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例6篇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1

【关键词】污泥处理;低碳化处理;低碳化策略研究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在发展循环经济,加速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随着污水污泥处理设施的普及,处理率的提高和处理程度的深化,污水污泥处理的产量将有较大的增加,由此,引起的二次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目前,如何合理地进行污泥处理处置已成为当务之急。现就污泥处理处置与同行共同探讨。

1、污泥处理方法概述

我国的污泥处理与处置还刚刚起步,在全国现有污水处理设施中有污泥稳定处理设施的还不到一半之多,处理工艺和配套设备较为完善度更是不够,能够正常运行的就更少,污泥直接排放造成的二次污染已经严重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就笔者所知,我国现今应用最为广泛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主要有:污泥填埋、污泥堆肥、污泥热处理(污泥干化)等方法。污泥干化技术因运行成本高,发展比较缓慢,仅局限在小范围内及生产性研究方面。

清洁发展机制的低碳排放核算机制是基于长期的全球碳平衡,因此其不计入污泥污水等生物降解火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碳中。生物焚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需要经过十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重新汇集到生物体内,而堆肥处理却使得大量碳元素仍然保留在原来的堆肥产品中,经过试用后大部分仍人保存着生物质谈状态,因此,污水污泥焚烧和堆肥的实际碳排放效果并不相同。

为了便于与对不同的污水污泥处理过程的碳排放量进行比较,在核算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参考资源化处理率等指标,定义处理过程的低碳化程度D为:

D=(EM-E)/EM,其间E=EC-ER

式中:EM为最大碳排放量,取厌氧填埋情况下的碳排放值,作为比较基准;E为某项处理过程的总碳排放量,EC为处理过程的碳排放量,ER为处理过程的碳排放效应。

2、污泥处理技术的低碳化排放研究

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质量平衡方法,算碳排放。污泥厌氧的填埋过程中的CH4和CO2的产生量分别为:

ECH4=W*DOC*DOCf*MCF*F*16/12 (1)

ECO2=W*DOC*DOCf*(1-MCF*F)*44/12 (2)

(16/12是CH4/C分子量比率;44/12是CO2/C分子量比率。)

式中:W――污泥的质量;

DOC――可降解的有机碳,污水污泥中DOC取决于产生该污泥的废水来、处理工艺;

DOCf――实际降解的可降解有机碳比率;

MCF――甲烷修正因子,对于在厌氧填埋中,可以选择是100%;

F――填埋气体中的CH4体积比率,可按50%计算;

将(1)和(2)相加,可得到1吨CH4的全球变暖趋势按21吨CO2计算,所以厌氧填埋的碳排放:

ECH4=0.033W,ECO2=0.092W

EM~0.792W

根据CJT―249―2007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含水率要降至60%一下才能进入填埋场。因此需要进一步干化,假如采用热干化法,将进一步增加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污泥干化焚烧发电:污泥中有机燃烧最终形成的碳排放量:

ECO2=W*CF*OF*44/12=0.312W (3)

式中:CF――污泥碳含量,取湿污泥的10%;

OF――氧化因子,取85%。

污泥焚烧前一般需干化不同的干化方法消耗的能源也不同。1千克的标准大气压下的汽化潜热是2512千焦/千克,1千克80%汗水污泥干化至30%最少需要1793千焦/千克。统一用无烟煤供热,燃煤及干化机综合热效率按50%算,干化系统耗电按35千瓦时/吨湿污泥计。污泥的焚烧发电效率与污泥热值有关,污泥的热值差异也较大,也是6000~24000千焦/千克干污泥之间。考虑热损失,燃烧效率和发电效率按30%热量进行发电,则1136千焦用于发电,发电量为0.315千瓦时,焚烧厂本身耗电占发电量的20%~30%。

2.1污泥好氧堆肥

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的大部分DOC转换化为CO2和微生物有机质,和少量CH4产生于堆体的厌氧部分,但是其很大程度上在堆体的有氧部分产生氧化。释放到大气的CH4大概是干材料中的碳含量低于1%至几。以此,堆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碳排量:

ECO2=W*DOC*DOCf*44/12=0.238W (4)

其中,DOCf――好氧堆肥条件下分解的可降解有机碳的百分比,考虑到堆肥完全腐化后DOC转化率超过99.5%,碳在堆肥过程中有大约2/3转化为CO2其余1/3用于细胞合成,以此该值可取0.65。

2.2污泥混烧处理

污泥混烧处理是应用工业窑炉比如水泥窑,用电厂的燃烧器混烧污泥,可以节约污泥焚烧设施的建设,介于投资费用和用地,于是在近年来发展很快。以下就简单介绍几种电厂混烧方法,如湿污泥直接混烧法,污泥干化后混烧法等。根据不同的技术要求使用不同的混烧方法,也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

3、污泥的低碳化处理策略

笔者对污泥处理技术进行了适当的评估(具体评估方法不在此赘述),评估结果表明,要实现低碳化处理,首先要调查研究生物质能利用的可能性,然后根据结果充分利用各种污泥处理技术。

从以上分析可知,污水污泥的低碳化处理策略原则基本为以下几点:1通过脱水,消化和利用余热的干化达到污泥量减的效果;2应用厌氧消化产沼回收生物能;3用余热干化后在电厂混烧;4余热干化后焚烧发电;5好氧堆肥;6应用稳定化热处理减少填埋过程中的甲烷排放;7降低处理过程的能耗。

4、结语

污泥的低碳化处理不仅仅是利国利民的大计,更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在污泥处理过程中,由于污泥中组成复杂,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对污泥的处理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要实现低碳化处理,一定要调查研究生物质能利用的可能性,然后根据结果充分利用各种污泥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7-0084-04

低碳经济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英国政府2003年公布的《能源白皮书》上,随即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尤其是2008年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一度陷入经济萧条状态,国际能源安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低碳经济成为很多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课题。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总理明确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从中国目前的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等因素来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着巨大压力。本文通过对涉及低碳经济的各种因素及中国的现实国情进行全面研究,使中国寻求到一条能够有效发展的低碳之路。

一、低碳经济的国际发展形势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高碳经济就是碳排放量高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两高一低(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发展模式,高碳经济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渐渐被一些国家所认可,而碳排放强度是衡量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碳排放强度是指一国(地区)碳排放总量与该国(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了该国每增加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要排放碳的数量。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对186个国家的2008年的碳排放情况做了统计,笔者选取了碳排放量位居前列的7个发达国家和7个发展中国家,共14个国家进行比较分析。

(一)各国碳排放强度比较

2008年,样本中的14个国家的碳排放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并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经济规模等方面反映了不同状况,具有代表性(见表1、图1)。

由表1中数据可知,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强度都远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巴西除外)的碳排放强度也都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23),而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强度却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发展中国家――乌克兰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而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也是达到了72.2亿吨,跃居世界第1位。这说明发展中国家还处于高耗能、低产出的经济发展阶段。

(二)各国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但不同的化石能源的碳含量是不同的,其中煤的碳含量最高,其次是天然气,最后是石油。表2列出了14国不同的能源结构。

(三)各国能源强度比较

能源强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门或行业单位产值一定时间内消耗的能源量,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通常用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量来表示,它和能源效率(单位能源消耗所生产的GDP)反相关。能源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表3列出了14国及世界平均能源强度,数值越大说明能源利用效率越低。

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强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发达国家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图2就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进行了比较。

通过图2可以看出,碳排放强度基本与能源强度成正比。但也有一些例外,如俄罗斯的能源强度高于中国,而碳排放量却低于中国。这是因为俄罗斯的能源结构优于中国。中国能源结构中主要以碳排放较高的煤炭为主,而俄罗斯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碳排放相对较低的天然气。

(四)国际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选取了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指标验证其与国际碳排放强度的关系。设碳排放强度为Y;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最大,设产业结构中二产所占比重为X1,三产占比为X2;能源强度为X3;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比为X4,天然气占比为X5,煤炭占比为X6。对以上变量进行回归,寻找与碳排放强度相关的变量,回归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变量X5对Y极不显著,经过逐步回归剔除不显著变量,得到结果见表5。

表5显示,Y与变量X3、X4、X6有线性相关关系,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Y=1.014X3+0.144X4+0.218X6

(22.085) (2.819)(5.547)

R2=0.989 F=289.068 D.W=2.33

由模型可以看出,在国际上,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石油消费结构、煤炭消费结构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与能源强度的关系。而能源强度又是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由此可见,能源效率是决定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因素,而有很多人认为的与碳排放强度密切相关的产业结构对其影响却不明显。石油和煤炭是各国的主要能源燃料,该模型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煤炭消费结构的影响程度要高于石油。

二、低碳经济的国内发展形势

(一)中国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演变过程

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就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高耗能的工业化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低碳经济的低排放、高增长、可持续发展恰好迎合了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要求。中国在降低碳排放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努力。中国碳排放强度从1981年的30.29下降到2008年的2.25,下降幅度达到92.5%。笔者统计了1995―2008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探求中国碳排放近些年来的趋势(见表6、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中国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速。能源强度虽然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很小,甚至不易观察。中国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能源利用效率仍然不高。

(二)中国第二产业碳排放演变过程

碳排放也与产业结构相关。一般来说,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最大。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越大,碳排放量就越多。中国自1985―2008年第二产业碳排放在总排放中占比总是保持在0.83左右,近年来更是出现上升的趋势。而第二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占比没有太大的变化(见表7)。

(三)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同样,笔者选取变量碳排放强度为Y,产业结构中二产所占比重为X1,三产占比为X2,能源强度为X3,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比为X4,天然气占比为X5,煤炭占比为X6。对中国1995―2008年的数据进行整理,结果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X5极不显著,经过逐步回归剔除不显著变量,最终结果见表9。

如表9所示,Y与X1、X3有关系,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Y=0.375X1+1.104X3

(6.517)(19.179)

R2=0.972 F=187.766 D.W=2.03

由模型可以看出,中国国内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碳排放强度也与第二产业占比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远低于能源强度。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经过国际和国内碳排放影响因素比较,能源强度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程度大体相当,都对碳排放强度产生决定性作用,即单位产值能源消耗越多,碳排放量也就越多。这也是国际上纷纷加强对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最直接因素。但国际和国内又有不同之处,影响国际碳排放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能源结构上,特别是煤炭和石油的消费结构,煤炭和石油现在仍是各国的主要能源燃料。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也不明显。而国内除了能源强度,影响的因素还包括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二产业占比,第二产业一直是能量消耗最高的产业。能源强度反映的是能源的利用效率。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能源强度仍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在中国制度变革和逐步开放的时期,正是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管理进步和技术引进并扩散推动了中国能源强度的持续快速下降。这一下降过程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在经济体制、管理方法和技术水平等方面与世界逐步接轨融合的过程。因此,从中国能源强度下降过程来看,其前后下降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

能源作为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碳排放。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产出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增加了能源消费,由此产生的碳排放会进一步增加。因此,碳排放强度的走势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希望的是在产出规模增加的同时,碳排放量却不断降低,但是它要受制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作用的发挥。值得一提的是,每个经济发展阶段上述各因素的变化规律都有所不同,在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产出增长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三者的阶段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内含规律,找到一条实现三者协调发展的道路并制定完善的措施,对于中国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能源强度的高低受到一国实际经济运行中技术水平的影响,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能源的高效利用。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核心对策在于变革生产技术。同时中国也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上有所改进,要不断地降低第二产业比重。

(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由上述分析可知,第二产业占比过高是导致中国碳排放偏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目前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过去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而第二产业能源消耗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的钢铁等重工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科技、高智能的出现,激发了新产业的诞生。因此,中国应该响应时代的号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重化工业向高新技术型工业转变。同时,中国应大力发展服务业,逐步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中国的发展逐步走向低碳经济道路,降低中国的碳排放量。

(二)优化能源结构

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一直达70%左右,远高于世界29%的比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煤炭消费的主体,由于煤炭是一次能源中碳排放最高的能源,因此中国近年来的碳排放上升较快。今后,中国应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比重。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实现煤炭替代战略的有效手段。

(三)改变贸易结构

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中,高耗能的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导致中国的能源消耗和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较高。因此,调整贸易结构也是中国节能减排的工作重心。调整关税政策、降低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退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国工业品的贸易结构,降低隐含碳排放。

参考文献:

[1]朱新春,吴兆雪.低碳经济及其影响因素的多维度比较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0,(5):1-5.

[2]王永龙.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分析[J].经济学家,2010,(11):15-20.

[3]王淑新,等.中国低碳经济演进分析:基于能源强度的视角[J].战略与决策,2010,(9):25-32.

[4]韩智勇,等.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11):1-6.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w Carbon Economy

Zhang Ningning1, Tan Bingqing1, Yan Xiaojuan2

(1.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Trade,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2. Hebei Saihanba Mechanical Forest, Chengde 067000, China)

Abstract: Developing the low carbon econom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but in how to achieve th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path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carbon intensity h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with energy intensity, oil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al consumption structure. From domestic to see,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intensity is related with energy intensity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second industry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3

一、江苏省碳排放测算及分析

参照国际IPCC计算方法,针对江苏省碳排放来源,从工业能源活动、生活能源、食物消费、交通能源、农业生产活动、废弃物等六方面核算碳排放,考虑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并分析全省净碳排放状况及强度变化特征。

1、江苏省碳排放基本情况:

就碳排放总量看,2000-2008年间明显上升,从8005.29万吨增加到17426.22万吨,涨幅为118%。就碳排放构成看,2008年工业能源、交通能源和生活能源的碳排放合计占95%以上,能源消耗碳排放是构成江苏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就各项碳排放增幅看,最大为交通能源碳排放(224%),其次为垃圾和工业能源碳排放,其他各项碳排放的增幅相对降低。

值得指出的是,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对于碳排放具有一定的补偿效果,但近年来随着碳汇水平的下降,补偿率从2000年的89.4%下降到2008年的40.9%。

2、江苏省碳排放强度及其变化分析

从碳排放强度(2000年价)看,2000-2008年波动下降,从0.94吨/万元下降到0.75吨/万元,降低了20%。表明江苏省经济发展速度超过碳排放增长速度,能源利用效率在逐步提高。从人均碳排放看,2000-2008年逐年增长,从1.09吨从上升到2.27吨/人,表明总碳排放迅速增长导致了人均碳排放增加,人均碳污染水平处于上升趋势。

二、江苏省不同领域碳减排潜力分析

对全省关键领域开展低碳发展效果和潜力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贸易结构对碳排放影响

这里主要核算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费的出口碳排放量和主要进口国引入的进口碳排放量,并考虑征收碳关税的可能影响。全省进出口贸易的净碳排放量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1567.74万吨和1797.27万吨,占全省净碳排放量的15.84%和17.45%,比重略有上升。

若发达国家未来对进口产品实施碳关税政策,我省经济发展可能受到以下三方面影响:一是增加我省出口产品成本,减弱出口产品竞争优势;二是促使我国尽快对国内高碳产品开征碳税;三是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未来对外贸易中,我省除要适当控制出口规模外,尤其要对高能耗、高碳排的部门积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部门能耗强度。

2、产业结构对碳减排影响

这里主要对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碳排放强度高于平均水平的前11种产业(占总碳排放的81%)的碳减排潜力进行分析。假定按照国家碳排放强度下降预期水平,这些产业在碳排放强度下降20%的预期下,2015年碳排放会相对减排4021万吨,按照占81%的比例反推,2015年江苏省所有产业将会减排4964万吨碳。表明碳排放强度较高的行业率先减排,将会产生较大的减排效果,这也是“十二五”期间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碳减排的重点行业。

3、各类投资对碳排放影响

由政府主导的调整能源与产业结构,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开展生态治理、绿化造林等工程能带来最直接和最明显的碳减排成效。就投资总量来看,2005-2008年我省以政府为主导的财政资金共投入1503.43亿元,2008年比2005年增长了近12.6倍,年均递增率达到43%。就投资效果来看,全省单位GDP能源消费与单位GDP能源碳排放强度逐年递减,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照此估算,每投资115亿元,单位GDP能源碳排放强度约下降1个百分点。江苏省要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50%左右,其减排投入每年要达到600亿元(下限)以上。

4、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

以2000-2008年碳排放的自然增长水平作为基准情景,参照中国政府提出的减排目标及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预测:在碳排放强度约束情景下,2015年和2020年全省碳排放总量分别为28137万吨和37766万吨,分别比自然增长条件下减排6641万吨和19206万吨,减排比例分别达19%和34%,对应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615吨/万元和0.515吨历元,人均碳排放分别为3.72吨/人和4.59吨/人。

三、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与策略

1、总体思路

第一,将低碳战略全面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碳排放强度等相关指标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引导型指标已经日渐明朗。有必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制定符合江苏实际的低碳经济路线图,及早对接和呼应国家战略。

第二,重点攻克低碳技术和市场难关。尝试设立地方碳基金,鼓励低碳技术先行先试,及早进入商业化运作。注重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相结合,促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资金的引入与转化。

第三,赋予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与城市化低碳内涵。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低碳循环型物质经济发展;引导新型现代化中的公共服务型绿色消费方式建立;创建新型城市化中的紧凑组团型城市空间。

第四,争取国家在江苏设立低碳经济试验区。江苏可选择典型区域和行业先行试点,主动争取国家层面的低碳经济试验先行区,实施相关优惠政策,争取更多的低碳经济试验和推广项目。

2、实施策略

第一,注重规划引导,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对全省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低碳经济工作的归口管理,履行好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职能。将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纳入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目标,鼓励地市级制定相关规划,专项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

第二,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碳交易。尝试构建江苏省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为发展低碳经济打开国际融资渠道。关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碳源一碳汇”交易市场,以及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加强国内与国际联系。

第三,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依据财力逐步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经费投入,重点资助高耗能、高碳排放强度行业的技术改造、节能新技术、节能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对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

第四,致力科学研究,提高决策能力。关注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制订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计划,组织力量进行重点技术攻关。力争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处置与资源化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4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物流

(一)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人类的技术创新、转型、开发等手段最大化的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温室效应,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低碳经济针对地球的环境以及能源问题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并且还可以有效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类的长远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低碳物流所谓的低碳物流就是指通过技术或者管理手段降低物流行业中碳排放量,在物流过程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目标,通过能效技术、可再生资源技术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使得物流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有所降低,从而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污染,进一步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并有效的保护环境,可以说低碳物流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低碳经济,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交通、邮政以及仓库的能源消耗大概占据我国能源消耗的10%左右,并且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碳排放量会随之增大,所以低碳物流势在必行。实施低碳物流一是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有助于环保,二是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

二、低碳物流的重要性

(一)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环境污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科学技术越来越强大,但同时人类对地球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越来越大,其中车辆尾气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就是目前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物流运输又是车辆尾气排放的重要部分,所以低碳物流针对于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发展低碳物流,才能有效的控制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只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被有效的控制,才可以大大的改善目前的自然环境。所以说低碳物流对于人类的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近几年汽油和柴油的价格逐渐攀升,这对于企业的物流运输来说等于增加了成本,成本的增加就会使企业获得利润减小。而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控制碳排放量,车辆的排放量被控制也就代表汽车的消耗降低,甚至目前已经研究出其他能源的运输设备。从成本角度讲,降低消耗或者采取其他能源都可以大大的降低企业的成本,这对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

(三)低碳物流理念可以影响其他事物和人员的理念物流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如果物流运输采用了低碳经济理念,那么这种理念也会针对生产和消费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随着全球污染的严重,迫切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环保意识才能让我们未来的生活环境变的更好,而不是更糟。

三、低碳经济理念下低碳物流运输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所以只有人们首先意识到低碳物流的重要性,人们才能主动的朝着低碳物流的方向前进。首先政府要加大低碳物流的宣传,要通过这种方式将低碳物流的理念传输到所有人,特别是一些企业,要让企业深刻的意识到低碳物流对企业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次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应不断的研究和学习低碳理念,要深刻的去理解低碳理念,只有企业内部所有员工都深刻的意识到低碳物流对于企业自身以及生存环境的影响,才能真正做到低碳物流。只有企业树立了正确的意识,才能主动的针对企业目前的状态进行积极的研究、改善和创新。由此物流企业才能最大化的做到低碳物流。

(二)物流运输中的具体策略

1.开展多式联运。多式联运可以针对不同的运输方式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目前众多的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是最大的,而水运和空运仅次于公路运输,铁路是相对碳排放量最小的。而企业就可以根据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碳排放量采取多式联运,例如我们可以采取水运和公路、铁路联运的方式来完成业务,这种方式就可以大大的降低碳的排放量。所以基于低碳经济理念下物流企业应多采取多式联运的方式,由此降低碳排放量,达到自己企业经济的增长。

2.采取共同配送的方式所谓的共同配送就是指几个企业联合起来寻找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运输过程。共同配送可以大大的降低运输量,并有效的降低重复运输,降低空载率,由此可以降低运输的次数从而降低碳排放。从经济角度来说,共同配送也可以节省企业自身的运输投资。共同配送可以让企业将所有精力都放在生产和经营中,而将物流活动通过合同的方式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企业更好的经营,也可以有效实现低碳物流。

3.发展先进运输方式甩挂运输可以有效的提高运输过程的效率以及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降低车辆空驶以及无效运输等情况,由此大大的降低了碳的排放量。除了甩挂运输方式以外,滚装运输、集装箱运输都是目前相对先进的运输方式。这些运输方式都可以有效的降低碳排放并增大运输效率,对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都有很好的影响。针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可以使用BP碳排放计算器来有效控制碳的排放量。BP碳排放计算器可以针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计算,可以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的指导。物流企业使用BP碳排放计算器就可以针对整个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掌握,并进行有效的改进。

4.针对运输设备进行有效改进目前运输设备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原因在于运输设备需要依靠煤、炭、石油等能源来维持动力,所以我们应从动力的角度来进行改进。企业应采用一些无污染的能源运输设备,由此可以降低运输设备的碳排放量。就目前来说,汽油和柴油发动机油耗大、碳排放量高,并且会产生很大的噪音,而且汽油和柴油的成本也过高,所以汽油和柴油发动机并不是最佳的选择。而电动发动机是目前较好的运输设备,电能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了碳排放的问题。

(三)企业内部管理和建设方面的策略

1.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应加快内部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让企业掌握和了解最新的信息,由此就可以大大的降低一些无谓的消耗,达到降低碳排放量以及降低企业成本的目标。所以企业应构建内部的信息系统,并与其他企业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充分做好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处理工作,消除物流过程中的浪费现象。

2.加强人员的培训首先针对物流运输来说,司机具有非常重要的因素,车辆的操控都是由司机来完成,所以只有司机具备了良好的低碳意识,并且驾驶技术上也可以做到低排放量,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企业应加强针对司机的培训和教育,应将低碳理念传输到司机的思想中,并养成司机一些良好的行车习惯,例如行驶中应尽量保持匀速、停车作业之前必须先要熄火等,由此真正的在运输过程中做到节能减排。

(四)政府方面的策略

1.政府必须要给予有利的支持,才能保证低碳物流的良好发展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法规,针对物流运输产生的污染给予有力的控制,对一些物流运输企业收取一定量的排污费或者推广一些碳排放量相对较低的运输设备。同时加大低碳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我国低碳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所以我们应加大升级和改造力度:第一,从规划上要做到协调,防止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避免浪费;第二,针对现有的设施进行合理布局,最大化的提高使用效率;第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融资渠道,鼓励企业进行投资;第四,建设无边界物流,不断加快综合运输网络的建设。

2.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政府要意识到低碳意识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所以应加大低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将低碳物流的理念传输到学校中,鼓励学校开设低碳物流专业,并针对低碳物流专业设置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推出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为专业人才铺好路。除此之外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有关低碳物流方面的创业,加快我国低碳物流的发展。企业也可以和高校合作,针对自己需要的人才进行专门的培养,这对于不同企业的低碳物流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

3.打造低碳物流技术体系要积极吸收引进世界先进的低碳技术,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低碳物流技术发展计划,逐步完善节能、清洁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相结合的多元低碳技术体系。建立专业的低碳物流研究机构,以实现现代物流中心的节能与环保。此外,还要制定一系列的物流行业能效和碳强度标准,进行自愿的碳结合管理,使得物流企业向低碳物流转型过程中,有强大的技术后盾。

4.加强低碳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对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加以利用与改造,整合功能,对其规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使得现有设施的应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其次,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要进一步扩大,针对公路、铁路、航空、城市配送等设施,要持续加大建设力度;一些物流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以及信息平台项目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或者投资的方式参与建设,增加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企业低碳经营。

5.大力推广绿色包装现在合成塑料包装材料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在供应链物流环节,绿色包装非常值得大力推广,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尽量不用昂贵包装,不可过度包装;规模化应用生物降解塑料,加强其它环保包装材料的研发与推广;鼓励包装的回收与二次利用,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绿色包装;针对环保包装材料企业,政府可以实行专项补贴或者税收减免等鼓励措施。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5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试验田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地理坐标为124°14'E,43°18'N,属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8℃,年降水量平均为577.2mm,海拔158.7m。该地区主要为一年一熟制春玉米种植区。

1.2试验设计选择了4块样地,每块面积2000m2。在控制施肥量和秸秆还田量的双重因子下,设如下处理:①减施化肥且秸秆不还田;②减施化肥且秸秆67%还田;③减施化肥且秸秆100%还田。以常量施化肥且秸秆不还田作为对照(CK)。减施化肥、常规施肥分别为施用玉米复合肥(28-15-12)450、675kg/hm2。5月22日播种、施肥同时进行,6月28日追肥。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该研究采用的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单位作物产量[12]。

1.3测定项目与方法试验以每月2次为测定频率,每次测定项目为含水量和土壤碳排放量,不定期保存土样以进行有机质、NPK等参数的对比测定。有关土壤碳排放量的研究一般采用封闭式静态器室法、土壤类型法、遥感法、模型法、相关关系统计法等[13]。该试验采用封闭式静态气室法(CSC),即采用碱石灰在封闭气室中吸收土壤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采用40cm×40cm×40cm的密闭玻璃气室,宽度的选择适用于两垄间距(65cm),而高度的选择则保证了气体在土壤内外的循环畅通[14],以使试验结果更贴近实际的土壤呼吸量。测定时间为24h,每个试验组取3组平行试验进行测定。由于降雨量和温度的剧烈变化会对土壤有机碳库造成极大地影响[15],每次试验时应避免阴雨或其他极端天气,以减少实验误差。

2结果与分析

2.1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有研究表明,施肥、轮作以及作物覆盖都能降低CO2排放量,提高土壤固碳效率[16],但其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从图1可以看出,碳排放量整体水平为对照(CK)>处理③>处理②>处理①。处理③、②的碳排放量都大于处理①,而处理③、②之间碳排放量水平相差不大,碳排放量最大的为对照(CK)。由此可以看出,施肥和秸秆还田都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且施肥的效用更加明显。各处理碳排放随着玉米生长期的变化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波动差异微小。波动原因较多,如高降水量会降低土壤呼吸量,而较高的温度则对应较大的土壤呼吸量[17]。在作物的不同生长期,根呼吸作用强度会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周围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微生物活性造成影响。在10月玉米收割后,各处理碳排放量都降到低谷,均在4g/(m2•d)以下。其原因主要为收割后植物根呼吸降到最低谷,而气温的下降也使得微生物活动变弱[18]。

2.2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情况含水量是农业生产中衡量农业土壤土质的重要参数之一。从图2可以看出,各层土壤含水量整体水平为处理③>处理②>对照(CK)>处理①,即秸秆还田和施化肥都使得土壤含水量上升,且秸秆还田的作用更加明显;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处理含水量都有小幅度的增加。

2.3玉米产量10月中旬玉米收割完毕后,对各处理玉米产量进行了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2010年整个吉林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异常充足,产量比2011年高。2010年对照(CK)玉米产量最高,其次是处理③,比正常施肥种植减产10.09%,比处理①减产7.28%;而2012年对照和处理间差异则更小,减产幅度控制在1.08%~6.02%。可见,当减少化肥施入量,产量会有所下降,但是秸秆作为一种生物肥,对产量起到一定的提升和保护作用。当全量覆盖还田时,这种效果更佳。

2.4含水量与碳排放量的线性关系通常意义下,在排除含水量最高和最低的极端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碳排放应该是正反馈。因此,用含水量和碳排放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两者的关系。从图3可以看出,土壤碳排放量和含水量大体上呈现线性关系。这一结果是与以往的研究结论大体趋于一致的。CO2的排放量是土壤呼吸的重要指标,与各层土壤含水量有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有正反馈的作用。为了真正理清土壤湿度对土壤碳排放量的影响,必须进行调控土壤水分的单因子试验,即对其他环境因子如土壤温度、pH、生物条件等进行必要的调控。因此,在野外试验条件下,以上的数据比较结果是不能作为两者关系的重要相关性参考。

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范文6

【关键词】 房地产;低碳开发;对策;分析

1.房地产低碳开发概述

1.1 当前社会提倡低碳的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人类对自身的居住环境有更高的要求,世界范围内工业的持续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造成了能源不断被开采和消耗,排放到大自然中的碳含量不断增长,温室效应已经引起了相关领域内专家学者和全球各国政治领袖的注意。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低碳”一词引起全球共鸣。我国由于处于经济持续发展之中,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碳排放量居世界前列,为此我国领导人向全世界宣布愿意承担自身所负责任,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通过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和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碳排放量,优化人类的居住环境。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需要及时调整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提倡行业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化发展。

1.2房地产行业低碳开发探析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行业涵盖上下游将近30个生产领域,涉及建材、涂料、电气、管材、设计规划、土建等等不同的行业。房地产行业进行低碳开发将有效的推动整个产业链所有范围内的不同生产领域提高产品节能标准,降低生产能耗和碳排放,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房地产行业进行低碳开发将有效的为我国可持续化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2.关于房地产低碳开发对策分析

2.1 当前我国房地产低碳开发现状分析

我国房地产行业处于产业调整期,行业经过过去一段时期粗放式发展之后,行业开始有意识的进行结构升级和产品内涵的延伸,房地产行业已将低碳开发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战略目标。但是我国房地产行业进行低碳化发展主要面对一下几个方面的困境亟需解决:(1)房地产低碳标准尚未统一化、标准化确立。当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良莠不齐,地区间对行业内所确立的标准亦不尽相同,不同企业也对自身产品做出不同的规定,造成了整个行业不能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的要求继续房地产开发,加大了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提高了房地产开发的碳排放量。(2)低碳开发增加产品成本,影响市场表现。由于低碳产品的特殊性将要求产业链内各个领域生产商利用满足低碳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其对产品生产工艺、设备、人员提出能高的要求,这些都将转化成成本造成低碳开发的房地产将比市场上其他类型产品的成本要高,将影响到市场对低碳房地产产品的认可和选择。(3)低碳技术相对薄弱和不成熟。由于低碳技术出现的时间相对较短,没有经过市场和时间的检验,技术发育相对不够成熟,这将影响到房地产进行开发时方案和材料、施工工艺的选择,最终将受到市场和客户的认可度的考验。(4)行业相关人才培育和引用不足。当前房地产行业内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具有低碳化思维的人才较少,不能够真正从意识上推动整个行业低碳化的发展,房地产行业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真正从人才角度进行整个行业的调整和升级,推进行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2.2低碳房地产开发对策分析

2.2.1增加低碳房地产行业政策支持力度

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低碳房地产行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使行业内生产成本降低,增加低碳房地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政府机构需要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前瞻性的规划,并对低碳房地产相关标准进行科学化、准确化的制定,使整个行业都能够遵循相同规范进行产品的开发和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降低行业的碳排放。

2.2.2 加大低碳房地产行业技术研发投入

通过加大对行业相关领域内的技术研发投入,降低产品能耗,并能够从科学角度提出低碳房地产的解决方案。我国目前对低碳房地产行业投入相对不足,严重制约了行业内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房地产行业涉及领域较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品不同,如果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将有效降低能耗,减少房地产行业的碳排放量,实现人们所期望的低碳生活。

上图所示为成本曲线提供的减排机会图,其预测了未来低碳社会节能减排成本和机会,图中显示造成温室效应的各种因素以及实现减排机会成本。采用不同技术和能源替代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为社会的可持续化发展奠定基础。

2.2.3 重视低碳经济理念传播,提高产品认可度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低碳房地产开发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但是当前市场上产品良莠不齐,消费者容易被不良商家的虚假宣传迷惑,从而使真正的低碳产品无法真正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低碳房地产企业需要建立规范并进行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和客户认可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理念。并使市场了解到低碳房地产行业发展趋势和领导企业,从而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辨识度,保证低碳房地产产品在市场上的良好口碑和认可度。

2.2.4重视人才培养和行业规范化

房地产低碳化开发是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与产业链条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力度,通过人才储备亦适应未来低碳经济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挑战。不断加大对行业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的支持力度,并能够及时利用提高产品的科学附加价值。房地产低碳化需要规范化、科学化发展,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对低碳化房地产开发的认知能力和实施能力,保证行业真正实现低碳化、可持续化发展。

3.结语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主流理念,房地产行业进行低碳化开发是行业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低碳化开发对社会的意义的介绍和当前我国低碳化房地产开发所遇到问题的探讨,引出房地产低碳化发展的对策。作为碳排放量较多的产业之一,房地产行业需要通过低碳化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节能减排,为社会可持续化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绿色建筑与建筑新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聂梅生,秦佑国等.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