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信息的方式范例6篇

传播信息的方式

传播信息的方式范文1

论文关键词:心理预期;信息传播;图片;文字

1引言

心理预期也可以称为预期推理,即建立在背景知识基础上的对可能发生事件的内隐期望,是受众根据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来预测未来的事件”。对预期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决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决策的前提就是对被决策的事物形成一个预期,任何决策都是在一定的预期之下进行的,预期在个体的决策机制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它是影响受众做出决策的关键因素。

预期是基于信息的推理,影响心理预期的因素可分为信息因素和被试因素两个方面。信息因素包括信息的含量、信息的传递及呈现形式等;被试因素包括被试的背景知识、阅读技能,甚至被试的年龄焦虑状态等。本文关注的是信息的不同呈现方式对心理预期的影响。

长期以来,有关文字的阅读研究一直是心理学专家最为重视、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个课题,而有关图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近年来,人们开始对图形的研究进行了一定关注。沈德立等(2001)认为,与文字相比图片具有双重编码,而字词只是单一编码,因而图片便于记忆,更有优势效应。图片之所以具有优势效应是因为图片的视觉特征区分度较大。图形材料作为一种信息或对文字信息的诠释,具有直观、鲜明、生动的特点,更能被受众认知与把握。特别是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摄影以其独特的报道方式与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当今我们对社会信息的获得,60-70%的方式是图像的方式。

本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图片、文字这两种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预期结果的影响有何不同。

预期结果包括很多方面,本研究将重点放在了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感受等个方面,即:群体对某一特定信息做出预期的一致程度是否因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一致性);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受众心理预期的刺激强度是否也会不同(感受性)。在本研究中,因为预期的结果在本研究中通过问卷的答案体现,研究者通过观察两组答案的分布特点(一致性)、数量值上的差异(感受性),来观察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预期的影响。具体为两个问题:两者对预期结果的一致性存在什么样的影响;两者对预期结果的感受性存在什么样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被试共79名,均为男性,年龄在l8到24岁之间。参加填写问卷的个体必须符合以下要求: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被试随机分配到图片组或文字组,经检验,两组被试在年龄和文化水平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材料。问卷分为两套,一套为图片问卷,共15题。每题都是一张描述特定场景的图片,然后是与这张图片相关的一个问题及七个选项。另一套为文字问卷,与图片问卷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是用图片描述特定场景,而是用一段描述性的文字代替图片描述特定场景。

两套问卷除了场景的描述方式不同,一个用图片说明一个用文字描述,其余全部相同。为了排除答题倾向的干扰,问卷中半数的问题选项逆序排列,两套问卷逆序排列的题号及排列顺序一致。

2.3程序

2.3.1问卷的编制

本次研究以自编问卷为主。具体过程

首先,选择图片材料并生成相应的文字描述。对入选图片的基本要求是:有一定情节(独立性),可以用简单语言进行描述,有较明显的预期感受性。以基本要求为标准,共选定33张图片作为初步人选图片。然后,由6名大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如果大多数人对图片的描述基本一致,则符合研究目的,反之则不符合。结果33幅图片中有5幅不符合要求,l幅与研究者假设方向相反,所以有6幅图片被淘汰。由3名大学生对选定图片进行描述。(指导语为:“请你对每张图片进行描述,在描述过程中将你观察到的全部信息尽可能详细的记录下来。可以用词语、短句,尽可能不用长句,不要使用否定句和疑问句。”)为避免研究者的主观性,将3名学生的描述结果交由另一名没有参加过前两次实验的大学生进行汇总,汇总要求是:将3名学生的描述结果相同的合并、不同的接受,不要漏掉任何有关信息。这样做是因为每名学生的描述都是客观上用于判断的图片信息的真子集,如果将他们的描述中相同的合并、不同的接受,那么这个并集会越来越接近全集,即文字问卷中每题的信息含量最大限度地接近图片问卷中每题图片给予的信息(有关图片问卷和文字问卷信息量对等的问题在第五部分综合讨论中会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删去描述不清楚的图片,结果有9张图片无法准确描述被删去,最终确定15张图片做题目,3张备用。

然后,编订问卷的问题及选项。问卷问题由研究者根据最初选定图片时对图片预期的假设而编订的,并根据每个问题编制十余个备择选项。而后选取6名大学生(没有参加过以前任何试验),让他们看图对问题进行选择,目的是选定选择项的量程范围,缩小选择项之问的尺度跨度,使之更精确。在确定选择项的数量值范围之后,对于选择项为数字的那部分题目,将其在这个范围内按对数关系计算出五个数据点,加上已确定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共七个数据点,设为七个选项;选择项为文字的那部分题目,将其在数量值范围内按程度从低到高划分为七个等级,设定为七个选项。

2.3.2实施调查

对79名青年男性进行了调查施测,采用团体施测方式,分两次进行,每名被试随机分入图片组或文字组。测试指导语均为书面形式,具体“请你根据以下陈述的事件(给予的图片),对相关问题进行一个推测,在1—7个选项中选出一个与你的推测最相近的答案。注意:根据上文给予的有限信息推测每个问题,只认为事件是在一般情况下发生,不考虑特殊情况。”

3结果

3.1数据的预处理和项目的筛选

用Pearson系数以及每道题与问卷每题总分相关分析了图片、文字两套问卷的信度。其中,在图片问卷中第一题的相关系数为0.205,第二题为一0.122,第四题为一0.049,文字问卷中第一题的相关系数为0.179,第二题为0.314,第四题为0.241,这三题在两套问卷中的相关显着性都大于0.05,对问卷统计结果没有意义,所以保留其余12题的结果进行分析。

3.2预期结果的一致性

首先考察在不同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下受众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有何差异。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是指受众选择答案的分布的离散程度是否相同,采用方差齐性检验法。结果见表1

转贴于

从表1可见,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文字问卷的方差都大于图片问卷,其中有6个项目存在显着差异,其余项目不存在显着差异。

3.3预期结果的感受性

预期结果的感受性是指受众对图片或者文字描述的心理感受程度,以及根据这个感受程度做出的预期推理。本研究通过研究受众对问题预期推断的结果来观察受众的心理感受程度。具体分析方法为:首先,计算出各名被试的总得分,即将每份问卷的答案相加(逆序编排答案的题目先进行校正),结果见表2;其次,将两组中各名被试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着性检验。

检验结果为:t(77)=5.258,p0.001,表明图片、文字两种信息传播方式对受众感受性的影响存在显着性差异,受众对图片材料的感受性高于文字材料。

4讨论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图片、文字两种信息传播方式对受众心理预期产生了显着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预期结果的一致性和预期结果的感受性。

对于预期结果的一致性,目前的数据结果还不能做出确凿的结论。从表1可知,在绝大多数项目上,图片问卷组的方差要小于文字问卷组的标准差,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情景下,图片材料对受众心理预期的影响更加一致。但是,由于每个项目都是采用7点计分,两种情况下的方差很难出现很大的差别。就本研究的结果来说,只有大约二分之一的项目出现了显着差异。不过,在所有项目中,除了第二题和第三题,其余各题的方差都是文字问卷的大于图片问卷的。这种明显“一边倒”的情况是值得关注的。

在预期结果的感受性方面,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图片问卷和文字问卷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图片材料对被试心理预期的影响大于文字材料。两组问卷对被试心理预期的影响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种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图片中的信息传输给被试时是并行式的,而文字描述中信息传输的形式是串行式的。被试在接收图片信息的冲击时是同时处理多个信息,而文字信息在被试脑中的处理过程是按顺序逐一接收信息再统一整合,所以图片信息给受众的冲击力要强于文字信息,这也就是图片组的感受性明显高于文字组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探讨图片、文字两种信息传播方式对心理预期的影响时,信息量是否对等是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图片问卷和文字问卷在场景信息方面存在信息含量不对等,就会直接影响被试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两组被试选择结果的差异就有可能是由信息量的不对等引起的,而不能完全归因于两种信息传播方式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在问卷编订的全过程中力求在操作层面上尽可能地减小或者消除这种不对等。本研究的文字描述是来源于图片,所以某一名被试的描述只可能是图片包含的所有信息量的一个子集。将所有被试的描述结果整合到一起,这样也就做到了文字描述和图片的信息含量尽可能地相似。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将心理预期这个心理现象量化,使其具有了可操作性。心理预期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范畴,在以往的研究中,心理预期只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被人们研究。而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心理感受等级将心理预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便于实验的操作、数据的对比及分析。

传播信息的方式范文2

论文摘要:多媒体竞争的信息时代,传播方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对比美剧在国内市场的失利与风靡,我们可以发现。合适的传播模式和策略,将会是决定跨文化传播成败的关键点。  

 

在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下,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过程中伴随的跨文化传播行为使得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并且整合,产生了文化全球化的现象。作为生产和消费文化的受众,由发达多样的媒介,我们可以在世界的不同地方注视同一个文化符号、分享同一种文化现象;它们不仅是原貌呈现,并且其更新也具有了即时性。比如现在谈到美国,人们不再只注目于其标志性符号可口可乐、麦当劳或者是万宝路,在经历了星巴克与嬉皮士的风靡时代之后,与奥巴马、 金融 危机并肩而行的是一股“美剧热”。 

美剧从引进到风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之前在国内的收视败北到如今的引领风骚,究竟是什么让美剧能够一跃成为受众的新宠?笔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 

 

电视时代:遭遇滑铁卢 

 

在此,我们以《绝望的主妇》为例。这道美国所推的文化“主菜”曾经在多国收视率极高,被誉为“可以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而2005年在国内的收视率仅为0.4%,完全不及同时期播出的韩剧所拥有的良好收视率。现实效果与预期理想的差异,以及之前《成长的烦恼》、《老友记》等剧的“碌碌无为”,似乎都昭示了美剧在国内市场的无可作为。 

根源:文化及语言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文化和语言被公认为是最能抵消外来电视节目影响的两项因素。主要由于电视传播所面对的是国家和地域中最具代表性和大众性的民众,多具有传统和保守的意识形态。 

首先,“文化折扣”的现象造成难以解读美剧魅力。“文化折扣”指根植于某种文化的节目文本,可能在某种环境里具有吸引力,而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减弱,因为受众会发现很难认同文本所论及的事物的风格、价值观念、信仰、制度和行为方式。正是由于

其次,风格的塑造适合电视剧模式。当电视作为传播媒体时,受众多是被动接受。他们观看电视剧的目的,多是工作之余的消遣和打发时间,观看也往往呈现出无意识的伴随状态,比如同时在谈话、进食、做家务或是打瞌睡,他们需要的是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不需要运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的剧情。韩剧在传播上为受众提供了特定的模式,比如剧集长、情节 发展 缓慢、温馨、家庭氛围浓厚,非常适合主妇们通过电视观看。以至于其风格作为一种标志性概念逐渐被大众所认可与接受,为进一步占领

信息时代:涅槃重生 

传播信息的方式范文3

关键词:旅游地信息传播方式;目的性分类;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225-03

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地需要通过宣传来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旅游地形象,打造旅游地品牌。选择合适的传播方法和手段,可以提高旅游地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果,有利于旅游地的营销。所以,通过分析旅游地信息传播的类型及其特性、规律、效果,借助各种传播方式的优势,提高传播效果,实现旅游地信息传播目的,对旅游地营销具有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情况

国外旅游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注重对旅游者认知旅游目的地的心理过程、旅游形象的形成、意义、途径等方面问题的探讨。西方旅游形象研究者研究认为,旅游形象传播使旅游地能在“诱导性”形象阶段保持良好的旅游形象,也有助于“固有性”形象不佳的旅游地重塑美好形象 [1]。

目前,国内旅游形象的研究集中在四个领域,即旅游者层面上的旅游形象研究、旅游地层面上的旅游形象研究、旅游地形象传播研究以及旅游地形象设计研究与应用[2]。吴必虎认为旅游地形象传播就是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这一观点对学术界影响深远。因此,旅游形象传播的媒介手段及过程策略主要是因循旅游市场营销与促销的程式,探讨传统的手段与策略在旅游形象传播中的应用,形成了公认而较为固定的媒介、手段和策略等相关理论 [2]。如李蕾蕾认为形象策划分为形象设计和形象传播两部分,并对形象传播的一般方法进行了介绍 [3]。乌铁红、李文杰对旅游形象传播手段进行了分类[4]。石培基、李先锋论述了旅游形象传播的目的、要素、模式和效果[5] 。雷蕾认为旅游形象传播应该采取整合的方式进行,提出了相关的传播策略[6]。大部分学者们对旅游形象传播的研究都是以某一具体旅游地为例,对其进行旅游形象定位和旅游形象传播制定策略。

国内外对旅游地形象的研究各有侧重,国外对旅游地形象的传播研究相对较为薄弱;而在国内,旅游地形象传播侧重于对各种传播媒介进行的分类和对具体旅游地进行形象定位、制定相关传播策略。由于形象是决定旅游地选择的关键,所以如何设计和传播成功的形象成为各个国家、地区的重大挑战。同时,旅游形象设计及其传播同旅游地的市场营销工作紧密相关,旅游地信息的传播实质上就是旅游地营销的过程,因此对于旅游地信息传播方式的分类和传播效果的分析极富现实意义。

二、旅游地信息传播方式的目的性分类及其传播效果

根据传播的目的性来分析旅游地信息传播方式,有利于把握其本质特性,更好地利用各种传播的优势来进行旅游地信息的传播,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按传播目的,可以将旅游地信息传播分为随机性传播、广告传播和综合性传播,它们在传播旅游地信息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一)随机性传播

旅游地信息的随机性传播是指人类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传播了旅游地信息,随机性传播的主体、动力、目的具有多样性,其传播内容、过程与效果不受某个主体所控制。人们为了生活和生产的多种需要及信息自身的可利用性有意无意地传播了旅游地信息。如教科书、史书、古诗文、游记、电影、新闻报道、影视节目、书刊、报纸、广播、资讯、人际交往等都在以不同的传播渠道传播各种旅游地信息,它们都是随机性传播的媒介。随机性传播对旅游地营销来说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它普遍存在于旅游地信息传播现象中,可以在旅游地营销中间接利用这种很好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人为地将部分广告性传播转化为随机性传播,能提高传播效果的可信度。

1.文学艺术作品。文学艺术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游记、诗词、绘画、摄影等,不仅是历代文人的思想结晶,人类史上的文化瑰宝,而且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关于旅游地的各种信息,在无形中对旅游地进行了宣传,这就是旅游地信息随机性传播的典型方式。“山川景物因人而胜,因文章而传。人品既高,文足以范后,山川景物之得所托而传于久远也必矣。”[7]

被收录入教材中的描述旅游地的诗词、散文、游记,虽然其入选本身并非是为了旅游地的宣传,但是其传播面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潜在的旅游者。如小学课本中的《桂林山水》一文就为桂林创造了无数潜在的旅游者,许多风景名胜凭借这些文学作品,突破空间、跨越时代广泛传播,其传播范围之广、效果之佳远远超过其他传播媒介。

2.事件发生地。旅游地作为各类新闻、历史、战争事件的发生地,影视作品的拍摄地等,出现在各类媒体上,也是旅游地信息随机性传播的一种常见方式。根据媒体的等级其传播范围、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其传播范围,效果也不尽相同。

作为历史、战争事件的发生地、名人故里的旅游地被广为传播。中国的古赤壁、延安等红色旅游胜地、二战期间的纳粹集中营等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旅游地信息传播的客体。名人故里则如孔子故里曲阜,的故居韶山等作为旅游地信息传播的客体,通过耳熟能详的历史传说向人们传播了旅游地的信息。

大型会议、体育赛事、各类节庆活动均是旅游地信息传播的方式。旅游地借助于各类事件产生的会展旅游、体育旅游、节事旅游等宣传自身信息,从客观上促进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当地旅游业吸引大量客流,增加经济效益,尤其是国际级别的大型赛事活动,为旅游地传播聚焦效应。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不仅为上海带来了大量的游客,宣传了上海的旅游形象,而且为上海的周边旅游地带来了大量旅游者,在宏观上更是宣传了整个中国的旅游形象。

作为影视作品拍摄地的旅游地,也可以通过影视的广大的受众传播自身的旅游地信息,剧情的渲染会吸引受众到真实的旅游地一探究竟,引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如电视剧《似水年华》的拍摄地浙江乌镇,《一米阳光》的拍摄地云南丽江,《乔家大院》的拍摄地山西晋城,通过电视剧的热播带来旅游业的发展。同样,2010年电影《非诚勿扰》的热映,掀起了北海道旅游的热潮。今年作为“史上最高票房”的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也引爆了泰国旅游热。

3.口碑传播。口碑传播是指一个具有感知信息的非商业传者和接收者关于一个产品、品牌、组织和服务的非正式的人际传播[8]。人类在日常活动中会不知不觉地传播着旅游地信息。旅游者于旅游后会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圈内(家人、朋友、同事)传播旅游地信息,或是通过网络日志、博客等形式传播给普罗大众。

口碑传播带有旅游者本身的主观性,但由于是旅游者的亲身经历,所以旅游地信息真实可信。口碑传播信息包括正面和负面两部分,因而是把“双刃剑”,其正负面的影响力并不对称,其信增效果使得反面体验比正面体验传得更快、更频繁,倍增系数大约在3~30之间,平均值为12,也就是说,旅游者获得不良的旅游形象信息,至少会口传给12个人[9]。在旅游地信息传播中,发挥口碑传播的正面影响力,必须要从意见领袖下手,旅游地以邀请这一群体中的旅游者观光旅游的方式,尽可能提高他们的旅游满意度,从而支持、鼓励他们运用各种渠道传播旅游地的正面信息,增强旅游地信息良好的传播效果。

除上述传播途径之外,还有更多的人类活动出于社会活动、生活等多种需要,或多或少地传播旅游地信息。随机性传播与广告传播相比,虽然内容、范围有所局限,并难以掌控,但是它不包含旅游地营销目的,因此公众对它的信任度高。所以旅游地的管理者在进行旅游地营销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随机性传播,适当借助其传播途径,将广告性传播转化为随机性传播,更好地发挥信息传播的效果,实现传播的目的。

(二)广告性传播

旅游地信息的广告性传播是指旅游地的经营管理者以旅游地营销为目的进行的传播形式,包括人际广告传播、群体广告传播和大众广告传播。同随机性传播相比,广告性传播具有唯一的传播主体,明确的传播目的和传播内容,是有意识地对旅游地信息的传播,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传播过程和效果。广告性传播的主体是旅游地的经营管理者,传播目的是吸引游客,发展旅游地的经济。广告性传播是提高旅游地知名度,对旅游地宣传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最大优势在于对传播媒介、时间、空间范围、受众及效果的可控性。广告性传播媒介比较广泛,包括传统的纸质媒介如报纸、杂志,现代的电子媒介如电视、网络,还有如直邮(DM)、旅游户外广告牌、旅游纪念品等多种媒介。广告性传播的劣势在于其可信度低,当旅游地信息以广告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时,人们会出于自我保护而对信息持怀疑态度,这种信任危机容易影响旅游地信息的传播。

1.人际广告传播。人际广告传播是指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借助语言、辅以表情、体态等手段进行的个体间传播方式,既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包括借助于传播媒介的远距离交流。人际广告传播多表现在旅游部门成员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其具体形式一般有同客户的交流或电话联络,旅游部门举办的报告会、恳谈会、洽谈会、联欢会、演讲会、座谈会等。人际广告传播需要根据不同的传播目的、对象、内容、情境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形式。一般而言,在人际传播中,面对面传播的效果最好,借助语言、表情、体态、语气、语调等副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传播,可以传达出大量的信息、思想和情感等多方面内容。所以人际广告传播有以下三方面的优点:其一,传播效果较好,通过人际关系的运转进行传播,可信度高;其二,可以立即获得反馈信息,容易了解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其三,便于交流感情。人际广告传播的缺点在于传播范围的有限性。

2.群体广告传播。群体广告传播在旅游地信息传播中同人际广告传播相类似,其规模和范围更大更广。因为旅游地经营管理者、政府相关部门等利益相关者构成了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社会群体,为了提升旅游地形象,通过各种方式对旅游地信息进行传播。群体传播可以分为群体内部的信息传播和群体外部的信息传播两方面,群体传播的渠道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两种。群体内部信息传播是指社会内部向自己的组织成员传播信息,群体外部信息传播则是社会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向外界社会传播信息。群体广告传播由于其传播主体较多,对旅游地信息传播的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可信度比大众广告传播高。其局限性在于如何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害关系。

3.大众广告传播。大众广告传播是旅游地信息广告性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指旅游地经营管理者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特定的技术手段或工具向广大且分散的受众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地信息传播活动。大众广告传播的优点,一是利用多种传播媒介,传统的传播媒介有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网络、POP、交通工具、户外广告牌等多种新兴传播媒介;二是传播速度快,尤其是近些年来信息传播的媒介增多,信息交流的便利性等因素,旅游地信息可以通过各类渠道能够传达给普罗大众,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传播速度极快,受众范围广。同前两种方式相比,大众广告传播具有间接性、单向性等弊端,不能及时获得受众的反馈信息,因此不容易衡量传播效果的优劣。

(三)综合性传播

旅游地信息的综合性传播是介于随机性传播和广告性传播之间的一种旅游地信息的传播方式。这种类型的传播具有明确的主体和目的,同时也包含着随机性的传播过程,所以具有随机性传播和广告性传播的双重特性。因此,可以将其看成是介于随机性传播和广告传播两者之间的一种传播方式。目前旅游学界一般称之为公关营销 [10],如果从传播学角度看,应当属于一种特殊的旅游地营销传播行为。综合性传播具有两方面的优点:其一,主动创造传播机会,将信息渗透在随机性传播之中,提高旅游地信息的出现频率,旅游资源很大一部分是地域文化,与人们的文化生活、艺术生活紧密联系,借助此类传播方式很容易创造新闻热点,从而引起媒体和公众关注。其二,提高人们对信息的信任度,有效提高传播效果。由于这种传播目的的隐含性,能给公众带来较多的益处,既可避免广告传播可信度低的不足,又可避免随机性传播的传播速度与范围难以控制的不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传播方式。

旅游地经营管理者通过策划举办艺术作品(如书法、绘画、摄影)大赛、主题文艺活动、节庆活动、体育赛事、博览会、公益活动、大型会议等形式,对旅游地信息进行传播。旅游地信息的新闻传播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常渠道的新闻报道;另一种是通过策划承办节事活动带动新闻传播。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具有轰动效应的活动,不仅能够吸引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同时能够借机传播旅游地信息。例如,安徽淮南八公山豆腐文化节的举办,不仅能够吸引较多的人参与,增加新闻传播的几率,提高了公众的关注度,同时,也广泛传播旅游地信息。

结语

旅游地信息传播方式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照传播媒介、信息接收方式、传播语言等来分类,本文根据传播的目的性进行分类,将旅游地信息传播划分为随机性传播、广告性传播和综合性传播三种。这样分类有利于传播主体对旅游地信息传播方式本质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利用各种传播方式的特性,发挥出各种传播方式的优势,更好地实现旅游地的营销目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旅游地信息传播方式具有不同特性,传播效果也各不相同。可以给旅游地信息的传播提供几点启示:一是旅游地信息传播的系统性。旅游地信息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协调好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和传播对象之间的协同关系,而且也要注意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和传播对象的内部的协同关系。二是旅游地信息传播的差异性,旅游地信息传播具有多种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进行传播时,需要注意对各种传播媒介的选择,考虑到每种方式的优缺点,将之有机地加以整合,制定出最合适的传播方式。同时,还要考虑到传播对象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三是善于借势和造势。旅游地信息传播不能够拘泥于单个的传播方式,而要学会借助各种资源,或者为自身造就“势力”,抓住各种机会,灵活应变,对旅游地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李长月.关于提升吉林省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传播系,2007.

[2] 乌铁红.国内旅游形象研究述评[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98-103.

[3] 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初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87-93.

[4] 乌铁红,李文杰.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手段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4-56.

[5] 石培基,李先锋.旅游形象传播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54-56.

[6] 雷蕾.旅游形象的传播整合策略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245-246.

[7] 谢元鲁.旅游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6.

[8] 雷蕾.旅游形象的传播整合策略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45-246.

传播信息的方式范文4

【关键词】网络信息 模式 信息传播 网络信息 传播

众所周知,目前有关信息传播模式的模型有很多,例如,以传播学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模式、申农——韦弗模式、格伯纳模式、纽科姆模式、施拉姆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思模式;以情报学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模式有:米哈依洛夫模式、兰卡斯特模式、维克利模式、热传导模式、“传染病模式”等。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弱点,即它们是针对一般信息传播的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亟需一种刻画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模式。

1网络信息传播概念界定

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定义,我国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

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是对网络传播过程的一个粗略的概括。它虽然不能完全展示出网络传播的纷繁复杂,不能明确反映出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外在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传播过程的,但是它通过一个简单的图例给我们展示了网络中信息是如何流动的,可以帮助理解网络传播的过程。

   3.3.2相对于一个节点的传播模式

鉴于网络传播的过程非常复杂,不可能对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概述。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传播的过程,他们提取网络传播中的一部分—从一个传播者到一个节点—来构造一个具体的模型。这一模式称之为“相对于一个节点的传播模式。可以看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管是信息的传播者还是受众,都受到一定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人员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传播者选择信息、受众理解信息产生巨大的作用。

网络传播者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根据信息的类型选择具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传播给受众。受众在接受信息后,在上述几个因素的作用下,对信息进行回应和反馈,并同样通过网络这个渠道,选择适当的网络传播方式,将自己的反馈和回应传递到传播者处。

这个模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明确指出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同一个媒介——网络。传统的大众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交流较少,而且不太可能通过同一个渠道实现,效果较差。而这个模式反映出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可以通过同一个网络,实现彼此之间紧密迅速的联系和交流。

这个模型所解释的仅仅是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一段,描述了信息怎么从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处传递到—个节点,再从这个节点获得反馈。事实上,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信息到达节点后,除了产生反馈以外,还会经由一个节点发散、传递到其他的节点,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最终形成一个循环流通的网状结构。 .4郝金星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模型 。

该模型初步阐述了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考虑到了信息交流的双向过程以及与信息交流方式的结合。为了使模型简化,忽略了信息交流中的噪音和干扰因素。在该图中,粗实线是网络环境下的主要方式,而细实线则是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左边的直达箭头,表示了没有经过任何终结的“直接面对面”信息交流,最右边的经过“其他渠道”的信息交流表示通过信息的信息交流。“其他渠道”概括了目前除网络之外的所有可能的渠道——信息栈。

应该指出,由于信息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信息创建者也可以是信息使用者,信息者也可以是信息执行者。同一用户在网络条件下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创建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同样,者、执行者和使用者也可以是一个人、多个人或者一个组织。

4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通过对上述几种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分析,找出各种模式的利弊,以及相互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明确这些模式中有益的观点,进而提出“六度传播模式”为了便于理解“六度传播模式”,首先应明确“六度传播”的涵义。六度传播是指网络信息传播也表现为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简单地说,六度分隔理论认为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旧因而笔者借助六度传播来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如图7所示,网络信息传播中每个传播主体既是传播者(c)又是接受者(r),同时每个传播主体又受到个体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所处的人员群体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这一方面影响传播主体作为传播者时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加工;另一方面影响传播主体作为接受者时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收。这样,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传统的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区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传播者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根据信息的类型选择具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传播给接受者。接受者在接受信息后,在上述四个因素的作用下,对信息进行回应和反馈,并同样通过网络这个渠道,选择适当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将自己的反馈和回应传递到传播者处。因此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每个参与者都具有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通过网络,他们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接收其他任意一个传播者的信息,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向网络中的任何一个接受者传递信息。

虽然网络信息传播给每个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空间,用户可以匿名查找和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环境和道德的约束,但是他们仍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的人格特征,也通过自己的社会经历,获得了一定的自我印象,这些社会和心理因素会对每一个人产生作用,决定他们在网络上的兴趣和偏好,决定他们在网络上寻求什么信息,把什么样的信息输入网络中。

参与者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后,可以通过网络与大量的其他的参与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电子邮件、静态网页、bbs论坛、聊天室、视频和音频等。网络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根据自己需要获得或者传播的信息类型和自己对于传播方式的喜好而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另外,在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研究中,有对于噪音等破坏信息的因素的考虑。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噪音对信息的传递和解码所产生的影响不会像在传统传播过程中所造成的影响那么大。不过接受者获得信息也会受到网络基础设施、终端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只要必要的硬件和软件需求得到了满足,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信息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

传播信息的方式范文5

关键词 涉农企业 农户 多结点 信息传播范式 伊利集团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农民在作生产经营决策时,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足。市场信息的缺失往往导致农户经营决策失误。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或者产品卖不了好价钱,增产不增收。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就是基于这一问题诞生并在实践中获得良好效果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良性健康发展,从而构建有效的双向传播模式,实现和谐的环形传播,最终可以消解农民市场信息不对称劣势。从最初的“企业+农户”到最近的“企业+奶联社+农户”传播模式,伊利集团在“以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发展道路上探索了多年。从传播学的角度对该范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可使其进一步得到修正与完善,对推动新农村信息服务工作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内涵

“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概念的引出来源于“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企业+农户”主要是指是涉农企业通过合同形式与农户建立农产品收购合同,公司提供一定有偿或无偿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或资金来换取农户农产品的经营组织模式。这种模式常被称之为“分包制”或“订单农业”。涉农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现实中大部分是通过合同进行连结的,农户按合同规定生产农副产品。企业按合同规定收购、加工、销售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与“企业+农户”的生产组织活动相伴而生的,是涉农企业与农户之间大量的信息传播活动。众所周知,信息是一种网状结构。由众多结点和结点间的联系组成。这些在信息网络中连接信息流的结节之处被称作信息结点或者信息接点。信息结点将各种信息流联结成一个系统,是整个信息传播体系中信息传递、收集、处理、发送的集中地。因此涉农企业与农户之间大量的诸如各种农业技术、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等一系列与农民生计相关信息也是通过众多信息结点,利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群体传播等信息渠道,最终使各种涉农信息实现在信源和信宿问的循环送达。

传播学理论一般认为,传播系统是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及传播效果组成的。在以往的传播过程研究中,传播常被看作由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单向直线型运动,尽管有反馈机制,受传者仍被置于被动地位。而在日常生活与社会的生产发展中,信息接受者其实具有和传播者同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传播活动中可以既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因此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是传播始主体、中介、传播终主体之间有机联系,围绕涉农信息的传递、交流功能而构成的组织化的整体。传播主体通过信息传播系统提供的传播渠道及大量的涉农信息资源,来进行生产、传递、接收和利用涉农信息。整个传播系统最终为实现信息传播系统的总目标――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而不断运动发展。(见图1)

从静态角度看“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是由传播者(传播始主体)、传播客体、中介、受传者(传播终主体)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从动态角度看,“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是传播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不断协调,日趋和谐的演进过程。从纵向及时间角度看,“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是一个由图中各环节构成的包含反馈效应的涉农信息传递(交流)系统。从横向及空间角度看,“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是一个与传播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为最终实现信息传播系统的总目标而与其他系统配合的动态组织。

二、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构成

1 伊利集团和奶农同为传播主体

传播系统的主体就是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指传播行为的主体和引发者。就一次传播过程来看,传播主体可分为始主体与终主体。随着一次传播过程结束,始、终二主体的角色或相互更换,或相互渗透,从而推动“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有序化,促使传播过程连续进行。

在“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中,伊利集团主要是原奶事业部和技术服务部为传播过程的一端,信息传播范围是奶农,奶站业主,养殖区业主,牧场业主等。当作为信源时,伊利原奶事业部和技术服务部通过技术服务队伍,报告和培训以及服务热线等方式将市场、价格、质检、政策和技术培训等涉农信息“自上而下”传递给信息接受者――奶农。在传播过程另一端的广大奶农也可以通过各种信息结点将需求信息、咨询信息、个人信息等涉农信息“自下而上”的传递至伊利集团。(见图2)

2 伊利集团与奶农间多种形式的信息结点

农民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博弈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而在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中,位于传播过程的两端的伊利集团和广大奶农中间存在着以奶业专家大院为代表的科研第三方,以奶牛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民自发合作组织,以奶站为代表的企农交易中介,以奶联社为代表的委托第三方等等多种信息结点。通过各种信息结点整合分散农户。可以有效提高农户的组织化水平。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缩小单个农民与企业的信息差距,最终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使涉农企业服务农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中的信息结点有:奶站,奶牛合作社,奶业专家大院和奶联社。

奶站与伊利集团签订供奶合同,伊利集团与农户之间通过奶站建立互惠互利的供销关系,是较为传统的信息结点。伊利集团将市场供求、价格、政策标准等信息通过组织传播方式传递给奶站,奶站再由人际传播或大众传播将信息传递给农户。农户通过人际传播向奶站提供个人信息和咨询信息来获得伊利集团的奶款以及技术培训。

奶牛合作社是收集奶农需求信息,获取技术信息、法律政策信息、市场价格信息,并整合这些信息资源,向涉农企业传播,争取农民话语权的重要信息结点。涉农企业往往会对这些根据奶牛合作社传递的信息对自身的信息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有利于实现涉农企业“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与农民为信息传播主体的“自下而上”信息传播的有效对接。

奶业专家大院是具有监督协调和科研协助意义的第三方组织。专家大院的运营机制是由政府牵头,专家指导,逐步融入市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目标是要发展成科技型企业,实现市场化经营,将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因此奶业专家大院作为信息结点,更多的是收集和传播农业奶

业的服务信息,信息传播方式有:上门服务、电话等一对一人际传播;网络远程培训,举办培训班等组织传播。

奶联社是针对“公司+奶站+奶农”养殖模式的出现的问题,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兴生产经营模式。奶联社以强大的信息投入能力和获取、交换信息的能力可以整合并取代传统奶站、奶牛合作社以及奶业专家大院,使三者合一,既弥补了单个农户的信息素质不高,信息意识淡漠,对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主动信息的“失语”等以往传播过程中的不足,同时极大地降低了涉农企业信息传播和信息管理的威本。其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科学化的奶牛养殖,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原奶质量,推动实现社会、农民和涉农企业的三方共赢。

各种形式的信息结点是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发展过程中在不同阶段不断总结经验和修正的成果。各种形式的信息结点在本质上都体现了韦期特利一麦克莱恩中介模式中c扮演的中介角色。各种形式的信息结点作为伊利集团和农户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是传播渠道的角色c,是守门人。因此干预着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在信息传递中进行着组织协调。作为联系企业与农户的信息结点,奶站,奶牛合作社,奶业专家大院和奶联社在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伊利集团与奶农双方的传播主体地位就是通过奶站,奶牛合作社,奶业专家大院和奶联社等中介(信息结点)使涉农信息在整个传播范式中的良性流动来实现的。

3 其他要素:客体、环境和目标

(1)“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传播客体

“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传播客体即是传播内容。根据此次调查的数据来看,农民最需要的信息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疾病处治和防疫信息69%,先进养殖技术信息61%。惠农政策信息40%,良种供应和配种信息39%,饲料供应信息3l%和原奶市场行情10%(见图3)。传播学上强调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要求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同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这就意味着始主体所传之涉农信息不仅要能被终主体理解,而且也正是终主体所需要的。伊利集团在对奶农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奶农之需,在奶牛改良、养殖现代化技术培训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伊利集团的对农培训运用通俗的话来表达和沟通,所以受培训者感到满意,对于主动要求学习的奶农,集团则组织其到示范户那里观摩和学习,来样板奶站居住生活一点日子,进行跟班学习。因此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涉农信息传递做到了应农所需,通俗易懂,样板示范。信息易被终主体接收。

(2)“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传播环境

与“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传播环境息息相关的是信息传播系统的传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所谓硬环境,是指传播活动所依赖的各种物质条件所构成的环境。具体包括自然经济发展状况,交通及电力状况,文化教育状况,通讯、邮政情况,语言使用情况,媒介种类,媒介拥有量和普及率等等。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中的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完备,交通便利。100%的乡镇已经完成农村电网改造,99.6%的村通电,97.5%的自然村通电;98.1%的村和88.3%的自然村通电话;87.2%的乡镇有邮电所。25.5%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99.0%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21.2%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但是网络基础建设比较落后,没有宽带网络。

所谓软环境。是指由传播系统所需要的各种非物质条件构筑而成的环境。比如政府的重视,政策的引导,信息传播的氛围等等。在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运行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地方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计划指出,“在今后五年内,仍要把乳业作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继续建设大型乳业加工项目”。呼和浩特市政府则提出“奶业兴市”战略决策,起草《呼市奶业发展规划》,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奶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有效带动了呼和浩特市奶业的发展,为“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良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目标

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是由有关的信息人员、技术设备、涉农信息的管理传播交流过程和月的等要素组成的综合体,是实现涉农信息在传播始主体和传播终主体之间良性流动的多层次、复杂的有机职能系统。涉农信息传播就是由传播主体、中介、客体、目标等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以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动态过程。在伊利集团、奶农、奶业专家大院、奶牛合作社、奶站,奶联社等要素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中,这些要素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并与传播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最终为实现信息传播系统的总目标――企业收益和农民增收的双赢而不断运动发展。

三、完善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建议

1 加强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管理,保障信息安全

建议政府不断加大对以“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发展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加大示范与引导的力度。同时,要积极协助企业清理内外干扰的信息传播环境,以便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传播主体能够更加容易得到真实有效的涉农信息;进而协助企业加强对各个信息节点关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传播与反馈的管理。

2 重视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提高信息传播效果

组织传播是涉农企业――伊利集团与广大奶农之间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在“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中。伊利集团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的龙头,负责管理和维护多个信息结点的信息沟通与传播的质量。农户通常是通过伊利集团的技术服务部、奶站、专家大院、兽医站、奶牛合作社等信息结点组织机构的组织传播获取信息。组织传播中除了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外,还可以借助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形式,得到及时的反馈,提高信息传播效果。

在人际传播中,农村意见领袖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可将示范基地和示范牧场作为培训基地召集周围邻居来这里集中培训,使伊利集团与农户问的信息交流与互动更为直接和频繁,更好提升传播效果。

传播信息的方式范文6

关键词:网络传播;网络舆论;互联网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诞生之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可否认,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效率,促进信息资源在更广阔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有效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技术,网络传播与互联网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相互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诞生的各种新媒体为网络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来加强与他人的互动,各种网络传播形式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以及实践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下文则结合网络传播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特点。

(一)实时性

网络传播以各种网络信息平台为基础,其中传播的参与者既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传播信息,传播的速度较快、传播效率较高,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直接进行信息的传送。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则需要经历一系列的信息处理过程,因此信息传播的速度较慢,信息只有在进行有效的处理之后才能直接在媒体平台上。网络传播则能直接突破这一限制,其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传播的主体,积极传播能够引起受众注意的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信息的有效运作和传播,迅速引起大众的注意和关注。这种实时性的特点能促进对信息资源的优化利用,调动每一个人传播信息的积极性。

(二)互动性

传统的传播方式以单向性的传播为主,公民往往只能被动地接收媒介组织传播的信息,同时大部分的信息往往是经过加工的。相比之下,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信息传播以双向传播的形式为主。尽管口头传播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但是传播范围有限。网络传播能有效弥补这一不足,直接打破各种信息传递方式的桎梏。不同的信息以较为丰富的形态进行运作,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要求,只要有智能手机并且保障网络的有效连接就能直接进行信息传播和互动。每个人既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信息。同时,还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与讨论。这种强大的互动性为每一个人提供了更多信息获取的机会和渠道。

(三)多样化

与其他的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更加注重对不同信息传播方式的运用和组合。大部分的传统文字传播以纯文字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网络传播则能够充分地调动不同传播者的热情,依托现有的互联网技术,积极地利用不同的传播方式,注重对视频、语音、文字等不同传播形式的有效整合。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不仅能够保障信息传送的速度和效率,还能为信息的接收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保障信息传递及接受的双方能够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及共享。加强了信息接收方与发出方之间的联系,从而真正地突破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桎梏。

二、网络舆论的生成以及作用

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时代,意见领袖主要以各个领域的专家及知识分子为主。但是在自媒体时代,随着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多元化发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其中,意见领袖是网络舆论的重要引导者与推动者。如果普通网民直接在网络平台上相关的信息,那么传播速度十分有限。相比之下,意见领袖则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送,一旦意见领袖注意到了这类信息,就会直接生成网络舆论。许多意见领袖有较为庞大的粉丝群体,因此在意见领袖转发相关的信息之后,就会迅速引起广大粉丝的助力和转发,这对网络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网络传播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传播、制造信息。每个人的教育背景、观点有所区别,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舆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复杂化的特点。如果政府无法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网络舆论便极易出现失控的现象。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正面作用及影响,对于我国政府来说首先需要不断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注重对信息的有效筛选,增强公民的信息判断能力,保证公民传递的信息能够为社会文明的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上文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舆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舆论代表某一个阶段之中,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与心理特征,同时大部分的网络舆论带有一定的平民化与蝴蝶效应。为了充分体现网络舆论的作用和价值,我国必须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利用。政府首先需要保证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在网络中传播一些正能量的信息,严格按照事实真相进行信息传输,尽量避免各种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采取正确的信息传播形式来进行舆论传播和引导。其次,政府必须注重对舆论的监测,不管是网民还是媒体机构都需要通过积极地搭建自媒体平台,保证所的信息符合实际情况,严格按照信息传递的要求分析信息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尽量避免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最后需要注重网络传播方式,积极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传播方式的融合。传统媒体的专业性更强,同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保证信息传播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因此,传统媒体能有效地弥补网络传播的不足。如果能够有效地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传播模式的有效结合,就能进一步发挥网络舆论的作用和价值,对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引导,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志勇.网络集体行为对网络传播以及网络舆论生成的作用和影响分析[J].社会传播研究,2009(24):106.

[2]黄燕云.浅析网络传播过程之中网络舆论的生成以及作用和影响[J].传播理论研究,2009(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