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策划书范例6篇

工匠精神策划书

工匠精神策划书范文1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十四五”规划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是总书记提出“两个大局”。第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工会调研座谈会讲话稿。希望大家喜欢!

刚才X位同志的发言都很精彩,有思想、有实践、有担当、有情怀,内容也非常宽泛,涉及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高质量、信息量、宽容量、正能量,也体现了工人阶级的有力量。

X作为幸福示范标杆城市,既要有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更要有铺天盖地的绿叶和青草;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和抱负,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只有这样,X这座城市才是丰满的、完整的、厚重的、有温情的、能够可持续的。

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X这几年在飞速地发展。就去年而言,X经济发展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的突破,一是经济总量超 X万亿元,二是人均GDP超X万美元,三是常住人口突破X万。X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广大劳模工匠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从今天的会议也可以充分看出劳模工匠的“头雁风采”以及劳动者们的良好精神风貌。

另外,刚才X位同志的发言对今天与会的市总工会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也是一次很好的辅导。我经常讲,工会工作者一定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跳出工会看工会,跳出工会干工会,否则就是自娱自乐、抱残守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工会工作不融入到改革发展稳定和谐大局之中,不融入到热火朝天、奋勇向前的大潮之中,那么工会工作就会被边缘化,就像是盲人摸象,只知其局部而不知其全貌。所以,在此要感谢在座各位的精彩发言。

一、做好“十四五”规划意见征集工作意义重大

今天请大家来,就是请大家发表真知灼见。制定“十四五”规划是党中央的一件大事,也是各级党委的一件大事。自1953年第一个五年规划以来,今年已经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时“十四五”规划也开始了征集意见。对“十四五”规划的制定高度重视、亲力亲为。

从7月份开始,他就召开了一系列不同层面的座谈会,特别是基层代表座谈会,参会的代表既有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扶贫干部,也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农民工、快递小哥、网店店主等,可谓是集思广益、广集民智、广听民意,共同来为制定好“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这不禁让我想起了1954年毛主席亲自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情形,他在X历经X天,最终完成了宪法草案,全国各界共有X亿余人参与了宪法草案的讨论。

如今,也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亲力亲为。10月26日至29日,中央将在北京召开党的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由此可见,对于“十四五”规划制定的重视。

同时,各级党委也是高度重视。市委X书记也在不断地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因此,在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和大势面前,我们工会以及所有劳动者要主动发声、主动有为,比如劳模工匠、外来务工人员、快递小哥等,如果我们不发声可能就没人发声了。

刚才每一位同志的发言都很实在,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际,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讲得很好。因此,今天召开这次座谈会,把我们劳模工匠以及社会各界的基层代表人士聚集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把大家好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充分地吸收提炼,为X市制定“十四五”规划提供借鉴。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十四五”规划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是提出“两个大局”。第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今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也将取得全面胜利。明年我们将迎来建党100周年,接下来还要向建国100周年挺进。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二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紧张的中美关系、局部地区的战争以及意识形态的对立等,真的可以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二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以后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还强调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三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些变化对今后的五年都是非常关键的。就X而言,X正处于“后峰会、前亚运、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我们要按照为X量身定制所提出的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以及这一次考察浙江时对X提出的建设宜居城市和智慧城市的要求,为全国提供新鲜经验、提供样本。同时,X还要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当好示范城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X工会,今后五年,我们要在打造“X”和“名城工匠”中更加有所作为。

X书记来到X以后,对“X”“名城工匠”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围绕 “幸福标杆城市”更加擦亮“X”这块品牌,另一方面要持续打造“名城工匠”品牌。总而言之,“十四五”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特殊的五年,尤其是对于各级党委来说,制定好“十四五”规划非常重要。

二、认真做好意见吸纳、成果运用

对于刚才每位同志提出的好的意见和建议,都要认真地吸纳,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各位同志的发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补充还没有的专项规划。对于还没有的专项规划,我们要建议起草办公室能够予以修订、充实和完善。一是将工匠五年培育规划列入到专项规划。正如刚才所讲到的,我们既要有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更要有铺天盖地的绿叶和小草,不然这座城市就不完整了;

如果仅仅有仰望星空的理想和抱负,也是不行的。理想漂浮在天空,最终还是需要劳模工匠们脚踏实地的精神来支撑X这座“大厦”。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文化、制定工匠培育的政策,提高他们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待遇。

二是将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列入专项规划。比如说快递小哥,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前夕还专门去胡同里的快递服务点看望仍在工作的快递小哥。所以我们要关心关爱像快递小哥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关注他们的安全问题、住房问题以及保障问题,等等。

以X工会为例,X万工会会员中有X万是外来务工人员,占了工会会员的X%。对于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像快递小哥这样的新兴群体,我们如何去关爱他们?所以我们要向起草小组建议,将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列入到专项规划中,这才是X作为“X”的体现。

2、充实已有的专项规划。我们要把好的意见和建议充实到已有的专项规划中去。在座的X位劳模工匠和职工代表来自各行各业,涵盖工业、教育、卫生、公安、农业、服务、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涉及社区管理、企业文化、快递、网店、地铁等多个行业。像今天这样覆盖面如此之广的座谈会到目前为止还是为数不多的,因为没有几个组织能够像工会一样覆盖如此之全的行业。比如像劳模工匠、新群体、新业态等,在党委领导下,都是工会一直在联系、在服务的。

那么具体如何操作?第一,要将好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地梳理和整理,总结提炼并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特别是刚才讲到的要补充没有的专项规划和充实已有的专项规划的内容。第二,对于涉及到具体工作层面的意见和建议,要梳理出来向相关单位进行反馈。第三,凡是涉及到市总工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各部门的分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要各自认领。

特别是围绕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把今年“926工匠日”系列活动的后续工作按照几个方面的要求做好落实。今天大家发言的内容和工会的工作也是高度契合、异曲同工的。比如大家讲到的“工匠进校园”活动。9月1日,市总工会开展了“劳模工匠进校园 开学第一课”活动,央视财经频道、央视新闻频道都相继进行了报道。讲,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由此看来,我们所做的工作和总书记的思想是高度契合的。

我们让劳模工匠精神走进校园,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正是总书记所期待的。此外,还有同志提到的劳动教育,我们要将其与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三者高度融合起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目前而言,我们在德育和劳动体育方面的教育还是稍微有所欠缺,所以要把劳动教育以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课堂工作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对此,市总工会也要有所作为,要会同教育部门共同做好相关工作,将“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继续深化下去。另外,还要把“工匠带高徒”、劳模工匠文化公园建设、X工运史资料陈列室暨劳模工匠展示厅日常的参观和运用等工作与今天座谈会上大家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起来,认真地抓好落实。

三、工会要与党同心、与民同欲、与时俱进

1.与党同心。总书记讲什么,工会就做什么。近期,中央巡视组马上就要进驻X了,这次巡视的重中之重就是政治巡视,就是将政治立场、政治站位、政治取向作为这次巡视的重点。那么,政治立场、政治站位、政治取向体现在哪里?就是体现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懂弄通做实上。比如刚刚讲到的弘扬工匠精神,这本身就是总书记所倡导的。

在2019年,总书记就多次讲到工匠精神,媒体公开报道的就有5次之多,在《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的重要文献中有3次提到工匠精神。3月29日至4月1日,总书记到浙江考察时,与省市主要领导交谈过程中有2次提到要弘扬工匠精神。由此看来,总书记对工匠精神是高度赞赏的。再比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这也是总书记从浙江到上海再到北京工作后,一直在谋划、一直在推进的工作。

因此,我们要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劳动者作用,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建功立业活动来加以推进,从而为X打造示范城市贡献劳动者的力量。再比如,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我们按照中央“六稳”“六保”要求,开展助就业、助创业、助学业,保安全、保生活、保福利“三助三保”专项行动。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不能自己拍拍脑袋,想干嘛就干嘛。

2.与民同悦。职工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比如“春风行动”、职工医疗互助以及疫情后及时启动的职工疗休养活动等,这些工作都是积极响应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呼声。我们还率先出台了援鄂医疗队员及其家属保障“暖八条”,中央主流媒体也进行了及时报道,这在全国工会系统也是抢占先机、捷足先登。另外,我们建立了X家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可谓是一举六得,一是服务X职工,二是富裕一方百姓,三是助推旅游市场复苏,四是响应中央对口帮扶的号召,五是适当增加就业人数,六是工会有所作为。

工匠精神策划书范文2

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学会副会长、广东省职教学会会长李小鲁出席会议并讲话。李小鲁首先介绍了中国职业教育基本动态以及《中国职业教育2030》编制的基本情况。李小鲁表示,国务院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进一步的工作策划。关注教育的发展,必须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联合国提出的“2030纲要”,对整个地球及全人类2030年的发展水平及所处的样态做出表述,提出目标,引领全世界作出对地球及人类发展的共识;二是继1987年第一个“学会生存”教育报告、1996年提出“共同财富”后,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第三个教育报告。2015年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世界多元化和世界文化冲突越来越突出,教育在解决学会生存、共同财富的同时,走向了一种偏差――过分追求教育的功利性,过分突出教育的近期目标和民族目标,这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及教育根本任务的达成。因此,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报告提出了三个核心概念:重新认识知识、重新判断学习、共同关注人类对教育共同的理解。该报告指出,人类知识必须包括人类技能――人类知识不仅是理性的认识,同时应是感性的认识;不仅包括价值理性,同时也包括工具理性。因此,教育必须在重视知识性传授的同时关注人自身的技能性培养。这种认识的拓展和深化表明,在人类面临共同的社会挑战时,教育必须增强其服务功能,扩展服务领域。

教育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学习的三个“转向”:从书本型学习转向体验型学习,从学校型学习转向实践型学习,从知识型学习转向技能型培训。按照联合国的区分,以前的学习有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包括全日制学校教育和全日制继续教育,非正规教育更多指培训、社区学习。报告指出,教育必须从正规、非正规教育转向实践型教育。这三个“转向”是人类在教育发展史上对学习的一次全新的理解,其中包含了信息化教育提出的放债学习、终身教育提出的社区教育、职业教育普遍被关注的体验式教学及对人类知识结构中书本教学转向技能培育的高度关注,这几个重大变化应为从事职业教育的人所关注。

李小鲁指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强调“工匠精神”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新要求,也是一次巨大的引领和推动,因此,这一精神在职业教育领域受到普遍关注。“工匠精神”应有不同的理解层次:从“工匠”的角度看,工匠是有专门技能、特有技艺、长期专注、卓然成家的一类人;从“精神”的角度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不仅要有技能、技艺及专注力,更重要的是对专业工作有深刻的认识、认同和献身,是一种精神性的追求。只有有了这种追求,才能将工作精神定格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态度和素养,才能成为真正的工匠。“工匠精神”是在学习和实践、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中形成的,是一种工匠技艺和工匠精神长期结合所产生的工业文明专业精神,是一种产生于良好职业道德基础上的职业态度,产生于良好人文素养上的综合素养,是一种克服了功利主义,将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紧密结合的真正的专业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报告的第三个关键词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要建立人类共同精神上的对地球韵律的共同关注,要求知识涵盖技能、学习重视实践,不能将工匠培养成简单的“机器人”,应注重培养其综合人文素养及终极人文关怀。

李小鲁参与了教育部《中国职业教育2030》的编写,他表示,教育部在向国务院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的专题汇报中提出,希望将《中国职业教育2030》分为两个版本,其一为行政版本,其二为学术版本。行政版由教育部各主要职能司牵头组织专家队伍完成;学术版委托中国教育学会、中国职教学会及中国高教学会编制并汇总。学术版不同于行政版,行政版主要立足于教育部的目标、任务及举措,学术版特色在于学术性、领先性及创新性。

学术版一共分为十一个专题。第一个专题为“2030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研究。第二个专题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战略目标及指标体系研究。第三个专题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第四个专题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及面向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研究。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是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精彩人生的教育,因此,其核心问题为教育公平问题,教育部在政策设计上应有所倾斜。第五个专题为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的研究。行业组织应进行制度性的设计及突破,国家应出台行业协会的内部治理架构新标准,要求各行业协会成立教育局,主要解决行业职业岗位标准问题;由行业协会解决税务、财务政策及人才基地政策的行业建议。第六个专题为职业教育中企业办学主体作用的发挥。第七个专题为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完善国家资格证书制度。第八个专题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趋势目标与实现路径。第九个专题为职业教育现代化保障机制与策略的研究,其中主要提出法规方面的问题,建议职业教育的经费预算应在教育中独立切块。第十个专题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问题。职业教育要在整体社会改革未跟上的情况下深化改革,应采用“以开放促改革”的新战略:将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门打开,放宽政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第十一个专题为提升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关键要素,即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师资及高等教育教学能力的问题。

工匠精神策划书范文3

【关键词】中职生;工匠精神;工学结合模式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秉持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理念,依托自身的技术、技能和技艺,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这种精神融合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因素,具体表现为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当前,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如何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工匠精神教育模式?如何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始终不渝的思想境界?下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中职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意识取向,又是一种行为取向。工匠们所奉献出来的产品质量高了,有市场竞争力了,这就是工匠精神确实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明。中职学校肩负着为企业第一线岗位培养更多的合格员工的责任,更应该义不容辞地对准员工培育工匠精神。并且,中职学校只有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在“立德树人”的工作中,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让学生在熟练掌握过硬的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基础上,树立职业理想,端正职业态度,形成专业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把学生从本质上全面改造成为德艺双馨的工匠,才能实现“技能立教、就业兴校”的目标。因此,工匠精神是中职教育的灵魂,中职学校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因此,中职学校必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办教于企”和“引企入校”,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鼓励三年级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中职教师必须坚持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在生产一线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把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实践性教学与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艺双馨的工匠。

但是,从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存在实习生管理难度大、擅离岗位等问题,在“高实习率”的表象下,却普遍隐藏着“低稳定率”的事实。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还导致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出了质疑;也使不少家长及其邻里亲朋对学校产生偏见,形成“中职教育无用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职教育的形象,给中职学校招生带来不利影响;还影响到一些在校生的学习信心,动摇了他们的职业理想。如不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势必严重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必须积极采取对策,切实加强校企双方对实习生的管教,为学生毕业后成长为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工匠奠定坚实基础,为校企双方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一)坚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改全过程

在指导思想上,学校要从中职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出发,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中职教育的价值,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改全过程,在德育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等环节中加强工匠精神教育,使得整个教学过程都包含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尤其要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职生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技术、技能、技艺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精神之中。

(二)引导学生立志成长为工匠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基于利益与需求的驱动,对未来职业的追求、向往、规划和构想。从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2015年,该校与广州某汽车企业合作,厂方提供了薪酬待遇、工作条件都较为理想的第一线操作实习岗位,校方共输送了专业对口的实习生186人,毕业前在岗35人,稳定率只有18.6%。顶岗实习稳定率低,固然与实习生的职业理想密切相关。面对很多中职生缺乏工匠志向的现实,教师应该时时谨记关于培养工匠精神的号召,以培养学生工匠志向为目标,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在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努力练就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技艺和熟练的择业、求职技巧,努力提升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为实现工匠志向而准备更为完善的物质载体,使自己在创业、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引导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从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63%的顶岗实习学生存在角色转换慢的问题。有的学生要求实习条件好,待遇高,干活轻松。如果厂方未能满足这些要求,他们或者在工作中得过且过,马马虎虎;或者不打招呼,擅自离岗。这种责任心不强、纪律观念淡薄的表现,是与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格格不入的。究其原因,就是相当部分实习生不是把作优质的操作性人才作为人生的职业目标,而是怀着失落无奈的消极心态来接受中职教育,对操作性职业提不起兴趣,更难以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尽职尽责的意识,所以,即便零碎地掌握了一些技g、技能和技艺,但也因为缺乏上述这些意识,在工作中常常未能把技术、技能和技艺发挥到极致,得过且过,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往往造成产品质量问题。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努力加以解决,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关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方面职业道德的教育。这样,工匠精神的培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注重提高全面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许多企业立足于专业技能及知识结构、个人全面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等方面来选择求职者。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价值理念与踏实做事的习惯,尤其是创造精神和全面持续发展能力。为此,教师在指导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主动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以适应职业要求;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顶岗实习要求,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创造精神,提高全面持续发展能力。

(五)加顶岗实习前职业指导,使中职生做好充分思想准备

学校根据内容安排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及实习指导教师,对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学习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制定个人如何成长为一名称职工匠的职业生涯规划;观看实习企业的录像,简要介绍其特点、位置、环境;学习实习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安全操作的技术规程;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岗位职业道德规范。在顶岗实习前职业指导活动中,还应邀请合作企业的优秀工匠进校,请他们现身说法地宣讲在工作中依托技术、技能和技艺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典型事迹,帮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使其立志成为优秀工匠。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受经验、阅历、环境、知识、技能的限制,部分中职生的团队合作以及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较为薄弱。很多中职生在顶岗实习前担心与企业领导、带教师傅、同事难以沟通,难以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因此,学校应及时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交谈和倾听的技巧和艺术,学会与领导、同事、同学相处,共事,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学会尊敬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贴人和善待人,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发展和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

(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对接,营造零距离顶岗实习氛围

中职生顶岗实习后要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一员。在校期间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地由学生身份转换为工匠角色的关键时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衔接,让学生在校内能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融入企业文化中去,营造零距离顶岗实习氛围,为学生顶岗实习打好基础。企业文化进入校园,要体现出融合性和时代性。国旗要端正居中地悬挂在教室前方,用大字书写的与合作企业工作精神、经营理念相统一的班风张贴在国旗两边,在教室墙壁上个性化地布置宣传栏、公告栏、学习园地、德育园地。在德育园地,要张贴企业的规章制度、学生的“3Q”“5S”宣传和考核材料;在学习园地,要张贴学生工整清晰地书写的学习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心得体会;在宣传栏,要张贴公司简介、总裁寄语及企业文化宣传标语,如“今日学校技术标兵,明日企业岗位明星”“今天不努力学技术,明天将努力找工作”等等。另外,还要整齐划一地排列课桌椅,规范得体地摆放卫生洁具。整个教室的布置显得朴素淡雅,既体现出校企文化的融合性,又营造出一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文化氛围,时时强化着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

根据国务院2015年5月8日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从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高度来看,要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将其扎根到中职教育中去,要从中职生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顶岗实习入手,以点带面,才能将工匠精神弘扬起来,传承下去。

工匠精神策划书范文4

走在通向工匠之路上的技工院校学生必须崛起,成为一代工匠的主力,这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使命。学生除了要在专业技能方面下工夫,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正确使用应用文与人交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促进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提高。应用写作能力作为完成具体工作的一种工具性能力,它应当达到以下几点目标:字体规范、字形美观、标点正确;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新闻报道、调查报告、评论、综述等职业岗位专业文书,格式规范,实事求是,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语言准确;在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对事负责、乐于合作、一丝不苟、细致严谨。

对于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的教学,很多学者都做过研究和探讨,大家一致认为重点在于教学方法,采用的方法既要使学生对学习应用写作发生兴趣,也要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对于技校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培养修改文章、精益求精的习惯

由于工作、生活中经常使用应用文,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积累写作素材,养成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感到应用文是贴近生活的、熟悉的,可以满足生活需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给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用到的启事、海报、申请书、计划、总结、新闻、简报等文体的写法,还有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调研报告、劳动合同等的写法,并加强修改,不断完善,不断练习,熟能生巧,最终达到在工作中对各种应用文体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的目的。

二、因岗位设计教学内容

我国需要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工匠队伍,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品质和职业行为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实践中,贯彻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在产品的每处细节上。因此,教师要根据企业岗位工作标准和工作规范,指导学生用最常用的文体来明确阶段目标和任务,通过传授写作方法,让学生牢固树立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如在求职信、个人简历、会议记录写法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学习写作的路径和目标,引导他们自我反思,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更好的W习效果。

三、授之以渔,注重细节,加强训练

通过演示范文,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日常教学中从简单的“一二三地四……”的写法开始教起,然后让学生学会写借条、收条、领条、请假条、欠条等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条据。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如在学校举办运动会前夕,教学生开幕词、闭幕词、新闻、简报的写法、格式和注意事项,让学生结合优秀的范文模仿写,学生便可以很快掌握并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单项练习和综合练习相结合。单项练习即专题训练,包括练标题的写法、练规范的格式、练语体的准确;综合练习即练整篇文章的写作,主要是对所给的应用文进行全方位的修改,根据材料写文章。平时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改、学生互改、教师精批细改等多种批改方式,引起学生对应用写作的重视。

四、科学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汇编校本教材,便于学生掌握

除了正确利用规定的教材文本外,运用集体的智慧编制校本教材,内容可以包括个人简历、经济合同、启事与声明、实习报告、通知与通报、简报、广告等,更加具有针对性、操作性。

工匠精神策划书范文5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培养

2016年3月5日,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制造的未来走向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为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6年6月24日印发了《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并组织编写了配套教材《工匠精神读本》,旨在让职业技术院校的同学们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对于中国制造、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努力培育自身对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并以行动弘扬工匠精神,练就工匠技艺。

如今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在深深地反思产品质量的问题,创新创意的问题,制造大国和强国的问题。在举国家之力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很有必要回顾历史,回顾历史是为了将局势看得更清楚,进而响唤应对挑战。在人类的很多特殊倾向中,有一种是人类在演进过程中,几乎本能地学会了从其过往的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所以,他们的行为具有适应性,其行为倾向在逐渐变化。[1]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华大地自古不乏能工巧匠,今天却在呼唤工匠精神。甚至学界的研究中有一种结论,工匠精神源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这种观点似乎是无视中华五千年辉煌文明。

一、 工匠精神在中国

中国上古神话曰“开天辟地”,在创造人类世界的神话故事中就体现了工匠精神,《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女蜗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b泥中,举以为人”。女蜗娘娘可谓技艺高超。而反观《圣经》的《创世记》上帝说要有光便有了光,比照自己的样子造了亚当,上帝造物造人都只是用意念。此非为比较东西方造人者谁水平更高,而是从文化的源头可知中国人潜意识中非常注重技艺,甚至体现于神话故事中。

大量的史料证明1万多年以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地区已经有了磨制石器和陶器,这些制品不但具有农用、木工、狩猎、饮食、盛储等功能,还被赋予了人群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2]总所周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是中国古代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其中造纸术发明的时代最早,并且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大量遗址发现西汉植物纤维的纸片。而东汉的蔡伦改进和推广了造纸术。蔡伦曾兼任尚方令一职,主管御用刀剑及宫中器物,“莫不精工尖密,为后世法”(《后汉书.蔡伦传》)中国古代的瓷器远销世界各地,china成为中国的名片,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代表南北瓷器的最高成就,工艺精湛,并且融入了彼时人文美学。除了器物,还有园林、造桥等建筑技术和工艺,有些精品如赵州桥、苏州园林等至今尚在。这些成就再当时的世界谁与争锋?能创造如此高超的艺术品的民族绝非只有工匠而没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国的工匠精神应是自古有之,庄子曰“技进乎道”“道”是道家思想的最高精神,而“技”即工匠精神,把“技”与“道”并论,可知中国先秦时期已经非常重视“工匠精神”。

最应该探讨的不是中国古代有没有工匠精神,因为答案是肯定的,亟待探知的是中华民族在今天创造了世界第二(如果按照购买力应是第一)的经济总量与社会财富的时候却丧失了工匠精神的原因。

二、 中国缘何失去“工匠精神”

精神属于上层建筑,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与之相匹配。中国古代有“工匠精神”,有品牌意识。古代的字号就是现在的品牌。商人追求精益求精,打造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字号,赚该赚的钱。“工匠精神”在中国重新进入世界大国行列的今天失落,需要重新寻找的原因如下:

1、长期物质匮乏的极端反弹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大部分中国人都处于物质匮乏的状态。改革开放的头一件事情就是满足物质上的需求。从无到有,从有到多,是绝大多数人的追求。人们一边忆苦思甜,一边觉得需要更多的衣服,吃更多的东西,要有车,有房。有需求就有市场,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先不考虑质量。

2、社会风尚的异化

很多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人都在对比同样的商品现在的质量远不如那个时代的质量。那个时代工厂会奖励技术能手,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以业务精为荣。公交车售票员、掏粪工人做得好也可以成为楷模。人们忠诚于自己的职业,不作财富的攀比。有很多人靠一门手艺为生。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0年代之后,进一步开放,使中国人尤其是精英动辄就是美国,向地球上最发达最富有的国家看齐。然而美国不仅有高科技,有美元,有选票,也有病。“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同样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好的是价值,坏的则是病”[4] “物欲症”是美国传给中国的社会病,物欲症使人们放弃了时间,选择了金钱,贫富分化产生阶层,擅长谋生而不会享受生活,极力追求速度。《新周刊》说,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那么你就犯了“不成功罪”。

美国的物欲症有其强大的生产力作后盾,同样的物欲症被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超级大国感染,后果就是人们无法再追求质量,中国人愿意先有,有总比没有强。中国社会开始全力追逐财富,“金钱万能”“笑贫不笑娼”“读书无用”等风气开始盛行。一边是不好找工作,一边是技工荒。社会风气没有给人们去认真学好某种技术的氛围,如果对一项技术的专研需要十年才能成为大师,对不起,没有人能等那么久。能做到“板凳十年冷,定力磨一剑”的人极少,大多数人被金钱和物欲的滚滚洪流裹挟。

三、 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是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为:“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5]在技工院校学生的培养中应贯穿工匠精神的精神理念。

(一)思想意识的转变培养

目前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是信心不足的,他们大多认为自己属于高考的失败者,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是奉父母之命来混娃长大,混个文凭,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认为大专文凭还是太低,一心想升本,短暂的学习时间大部分用于学英语,参加各种升本培训考试。绝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

1、工匠精神归根结底是一种思想意识,素质与涵养。应作为德育课中的一部分,系统地为学生阐释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介绍中外古今的工匠典范,使其受到熏陶和感染,为其正确地给自己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变社会上一度流行的“金钱万能论”的畸形成功观。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发现自己的所长,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专心一致地投入到能让自己身心有所依附的职业技能学习提升中。

(二)职业技能的培养方式

目前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只是会某种粗略的技术,然后再到社会去大浪淘沙,一部分人最后没有从事相关行业,只是有了一段学习经历成为其仅有的职业养份。职业技能应该加强其技术级别的层次培养,对于在相关技术领域有特长,有相应兴趣的人,能提供提高其技术的平台,并能给予鉴定,颁发相应的证书。并且鉴定系统的制定本身也应该本着“工匠精神”精心设置,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证书持有者确实具备相当的操作能力,使证书本身具备含金量,有极高的可信度。

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学生活动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现在高职教育体系之下,学生毕业后有几条路可以选,升本、入职、创业(不一定与专业相关)。应建立初步测试系统,对刚入学新生进行测试,以发现他们的意愿和长处。

对于愿意走职业之路的,且确实很适合的,给予精心培养。学校应搭建多种平台,形成学技能,专研技能,展示技能的浓厚氛围。高职学校应更着力于研究设计技能培训、展示、比赛等活动,让有这方面特长的人在其中脱颖而出,授予荣誉,并把这些荣誉考虑到各种奖学金的评比中,而且应该加大其评分权重,以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学技能、懂技能、专研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每个专业都应该有自己的技能竞赛,而不是不分专业都在搞文艺活动,体育活动,文艺体育尖子脱颖而出,其他人却默默无闻,感觉在混日子。

对于愿意升本的进行必要的引导,提供更多的升本名额。对于愿意创业的,进行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机会、项目和无息贷款。随着生源减少,高职院校进入内涵式发展,精心培育,让每名高职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奋斗之路。

(三)政府与社会的配套措施

工匠精神得到弘扬是一种弥漫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追求精益求精的氛围。政府和社会也应根据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

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不好,需要他解决家庭的生计,尤其是农村出来的学生,他们的父母没有退休金,医保额度不够高。这些情况都可能是其不能无法专心致志去追求技能的精进,他需要尽快赚钱养家。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都放弃了专业,什么行业更赚钱就干什么。如果政府与社会能在社会保障方面做得更好,免除其后顾之忧,高职毕业生就能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专注于技能的提高。

目前已经有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纵观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名单,涵盖的工种并不齐全,很多市级职业院校没有参加,有的公立院校也不热衷于参加,有的参加之后榜上无名。需要当地政府或行业行会提供各专业各层次的技能大赛平台,以提高职业院校参加竞赛的积极性主动性,校内、市级、省级各层级初预赛,最终入选全国赛,并能与世界接轨。考评者不能是高职院校自己,而应该交给社会,由企业或行业行会的高级技师工程师等出任,以保证高职院校的培养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同步。给予获得大奖的学生提供升本的优先机会,例如天津市教委就规定,在市级高职技能竞赛中获得二、三等奖的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这种政策的导向能促使学校和学生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提升,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

中华的文化自信加上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在不懈奋斗中践行和弘扬工匠精神,定能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和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级工匠的需求,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物质文化的需求,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进一步,为圆中国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英]尼尔.弗格森著,曾贤明,唐颖华译.文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XXI.

[2]袁行霈 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6:37.

[3]晓明 林雪萍.正本清源论工匠精神[J].中国发展观察,2016(12):32.

[4]熊培云.自由在高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53.

工匠精神策划书范文6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目标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是求职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事业成功的起点。《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展现了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价值理想。解读文本,观照当下中国,青年马克思的择业价值观对我国当代青年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很多人在选择职业时会选择能满足自己虚荣心,或者是那些足以炫耀、为世人所瞩目的职业。为此,在讲授时,让学生们明白:一是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目标。选择有尊严的职业,在这种职业中我们能进行独立的创造,在从事它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崇高的自豪感;而且这种职业会让我们全力以赴、竭尽全力;选择自己珍视、认为是高尚的职业,这种职业能实现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等。二是必须剔除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就业观。树立敢于竞争、“爱拼才会赢”的观念,打破“等、靠、要”的消极就业观,从被动的“等、靠”向主动的“找、闯”观念转变。同时,还可利用演讲实践课,邀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登台演讲,讲授创业故事,分享成功心得,帮助学生将来树立明确而适合的职业理想和目标。

二、培养学生全新的创业意识和精神

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教育。如《废墟的召唤》写于1979年,当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思想的禁锢和艺术的枷锁仍然捆绑着人们,让我们觉得随时都会倒退到文革的时代。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结果提到“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表现了青年人在时代变革前的思索,也表现了人们对好政策的渴望。作者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在时代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好的环境下,就应义无反顾,不走寻常路,投身创业创新,为自己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在讲解《过万重山漫想》中,通过讴歌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引导学生应继承和发扬“第一个”的这种创新精神,在新时代里,在国家、社会和学校创设的各类创新创业平台上,把自己主动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中,去创造有时代印记和个人品质的创业成果。

三、涵养学生专业的工匠精神和态度

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生命态度,内涵包括严谨、细致、专业、专注、敬业、坚持等。在学校积极创设条件,如组建的学生合作社、校园模拟公司和校企合作开设的实体店、创业孵化园里,一方面学生自主独立经营,积累创业经验,丰富创业体验,另一方面在语文课堂上要积极开展关于创业基本文书能力的培训,如计划书和企划案的拟定,让学生带着实践中的切身需求和体验,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草拟文案,可以说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同时还可借助文本篇目,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如在学习《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中,作为一个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无奈之中去列车上当服务员,偶遇博西先生,通过工作中折射出来的执著、认真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博西先生的好感,从而获得资助,完成学业,实现人生际遇的扭转。作为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共同感悟在西蒙先生身上反映出的成功要素――在人生的低谷和失意时,仍坚守工作的执着、精益求精,这就是典型的工匠精神。不论是干出一番事业的成功人士,还是一辈子平平凡凡生活的普通人,都应该拥有一份匠心独运的工匠精神。

四、历练学生的创业本领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