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指导意见范例6篇

精神病的指导意见

精神病的指导意见范文1

根据济宁市《关于转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重型精神疾病患者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济卫疾控发[2010]27号,为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减少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我市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较为全面的完成了2013年工作指标,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构、落实职责

为加强我市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进一步做好精神卫生工作,专门成立了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各级卫生机构职责,充实完善组织机构,为确保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组织和保障。

二、工作开展情况

1、一般情况

我市总人口549038人(不包括王因、黄屯),辖7个镇3个街道社区,共有407个村委会,30个居委会。已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服务的机构16个,人员35人。2013年登记符合诊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2651人,管理率高达48.29%,第三季度督导考核规范管理率平均达60%,上述指标均超过基本公共卫生考核指标。无轻度滋事、肇事肇祸危险行为患者的报告。

2、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

根据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排查信息全部录入系统,我市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管理纳入日常工作,按照“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建立医院、防治机构、社区三位一体的管理治疗网络。

3、系统管理情况

截止到11月30日,我市已纳入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按性别统计,男1619人,占患者总数的60.07﹪,女1032人,占患者总数的38.9﹪;按疾病类型统计,精神分裂症2000人,占患者总数的75.44﹪;偏执性精神病7人,占患者总数的0.26﹪;分裂情感性障碍265人,占患者总数的10﹪,双相(情感)障碍273人,占患者总数的10.3﹪;癫痫所致精神障碍53人,占患者总数2﹪;精神发育迟滞53人,占患者总数2﹪。

4、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2013年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并且下基层现场指导各基层医疗机构业务人员,在病人年度查体、随访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里支持和帮助。

利用“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进行了宣传报道、设立宣传栏、悬挂宣传横幅、向市民发放宣传单等大大提高了广大群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消除了社会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

5、督导及分析评估

2013年协助卫生局对基层医疗机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进行督导。督导中检查各项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等落实情况,各项技术指标的完成数量和质量,协调、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和技术问题,人员设备配置情况、核查核实各种报表和填报内容。及时将督导结果进行反馈并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定期下载保存有关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估。

四、问题与建议

1.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队伍薄弱,设备等不够齐全,业务有待进一步提升;

2.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部门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精神病专科医院的信息没有传到疾控中心。

4.有一部分行政区划在辖区,而行政管理不在的镇街无法管理到位。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五日

精神病的指导意见范文2

一、指导原则

精神卫生工作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探索符合本区实际的精神卫生发展思路,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模式,保障精神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突出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努力开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的法律法规;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

二、工作目标

(一)“**”期间精神病防治康复指标:精神病患者监护率达95%、显好率达90%、社会参与率达80%、肇事率控制在0.1%以下、检出率达7‰。

(二)普通市民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达50%。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达45%。

(四)精神分裂症治疗率>70%、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率>60%。

(五)精神卫生达标小区达标率80%以上,其中精神卫生示范小区达标率占15%。

(六)每个街镇至少有一所基本型社区精神病人日间康复照料机构。

三、工作措施

(一)落实政府责任,加强分工协作

本区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建立部门协调工作制度,把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根据本地区实际,提出精神卫生工作目标,统筹规划,采取措施,抓好落实。

加强分工协作。卫生、计划、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残联等部门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卫生部门要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完善精神卫生工作规范。负责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和精神卫生宣传;精神残疾的评定;社区精神病康复;精神卫生知识培训等工作。

计划部门要将精神卫生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满足群众的精神卫生需求。

民政部门应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订贫困精神病患者的救济和救助政策,及时协调收容社会上无法定抚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精神病人,对符合条件的贫困病人提供救治费用和康复服务。并负责社区精神病人日间康复照料机构的组建和管理,遣返外地精神病患者等工作。

公安部门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构建社区精神病扶残、助残体系,落实日常监护措施,协调有危险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监护、处理及收治工作;协调精神疾病患者户籍调查等工作。

财政部门要根据政府职责和工作需要,增加对精神卫生工作经费和贫困精神病人专项经费的投入,并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效益评估等工作。

教育部门要结合素质教育,制定相应政策。将精神卫生知识列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司法部门应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精神疾病的司法援助政策。加强法制宣传,维护精神病患者合法权益,保障精神病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明成果。

残联部门应负责维护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落实精防康复工作方案实施;加强对特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力度;对康复后的精神病患者就业安置;组织亲友会;创建社区康复机构促进精神病患者康复质量的提高等工作。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在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居民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时,妥善解决好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问题;应积极促进康复后有劳动能力的精神疾病患者就业。

医疗保险部门应保障参保人员中精神病患者基本医疗需求,执行精神疾病大病优惠政策等。

红十字会和慈善基金会要加大帮困、救助贫困精神病人力度,多渠道筹措经费,为重残无业特困精神病人提供免费门诊治疗费用,切实为精神病患者办实事。

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办等社团组织应针对相应人群促进保障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工作。支持精神卫生事业,帮助市民提高预防精神疾病的能力,为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重点人群心理行为干预,减少精神疾病发生

把儿童和青少年、妇女、老年、职业等人群作为精神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采取由点到面逐步发展的策略,积极推广适合国情的符合**实际的精神疾病防治、干预、康复管理模式。

1、重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加强对学校教师、班主任、校医等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控制在10%以下。

2、加强妇女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干预。加强妇女孕产期心理健康保健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及处理工作,减少其产前产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做好妇女更年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工作。

3、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宣传和精神疾病干预。建立老年痴呆干预网络,普及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精神疾病的预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4、开展职业人群和被监管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职业人群开展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咨询、疏导和缓解压力;在监管场所对公安人员及医务人员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对监管人员开展心理治疗和心理矫正工作。

5、加强救灾工作中的精神卫生救援。制订灾后精神卫生救援预案,从组织、人员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灾后精神疾病患病率。

(三)加强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

1、要继续做好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率的提高。认真落实特困重残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和贫困精神病人帮困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制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解决住院医疗经费分级负担的同时各街镇协调解决精神病患者门诊维持治疗的费用。

2、要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积极进行社区精神病患者的监护、维护治疗和定期随访,逐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

(四)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筹资模式

各街镇要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精神卫生工作的需要,投入经费预算,用于精神疾病的预防、社区康复和健康教育等。精神卫生工作经费应保持和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增长。要按照**市政府有关部门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精神卫生工作经费:精防经费不低于户籍人口每人每年0.50元投入,主要用于开展宣传、培训和表彰、精卫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办公用费等费用;贫困精神病人专项经费不低于户籍人口每人每年1.50元安排,主要用于无业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特困病人和关锁精神病人的治疗和生活救助等。

随着国民经济增长,精防经费、贫困精神病人专项经费的投入也须逐年递增。

鼓励单位、团体和个人资助精神疾病防治工作,鼓励社会资源投向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

(五)加强精神卫生宣传,营造社会氛围

大力开展经常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

全区各居(村)委重要场所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如黑板报、版面等),定期在居(村)委干部和乡村医生例会上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围绕每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重点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系列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

(六)加快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发挥区精神卫生中心的教学基地作用,进一步加强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科兼职医生和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的培训,提高对常见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和有效处理的能力。“**”中期前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科兼职医生都获得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资格证书后,方能从事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根据区域卫生规划,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优化就医环境,不断提高我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收治率,切实解决患者的住院难问题。

重视和支持精神卫生的科学研究,鼓励把科研成果应用与防治工作实践,开展各种形式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争取五年内拿出1-2项市或者全国领先的精神卫生科研成果。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加强精神卫生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增加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改善精神卫生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促进精神卫生工作队伍的发展。

(七)组织实施与考核评估

区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意见的组织实施。

精神病的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家庭教育;治疗依从性;精神分裂症

家庭教育是患者在疾病期间对家属进行心理教育。内容包括疾病和有关知识、治疗、药物作用及注意事项,同时需要家属的照顾和支持协助的方面。治疗的依从性是指患者的行为(服药、饮食及改变其生活方式等)与临床遗嘱的符合程度[1]。它是患者行为的重要的一个方面,他对疾病的疗效和转归起着决定性作用。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致残的慢性精神病,目前病因不明,还不能做到彻底治愈和一级预防,只有坚持早期、正规、长期的治疗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2]。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相比其他内科疾病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均明显较差[3,4]。我科通过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和指导,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了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半开放病区2012年1~4月份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的精神分裂症标准②无严重的躯体疾病和智能障碍③患者出院后与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以上分为两组,各50例,病情在2个月~20年。对照组为无家属陪护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19~51岁,平均年龄为35岁,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上;观察组为全程有家属陪护患者,男26例,女24例,年龄为18~48岁,平均年龄为33岁,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上。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回访时观察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4例。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全程系统的护理:包括入院介绍、检查、治疗用药、护理、健康指导、出院指导和出院后随访情况;观察组在对患者进行上述护理的同时,对家属亦做重点宣教:

1.2.1入院时 首先向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情况,让家属对该疾病有正确充分的认识。再次,告知家属治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让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强调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告诉家属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预防和减轻副作用的方法。并给家属发放了精神分裂症健康指导和预防复发宣传手册。最后,告诉家属陪护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

1.2.2住院期间 逐步向家属讲解护理的有关事项,并重复强调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家属支持的必要性。指导家属注意以下几点:

1.2.2.1指导家属注意患者饮食调理 营养合理,定时定量,注意食物的色、香、味,控制高热量饮食,忌烟酒、浓茶、咖啡和辛辣刺激之品。并针对患者的特殊情况给予家属相应的指导和协助,如:被害妄想和疑心较重者给予患者密闭包装食品,或让其他人先进食解除患者疑虑;对高度紧张和木僵的患者给予安慰开导劝其进食,必要时深夜备食;对于药物副作用而致的吞咽困难者暂缓进食,待症状消除后给予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对于拒食者给予安慰开导,鼓励其进食。

1.2.2.2睡眠的观察和护理 睡眠是恢复神经系统的重要方式,也是检验患者情绪稳定与否的标准之一[5]。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并按时作息、保证睡眠。

1.2.2.3给予患者家庭支持 告诉家属家庭支持的程度与患者的康复成正比[6]。指导家属多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沟通,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提高其思想修养,帮助其确立思想开朗、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出院时 告诉患者及家属坚持维持量的药物治疗是最有效的预防复发的措施。临床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患者复发与自行停药有关[7]。嘱患者坚持按医嘱服药,不能随意增减药量和停药。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了治疗有效的典型病例以增强治疗的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家属指导、监督。并要求家属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2.4护理人员于患者出院的1个月,6个月,1年对患者分别进行了电话回访或家访。回访的内容:患者的病情、服药的依从性、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患者生活自理情况以及社会功能恢复情况。

2结果

见表1,表2。

3讨论

3.1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随着病程的延长,服药的依从性越来越差(见表一)。通过回访调查分析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①病程长,易复发,需长期甚至终身治疗,并且即使坚持治疗也有复发的可能,使患者丧失了治疗的信心。② 精神药物的副作用,如:嗜睡、流涎、静坐不能、肥胖、头晕等。药物副作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职业功能以及审美观产生很大的影响③ 患者经济支持能力有限,长期用药加重患者负担。④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不能理解、支持患者,缺乏家庭支持。以上均导致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差。

3.2我院通过患者住院期间对其家属进行教育,为患者获得了家庭的支持,大大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降低了复发率,并对患者自知力的恢复、自理能力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改善和促进作用(见表2)。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重要的意义[8,9]。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鼓励家庭的参与,并要求家庭成员为患者营造低情感表达的环境,减少患者的自卑感、耻辱感,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以促进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冯鹤媛,胡春燕,李莉萍,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治疗效果观察及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1.25(5):1146-1148.

[2]赵宝龙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干预的三年随访[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2.33(4):233.

[3]于建新 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中的依从性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1995.22(4):205.

[4] 王彩梅,徐松泉,朱桂东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09.15(3):181-183.

[5]王汉婵 住院精神病患者失眠原因分析与护理[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 2005.11(02):173-174.

[6] 张慧敏,许晶,李明.中国临床康复,2006.12.14(46).

[7]Kemp R, Haward P, Applewhaite G, et al. Compliance therapy in psychotic patients: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Brit Med J, 1996,10(2):345.

精神病的指导意见范文4

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在暴力倾向的男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5月收治的60例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案和精神科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护理后NOSIE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和出院后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分别为90.0%、26.7%,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和出院后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分别为73.3%、6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暴力倾向男性精神病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可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将危害性降到最低。

【关键词】

精神疾病;男性患者;暴力倾向;预见性护理;应用效果

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类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因不同原因强制入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80%以上有过暴力行为,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患者心理活动紊乱,也多存在暴力倾向,尤其是突发的自伤、伤人及毁物等攻击,危害性较大,对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处理较为棘手,这一直是精神科护理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1]。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4年10月-2015年5月收治的60例男性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预见性护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5月收治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曾出现暴力行为,所有患者经精神科检查并确诊,符合ICD-10相关诊断标准,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患者年龄22~50岁,平均(41.2±6.4)岁;病程1~5年,平均(3.1±1.1)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16例(53.3%),酒精所致精神障碍5例(16.7%),精神刺激所致精神障碍3例(10.0%),急性精神病4例(13.3%),其他2例(6.7%)。对照组患者年龄23~49岁,平均(40.3±5.7)岁;病程1~4年,平均(2.9±1.0)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17例(56.7%),酒精所致精神障碍4例(13.3%),精神刺激所致精神障碍4例(13.3%),急性精神病2例(6.7%),其他3例(10.0%)。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治疗方法、发病原因及暴力发生情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和非特异性镇静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奥氮平、利培酮和喹硫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其余患者用药以氟哌啶醇为主,部分患者给予氯丙嗪等镇静作用较强的药物。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健康指导、遵医用药、四防护理等内容,集中体现在加强环境管理和风险控制两个方面:(1)环境管理。对患者进行隔离管理,安置重症监护室,24h巡视监护,室内不可存放可能引起其情绪波动的物品,待其病情稳定后,允许与其他患者共处,根据患者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考虑是否需要在此隔离。(2)风险控制:对患者进行全程监护,在出现打人、毁物等暴力行为初期,及时采取应对策略,避免暴力行为进一步发展[2]。研究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案,根据患者发病原因和暴力表现,制定预见性护理防范对策,具体内容为:(1)掌握暴力先兆,确保患者安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与其进行接触,寻找切入点,合理使用沟通技巧,与患者建立互信关系,在交流过程中了解患者性格特点、心理状态,掌握其暴力行为先兆症状,在一级、重点患者监测表上一一列名,予以重点防范;出于对保证患者及他人安全的考虑,应与其他患者间隔一段距离,保证病房环境舒适、安全,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确保患者及自身安全[3]。(2)明确控制方法,防范暴力行为。对于有暴力倾向的患者,应格外注意接触方式,对其进行语言及非语言干预,语言和行为不能刺激到患者,应保持一个平等、合作的姿态,减轻其激动程度、降低其攻击性;在冲动早期便对其进行劝导,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适当给予口头表扬和糖果奖励,提高其自信心和护理配合度;采取隔离治疗和开放治疗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要让患者自身感受到放松和安全,护理人员对患者暴力行为要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出现暴力行为后,应以沉着冷静、坚定果敢的姿态来处理现场,迅速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有效制止患者暴力行为,化解紧张局面[4]。(3)提供特色预见性护理服务。做好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工作,包括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生活及安全管理等内容,保证患者正常生理需求,并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丰富工娱和生活技能康复护理内容,通过健身操、手工艺品活动等康复训练,调节患者心智,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5]。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自制NOSIE量表,包括生活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情况,对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和病情状况进行评价;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和暴力行为发生情况[6]。满意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NOSIE评分比较。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护理后NOSI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程度和暴力行为发生情况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为26.7%低于对照组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随着医学的进步以及对精神疾病认识的加深,现已能够从生物学角度对精神疾病做出合理的解释,由基因或环境伤害引发的神经化学反应均可导致躁郁、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同时特殊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也会引发精神障碍,因此,精神疾病患者除了需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外,也有必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心理辅导来缓解其病情,以免出现暴力行为,危及自身及他人安全[7]。近年来,精神疾病病因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也为根本性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对暴力行为进行及时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本组研究中,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案的研究组30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0.3±1.4)d,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30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7.6±2.8)d,其中研究组护理后NOSIE评价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预见性护理可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改善病情状况;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和出院后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分别为90.0%(27/30)、26.7%(8/30),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和出院后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分别为73.3%(22/30)、63.3%(19/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对有暴力倾向男性精神病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本文所得结果与文献[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王宏等[8]对285例住院男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预见性护理的研究组患者不良症状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对有暴力倾向男性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案,从生理、心理等方面去评估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综合分析暴力行为相关因素,提高暴力行为的预见和防护能力,将危害性降到最低,从而有效保证患者及周围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亚坤,叶君荣,罗添云.医护讨论模式在解除精神病患者约束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6):107-108.

[2]周彩莲,黄子娟,鲁荣莉,等.预见性护理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7):37-38.

[3]胡传芬.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与组织承诺、离职倾向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4]严芳,王剑英,李栓荣.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698-700.

[5]姚秀钰.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风险评估的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

[6]杨为.预见性护理对提高精神科患者安全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学,2014,40(10):1244-1246.

[7]隋晶华.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55-656.

精神病的指导意见范文5

一、目标

(一)基本建成覆盖全镇、功能完善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系统。至年底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0%。

(二)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认识。

二、工作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二)、领导小组分工

赵同志:全面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档案建立及管理工作。

曾同志: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领导、检查、协调。

杨同志等:具体负责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三、范围和内容

(一)范围:全镇范围内实施。

(二)实施内容

1、培训:按照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要求,做好人员培训。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精神病防治专业人员、患者家属等相关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患者家属护理、居委会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

2、信息收集:接受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相关培训的专(兼)职人员对辖区人口进行调查,收集在医疗机构进行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信息(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做初步筛查工作。收集没有明确重性精神病诊断,但有危险性倾向的人员信息,再建议其立即到专业机构诊断治疗的同时,上报上级精神病防治专业机构(三台县民康医院)和县疾控中心。

3、收集确诊病例资料。卫生院每季度统计在档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病例信息,汇总后上报县级精神病专业机构。

4、病情评估: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纳入管理的时候,由县级及以上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为符合诊断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患者精神疾病家族史、初次发病时间、既往诊断和治疗情况、既往主要症状、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

5、定期随访: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用药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医院;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

6、患者报告:发现有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形象行为者为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时,应立即拨打“110”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务的人员送往就近或者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明确诊断。

精神病的指导意见范文6

[关键词] 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

精神科作为一个特殊的医疗部门,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发生的109起精神科意外事件的种类、原因进行分析,找出护理过程中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有效应对措施,以便于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

1 资料

通过查阅护理差错事故及不良事件登记本、住院护理病历、病案室记录和与护理部、患者谈话等方式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精神病患者9150例患者资料,所有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其中共发生114起意外事件,逃跑出走43例,自杀自伤21例,伤人毁物31例,跌倒坠床16例,噎食猝死3例。不安全因素统计见表1。

表1 114起精神科意外事件中不安全因素统计

2 分析与讨论

2.1管理因素

质量监控管理因素是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1]。与其他科室开放病区不同,精神科封闭病房的设施要求相对较高,护理管理相对严格,发现设施有毁损应及时维修,否则会给精神病病人提供逃跑或其他意外状况发生。

2.2护理人员因素

2.2.1护理人员主观因素

从护理人员主观方面分析,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1)护理人员由于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协作能力不强等因素都有可能对病人的安全构成威胁。(2)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自我防范意识及风险意识。在精神科护理中,安全管理(环境、危险品、病区、人员的安全)[2]是工作中的第一要素,而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又是安全护理的根本保障。(3)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在工作中不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在执业时不能很好地承担自己应尽的法定义务均有可能造成对患者的侵权行为。(4)个别护理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患者没有“同理心”[3]服务态度恶劣,歧视、打骂患者,均易导致护理操作失误甚至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缺陷。(5)护理人员不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导致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精神科护理除了一般护理常规工作,日常生活料理全由护理人员完成,工作量大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没有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原则,是引发护理纠纷常见原因之一。

2.2.2护理人员客观因素

临床医师需要准确判断精神病患者入院时行为错乱是精神疾病所致还是器质性疾病或生理生化指标不正常所致,护理人员更需要密切观察和临床工作经验来判断致病原因。若护理人员业务知识缺乏,临床知识又不丰富,加之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不安全隐患,后果相当严重。个别医师因临床经验不足有时开出不妥医嘱造成护士执行不当医嘱;有些护士擅自改变医嘱用药途径并实施药物治疗,造成病人病情延误甚至发生生命危险等。

2.3病人因素

精神疾病患者常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下自制力缺乏否认有病而不愿治疗以及在医护人员在为其检查、治疗时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甚至造成意外事故。此外,一些病人会有患病耻辱感,还有的病人会产生沮丧心理,回归社会的自卑心理等。

3 预防与对策

3.1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

通过不断修订医院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完善各项专科护理常规操作流程,明确各岗职责,量化质量考核标准,细化差错事故的等级评定以及如何启动应急预案等护理相关内容,做到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3.2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确保各项制度岗位

针对护理人员,预防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不安全隐患对策有:(1)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强化护理安全教育,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2)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确保制度的落实到位消除护理不安全因素是避免护理差错,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3)加强护士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业务技能,确保护理质量。(4)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强化护理行为中的法律意识。(5)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缓解护士职业压力,给护士更多的人文关怀。

3.2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

根据病人不同时期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指导,防止病人由于自卑、沮丧、病耻感而出现意外。

总之,要保证护理安全,必须进行全员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士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其次要注意护士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业务能力的培养。护理安全管理中,防患于未然,尽最大努力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平,冯风.ICU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0A):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