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范例6篇

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

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范文1

企业是盈利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而在企业经营中,一切资源的取得和占用乃至耗费都会涉及到成本,虽然影响获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成本因素始终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考虑到企业经营活动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发展变化的活动,因此如何有效地、持续地降低成本,必然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成本的概念及降低成本的重要意义

(一)概念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成本是指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耗费的或放弃的资源,而该资源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

(二)降低成本的重要意义

1.降低成本是直接服务于获利这一目标的。首先,无论什么情况下,降低成本都有助于获利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使得利润增加;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使利润更快增长,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以抑制利润的下降。其次,降低成本是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在企业内部降低成本可以降低企业的产品价格,可以提高安全边际率和竞争能力,使企业在经济萎缩时继续生存下去。通常提高售价会引发经销商和供应商相应的提价要求和增加流转税负担,而降低成本可避免这类外部压力。

2.成本降低了,可以削减售价以扩大销售,销售扩大后经营基础稳固了,才有力量去提高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寻求新的发展。许多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成本失去控制的情况下盲目地发展,如果在促销和开发新产品上冒险,一旦市场萎缩或决策失误,企业没有抵抗能力,很快就垮了。

由此可见,降低成本对一个企业获利、生存、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对如何降低成本进行分析,必须对企业成本进行细致的划分。

三、成本的分类及对降低成本的进一步理解

(一)成本的分类

1.按发生的经济性质可分为生产成本(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营业成本(营销、运输、服务等)、管理成本(研发设计,行政管理等)、财务成本等。

2.按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等。

3.按管理及考核对象可分为材料成本、加工成本、质量成本、管理成本、资金成本、税赋成本、采购成本、营销成本、维护服务成本等。

(二)对降低成本的进一步理解

1.用集合的观点来分析以上分类,我们会发现,如果把成本定义为全集,按经济性质的划分把作为全集的成本划分成了几个相互之间交集全部为空集而其和为全集的子集——生产成本子集、营业成本子集、管理成本子集、财务成本子集、其他成本子集,如一项成本被认定为生产成本后必然不能同时被认定为营业成本,按发生的原因划分也是如此;而按管理考核对象的划分则不相同,这种方法划分出来的子集间的交集不全为空集。当然,不同划分方法下的子集之间的交集也往往不是空集。

2.在降低成本过程中存在着效益背反效应——尤其是在上述各子集之间,例如,降低变动成本的同时往往会增加固定成本。所以成本就像在U型管中的水银,压缩这边的成本,那边的成本就增加。单独降低某项成本,不顾及其他成本的反应,这种成本节约永远不会体现在利润之中。

四、降低成本的根本途径

鉴于上述分析降低成本的根本目标是指持续地降低作为全集的总成本,降低成本的根本途径(或称为降低成本的直接途径)必然是降低一个或几个子集的成本(同时也可能伴随其他子集的增加)来达成全集的总成本的降低。本文认为降低成本的根本途径在于降低固定成本和降低变动成本,虽然理论上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是没有重叠的,但现实情况是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文中还将通过讨论如何降低质量成本来说明在降低成本过程中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的转化关系。

(一)降低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又可以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两类。

1.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不受企业经营管理者短期决策行为影响的那部分成本,如厂房、机器设备的折旧费、不动产税、保险费、管理人员工资等。这类成本反映的是形成和维持企业最起码生产经营能力的成本,也是企业经营业务必须承担的最低成本。由于企业的经营能力一旦形成,在短期内就不应轻易削减,任何降低这类成本的企图都必须以缩减企业的生产能力为代价,意味着经营能力的破坏,可能影响企业长远目标的实现,降低盈利能力,因此这种成本有很大的约束性,除非要改变经营方向,否则不能轻易采取降低这部分成本总额的措施,只能从合理充分地利用其创造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角度着手,提高产品质量,相对降低其单位成本。

2.酌量性固定成本是指受企业经营管理者短期决策行为的影响,可以在不同时期改变其数额的那部分固定成本,包括:根据企业的经营方针确定的,在一定预算期内安排开支的广告费、职工培训费、新产品开发费和经营租赁费等。这类成本在一定的预算执行期内固定不变,与当期的业务量无关,而在编制下期预算时又可由企业管理者根据未来的实际需要和财务负担能力进行调整。对于这部分固定成本可以从降低其绝对额的角度予以考虑,即在预算时要认真决策,精打细算,在执行中厉行节约,在保证不影响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他们的支出总额。

(二)降低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可根据其发生的原因进一步分为技术性变动成本和酌量性变动成本。

1.技术性变动成本是指在其单位成本受客观因素决定,消耗量由技术因素决定的那部分变动成本,例如,生产某型号汽车需要外购配套的轮胎等部件,在外购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其成本就属于受技术设计影响的,与汽车产量成正比例关系的技术性变动成本;再如某电厂的锅炉必须使用由某煤矿生产的燃烧值在一定千卡以上的精煤,在这种情况下,燃料成本就属于随发电量成正比例变动的技术性变动成本。要想降低这类成本,应当通过熟悉生产工艺规则,制定成本标准,开展价值工程,改进设计,改革工艺设计,进行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提高材料综合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以及避免浪费,降低单耗来实现。

2.酌量性变动成本是指在单耗受客观因素决定,其单位成本主要受企业管理部门决策影响的那部分变动成本。如在质量能够得以保证、单耗不变的前提下,企业可以在不同地区或不同供货单位采购到价格水平不同的某种原材料,其成本消耗就属于酌量性变动成本;再如在分散作业的计件工资制下,由于计件单价受企业管理者决策的制约,其工资成本随完工产量成正比例变动,故它也是一种酌量性变动成本。要想降低这类变动成本,应当通过整合资源(如建立比价管理系统),合理决策,降低材料采购成本,优化劳动组合,严格控制制造费用开支,改善成本—效益关系来实现。

(三)再降低成本过程中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的转化关系——以降低质量成本为例

质量成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和损失成本。所谓预防成本(一般体现为相对的固定成本)是指为保证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水平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如检验、试验设备购置费的摊销,质量工作计划费用、新产品评审费用、质量审核费用、人员培训费用和质量奖励费用等。所谓检验成本(一般体现为变动成本)是指为评估和检查产品制造质量而发生的费用,如进货检验费用、供需检验费、产品检验费、破坏性试验的产品试验费用和检验设备维护、保养费用等。损失成本又可以分为内部质量损失费用和外部质量损失成本两部分。所谓内部质量损失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因质量问题而发生的损失成本,包括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费用支出,如报废损失,返修损失,附件费用,停工损失,事故分析处理费用和产品降级损失等。所谓外部质量损失成本是指产品销售后,因产品质量缺陷而引起的一切费用支出。如:支付用户的索赔费用,退货损失,保修费用和折价损失等。与质量有关的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和损失成本之间在决策有着这样的关系:当增加其中的某一项(或两项)时,结果可能带来另外两项(或一项)的减少,而达到最终总质量成本减少的目的;固定成本的增加是不可逆的,而固定成本的增加不会导致变动成本的必然减少,所以降低质量成本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改变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关系而达到总质量成本降低这一目标的。

五、降低成本的方法(或称为降低成本的间接途径)

虽然降低成本的根本途径是要通过降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但在具体工作中,还需要采取一些可行的方法,而无论是采取何种方法都首先要从管理上下工夫。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并使这个管理体系不会随企业的政策、企业领导的改变而改变或停止,只有这样才能使降低企业成本的工作真正得以落实。降低成本的具体方法很多,现仅就最有代表性的建立责任中心和开展作业成本法作具体介绍。

(一)建立责任中心,尤其是建立成本中心是持续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

成本中心是对成本或费用负责的责任中心,成本中心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责任中心形式。上至工厂一级,下至车间、工段、班组,甚至个人都可以划分为成本中心,可以说,只要有费用支出的地方,就可以建立成本中心。由于成本中心的规模大小不一,因此,各成本中心的控制、考核的内容也不同。成本中心的特点包括:(1)成本中心只衡量成本费用,不衡量收益。只以货币形式衡量投入,而不以货币衡量产出,是成本中心的基本特点。(2)成本中心只对可控成本负责。可控成本是相对不可控成本而言的。对企业来说,几乎所有的成本都可以被视为可控成本,一般不存在不可控成本;而对于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车间、工段、班组乃至个人来说,则既有其各自的可控成本,又有其各自的不可控成本。一项对于较高层次的责任中心来说的可控成本,对其下属的较低层次的责任中心来说,可能就是不可控成本;反过来,较低层次的责任中心的可控成本,则一定是其所属较高层次责任中心的可控成本。通过明确及定期修订各级成本中心的控制、激励指标往往是持续降低成本的捷径。

(二)开展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管理和作业管理也是持续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

1.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穴产品或服务?雪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使直接人工成本大幅度下降;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带来了生产的多样化、费用和成本上升。产品成本结构的变动,使主要为人工成本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成本会计系统已不能精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作业成本法不仅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还可依据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分析,进行作业管理,满足经营控制的需要,作业成本法已从单纯的成本会计系统发展为应用更广泛的成本管理系统。

2.作业成本计算,是把成本更精确地分配到成本对象(即产品、服务和顾客)的程序,其首要目的是提高盈利能力分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作业成本管理,是利用作业成本信息使销售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合理化,认清改变作业与工序以提高生产力的机会在哪里。

3.作业成本法管理。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的追踪分析,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成本动因是决定成本发生和资源耗费的真正原因,针对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分配方法在制造费用上分摊不精确的情况,它采用多重动因二维成本模型摊方法来计算各种目标的成本,作业成为资源和产品的中介,作业链分析和价值链分析成为成本管理的基础,这有利于揭示企业各环节上的问题。

4.作业管理,是把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管理和非成本问题管理结合起来,包括生产周期、产品质量、交货及时性和顾客满意度等,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作业成本法产生的基础以及特点,如促进成本分配的精确化,提供有意义的非财务信息,拓展成本服务的范围,直接影响企业内部制度等特点。作业管理从成本发生的根源上展开分析,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建立最优的动态增值标准,从财务和经营两个方面对作业业绩进行评价,不断改进作业成本效益方式,从而能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

在降低成本过程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不可能穷举的,所以有必要总结的是降低成本应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但是对降低成本方法的归纳、总结,更是对探索降低成本新方法的指导。

六、降低成本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顾客为中心的原则

必须统一规划产品的交付时间、质量和成本,同时做到更快、更好和更便宜。要在无损于产品质量的条件下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并不意味着其结果将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产品成本的降低绝不允许产品的粗制滥造。

(二)应因地制宜的原则

应因地制宜系统地分析产品成本发生的全过程,要注意推行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成本控制而失去的效益。

(三)合作互利、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则

降低成本不仅指降低企业本身的成本,还要考虑供应商的成本和客户的成本。如果企业自身的成本降低了,而客户或供应商的成本增加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

(四)主要目标是降低单位成本、并且要持续地降低成本的原则

由于总成本的增减与生产能力利用率的升降有关,真正的降低成本是指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降低成本不应是应付经济萧条的权宜之计,而是企业的根本方针,应持续不断地进行。“持续不断”是指成本降低没有止境,是无终点地旅行;成本降低必须尽快进行,为了领先,必须跑得快;成本降低不能停止,不进步就退步。

(五)应坚持领导重视与全员参加,要靠自身的力量降低降低成本的原则

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人工成本管理;总量指标;结构性指标;效益指标追求投入产出比,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更好地协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课题,而人工成本管理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其中,职工工资总额是人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于人工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本文将从人工成本的各项指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来阐述。

一、总量指标

企业人工成本的总量水平就是通过人工成本的总量指标反映出来的。企业细化平均人工成本是依据根据职工人数多少来实现的,也就是企业要雇用一个员工所能支付的各项薪金报酬和福利待遇的平均水平,是一个企业对社会劳动力的吸引力和吸附程度。企业通过调整总量指标,实现对内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对外吸引高素质的劳动者到企业来这一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企业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劳动力,加大了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没有通过长远角度考虑和缜密的预算考核,就抛出了诱人的薪酬方案,常常面临难于兑现的难题。不予给付,企业面临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裁判,予以给付,企业的经营压力加大,入不敷出。所以说,人工成本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预算管理。以我公司为例,我们实行会计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了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实行了会计科目负责制。由财务部门牵头,从宏观角度考虑了人工成本调整对公司宏观经济、监管、竞争、税务等环境假设条件下及主要市场策略及战略的影响;从微观角度根据人劳部门提供的人工成本各项目的年度目标建议值分析预算年度内人工成本的变化幅度和可控程度,从而得出管理人工成本的预算方案。但是在编制完成相应方案之后,往往会在在执行过程中发生预算外的情况,因此公司每季度都会根据省公司的预算批复编制滚动预算,及时调整预算数,缩小实际发生数和预算值的偏离度。

二、结构性指标

人工成本结构性指标是指在人工成本总额中各人工成本组成项目所占的比例,这其中包含获得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和辞退成本。它是人工成本构成情况的反映,也是进行人工成本的合理性分析的依据。其中,工资是人工成本的结构性指标中的重要指标。如果说人工成本的总量指标是一个高屋建瓴的指标,则结构性指标是分层细化的指标。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项成本所占比例是不同的。在企业的创建期,企业规模扩大,需要招募的员工增多,因此获得成本所占比例增大;成长期各岗位的员工配置完毕,已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使用成本和保障成本的比例加大;在衰退期里,企业人事变动频繁,经营困难,濒临倒闭,此时辞退成本占据主要位置。目前,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忽视考虑企业发展阶段这一因素,一味压缩人工成本中的使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从而降低产品成本。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操作的结果并没有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原因在于,压缩人工成本的结果必然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受到打击,造成人浮于事,消极怠工,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产量降低,总成本增加,企业不得不陷入裁员,降薪,又花费大量成本招募、培养新员工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因此企业在对人工成本进行分析时,一定要多角度分析,将人工成本的结构性指标作为重要的考察目标,在对人工成本结构和比率分析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以真正控制人工成本。

三、效益指标

人工成本的效益指标是一个企业内部同经济效益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指标体系,是企业进行人工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人工成本分析的核心指标。下面将从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和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这三个指标加以分析。

1、劳动分配率,是指人工成本总量与增加值的比率。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增加值。其中,增加值=人工成本(包括社会保险等工资附加)+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税额+营业盈余。我们不妨引入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概念来解释这一比率。边际分析法是一种可变因素的数量变动会对其他可变因素的变动产生多大影响的方法。当企业的一位职工一定时期内为企业创造的效益大于企业在该时期内为其负担的边际人工成本,则企业控制人工成本是合算的,否则是不合算的,只有当两者画等号时,才是企业的人工成本控制达到最优,企业与职工达到双赢的状态。我们画图表示,假设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税额+营业盈余=5,人工成本由1变化至5对曲线斜率的影响:

由此可见,人工成本变化小于5时,表明企业支付的人工成本无法弥补职工为企业创造的活劳动价值,而当人工成本大于5时,表明企业花费的人工成本大于职工所创造的价值,只有当人工成本变化趋近于5,斜率等于45°时,则是人工成本配置最优状态。

2、人事费用率,是指人工成本总量与销售收入的比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用于支付的人工成本在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总价值中所占的比例。它同时也表示企业职工人均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关系,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假设来看人工成本变动对人事费用率的影响:首先,我们剔除企业收入核算方法,税收政策,同时期社会通货膨胀水平产生的影响,假设某企业一定时期内总收入110万,总成本80万,人工成本50万,分两种情况考虑,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工成本增加10万和降低10万,如下表所示:基本情况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人事费用率0.450.550.36在第一种情况下人事费用率上升幅度为10个百分点,而第二种情况下人事费用率的下降程度为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收入不变时,人工成本的增加对人事费用率的影响程度要大于人工成本降低对其产生的影响。下面,我们将用同样的案例来分析第三个指标。

3、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即人工成本总额占总成本的百分比。人工成本就是活劳动,是活劳动占总成本的比重。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所处的经济周期来综合考虑系统衡量企业有机构成高低和确定人工费用定额。这时,我们假设在总收入不变时,总成本和人工成本同时增加10万和同时降低10万的情况对利润率的影响:基本情况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0.6250.670.57同样,在第一种情况下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上升幅度为4.5个百分点,而第二种情况下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的下降程度为5.5个百分点,因此,这进一步印证了本文开头所述,人工成本是各项成本中最活跃,最具可控性的成本,控制人工成本,对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人工成本管理不应该仅仅是控制,同时应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管理者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向上的企业环境,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凝聚力,使企业管理更加人性化,科学化。

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范文3

据统计,从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今,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达18%,年均升值超过了建筑行业的年营业收入利润率。2008年,很多机构调高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从前3个月的趋势看,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都超过前两年,4月10日更是突破了7元大关,后呈阶段性放缓态势。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和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外经企业必须面对日益增长的汇率风险和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外经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对其影响应以累计升值幅度来计算。

人民币升值直接导致外经企业总资产价值缩水、营业收入下降、工程成本上升、利润率降低、债务负担加重。人民币升值对其影响具体体现如下:

(一) 资产价值分析

以国际工程承包为主业的外经企业,资产价值一般用人民币和多种外币来表示,同时存在美元、欧元、日元等外币和人民币资产与债务;从资产负债表看,以美元表示的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资产类项目的价值会随着人民币升值而缩水;同样,以美元表示的银行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负债类项目其价值也会下降。企业的总价值会由于资产负债同时下降而发生变动。按照结构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项目上:

1.海外项目资产缩水

外经企业总资产的构成中海外项目资产所占比重较大,这是一个特殊的集合,这部分资产全部以美元计价且在决算时全部以美元合并会计报表,再由国内总部按照规定的汇率折算方法进行折算。人民币升值,导致外经企业的海外项目资产形成较大的缩水,同时,负债类项目的价值也随之会下降。

2.以美元表示的货币资金价值下降

外经企业的美元现金、银行存款等的价值随着人民币升值而下降。

3.美元债权价值下降

外经企业中以美元表示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债权的价值随着人民币升值而下降。其中,除正常业务所发生的应收款项外,体现国际承包工程企业特点的长期债权所包含的风险更大。这部分长期债权一般是由于出口卖方信贷项目形成的,具有金额大、回收期长的特点,工程款回收期一般在10~15年,可能造成的汇兑损失更大。

除以上主要项目外,其他如以美元计价的库存商品、固定资产等的价值也会下降。

(二)营业收入分析

以国际工程承包为主业的外经企业,其主营业务收入相当部分来自于国外工程项目。这些营业收入的绝大部分是美元,在会计报表上也都是以美元计价。按照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利润表所有项目和利润分配表中有关反映发生额的项目都应当按照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期间的平均汇率折算为母公司记账本位币;也可以采用合并会计报表决算日的市场汇率折算为母公司记账本位币。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在人民币升值条件下,海外工程取得的营业收入下降是肯定的。

(三)经营成本分析

对外承包工程的经营成本可以简单分类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类。由于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受汇率变动影响,导致外经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项目上:

1.项目采购成本增加

外经企业所属海外项目需要的施工设备、材料、物品等部分由国内以人民币采购,在会计核算上再按照当期汇率转换成美元计入项目工程成本。人民币升值后,这部分成本直接以与人民币升值相同的比率增加。

2.人工成本增加

海外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的薪酬都是以美元计算发放的,大部分用于国内支出。由于人民币升值,人员薪酬势必要进行调整,至少应保持这部分人员薪酬水平不降低,否则无法吸引、鼓励优秀人才出国工作。所以,人工成本将呈增加趋势。

3.勘察设计费增加

海外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费一般约占工程总成本的3%左右,大多以人民币支付,再按照当期汇率转换成美元计入工程成本。汇率变化后,这项费用直接以与人民币升值相同的比率增加。

4.资金成本增加

外经企业用于国际工程项目的建设资金如果是从银行取得的借款,且借款的币种既有美元,也有人民币。企业资金成本的增加表现为,人民币借款用于项目建设,以从工程业主方取得的美元收入兑换成人民币归还银行。在美元贬值的条件下,必将导致资金成本加大。

5.管理费收入降低

外经企业一般以收取海外项目管理费的方式来对冲国内总部为管理项目所发生的支出,这也是经营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所属海外项目上缴总部的管理费全部以美元计价,人民币升值后,直接导致公司管理费收入降低,管理费净支出增加。

(四)实现利润分析

与主营业务收入相同且大致比例相等,外经企业的利润相当部分是境外工程项目实现的。按照我国会计准则对外币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折算的规定,在会计报表折算过程中利润总额已经降低了。由于近年来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利润率已经呈下降趋势,出口信贷项目不超过10%,一般带资自营的现汇项目则更低。人民币升值形成的净汇兑损失和成本的增长对企业实现的利润将产生巨大影响。

另外,投标成本增加,尚未收回的工程款价值减少导致现金流减少等因素也会对外经企业的经营产生一定影响。

二、外经企业规避与降低汇率风险对策

根据外经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国际承包工程运作的特殊性,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种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

(一)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

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合理安排各币种资金收支计划。准确计算短期、中期人民币和外币的收支数额,量化不同币种的投入产出。根据需要调节外币资金比例,维持各币种自身的均衡,尽量减少币种转换,使各种外币在经营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封闭循环,比如:借入美元――使用美元――回收美元――归还美元,这是规避实际汇兑损失的有效手段。

(二)远期结售汇规避风险

远期结售汇是指境内机构为避免结算日汇率变动可能发生的外汇风险,与银行以合同的方式,将未来一段时间内办理结售汇的外币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提前进行约定的业务活动。当某种外币资金大于未来需求时,企业可采用套期保值方式降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

比如,某外经企业6个月后将收到一笔美元工程结算款,准备结汇后用于归还人民币借款。如果企业做了远期结售汇交易,就可以提前将汇率固定下来,即使交割日美元贬值,企业也不会因此负担过多的损失。远期结售汇的好处是可以预知和掌控汇兑损失。

(三)提高业主预付款的比重

按照一般国际承包工程的惯例,业主方于开工前预先支付承包商一定比例的工程预付款,用于工程的前期准备。预付款的比例一般为合同额的10%左右,为了降低汇率风险,外经企业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争取尽可能高一些的预付款比例。当能够准确预期人民币升值以及外汇充裕的条件下,可采取提前结汇方式避险。

(四)加快工程款结算的速度

在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的情况下,可通过谈判在合同中约定,缩短工程款结算的周期,比如按季度结算改为按月结算,加快结算速度,尽早回收工程款。还有必要更新管理理念,将及时收款作为考核内容,制定措施鼓励项目负责人采取各种方式及时回笼资金。

(五)由业主分担汇率风险

在工程投标报价时,充分考虑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将未来可能产生的汇兑损失计算到工程报价之中;还可以通过合同约定汇率波动的分摊机制,采用滑动价格等方式双方合理分担汇率风险。这样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价格优势,从而降低中国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方面的问题需要有其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以保证,比如通过行业协会、中国驻外使馆等机构组织协调,国内承包商协同运作,默契配合,避免中资企业相互之间恶性竞争。

(六)合理利用项目所在国资金

在项目所在国国家风险较低、币值稳定、利率水平可接受的条件下,可以结合项目所在国的资源供应情况,以项目收款权作抵押,从当地银行取得当地币借款。与此相适应,事前在合同中约定业主方以当地币结算工程款的比例。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美元结算款的总量,控制美元贬值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当地币形成了以借款在当地采购工程材料、物资、支付当地人工工资等各项支出,以取得的工程结算款归还银行借款的单币种循环,有效规避了当地币汇率波动以及不同币种之间兑换所带来的汇率风险。

(七)利用货币掉期降低风险

货币掉期,又称货币互换,是指为降低借款成本或规避远期汇率风险,企业与银行协商签订掉期协议,分别约定即期外汇买卖汇率和起息日、远期外汇买卖汇率和起息日,企业按约定的即期汇率和起息日进行人民币和外汇的转换,并按约定的远期汇率和起息日进行反方向转换的业务。

比如,某外经企业账上有一笔美元存款,急需结汇用于国内采购设备,但在3个月后又需要向海外项目拨付工程建设用款。对于此种情况,企业就可以与银行签订一项即期对3个月的人民币与美元掉期协议:即期卖出该笔美元,按照约定汇率取得等值人民币;3个月后再用人民币以协议约定的汇率买入该笔美元。

(八)合理调整融资结构和还款顺序

可能的情况下,在融资方式上尽量采用“买方信贷”,少用带资承包或“卖方信贷”,减少外币长期债权的形成;在融资结构上,加大美元借款的比重,降低人民币借款比重,避免货币互换;在与银行约定的还款顺序上,尽量用工程结算回收的美元,结汇后先行归还人民币借款,以减少实际产生的汇兑损失。

(九)提前卖断美元长期债权

这是一项信用管理创新。外经企业实施的“卖方信贷”项目一般会形成以外币表示的长期应收款,将美元长期债权提前卖断,是规避与降低汇率风险的有效措施。这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复杂的操作过程,是类似但又不等同于“福费廷”的一种创新方式。操作成功对于外经企业而言,既可以锁定长期汇率风险,又可以降低利息支出,还可以使得资产与负债两方“瘦身”,降低资产负债率。

除了国际工程承包的主业以外,外经企业一般也经营进出口贸易业务。对此,企业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出口押汇、进口押汇、福费廷业务、保理业务等方式控制与降低汇率风险。

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范文4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物流成本是指伴随着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由三部分构成:

1.伴随着物资的物理性流通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设施费用;

2.完成物流信息的传送和处理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和设施费用;

3.物流综合管理所发生的费用。

物流成本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物流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以及“物流成本冰山说”等观点都说明了物流成本问题是物流管理初期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所谓“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是指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继降低制造成本和扩大销售获取利润之后,企业获取利润的第三个源泉。“物流成本冰山说”告诉我们,通常我们所能明确掌握的物流成本,只占企业物流总成本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物流成本并没有为管理者所认识。正是由于在物流领域存在着广阔的降低成本的空间,因此物流被看作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问题也引起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可见企业物流管理开始于对物流成本的关心。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构成企业物流管理最基本的课题。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物流成本管理的前提是物流成本计算,只有搞清物流成本的大小,才能够实施物流成本分析,编制物流成本预算,控制物流成本支出。物流成本的内涵在概念上是明确的,问题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正确规定和划分物流成本的范围,如何将物流成本准确计算出来。在物流成本计算方面,我们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操作经验。由于缺乏对物流成本的准确把握,给企业的物流管理带来许多障碍,不利于发现企业物流运作中存在的非效率活动,也难以对物流成本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因此,认识物流成本,不能只停留在概念本身的理解上,还必须对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以及物流成本分析方法等有一个全面掌握,这也是我们的企业在物流成本管理中急需要解决好的问题。

二、降低物流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从微观的角度观察

从微观的角度看,降低物流成本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由于物流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意味着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提高了利润水平。

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知,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产品的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但价格背后体现的还是产品的价值量,即产品中所凝聚的人类抽象劳动的数量。商品价值并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而是由行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当某个企业的物流活动效率高于所属行业的平均物流活动效率,物流费用低于所属行业平均物流费用水平的时候,该企业就有可能因此获得超额利润,物流成本的降低部分就转化为企业的“第三利润”;反之,企业的利润水平就会下降。正是由于这种与降低物流成本相关的超额利润的存在,而且具有较大的空间,导致企业积极关注物流领域的成本管理,致力于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

2、物流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增强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利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并以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二)从宏观的角度观察

从宏观的角度讲,降低物流成本给行业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如果全行业的物流效率普遍提高,物流费用平均水平降低到一个新的水平,那么,该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将会得到增强。对于一个地区的行业来说,可以提高其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

2、全行业物流成本的普遍下降,将会对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导致物价相对下降,这有利于保持消费物价的稳定,相对提高国民的购买力。

3、物流成本的下降,对于全社会而言,意味着创造同等数量的财富,在物流领域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得到节约。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节省资源消耗的目的。

三、物流成本水平的衡量指标

1、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用来衡量微观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与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企业物流成本从物流活动的领域角度可以划分为,采购物流费、工厂内物流费、销售物流费、返品物流费和废弃物回收物流费等。

按照商业习惯,采购商品(制造企业的原材料、零部件,商业企业的采购商品)一般由供应商支付运输费用,并不计算在采购物流费用中。但是,这部分费用最终也会在产品的价格中反映出来,从而影响到物流费用的水平,对于这部分物流费用应加以特别关注。

要准确反应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并且使不同企业之间该项指标具有可比性,首先必须明确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制定出统一的计算标准;其次,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

2、行业物流成本占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

同一行业所有企业物流成本的平均值,即行业总物流费用占销售总收入的比重,反映的是某行业平均物流成本水平。不同行业的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有一定差距的。一般说来,制造业的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高于非制造业,其中,运输费用所占的比重居于所有物流费用的首位,其次是保管费用。

3、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

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是用来衡量社会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运输费用、二是库存维持费用、三是物流管理费用。

运输费用包括企业使用专业运输服务,支付给各种专业运输业者(包括物流子公司)的运输费用和企业使用自己的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开展运输活动所支出的费用。

库存持有费用包括用于存货的保管费用(人工费、设施折旧、材料费、水电费等)和存货所占用资金的成本。前者包括支付给仓库企业的费用和企业自己从事货物保管所发生的费用;后者参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和资本投资回报率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存货金额。

管理费用包括用于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及其运营方面支出的费用。管理费用的计算可以根据历史经验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运输费用和库存持有费用的总和;或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制造业和流通业的GDP贡献值。

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发展水平和物流活动效率等方面存在着差距,因此,反映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上也有所不同。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离不开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只有在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趋于科学合理,并且有了一套完整的统计体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从宏观上准确把握物流成本的水平。

现行的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方法,是站在货主企业,也就是物流需求方的角度去计算汇总物流费用的支出。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从国际范围来看,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首先说明,随着企业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和效率化水平的提高,在创造同等规模社会财富的情况下,在物流活动领域耗费的资源得到降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程度得到提高。

导致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是物流管理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尽管从物流管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已经进入了物流战略管理的阶段,但是,对于物流成本管理的任务并没有完结。从某种意义上讲,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永恒课题,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于不同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方式、手段以及范围有所不同而已。在PD(PhysicalDistribution)阶段,物流成本管理局限在销售物流领域,进入Logistics阶段,物流成本管理扩展到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领域,物流总成本的意识得到增强。而到了供应链物流阶段(SupplyChainLogisticsManagement),对物流成本最小化的追求,已经超过个别企业的边界,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最小化。因此,可以说,物流管理到了高级阶段,同样离不开成本这个主题。只要价格还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物流成本就仍然是企业物流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正是企业物流管理不断向纵深发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降低物流成本的潜力被陆续挖掘出来,企业物流成本水平的降低直接导致社会物流成本的降低。

(2)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现代物流业作为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经营的新兴产业,它的出现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结果,是企业物流合理化的要求。现代物流业凭借其专业化的运作方式,在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活动规模化方面表现出强大的优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为企业采用外包方式推动物流合理化和效率化,继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提供了外部条件。

(3)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品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内容和数量是不一样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总体的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降低,以服务业为主要标志的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同一产业内部的结构同样也在发生变化,如第二产业中的电子产业、生物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逐渐加大。这种变化,导致物流量与GDP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那种同步、同力度增长,转向物流量的增长幅度相对放缓,甚至出现与GDP增长相乖离的趋势。换言之,由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社会经济增长对物流量的拉动作用在减小。

体现在物流成本方面,同样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即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因此,在对不同国家的社会物流成本水平,即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进行比较的时候,不能够忽略产业结构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注意来自不同主体的指标的可比性问题,避免简单比较和轻易下结论。

除了以上因素导至社会物流成本下降外,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则会引发物流成本的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考虑,物流成本是指在一定的物流服务水准之下的物流费用支出。物流服务水准越高,支出的物流费用自然也就越高。高度化的物流需求,需要高水准的物流服务做基础才可以得到满足。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和高度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生产运作方式的变化,对于物流服务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订货周期在缩短,物流的批量在减小、物流作业频率上升,物流成本也会随之加大。根据资料显示,美、日两国的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约在10%左右,在近一、二十年中,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库存规模下降带来存货持有费用的节约。但是,运输费用的下降幅度缓慢,其主要原因是,随着运输频率的加大,及时配送、小批量订货比重的加大,运输费用支出明显提高。

四、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首先要从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要有专司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切入点。

(2)树立物流总成本观念,增强全员的物流成本意识

现代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点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降低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降低成本的眼光转向物流领域,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企业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只是停留某一项功能活动上,而忽视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其结果,一是由于忽视了物流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的效益背反关系,虽然在某一项物流活动上支付的费用降低了,但总体物流成本并没有因此下降,甚至反而出现增加;二是将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变成只是利用市场的供求关系,向物流服务提供商提出降低某项服务收费标准的要求。如果物流服务供应商无法承受、而又可以拒绝的话,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便无功而返。

(3)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

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物流成本计算的难点在于缺乏充分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

(4)优化企业物流系统,寻找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对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优化,就是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现状寻找一个恰当的物流运作方式。物流系统优化是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到企业盈利水平的重大问题,应该得到企业上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的物流系统。同时,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个部门在优化物流系统的过程中相互配合。

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范文5

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是每个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各国企业家、经济学家及社会各阶层精英们从微观到宏观都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多数系此成果的延伸和发展而来。

1企业劳动力成本过高问题

11企业用工工资与劳动力成本

近年来企业劳动力用工成本一路看涨,有部分人认为与劳动力成本增长过快有关,主要证据表现在中国有部分实体企业因国内成本高涨已迁出国内,到东南亚一带甚至到美国设厂。但是,企业用工工资上升,并不能等同于劳动力成本上升。

12劳动报酬与劳动力成本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课题组2016年8月5日的《中国劳动力成本问题研究课题报告》认为,目前劳动力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劳动力成本占比上升与产能调整有关,也与企业营业收入下降有关,但劳动报酬的持续提升在合理范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不是工资上涨过快,而是社会保障缴费过高,在企业销售收入下降的同时,社会保险缴费占比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尤为突出。

13生产力与劳动力成本

近年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明显超过生产力的提高速度,中国收入研究院院长宋晓梧即认为,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的大幅增长,不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快于生产力的增长,而是因为生产力下降的幅度大于劳动力成本下降的幅度。

14企业成本与劳动力成本

当今企业成本高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杰总结为以下八个方面:制度性的交易成本高;税负、税费高;劳动力的供给成本高(含“五险一金”的社会成本等);高额的融资成本;能源成本高;较高的物流成本;相对高的土地成本;汇率成本高等,包括劳动力成本在内的制度性政策成本占有较大的比重。

15企业劳动力的相对成本问题

企业劳动力成本过高的问题,是一个相对的成本问题。正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所说的,降低劳动力成本,重要的不是降低工资,而是减少制度性劳动力成本,比如社保、住房公积金等。

2降低劳动力政策成本与提高经济效益关系

21提高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获取效益[2],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降低成本费用。构成企业成本的要素主要包括材料成本、加工成本、劳动力成本、销售成本及财务成本等。劳动力成本主要由工资、社保、住房公积金等可控的劳动力制度性成本构成。

22劳动力政策成本对提高经济效益的影响

(1)企业社保缴费比率偏高,社保负担过重。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社保“五险一金”的缴费比率已占到工资总额的40%~50%,其中养老保险缴费比率偏高,达到28%(单位缴费率20%,个人缴费率8%),住房公积金比率为14%~24%(单位和个人各7%~12%)。国家发改委官网在2016年8月也发表文章认为,当前我国企业职工五项社会保险总费率为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3925%,接近欧洲福利国家40%的缴费门槛,远超美、日、韩等国家,再加上各地10%~24%的住房公积金缴费,“五险一金”名义费率已经达到60%左右。

(2)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的执行,以及物价的快速上涨,催生了企业的加薪压力和空间,对劳动力价格上涨产生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3)人口红利趋于衰退,人力成本上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以每年10%~15%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靠的是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但是,根据最近的研究结果,中国16~59岁的有工作能力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在2012年已经见顶;即便再放宽5年,中国16~64岁的劳动力人口总数,也在2015年见顶。也就是说,人口红利正在大幅消失,人力成本上涨成必然趋势。

(4)劳动力结构性失衡。长期以来,传统密集型粗放型廉价劳动力一直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优势,受教育产业化式扩张影响,劳动技能型人才培养明显不足,技术工人结构性短缺间接加剧劳动力工资收入上涨。

(5)科技创新不足,劳动力持续发展速度减慢。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于科技研发的投入太少,与西方国家技术创新投入差距较大。至2015年,中国研发总投入(R&D经费)占GDP比例已达21%。已成为世界第二大

R&D经费支出国,但经费规模仍然只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面临转型挑战。

3降低劳动力政策成本的方法和措施

(1)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改善非当地户籍人员在就业、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待遇,打破劳动力市场区域分割,减轻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竞争力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和配置效率。

(2)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降低社会养老保险费率及住房公积金利率。在构成企业要素总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从法律制度层面合理调整社保“五险一金”缴费水平,降低“五险一金”费率,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减轻企业经营负担,提高企业利润水平。

(3)落实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小微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低,亟须在政策、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各级政府应加快出台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小微企业健康良好发展。

(4)加快鼓励科技创新法规政策的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基于当前我国人口红利逐步下降、企业科技投入成本过低的趋势,政府应加大鼓励科技创新,落实鼓励科技创新的法规实施细则及政策规定,鼓励科技创新,降低劳动力成本。

(5)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加强教育结构优化调整。鉴于目前我国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缺口较大,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较大,建议在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优化高校学科设置、提高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建立人才培养培训制度,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优化调整教育结构。

(6)引导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加大对传统行业企业技改的扶持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坚持内需拉动经济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内销服务制度,引导企业以国内市场为基点向外扩散,扩大盈利空间。

降低企业成本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人工成本;概念;有效;降低,途径

1966年日内瓦第十一届国际劳动经济会议人工成本会议决议案通过的人工成本是指雇主在雇佣劳动力时产生的全部费用。国际上通用的人工成本包括:已完成工作的工资;未工作而有报酬时间的工资;奖金与小费;食品饮料及此类支出;雇主负担的工作的住房费用,雇主支付雇员的社会保险支出;雇工对职业培训、福利服务和杂项费用的支出,如工人的交通费、工作服等。

我国的人工成本的概念;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总和。按我国劳动部颁发的261号文件规定,人工成本范围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支出。其中,职工工资总额是人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工成本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由投入劳动力要素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性报酬和福利性供给,是企业总成本的组成部分。人工成本一方面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直接反映了企业对劳动者的全部投入,是员工经济利益之所在,其数额的增减对员工的积极性影响很大。因此,认真研究人工成本的合理投入,是企业成本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人工成本是企业劳动工资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是降低劳动消耗,追求投入产出之比,更好地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课题。

现代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2008年全面爆发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管理,降低人工成本的消耗,降低人工成本的有效方法:

一、合理减员,讲究“人岗匹配”,做到劳动力要素与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

减员不是单纯地为了减几个人,其目的在于增效。增效,一是效率的提高。通过减员,克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象,实行优胜劣汰、择优上岗,真正地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二是效益的提高。通过减员,降低人工成本,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一定要明确“岗”,考量“人”,纠正“人岗不匹配”,从而使企业花“最合适”的人工成本来保证有效完成各项工作。“人岗匹配”可以长远保证企业的人工成本以合理的水平运行。

二、严格控制工资总量,实行目标管理,降低人工成本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分配原则,只有充分地发挥工资的约束,调控等机制的作用,才能得到投入产出的效益。工资不是福利,是一种投入,投入的目的是有效益,我们只有在控制其总额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约束、调控和激励的作用,搞活内部分配,提高企业的人工效率。因此,要加强对工资总额的控制,建立工资控制体系,将人工成本控制指标纳入经营者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追究人工成本失控企业领导人的责任;要更新我们的用人观念和建立新的用工机制,科学控制用工总量。

三、利用激励机制,调动积极因素,降低人员提出成本

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企业组织的目标。因此,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利用工资激励机制的作用鼓励职工多为企业作贡献,用经济手段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对职工按有效劳动分配,从工资制度上要取消档案工资,全额与效益、贡献挂钩浮动。工资要向苦、脏、累、险岗位倾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管理出效益,只有把有效的资金投入到刀刃上,才能使其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当员工的各方面需求得到满足,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愈加被激发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形成一个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员工收入――促进成本降低的良性循环。相反如果员工退出,会造成许多显现成本和隐性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离职后的岗位空缺成本(新员工补充成本,新员工的训练成本,新员工的低效成本)等。企业应该结合本部的当前情况,分析本企业的实际问题,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使用,同时又有良好的约束机制辅助,通过合理途径激发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聪明和才干,企业就能具有充沛旺盛的活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发挥人才效益,降低人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