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范例6篇

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

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社区老年慢性病

在老龄化程度逐渐加重的背景下,老年慢性病发生率显著增长,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相关研究表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较多,约为2.49亿人,其中不同程度慢性病的患者较多,近1.8亿人[1]。目前,多项研究表明,通过对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可以改善治疗及预后,其中家庭护理发挥了显著优势,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我国继续发展护理,在护理的基础上落实科学管理方案,提出发展新的护理领域,将相关护理服务延伸到社区、家庭,进而帮助患者更多享受优质护理服务。研究显示,传统延续护理模式单一,在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满足患者需求[2]。“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满足了患者个性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因此,在护理社区健康管理老年慢性病患者时,应该重点提高患者对慢性病的意识,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改变他们的生活行为[3]。

1.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背景及不足

慢性病问题逐渐显现,护理行业人力、财力等资源的缺乏已成为卫生领域的主要矛盾。相关研究显示[4],传统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以医院和疾病为中心)一直难以满足患者长期和持续的护理需求。中国产业调研网的护理研究发展前景调查报告认为,在许多城市,由于护理人员基本没有专门培训和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工作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工作的发展。

2.“互联网+”的意义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即为“互联网+”,通过优化整合配置,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将创新成果整合,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实现社会领域的有效发展。“互联网+”的长期发展使企业创新前景持久[5]。在此背景下,护理人员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结合互联网平台、网络通信技术,灵活掌握并利用物联网高黏性及影响力,克服困难,更好地服务社会。在中国“互联网+”的推动下,各行业都有了移动支付、媒体教育、电子商务等新功能。互联网技术是21世纪的一种新态度,代表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通过传统产业与网络技术的紧密结合,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大科研项目,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前进的宏伟姿态。目前,“互联网+”在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应用价值逐渐显现,且应用更加广泛。然而,“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的定义尚未得到统一。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辅助家庭护理,将其应用至家庭护理中,可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实现“互联网+”和家庭护理的有机结合[6]。

3.家庭护理管理工作中“互联网+”的应用问题

3.1认识不足

受传统护理管理理念的影响,社区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一种惯性思维,对“互联网+”的技术意义持抵制和怀疑态度,甚至认为智能服务不能达到手工服务的舒适水平,不能接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效率。

3.2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并不开放

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决定了社区管理要对外敞开大门,形成良好管理模式,才能提升慢性病管理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显示,有些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并不开放,相关管理体系不完善,不能利用新技术进行创新,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发展。

3.3技术支持不足

虽然互联网技术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但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应用“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过程中,技术方面费用较高,使护理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遇到障碍。

4.“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

在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价值由于免疫功能、生理功能下降,老年人出现代谢失衡、多器官和组织功能下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慢性疾病高发。研究显示[6],老年人的慢性疾病病情容易反复,难以治愈,导致患者长期出现疾病及相关并发症,消极对待疾病,影响机体健康。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是社区老年人常见的疾病,难以完全治愈,会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在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过程中,有必要重视日常维护,为其提供高质量医疗保健。然而,社区中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不足,不利于管理的顺利开展。在社区内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可结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体检结果进行详细说明,强调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解释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包括饮食、体重控制、工作和休息安排、锻炼等[7]。在“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下,由社区医院的医务人员参与,成立家庭护理团队,开展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社区护理人员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促进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患者能够继续获得高质量的健康管理服务。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在线实时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在线咨询服务,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疾病认识程度,进而实现更好的健康管理效果[8]。在此基础上,建立“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打破空间边界,克服时间障碍;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患者、医生和医院的有效交流,并通过互联网及时更新和交流数据。在大数据分析的指导下,医生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诊断、治疗、护理等服务。

5.“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5.1“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发展趋势

“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的应用可以向基层辐射高质量的护理资源。建立网络护理团队,帮助老年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和家庭环境中获得专业的护理服务,结合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实际状况,由具有丰富慢性病治疗经验的护士、心理顾问、医生、营养师共同参与,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护理需求[9]。未来,在“互联网+”的趋势下,“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应用优势将无可替代。过去,传统的医疗服务无法满足现阶段护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和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形成打破了传统线下医疗的时空障碍,给健康管理服务带来了惊天动地的变化。确保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准确地掌握患者的病情描述,并结合实际为其指导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方案,提升患者满意度。因此,我们要在结合当前的国情、医疗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10]。

5.2“互联网+”模式的探索

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及推广,慢性病的管理正处于探索性阶段,管理的标准化医疗服务模式尚未建立,当前卫生管理过程中,相关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等问题仍是亟待解决的重点。各种卫生管理服务机构积极应用“互联网+”模式,在各个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成果显著。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社区医生APP用于绑定患者的个人信息,引导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掌握血糖仪和血压监测仪的使用方法,连接血糖仪和血压监测仪至社区医生APP。监测血压、血糖、心率等指标,随后将相关监测结果上传到互联网信息平台,促进护理方案的优化与改进[11]。

5.3“互联网+医养结合”

“互联网+医养结合”在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管理中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模式。社区医院与当地医院合作构建“互联网+医养结合”模式,加强医院、社区、家庭之间的联系,共同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互联网+医养结合”的模式下,需要优化和整合所有资源,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社区医院、地方医院、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建立老年慢性病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网络模式的价值,使社区中更多老年慢性病患者受益。在“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下,社区医院可以与患者家属密切联系,使患者获得专业护理服务,有效提高患者健康管理水平,保持身心健康,对病情的稳定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6.“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应用的困境及解决办法

在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利用“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可以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医疗服务。然而,在网络模式的推广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对于网络模式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还需要各种类型的医疗服务应用程序(微信、QQ等)。然而,老年人很少能上网,不了解智能工具的使用情况(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也误解了网络医疗模式,接受度往往不高,而且难以积极参与管理,不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在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网络模式下,还存在着服务内容少、服务范围小等问题。在社区中,应加强慢性病健康管理网络模式的宣传,使患者全面了解网络医学模式。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帮助患者掌握微信、医疗服务APP的应用方法。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寻求患者家属的协助与合作,指导网上咨询、网上药品购买、预约登记,进一步扩大网络模式的服务范围。

7.“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创新系统设计原则

国务院提出,家庭护理产业作为新产业,应符合“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优势,促进互联网消费部门发展生产领域,加快提高护理系统技术创新、服务质量、创新能力,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力。家庭护理行业应坚持改革创新的导向和市场需求,大力拓展互联网与护理系统技术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释放护理行业的潜力和力量,创建护理创新体系,促进护理模式转型升级。家庭护理行业应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以互联网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网络重要平台,最大限度优化护理系统资源配置,加快形成开放共享的新型经济社会经营模式;依托互联网带来的技术优势,坚持家庭护理系统设计的改革改造,指导护理模式和发展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在线护理平台远程运营的效率,创新提高网络化公共服务水平;建立“互联网+”先进思想,鼓励传统护理企业更新模式,积极利用互联网深度融合各种先进技术创新理论,进而更好地促进家庭护理系统创新,提高综合护理系统的支持力度;坚持安全有序的“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完善家庭护理系统的标准,严格遵守法律,建立和完善护理企业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加强护士的专业质量和安全意识,促进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和护理专业的有序发展,避免行业垄断;发展前瞻性布局,加强护理重点建设项目,将创新作为“互联网+”的突破点,带来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实现服务领域的跨时展。

8.“互联网+”家庭护理创新系统设计的未来发展

我国健康管理行业发展迅速,健康管理体检机构数量激增。与此同时,一些机构开始转型,加强学科基础设施,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地建立了一些国家卫生管理机构或协会。互联网的新形式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互联网作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使护理系统设计进一步完善。家庭护理的理念要延伸到全社会,使社会服务更加方便和普及,人人享受技术带来的优质服务。优化护理系统的资源配置,使线上线下的通信系统更加顺畅,达到最佳的服务状态,从而及时为人们提供服务。家庭护理应进一步开放和包容,优化服务环境,使家庭护理体系成为患者疾病控制的重要支撑。

结语

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范文2

这些移动医疗平台的想法是:通过每天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及时提醒并监督他们每天的用药和饮食,避免引发并发症。这种方式也可以为保险公司进行“控费”,从而激发保险公司为慢性病患者付费的意愿。这种模式在国外有先例,美国个人健康管理移动医疗公司WellDoc通过其打造的糖尿病管家系统帮助保险公司减少长期开支,保险公司愿意为用户支付超过100美元/月的费用,WellDoc则通过保险公司收费盈利。

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是件好事,但在中国能否行得通呢?从我国医疗体制来看,相比美国医保和商保的打通,美国商保付费比例已占30%,而在我国,90%的看病人群是医保付费,商保仅占不到5%,与医保是两个独立的体系。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没有利益诉求点,保险公司没有动力来为移动医疗买单。

“目前保险公司推出的糖尿病保险也只是短期险种,例如大特保为1年,糖尿病患者在1年之内不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或有并发症。因此,短期险种对糖尿病人群并无多大意义。”一位保险相关人士认为,但如果设计为周期长的险种,保险公司会非常谨慎,怕赔不起。 糖尿病APP市场或面临洗牌?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持续发酵,慢性疾病管理引进互联网大数据手段已非新鲜事,而在慢病人群中,糖尿病存在发病人群大、控病达标率低等特点,因此有人还认为,糖尿病应是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中的重点。在第六届肠促胰素论坛中,专家认为,目前运用互联网手段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包括糖尿病在内慢病管理质量和效率,但在今年有很多软件可能因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而“夭折”,另外横向延伸与保险合作,或为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控糖更方便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到4.15亿,预计到2040年或达6.42亿,其中在我国,糖尿病发病人群已超过1亿人,但其中仅25.8%患者治疗达标。不过在行业人士看来,由于糖尿病患者人数多、病情延续时间长及医患交流频繁等特点,因此容易成为互联网医疗聚焦的热点。

据了解,国外部分糖尿病APP已开始结合大数据进行应用,美国糖尿病协会主席Samuel Dagogo-Jack表示,在美国,患者用APP控制糖尿病是很流行的,例如有些APP,患者对着食物拍照上传,APP就会显示这个食物的热量,并提醒是否适合患者食用,另外还有些APP能依据患者当下血糖数据和胰岛素的剂量进行计算,然后提醒患者目前打多少胰岛素合适等。

在医院专家眼中,这类软件是否对糖尿病控制起到良好效果?据了解,此前已有医疗机构就使用糖尿病APP进行患者管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代谢病医院院长陈莉明表示,2014年8月应用糖尿病移动管理程序后,糖尿病患者院外管理差和治疗依从性低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国际糖尿病联盟副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向记者表示,虽然国内尚未开展较为严谨的糖尿病APP管理临床实验,但是国外有部分研究论文已经指出,经过对照实验发现,使用APP的患者,在预防糖尿病发生以及管理糖尿病方面的达标率方面,都比未使用APP组的要高,“而在使用APP管理这方面,我们医院也在做一些尝试”。

纪立农表示,就中国和印度而言,由于医疗资源有限,且患者数量多分布广,因此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去提高管理效率是目前比较有前景的发展方向,“患者与医生交流的时间短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痛点,而互联网APP的介入就可缓解这个问题,增加患者与医生交流时间,患者从而获得较好的管理”。

部分APP今年或“洗牌出局”

庞大及可预期的市场,自然会有创业者“蜂拥而至”。记者通过手机“APP商店”以糖尿病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发现符合结果的APP就有437个(而实际数字或比这个还高),其中排名前十的APP大多能提供饮食运动数据统计、血糖数据管理及医患交流等服务。

抛出概念、产品上线揽用户、宣布融资……这种移动互联网的生态模式也在糖尿病APP领域也是“通用”的,据了解,在2015年,掌上糖医、微糖、悦糖等公司已完成融资,当然,看似热闹且庞大的糖尿病APP市场,优胜劣汰也是必然规律,专家分析,“洗牌”很有可能就发生在今年。

纪立农坦言:“此前曾希望跟我们医院合作的APP公司少说不下10多家,但绝大部分我还是拒绝了,对我们医生来说,我们更愿意参与一些今后有发展前景的APP开发合作。”

他表示,糖尿病管理APP数目众多,但其中很多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他还预计,这批APP如果缺少资金支持或未能及时整合,很多一部分可能在今年会夭折。“当然,有明确盈利模式的APP还是能生存的,但这些APP数目少之又少”。

另外,虽然糖尿病APP可以“一对多”的形式将患者分组管理提高效率,但是由于功能和程序开发尚未完善,软件不能“分辨”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尤其在咨询上医生往往要面临一名医生面对N名患者的局面,因此容易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不能为真正有需求的患者提供服务。

纪立农坦言:“如果用现在的APP管理20个患者,对于一个医生的时间来说是没有问题,然而如果要去管200个人,这就有很大的困难。因此一个好的糖尿病管理APP,应该要有具备大数据筛选性。”

纪立农表示,真正理想的APP是可以对患者各项数据监控,例如1000名受管理的患者中,把真正需要医生介入管理的患者通过大数据等形式进行计算挑选出来,让医生对其进行疾病干预,这样“既让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也能节省医生的管理时间”。

横向延伸保险或为趋势

“缺乏可持续发展模式”虽然是目前糖尿病APP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通过第三方服务而获得补偿,这也许是未来的发展道路。对此纪立农认为,延伸至保险服务或为糖尿病APP日后发展趋势。

“例如保险公司设计一个关于糖尿病的险种中,就涉及到糖尿病APP管理的服务,APP通过各种监控干预措施来延缓患者并发症发生,从而激发保险公司为糖尿病患者付费的意愿,同时也让糖尿病APP有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据了解,实际上在去年已有互联网医疗或保险平合国内外保险公司,推出如“退糖鼓”、“糖小贝”等与糖尿病相关的疾病保险,不过中国人寿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所存在的保险险种属于短期险种,对长期控病的患者来说是杯水车薪;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糖尿病并发症目前的发生概率大,难满足保险公司的利益诉求,“保费太高,消费者不买;保费太低,保险公司有可能亏本;因此APP能否与保险相结合,如何发展,还需要看政策和市场等变化。” 商保如何买好这份单?

在今年的“糖尿病教育管理创新支付高峰论坛”会上,来自移动健康研究专家、糖尿病学术专家、教育和管理专家、保险行业研究专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各界媒体代表、医药企业代表、移动医疗创业者和资本机构代表等以嘉宾对话方式从分级诊疗落地实践的背景“糖尿病教育管理的推进,创新支付的必要性”,“糖尿病教育管理社会价值和公共价值的评估及创新支付的困难与障碍”以及“创新支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和协作方向”,深入探讨了糖尿病教育管理创新支付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呼吁社会公众关注糖尿病教育管理的价值,关注糖尿病教育管理的创新支付,关注糖尿病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分级诊疗落地实践背景下糖尿病教育管理推进创新支付的必要性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与管理学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

1、很多数据都显示,真正控制血糖好的患者是那些定期到医院测血糖的患者,他们能够把血糖控制好,经过良好管理,相关的治疗费用就会降低。

2、以前,慢病管理在基层的质量没法考核,可是有了移动医疗,也就有了考核的手段。

健康报总编,移动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 周冰:

1、互联网不可能把普通人变成医生,变成有能力可以提供医疗服务的人,事实上互联网只是能让现有的医生资源更多地释放他的服务,可以让现有的医生更多更有效率地来为社会服务。

2、互联网时代,大家很多时候是在免费享受信息。在医疗服务领域由医生免费提供这样的信息显然是不符合这个规律,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有一个支付的概念。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林:

1、其实不是保险愿意不愿意付的,也不是歧视慢病管理。作为保险公司来讲,慢病管理是一个机会。

2、保险公司介入慢病管理存在一些困难。第一点就是商业保险公司目前的市场空间很小。如果政策能够放开,把商保空间放出来,商业保险会更多涉及很多多元化的保险产品。我们愿意在政府的引导下去发挥我们的效率高的优势。

3、有了这个空间以后,我们也需要信息的共享。让保险公司了解用户的相关信息,做好服务方案的设计,这样才能够达到国家提出来建设一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的目标。

4、面对自付保费的人群,我们怎么去做糖尿病保险?其实可以涵盖健康管理,包括日常的提供数据收集,通过APP的方式不断提醒用户用药等。实际上,我们现在与掌上糖医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方面,掌上糖医的app为患者的自我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另一方面,我们也从掌上糖医方面获取了很多的数据。并且,我们与掌上糖医合作,也为他们带来了支付方面的解决方案。

5、医改层面都希望决策能够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机制,保险是支付方,我们希望有一种机制,无论是服务方还是患者还是药品供应方或者相关各方的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第二,保险提供了一些工具,这些工具不见得保险自己做的,但是这些工具要能够让服务方和患者方沟通起来。

糖尿病教育管理社会价值和公共价值的评估及创新支付的困难与障碍

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主任、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陈伟教授:

1、糖尿病管理的第一个痛点是,患者的血糖管理没有跟真正的生活管理结合在一起。

2、第二个痛点是医生没有真正纳入患者的血糖管理中来。

3、目前所有的管理服务都是不收费的,不收费的带来的后果是,患者不珍惜医生的服务,医生不甘愿自己的价值被低估。

4、在技术层面,目前的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没有精细化的水平,这使得我们的很多水平是比较苍白的情况,因此我觉得如何去把社会力量,app模式,把糖尿病患者的利益,更重要一点如果不把医生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掌上糖医创始人CEO匡明:

1、移动医疗时代,糖尿病的患者教育实现了便利的、个性化的需求。

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范文3

2015年12月16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到,“去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这里举行,推动了网络创客、网上医院、智慧旅游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让这个白墙黛瓦的千年古镇焕发出了新的魅力”。

这家得到点赞的网上医院,就是在2015年12月7日开业运营的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

足不出户就能问诊拿药

“根据你在线上提供的检查化验资料来看,你的病情很稳定,可以继续按原来的方案吃药治疗。”2015年12月1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王建安通过乌镇互联网医院平台,对身在桐乡家中的黄女士进行了一次远程复诊。

“两年前,我在做胃镜的时候,突然感到胸口剧痛,是王院长把我从鬼门关前拉回来了。”黄女士说,突发心梗的她经过紧急心肺复苏以及急诊介入手术转危为安,尽管身体恢复得不错,但她还需要定期去医院复诊和开药。

“每次一想到要去医院拿药我就心情压抑,满眼都是望不到头的队伍。”感慨挂号太难的黄女士如今在家上网就可以轻松复诊,甚至足不出户就能拿到药物。

目前,浙江省食药监局已将乌镇互联网医院作为电子处方的试点。医生在线诊断后,为患者开具电子处方和医嘱,患者可凭借电子处方获得药品。

乌镇互联网医院已经和中国最大的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国药集团签订了药品配送协议,患者可以到离家最近的国药药房自行取药,或等待配送上门。

在线诊疗结束后,王建安在办公室用鼠标按下保存键,便开出了全国首张电子处方;而黄女士在手机上完成付款后,2015年12月12日一早,两盒治疗心绞痛、心梗的药物便被配送到黄女士手中。

预约―在线诊疗―在线处方―在线医嘱―付费―药品配送,这一系列环节的完成,让王建安和黄女士成为乌镇互联网医院正式运营后首次体验诊疗全流程的医生与患者。

“在远程视频会诊系统下,医生与患者在线就医的全流程首次实现闭环,这是中国互联网医疗一个重大突破。”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这一行为相当于第一次推开了互联网与医疗之间的“玻璃窗”。

为确保在线诊疗的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乌镇互联网医院平台目前主要为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提供在线咨询和复诊服务。患者在实体医院取得检查检验报告并获得初步诊断,或者与医生已经有过线下面诊,就可以在乌镇互联网医院平台上提出复诊请求。

“中国目前的心血管病患者人数正呈现上升趋势,平均每5个成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病。因此我们尝试互联网诊疗,对于医患双方都有很大意义。”王建安说,尤其是在一些慢病患者的复诊方面,互联网平台对于医生效率、患者就医便捷以及医患匹配度都能起到提升作用。

分级诊疗“样板间”

30多年来,我国医疗改革始终希望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富有效率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然而,对于各国政府来说,这都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

导致百姓看病难的关键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和医疗资源配置失衡,而解决之道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分级诊疗体制,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难易程度,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的治疗工作。

为有效推进分级诊疗相关政策落地,国家卫计委于2014年12月1日下发《关于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未来已经确诊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不能直接到大医院看病,必须先经基层医疗机构诊治,只有在病情控制不理想或达到转诊标准时,方可上转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治疗。

虽然分级诊疗已是大势所趋,且这两种慢性疾病已经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治疗方式,但仍有不少人担心,基层医疗机构能够胜任如此庞大的慢病管理工作吗?如果基层医生不能完全满足治疗需求,病人该如何快速有效得到进一步治疗建议?

如果说解决公众看病难的核心在于构建分级诊疗制度,那么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便在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培育众多可供信任的基层医生。

那么如何才能让广大患者“足不出县”也可获得具有专家支持的治疗建议?怎样帮助广大基层医生得到“面对面”的专业培训机会?一个联通全国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医院可能是个有效途径。

乌镇互联网医院就是这样一间国家分级诊疗“样板间”――它是桐乡市政府主导的“互联网+”项目,也是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的重大项目”,并拿到了国家卫计委正式批文。

相关政策规定,一切医疗行为必须依托于实体医疗机构。因此,乌镇互联网医院也无例外地挂靠于当地一所二级乙等医院――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

作为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虽然坐落桐乡,但它却可以通过互联网联通全国各级医院的医生与患者,形成一个辐射全国的医疗服务平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医生主要来自于由挂号网搭建的微医集团。2015年3月,挂号网宣布启动微医集团项目,当时包括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奖的吴孟超院士和国医大师P国维在内的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在互联网平台上率先组建专家团,以团队协作的方式服务患者,辅导团队成员。

在成为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合建方之后,微医集团上活跃着的5000个跨区域、同学科医生协作组织,将继续以多点执业的方式面向全国患者提供服务。甚至连这家互联网医院的院长都是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张群华兼任的。

“在我们这个平台上,有数千只‘同病种、跨区域’的专家团队,大家通过团队医疗的方式彼此相连。”张群华介绍说,每个团队由一个顶尖专家做首席带头人,通过组建一个跨医院、跨区域的队伍,打造分级诊疗的“互联网模式”。

平台为每个专家团队配有分诊组,一旦收到患者的对症需求,分诊组会依病情疑难程度和地域特点,安排专家组中不同级别的医生提供医疗服务,实现有效精准的导诊和分诊。“这种模式是通过学科带头人到团队专家再到基层责任医生,组成一个协同的服务组织,为亿万家庭提供‘健康看门人’的服务。”张群华表示。

除了可以实现医生们的在线讨论与远程辅导,这个平台还可以在对症分诊的前提下,帮助患者就近找到医生,实现基层首诊;而当基层医生遇到疑难病症时,他们可以随时申请团队成员进行远程指导,如果病情超出自身医疗服务能力,还可一键转诊,交给团队中的大专家来进行诊断与治疗。

智慧城市代表作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乌镇互联网医院被作为“智慧乌镇”的典型代表推荐亮相。

谈到打造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初衷,桐乡市市长盛勇军表示,2014年世界首届互联网大会召开后,乌镇作为大会永久举办地蜚声国际,桐乡市政府也开始谋划互联网与行业结合的创新发展。

自“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如何借助互联网改变中国医疗难题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

国务院在2015年7月4日和9月11日先后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均明确提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

于是,一直致力打造“智慧城市”的桐乡市政府便将“互联网+医疗”视为一项民生工程。

“从国务院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到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实行网络强国战略,如何借力互联网实现‘健康中国梦’已成为一个时代主题。”盛勇军告诉记者,先行先试的乌镇互联网医院,便是利用互联网创造性改善传统诊疗与就医方式的一次大胆探索。

“当前医疗面临着如资源分配不均等明显问题,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互联网推动医疗资源的整合,让百姓看病少些周折、多些便捷。”盛勇军说。

能否打通医保是关键

实际上,在乌镇互联网医院成立之前,已经有很多类似的“互联网+医院”的案例。

2015年3月,宁波云医院正式启动;同年6月,贵州启动了互联网医院试点。嗅觉灵敏的互联网巨头在这个领域的发力则要更早。腾讯和阿里分别在2014年推出“智慧医疗”和“未来医院”的概念。

和乌镇互联网医院一样,优化流程、预约挂号、网络支付,分级诊疗、家庭医生、慢病管理也是这些“互联网+医院”的主要卖点。可惜的是,相当一部分概念医院的运行情况并不理想。

以最早接入支付宝未来医院平台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为例,过去一年中,使用过支付宝“未来医院”服务进行挂号的患者仅为13%,而通过这一服务进行结算的患者仅占2.6%。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通过这种渠道无法实现医保实时结算。该院党政办副主任林辉曾对媒体表示,尽管很多用户反馈“未来医院”方便了大家的就医行为,但这些用户大多是自费患者。

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认为,此前国内的互联网医院一直处于同质化探索阶段,大多以预约、挂号等周边服务为主,一旦真正进入诊疗环节,就要面临政策限制以及医院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国家政策规定远程医疗必须由医疗机构来做,所以互联网医院的主体只能是医院。”史立臣表示,远程医疗会涉及利益分配问题,一旦分不清上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管理与利益,医院和医生不可能有动力打造并加入互联网医院,另外如果能否实现医保实时结算也是互联网医院的巨大掣肘。

在他看来,互联网医院要想真正落地,必须由政府牵头,形成一个区域的医疗资源共同体;或是让民营资本收购三甲医院,通过对接基层医院资源形成自己的医疗集团。

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范文4

1概述

自十报告中,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中国社会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以"互联网+"的形式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它正逐渐改变着普通人们的生活方式, "滴滴打车,饿了么,淘宝,大众,京东,携程"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互联网+"的典型企业,它几乎覆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层面。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构成消费主体的中产阶级,出生在上世纪70,80年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使用手机APP在网上购物,出行,旅游,休闲娱乐,订餐。他们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消费的中坚力量,他们旺盛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观念每年为中国社会创造出大量的GDP和就业岗位。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健康医疗保健对应他们来说已经不再遥远,进入"十三五"后我国的慢病和老龄化负担会越来越重,对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有全球最多的医疗机构98万家,去年的诊疗人次已经到了76个亿,这在全球都是没有的,所以唯有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变革才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10年医疗领域里的"互联网+"的市场将会迅速放大,在这里我想以一个医院信息化工作者的视角,谈一下"互联网+医疗"对医院工作模式的影响以及在此大环境下医院信息化建设应该如何与之相适应,因势利导助力医院建设。

2新的就医流程

目前"互联网+医疗"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预约挂号(门诊),转诊会诊平台(住院),医药店商,网络问诊,医药沟通随访,慢病管理等,业务主要发生在院前和院后。有代表性的典型企业有"微医集团(原挂号网),春雨医生,健康之路,趣医网",这些互联网公司通过搭建预约平台,双向转诊平台,问诊平台,将原先只有在医院(线下)才可能发生的医患联系搬到了线上,希望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解决困扰中国社会多年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现将"互联网+医疗"下的患者新的就医流程简述如下:

患者在感到身体不适后,先到预约平台预约到想就诊的医生,就诊前可以在在线问诊平台和医生提前咨询沟通,沟通后在线下按医患提前预定好的线下医院就诊并进行检查和诊疗,如果需要住院可以在问诊医生所就职的当地医院住院,如果病情较重,医生可以通过双向转诊会诊平台向他熟悉的上级医院,或者医联体内的医院发起远程会诊或者直接转诊,医生也可将患者送到区域内的手术中心进行手术后在返回当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以此实现分级诊疗),同时患者在就诊,住院期间所有的病历文书和医嘱信息上传到卫计委的居民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存档。患者在院内治疗得到康复后,进入慢病管理和院后随访流程,医患之间会过类似"杏树林,杏林医生,趣医院,微医"等平台建立患者院后的健康管理和养生服务,在患者本人授权后,由专业的健康管理医生和慢病管理医生或者社区医生根据患者居民健康档案中提供的信息,对患者的健康和疾病进行跟踪,以预防为主一旦有复发征兆可马上通过平台到当地线下医院就诊。同时签约医生应在居民健康档案中记录患者院后的身体状况和诊疗行为,供患者日后就诊时查阅。

3新模式的优劣分析

新模式给医院带来的好处,问题与思考:

好处一:预约平台,在线问诊拉近了医生和患者的距离,方便了长期就人群便捷就诊,复诊,但是也改变了到医院诊疗患者病源结构,原先新患者居多,现在复诊患者居多。

问题一:自2015.4.1日以来,安徽省在所有三甲医院推行限号和调价,即每个医生只能看20~30个号,每个号头费也由原来的几块钱调整到几十元,以起到分诊的目的,让一些小病的就诊人群,不用到大医院就诊而是就近在社区医院就诊,但是这也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由于限号的原因,患者在医院挂不到号,转而使用问诊平台线上与医生问诊,这个时候会发生费用,一般在60元以上,然后在到线下与医生见面诊疗,这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有可能使优质医疗成为有钱人的专享,不会使用网络的农村人群和弱势群体很难通过平台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因为除了一线大城市医院,一般医院的号头费大都在20~30元之间,刨去医院提成,门诊坐诊的号头收入要远远低于在线问诊的收入,这就容易导致一些医院的医生更愿意在线上接受患者的问诊,而不愿意在医院坐门诊,这对医院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思考一:医院在建设号源平台的时候不能将所有号源全部放到预约平台上,应该留一部分给到医院窗口就诊挂号的新就诊人群,同时要留一部分门诊号头给医联体医院。同时加强门诊坐诊医生的绩效考核,与坐诊医生的职称挂钩,提高门诊号头的医生提成比例。提高门诊优质医生的门诊出诊次数。

好处二:双向转诊会诊平台的建立为区域内的医联体医院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桥梁和便捷的手段,通过转诊会诊平台,下级医院可以从上级医院那里方便的获得技术支持,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同时也能从上级医院那里得到稳定的康复诊疗病源。上级医院也可以从下级医院那里获取优质的病源,而不是感冒发烧之内的小病,上级医院在对患者治疗后,待病情稍加稳定可以将患者转入下级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快病床周转率。

问题二:双向转诊平台只是一个工具,要真正的实现分级诊疗还需要面对许多实际的问题,下级医院在向上级医院转诊的时候会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床位住不上,一种是住不满,这就需要专门一个班子的人员去运营转诊会诊平台,协调各种资源。但是现在往往公立医院负责对外医疗部门的工作人员就2~3人,单靠医院自身的力量开展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医院往往寻求社会力量开展工作,现在国家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社会力量也积极介入互联网医疗,一旦互联网公司扼住了医疗大数据的入口,很有可能导致医院优质医生和病源的流失,站在医院角度来看怎么看都是对医院不利的,而且商业公司一定都是逐利的,如果优质医生和病源向收费更高场所流动,一样会增加民众的医疗负担。

思考二:医疗业务上大型公立医院应当高度重视双向转诊工作,为对外医疗部配备足够的人员进行运营(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协助,但是主动权一定要在医院自己手里),医院主导让大医院的上游医生走下去,把下游医生请上来,在医联体的上下游医院之间建立互利共赢的机制,让习惯成为自然,建立医院稳定的病源流,信息技术上会诊转诊平台应当走专网,而非公网,以保证数据安全,将医疗大数据的入口留在医院和政府手里。而非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市场去处理,医疗行业有别于其它行业的商业模式,不能完全套用其他行业成功的商业模式,否则很有可能走入另一个"以药养医"的逐利怪圈。

好处三:院后的健康管理是"互联网+医疗"中创造商业价值和健康增值服务的环节,在这个环节,可以做成医疗加保险的商业模式,因为院后患者已经康复,可以作为一个正常的自然人参与社会活动并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他所需要健康产品,院后发生的行为也可以引入商业行为,通过市场竞争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互联网公司可以与区域内的大型三甲医院合作,将他们纳入其线下医院,打造中国版的"凯撒医疗",患者在医院出院前根据患者实际身体状况推荐合适的医疗保险产品供有条件的患者选择,患者购买商业保险产品后与互联网公司签约的医生三公里内负责患者的一切健康问题,即尽量让患者在自家附近的医院或者诊所就诊,通过预防为主和慢病管理来降低医疗费用获利,最后将患者平均医疗成本降低于普通患者的10%~20%,以低成本配合高端的健康养生,体检吸引不同层次患者和人群进入其医疗生态体系,激活健康产业链。

问题三:现在有些建设医疗平台的互联网公司也在线下开设实体医院,这就有可能造成一个隐患,拥有医疗大数据的互联网公司利用其手中多年积累下的信息和渠道开设或收购医疗实体医院,击垮区域的其它医院形成垄断最后的结果还是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有可能导致患者医疗成本提高,患者医疗负担加重,应极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思考三:一定要在院后健康管理引入多家"互联网+医疗"公司形成竞争机制,国家应立法保护患者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以及所有诊疗信息包括转诊预约挂号信息未经患者本人授权不可作为商业用途。

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范文5

――首支部级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成立会报道

“组建至少1000名的医学或药W专家队伍、1000名基层医生的讲师队伍和1000名服务志愿者队伍,实现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的目标。”2017年4月12日,全国首支部级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队伍――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在京成立。这支志愿者队伍依托于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并协助基层卫生计生机构针对家庭和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的宣传服务,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和家庭保健能力,树立正确健康观和慢性病防治意识。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药政司、家庭司、宣传司,中华医学会,中国预防医学会等领导、著名慢性病专家、医药学专家及企业代表出席。该公益项目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办,施慧达药业集团协办。

姚宏文主任(中)主持摇旗仪式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姚宏文主任号召各方力量共同构建整合性慢病综合防控体系。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作为卫生计生宣传工作的主力军,一直致力于家庭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传播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观念,促进健康行为方式的形成。

最新数据显示,慢性病已成为国人健康的头号威胁。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每年约有1030万人,慢性病所占比例超过80%。以高血压为例,我国每年高血压医药费达400亿,其并发症的治疗费用更是惊人,给国家和广大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慢性病防控已成为我国面临的紧迫问题,而解决慢性病危害的根本在于有效的防控。构建全民参与、体系完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整合型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是我国慢性病防控的支撑基础。

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影响健康的最重要环境,社区是健康服务的最有力支撑,启动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及成立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就是希望以志愿服务为纽带,汇聚各方力量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和水平。当前我国健康信息传播面临很大问题。一是技术创新带来了健康信息传播渠道层出不穷,导致政府监管力量不足;二是健康信息传播泛滥,使人们难于甄别而无所适从。前有张悟本的“绿豆养生说”,后有魏则西事件,都给健康传播提出了挑战。13亿人的健康问题,绝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因此,我们启动了“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就是要通过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按照“严格准入、动态考评、统一管理、完善机制”的原则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充分发扬志愿精神,整合专家、医疗及社区服务机构、媒体等资源,开展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和谐的良好氛围,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要求,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我们中心和施慧达药业集团联合成立了“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志愿者队伍”,这是国内首个“家庭健康传播志愿公益项目”和志愿者队伍。即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汇聚1000名医药学专家、1000名慢性病防治及健康教育培训讲师和1000名服务志愿者,协助各级卫生计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促进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公众提高健康素养水平,提升慢性病防治成效,实现我国每年心脑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目标,降低疾病负担。这支志愿者团队将作为慢性病防治体系的有效补充,在医患之间搭建桥梁和纽带。一方面通过宣传、培训等活动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协助医生开展病例跟踪服务,改善治疗效果。

刘凤江:汇聚3000力量、实现1%目标

施慧达药业总经理、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刘凤江介绍了“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公益项目”的目标――计划用3年时间,达到“汇聚3000力量、实现1%目标”的愿景。即组建至少1000名的医学或药学专家队伍、1000名基层医生的讲师队伍和1000名服务志愿者队伍,实现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的目标。

具体而言,项目专业顾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医药学专业指导,对标准化的培训课程及课件制定进行指导;课题组指导专家设计慢性病治疗跟踪病例课题并指导研究。慢性病专业知识培训对基层医生和志愿者开展慢性病专业知识培训。讲师团由1000名基层医生构成,一方面通过健康科普大课堂开展慢性病防治教育和培训,定期或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防治教育,提高群众对慢性病防治的意识。另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对慢性病治疗跟踪病例课题研究,参与到项目课题组中,重点对高血压患者的跟踪治疗病例进行收集和分析。指导和促进慢性病患者定期检查和诊断,实现对慢性病患者的跟踪治疗和管理。

由1000名志愿者负责组织和邀请各级医生开展慢病防治讲座,内容主要为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知识普及等;协助医生开展慢性病防治,志愿者协助组织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生,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开展慢病防治培训和指导;搭建网络家庭医生平台,协助基层医生借助互联网建立慢性病防治服务网,促进医生和慢病患者间的沟通,借助互联网便利性开展指导;协助慢性病防治跟踪治疗病例课题组的专家及医生开展相关服务性工作。

第一阶段任务目标是2017年4月至12月,完成不少于500名医药学专家团和500名慢性病防治基层医生团的组建,开展培训不少于500场次,完成慢性病防治服务协议签约不少于1万份,即构建的家庭与医生慢性病防控网覆盖不少于1万个慢性病患者或家庭。第二阶段(2018年1月1日至1月30日)的任务目标是,对2017年度(第一阶段实施情况)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召开总结会议,对实施过程中好的经验进行表彰,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完善。第三阶段(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31日)将扩大项目实施范围,覆盖全国80%或以上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市及县区。

第一阶段,2017年4月第一批地区启动实施,计划在吉林、辽宁、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13个地区首先实施。2017年6月第二批计划在黑龙江、北京、山西、陕西、江西、重庆、广东、广西、甘肃、新疆、云南、安徽等12个地区启动实施,并与第一批实施地区配合,完成2017年度总目标。

启动安全用药知识公益培训。2017年6月开始,第一批和第二批启动的省份在开展慢性病防治服务的同时,启动安全用药培训,以社区、零售药店等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并确保2017年年度内,完成不少于100场的安全用药培训,培训人数达到1万人次以上。开展群众大健康体育活动,2017年7月启动广场舞等群众大健康体育活动,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按地区组织形式多样的广场舞大赛的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促进民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在项目期内(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计划达成如下目标:一是慢性病跟踪治疗病例(高血压)课题研究,完成10万份慢性病跟踪治疗病例的收集及分析,发表病例分析报告100篇(份)用于慢性病防控指导;二是搭建基层医生培训和慢性病防治服务平台,搭建大医院专家培训基层医生平台,开展培训不少于1000场次,完成慢性病防治服务协议签约不少于50万份,构建的家庭与基层医生慢性病防控网络覆盖不少于50万个慢性病患者或家庭。开展慢性病防治讲座及大健康教育培训,实现慢性病患者的培训达300万人次,培训基层医生100万人次,利用互联网,使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网络培训或受众达1000万人次;制定标准培训课件和健康教育手册,完成制定100个(版)标准培训课件,制作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教育系列手册100万册。

胡大一:营造健康的用药环境,需要广泛健康宣教和传播为支撑

著名心血管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教授指出,“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启动暨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成立”,标志着我国慢性病管理和安全用药工作步入了“健康中国时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将是未来一个阶段我国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慢性病由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疾病经济负担重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胁。高血压是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的慢性病之一。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突破3.3亿,每年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居死亡首位,其中2/3与高血压有关,因此高血压防控是我国目前遏制心脑血管死亡上升态势的切入点和重要手段。我国每年高血压医药费支出高达400亿元,而高血压并发症将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早期防控高血压将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极大的减少医疗经费的支出。

部分患者治疗不规范,不能坚持持续治疗,或只重视药物治疗却忽略不良生活方式改善等,使慢性病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有一项研究预测,从2010年起的未来30年内,如果每年能使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其总体净经济效益就会相当于2010年全国实际GDP的68%或10.7万亿美元。

慢病是需长期管理的终身性疾病,慢性病管理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等诸多问题,我国居民对慢性病危害认识不足,缺乏管理服务人员和资源,缺乏动态跟踪和随访,从而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靶器官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如何切实有效的提升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提高患者及其家庭自我管理和配合意识,对提高慢性病管理的成效至关重要。同时,慢性病管理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努力,构建整合式的慢性病管理服务网络,加强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从而卓有成效的进行我国慢性病管理。

随着公众对生活质量日益重视,安全用药的知识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用药不当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时有发生,而“药物质量”是确保安全用药的前提,也为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提高药品从业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正确指导患者用药并营造一个健康的用药环境,需要广泛的健康宣教和传播作为支撑。这个项目开展的非常及时,我作为一名临床医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号召全国的医务人员,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为慢病防控和安全用药开展更多的宣教工作,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梁晓峰:构建整合型慢病综合防控体系对我国慢病防控至关重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指出,当前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到关键阶段,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医疗卫生关系亿万人民健康。慢性病是一种需长期管理的终身性疾病,既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发展的综合问题。目前我国居民慢性病发病率、慢病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慢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多,慢病防治形势日益严峻。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计生委等相关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高达69%,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到居民生活质量,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甚至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而当前慢性病管理从数量、质量上仍不能满足“六位一w”的综合实际工作需要。缺乏预防与临床相结合的、与慢性病防治匹配的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慢性病防治监测缺乏有效的动态跟踪及治疗数据分析,更缺乏全民计划,慢性病管理服务的覆盖面有待提高。患者对慢性病危险因素及其危害了解不足,不懂防治知识,无防治意识,尤其是中老年人及部分弱势群体,健康意识普遍淡薄,患病后难以及时诊治,更做不到健康护理。

因此,慢性病防治已成为我国所面临的紧迫问题,而解决慢性病危害的根本措施在于有效的防控。构建全民参与、体系完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整合型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对我国慢性病的防控至关重要,更是慢性病防控的支撑基础。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在于开展全民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慢性病防控与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可以广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并协助基层医疗机构促进群众增强慢性病自我管理和安全用药意识,有效控制慢性病负担增长,实现预防工作的关口前移。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和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有利于创造和维护健康的社会环境,降低因慢性病造成的过早死亡,有效控制慢性病担增长,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除疾病本身,不能做到合理安全用药也是造成慢性病危害的重要因素。2012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基本医疗素养(包括合理用药)仅为9.56%,能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居民仅占15%,我国90%的居民不了解如何合理用药,甚至有严重误区。

他期待志愿者团队在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工作中做出成绩,探索社会公益力量参与健康中国建设的创新模式。今后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家庭健康传播公益项目平台上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传播健康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真正实现预防工作的关口前移,惠及民生。

为保障志愿服务的质量,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将执行“三标准”――志愿者标识标准化、培训课程标准化、服务内容标准化。志愿者团队将按照在规定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守则,走进医疗机构和社区协助进行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的宣传,开展健康科普教育活动,促进慢性病患者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更好地实现医疗机构对慢性病患者的跟踪服务和治疗。2017年度实现不少于100万人次的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宣传培训;与至少5万名高血压患者实现健康管理签约服务。到2018年,实现不少于200万人次的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宣传培训;与至少10万名高血压患者实现健康管理签约服务。该志愿者团队还将举办全国广场舞大赛、健康知识竞赛等健康教育和健身活动,调动群众参与慢性病防治的积极性,促进群众树立自我健康管理的观念,营造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范文6

马化腾对互联网医疗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去年两会,马化腾递交议案建议政府部门加快移动互联网在民生领域的普及和应用,解决看病难等民生问题。在今年的两会提案建议中,马化腾特别提到打破医院信息孤岛就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建立并完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制度,实现相关信息的可得性和互联互通。在医保支付、处方电子化等流程环节,马化腾也均有提议,“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可以有效提升社会医疗的服务效率,但是前提是打破医院‘信息孤岛’”,这显然正是腾讯的发力重点。

2012年,腾讯开始在医疗健康上进行布局,覆盖软硬件、移动及PC。腾讯上线微信医疗支持微信挂号,利用通讯社交领域的优势,建立病患与医生之间的链接,从流量入口切入市场。腾讯的入口优势,在于社交网络互动,当然还有支付和传播。挑战在于:中国的医患线上互动,是高粘度行为吗?至少现在不是。

腾讯的自营业务

自2012年开始,依托微信等众多产品,腾讯先后在全国数千家医院推出了微信预约挂号、缴费、候诊等服务,并在2014年与国内最大的连锁药店海王星辰合作推进药品O2O。

2014年上线的微信智慧医院,以“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结合微信的移动电商入口,用于优化医生、医院、患者以及医疗设备之间的连接能力。整个流程包括微信预约挂号,候诊提醒;微信导航,诊疗室和化验室之间的有效指引;微信支付诊间费用,电子报告微信实时送达、离开医院后的医嘱提醒等。

2015年初,腾讯推出一款智能硬件产品“糖大夫”血糖仪,这是一款主要用来做糖尿病管理的智能硬件产品,配备了彩色显示屏,操作方式与智能手机类似。糖大夫实现了与微信的联动,在开机时,糖大夫会提醒用户扫描二维码并绑定微信账号,此后会有微信公众账号推送测试结果和定期测试提醒给用户。

2015年底,腾讯糖大夫与目前国内最大的医学医药专业社区丁香园、众安保险联合推出了糖大夫2.0。糖大夫智能血糖仪作为智能终端连接了丁香园的在线即时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同时,糖大夫基于患者的大数据管理,与众安保险共同推出针对患者的康复激励保险服务。

“糖大夫”平台和丁香园对接后,在用户得知的允许的情况下,糖尿病医生团队可以在后台看到用户每次测量的结果,时间精确到小时。血糖异常时医生能及时将建议反馈给到用户。

“糖大夫”联合众安保险,推出了针对患者的康复激励保险服务,提供糖尿病并发症保险支持。用户只要按时检测结果正常,就可以获得每次1,000元的保额奖励。

现在“糖大夫”平台可以收集不同年龄层、地域、季节的用户检测血糖的特点,以及检测血糖的时间。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糖大夫”改善产品的设计,提供病人更好的建议,还会定制化服务。

此外,“糖大夫”还有微信实时分享,糖友们的专属社交圈。通过糖大夫,已经使得慢病医疗服务的诸多环节与糖尿病人建立起良好的连接,同时依托于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所打造的新型慢性病管理平台也逐渐成型。去年5月26日,腾讯与贵州省卫计委、贵州百灵,达成了“贵州慢性病防控计划”战略合作,经过一年的努力,贵州省内已有近万糖尿病患者配备了“糖大夫”血糖仪,在远程医疗服务的帮助下,整体血糖达标率提升至56%。今年3月25日,在“互联网+慢病管理贵州模式会”上,腾讯通贵州省卫计委、贵州百灵一起,计划投入10万台糖大夫智能血糖仪,并用配套医生激励计划做支持,在今年把互联网+慢病管理试点扩展到贵州省40%的市、县。

腾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布局

腾讯在移动医疗领域投入已经接近4亿美元,跟在金融和O2O领域动辄几亿美元投资比,这些钱对腾讯来说实在不算多。除了邻家医生、PICOOC缤客普瑞、丁香园、微医(挂号网)、卓健、医联之外,腾讯还在海外投资了印度医疗信息服务商Practo、智能医疗硬件商Clinicloud和Scanadu。通过这些公司各自的优势差异,构建了一个将医院、医生、患者三者紧密连接,从线上到线下的医疗闭合平台。腾讯还与北京银行合作,围绕“京医通”项目、微信支付、集团现金管理等领域展开合作。

看似散乱的布局其实符合腾讯在连接人和信息上的超强实力,也符合腾讯的医疗投资逻辑——通过精准医疗信息来联接医生和患者,而不是颠覆线下医疗实体和利益格局,简单说就是一种渗透式长远布局。这样做的好处是阻力小、风险小,而且未来网络成型后可以一举掌握医疗底层架构;坏处是耗时持久,而且必须广撒网布局,因为你不知道五年后哪家企业能做成。所以我们会看到腾讯投的公司之间有很多重叠,比如丁香园和医联,挂号网和卓健。风投可能不会这样投,但对腾讯这样押赛道的有钱人完全不是问题。

2014年1月,邻家医生乐微客科技获得德迅投资、架桥投资等联合数百万元天使投资(注:德迅投资由腾讯控股联合创始人曾李青于2007年创立,主要集中于互联网、无线、互动娱乐等高科技领域的天使投资)。邻家医生是一家在线医疗健康服务网站,主打品牌专科医生医疗服务,提供移动医疗咨询和随访帮助。

2014年6月,缤刻普锐(PICOOC)获得由腾讯产业共赢基金和京东商城的2100万美元B轮投资。(注:腾讯产业共赢基金是腾讯公司旗下的企业创业投资平台,主要关注网络游戏、社交网络、无线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及新媒体等领域。)缤刻普锐是一家移动智能外设产品和应用开发商,提供穿戴式设备和医疗健康服务等,产品有Latin健康测量仪等。

2014年9月,丁香园获得腾讯产业共赢基金7000万美元的C轮投资,其核心商业模式“药品数据,技术服务”,定位于服务医生群体。资料显示,丁香园已经积累400余万注册会员,其中,执业医生达200万,在中国269万的医生总量中占比77%。在丁香园上,医生可以获得大量医疗数据及技术服务。丁香园当前的企业客户主要包括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医院和生物技术公司。丁香园认为,引进腾讯战略投资将有助于行业客户更好地利用微信和丁香园平台进行合规高效的多渠道营销和数字化资产管理。

图片来自《移动医疗下半场,19家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都在这里了》

2014年10月,挂号网获得腾讯产业共赢基金和复星昆仲、晨兴创投、启明创投的1.07亿美元B轮融资,随后其触角开始向线下延伸。挂号网(2014年升级为微医)是一个在线及手机预约挂号服务网站。2014年6月,挂号网推出“微医”App,功能有电子病历、预约挂号、医院内部交流、节省时间等。通过”微医“,信息可在医生、医院、患者之间顺畅流动。2015年9月24日,微医集团(挂号网)获得总额为3.94亿美元的C轮融资,由高瓴资本、高盛集团领投,复星、腾讯、国开金融等共同投资。

图片来自《移动医疗下半场,19家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都在这里了》

2015年初,卓健科技联合创始人尉建锋透露完成了B轮融资1.5亿元人民币,由腾讯领投。2014年6月,卓健完成首轮4000万元融资。卓健科技用移动互联网优化医院诊前,诊中和诊后服务,主要覆盖江浙一带及周边省份的约30多家医院。掌上医院软件分为大众版和医护版,适用于大众版的App深度接入医院HIS系统,患者可以手机挂号、取化验单、智能分诊、健康宣教等;适用于医护人员的App可以让医生查看患者的病历和诊断记录、用药记录。

2015年4月3日,据健康元公告分析,腾讯CEO马化腾和百仕达董事长欧亚平或将出资12.21亿港元间接持有健康元4.81%的股份。有消息透露,健康元董事长朱保国正着手打造一个叫做“可爱医生”的在线问诊平台。“可爱医生”成立于2014年7月,其登记在册的住所与前海微众银行注册地址完全一致,都在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1号A栋201室。“可爱医生”官网介绍称,平台上线两个月,已有超过2万名三甲类主治医生加入“可爱医生”,腾讯、健康元、丽珠医药和众安保险都是其战略合作伙伴。

2015年9月,医联对外宣布完成由腾讯领投,云锋基金跟投的4000万美元B轮融资,华兴资本担任此次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医联在2014年8月完成300万元天使轮融资,2015年2月完成A轮融资,投资人分别是红杉资本、策源创投、Preangel。医联定位于专业的医生实名学术社交平台,并于今年1月份正式上线。主要提供了医学问答、图说病历、匿名社交和医生圈等功能。截止目前注册医生数10万,副主任以上医生占比达两成以上。此轮融资主要用于医联围绕医生社交拓展生态链的发展布局、提升用户体验的产品版本更迭、医联品牌推广等。

图片来自《移动医疗下半场,19家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都在这里了》

丁香园必定不甘于线上谈病,进军线下诊所。挂号网也不甘沦为工具或倒票黄牛,开始推出微医集团。这些转型之举,虽有挑战,但非常明智。虎嗅作者刘谦曾撰文指出:获得腾讯的投资本身是一种认可,何况钱也不少,还有微信的天量流量支持,但腾讯同时也押了对手就比较微妙了。大家体量都不大的时候还有明显的业务边界区分,但是为了成长或融资,大家的模式重叠度就越来越高,谁让医疗体制就没有留多少机会给移动医疗呢?大家饿得抢都来不及,谁还会听腾讯大哥在旁边吆喝:“慢点,一个个来,都有吃的。”

据说挂号网被分到重点攻三甲医院,医联重点攻民营医院,丁香园重点攻线下诊所,而卓健主要是医院内部的互联网化。挂号网不久前发的公告称它融资后致力医疗资源下沉,要连接100万基层医生,岂能只主攻三甲医院?微医模式核心就是要基层医生往大医院送病人哦,又岂能任由卓健去掌握医院信息化,医院都自己做掌上医院挂号,那挂号网的流量岂不是一落千丈?这块阵地绝对不能放的。

同样就算丁香园在做线下诊所,也不会把医生社区的阵地让给医联,跟医联双向提供医生信息更不可能,互相防着还来不及吧?成立一年多的医联主要用户都是中小医院和中小医生,跟民营医院想挖的专家可不匹配。说到卓健,从医院信息化服务切入医院间分诊转诊才是未来盈利点,就不知道挂号网会不会愿意互相分享医疗机构信息?两家都在杭州,要分享早分享了,不需要远在深圳的媒婆。

“腾爱医疗”:腾讯或全面开启医疗战略

缺乏对中国医疗体系和医生群体的深刻理解,对腾讯依然是个挑战。

近两年来腾讯已逐步完成了连接医院、医生和患者的布局,并通过大数据技术打造健康管理平台,实施疾病预防计划。去年腾讯副总裁丁珂也在各个场合提及大数据能力在糖大夫智能医疗平台搭建中的作用,以及“连接”一词。今年3月25日,腾讯正式对外帮助医生打造自有品牌的APP“腾爱医生”,腾讯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深度布局“腾爱医疗”也浮出水面。

“‘腾爱医疗’战略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智能终端、医生平台、金融医保、健康大数据。”腾讯公司副总裁丁珂介绍,腾讯依托自身互联网大数据,通过与丁香园、微医(挂号网)、众安保险等的合作,形成“软硬件结合+医疗平台”的模式,构建一个医院、医生、患者三者紧密连接,互联网与医疗产业合作共赢的医疗闭环。

1、以糖大夫智能血糖仪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已经使得慢病医疗服务的诸多环节与糖尿病人建立起连接,同时依托于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所打造的新型慢性病管理平台,也逐渐成型。在”糖大夫“之外,腾讯未来或许会推出其他的智能终端。

2、医生平台的落地主要依靠“腾爱医生”,作为一个为医生群体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平台,它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渠道。全国范围的医生在实名注册并通过医生身份认证后,可以通过公众号来和与自己专业相匹配的患者建立联系,并与患者随时随地实时在线沟通。

“除了给医患提供高效的沟通平台之外,‘腾爱医生’另外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医生树立品牌和患者流量入口。”腾讯副总裁丁珂表示。不仅如此,“腾爱医生”平台还与国内九大医生集团举行签约仪式,累计有数百名专业医生入驻平台。张强表示,此次入驻腾讯腾爱医生平台,9大医生集团是看中腾讯的平台能力和大数据能力,希望能与腾爱医生共同探索如何借助移动互联网提升专业医生平台工作效率。

“我们在一步步尝试,先从智能可穿戴设备做起,然后是医生平台部分,还会走到医疗咨询,比如会做医疗百科之类的,微信流量里面或许会出一个挂号的入口。”丁珂表示。依靠众多开放合作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及逐步推进的产品布局,腾讯正在逐步完成对医院、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连接”,并通过大数据技术打造健康管理平台,实施疾病预防和分级诊疗计划。

医生可在微信上认证个人或团队的公众号,并通过腾爱医生APP快速定制公众号主页,编写从业履历与专业信息,将自己的品牌直接展示给患者,使患者建立起清晰的认知,根据自身病状快速找到最合适的医生,并在微信上自发扩散优秀医师或团队的口碑。

同时,腾爱医生APP提供有安全和隐私保障的即时通讯功能,让患者与医生直接对话。就诊前,患者可向医生反馈病情、咨询建议,医患双方进行初步沟通与了解。就诊后,医生也可第一时间跟踪患者病情变化,并在APP上安排复查、预约加号、安排手术等。

腾爱医生APP还为医生提供患者数据分析后台与团队协作工具。医生可为患者制定健康档案跟踪和研究患者健康数据,提供院外指导。医生之间也可通过腾爱医生APP进行线上会诊。此外,“腾爱医生”还将与100家医院合作,进行医生激励计划,至于计划的细节有待进一步了解。

3、互联网金融医保,主要以健康基金+医保的形式,为患者提供商业保险计划。实际上,在去年底推出的糖大夫2.0版本中,腾讯就已经联合众安保险,针对患者主体责任缺失、医疗保险缺失等问题,为糖尿病人提供了专属医疗保险,以及康复激励计划。

4、“腾爱医疗“的健康大数据业务,着力于健康信息的建立和完善,依靠腾讯在大数据方面的优势,通过与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共同建立包括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关键医疗数据的大数据中心实现。

目前腾讯只有“糖大夫”这一款智能终端,如果其所建立的医疗大数据中心不能与各级医院的病历数据打通,那么仅仅限于糖尿病相关数据建立起来的电子病历,其价值将大受限制。也难以支撑马化腾在两会中提出的:“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建立并完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制度,实现相关信息的可得性和互联互通”的愿景。

马化腾提议的“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更是难上加难,美好的愿望很难转换成可操作的商业模式。虎嗅作者村夫日记曾撰文指出:

在分级诊疗的大背景下,各层级的医生尤其是基层的医生确实有着与上层级医生沟通的需求,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来拓展市场。这也为以平台思维切入互联网的公司带来了机会,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加入了业务讨论和合作平台,这种平台的价值就非常大,也就能真正去有效调动医疗资源来为病人提供服务。但中国医生资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至少在中短期内都无法满足这样的商业模式拓展。

中国的医疗体系的特色是以药养医,医生的核心收入不是在诊费上,因此即使在诊费上能达成合作,在药品收益上是无法让渡的。如果要协同,就必须要将医生自身可能得到的药品回扣完全出让给对方,而这一灰色地带又无法公开商讨并进行分成……互联网平台所推动的医生协作无法真正推动下去,最终只可能放大部分明星医生,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进一步加大医疗资源供给的紧张,而非减弱医疗资源的不平均,与推动分级诊疗的目标背道而驰。全文见:《互联网医疗推动的医生协作,与分级诊疗的目标背道而驰?》

总结

目前,互联网医疗公司仍然在医疗外徘徊,APP们的医疗价值并没有得到大医院认可,核心的医疗信息化和共享化仍然道路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