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模式的本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模式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模式的本质

医学模式的本质范文1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慕课;虚拟现实;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继续医学教育的背景与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继续医学教育是指医学院校毕业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医学是知识更新、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因此继续医学教育对于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的临床工作基本训练、提升有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科技的进步使得医学知识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疾病的诊疗手段更加多样化,对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医学教育在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现已成为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更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继续医学教育发展不平衡,地区、城乡、学科、单位之间差异较大;二是继续医学教育资源不足和利用效率不高问题并存;三是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广大卫生技术人员多层次、多形式和个体化的需求,继续医学教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截至2015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9.0万个,其中:医院2.7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5万个;执业医师数约527万,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约106万,注册护士300多万,卫生技术人员约759万。不论是医疗机构、还是医护人员个人,亦或是对于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对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前沿性的继续医学教育都存在很大的需求。面对如此庞大的、多样化的继续医学教育需求,现有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供给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继续医学教育需求的。以北京协和医学院为例,每年通过各类继续医学教育目所培训的医护人员总数也不足5万人次。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国家队,拥有丰富而优质的医学教育资源,然而通过面授、观摩、专题研讨会等传统的培训方式所能实现的培训规模是有限的。而且传统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除了规模有限,还存在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培训成本高、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

二、“互联网+”为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如今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被广泛应用至教育教学中,科技催生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也萌发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如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教学创新:慕课(MOOC)、视频微课、翻转课堂等。并且,随着无线网络、便携式终端的普及,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能够学到任何知识”成为可能。加之,随着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使得临床技能在线培训实现成为可能。如在美国,某网络解剖公司开发了互动式身临其境的3D软件,提供网络解剖学、虚拟人类尸体等产品来支持医学院教学和3D网络教学;麻省理工学院也借助类似技术建立虚拟实验室,学习者在家里就可以借助虚拟体验获得类似真实实验室的操作实践。以上这些技术的都为医学教育培训中临床技能的在线培训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那么,是否可以利用数字互联网时代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以更大的规模、更低的成本、更新的模式、更快的速度为更多需要更新完善自身知识技能的医护人员创造出更方便的学习方式呢?答案是肯定的。

慕课这一正在被国内外各大教育机构广泛应用教学方式,同样适用于继续医学教育。“慕课”这一概念是由英文“MOOC”音译而来,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大规模(massive)指的是课程注册人数多,每门课程容量可达数万人;开放(open)指的是学习气氛浓厚,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人,都可以进来学;在线(online)指的是时间空间灵活,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如随堂测验、考试等,而且还能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自我管理学习进度,自动批改、相互批改、小组合作等,保证教学互动,7×24全天开放,提出问题5分钟后能得到反馈。这种形式不同于传统的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近期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共享――公开课,更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就目前看到的“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而言,可以发现,在慕课模式下,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因此,与传统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相比,如运用慕课模式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的不足并对医学继续教育模式改革具有促进意义。

(一)实现优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共享,使得低成本、高质量、规模化的培训成为可能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卫生资源和医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尤其是广大农村和边缘地区卫生技术人员获得优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非常有限。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乡村医生培训量不足,形式单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严重缺乏临床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冲突。而慕课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大规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传统培训模式下,开办1期继续教育培训若为1万元,那么开办100期的培训成本就是100万。而在慕课模式下,开办1期和100期的成本几乎是一样的,并且所提供的培训课程内容对于广大医生而言也是相同的,即培训质量能够实现同质化,同时,实现规模化也变得非常容易。拥有大量优质医学教育资源的慕课提供者,如像北京协和医学院这样的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临床医院,能够通过慕课模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更为广阔的平台上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推动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改革,改进培训质量,实现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升级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的转变,强调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和诉求,保障患者就医安全。也必然要求以继续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医生培训方式往往需要在患者身上学习,这种方式一方面“患者资源”是有限的,培训成本高昂;更重要的是在患者身上学习尤其是一些手术实践训练,往往存在风险。因而,传统以患者为实践对象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青年医师在短时间内系统全面掌握一些临床技术的要求。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它利用计算机形成逼真的三维视觉,使参与者与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流。虚拟现实技术以其临境性、交互性、想象性以及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密切融合对医学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成为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实上,丰富多彩的医学教育资源中像临床实操视频、3D解剖图、医学影像图片、虚拟实验室等也更适合通过慕课模式加以呈现升华。

因此,若通过慕课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开展临床技能的在线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就可有效缓解以上问题。同时由于慕课的开放性,加之大数据的发掘利用,将会使得培训的各个环节容易被监督,这反过来能够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质量的提升,推动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升级。

(三)缓解学习者工学矛盾问题,实现以医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

由于医护人员普遍工作繁重,工作与培训时间相矛盾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医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最大的难题。当慕课充分发展后,就能做到让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程度、自己的学习节拍和速度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不再因时空限制而使得医护人员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擂未境。

综上所述,利用慕课模式会推动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从传统单纯的面授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发展。它的发展潜力、表现力以及大规模低成本的普及率,是传统面对面培训无法比拟的。通过这种方式,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批有较高水平、可供不同背景医生选择的高水平课程。这将成为推进继续医学教育改革、改善培训质量、实现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升级的重要契机。

三、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如何慕课

(一)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优质继续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课程库

当前国内的各类远程医学教育虽然可以满足各级医护人员及临床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但难以满足其对临床技能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学习的需求,这些技能的学习实际上仍得靠传统的师徒面授形式来进行。这也恰恰是制约在线医学教育培训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综合利用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技术等各类新兴技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开发出优质实用、针对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课程。尤其是需要补充大量临床技能在线培训课程,并逐步形成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在线课程库和数字资源库。

(二)利用慕课模式实现优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的大规模分享

当拥有了优质的培训课程资源,就可以利用慕课模式进行全国范围内分享,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开展学习。美国医学教育家米勒教授(George Miller)构建的“米勒金字塔”(Miller’s Pramid)勾画了培养医务人员医学知识与临床能力标准的金字塔模型,该模型明确标明了医学学习者由知识累积到临床实践训练的能力发展的各个阶段目标。由塔底到塔尖,第一层是医学专业知识与操作理论层(Knows),即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记忆;第二层是医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层(knows how)是指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第三层是临床操作表现(shows how),是运用所学医学知识演练临床思维与技能;第四层是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实际表现(Does)。因此,根据米勒金字塔模型,在线继续医学教育可提供前三个层次的培训:

1.理论培训

此类型主要以专业知识和操作理论更新学习为主,主要包括医学研究新进展、新发现;新技术、新设备的临床应用;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等。医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与在线课程主讲教师或其他医生进行线上异步交流学习。从而使医务人员及时跟踪了解世界医学发展前沿和新进展,引进和吸收最新医学科技成果,提升创造力、创新力。

2.观摩培训

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重点强调知道如何应用以上理论知识。医生可以通过 “看别人怎么做”来实现这一目标。观摩培训可为医生提供多元化的临床技能相关学习资源,如临床技能操作视频、手术示教视频资料、专家会诊过程视频等。对于较复杂的内容,医生可异步反复观摩学习。

3.临床技能的虚拟实践培训

在较好地掌握了临床理论知识及如何应用的基础上,医生可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各种医学影像数据资源在计算机中建立的虚拟诊室、病房或手术室对新的临床技术进行在线“虚拟实践”。对于复杂的环节还可进行反复操作,从而逐渐熟练并掌握某临床技能。医生的“虚拟实践”被系统记录下来可接受线上虚拟学习社区的同伴和专家的点评指导,然后针对同伴和专家的反馈及时纠正自己的操作。最后在对某临床技能足够熟练的基础上再进行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临床实践。这将成为青年医师临床技能培训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逐步形成“以受训者为中心”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质量

通过慕课与虚拟技术相结合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青年医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现有的技术和能力、专业背景,选择适合自己的继续教育培训资源,通过在线更新理论知识,通过模拟训练来提升自身临床技能或习得新的医疗技术,从而实现由以病人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向以受训者为中心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四、结语

在终身教育成为生存概念、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医学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卫生技术人员对高质量的继续医学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我国目前的高质量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资源供给远不能满足医务人员日益增长的需求,传统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方式也无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幸运的是,“互联网+”为继续医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随着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育模式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类新兴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逐渐应用,继续医学教育必将迎来革命性的变化,终将实现真正“以受训者为中心”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原英,申玉杰.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思考[J].继续教育,2009(4).

[2]孟群.开拓创新的发展历程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创建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09(1).

[3]罗涛,陈兵等.虚拟现实技术在血管介入治疗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12).

[4]林利,李春梅,王芳.改变传统的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虚拟医学教学环境的构建[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4).

医学模式的本质范文2

[关键词] 医学生;实习;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c)-015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for medical students under clinical internship in our hospital,formulate scientific and appropriate target system of clinical technique training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internship for medical students,and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Methods 50 medical students who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for internship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4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reform group.Training and assessment wer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target system of clinical technique training, and their assessment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50 students(control group)who received regular training from July 2011 to July 2013. Results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the reform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Internship;Target system of clinical technique training;Training

医学生实习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从理论向实践、从课堂向社会进行过渡的关键环节,对医学生临床技能的提升至关重要。临床实习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整个医学教育质量和医学生未来的发展。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大使命,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医科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1]。

作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本院每年承担着医学生实习的任务,医院已有较为合理的考核体系,2013年之前,本院学员毕业实习是采用全院各科室轮转实习的形式,每个临床科室实习结束后进行出科考核,研究发现每年医学生考核成绩都差强人意,技能操作水平难以达到临床要求,其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弊端。提高医学生实习的质量,除合理的考核体系外,更重要的是制订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针对此种现象,本研究依据临床要求拟定了全新的医学生内科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探讨此医学生实习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的优劣,以期建立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培养模式,向全院各科推广实施,以进一步规范本院医学生实习制度,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7月进入本院实习的医学生,以学号为标准,参照随机数表,随机抽取50名学员作为改革组,按照新拟定的医学生内科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考核,考核成绩与2013年前以常规模式培养的50名已毕业学员(对照组)考核成绩进行对照比较,具有可比性。

1.2 培养模式及考核方法

1.2.1 内科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的制订 学员内科实习分为呼吸科、消化科、心内科、血液科、内分泌科等,由各科室临床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组成教研小组,以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体格检查、病例书写、医患沟通能力为基本内容,参照教学大纲要求及各学科临床实践具体特点,制订各学科的实习方案和临床技能量化指标,建立“一贯制、多模块、分层次、递进式”的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按照临床职业素质、临床基本技能、临床专科技能、临床实践技能、综合指标评价等板块对实习生进行递进式的教育培训模式。以此为规范,对随机抽取的50名受试学员进行培养。

1.2.2 出科考核方法 为加强对医学生实习的监督管理及所学技能的掌握程度,本研究制订了较严格的考核制度即“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构建向医师资格考试模式靠拢,分为三站式考核:第一站笔试,即基础知识考核,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病历书写;第二站于医院模拟培训中心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和体格检查考核,模拟中心依托医学生理及计算机技术,创设出模拟患者和模拟临床场景[2],代替真实患者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改变了传统教学及考核的方式[3];第三站医患沟通能力。每个临床科室实习结束前,对出科学生进行考核,由各科室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带教老师主考,分为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技能操作、体格检查、病例书写、医患沟通能力等5板块,按照OSCE考试评分标准[4]进行量化评分。每个版块分值100分,分别取20%纳入总成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考核成绩的比较

改革组及格率达98%,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各考核部分及总分均值的比较

改革组基本知识、临床技能、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医患沟通等方面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学教育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教育学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应站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为主[5]。

美国的医学教育模式实行本科后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体制,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特别重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6],这也是我国现行医学教育所欠缺的。临床技能是医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本院对实习学生的临床技能教学培养,由于内科各临床科室普遍临床诊务繁忙,各级临床医师工作重心多在于临床工作,易忽视对实习学生的培养。各学科专家主任对实习学生未制订出明确的学科临床技能培训内容和考核指标量化方案,实习生呈“放羊式”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医学生临床技能规范化、标准化及人性化向更高水平发展[7]。近年来我国许多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临床实习进行了创新和改革,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为适合新医改形式要求构建了新型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建设了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和临床考核体系;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为优化医学生临床教学管理,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引入了PDCA循环法[8-9]。针对本院医学生实习教育现状,新的教学模式推广已迫在眉睫。基于此种现状,在医院领导和各内科主任支持下,本研究拟定了全新的医学生临床培训指标体系,旨在对本院医学生实习的体制进行改革,探索更加科学完善有效的临床培养模式,并向外科、妇科、儿科及其他科室推广应用。

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的实施有赖于内科各二级科室的协助,各科专家依据本学科临床特点,以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体格检查、病例书写、医患沟通能力为基本内容制订科室实习方案,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建立多学科融合、布局合理的临床技能教学平台。按教学资源的统一性、技能培养点一贯性和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建设思路构建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建立“一贯制、多模块、分层次、递进式”的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按照临床职业素质、临床基本技能、临床专科技能、临床实践技能、综合指标评价等板块对实习生进行递进式的教育培训模式。

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改变传统医学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的教育模式[10],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推行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11]教学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贯穿基础和临床课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决策能力,学习和协调能力,专业文献阅读和医学信息获取及评价的能力,自我学习及医患沟通能力等。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更新,强调临床操作技能实训,本院建立了集教学、示教、操作、考核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开展技能模拟训练,采用标准化患者训练法,即运用经过培训合格后的标准化患者来训练医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这是一条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技能培训及考核的新途径[12],既增加了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解决了见习时病源不足、患者不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问诊、体格检查技巧进行正规训练等确立了标准模式[13]。

改革前重医疗技术操作教学,轻医患沟通,改革后加强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广泛参阅国内外有关沟通技巧、心理学、人文医学的书目及文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书目,为医学生系统学习提供教材,教学采用场景培训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灵活应用病例分析和标准化患者,建立理论学习与医疗实践相辅相成的医患沟通教学模式,拓展医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有助于医学生真正做到“精医术、懂人文”[14]。

应选择爱岗敬业、医德高尚、以身作则、经验丰富的临床带教老师,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推行全面竞争上岗和岗位责任制[15],提高带教老师服务育人的意识,严格按照实习方案进行培训管理,使实习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实习结束按照“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出科考核,将各项考核内容进行量化打分。通过此种模式培养的50名实习生成绩明显优于往届毕业学员,改革方案初见成效,为进一步向全院推广提供了可能。

此临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以实习生为中心,更注重人性化的原则,强调学生的个体化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实习方案更加全面合理,使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今后走上临床岗位,成为合格医生奠定基础。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分支,医学教育同样分享现代教育原则,并在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得到尊重和贯彻[16]。医学教育要立足现实,借鉴经验,深化改革,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医学知识的更新,不断完善临床技能培训体系,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静.加强临床实践能力,注重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J].教师,2014,31(17):77.

[2] 李淑红,王涛.丰富的教学手段对临床技能教学的促进作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8):944.

[3] 郑建惠,黄河清,易雪,等.腹腔镜虚拟训练系统在进修生岗前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0,7(3):42-44.

[4] 韩军,刘影,吴金庭,等.OSCE在临床技能考核中的应用与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41(3):271-274.

[5] 刘木彪,潘颖,余杨.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几点思考[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4,37(2):117-118,121.

[6] Howarth-Hockey G,Stride P.Can medical education be fun as well as educational?[J].BMJ,2002,325(7378):1453-1454.

[7] 董桂华,区锏,何梅艳.医学类学生临床技能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培训的探索[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1):98-99.

[8] 刘刚,向国春,黄河清,等.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4,43(17):2244-2245.

[9] 曹静华,陈兴无,邓映霞.论PDCA循环法在医学生临床见习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8):385-386.

[10] 孙筱雅,范耿.中国医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0(5):330-332.

[11] Winning T,Townsend G.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dental education:what′s the evidence for and against…and is it worth the effort?[J].Aust Dent J,2007,52(1):2-9.

[12] Whelan GP,Boulet JR,Mckinley DW,et al.Scoring standardized patient examinations: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ECFMG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CSA)[J].Med Teach,2005,27(3):200-206.

[13] 高苹,雷红,吴小燕,等.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2(4):106-107.

[14] 张宏.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8(18):51.

[15] 盛瑶环,曾祥福,刘佛林.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6,90(29):41-42.

医学模式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教学模式 改革

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在后期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加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对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强化。在临床专业的大后期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将医德与医术有机发挥和结合,做到精益求精,德能高上。

一、医学教育的现状

1.招生规模与教学病人的影响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招生专业的增加,原本的实习单位逐渐出现实习生人数多、教学压力大、带教老师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法律知识的普及,病人对知情权、隐私权要求越来越高,临床教学医院将病人的病情示教给学生的做法遇到了法律的挑战,病人往往不愿合作,导致教学病人相对缺乏,给临床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传统教学模式的存在

教学手段与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主线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理论脱离实际。长期以来盛行“灌输式”“填鸭式”传授教学法落后,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因此,必须更新教学手段。

3.临床教学意识的程度

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医院教学意识不强,有重医疗、轻教学、轻科研的现象。繁重的医疗工作造成临床教师很少有时间开展教研活动,对教学工作满足于应付。医院“全成本合算”“病人选医生”的医疗模式的开展,临床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医疗上,对实习生是“重使用、轻带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对此,医院要进一步更新观念,采取有利措施,鼓励临床教师从事教学,同时与职称、奖金挂钩,正确处理医疗与教学的关系。

4.教学基地的经费投入

由于医院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加之教学投资长见效,不少医院用于教学的投资严重不足。因此除学校要逐年增加教学基地投资外,医院本身每年应拿出医疗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教学。形成医教相长、共同促进的新局面。

5.教师队伍与素质的建设

目前,本科院校占领了大部分优秀医疗资源,医学专科教学基地教师素质相对较低,部分教师带教意识不强,带教经验不足,带教水平不高,动作不规,考核不严格,让学生顺利过关。因此,需加强医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师资水平;优化考核制度,加强学校与教学医院的联系与管理。

本课题以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从医学专科层次探讨临床后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逐步提高专科临床后期教学质量提供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医学水平发达国家,如美、德、法等国的医学教育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并着重临床后期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美国是当今世界医学中心,对医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特别重视临床后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德国医学教育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注重临床前期课程与后期教学的融会贯通,同时因其治学严谨,在临床后期中对学生考核要求严格,每年都会淘汰一批不合医学生。法国医学教育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践,进入临床后期教育早,体现临床教育模式的实质。医学水平发达国家都以临床后期教育为重点,培养出实用型医学人才。

我国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由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组成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其优点是能体现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完整性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方便了教学的实施和管理,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体现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互相脱节的缺点。因此,我国逐步探索新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临床后期教学方法:包括有实行基础与临床整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分散教学,早期接触病人,提高临床后期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推广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临床实践教育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重视临床后期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后期教学模式的改革

随着全国教育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完善,医学教育也需要进一步完成改革。首先需要了解师资队伍素质,了解教学模式,了解学生考核成绩,收集学生对带教老师及教学医院的评价,最后进行整理信息、总结并分析。对临床教学的师资队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学生管理、学生反馈信息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

(1)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了解教师的学历、工作经验、继续教育等情况,视情况对教师进行培训与进修。

(2)调研了解当前的教学模式,了解临床后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后期学习过程中注重发散思维,改变思维方式。师生之间多多相互提问,相互谈论,加深知识经验。

(3)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对包括专业知识、思想教育、学生考核成绩在内的情况有所掌握。

(4)加强学院与附属医院的联系,控制合适的学生规模。同时注重加强对医学生的培养。在后期的实习过程中,要明确实习医师的规范标准和原则,坚持“实践是检验正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主动创新实践,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中共中央明确指出,医学高专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为基层和广大新农村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为农村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实用性临床医学人才。实用性医学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医学生的临床后期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在医学教育的改革形势状况下,结合我院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认真分析研讨后得出临床后期教学模式的改革实在必行。在学院后期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学生自我的提升,方能培养出优秀的临床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翁孝刚,张慧勇.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后期教学模式的思考[J].医学教育和管理,2011,21(5):442-443.

[2]张力,唐乾利,李杰辉.PBL教学法在中医外科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011(1):97-100.

医学模式的本质范文4

关键词:口腔医学;独立学院;教育改革;培养目标

为满足社会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和医疗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型口腔人才,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构建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推进高等口腔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课题。

1 独立学院本科适应型口腔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背景

医学院校"流水线式"的本科应用型口腔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我们认清传统的培养观念;敢于批判其中的错误观念,更好的迎合现代社会背景下日益增长的群众需求,完善新型培养模式观念的转变,吸收传统的培养模式的精华,滋养改革后的培养模式;尊重人才,广纳贤士,强大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

1.1目前独立学院培养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口腔教育以五年制本科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不够强,无法适应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局面。因此,结合我院面向基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实用型口腔人才的新模式,以适应当今社会的新需要,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

1.2目前独立学院强大的师资力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院"尊重人才,广纳贤士"加强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心理发展过程,能更好的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尊重学生。重视对口腔科师资队伍的培养,实施科学合理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会议,交流教学经验。建立教学小组,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模范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在集体中不断成长。目前已形成一支具有过硬教学本领的师资队伍,面向本科、专科、研究生授课。

2 独立学院本科适应型口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概述

2.1独立学院本科适应型口腔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内容 在原有的课程设计基础上,更新了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部分前伸与医学基础课程交叉融合,使知识结构趋向合理。实施"三早方针"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树立临床意识,早拥有医生的责任心。开展以技能实验中心为依托的临床前教学模式改革。建立集口腔内科、外科、修复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口腔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探索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医德医风建设到实践技能训练,由导师全程负责。全面改革书面考试方法,增加实际能力现场考核,在实习的不同阶段进行技能考核总结,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结合书面考试情况进行综合素质鉴定。将毕业考试与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认证考试相衔接,提高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

2.2独立学院本科适应型口腔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目标 确立将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三方面相结合,全面发面展的思想,建立完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最终目标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素质为基础,能力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培养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优秀实用型口腔人才。

3 独立学院本科适应型口腔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的创新与效果

独立学院为了培养新型适应型口腔人才,构建该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建立理论技能的考试模式将实践能力纳入学生考评量化标准。采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灵活运用CBL、PBL、讨论式、参与式、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传统的培养模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实施于相应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很好的进入医生的角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阅文献、并解决问题。

4 独立学院本科适应型口腔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总结与评价

口腔医学独立学院本科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独特的办学形式,是我国办学体制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1-2]。口腔医学的特点恰恰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所谓实用型人才:一般认为是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很好地胜任城乡基层卫生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3]。所以,我们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现状,"重理论、重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院口腔医学专业的人才,输送到辽宁、北京、天津等全国各地,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口腔专业已成为医疗学院的特色专业。在口腔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素质教育贯彻始终,不断改革完善旧模式,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边专,台保军.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教学方法的探讨[J].口腔医学研究,2003,19(3).

医学模式的本质范文5

关键词:“5+3”一体化;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长学制

一我国七年制办学成果及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试行七年制医学教育,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方式[1],这种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培养的模式使得七年制毕业生在医疗、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都比五年制毕业生有较强优势[2]。七年制医学教育是带有研究生教育性质的长学制本科教育,国内的培养方式以“5+2”和“4+3”分段培养模式为主。“5+2”模式的本科段和普通5年制的培养过程一致,但硕士段则比专业学位研究生少1年,导致临床实践时间偏少,科研水平不高。“4+3”模式的本科段减少了1年,进而缩短了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的时问,与七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有所偏颇[3]。

二我国“5+3”一体化研究现状

2015年以来,原七年制办学院校在积极借鉴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总结本校七年制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各院校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南京医科大学通过进一步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三模块”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4];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建立七大课程群,包括公共基础、人文社会、卫生与健康、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实践技能、拓展课程等[5]。对生物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进行了横向整合和模块整合,同时还构建了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首都医科大学将硕士学位课程全部纳入到通科培养阶段统筹完成,为学生进入后期硕士专业学位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阶段进行临床能力培养与科学研究留下充足的时间[6]。

三“5+3”一体化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充分体现长学制医学教育的优势

长学制医学教育生属于优质生源,但当前的“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套到就业后的社会认可度、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来说,均没有体现出长学制教育的优势。

(二)课程设置融通整合不足,“5+3”一体化核心要求体现不够

“5+3”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有新的思考、质的突破,要重组基础和临床的知识体系,将基础课程、临床课程、人文课程融为一体;在大一阶段引入临床导论课程,并设置“临床导师”制,在导师的引领下,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循序渐进地完成本科到硕士阶段的过渡;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出层次性和实效性。

(三)临床实践训练安排重复、科学研究训练不足

按照国家要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轮转时间为33个月,其中部分内容与第5年的临床实习内容重复,同时也造成硕士阶段课程学习时间和接受导师指导时间、科学研究时间的不足。这就需要将两部分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减少重复、补充不足。

(四)多部门管理缺少整体统筹,质量评价有待加强

“5+3”中的“5”归口学校教务部门管理,“3”的阶段归研究生部门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则由培训基地负责管理,多部门介入造成职责不清、工作衔接不紧密,有必要建立一套更为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

四对“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一)创新培养模式

定位“医教协同、能力导向、融通整合、立足转化”,构建以本科入学为起点,以硕士研究生毕业为目标,实现本科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无缝对接的“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二)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以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按照“学科知识整合、基础临床融通、本科研究生课程合理打通、通科二级轮转安排有效衔接”的原则,构建五大整合课程群: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医学人文整合课程、公共卫生整合课程、医学科研整合课程、临床技能整合课程,强调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培养,促进在本科阶段注入医学科研要求,为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倡导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强化理论与实际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临床思维与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临床医师。

(四)加强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是临床医生的核心能力。设立“临床导师”,早期接触临床;利用模拟教学对学生进行临床操作技能的初步训练;合理使用标准化病人,用于临床见习阶段培训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增进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设置“临床技能训练周”;技能中心设置“开放日”;临床实习阶段设置“自主选科实习”。构建出由早期接触临床、临床技能训练、实习轮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临床能力培养体系。

(五)加强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

“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要将科研素质和能力训练贯穿在各个教学阶段,重视全过程科研能力的培养。设立“基础导师”、开设科研类课程、实施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等措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基础教学阶段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申报各类学生科研项目,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在临床教学阶段,将科研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重点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和能力。

医学模式的本质范文6

关键词: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包括兴趣、爱好和品格等,是一种热爱自然,积极向上,正直高洁的精神状态。[1]随着21世纪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要求现代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应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北美于1945年发表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红书》(The Red Book),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人文素质教育。[2]近20年来,西方国家对人文素质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建立了相对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3]在我国,临床八年制医学教育(本、硕、博连读,以下简称八年制)主要培养少数高层次医学人才,从根本上讲是医学精英教育,因此在实践中更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由于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开展较晚且开展院校不多,其人文素质教育处在探索阶段,主要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与长期以来我国“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的观念有关。为了更好的开展临床八年制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研究探讨一套系统的临床八年制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一、研究方法

在前期的文献回顾和现状调查基础上,采用Delphi法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三轮专家问卷咨询,得到专家对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意见,技术路线见图1。

(一)成立专家预测小组

专家预测小组成员有6名,分别从事医学教育管理、临床医学教学、医学教育研究、临床医学管理。预测小组的专家进行了框架的拟定,问卷的编制并选择咨询专家,依据咨询专家的回复,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统计、分析、整理。

(二)初步制定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方案

在对多个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有关临床八年制医学生培养及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和已开展的对13所临床八年制医学生(共375人)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拟定了培养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意见。经过来自9所开展临床八年制医学教育的专家进行座谈会的认证,初步形成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模式框架。临床八年制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框架图见图2。

(三)形成第一轮问卷

结合文献回顾、本校现状调查,按照拟定的原则初步制订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形成第一轮问卷。

(四)选择咨询专家

1. 选择专家的条件:在形成第一轮问卷的同时,本研究在考虑专家的基本条件(包括学历、工作形式、职称、专业)的基础上结合经验选择方式聘请咨询专家。这些专家包括医学教育管理者、医学教育研究者、基础医学教师、临床医学教师、医学院校教学督导。他们在医学教育研究、课堂教学或教育管理等方面具备多年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可多角度、较全面提供意见。

2. 确定专家的人数:德菲尔法专家人数以15-50名为宜,为保证应答人数且避免人数过多导致不易组织,本研究最终确定咨询专家人数为50名。

3. 专家构成情况:选择的专家分别来自不同的医学院校,主要从事医学教育管理、医学教育研究、医学教学、学校教学督导,所选专家大部分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且多数为硕士或博士生导师。

(五)问卷轮回和分析

将第一轮问卷邮寄给各位咨询专家,专家填写完后寄回,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对第一轮问卷进行修订并形成第二轮问卷;第二轮问卷形成并收回后再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统计结果修订问卷后,形成第三轮问卷。本课题根据德尔菲法的统计学标准和统计结果,共进行了三轮问卷咨询。

第一轮向9所设置临床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学校专家发放了关于课程设置、教学形式、隐形人文环境、师资教学、考核方式情况的调查问卷。听取专家意见,整理出以下几点有争议的问题:①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如何定位?②在临床八年制医学生医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有何区别?③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课程时间和教学形式如何设置?④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如何评价?结合本校实地调研情况并综合考虑专家意见,基本确定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指标,并通过修改第二轮咨询和第三轮咨询,得出最后结果。

二、研究结果

(一)建立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根据三轮专家咨询结果,初步确定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包括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各级指标组成及所占比例,具体见表1。

(二)构建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1. 确立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分为内容设置、时间设置和教学形式,根据三轮专家咨询结果进行了课程内容、时间、及教学形式的的设置,具体见表2。

2. 初步制定了临床八年制人文素质评价指标

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医学专业课程教育,能够简单的用考试来衡量和评价,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制定一套符合人文素质培养规律的评价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三轮专家咨询结果,各级人文素质评价指标组成及所占比例具体见表3。

(三)专家的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

第1轮咨询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8份,有效问卷46份,回收率及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6%,95.8%。第二轮咨询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8份,均为有效问卷。

专家权威程度采用专家自我评价的方式确定,用专家权威系数Cr表示,包括判断系数Ca(专家对指标作出判断的依据)和熟悉系数Cs(专家对咨询内容的熟悉程度)。计算公式为Cr=(Ca+Cs)/2。本研究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7878,判断系数0.8715,熟悉系数为0.7043。一般认为结果>0.7为可接受信度[4],说明结果的可靠性较强。

三、讨论

教育部对临床八年制医学生教育的总体要求为“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但是并未具体提出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要求。培养目标是填充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框架下具体内容的指南针,即在培养目标的引导下,才能进一步有针对性的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模式和选择师资。因此,本研究将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作为首要内容来研究,经过问卷调查和三轮专家咨询,确定了人文素质教育2个一级培养目标、7个二级目标和17个三级目标,并得出了各级培养目标的构成比例。其将比较笼统的培养目标细化,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更好的指导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和实施,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除了内容的设置,本研究对课程时间进行了调整,整个课程体系共花费5年的时间,分阶段进行,既保证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又不影响后期医学课程的开展。在教学形式设置方面,摒弃了以理论讲课为主的传统教学形式,通过名家讲座、网络课程、实践调查、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形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本研究初步进行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的研究和设置,用来测评学生在新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的学习效果,以完善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和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开展。

当然,作为一个新的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内各招收八年制的医学院校都没有此类教育模式构建的经验。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深度和广度,课题研究的结果是否可以长期进行下去,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是否合理,都有待实践给予证明。

参考文献:

[1] 陈培刚.关于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02,4(1):62-63.

[2] 郭健.哈佛大学发展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