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心得体会范例6篇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心得体会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在当今社会职业素质中具有重要的培养意义。职业素质培养则是整个职业稳定发展和忠诚度的核心。为了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效率和效益,高校和社会都要为职业生涯发展创设优越的条件和环境。职业素质是职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也影响了高职高专学生所获得的职业岗位,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高职高专的大学生能否在社会中生存,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非常重要,在校时应当及时有效的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使高职高专的学生能在社会立足,逐渐成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能否符合职业生涯的发展是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体现。当今社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不仅面临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很难招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人选,所以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大学生职业素质不相符合。要解决这类矛盾,并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因此,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直接影响职业素质在用人单位招聘标准中的地位。将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对象、性格、事业、行业和职业岗位相融合,让学生想做、可以做、能做、做得好,在这种意识基础上,对高职高专的职业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高职高专学生所期望所拥戴的,同时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校阶段是学生职业生涯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性作用。所以高校教育、就业管理以及就业指导,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转折点,培养成效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的素质的含义是指从业人士在心理和生理条件基础上,通过职业培训、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身学习等有效途径发展起来的,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性作用。

通过社会学习和实践培养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决定职场竞争成败的关键,是稳定事业、能否成功的前提;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在校期间,学生已属于半个社会人士,因为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那时起心理上就已经萌发了如何从事职业的意向,并在内心深处勾画了自己的未来。但是,这种意向一般仅限于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在素质培养上还没有建立起来,并且没有培养职业素质的目标。这主要是因为:在于对就业信息的了解不够,很多大学多只是掌握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甚至有的学生到了毕业的时候才会主动(被动)的去接触与就业有关的信息,致使同学们错过了最好培养职业素质的时间。

近几年国家招生的政策显示,本科高校招生人数比列开始下降,高职高专学校招收规模开始扩大。国家教育部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本科人数进行了限制,增加了高职高专的学生人数。大学生毕业需要就业人数日渐居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的难度。高职高专大学生要在就业中立足,学校职业素质培养是关键。职业素质的培养意义体现在:它是求职成功的关键条件;决定大学生获得职业岗位;更影响职业的稳定发展。所以高职高专大学生必须要具有高质量的职业素质,促使自己成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定的基础。

二、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

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需要从六个方面进行:

(一)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的培养关键从自身出发,增强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以及遵循组织纪律意识等内容,这里所讲的就是职业道德。

(二)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在职业生涯中影响发展的高度,一般能力是指智力方面,而智力属于人的基本能力,包括了思维方式、记忆强度、想象空间、情感能力四个方面。特殊能力一般是在后天逐渐培养和实践展现出来的,包括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领导能力等等。

(三)专业素质

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自己喜爱的专业基础知识,更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在激励的社会竞争中,专业技能的掌握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素质的培养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等。

(四)社交素质

现在很多大学生热衷于创业,在奋斗过程中,“人脉“的打造是创业的基础,也是今后事业成功的保障。大学生应该与优秀的人多接触、多交流,通过他们学到更多的社会经验和社会交际能力,促使自己进步。“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就是讲的这个道理。社交素质体现在社交能力、语言表达、社会适应这三个方面。

(五)学习创新素质

“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所具备的基本态度,而创新的能力、创新灵感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如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学习创新素质包括学习态度、信息掌握、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增强。

(六)身体健康素质

职业生涯的开始是大学面对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是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身体健康素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俗话说“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我们体会到身体的健康对刚步入职场的大学来说是非常的重要。以前的创业者大多不顾及自己的身体,这是很愚蠢的做法。身体健康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很重要,要时时刻刻以身体健康为重要目标。大学生就业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知识程度高社会能力低;情绪波动大控制能力低;自我意识高社交能力低,因此,及时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这是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灌输和谐思想,培养和谐的心态,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合群心理要求,人际交往的过程促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对形成健康的身体素质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高职高专学生职业培养的方法和有效途径

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因素、知识因素、社会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领导能力、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情况等,都是影响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

(一)培养职业理想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的素质得到展现和流露,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就是习惯。所以,在培养职业素质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做起,细节决定成败。

(二)在专业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培养职业兴趣

职业素质的锻炼平台,主要是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素质和其他素质的实践机会。大学生应该把握机会、不要胆怯、不要害羞、不怕丢面子,慢慢做到胆大心细。

(三)通过社会时间体验和改进价值观

大学生可以利用好业余时间去实践,不管是不是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这些都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很好机会。只要心理保持着“做一行,爱一行”的观念,就会从每次工作中体验工作的乐趣、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职业素质的理念、改进之前的不足、逐步培养自己、增强自己,促使自己的职业素质不断升华。

(四)建立健全稳定的就业教育体系

大学就业教育应该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中,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就业体系,成为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与整个教学过程相结合。就业教育体系包括了职业的内容,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分析的过程,职业生涯的计划和设计,就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高职高专的大学生就业教育阶段分为职业了解期、职业发展期、职业实践完善期。

1.职业了解期

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知和职业了解。自我认知是自我客观的分析,全面了解和认知自己,包括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等。职业认知是指职业分类、职业特点、职业需求等知识内容,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性格来规划自己喜欢的职业,逐步掌握目前就业信息和尝试分析未来就业趋势。

2.职业发展期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引导下,将职业学习、兴趣和职业岗位相结合。根据学生综合条件做出职业选择,确定其职业类型和发展路线,然后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实践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职业有关的社会活动,考取与职业目标相关的职业证书。全面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针对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设计职业生涯;同时进行就业能力的教育培训,提高学生的情商教育和培养。

3.职业实践完善期

开展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实现角色的转换。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的要求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就业心理教育,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打好心理基础,学会心理调适法,能正取的面对社会冲突和内心挫折,提高就业心理素质。

(五)根据市场需求做好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面临就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习和工作之间缺乏连接,在目前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环境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尽快改变高职高专的教育现状。高职高专专业建设主要存在问题:学习内容缺失;关键能力的培养;完整行动模式环节缺乏。要提高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完善就业体制主要包括:完善人事和户籍管理、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就业法律的体系。国家为了促进高职高专学生求职者就业,需要完善就业培训、招聘信息、人才市场的规划管理和扶持政策等等。在保障社会体系方面,逐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规,促进人才流动和社会保障稳定同步进行。完善就业法律体系,根据法律背景、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面,在保障就业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制定就业维护权和人才流动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维护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人类文化不断进步,社会在高速发展,社会影响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主要因素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也影响了大学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的规划。高职高专的大学生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应该做到不断的进步。加强自信心的培养、提高政治素质的修养、就业观念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来促进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一种针对职业岗位的专门教育。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也是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如何使经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深度均不够,高职学生在学习中不重视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缺乏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竞争观念。因此,深化职业指导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工作已刻不容缓。本文将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及体会,探讨如何开展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职业素质要素除了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应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较好的专业智能和创新潜能等。

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意义

职业素质是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学习实践培训得来的,其重要性表现在: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它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在校大学生,实际是“半个社会人”,他们从进入大学校园那刻起内心深处已在为未来做打算,但遗憾的是,这种打算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渗透,并不是职业的素质培养。当前,职业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在知识能力上顺应时展、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根本目标的职业素质教育理念,在加强综合职业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架构合理、覆盖全面的素质教育体系。职业素质培养的立足点在于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高专学生的成才就业,这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

三、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1.注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

①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服务观念;强化规则意识,树立精业思想;倡导诚实守信,全心奉献社会。②加强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新生入学后,要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很好地了解本专业行业的特点,明确要从事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2.培养职业创造能力

职业创造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校内实训、社会调查、顶岗实习、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求职创业必备的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3.以心理辅导为牵引培养职业心理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坚持教育、辅导、咨询、服务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四、探索合理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良好的职业素质,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中专业能力可以用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的办法来认定,职业素质、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靠职业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环境条件来培养。总之,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坚持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素质要求,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让学生成为职业素质教育成果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陈国荣,杨曙光.职业素质的构成与作用分析[J].新西部,2007(24).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心得体会范文3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根据职业素养的内涵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素养是职业素养结构中外显的、可测量的部分,主要包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中内在的、无法测量的部分,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它影响着显性职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职业素养结构中最根本的部分。

前几年,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大部分高职院校强调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忽略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培养。虽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高职生的就业问题仍然突出,仍然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人们逐渐意识到: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生就业的一道门槛。

为改变高职院校重视显性职业素养、忽略隐性职业素养的现状,本课题组开展高职生职业素养调查,了解目前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现状,进行高职生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的相关性分析。

二、职业素养评价模型

本课题组首先走访了多家用人单位、多所高职院校以及多名高职毕业生,调查分析目前高职生所需的职业素养,提炼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五项评价指标: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基础、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其中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基础属隐性职业素养范畴,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属显性职业素养范畴)。其次通过组织专家座谈会,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职业素养评价模型,计算出各项评价指标分别对职业素养的权重: 0.1509, 0.2118, 0.1195, 0.2788, 0.2390。

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若某位同学的各项指标得分分别为4.5、3、4.8、3.8、4.2,则该同学职业素养的总评分为:

Z=4.5×0.1509+3×0.2118+4.8+0.1195+3.8×0.2788+4.2×0.2390=3.9513

该同学的隐性职业素养总评分为:

Z1=(4.5×0.1509+3×0.2118+4.8×0.1195)/(0.1509+0.2118+0.1195)≈3.9155

该同学的显性职业素养总评分为:

Z2=(3.8×0.2788+4.2×0.2390)/(0.2788+0.2390)≈3.9846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广东省四所高职院校的大三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230份,其中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达92.6%,主要的统计学特征见表1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由于在现有的文献中,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的研究极少,本研究使用的《高职生职业素养量表》是在借鉴王燕等人编制的《高师生职业素养调查问卷》以及张寿三编制的《职业素养测试表》的基础上,根据上述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的各项指标自编而成。编制后的量表包含50个题目,分思想品德素养(10题)、身心健康素养(9题)、文化基础素养(9题)、专业技能素养(5题)、通用技能素养(17题)五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

2.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20.0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各项统计与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职生职业素养总体状况

高职生职业素养总体状况见表2。本研究采用用Likert5级评分法,其中五个项目的得分由各维度各题得分直接求均值得到。若某位学生各项得分高于4分,说明该项素养达到优良水平;各项得分高于3分,说明该项素养达到合格水平;各项得分低于3分,说明该项素养不合格。

从表2可以看出:在职业素养的各项评价指标中,只有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优良水平,其他四项评价指标仅达到合格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些年来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但从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这两项得分来看,学生的职业技能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提高,两项指标的得分偏低。

目前,许多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虽然高职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平均分达到优良水平,我们还需对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得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57.7%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优良水平,38.0%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合格水平,4.3%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不合格。上述结果说明,仅有57.7%的同学的思想品德素养达到企业的要求,整体情况并不理想。

通过上述高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模型,我们可以计算出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总评得分。三项得分分别为3.87、3.41、3.63,均仅达到合格水平。进一步分析职业素养总评得分,结果显示:19.7%的同学的职业素养达到优良水平,67.7%的同学达到合格水平,13.6%的同学的职业素养不合格。这个数据应该引起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们的思考:通过三年大学的学习,大部分高职学生可以获得毕业文凭,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但学生们的职业素养是否真正达到了社会的需要?

(二)学生差异在职业素养得分上的情况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职生职业素养各项得分、隐性职业素养总评分、显性职业素养总评分、职业素养总评分进行性别差异、专业差异、来源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显著。在性别差异上,除思想品德素养得分非常接近外,其他各项得分男生均比女生略高。在专业差异上,理科学生在专业技能素养、身体心理素养上得分比文科学生略高,其他各项得分分数均非常接近;在来源差异上,来自城市的学生的各项得分均比来自农村的学生的得分略高,在专业技能素养这一项上差别比较明显。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心得体会范文4

职业素养是个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看,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从企业要求方面看,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规范、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心态、职业道德五个方面。笔者认为,培养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将之与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一致起来,因此,中职生职业素养可以概括两大类:一是“品德”,即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二是“才能”,即语言表达、专业知识、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其中品德的高低往往被企业看作是能否成为一个合格员工的首要条件,因此是基础,而才能则是中职生最终能否成为一个优秀员工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同样重要,共同构成了中职生必修的职业素养。

二、中职生职业素养基本现状分

析及对策当前中职学校对于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学校自身由于受招生困难、办学经费紧张、师资队伍紧缺、教育教学改革任务繁重等客观因素的干扰,往往仅注重于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以致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显得重视不足或者顾此失彼。部分学生对加强职业素养教育不以为意,个人职业素养表现让人堪忧。如果学生毕业时很难就业,家长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人们对中职教育的不满势必会增加,这必然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众所周知,现在就读中职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中考中的“落榜生”,他们或因厌学、家处偏僻农村而无法接受优质教育,在激烈的“应试教育”中被淘汰,不得已才选择读中职。所以多数学生除了学习成绩较差之外,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笔者在职业学校工作了十几年,发现中职生中存在以下这些消极因素:厌学现象较为普遍、自卑感较为强烈、叛逆心理严重、虚荣心极强、责任感不强、法纪观念淡漠等等。针对中职生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奋斗在职教阵线上的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学生为本,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积极探寻新的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技巧和实效性,并找寻了一些方法和上课的艺术,将职业素养培养教育在专业的教学中渗透。

三、在中职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中职生普遍存在的文化基础差、底子薄、自律意识不足,没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客观实际,中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于中职生的日常教育,首先,应该从行为习惯上着手,从课堂、课间、自修、实训、活动等细微处入手,在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会专心听课、独立完成作业、自控自理、团结协作、反思。如,在学习《猪的生产与经营》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看视频和图片,展示各类猪品种的不同效果,丰富多彩的猪品种深深吸引着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会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本堂课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很好地组织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而且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良好行为习惯的显性表示。由于中职生已是处于职业准备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渗透到学生心灵,就有明确的职业动机和职业思想,这是职业素养养成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企业对员工职业心态的要求是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时刻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宽容乐观、团结协作的心态。因为只有积极进取,才能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只有宽容乐观,才能赢得客户的尊重和支持;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和同事们一起共克时艰,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中职生而言,只有在学习期间形成了这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才会吻合企业对员工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才能在将来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激励能力、竞争意识与意志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而教师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可以通过三课结合的方法(三课指课堂、实践课、活动课),例如,养殖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养殖专业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专业课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列举身边的实例,尤其是往届优秀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介绍或实地参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比较法、调查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专业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生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教会学生取长补短、学会宽容他人、互助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采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方法,或者是通过加强挫折教育来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在小事中养成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与人们职业活动

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情操、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有强烈的纪律性。中职生的职业道德,首先,应体现在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准则。如果不具备这些基本品质,企业所需的职业道德就是空话一句。另外,还体现在对待学业的态度、人生价值观念、言行举止、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方面。在学科教学中,在班主任工作中,都必须渗透这些道德素质的培养。老师应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也许老师的一句知心话,一件小事处理得恰当,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生大都比较喜爱活动,因此,应将各类活动的开展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认知活动,如,班级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感到团结的力量;开展见习、参观、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开展以讲诚信、讲奉献、讲勤俭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诚信、奉献、勤俭都是一个企业员工应遵循的美德,从而自觉地在自己身上传承这种美德。

(五)以实训教学为中心,确保职业素养的养成

1、充分肯定成绩,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意识。进入职校学习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挫败感,他们已在分数的竞争中遭遇了滑铁卢,所以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发挥潜能,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更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让阳光普照每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高举信心大旗,是学生进校以后我们要做的一件大事。实践证明,大部分职校学生都能积极认真地参加校内实习并且掌握好熟练的专业技能,我们正是要利用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积极引导,肯定他们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树立他们的自信意识。教师给每个学生不同方式的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并对自身的能力产生充分的自信,从而在实习中信心十足、更加努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是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养,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学生需要来自教师的激励和赞扬,才能树立起强大的自信意识。

2、严格遵守实习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让学生知道在实训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哪些事又必须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责任意识的建立是保证学生能获得良好学习机会、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为此,教师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首先,要组织好实习规章制度的学习,通过制度的学习,明确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责任。其次,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技能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要教育学生应懂得取长补短,尊重与帮助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再次,在实习场所张贴先进企业的管理标准,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努力用先进的企业标准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让学生知道在实训时除了锻炼专业技能之外,按照规章制度维持班集体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氛围也是每个学生的职责所在。教师应该在多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及时进行监督检查,直至学生把事情做好,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3、互换实习角色,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协作意识是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在学生实习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进行分组,并扮演不同角色,共同完成一些综合类的实习任务。如,在兽医基础课的宠物胃切开手术实习中,这样的任务单凭一名同学的努力根本无法完成,需要几个学生合作才行。此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实习小组,让他们在手术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合作,完成实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尽自己所能与他人协作,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做出自己的努力,让他们相互纠正,相互促进,共同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由于合作的成功,会使学生的自信得到增强,对日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的成效都有直接影响。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知道同学之间的互助作用。通过实习任务的协作完成,学生学会理解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协作才能成功,增加个人协作意识的培养,就是增加个人和集体成功的法码,只有具有协作意识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建筑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的鼻祖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适者生存,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员工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员工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正因如此,职业素养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阶段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

经过对本省和外省在我省开设项目的105家企业发放问卷调查,收回102份,有效问卷98份。改问卷有效。经总结,现阶段建筑类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职业技能熟练度不高

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学生存在基本职业技能熟练度不高。学生对于在校学习的职业技能不能完全融会贯通,尤其在其识图、资料管理、材料检验和材料实验方面熟练度不高。然而,对于参加过校内外技能大赛的学生,该技能却完全可以满足职业岗位能力需要。

(二)集体意识不高

现阶段大学生均为90乃至00后,其个性鲜明,但因其家庭教育宠爱较多,不懂得如何与集体相融。进入企业实习或工作后,相当一段时间无法融入企业团队,知识其工作受阻和与人交流不畅,为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另外,学生个性较强,对于企业的部分管理制度不能理解,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能很好的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容易出现稍有心理不顺则立即跳槽的尴尬现象。

(三)理想价值不高

因学生理想观念淡漠,对于自己的未来及事业的期许不明确,则形成了工资为上的现行价值观。对于企业提供的学习和发展机遇不能提高的培养自己职业能力的高度,随着工作时间稍微延长则出现和企业谈待遇的现象,一旦企业不能满足其对待遇的要求,就会出现跳槽的现象,致使企业进场出现岗位空缺,人才培养容易缺流失严重。

(四)个人素养不高

现阶段建筑类专业学生对于个人素养认识不够,经常性会因为个人心理落差和我行我素给企业管理带来麻烦,使企业对于进场的学生仍然要延续保姆式管理方式。另学生不善与企业管理层沟通,不能正确理顺自我心理影响因素,常常出现“说走就走”的现象,我行我素,对于企业的管理制度置若罔闻。

三、培养模式探索

既然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则培养目标应直接对标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标准。根据本课题组调研反馈,结合我校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实际学情,提出“一基三步”的培养模式。“一基”则是基于企业对于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和学生学情,“三步”则是将职业素养目标分解到学生在校的三个年级,分步实施培养。

(一)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需求

1.熟练的基本职业技能

作为高职建筑类学生应具备熟练的建筑类职业技能,并能实现与岗位需要零对接。例如:建筑类专业高职学生均应具备熟练的识图能力,材料检验和材料实验模块制备的能力,具备基本的质量检查能力等。

2.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

建筑业有其独有的行业特性,就是必须各专业、各岗位密切配合方能完成工程建设任务。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应在校学习期间着力培养其团队意识,懂得如何与他人或其他部门密切配合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3.具备远大的理想信念

建设行业有其行业特质,就是需要从业人员在一线以远大理想信念作为支撑的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精神。作为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应在校期间就明确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可以一时的得失或待遇差异动摇其从业信心,导致半途而废,职业生涯之路坎坷崎岖。

(二)在校期间的培养方式

第一步:学生入学第一学期以“明心立志”为主题,开展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以入学教育,专业介绍,校友报告和立志教育等活动为载体,在学生心中确立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就是为了更好的步入社会,更好的从事本行业的各项工作。并且,要求学生在参加完专业介绍和校友报告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初步确立一个未来5年的职业目标,并以此来督促自己。第二步:在校第二、三学期以“筑基蓄力”为主题,开展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专业社团活动,校级技能大赛,学团干部竞选,青年志愿服务,假期专业实践锻炼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和个人素养培养的基础。利用各项活动,提高个人素养和团队意识、与人沟通能力,发现个人存在的影响其职业素养培养的明显缺点,制定相应的个人职业素养培养方案,量身打造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第三步:在校第四、五学期以“强能赴岗”为主题,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就业与创业指导,强化实习实训练习,专业实践锻炼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优秀校友报告会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职业技能训练,根据个人个性特点明确即将步入的工作岗位,选择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优秀企业作为自己即将顶岗实习和未来就业的单位,并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企业文化逐渐融合,以期步入企业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企业,全力以赴发展个人事业。

四、建立职业素养考核体系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心得体会范文6

1 何谓综合素质

谈起素质这个词,解释很多。新华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时的锻炼和教养”。对教养的解释是:“教育、培养,指受过教育,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素质的经典定义是指人的先天解剖与生理特点,即神经系统和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的特点,这是从生理心理角度界定的。从现代人的素质构成看,素质已扩展到人的品质和人的社会品格领域。要全面认识素质概念,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即从人的自然化和社会化两方面考察。人在自然化和社会化的同时发展中,形成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相对稳定的特性,这就是素质。关于素质的定义目前有五说,第一,要素说――人的素质是由品德、智力、体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第二,构成说――人的素质是由自然生理素质(先天遗传)、社会文化素质、后天习得和心理素质(个性品格)等方面构成的;第三,发展说――人的素质是由三个发展阶段形成,由心智全面发展(观察、思维、想象、实践能力等)到身心全面发展(生理与心理素质的统一)再到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思维、能力、品格等);第四,能力说――人的素质不是各因素静态的总和,而是动态性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素质的变化,素质就是能力;第五,统一说――人的素质是构成要素的“质”与“量”的统一,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具有整体性、社会性和适应性。这几种学说各有各的道理,侧重点不一样,但总的来说,它们都指出了素质是人所特有的,包含在人身上的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总和,是一个人立身于社会的基础。那么,综合素质又是什么呢?它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即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的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合。英国作家罗伯特・赫勒所著《综合素质》一书,指出了现代人在职场必须具备的一些实用技能,让一个人更有效地领导并影响他人,也教会我们如何培养信心和动力,成为杰出且成功的职场人士。让我们学会处理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情况并抓住每一次机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日臻完美。具体来说,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格素质。包括价值观、人格魅力、气质修养、法纪意识。 第二,能力素质。包括工作压力承受、创新发明意识、实践应用、生存发展能力。 第三,专业素质。 包括专业考核成绩、学习态度、知识层面、专业特长。 第四,健康素质。包括出勤比率、生理状态、形体训练。 第五,心理素质。包括心态平稳、胸怀气量、适应变化。 第六,审美素质。包括美学知识、审美观念、艺术才能。 第七,角色素质。包括家庭角色、学校角色、社会角色。

2 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民办高校的定位即为各级各类企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即现代社会所需的“职业人”。上述七个方面的素质都囊括其中,说得通俗一点,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高职学校的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谋求一份职业的基础,我们可以称之为显性的职业素养;二是隐性的职业素养。包括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专业技能是民办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主要筹码,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适用性和对口性,是属于显性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受到企业的青睐。其他隐性的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也是他们立身于社会不可或缺的能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多元化,但无论是学术研究型人才还是实用技能型人才,在第二种能力的培养方面即隐性能力方面是相通的。比如社会适应能力的涵盖面十分广泛,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工作组织协调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都是现代职业人必不可少的。它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这项能力是企业考察民办高职学生是否“适用”的最重要的标志。同样具备某项专业技能的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很快分出彼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第二种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办高职学生在步入职业生涯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基本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如果哪个民办高校在这方面做足了功课并取得显著成效,这就是它办学的最大特色。

3 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因素

综上分析我们知道,国家、社会、用人单位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提供适合各种岗位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面配合、协同支撑的优良环境,更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过程。

(1)国家的政策导向

我国现代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 ,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90年代至本世纪初有了较快发展。据教育部2012年官方统计,全国登记注册的民办高校有707所,在校生533万人。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这是由国家现行的政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气候所决定的。在2014年中国教育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透露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涉及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我国现有近2500所高等院校,改革之后,将有1600~1700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同时,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高校,将逐步转型为现代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做出重大调整。为适应这一调整,教育结构首先要实施战略性调整,我国将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升到70%~80%。前些时候国务院常务会议已通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而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

从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均以就业为导向。简单来说,是“学中做、做中学”。其次,建立系统化培养技能的人才体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今后国家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用市场的力量来办学。各类职业学校可以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让教师和企业管理人才、校长和企业CEO可自由转换身份,打造灵活的办学体制。国家将搭建高职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可以从中等职业一直学到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职校学生成才的渠道不断拓宽,学技术照样可以成为专业拔尖人才。

(2)社会观念的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企业及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那种一味看重文凭与学历的用人观念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理性、务实的选才理念:不重文凭重能力,不重学历重素质。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技术过硬的职校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近几年,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是明显的例证。而一些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屡屡碰壁,这说明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已成为录用人才的主要标准。

(3) 广大家长及毕业生观念的转变

在国家政策的导向及社会选拔人才标准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和高考考生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他们考学的目标更趋理性和实际。以往考生对名牌大学、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而现在他们考虑更多的是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利于就业的专业,然后才考虑学校的牌子、学历层次。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说明职业教育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成功的高职教育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培养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及路径

1 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必须准确

“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既然社会需要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那么民办高校就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现在许多学校意识到这一点,但学生职业素养不是仅靠高校就能培养出来的,高职院校不应关起门来办教育,要开门办教育,要与社会、企业、家庭各方共同努力。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笔者认为首先高职学校办学定位要准确,思路要清晰,措施要得力,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个“双高”目标做文章。其次,在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教学、专业实习等各个环节,有得放矢地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在专业技能课考核中,不但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水平,而且团队合作精神、动作协调能力、心理素质、文明安全作业规程、工作环境卫生等,也要纳入考核范围。这样综合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能潜移默化的在学习和训练中得以提高。因此,对民办高校来说,怎样通过有效教学,把许多人心目中所谓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重大课题。谁能实现这个目标,谁就成功了,这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就彰显出来了。

2 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民办高校学生,要牢记使命、积极配合、提升能力

众所周知,民办高校的学生入学动机不一,因为考试失利,无奈进入者有之;原来学习基础较差,考不上理想学校者有之;行为习惯较差,进来混文凭者有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根据笔者多年在民办高校工作的教学实践,发现民办高校学生一方面和公办高校学生一样,具有“90后”青年人共同的特点,喜欢时尚、运动、网络、交友等,另一方面主要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高考中失利。现行高考录取仍然实行按分排队的政策,他们忌惮别人视他们为“差生”,有些学生入学后的一段时间有自卑心理。事实证明,民办高校许多学生一点也不比公办高校学生差,有的学生相当出色。其主要原因是现行教育体制包括高考录取制度已不能适应科学、合理选拔人才的要求,必须改革。

因此,每年新生入学,我们首先注重对他们的入学教育。民办高校学生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使命,许多学生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不是“差生”“熊孩子”。从何抓起,从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着手。许多学生进入职业院校的心态各异,真正出于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喜爱而认真学习的很少。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有所考虑。可以说,一个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走向。因此,进入高校后,每个学生应该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对将来的职业生涯作好规划,结合市场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3 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

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多方面谋划。首先,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让学生从跨入大学校门就知晓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民办高校不应满足于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现代工匠”,而应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其次,教学部门、招生就业处、学工部、团委等各职能部门,要联手抓好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建立就业创业基地,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指导。再次,深入了解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民办高校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专业知识。要通过实习、实训、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职业综合素质水平。

4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教育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十分重要。现在许多企业都想把高职生直接拿来“使用”,但是实际上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明智的企业和企业家应该认识到,要想获得综合素质好的高职学生,企业应该主动对接学校,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主要有:第一,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企业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第二,学校设置专业、制订教学计划、开设课程等要主动征求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走进高校,进入课堂充当“兼职教授”,提供实践知识,指导实训并宣传企业文化。第三,引入并逐步完善社会培训机制。聘请职业规划师进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第四,高职院校教师要与企业科研人员合作,共同制定教学大纲,研究课程设置, 编写教材,审定教学计划,提供研究课题,加强产、学、研的融合,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带着课题、技术难题、教学任务深入企业攻关、调研。学生进入企业见习、顶岗实习,在全真环境中提升技能与素质。

5 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多元评价、综合评价

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评价学生的方法,创设新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按照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要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确立实践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甚至有的课程只需实践考核即可。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其成绩及获奖名次,包括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可折算学分,记入成绩。

总之,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只是他们步入职业生涯的起点。面对起点较低的生源,如何把这些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企业欢迎、家长认可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其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比如专业教学计划如何制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如何实施,对学生所学课程如何评价等,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他们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走向。民办高校的管理者、教育者,要尽快改变不适合民办高职教育特点、不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要充分尊重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帮助他们学好技术、成人成才,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