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下红色文化传播经验探究

信息化下红色文化传播经验探究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红色文化传播面临崭新的发展境遇。为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向心力、凝聚力,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促进红色文化的发展,需要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新语境下科技文化融通等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总结信息化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有益经验,从而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开发与利用提供可借鉴经验,进而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我国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资源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文化传播;有益经验;红色文化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基因和精神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共同经历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所形成的宝贵物质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随之而来,红色文化传播面临崭新的发展机遇。当前,党和政府科学研判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和趋势,心系大局、顺应时代,立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着眼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要,打通科学技术与红色文化的连接命脉。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的文化发展部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红色文化传播链条。对信息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有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与深入探讨,及时将可借鉴的内容理念和实践做法广泛普及,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准确理解信息化时代党和国家有关红色文化传播的新理念、新举措,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党的五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置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任务之首,因此我们更加需要站在新技术语境下对这一愿景加以审视,以谋求高质量的文化发展。伴随我国数字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信息技术为人们的精神文明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由于互联网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监管难等特点,大量有害信息侵占网络生态系统,主流文化难以冲破“信息茧房”的包围圈。为歼灭阻碍文化发展的“不速之客”,党和国家科学研判信息化时代的新变化与新形势,从宏观层面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谋篇布局,不断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新办法与新思路。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史,记载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民族奋斗史,是信息化时代筑牢主流意识形态屏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曾多次强调要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发扬好红色文化传统、传承好红色文化基因[1],如党员干部“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2]、军队要“培养一茬茬、一代代合格的红军传人”[3],这些论述为信息网络时代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重要遵循和目标指向。党的四中全会更是提出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4]。通过推进红色文化传播在教育领域的制度化建设,为网络生态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新剂”。辅之近年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政策性文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试行)》等法律文件,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备刚性保障,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筑牢制度之基。

二、系统总结信息化时代红色文化在传播维度的新方法、新内容,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

人民群众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当前,党和国家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将红色文化传播与信息化特点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现已基本实现双重转变。其一,在传播方式上,变“传统灌输”为“生动体验”。红色文化源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因而在灌输式的语言文字下,广大人民群众更加难以主动接受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实质。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愈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愈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愈会深入他们的心坎。”[5]在此,恩格斯反对刻板教条的理论灌输方法,而是强调与自我体验相结合开展意识形态传播。当前,党和国家摒弃一味的理论灌输模式,转而大力支持红色文化体验活动,如开展互联网沉浸式红色体验之旅“中共一大·回到1921”、出品《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等“共和国三部曲”系列电影,通过增强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体验感,从而满足人们对多样化文化传播方式的需求,促进红色文化生根发芽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之中。其二,在传播内容上,变“老旧传说”为“新式故事”。以往红色文化传播以讲述“大道理”和“光荣事迹”为主,塑造的英雄先烈及其感人事迹经常刻意突显神圣形象,而忽视受众的接受规律和真实感受。列宁曾在《怎么办?》中指出:“要善于利用每一件小事向大家说明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自己的民主主义要求,向大家解释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世界历史意义。”[6]在此,列宁强调要以真实的“小故事”对意识形态进行传播。同样,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并整理英雄先辈的日常感人细节与鲜为人知的红色“小故事”。例如,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联合国内多家媒体发起“红色血脉———寻找革命烈士后人”公益计划,不仅实现了亲人间跨越时空的“团聚”,更是使大众在追思和缅怀中深入了解红色历史、英烈事迹及其日常生活,延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发扬红色传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保证红色共和国永不褪色、永不变质。

三、深刻把握红色文化传播在信息化时代的新载体、新思路,促进新语境下科技文化融通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储存着大量重要的红色信息资源,不断实现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与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重要的发展基础与多样的载体依托。一方面,多感交互技术的大量应用,激活了红色文化的受众思考。传播学奠基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指出:“我们用新媒介和新技术使自己放大和延伸”。[7]信息时代的科学技术使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断实现自我意识与多种器官的“放大和延伸”。当前,国家和各大媒体平台借助全息投影、仿生模拟、多通道环幕投影等现代科技,最大限度“讲活”红色文化,使受众沉浸于历史故事并展开深入且广泛的思考。例如,八一起义纪念馆以光影沙盘、幻影剧场等生动展示南昌起义全过程,中国江苏网建设“全景祭忆,追思同胞”VR网上纪念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等,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忱。此外,热门网络科技的精准投放,提高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网络信息科技日新月异,通过大数据算法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年龄结构、接受习惯、喜爱偏好等进行计算与分析,广泛应用与受众文化需求匹配度较高的媒介载体,挖掘并传播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红色文化作品,有助于提高受众群体的思想性,全面打通科学技术和红色文化的融通桥梁。例如,红色文化游戏《冲锋吧!少年》模拟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能够使人们自觉传承并弘扬“长征精神”所内蕴的坚定信仰和甘于奉献精神;央视新闻爆款话题“五星红旗有14亿护旗手”引发广大网友抒怀明志,纷纷表达对辱旗行为的强烈抗议与身为华夏子孙的骄傲与自豪。这些热点网络科技的精准投放极大提振了人民群众的红色精神,为红色文化传播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总的来看,党和国家积极把握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机遇,将红色文化传播与现代化国家目标任务、人民群众文化诉求、新科技载体等有机结合,在思想理论与具体实践方面均为红色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供有益经验,使红色文化能够进一步发挥聚人心、暖人心、稳人心、振人心的功效,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我国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资源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01).

[2].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N].人民日报,2020-07-25(01).

[3].全面提高办学育人水平为强军事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持[N].人民日报,2019-05-22(01).

[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84.

[6]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7.

[7]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95.

作者:吴嘉萌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