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例6篇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文1

Abstract:The low-carbon economy will compete for the right of the carbon emissions that the commanding height of the scramble for resources. Who controls the zero-carbon and low-carbon technologies, will occupy a high status of low-carbon economy. So removing doubts from low-carbon economy is necessary to break the following three inequalities: First, low-carbon economy ≠"three Lows" economy; second, low-carbon economy ≠ "low consumption" economy; third, low-carbon economy ≠ "inefficient" economy.

关键词:低碳经济;“三低”经济;“低消”经济;“低效”经济;碳生产率

Key words:low-carbon economy;"three lows" economy;"low consumption" economy;"inefficient" economy;carbon productivity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03-02

0引言

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解释,专家、学者并没有统一的看法,国际性组织并没有统一的界定。这对低碳经济概念留下了阐述的空间。有的人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有的人认为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消费方式,更是一种人类生活方式[2];有的人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内容[3],足见,低碳经济外延的概括与内涵的描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然难以形成对低碳经济概念定义的共识,那就不如从低碳经济释疑的角度来澄清对低碳经济的几种误解。

1低碳经济≠“三低”经济

“三低”是低消耗、低能耗、低污染的简称。“三低”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低碳经济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1.1 低碳经济和“三低”经济既不是对等的范畴,也不是对应的范畴“三低”经济是相对于“三高”经济而言的,即低消耗、低能耗、低污染是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对称。无论是从社会宏观的角度,还是从企业微观的角度,只要在原有单位产品的基础上降低能耗、降低消耗、降低污染,都可以称之为“三低”经济。降低能耗、降低消耗、降低污染对于社会、对于企业来说,是没有止境的,故“三低”是越低越好。

低碳经济一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工业化时代的到来,重化工业的发展,使人类大量地消耗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开采与利用使地壳中沉积的碳迅速流向大气,带来气候的变化,甚至引发灾难性的气候变化,这种靠高排放CO2推动经济总量增长的状况,便是“高碳经济”。在化石能源中,按折合成每吨标准煤的能量计算,煤炭消耗排放的CO2居首位,比石油多30%,比天然气多70%[4]。如果一国(地区)能源消耗中以煤炭消耗为主,那就是最为典型的“高碳”经济。

由表1可以看出,中国单位CDP中CO2的排放强度很高,致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碳”特征犹为明显,变“高碳”经济发展为“低碳”经济发展任重道远。低碳经济正是针对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耗推动经济增长的“高碳”经济而问世的概念。

低碳经济二是相对于CO2排放空间而言的,是相对于CO2的排放空间而言的。大气对CO2的排放量有一个“容忍度”,超过“度”会带来一系列的灾难性气候,在“度”以下,人与自然才会有一个和谐的环境。低碳经济强调“碳排放”必须实现CO2减排目标,必须控制在CO2排放额度内,它不可能消除CO2的排放。

1.2“低碳”和“三低”虽都强调“低”,但“低”的内涵并不一致“低碳”的“低”指向具有唯一性,仅指低CO2的排放,强调低“碳排放”。“三低”“低”的指向具有多样性,既指低消耗,又指低能耗,还指低污染,每一种“低”的后面都有丰富的内涵,“三低”包含降低CO2的排放,但不局限于碳减排。譬如说低污染,除了碳污染之外,还有二氧化硫污染、COD(化学需氧量)污染,还有水污染,还有粉尘污染、甚至毒垃圾等。

“低碳”和“三低”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不能反过来说“三低”与“低碳”之间也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在经济总量不变或经济总量增加的前提下,“低碳”肯定会带来“三低”,低碳经济必然是三低经济;在经济总量不变,,特别是在经济总量增加的情况下,“三低”的结果不一定是“低碳”,三低经济不一定是低碳经济,甚至有可能仍然跳不出高碳经济的圈子。如我国2006~2008年单位GDP能耗下降10.1%,SO2排放总量下降8.95%,少排放CO2的7.5吨[5]。即使在“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也不能说我国是低碳经济发展。事实上,目前世界上尚无一个国家进入“低碳”发展行列。

“低碳”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CO2气体排放后进入大气层后可以超越国家的范围,碳排放影响气候的变化是全球性的,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需要国际合作,需要有全球共同的“低碳”目标,另一方面,“低碳”框架一旦形成,人们将会由争夺有形的、有限的矿产资源,转向争夺无形的、有限的碳排放权。而“三低”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或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是一个城市、或是一个企业的概念、它的主体非常明确。

2低碳经济≠“低消”经济

“低消”为降低消费之意,“低消”经济乃降低消费水平之意。“限消”为限制消费之意。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经济之路,并不是降低人们的消费水平,并不是限制人们的消费,更不是要人们回到农耕时代,不开车,不用空调,不住大房子,不坐飞机,不食肉……

2.1 低碳经济和“低消”、“限消”经济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经济“低消”、“限消”经济是一种非常简单、非常单一的经济,它仅仅局限于消费领域的生活资料消费,是消费经济的一种现象,即降低人们目前或今后的消费水平,限制人们的某些消费行为,限制人们的某些购买欲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行政手段降低、限制人们的消费既困难,又会带来后遗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法律禁止的消费行为,如“黄、毒、赌”消费,走私品、销脏品消费等禁止消费,合法的消费都不会被限制,而且随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只会提高,不会降低。

低碳经济是一种非常复杂、非常系统的一种经济,它涉及到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侧重点在生产领域,特别在新能源的革命领域,以零碳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利用为主体,以甲烷的回收利用、HFC23焚烧、CO2的收集储存、氧化亚氦的分解技术等的研发为载体,尽量减少碳排放。

2.2 低碳经济鼓励扩大需求,但提倡节约、反对浪费低碳经济不是低速经济。低碳经济是降低单位GDP的碳强度,降低大气中CO2的浓度,并将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低碳经济是提高碳效率,是提高单位碳排放的劳动生产率;低碳经济不是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不是低成本能源的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碳效率控制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全球竞争的制高点;低碳经济是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经济。故低碳经济仍然是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与不断改善的经济,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发展的经济。

生产决定消费,在短缺经济时代尤显突出,消费对生产从来不是消极的,在一定情况下也决定生产,特别是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消费引导生产的作用更为明显。鼓励扩大需求,亦即发展经济。低碳经济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要将碳排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鼓励扩大消费的同时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改变不良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如住、行、衣、食的“面子消费”,如随处可见塑料袋的“便利消费”,如生活品的“一次性消费”等消费文化要破除,形成低碳意识,倡导低碳文化,培养节能减排的消费风尚。

2.3 低碳经济并不绝对排斥生产资料消费中的高能耗、高消耗产业及产品低碳经济既不是“限消经济”,也不是“低消经济”,更不是走“回头路”的消费经济。低碳经济并不改变产业的多样性,相反会引起产业的变革,出现新的产业,但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之间能源消耗并不相同,原材料消耗并不相同,即生产资料的消费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之间不仅存在差异性,而且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低碳经济无法改变这种生产“消费”的差异性,如重化工业的能耗、消耗无疑高于其它产业,低碳经济一方面并不是取消这些高能耗、高消耗的产业及产品,而是强调在所有的产业及产品中降低碳排放,提高碳效率;另一方面支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从产业升级中要碳效率。

3低碳经济≠“低效”经济

所谓“低效“经济,指发展低碳经济,开发零碳和低碳能源技术等支付成本太高,使经济效益大大降低。把低碳经济看成是低效益经济。

3.1 低碳经济不能靠“市场换技术“走所谓低成本之路发展低碳经济不能象发展制造业那样“拿市场换技术”,用消费市场换技术是不需支付有形成本的,因此,可以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创造相对的“高效”。发展低碳经济不可能再走制造业的老路,失去市场换不来技术,没有技术,没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制造业不可能有真正的高效,最终只能是为知识产权所有者“打工”。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发展低碳技术,而且要控制低碳市场,从战略高度重视零碳和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不应停留在眼前利益上对待“低碳”,更不能形成对国外的“低碳技术依赖”。低碳技术是一个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6],靠引进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受制于人的经济,又是处于低碳经济末端的经济,更是真正效益低下的经济,战略价值丧失的经济。

3.2 低碳经济的效益由碳生产率的竞争力和碳交易效益及碳补偿决定低碳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是碳生产率的竞争力。碳生产率的竞争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能源的效率。通过低碳技术,提高单位能源的服务效率,使能源效益提高;二是降低CO2的排放强度。通过低碳技术及低碳生活,提高单位CO2排放的效率,使单位CO2创造更多的GDP,更绿色的GDP;三是降低大气中碳浓度。通过低碳技术及低碳生活,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不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相对稳定的水平上,[7]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碳效益是无法衡量的。可见,碳生产率的竞争力直接决定低碳经济的效益。

低碳经济把CO2的排放权当作商品一样交易,故称之为碳交易,国家(地区)之间可以进行碳交易,企业之间也可以进行碳交易。碳效易把自从开天地以来与企业无关的气候变化,纳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之中,由此改变了企业的收支结构[8],改变了企业的收益结构,效益结构。企业的效益不仅由碳生产率决定,而且是碳生产率的效益±碳交易费用-碳补偿费用之和。企业碳排放量不够,就得在碳效易市场购买碳排放权,其企业的收益就应扣除购买碳排放权支付的费用;反之,由于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利用,碳排放权有节余,就可以在碳交易市场出让碳排放权,其企业的收益就应加上出让碳排放权的收入。另外,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按排放的CO2进行补偿制,即排放多少CO2,就对这种行为作相应的补偿,排放的多,补偿就多,即所谓碳补偿。人类社会对碳排放负责,不仅是法人的社会责任,也是自然人的社会责任,故企业的效益还要考虑碳补偿的费用。如果企业研发与运用的低碳技术能使其走低碳经济之路,那么,它不仅可以抢占碳生产率的制高点,形成丰厚的碳效益,而且还可以获取出让碳排放权的收入,更可以将碳补偿费降低到最少的程度。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同时是一种高效经济,是一种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参考文献:

[1][2]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44.

[3][5]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3,16.

[4]金起文,于海珍.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选择[J].中国国情国力,2009,(10):7.

[6]章玉贵.低碳经济,别想“拿市场换技术”[N].环球时报,2009.12.23(15).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文2

关键词:碳税规制;碳排放;斯坦伯格博弈;碳排放敏感度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6.10

中图分类号:F1245;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6-0043-06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supply chain with one supplier and one manufacturer. And then, it proposes a twostage stackelberg model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supplier involvement on the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is stackelberg model the supplier is leader, the manufacturer is follower. 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optimal decisions of supplier and manufacturer in the case of supplier involvement and supplier not involvement. At last, a numerical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carbon tax and carbon emission sensitivity on the optimal decision.

Key words:carbon tax; carbon emission; stackelberg game; carbon emission sensitivity

1引言

近年来,由碳排放所导致的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关注[1]。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到巴黎气候大会,西方发达国家在降低碳排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2015年6月中国提交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活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确立了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降低碳排放将成为我国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碳税规制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是目前采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碳排放政策。Jensen等和Bruvoll等分别计算了碳税对碳排放影响,研究发现虽然他们设置了不同的碳税税率,但结果显示碳税对降低碳排放有显著影响[3,4]。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逐步实行碳税规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5]。同时随着低碳经济的逐步发展,消费者的低碳意识越来越强,消费者愿意为低碳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碳税的逐步开征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减排压力[6]。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减排工作,定期公布减排成果,并制定下一阶段的减排目标,企业的减排工作越来越重要,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本文主要关注供应商参与对减排决策的影响,相关的研究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碳排放政策下企业的生产决策问题,杜少甫研究了在确定的市场需求的情况,外部碳排放政策下企业的生产优化[7];在此基础上Zhang等进一步研究了随机需求下的企业生产优化[8];Hua等和Song等主要研究了碳排放政策下的企业最优订货策略[9,10]。第二方面是关于碳排放政策下供应链的运作与协调问题,Benjaafar等在供应链优化模型中考虑碳排放因素,研究显示合理的供应链运营决策对降低碳排放有积极作用[11];程永宏和熊中楷以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集中和分散决策两种情况下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优减排量,同时也分析了碳税税率对最优减排量的影响[12];Hoen等在把碳排放作为供应链运输方式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研究了碳排放政策是如何影响供应链运输方式的[13];谢鑫鹏和赵道致提出了三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减排的合作策略,研究结果发现完全合作的减排合作策略能够在获取较高利润的同时实现减排效果最佳[14]。

综上,以往的研究主要分析外部的碳排放政策是如何影响企业和供应链的运作管理,以及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企业应如何选择减排策略,而关于供应商参与对减排决策的影响的研究却很少。供应商所提供的半成品是企业最终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碳排放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碳排放,影响产品的价格,因此供应商是否减排,如何减排直接影响制造商的减排决策,同时制造商的减排决策也会影响供应商的减排行为,因此本文在制造商减排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供应商参与和不参与减排情况下制造商与供应商的最优决策,同时分析碳税税率和碳排放敏感度对决策的影响。

2问题描述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由供应商和制造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其中供应商向制造商提供半成品,制造商负责生产制造产品,然后把这些产成品销售给消费者。随着近年来消费者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产品,愿意为低碳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所以制造商愿意进行减排投资。而此时供应商有两种选择,分别是不进行减排投资和减排投资,如图1所示。图1供应商与制造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网络结构

为了研究需要,本出如下假设:①供应商和制造商有足够的生产能力;②该供应链只生产一种产品;③供应商和制造商生产单位产品的碳排放是固定的;④政府根据碳排放量征收碳税,不考虑碳税减免等情况;⑤产品碳排放的相关信息对于消费者是公开的,消费者可以准确了解到产品碳排放的相关信息。

定义相关符号及含义如下:σs和σm表示减排前供应商和制造商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es和em表示供应商和制造商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降低量、w表示半成品的价格、cs和cm表示供应商和制造商产品的生产成本、ls和lm表示供应商和制造商减排投资成本系数、t表示碳税。同时根据相关文献假设,本文设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减排投资成本分别为12lse2s和12lme2m。

随着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产品,愿意为低碳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本文假设产品的碳排放降低量为E,等于供应商和制造商碳排放降低量之和,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用d表示,可以得到此时产品的市场价格为p=a-bQ+dE。用下标s表示供应商,下标m表示制造商,上标ND表示供应商不减排情况下,上标YD表示供应商减排情况下。

3模型分析

31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企业的减排决策

在由供应商和制造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中,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力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对等的,双方多数情况执行的是斯坦伯格博弈。第一阶段,供应商先决定半成品的价格;第二阶段,制造商根据产品的市场信息、消费者需求以及供应商确定的半成品价格,去确定产品的产量以及减排水平。本文采用逆向归纳法进行求解,先求出制造商产品的生产量和减排量,然后再求出供应商半成品的价格。

由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产品碳排放的降低量等于制造商碳排放的降低量,即E=em,所以当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产品的价格为p=a-bQ+dem。此时制造商的目标函数为:

结论1: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制造商对半成品的采购量与制造商减排量正相关;制造商对半成品的采购量与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负相关。

制造商对半成品的采购量与减排量正相关意味着当制造商投资减排时,随着制造商减排量的不断上升,制造商应该增加半成品采购量。这主要是随着制造商减排量的不断提高,产品销售价格也会随之越来越高,单位产品的利润随之升高,因此为了获取最高利润,制造商会提高产品的产量,因此就会增加原材料的采购量。制造商对半成品的采购量与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负相关意味着供应商可以通过降低半成品价格的方法来刺激制造商提高半成品的采购量。

结论2: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供应商提供半成品的价格与制造商的单位生产成本和碳排放负相关,与供应商的单位生产成本与碳排放正相关。半成品价格与政府收取的碳税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供应商与制造商生产产品的初始碳排放量有关,如果供应商初始碳排放量大于制造商的初始碳排放量,则半成品价格与碳税正相关;如果供应商的初始碳排放量小于制造商的初始碳排放量,则半成品价格与碳税负相关。

结论3: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制造商的减排量与制造商和供应商的生产成本、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初始碳排放量负相关,与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正相关。同时制造商的减排量随着碳税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这主要是因为当碳税较小时,此时碳税成本与减排成本相比相对较大,企业刚开始减排相对较容易,所以此时企业选择增加减排量对企业比较有利;随着碳税的逐步增加,企业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当减排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减排成本超过碳税成本,所以此时企业选择降低减排量对企业比较有利,所有此时企业减排量开始逐步下降,因此可以看出:碳税不是越高越高,碳税在一定合理范围内能够促使企业减排,但是如果碳税过高,只会给企业增加经营负担,并没有起到减排的作用。

32供应商参与减排时企业的减排决策

供应商参与减排时,第一阶段供应商先决定半成品的价格以及减排量;第二阶段制造商根据产品的市场信息,消费者需求以及半成品价格和供应商减排量去确定产品的产量以及减排水平。采用逆向归纳法进行求解。

由于供应商参与减排,所以产品的碳排放的降低量等于制造商与供应商碳排放的降低量之和,即E=em+es,此时产品的价格为p=a-bQ+dem+es,制造商的目标函数为:

结论4:供应商参与减排时,①制造商的最优减排量与供应商的减排量正相关;②制造商的最优减排量与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负相关;③制造商向供应商半成品的采购量与供应商的减排量正相关;④制造商向供应商半成品的购买量与半成品价格负相关。

结论4中制造商的最优减排量与供应商的减排量正相关说明供应商的减排对制造商的减排有激励作用,供应商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减排量来引导制造商提高减排量。制造商的最优减排量与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负相关主要是因为当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上升时,制造商的生产成本增加,为了获得较高利润,制造商只能通过降低减排量来降低生产成本,所以随着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逐步升高,制造商的减排量降低,两者负相关。由于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与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减排量正相关,所以供应商参与减排能提高产品价格,这样也就提高了制造商生产单位产品的利润,所以制造商为了获得最高利润就会增加半成品的采购量,同时产品价格随着供应商减排量的增加而提高,制造商制造单位产品的利润也会随着供应商减排量的增加而提高,所以制造商半成品的采购量与供应商的减排量正相关。制造商对半成品的采购量与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负相关意味着供应商可以通过降低半成品价格的方法来刺激制造商提高半成品的采购量。

供应商根据制造商的采购量和减排水平来确定半成品的价格和减排水平,供应商的目标函数为:

结论5:供应商参与减排时,供应商提供的半成品价格与自身的减排量直接的关系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碳排放敏感度与碳税之差,如果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与碳税之差大于0,则半成品价格与供应商减排量正相关;如果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与碳税之差小于0,则半成品价格与供应商减排量负相关。这主要是因为当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与碳税之差大于0时,此时供应商降低碳排放所导致制造商采购量增加而给供应商带来的利润增加幅度小于供应商降低碳排放的成本和碳税支出,所以此时供应商需要提高半成品价格来获得最优利润。如果消费者对碳排放的敏感度与碳税之差小于0,此时供应商降低碳排放所导致的制造商采购量增加而给供应商带来的利润大于供应商降低碳排放的成本和碳税支出,所以为了获取最优利润,供应商通过降低半成品价格来刺激制造商增加采购量,进而获得最佳利润。半成品价格与政府收取的碳税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供应商减排后的碳排放量与制造商的初始碳排放量,当供应商减排后的碳排放量大于制造商的初始碳排放量,则半成品价格与碳税正相关;当供应商减排后的碳排放量小于制造商的初始碳排放量,则则半成品价格与碳税负相关

为了比较碳税和消费者的碳排放的敏感度在两种情况下对供应商与制造商各决策变量以及利润的影响,使用算例分析的方法来对这些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令a=110,b=08,lm=200,ls=250,σm=3,σs=5,cm=3,cs=4,分析碳税对供应商与制造商各决策变量以及利润的影响时,令d=05,碳税t在3~10的范围内变化。分析消费者的碳排放敏感度对供应商与制造商各决策变量以及利润的影响时,令t=5,消费者的碳排放敏感度d在01~1的范围内变化。

从图2到图7所示的算例分析结果既验证了上文的一些结论,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新的规律:

(1)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减排量随着碳税的上升先增加后减少,随着碳排放敏感度的上升逐步增加,同时供应商参与减排时制造商的减排量高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制造商的减排量。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减排量随着碳税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当碳税较小时,此时碳税成本与减排成本相比相对较大,企业刚开始减排相对较容易,所以此时企业增加减排量对企业比较有利;随着碳税的逐步增加,企业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当减排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减排成本超过碳税成本,所以此时企业降低减排量对企业比较有利,所有此时企业减排量开始逐步下降,因此碳税不是越高越好,碳税在一定合理范围内能够促使企业减排,但如果碳税过高,只会给企业增加图3碳税与碳排放敏感度对制造商减排量的影响

负担,并没有起到减排的作用。同时供应商参与减排时制造商的减排量高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时,说明供应商参与减排对制造商减排有一定引导作用。

(2)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减排量与消费者的碳排放敏感度正相关。随着消费者碳排放敏感度的增加,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减排量都逐步增加,这说明当消费者能够充分意识到降低碳排放的好处时,供应商和制造商都会主动降低碳排放,进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政府一方面要制定合适的政策;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宣传来提高消费者的碳排放意识,使消费者能够充分意识到降低碳排放的好处,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3)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利润随着碳税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消费者碳排放敏感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碳税的不断上升,供应商和制造商的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供应商和制造商利润的下降,所以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利润随着碳税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消费者碳排放敏感度的增加,消费者能够接受产品的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因而供应商和制造商单位产品所获得的利润就会随之升高,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应商与制造商的总利润就会越来越高,所以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利润随着消费者碳排放敏感度的升高而增加。

(4)供应商参与减排情况下的利润高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情况下的利润;在碳税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供应商参与减排情况下制造商的利润高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情况下的利润,但是随着碳税的逐步升高,供应商参与减排情况下制造商的利润反而低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情况下的利润。供应商参与减排情况下的利润高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情况下的利润说明供应商参与减排对其比较有利。而对于制造商来说,在碳税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供应商参与减排对制造商比较有利,此时制造商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激励供应商减排。但是随着碳税的逐步增加,供应商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当减排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供应商的减排成本超过碳税成本,供应商会通过提高半成品价格的方法将成本转移给制造商,所以此时如果供应商参与减排向制造商转移的成本比供应商不参与减排向制造商转移的成本高,所以此时供应商参与减排情况下制造商的利润反而低于供应商不参与减排情况下制造商的利润。图7碳税与碳排放敏感度对供应商利润的影响

5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供应商参与减排对企业减排决策的影响,构建了一个两阶段斯坦伯格博弈模型来研究在制造商减排的基础上两种情况下,即供应商参与和不参与减排两种情况下的制造商与供应商的最优决策,例如供应商所提供的半成品价格和减排量,制造商的减排量和半成品的采购量。并使用算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碳税与消费者对碳排放敏感度对制造商和供应商最优决策的影响,所得结论可以为企业的减排决策及政府制定合理的碳税政策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慕艳芬, 聂佳佳, 马祖军. 阻止市场进入的碳减排策略选择[J]. 软科学, 2015(9):117-120.

[2]Gajewski A, Siergiejuk J, Szulborski 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while Heating in Selected European Countries[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3(65): 197-204.

[3]Bjrner T B, Jensen H H. Energy Taxes, Voluntary Agreements and Investment Subsidies-a Micro-pane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n Danish Industrial Companies’ Energy Demand[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2, 24(3): 229-249.

[4]Bruvoll A, Larsen B M.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Norway: Do Carbon Taxes Work?[J]. Energy policy, 2004, 32(4): 493-505.

[5]张晓盈, 钟锦文. 碳税的内涵, 效应与中国碳税总体框架研究[J].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4): 92-101.[6]夏良杰, 郝旺强, 吴梦娇. 碳税规制下基于转移支付的供应链减排优化研究[J]. 经济经纬, 2015 (4): 114-120.

[7]杜少甫, 董骏峰, 梁牛 等. 考虑排放许可与交易的生产优化 [J]. 中国管理科学, 2009, 17(3): 81-86.

[8]Zhang J J, Nie T F, Du S F. Optimal Emission-dependent Production Policy with Stochastic Deman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ety Systems Science, 2011,3(1-2): 21-39.

[9]Hua G, Cheng T C E, Wang S. Managing Carbon Footprints in Inventory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1,132(2): 178-185.

[10]Song J, Leng M. Analysis of the Single-period Problem under Carbon Emissions Policies[M]. Handbook of Newsvendor Problems. Springer New York, 2012. 297-313.

[11]Benjaafar S, Li Y, Daskin M. Carbon Footpri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Supply Chains: Insights from Simple Models[J].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2013, 10(1): 99-116.

[12]程永宏, 熊中楷. 碳税政策下基于供应链视角的最优减排与定价策略及协调[J]. 科研管理, 2015(6): 011.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文3

[关键词]青岛市;碳排放;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80-04

作者简介:徐崇灏(1988-),男,山东枣庄人,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管理;田红(1967-),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管理。

基金项目:“山东省低碳生态软科学项目”支持。

一、引言

进入20世纪后全球气候出现了明显的变暖趋势,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尤其是对化石燃料的无节制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对全球的气候变暖有显著的影响,并已经对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2009年11月我国政府就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之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7%,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据山东省统计局预测,到2015年山东城市群GDP将增长50%以上,能源消费总量将增长30%以上,由于短期内能源消费仍以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所以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作为山东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而且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青岛市理应加快实施碳减排的步伐,力争成为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引领者。但是现在青岛市的产业结构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致能源消费量居高不下,碳排放量也没有得到有效减少,这不符合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控制碳排放总量应成为青岛市“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其碳排放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分析该地区的碳排放水平,而且能够为减少该地区碳排放提供针对性很强的解决方法和对策,有利于青岛市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对贯彻落实十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所用数据都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05―2010)》和《青岛统计年鉴(2005―2010)》。

(一)青岛市碳排放量的计算

根据IPCC2006第四次评估报告,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气体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因此可使用能源消费释放的碳来近似地估算碳排放量。本文采用IPCC指定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推荐的碳排放系数法,按照能源碳排放系数法计算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其公式为:

在式(1)中,C代表碳排放量;Ci代表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i代表第i种能源消费数量(折算成标准煤的标准量);Fi代表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能源品种包括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焦炭、焦炉煤气、其它煤气、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其他石油制品、天然气、其他焦化产品共16类。

(二)基于LMDI模型的碳排放公式分解

C表示青岛市碳排放总量;Ci表示各种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A表示化石能源的总消耗量;Ai表示某一种化石能源的消耗量;Ai/A表示某种化石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也就是能源结构;Ci/ Ai表示单位化石能源引起的碳排放量,即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ei;Y表示青岛市的GDP;A/Y表示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即能源强度I;P表示青岛市人口数(常住人口);Y/P表示人均GDP,即人均产出,用R表示。基于LMDI方法,分解公式如下:

三、青岛市碳排放影响因子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对2005―2010年青岛市能源消耗进行计算可得每年的碳排放量(如图1)。2005年碳排放量为121956万吨,2010年上升到236782万吨,6年增加了114826万吨,总的增长率为9415%,年平均增长1569%。

通过LMDI方法计算的各因素的碳排放量贡献值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人口增长、人均GDP的增长对碳排放有正的影响,贡献值分别为23649万吨和110607万吨。能源结构的优化、能源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有负的影响,贡献值分别为-6542万吨和-12888万吨。

(一)能源结构因子对青岛市碳排放量的影响

能源结构即能源消费中各种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5年青岛市能源消费中原煤消费比重超过了70%,原油比重为87%;而到了2010年原煤所占比重降为344%,原油升为544%。其他种类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很小,2005―2010年消费量没有明显变化。因此,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即为原煤原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原煤的碳排放系数为07559,原油的碳排放系数为05857,相对原煤较低。所以,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是负的,有利于减少碳排放。

图2 2005―2010年青岛市各种

能源消费占能源总消费的比重

(二)能源强度因子对青岛市碳排放量的影响

能源排放因子是另一个让碳排放量下降的因子。青岛市的能源强度从2005年的04524吨/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4179吨/万元。导致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即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是典型的高碳产业,而第三产业是典型的低碳产业,所以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碳排放下降。因此,能源强度的下降对青岛市碳排放量有负的影响,即减少碳排放。

图3 2005―2010年青岛市能源强度变化

(三)生产效率因子对青岛市碳排放量的影响

本文采用人均GDP作为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从图4中可以看出青岛市的人均GDP从2005年的329万元/人上升到650万元/人。从表2中可以看出人均产出对碳排放的影响是正的,即人均产出的增加促进了碳排放的增加。人均产出的增加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增加、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工业活动的增加必然导致碳排放的增加。

图4 2005―2010年青岛市人均GDP变化

(四)人口变化因子对青岛市碳排放的影响

青岛市2005年的常住人口为81955万人,2010年上升到87190万人,而且从图5中可以看出,2005―2010年青岛市人口变化趋势是持续上升的。人口的增加意味着经济活动量和生活活动量的增加,这些活动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碳排放的增加。因此,人口的增加对碳排放的影响是正的,增加了碳排放的总量。

图5 2005―2010年青岛市常住人口变化

三、结论和对策

(一)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青岛市2010年的碳排放量大约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569%,短短6年时间碳排放量增长如此迅速。虽然碳排放增加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但是作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青岛市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不断推动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

计算结果显示,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导致青岛市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能源强度的下降有利于减少碳排放。这说明青岛的经济发展还是以能源消耗拉动,虽然能源强度有下降的趋势,能源结构也有一定程度优化,但是这些因素还不足以扭转青岛市碳排放的整体趋势。

(二)对策

青岛市作为东部沿海著名的旅游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应该成为青岛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减少碳排放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现代服务业是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青岛市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而旅游业又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尤其对于青岛市这样的著名旅游城市来说,可以依靠其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优势以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业虽然是青岛现在的支柱产业,但是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度还不算很高,青岛应该健全现代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形成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

2开发利用新能源以促进能源结构优化

青岛市的新能源种类丰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巨大的潜力。尽管现阶段青岛市的能源消费仍以煤和石油这些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还只起到补充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必将加快。青岛市作为太阳能丰富的城市,在今后的低碳发展中应加大对太阳能企业的扶持,拓宽利用太阳能的渠道,另外还要发展太阳能核心技术,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青岛市位于东部沿海,海洋是其巨大的财富,可以重点发展海洋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材料等绿色产业。比如青岛市可以考虑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这些清洁能源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利用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这些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具有可持续利用性,可以进行长久的利用,为青岛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支撑。

3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现阶段青岛市的能源消费仍然以煤和石油为主,要加强煤的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因为煤的碳排放系数很高,所以煤的清洁利用对于减少碳排放有重要意义,通过引进先进的清洁煤技术,促进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减少煤燃烧的碳排放量。青岛市这些年对于石油的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石油的高效清洁利用对低碳减排有重要意义,应鼓励炼油企业对原油进行深加工和精细化提炼,提高石油的利用效率。

4发展碳汇项目,增加碳吸收

青岛市政府应该加大投资以促进草地、森林、城市绿地等碳汇项目的建设,同时扩大现有的森林草地面积,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以增加碳贮存;另外,应加快“碳中和”技术的研发,通过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等方法将二氧化碳吸收掉。此外,尝试建立“绿色碳基金”,吸引企业和个人参与造林绿化,把绿化面积或者植树量作为获取碳信用的指标,碳信用再跟企业或者个人的商业信用挂钩,通过这一举措在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减排意识的同时,拓展森林草地建设的筹资渠道。

[参考文献]

[1]张伟,孙燕玲,朱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碳排放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青岛市为例[J]区域经济研究,2012(4):150-156

[2]杨建云基于LMDI方法的河南省碳排放分析[J]经济论坛,2012,505(08):21-24

[3]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0

[4]青岛市统计局青岛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0

[5]田云,李波,张俊飚武汉市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5):88-92

[6]李艳梅,张雷,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2):218-222

[7]田立新,张蓓蓓中国碳排放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1):1-7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文4

关键词: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

随着雾霾现象的大范围出现,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减少的碳排放量,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时代的来临,企业应通过各种手段以最小的成本提升碳资产价值,获得最大的收益,最终达到碳资产管理的目标。

一、碳资产管理

碳资产管理简单的来说就是企业为了减少的碳排放量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印6杂诘缌ζ笠刀言,碳在资产管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一方面要从战略的角度来分析碳排放量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分析碳排放量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电力企业想要在提高发电量的同时降低排放量,应从降低燃料消耗提高机组运行效率着手。制度合理的碳资产管理策略,能够降低企业的排放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一)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

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不再是一个概念性的无形权力,而逐渐成为了有着供求关系的商品。碳交易市场的完善使企业树立了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将将来的预期利益转变成为现时的义务,将碳资产管理纳入企业日常资产管理有助于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

(二)技术、资源与成本的结合

电力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可以使企业低碳发电技术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体现,使低碳的电力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三、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主要方式

(一)CDM项目

CDM项目,即清洁发展机制,是在《京都议定书》中确立的以减少全球排放和降低环境污染为目的,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机制。我国电力企业CDM项目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1)多联产燃煤发电、超临界燃煤发电等热电联产方式;(2)低损耗高效率电力输配系统;(3)锅炉窑炉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改造(4)对工艺流程进行节能改造(5)二氧化碳的回收和再利用。电力企业在进行CDM减排项目时,通常新能源企业来统筹,以充分发挥电力企业的规模效应。

(二)电力―燃料―碳排放

电力―燃料―碳排放方式是将电力提供量、燃料成本、碳排放三方面综合考虑,为了保障电力企业的利润,控制经营风险,并以降低排放成本为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方式。电力企业面临着燃料价格、电力价格、碳资产价格三方面的影响,需要根据发电的使用情况来确定燃料的投放量和碳的排放量。燃料价格、电力价格、碳资产价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电力企业盈利的利差也在随之变化,这就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决策,同时也影响了碳排放。

(三)市场碳交易

目前我国有7个试点碳市场,但是纳入控件的企业数不多,碳排放配额较为集中,碳市场的流动性较低。在这7个试点碳市场中,2015年的交易量约为1.9亿吨,其中70%为配额交易,30%为CCER交易。我国这7个试点碳市场的平均换手率为0.11,与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 5~6 相比,差距较大。①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有7个试点碳市场,CCER交易累计成交量为7087.17万吨,排在第一位的为上海,而排在最后一位的为重庆,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四、我国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建议

(一)建立碳资产管理制度

我国电力企业在进行碳资产管理时应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制度应包括碳资产的统计核算方法、开发交易事项、资产监控预测流程、职责划分、报告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确保碳排放的各个环节合理、合规。在制度内容中,对于资产监控预测要重点关注,应规定有关部门定期检验数据的合理性,对燃料使用、发电量出现异常的情况要及时对应。

(二)建立碳资产管理监测体系

在电力企业中,碳排放是贯穿于整个工作流程过程中,因此应建立碳资产管理监测体系进行监控。碳资产管理监测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第一,将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与排放量进行边界的确定;第二,明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对碳排放进行测量,明确测量工作中的误差,并设法降低误差;第三,对监测工作采取复核制,定期对记录数据进行复核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第四,对监测计划进行合理规划,并定期形成报表和报告,将报表和报告提供给管理部门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从而提高碳资产管理的效用。

注释:

①数据来源:碳市场交易数据,中国碳交易网

②数据来源:全国CCER交易行情数据分析汇总,中国碳交易网

参考文献:

[1]左东辉.创新碳资产管理降低企业排放成本[J].广东经济,2016(5):38-41.

[2]王洪月.企业碳资产管理初步研究[J].工业,2016(7):00223-00223.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文5

[关键词]低碳发展;形势;绿色;经济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227

1国际形势

近年来,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碳排放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很多国家采取有力措施控制碳排放。英国是最早提倡低碳经济的国家,欧洲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控制碳排放,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也积极推进低碳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投身到低碳经济的发展中。2015年,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气候会议――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大会签订的《巴黎协定》将全球气候治理带入低碳绿色发展的全新时代。

中国面临碳减排的国际压力。2014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76亿吨,占全球排放的27%,超过美国和欧盟的总排放量,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大陆地区一次能源消费量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3%。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不断扩大。为了应对国际碳减排压力,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我国与多国签订气候变化声明,向世界表明中国减排决心。2014年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随后与印度、巴基斯坦、欧盟、法国等国签订《气候变化联合声明》,2015年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以及2016年巴黎气候大会上的《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方案》,都反复强调中国碳排放到2030年达到峰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

中国企业面临低碳贸易壁垒等发展障碍。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凭借自身技术优势,以碳足迹、碳标签、碳关税、碳信用等名义设置贸易壁垒,提高对产品低碳节能技术的要求,达到阻碍他国产品进入市场的目的。低碳绿色壁垒对生产管理和技术水平要求严格甚至苛刻,这对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及产品出口带来极大威胁和挑战。发展低碳高端绿色产业、构建低碳产业链、生产低碳产品将成为我国产业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我国政策举措

21低碳绿色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

自十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五位一体”的高度,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战略思想,把提高环境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各级政府施政目标。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等历次会议分别从法律、制度、理念、工作落实等方面对低碳绿色发展做出指导和工作部署。2014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办法》,进一步将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在主要目标、约束性指标和重点工作中做出了应ζ候变化、推动低碳节能发展的部署。主要目标中提出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等相关内容,同时提出了单位GDP能耗降低15%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约束性指标;明确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工作,包括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深化各类低碳试点、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实行重点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核证和配额管理制度、健全统计核算、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碳排放标准体系、加大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力度等重点任务。

2016年8月,讲话在G20峰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我们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推动绿色发展,也是为了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和产能过剩问题。今后五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下降23%、15%、18%。”

22低碳法规、政策和规划体系逐步建立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和顶层规划步伐逐年加快。201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应对法》(建议稿),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行动由政策上升为法律,立法程序启动。国内各级规划体系也相继建立,国家发改委编制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3―2020 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省级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规划的编制。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 〔2016〕 61 号),提出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到达顶峰的目标,同时提出了创新区域低碳发展试点示范的重点工作任务,包含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工程、扩大低碳城(镇)试点、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扩大到80个、创建20个国家低碳产业示范园区等试点示范内容。

23各领域政策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国家各职能部门相继部署了低碳绿色发展的工作安排,制定指导政策,例如《“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重点工作部门分工》《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2―2020 年)》《“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等,各领域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形成了支撑我国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

3国内重点行动

低碳节能试点示范逐渐铺开。“十二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各类试点示范工作,探索低碳节能发展的经验,从低碳试点省份、低碳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镇、低碳试点园区、低碳社区等针对不同区域范围的试点示范,到低碳产品认证、两型企业试点、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试点企业、绿色建筑示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等针对不同行业、技术领域及不同对象的试点示范,范围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覆盖范围广、试点对象各具特色。这些试点示范工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和实践,初步探索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国内碳交易市场逐步建立。自2012年起,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个省市陆续建立起各有特色的碳排放交易体系,2013年七大交易试点逐步开始运行,2014年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迅猛,已有2000多家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试点。随着2013年年底全国各碳排放交易试点纷纷启动、政府在碳减排领域连续出台一系列推动政策,我国碳市场初具规模,碳金融不断创新,众多企业在履约期大考中逐渐找到节能减排对于企业发展的经济价值。国家发改委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

4结论

低碳发展成为近年来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需承担起碳减排的责任,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在国际低碳发展大趋势下寻求新的机遇,在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符合国内实际的政策支撑机制和行动落实机制,探索有我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石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及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6(2):70-73

[2]邓荣荣,陈鸣中国低碳发展的国际比较――历史、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5(10):20-24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文6

【关键词】低碳城市 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建筑 低碳生产 低碳政府

从1990年开始,全世界就已经开始重视温室效应及其带来的各种问题,联合国开始推动国际气候问题的谈判,并且于1992年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2005年2月16日,联合国正式签署《京都议定书》,开启全人类温室气体减排的工程,《京都议定书》强调附件I国家应承担减排义务,创建了“京都三机制”,即:国际排放权交易(IET)、联合履行(JI)、清洁发展机制(CDM),努力促进世界“碳交易”和提高减排效率。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如何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发展,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来说至关重要。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发展目标以及主要内容

我国学者在根据低碳城市构建的主要内容,分析低碳城市发展的条件,提出相应不同的低碳城市概念。

付允(2008)在《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一文中提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戴亦欣(2009)的《低碳城市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中,规定低碳城市的概念为“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化生产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刘志林(2009)进一步将政府政策归纳到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认为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推广低碳理念,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由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做出贡献。”

依据李金兵(2010)、唐方方(2010)提出的低碳城市系统模型,我们可以了解低碳城市的主要构成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模型依据构成低碳城市所涉及的不同视角,具体包括:低碳经济视角、能源视角、城市规划视角、交通视角和内涵生产生活及建筑在内的其他视角,按照城市运行结构的特征,分析低碳城市系统运行的情景。模型指出由于城市是各个子系统和具体要素构成的综合复杂系统,因此低碳城市也是不同主体低碳化行为运行并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城市子系统之间的行为会相互影响,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组织秩序、稳定性以及变动程度直接影响LCS系统运行。由此可见,低碳城市系统是一系列线性和非线性反馈作用的结果,统一而不可分割,只有城市的生态、经济、生活共同促进低碳城市运行和发展,才可以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综上所述,由于城市建设是涉及经济、社会、技术、政策以及观念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加之从内容上分析城市建设是城市空间形态、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整体发展规划的结果。所以,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低碳技术和清洁可再生能源为支撑,以政府低碳政策和相关法律为指导,通过改变并促进城市经济、生活、结构以及观念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能源使用低碳化、产业低碳化、消费低碳化、交通低碳化和形成低碳文化观念,从而明显降低城市碳排放规模和能源消耗,在长期内使城市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二、低碳城市的主要特征

根据城市系统运行的模型图,我们可以观察到组成城市系统各种具体要素和子系统,了解到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具体行业。同时归纳出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一)开放性

在碳减排的国际背景下,低碳城市发展不仅需要各种主题的积极参与,同时更加需要建立适应国际环境、符合国际标准的开放型低碳城市,努力推进全球变暖问题的解决。

(二)多样性

由于城市建设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不同主体的低碳化策略、减排目标和方式以及具体的政策都是不同的,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具体分析各主体的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的特点和影响。

(三)动态性

低碳城市的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内部的以及国际环境的各种变化以及科学技术、能源结构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国家低碳战略的实行。

(四)技术性

节能减排、碳汇、碳吸收、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是低碳城市有效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国家低碳城市的建设必然包含各种尖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五)经济发展稳定性

低碳城市的发展基础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由此可见发展低碳城市必须要合理地调整经济发展与碳减排之间的关系,既要确保温室气体减排的实现,又不能使经济发展受到明显的影响。并且,低碳经济在长期内是低碳城市的发展动力,为低碳城市提业发展、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六)社会生活和谐性

在低碳城市内形成低碳生活氛围和节约能源的低碳观念是低碳城市的重要特征。因此,低碳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改变居民以往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生活习惯,但是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制约低碳城市的建设,所以一个有效运行低碳城市必须要使居民生活和文化传统同节能减排战略相协调,既保证低碳城市的运作,也要确保居民生活的舒适与便利。

(七)生态平衡性

低碳城市的本质目标就是要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温室效应继续恶化,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在长期内“零排放”状态,城市的碳汇能力和碳循环直接决定城市的碳排放余额。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建设绿色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碳吸收和碳捕获能力,实现城市内部的碳循环。

三、低碳城市系统的具体分析

(一)低碳能源

低碳能源问题贯穿于低碳城市的建立、运作和发展的各个环节,决定着一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能源在城市系统的循环路径可知,各种能源通过城市能源系统,为城市运行提供动力,城市的排放系统将消耗燃料产生的废物排出。因此,考察低碳城市的能源指数,从能源供应角度要分析能源结构和化石燃料的存量;从能源消耗角度,要分析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水平和低碳能源的产出水平。

目前,低碳能源主要包括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两大类,例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水利发电等。目前在能源研究方面,太阳能发展集中于光伏发电技术,核能发展的重点在中国“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研发和重水反应堆的利用,风能发电的主要焦点是风力涡轮机技术的改进,热能技术主要分为蒸汽型地热发电和热水型地热发电。

(二)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为低碳城市建立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持。低碳技术目前可以分为三类,即: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去碳技术。减碳技术是指在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和居民生活里节能减排技术的利用以及石油、煤炭、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的运用情况;无碳技术是指核能、风能、太阳能、水利、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的开发和生产技术;去碳技术是指主要是指“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等具有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目前,碳捕获和封存技术主要有四种类型:燃烧后分离(烟气分离)、燃料前分离(富氢燃气路线)、富氧燃烧和工业分离。减碳和去碳技术例如像生产领域的模块化和轻量化的复合加工生产设备、技术利用等。

(三)低碳建筑

在城市建设中,住宅建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碳排放是城市的重点碳源之一,建筑的材料和设备、平均占地面积以及建筑内部使用的各种用品直接影响房屋和基础设施的碳排放水平。

当前,英国和日本是低碳建筑的主要倡导者和实施者,在建筑低碳化领域内,建筑师和设计者的主要方法是:就地取材降低交通运输,房屋采用无铅化设计并且增加太阳能和日光的使用规模和效率,使用低辐射玻璃,设计引入阳光的方式降低建筑照明的能耗。低碳建筑现在处于试验阶段,受制于投资规模和技术的限制,目前低碳建筑在商业建筑和居民住宅领域并未得到普及。

(四)低碳交通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张,以及私家用车的不断普及,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环境和低碳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究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低碳交通工具以及相应的普及策略,我国目前基本已经掌握了电动汽车的技术,并且经济开始在公共交通领域投入使用。

同时,公路系统的改革也为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和物质保障。公路体系通过充分利用地区的原有地貌,充分利用地层结构特征进行建设,实现低碳交通发展。

(五)低碳生产生活

城市企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是城市的最大碳源,有效降低城市生产生活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是低碳战略的最重要的内容。在城市居民生活方面,低碳化主要体现在居民消费低碳化和能源消耗低碳化,而能源消耗主要体现在居民能源使用效率和再生能源的使用强度。在居民消费问题上,低碳化消费的原则是在不对居民生活造成明显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有效减少生活碳排放量,促进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转变,走绿色生活道路。因此,低碳化的生活既要确保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和规律,又要通过改变消费理念和行为等方式降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其中包括:提高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的使用,改变日常消费品的使用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和合理利用室内光照、供暖,改善生活垃圾的分配和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等。

企业生产方面,一者需要在能源使用上重视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的使用,从生产经营的源头开始,建立企业制造、生产的低碳化。此外,通过企业现有设备利用率的提高降低设备替换频率,通过产业结构变化实现企业碳排放的“内部化”处理,提高低碳技术使用的数量直接帮助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六)碳金融

碳交易是目前治理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且联合国《京都议定书》构建了三个机制用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碳减排。在碳交易行业内,碳金融目的在于为碳交易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例如: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通过跨国金融企业帮助CDM交易项目的实现和低碳技术的推广,通过设立碳交易所为碳排放权提供定价空间。目前,欧盟已经建立了世界上交易最为活跃的碳交易市场,成为世界碳交易的重要中心。中国根据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地位,以构建公平合理的世界性碳交易市场为原则,积极开展CDM交易,但是由于缺乏定价权、国外减排技术垄断和国际资本碳排放权的投机交易等问题,发展比较缓慢。

中国目前建设碳金融和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主要任务在于:深化碳金融的认识,积极开展部分城市碳交易的业务,金融行业需要为排放权交易提供间接融资服务和投资产品的开发,政府逐步建立完善碳金融监管体系和法律体系。

(七)低碳政府

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推动者,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税收等经济手段,推动地区居民、企业以及其他机构的低碳化发展;作为监管者,为确保低碳战略的实现以及成果的维护,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行政监管方法,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目标监督;作为倡导者,政府着力从微观主体出发,提供宣传、交流等大型活动的方式,努力推广低碳生活理念和方法,促进社会低碳生活氛围的建立和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革新。总体来说,政府在城市的低碳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低碳引导力、低碳管理力、低碳自制力和低碳保障力四个方面,分别表达了政府的行政职能、经济管理职能、群众引导力和发展保障力。

(八)碳汇

自然界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地球的二氧化碳,通过反映转化为“固态碳”形式并释放出氧气,不仅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低碳城市建设和“碳减排”战略实现的有效方法。增加城市绿化程度和植被覆盖率,提高了城市空间的“碳捕获”能力,促进城市内部的碳循环,进而实现城市“零碳”目标。增加城市、国家的“碳汇”能力提高国家森林覆盖率,已经是工业化社会向生态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森林“碳汇”一方面帮助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另一方面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健康指数。所以,考察城市“碳汇”的规模和发展程度,用以评价城市低碳发展状况和预测城市碳循环能力,可以提高城市低碳化评价的准确性。

四、结语

低碳城市发展是国家以及整个世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决定人类文明能否继续发展和人类在未来能否继续生存的决定因素之一。无论任何国家当前面临何种主要问题,发展低碳城市、推进国家节能环保事业,是至关重要的长远目标和历史任务。因此,人类在面对世界性温室气体排放和温室效应的环境威胁方面,需要认清事实,权衡利弊,团结一致,共同参与到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使命中,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目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一的碳排放国,正在积极建设低碳经济、社会,有效促进节能减排,为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MALUEG D A. Welfare consequences of emission credit trading program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0,19:66-77.

[2]庄贵阳,李红玉,朱守先.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和内容解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08).

[3]李晓燕,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讨,2010(02).

[4]雷仲敏,曾燕红.低碳经济理论方法与政策模型研究的综述[J].能源与节能,2011(01).

[5]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04).

[6]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08).

[7]刘金兵,唐方方.低碳城市系统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