不考虑运动技术知识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的联系,都不考虑运动技术知识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但体育技术总是不断地为新的生活世界所解释,不断地为人所理解、所怀疑,它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对每个时代、每个生活情境、每个人的意义是一样的。运动技术知识的意义通过每一代人的理解和应用而彰显出来,同时运动技术知识也真正在理解中转化为时代的知识而且得以创新,运动技术知识也因此不断被扩展。运动技术知识的理解是通过体验、感悟,在整体上把握、领会。它是对运动技术知识意义的不断建构,是从运动技术知识中发现新的知识、新的意义。运动技术知识只有通过理解进入个体的整体体育经验中,成为个体体育经验的一部分时,才是活的技术知识。

有这样一个故事:福斯贝里11岁时,有一次上跳高课,体育教师吹哨让学生列队,大家一字儿排开,等待着轮到自己从横竿上一跃而过。事出有巧,当教师点名到福斯贝里时,他思想正在开小差,在慌乱答应后,就向横竿冲去。当他跑到横竿前时,慌乱中把老师教的姿势忘得一干二净。于是,他急中生智,索性背对横竿跳了起来,奇迹般地跃过横竿,倒在沙坑里。他这个滑稽动作使在场的人笑得前仰后合。可是这位教师是位伯乐,他慧眼识英才,不但没有责备福斯贝里,反而马上为他重量高度,成绩是1.15米。年仅11岁的福斯贝里通过对跳高技术知识的独到理解,加上个人的体育经验,发挥天才的想象力,在体育课中创造了背越式跳高,成为跳高运动发展划时代的里程碑。[7]也许有人认为背越式跳高的产生只是一种偶然,但马克思主义认为,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只要宽容的理解的教育环境存在,创新则是必然。同样,李小龙通过对武术技术知识的深刻理解,博采中国武术各派之长,融入拳击、跆拳道、泰拳等技击之精华,创立了截拳道,成为一代武林宗师。

当然对运动技术知识的理解并不仅限于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体育运动技术单纯作为一种健身手段这种看法早就不满足了。运动技术知识除了能改变我们的身体、提高一定的运动成绩之外,它还能给人们一种观赏、一种身心满足、一种美的享受、一种激情、一种宣泄、一种发现、一种思索、一种回忆、一种交流、一种参与……一句话,体育运动技术知识作为一种文化内在地具有的价值正是通过理解而散发出来的。

学生对体育运动技术知识的理解所生成的教育意义永远在于理解之中,在于体育运动技术知识与学生的互相平等的对话之中。理解不是体育课程强制把体育运动技术知识灌输给学生,但同时也绝不是学生对运动技术知识的任意曲解,这是因为理解受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体育技术两方面的限制。学生对运动技术知识的理解是创造性的体育活动,既不是体育所限定的发展,也不是学生的任意发展,解释学认为这就是体育的“视界”与学生的精神的“视界”相融合的境域,这个相交相融的境域就是教育意义的“世界”。福斯贝里之前的跳高运动有其传统的“规范”的技术动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传统的体育视界。福斯贝里在体育课学习跳高技术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理解的前结构”。人的心智水平与心理特征,人的经验基础与生活准备等构成了人接受的基础性框架或思想基点,这即海德格尔所谓的“理解的前结构”。[8]调查统计显示,92.8%的专家学者认为教师、学生“理解的前结构”对传授、学习体育运动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很重要:57.1%;重要:21.4%;较重要14.3%。见表2)。福斯贝里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经历、体育经验等等,这些经验结构就构成了理解运动技术知识的视界。在体育课中福斯贝里的视界与传统的体育视界互相接纳、互相交流,在视界融合中形成一个新的意义世界。而这一新的意义又扩大了主体的视界和历史的视界。视界交融过程中,福斯贝里保留了传统的跳高技术知识的技术基础(助跑、起跳、过竿、落地),但更改了技术环节,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视界,形成了背越式跳高运动技术。同样,李小龙截拳道的创立正是传统的中国武术视界、国外武术视界与李小龙的体育视界融合的产物。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通过理解而获得超越体育运动技术知识本身的意义是围绕着相对确定的意义、围绕着确定的轴线而进行的。如同心电图、心率的曲线始终围绕着相对固定的心率值上下波动,而不是完全离散的、虚无的。何况体育课程目标是必不可缺少的,只不过是相对宽泛的。教科书“规范的”运动技术仍然是相对公认的答案,只不过体育课程目标是导向性的,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而掌握的体育运动技术接近“规范的”技术。事实上,由于学生存在着身体素质、体育经验等个体差异,体育课程的运动技术的掌握只能是接近,而不是同一。另外,体育课程知识的不确定意义并非指知识本身是不确定的,而是指体育课程的主体──学生与体育运动技术知识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也存在两层意义,一是超越“规范的”技术知识,二是未达到技术要求。前者毫无疑问是积极的,后者是客观存在的,但差距不应该是太远的。

参考文献:

[1]金生.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79—80.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9.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潘庆玉.知识之源与课程之流──试论知识观对课程观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48(4):112—113.

[5]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010.

[6]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28.

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范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生物教学;合理运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认识和理解事物,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和具有感染力的声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

生物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比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神经的传导、食物的消化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常规的教学结构包括复习旧知识、讲授新课、习题反馈等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受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对一些复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都比较低,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较困难。而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通过视听媒体提供通常难以看到或难以看清的一些事物的结构、形态或现象等,则可以帮助学习分析特征,寻找规律,加深理解。电教媒体的生动、直观,接近于现实;合理使用,可使知识进入学生头脑中的途径增多,记忆加深;若再与讲解结合,其形象化、趣味化与化难为易的效果,是单纯的讲述所无法达到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生理教学中,一些结构,像人体细胞、组织内部器官等不易看到,而现代电教媒体则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提高观察的效果,而且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便于学生的观察和教师的指导,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只要是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特别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鼓励他们打破思维定式,发挥想象,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巩固知识主要是指记忆,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回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学生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便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识记效果就会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能长久保持下来。

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范文3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基础教育领域内,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它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成为职业素质的核心要素已形成广泛共识。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中有部分院校也在进行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而高等师范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终身教育等问题紧密相关[2]。课题组从对河南省周口、商丘、安阳和洛阳4所师范学院在职教师毕业院校的统计结果发现,32.3%的教师来自非师范类院校,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相对匮乏,即使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其教育技术应用情况也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需要通过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来提升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以促进其专业发展和提高师范教育质量。

1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课题组根据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制定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纲,结合高师院校教师的特点,从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等4个方面设计20多个问题的调查问卷,以周口、商丘、安阳和洛阳4个师范学院的专业教师为样本,在中文、外语、数学等与基础教育紧密相关的院系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4份,有效问卷372份,有效率96.9%。

1.1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

调查显示,11.9%的教师认识不到现代教育技术对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作用,认识不到运用教育技术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对教育技术学习和培训持有排斥心理。另外,在对教育技术能力是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定位上,大部分教师的态度是肯定的,但也有20.4%的教师认为不是。

1.2教育技术基本知识

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知识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1.3教育技术基本操作技能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软件使用与管理技能、教学媒体使用技能和专业技能)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1.4信息化教学能力

高师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状况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2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体系构成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高师院校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态度和应用存在偏差;以信息技术基础应用为主的文字处理、信息通信与交流工具、学术期刊检索工具、搜索引擎工具等的应用较为熟练;而对媒体处理工具、媒体选择策略、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基于学科特点的课件开发工具、基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示范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评价、信息化教学实施等能力比较薄弱。因此,课题组依据河南省内师范院校不同级别、不同层次教师的教学需求,参照调查内容,以模块和活动来组织培训内容,共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资源创建、信息化教学4个模块,总计32个活动内容。

2.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模块1)

教师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培训共包括9个活动:活动1,了解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活动2,理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活动3,了解师范院校教师具有指导学生合理应用教育技术能力的意识;活动4,了解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活动5,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内容;活动6,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活动7,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活动8,了解网络课程开发与制作知识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和地位;活动9,了解智能技术、绩效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2.2教育技术基本操作技能(模块2)

教师教育技术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教学软件使用与管理技能、教学媒体使用技能和专业技能,按内容组织的活动可分为7个活动:活动1,了解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活动2,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活动3,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配置合适的软硬件环境;活动4,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的使用(可选学);活动5,视音频处理软件的使用(Premiere)(可选学);活动6,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概念图、思维导图、博客等)(可选学);活动7,结合学科利用媒体素材处理工具进行示范教学(学员活动)。

2.3教学资源创建(模块3)

本模块围绕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分为5个活动:活动1,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活动2,电子讲稿的设计与制作(可选学);活动3,Authorware的使用;活动4,Flas的制作(可选学);活动5,Dreamweaver或Moodle的使用(可选学)。需要说明的是,选学并不代表学习内容的难易和重要程度,而是学员根据自身知识结构现状和学科特点来决定。

2.4信息化教学(模块4)

信息化教学模块围绕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评价、信息化教学实施分为11个活动:活动1,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及要求;活动2,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活动3,研习教学设计案例;活动4,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结合学科);活动5,结合学科应用标准化教学设计进行示范教学(学员活动);活动6,结合教学活动多角度进行自我评价;活动7,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理论;活动8,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及目标定位;活动9,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活动10,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开展案例示范教学;活动11,应用适当的技术和评价工具开展对学生的评价。

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范文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了普遍运用,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认同。我国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到2002年《“十五”期间推进我国教师教育技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义》,再到2012年正式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极大的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它的运用大大改变了教育手段,丰富了教学方法,构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尤其是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普及,远距离交互式学习等得到了发展。可见,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机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会对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这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并且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普遍重视,大部分学校都配置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并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因此反思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推动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显得尤为迫切。

1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作用

1.1 有助于激发兴趣

现代教学媒体有艺术性、趣味性等特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等现象,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1.2 有助于启发思维

一般来说,人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与学生年龄特征联系起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1.3 有助于资源共享

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大大丰富教学资源,便于资源共享。教师备课时从网上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视频等,再进行有效的筛选,同时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与同行交流、共享,这有助于缩短教师之间的差距,丰富教师掌握的资源,从而提高教学的信息量。

1.4 有助于师生交流

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师生交流,网络使师生沟通变得更为容易,教师将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上,学生课后可以观看以巩固所学知识。如果有一些问题没有弄明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延伸课堂教学。同时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让学生收集、整理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的交流互动,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误区及其成因

2.1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误区

2.1.1 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教育技术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教育教学中仍有不少教育教学工作者没有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之间的必然联系,所以也不会积极主动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其实,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实属必然,但它不会主动走进课堂,它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接纳、理解、建构。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学校和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深入的认识,没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2.1.2 为运用技术而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得到了普及,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借助现代媒体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但在教学实践中,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与素质教育的目的不相符。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单移植型。即一些教师只是简单的将教学内容搬上了屏幕,一节课结束黑板是空白的,现代教育技术充当了板书的作用,成为一种板书工具。这样虽然能免去教师的板书之苦,成为教学的一种装饰,但却省去了学生利用教师板书思考的环节,学生没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这与传统教学形式没有实质区别,没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二是哗众取宠型。教师制作的课件非常精美,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而是为了满足其他教师观摩用的,是为了运用技术而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异化。

2.1.3 忽视教师主导地位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一些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没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只是用多媒体取代了教师的教学过程,课件中不仅有挂图、视频,还将教师要讲的概念、知识总结、练习巩固等体现在课件中,教师所做的就是操作课件,成了“操作员”、“讲解员”,与过去相比,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结果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技术成为主导,教师成为附属品,教学本应该有的人文化、情景化被忽视。

2.1.4 过度依赖教育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丰富的资料。但有些教师过分依赖教育技术,课堂成为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并且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是课堂上使用了课件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了,不注重学生的反应,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更有甚者有的教师离开了课件就不知道如何上课,一旦遇到停电就只能停课,这是过度依赖教育技术的典型体现,完全忽视了教育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2.1.5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助、双向沟通的。这就是说教育教学中,学生永远是活动的主体,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过程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但有些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由于涉及的内容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忙于点鼠标、读课件,而不管学生能否理解内容,不管学生能否跟上进度,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只要用课件展示出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而不管学生有没有理解所学的内容。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2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存在误区的原因

2.2.1 环境因素

环境对教育技术运用来说有着重要作用,必须确保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满足需求。目前一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基本到位,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还远不能满足需求。一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薄弱,师生人均拥有率较低,还不能给师生创造便利的应用环境。

2.2.2 理论因素

这里的理论因素,不是指教师的学科知识体系,而是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理论。理论对实践起指导作用,教师拥有教育技术理论是顺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和前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需要一种或多种理论的支持,并会对整个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如果教师欠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就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利于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目前,一些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基础薄弱,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求学阶段没有系统的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在职培训的是操作技能,目的是快速学会使用,忽视了理论学习;再次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存在偏差,把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投影、计算机等媒体,认为只要会操作就能,就能优化教学目的,因此不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2.2.3 能力因素

教育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整合,教师必须具有整合能力,才能将了解的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强化,充分发挥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普及,一些教师了解了相关的知识,但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很多教师虽然形式上采用的多媒体教学,但设计教学时还拘泥于传统教学经验,只是把面授教学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而已,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设计理念。尤为严重的是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学设计理论的重要性,大都是从“教”的角度考虑教学因素的,比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忽视从“学”的角度考虑,如学生的需要、学习的评价等。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将现代教育技术很好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2.4 软件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普及,但教学对相关软件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虽然目前一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得到了普及,但教学软件资源比较匮乏,导致很多教师教学时由于软件不配套,质量不高,兼容性不强等,只能按固定的程式教学,不能灵活的按照需求修改。教育技术运用中,软件是核心、是关键,这是应用教育技术的保障。没有教师教学所需的软件,现代教育媒体设备就是一种摆设。现在很多教师能结合教学需要挑选所需的教学软件,然后再装入教育技术设备中,但在设计、开发、制作教学软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难度,很多素材需要教师自己搜集、挖掘、开发,往往做好一个课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再加上技术有限,做出的课件质量普遍不高,因此学校应建立自己实用的教学资源库。

3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新思考

3.1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教学实践,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观念不仅会影响到自身教育行为,还会影响到学生。因此应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观念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开展专家讲座,还可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等。一些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新的教育观念缺乏敏感性,可以通过开展专家讲座,让教师接受现代教育理念的熏陶,使教师了解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从而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还需要用全新的理念重新审视和指导教学环节。所以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深入理解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理解上的偏差,误导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因此教师应加强相关的技能学习,并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在不同的环境下,采用不同的方法运用技术,从而成为信息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3.2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应掌握制作、开发、运用课件的技巧,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将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除了自身努力外,还要积极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校应认识到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性,采取多样的培养方法。如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方式多样,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自行组织,只要让教师掌握现代技术运用的理论与技能就达到了目的。可以说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还可以采用自主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专家指导与外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如远程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时间灵活、资源丰富,成本较低,教师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灵活调整学习进度,也即是说远程培训能使受训者进行弹性学习、按需学习、终身学习。

3.3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这一对矛盾。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弊端,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要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果。虽然新型教学模式一再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忽视教师与教材的作用。所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它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成为知识的构建者,而不是被动接受外部灌输的知识;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3.4 创造理想应用环境

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范文5

关键词:师范大学;中学教师培养;高中技术课程;信息素养培养;教师教育方案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5-0080-05

一、《普通高中技术课程》辑要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1 ](以下简称《标准》),将《高中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明确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层面。”课程价值是:“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的传意技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课程性质为:“科学与人文融合,高度综合,立足实践,注重创造。”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和“通用技术”两大部分。其中,“信息技术基础”又包括2个必修模块和5个选修模块。“通用技术”包括7个选修模块。

《标准》制订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层次又融为一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3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重心偏向注重学习过程,共同构成课程的目标——信息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培养锻炼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如,“信息技术基础”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应用技术解决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给人民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前景的向往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 [1 ]。必修部分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又是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关注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又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同时,新标准的教学目标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求出发,提出超越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实际应用中的工具、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要素、信息实践与相应文化内化的平台,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既贴近实际经验,容易理解而又内涵充实。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学生“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1 ]。此课程体系的制订是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及合发展性的,重视整体性和课程整体功能,同时也重视课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 ]。

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关键词理解

笔者认为,落实好《标准》的关键是理解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素养”解释为“平素的修养” [3 ]。笔者认为,这显得简单而不深入,因而不利于理解。当然,我们的中学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特别强调“素质教育”。而“信息素养”的教育也正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素质教育”解释为“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的发展,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个性为目标的教育” [3 ]。笔者认为,不如借助英语来进一步理解“素养”。《汉英词典》解释“素养”为accomplishment,attainment [4 ],《新英汉词典》解释accomplishment为“成就,造诣” [5 ],把attainment也解释为“成就,造诣” [5 ]。如此,笔者认为,这里的“素养”之“素”既指“平素,平时”,也应该指“素质,涵养”。《百度百科》解释“素质”:“指人与生俱来的以及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笔者认为,这种概括并不全面,应该还有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因为,同样是《百度百科》,解释“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还解释“素质”为“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也说“能力、资质、才干”。实际上,这里包含的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因此,“素养”之“养”,应是学习—习得—改进—提高,培养—积累—修炼—养成。于是,“素养”即“修习涵养”,指平时就应该从细微处着手学习,经过长时间的习得、积累,不断地改善、提高,通过内化,达到一定的成就、造诣。显然,“素养”的提高是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的。《高中技术课程》对于高中生,毕竟不是一门专业课程,也不是职业教育意义上的“技能培训”,它不过是一门基础性的“素质教育课”,不能光顾目前的近期功利性,其专业知识不追求过分深入,而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环境的熏陶,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可发展性,必须放眼长远,因为它是一种潜在的、内化的东西,其作用对于学生,是终生的、持续的,对于社会,是永久的、宽泛的。

三、目前《高中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程重视不够

在当今社会背景及应试教育体制下,我国大部分省份没有将《高中技术课程》列入高考科目,其自然不能引起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及其家长的足够重视,也就没有较为完善的监督制度和考核标准,该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6 ]。由于中学生高考课程任务繁重,在以升学率为导向的学习中,大部分学校远远没有开足技术课程课时及其内容,有些学校只开设了部分模块课程,却常常出现技术课程有限的教学时间被挤占的情况。一般学校都没有专门的通用技术实验室,有的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该门课程。也正因为不是高考课程,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导致信息技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缺乏成就感,因而主观上信息技术教师授课积极性不够高,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因此即使有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学校,也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这增加了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难度 [7 ]。

2. 教师技术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不合要求

我国教师培养机构目前一般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专业,大学全日制本科专业培养通用技术课程师资尚是空白(当然,也有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师范类培养方向的)。这必然导致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系统,课程教学与课程评价也都不成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骨子里还是教育技术学或计算机科学人才而非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教师,这既不利于《高中技术课程》的实施,也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专业发展 [6 ]。

信息技术师资属于稀缺资源。很多学校不注重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和储备,教师缺乏培训和进修的支持体系,现有信息技术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相关专业课程教育,理论厚度不够,实践技能欠缺,因而知识与技术储备不够,导致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性不强 [7 ]。

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往往是学电教的、学计算机的,或者是其他理科课程如物理、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在学历层次、学科背景和技术专业知识与能力方面离《标准》要求差距较大,一方面,教师技术教育专业知识不全面、不深厚,往往只能进行一两个模块的教学。另一方面,对课程的理念也理解不深,落实不实,通常把中学技术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专业化(职业化)的技术教育,或是计算机课程的扩充或应用化,只注重技术本身的传授,陷入技能化、工具化培养倾向,忽视对学生发展性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及情感意识的熏陶,致使某些学生形成技术崇拜的人生观、价值观 [8 ]。

现实情况迫切需要培养大量能适应技术课程要求的正规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问卷分析显示,现有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希望能够接受专业的培训,增强专业教师技能,以此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 [6 ]。

3. 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不合要求

教师教育理论基础和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创造教育的本质。基于人性发展需求的创造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创造的欲望、发展人创造的才能、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培植人独立自主的个性、促进人性的完善与卓越。教育及创造教育的功利化,不仅损害了学生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品质和创造性,也损害了教育通过培养人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9 ]。因为,每一个人在其自身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其他一切价值与权力的本源,均基于对人的价值与尊严之承认。教育者应该学会的是:人具有广泛而巨大的潜力和丰满完整的人性,由此,教育的责任便是为人发挥潜力和丰富人性提供最完好的保障 [10 ]。

教学机智不够。“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瞬间作出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创造性行动,它总是与特定的时间联系在一起的,反映了现场情境的一种内在要求和行动者的迅速反应 [11 ]。

教学是一门永远没有止境、永远不尽完美因而永远令人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不仅应有关于教材的知识和教学法的知识,更应该具有与学生共同探讨,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的能力 [7 ]。教学专业知识对于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师资培养主要由高等师范院校和社会继续教育机构承担,学生一般在校学习4年,内容主要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教育学科知识为辅,且教育实习内容单一、时间短,因而无论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还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刚毕业的师范生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我国普遍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即使是非师范类毕业的,只要通过教师资格考试都可以获得与师范专业相同的教师资格证书,因此,《高中技术课程》教师大多来自刚刚毕业的计算机专业或物理、生物、教育技术等专业大学生。由于在大学4年里既要学习技术专业,又要学习教育专业知识,往往不能兼顾而不够全面、深入,不可能都合乎要求。尤其是非师范专业的,其教育类课程,特别是教育实习,是大打折扣的。而师范专业的,其面向《高中技术课程》教育的专业功底更加不够。

事实上,教师资格证并不等于师范技能。刚刚取得教师资格,最多只表示具备了教师的一些表面特征,在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情感方面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还远没有达到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的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以及自身水平不能形成正确的定位和评估。甚至入职后的教师所教科目与本身所取得的证书中规定的科目并不一定相一致 [12 ]。而在我国,在急功近利地把从教作为一种职业或一种生存手段的情况下,继续教育质量不高,短期功利性太强,尤其是教育实习没有保障,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形势更加严峻。

四、《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教师培养方案设计思想

首先,教师教育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必须保证本科生的基本标准。因而必须开设足够的公共课、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关照全体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并适当考虑其就业的适应性。因为教师是一门职业,其教育内容相对专注,技能型要求也较高,对于未来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学生,如果过多地专注于教师教育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其从事非教育教学工作的可能性,势必耽误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而误其前途。甚至对于未来改任非教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为其退出教师工作后的进一步发展、就业打下专业基础,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因而,无论教师教育与否,都必须考虑学科专业性。因为大学除了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还有学科、专业教育的责任。高中技术课程是技术与文化的综合,反对过于“技能化”和工具化的培养倾向。“技术是形,文化是神”,二者不可分割。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在经历信息技术过程中完成提高学生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与科学素养,拓展视野,勇于创新。

其次,教师教育既是专业教育,也是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具有特定的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与训练内涵。除了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还必须有扎实的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课 [13 ]。作为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师技能的培养,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加强师范技能训练、第二课堂活动(含学科竞赛、科技制作、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等与本专业相关的系列活动)等实践课程。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因此培养技术课程教师的方案设计要求学习范围广、模块多。不仅仅是了解、认识,还要注重可扩展性,讲求模块内容的深入与透彻。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具有基础性和通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动手创造能力,还要有现代教育观念,能理解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现代教学方式等,在授课时要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联系现代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接受系统的技术专业与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加强理论厚度与广度,增强实践技能。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认真研究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理论学习和实际实施中体验“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个中心指导思想,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将内在理念向外在方法转型,推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综合性、实践创新性和普遍适应性,注重“知识性目标”的“迁移应用水平”培养,实现从“单纯的技能训练”到“信息素养的培养”的转型。因此,既要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能胜任课程中各个模块的开设,还要更好地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理念及实施策略与方法。课程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更应关注如何培养学生有效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信息技术“过程与方法”层面的体验,达到信息文化的内化。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原则,应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高中技术课程各选修模块虽然带有一定的技术取向色彩,但从目标到内容,并非强调技术的高、精、专,而是强调让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体验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认识信息技术在提升人类生活、工作质量方面的作用,认识信息技术在帮助人类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14 ]。高中技术课程教师应注重从信息素养、教学技能、组织管理能力、职业道德及研究素养几个方面培养。教师在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又要着重强调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 [8 ]。

因此,作为“双专业”的技术课程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设计为:培养掌握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素质较高、信息技术知识广泛并具有一定深度,具有现代教育理念,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教育职业技能突出、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能胜任《高中技术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并具备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新型理科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专业化与开放性是我国教师教育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教师是专门职业,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教师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调整,要重建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要求的专业,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只有延长学制,才能兼顾学科专业学习和教师职业训练 [15 ]。作为任务繁重的技术课程教师培养,本方案设计6年本硕连读教师教育。

五、《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教师培养具体方案设计

本方案设计为4+2的6年本硕连读教师培养。其中前4年为普通本科专业培养,优秀学生在获得大学本科工学毕业证和学位证后可以直接攻读教师教育硕士学位,主要进行面向《高中技术课程》教学的部分技术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将来不愿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不愿继续接受教师教育的优秀毕业生和一般毕业生即可获得工学毕业证(学位证)后就此离校就业,从事相关工作或转行、考研。本硕6年分学期具体课程设计如下(招收理科高中毕业生,4年本科1~8学期修读总学分194.5;6年本硕1~12学期,修读总学分28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谢 莹.从课程标准看中学信息技术科目之发展趋势[EB/OL].中国教育技术网,2010.

[3]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0.

[4]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编写组.汉英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新英汉词典编写组.新英汉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6]张春苏,郭丽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调查及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64):75-77.

[7]周雄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家,2011,(18):232-233.

[8]周雄俊,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方案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10),48-49.

[9]辛继湘.我们为什么需要创造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12-15.

[10]高晓清.人的工具化及其解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3):42-44.

[11]王卫华. 教学机智的时间“烙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3):56-58.

[12]刘春兰,郑友训.教师资格证制度下教师假性成长问题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1):96-99.

[13]胡庆芳.中小学教师培训转型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走向[J].当代教育论坛,2012,(2):42-45.

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范文6

关键词:中学 体育教学 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1 中学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主要应用

1.1 多媒体技术在体育理论讲授中的应用

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中有明确的规定,每学期要有四节体育理论课,其中的内容都是关于体育竞赛知识、心理、生理及卫生知识。这些内容如果单凭教师拿着讲义讲授是非常枯燥无聊的,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也不易于学生理解所涉及的知识,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网络极大地消除了时间及人为因素的限制,从而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各种竞赛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观看的同时针对各项竞赛的特点、规则、起源等基本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学生结合竞赛视频可以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体育课只是掌握体育技能的课程的观念,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深层认识,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1.2 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技能课中的辅助应用

将多媒体教学与技能教学有机结合,为技能教学增添色彩的同时,也提高技能课的授课质量。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授体育技能就是自己做示范动作,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如果学生有错误的地方再进行示范改正。所以,大多数学生都只是在表层认识并学习教师教授的体育技能,并没有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就起不到很大的作用,不能够达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在中学体育技能的教授上,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师将技能课时间进行分配,划分出一小部分时间让学生了解动作原理和生理基础,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相关的课件或者查找相关视频,结合多媒体进行讲解,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体育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加以练习就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好处

2.1 在体育理论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好处

2.1.1 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可以储存大量通过计算机网络得来的理论信息,并且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制作成课件。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课件播放给学生,同时进行重难点的讲解,此外,如果学生有需要,可以直接将教师的课件拷贝下来,在课后进行学习,这就大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2.1.2 教学方式直观、形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多媒体技术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可以运用其先进的技术制作与教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并将文字、声音与图片有机结合,使抽象的原理与概念生动化、形象化。体育理论教学中有很多体育技能、体育竞赛以及生理基础的知识,这些理论知识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平时很少接触,因此,不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图片、文字、声音结合起来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结合课件给学生进行讲解。对于一些体育竞赛知识,教师可以下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体育赛事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际竞赛中体会其中的知识理论。这样不仅使理论知识形象化,而且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2.2 在技能动作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好处

2.2.1 提高学生建立正确动作概念的速度,缩短泛化过程

一个新动作的产生,需要结合听觉与视觉来感知技能动作的过程。这就对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动作示范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教师示范动作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使教师的现有水平与实际的教学需要产生了矛盾。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在学习新技能、新动作时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并对动作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所学的技能动作具有深层次的认识,然后再根据实际进行练习。这样就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2.2 有利于教师结合动作示范进行讲解,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

体育教材中的示范动作虽然有文字搭配图画的讲解,但是很多动作都不能动态地展现出来,所以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而多媒体则可以播放视频,并且可以做到同步解说以及慢动作示范。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动画、影像采用慢动作示范、重放等手段,并结合讲解来进行技能动作的教学,使学生看清每一个动作的细节,更快更准确地建立起动作表现。同时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学手段被普遍应用,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动和发展,使体育课程在中学教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多媒体技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虽然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其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授课教师加以改正,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会极大地推动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边河中学,山东 淄博 25544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