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环境的影响范例6篇

学习环境的影响

学习环境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习绩效;网上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1日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网络促使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革新更替,传统的信息传递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为信息的快速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逐渐影响、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中国社会在形态上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模式的影响下,现代化教育的迅速发展,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中国在信息化教育领域的成果已经小有成效,并且中国加入国际性的网络科技教育市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网络学习让教育真正造福于每一位学习者,成为现代化教育的新使命。

网络学习非常有利于课程设计的交互性,所以网络教育能够做到更加高效智能。从以前传统课堂面对面的交流形式,逐步发展为不同学习终端跨平台的人机交互,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和固定的师生搭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吸引着全体社会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开放性的网络学习圈当中。数字化、个性化的时代特点,社交媒体与软件的易用性、公开性、互动性、参与性等优势,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高效、自主、快捷的平台。学习型社会对新时代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观念逐渐普及,同时移动化学习、碎片化学习、游戏化学习、社区化学习等一系列词语体现了网络学习快捷便利、灵活独特等诸多优点。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不断深化着网络学习在现代化学习方式中的重要性。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一)基本情况。我们以嘉兴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问卷,分析大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方向与程度,再通过数据,研究我们所关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网络学习绩效的建议。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35份,其中有效问卷13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符合统计要求。

1、性别分布:调查对象中男性有65人,占48.15%,女性有70人,占51.85%。男性少于女性。

2、年龄分布: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有43人,占31.85%,大二学生有68人,占50.37%,大三学生有15人,占11.11%,大四学生有9人,占6.67%。其中,大一与大二学生较多。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情况现状分析

1、大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且方向较单一。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资源主要是指网络课程、网上教学信息、练纲、学习进度指导、BBS以及其他Internet资源和复习资料等。在对嘉兴学院学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有92.52%的学生使用网络课程,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嘉兴学院本身就有网络课程学习的要求,其次就是在查阅资料时使用的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期刊这类国内网站,分别占56.85%和60.40%,而对于SCI等国外网站则只有2.22%,几乎没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利用多种多样的学习工具,不善于使用学习交流平台,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程度低。(图1)

2、网络资源成为大学生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已经不再像过去只能面对面询问老师同学了,网络环境解放了空间上的束缚。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2.96%的学生选择有学习困难时先利用网络搜索,37.78%的学生选择问同学,只有19.26%的学生选择去问老师。可以看出,网络成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疑难问题的主要途径。

3、大学生在上网时真正用在学习上的时间相对不足。网络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所依赖的主要环境,上网占据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当一部分时间,而上网时间的分配则可以反映大学生网上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在对嘉兴学院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人的主要时间还是用来娱乐的,有53%的人主要上网娱乐休闲,27%的人主要浏览新闻,只有20%的人大部分时间用来网上学习,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图2)

4、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不显著。学习绩效包含学习效率、学习成绩、知识的获得、任务的完成、学习目标的达成以及目标达成过程中学习行为的转变。此处,我们选择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考究学习绩效是否提高的标准,因为在网络环境下,面对大量的信息,容易出现信息迷航,偏离最初的学习目的。因此,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提高可以反映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绩效是否提升。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学习绩效并不高,有21.48%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帮助不大,10.37%的学生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认为有点帮助的只有48.15%。总的来说,自主学习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图3)

5、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与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对于学习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认为网络环境对成绩提高有帮助的较多,而对于本身学习成绩较差,学习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说,大多数是认为帮助不大或是在浪费时间。(图4)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一)网络学习时间利用率。在被调查的135名同学中,上网过程中学习时间占总时间50%以上的有16人,占总数的11.85%;30%~50%的时间用于学习的有24人,占总数的17.78%;10%~30%的有49人,占总数的36.3%;10%以下的有46人,占总数的34.07%。总体来看,大学生在上网时用于学习的时间一般占20%左右,这就显得用于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学习时间的不充分,将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学习绩效。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学习时间利用不足的原因有: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就开始浏览其他的网络内容,学习的注意力逐渐的转移,学习的目的性丧失,导致学习时间利用不足;第二,网络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网络资源丰富,除了学习资源,还有大量的娱乐资源等,尤其是上网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其他资源所吸引,注意力从学习开始向娱乐转移,学习绩效自然低下。(图5)

(二)学习的目的明确程度。学习的目的明确程度也是影响学习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决定其行为模式。当动机不明确,只为单纯的完成任务时,学习效率便无法提高。在调查中可以看出,认为是学习需要的有42.22%,不足一半。26.67%的学生认为是个人的兴趣,8.15%的学生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还有22.96%的学生是为了附和老师的要求。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目的不太明确,没有意识到网络学习对提高学习绩效的影响作用,学习的目的存在着多样化的选择,真正把网络学习的目的定位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学生仅有8.15%,所以当前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目的明确程度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绩效的主要因素。

(三)网络学习的环境。网络学习环境是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物质载体,可以认为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绩效的物质前提。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老师课堂面授或者面授为主,网络学习为辅的方式更能满足自身的学习需要,这也是目前网络环境还不够完善导致的。学生们认为的网络环境需要改善的地方多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以及信息检索方式的改进。网络中的资源繁多,但当检索后发现真正自己需要的却数量很少,或质量不高,实用性差。这是资源的问题,也很大程度上是检索的问题。比如,有60.74%的学生认为资源不够丰富,58.52%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资料实用性不高,48.89%的学生认为信息检索方式不全面。这些被认为是网络环境需要改善的主要问题,其实也是由于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使用的学习资源,最多的便是网页检索、论文期刊一类,显得资源繁多却杂乱,检索不够人性化。(图6)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现彬,及艳存,佘婷.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153.

学习环境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 母语迁移 汉语环境 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英语学习已经相当普及。由于中国学生大多数是在小学或者初中以后学习英语,这时他们对于汉语的掌握已经较为熟练,这就对英语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引起了教育学者和专家的广泛关注。本文也从母语迁移的基本理论谈起,分析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难度,然后对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正负迁移进行比较,找出影响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最后探讨如何在汉语环境中优化英语学习,力争对我国将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习者能有所裨益。

1 汉语环境下的母语迁移

在汉语环境下学习英语,作为母语的汉语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母语迁移现象。母语迁移是语言学中尤其是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行为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一般认为,在掌握了第一语言(母语)如汉语之后,就会熟练掌握第一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而当开始学习第二外语如英语时,就会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是借用了心理学的术语,使用心理学中研究学习过程中的“迁移”而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最早是从20世纪50、60年代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和对比分析假说而起源的,之后经过多次的理论修正,逐渐形成了当前大家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母语迁移现象及理论解释。从当代的研究来看,影响母语迁移的因素,主要和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语言内部结构存在着较大的联系,但同时又和学习者的社会环境、学习者的心理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可以看出,母语迁移是一种较为复杂,而且包含众多影响因素的社会性认知行为。

当然,母语迁移对于第二外语的学习是具有双重作用的,有对学习第二外语积极的一个方面,称之为正迁移,也有对学习第二外语有负面的方面,即称之为负迁移。在汉语环境下学习英语,这两种正负迁移的作用均存在。而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整理,可以发现,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负迁移的作用要大于正迁移。也就是说,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英语是存在较大困难的。这与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语言谱系有着重大关系。

从世界语言谱系分类来说,当今世界语言大致分为十大语系,包括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亚非语系、乌拉尔语系等等。其中,汉藏语系(主要为汉语)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而印欧语系(主要包含英语)分布范围最广,是影响力最大的语系。当在学习第二外语时,如果是学习同一语系下不同的语种,难度较小;而如果是跨语系学习,难度就要大得多。例如,德语、荷兰语和英语同属于印欧语系下的日耳曼语族,因此德国人和荷兰人学习英语的难度要较小。而当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学习英语时,难度自然要大得多。所以,这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当尽可能的利用正迁移,克服负迁移,以便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第二外语。

2 汉语环境对英语学习的正负作用分析

由于我国的学生大多数是在掌握汉语之后学习英语,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将汉语的发音、词汇、语法甚至汉语思维带入到英语学习中去。这种迁移,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英语,但另一方面又对英语的掌握形成了一道屏障,这两方面就形成了在汉语环境下学习英语的正负迁移。

2.1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积极作用(正迁移)

从现有的国内研究资料看,一般都认为汉语环境中对于英语的学习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正迁移。这种正迁移大致表现为两个方面,促进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及增强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1)促进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一般而言,学习者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主要是基于原有的知识结构。语言的学习也是如此,都是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汉语环境下,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到会说汉语,再到上小学学会写汉字、写简单作文,然后到初中学习语法、写较为复杂的文章,都是一步步学习汉语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同样适合于学习英语,即首先应该是学会说英语,然后是英语单词,再到英语语法,最后过渡到英语作文。而且,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汉语也往往成为了比较对象。比如在英语初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将英语翻译成汉语,然后再教给学生。这时候的汉语就成为了学习英语的辅助工具。同时,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英语语音、英语词汇和英语句法结构的学习,教师和学生也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将其同汉语进行比较,从而帮助理解和掌握英语。

(2)增强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由于初学者是以汉语为母语,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新语言的导入就必须借助于汉语。通过将英语和汉语进行比较,初学者容易寻找到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学会一个陌生的语言,需要有信心和兴趣的支持,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因噎废食。在初学者的学习中,利用汉语作为学习英语的工具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英语学习达到一定层次之后,可能就不再需要汉语作为学习辅助了。

2.2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负面作用(负迁移)

根据对国内现有文献的整理,可以发现,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负迁移的作用要大于正迁移。也就是说,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英语是存在较大困难的。这种负迁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语音的影响。汉语的语音是独立的,都是按照音节一个一个的发音,每个音节的界线非常清晰。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初学者难免会将这些语言特征带入到英语的发音中来。例如,声母“k”,与英语发音中的[k]相似。当遇到带k结尾的英语单词时,就容易将汉语中的发音迁移过去,如把“desk”读成 [desk ]。由于汉语拼音的发音特征是开音节,并且是一个一个发出来的完整音节。因此,当初学者在见到长音节英语单词含有单个辅音字母,初学者往往会在辅音后加读一个元音,如把“script”错误地读成[sk ript]。而且,初学者在学习[i:] 和 [i], [a]和 [ ], [u] 和 [u:] 等近似音标,也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2) 词汇的影响。汉语和英语在词汇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词汇的使用上,汉语词汇是固定的,不好因为人称或者所要表达的时间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在说到过去的时候,汉语使用中可能会增加“曾经”、“过去”等词汇,但不会通过改变词汇来表示过去。而在英语中,词汇是变动的,会因为要说明过去的而将词汇变成“过去时”,也可能是为表达将来的状态,而将词汇变成“将来时”。 例如,英语在一般现在时时态中,动词一般不做变化,但当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这时候动词后面加“-s”或“-es”。初学者可能就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Jim go to school on foot every day”。

(3) 语法的影响。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英语有着较大的不同。举个较为明显的对比例子,汉语的疑问句中,一般将主句置于句首,其后加上谓语动词,疑问词放在句末表示疑问;英语的疑问句中,则一般是倒装句,即将疑问词放于句首。因而,对于英语初学者而言,他们往往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就把汉语的语法结构带入到了英语的学习中,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有时还认为自己的英语语法是完整或者正确的。例如,很多初学者容易写出这样的句子,“They very like this little boy”。这个例句在很多初学者眼中都是正确的,这种汉语语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一斑。此外,汉语语法中关联词的搭配也对英语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汉语中常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表达因果、转折关系。但是在英语语法结构中,往往只选择一个来表达因果或者转折关系。例如,初学者往往写出这样的英语句子,“Though our teacher is ill,but she still comes to school to work”。这是我们汉语语法套用在英语中的典型错误。

(4) 文化的冲突。一种语言的背后就是一种文化。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很容易将汉语的文化同英语国家的文化相混淆,甚至于认为都差不多。但实际上,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我们能发现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的干扰都能解决,文化的冲突才是语言背后的思维差异。这种差异更为根深蒂固,更是需要时间去学习和了解。首先是价值观的差别。中国推崇集体主义价值观,而西方尤其是英语国家更崇尚个人主义。因此,在学习英语中,初学者有时很难理解英语的思维逻辑。其次是思维方式的差别。中国面对别人的表扬时,普遍是采用否定的方式来回应,以表示谦虚。而英语国家的人们面对表扬时,是欣然接受,以“thank you”来回应。此外,日常用语也存在差异。例如,汉语中的见面问候语“你吃了吗”以及送客时说“你慢走”等此类日常用语,英语国家的人们就很难理解。而在聚会时,中国人普遍愿意去聊职业、年龄等话题,在英语国家中这恰恰是禁忌。

3 汉语环境中优化英语学习的建议

在汉语环境中,由于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化的影响,对英语的学习构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从英语的教与学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不断优化英语学习环境,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3.1 建立微观的英语学习环境

建立微观的英语学习环境,主要是建立个人学习英语的环境,包括访问英文网站、观看英文电影、收听英语广播和阅读英文报纸等方式。在网络信息化发达的今天,要获得全英文的学习媒体已经不再成为难事。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访问国外正规的全英文网站,尤其可以通过访问个人较为感兴趣的时事新闻、音乐、体育等题材的专门网站,可以将英语学习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成效。此外,还可以通过观看英文电影、收听英语广播和阅读英文报纸等方式,来培养全英文的阅读习惯,建立个人的微观英语学习环境。

3.2 开展英语国家文化类讲座

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出国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英语交际也已经不再变得困难,但文化的冲突始终较为明显。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英语国家文化类讲座,使他们了解外国文化,调动英语学习者的兴趣。当然,讲座的内容应该服从于教学计划,应当作为教学的拓展而非主体。同时,讲座的内容可以安排得非富多彩,易于让英语学习者或者学生感兴趣,比如关于英语国家的交流禁忌、海外旅游、英语国家的形成与文化发展等内容。

3.3 开展海外交流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以多种方式,如假期访学、交换生等,尝试开展海外交流活动。通过这种相互交流的方式,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英语环境,让他们切身体会英语氛围。不但能让他们锻炼英语交际能力,提供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而且还能让他们体会和学习到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这种交流的方式,可以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甚至能在他们回国后引发周围同学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能建立一个小范围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3.4 英语教学手段多样化

从我国的教育体系来看,学校仍然是英语学习的主要场所,因而,应采用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一般而言,可以通过语言类和交际类两种思路去拓展教学手段。例如,通过采取短剧秀、脱口秀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通过地名翻译、英语作文比赛等方式来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等。当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会是一个挑战。但是,一旦活动开展起来之后,将会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理解英语并非是应试这一个用途,在实际生活的汉语环境中也是可以广泛应用的。

3.5 开展儿童英语教育

众多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儿童在接受英语教育方面具有较强的模仿性、较好的记忆力以及对母语的依赖性较低。应当说,在汉语环境中,儿童的负迁移作用要远远小于成人,因此开展儿童英语教育的成效可能要好于在小学或者初中才开始学习英语。在当今环境下,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提高,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已经逐步变成一种基本素质而非技能。因此,及早开展儿童英语教育,有助于提高对抗母语负迁移的能力,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并且快速提高英语习得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承志.英语交际能力与策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许菊.母语迁移的认知理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1).

[3] 唐婷.论汉语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干扰[J].当代教育论坛,2009(09).

学习环境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环境;幼儿英语;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英语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幼儿在语言发育时期就接触英语,同时用两种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幼儿语言发展有很大好处。环境对幼儿英语获得起决定性作用的依据。

一、从影响儿童语言获得的因素来看,环境对语言的获得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儿童所听到的虽然是有限的句子,却可以产生无限多的语句。此外,以皮亚杰为代表的门内瓦学派提出的对认识和语言发展关系的看法对语言获得理论的研究也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从幼儿母语获得与英语获得的生理机制的对比研究来看,英语语言环境决定了幼儿英语的获得

儿童早期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且这一时期掌握外语与掌握母语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幼儿无法像听说母语那样流通地听说英语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像母语那样的英语语言环境。因此,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已成为幼儿英语教育的关键。

幼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处于最基本的两种学习环境即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

家庭环境在幼儿学习英语中的影响可分为三方面

1、家长重视对幼儿进行英语的教育是创设良好家庭英语环境的前提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纷纷让孩子进幼儿园接受多种教育。现在的幼儿要参与未来的国际竞争,英语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得到了家长更多的关注。其实,幼儿学好一门学科往往取决于家长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当家长重视幼儿英语活动时,他们便会有心地为幼儿创设各种学好英语的家庭环境,来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英语。因此,家庭创设良好英语环境的首要前提,便是需要家长对幼儿学习英语的重视。

2、家庭学习氛围,环境创设是幼儿英语自然习得的有效保证

父母自己给孩子创设学英语的环境,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学习英语兴趣。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的父母将给孩子买来的玩具上的一些字母或英语单词念给幼儿听,时间一长,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自己口里也会念念有词。我们感到父母只要有心,在孩子接触某东西时,念英语给他听,或采用放录音,读单词的方法,让孩子的周围尽可能多出现英语,就不怕幼儿学英语有困难没有气氛了。

3、亲子间的英口语交流学习更有助于消除幼儿学习英口语的心理障碍

孩子往往与父母十分亲近,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大大增加。以这种方式教幼儿英语,幼儿既无精神上的疲劳,又能够享受游戏中的快乐,同时也能在玩中学英语。只要父母多与孩子开展交流,对消除幼儿学习英语所产生的诸多问题是十分有效的。

幼儿学习英语的主要是通过在学校或幼儿园老师的教授获得,那么首先幼儿园里要有良好的英语环境。幼儿周围幼儿教师,要有良好的英语语言素养,为幼儿提供练习说英语的机会。幼儿园里的“英语角”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自觉接触英语,能够有探索的欲望。

其次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学英语的兴趣。游戏是幼儿快乐而自主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愉快地与同伴交往合作。在幼儿园的大环境中有伙伴和老师能与幼儿共同在游戏中学校新的知识,这是家庭环境所达不到的效果。小朋友们都跃跃欲试,也可以使许多胆小、内向的小朋友在游戏中也能大胆地与别人对话。在幼儿园中开展英语游戏活动能给幼儿说话练习的机会,从而促进了幼儿更好地学习英语。

学习环境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诱因创设;热情;成功;好奇;导入;环境;信息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这样说过:“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美术教育中,教师如果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并充分发挥主动创造精神,创造出有个人特色的新颖作品,美术教学就能获得较大的成功。

人的兴趣是受多种条件制约和影响的复杂的心理表现。引发人的兴趣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和发展起来的,在特定的条件下,美术教学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美术的诱因。这些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教师教学环境的创设

1.情境激发美术创作的热情

美术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感染学生。创设情境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或者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创设情境教学法一般是以设置场景为主,围绕教学目标内容,运用语言描绘、实物演示、画面展现、音乐、游戏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之后是邀请学生体验情境,通过参与、操作、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行为。

2.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习的愿望。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反复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反复的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教师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多方面创造表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

3.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驱使我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好奇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起点。教师应创设奇妙的课堂世界,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之后带领他们去勇敢地探索。古今中外不少杰出人物是靠“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叩开成功大门的。

4.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也是激发兴趣很重要的环节。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_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入不仅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教学的逻辑顺序,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使课堂从一开始就进入非常有趣的状态,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环境的创设

1.学校美术环境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营造积极、互动、有效的学科氛围,从而达到形成学生美术素养的目的。学校美术教学环境有别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因为美术教学环境的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美术学习,它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方面,又以它独特的形式呈现出美术的特色魅力。

2.社会美术环境

社会环境中的公共文化设施,例如美术馆、名胜古迹、园林建筑、公共雕塑等都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社会环境会给美术教学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3.家庭美术环境

家庭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父母既是学生的塑造者也是后天审美观念的影响者。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很多家庭对学生美术素养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美术教育工作的投入,例如给孩子准备充分的美术用具,支持孩子参加美术特长班学习,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美术比赛,积极带领孩子参观各种美展,给学生创造了许多接触美术教育、提高审美情趣的机会。

三、现代信息环境的创设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各种社会信息通过广播、电视、刊物、网络等形式涌入学生生活,使美术教学环境的空间扩大到了全世界。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了解到任何与艺术相关的事情,这是非常伟大的环境创设。

综上所述,环境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我们身边,学生沉浸在良好的美育环境中,将会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美术教育环境的改变将使我们的美术教育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教学论贡献[J].课程・教材・教法,2003.

学习环境的影响范文5

【摘 要】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对我们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家庭是一个人受教育的主要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和主要的教育者,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我们同样需要加以重视。接下来,本人就多年从事儿童教育的工作经验,浅谈环境对孩子成长和学习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环境;成长;学习

由于孩童阶段正是孩子的性格养成时期,对新奇事物都比较好奇,他们喜欢去探索和模仿,而环境是实际的,立体化的指导教材,它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孩童阶段,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的影响比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大,年纪越小,受环境的影响就越深刻。环境是孩子生存生活的重要条件,作为成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与阳光、适宜成长和学习的环境。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民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家庭经济收入也有所提升,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有着难以比拟的重要性。在中国,我们有“家法”一词,从古至今,我们都知道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而且一直很重视,故而古代两个人在一起成亲必须门当户对。一天的时间中,孩子会在家中待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只会待在家里,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甚至住房的装修布局都会时时刻刻都会影响孩子。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的家庭成员、有感染力的住房布局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三观,反之,很有可能会使孩子有极端思维,做出足以毁掉他们一生的事情。我国目前有很多这样的家庭,由于家长自身作风不良或者不负责任,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关注,对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而且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况,书香世家的存在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般情况下,如果父母受到很高的教育,那么对孩子的教育更加关注,给予孩子的教育资源更多;而父母受到极少的教育,可能意识不到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加以关注,甚至不让孩子去上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就是最重要的一站,家长要把握对孩子的教育,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帮助孩子茁壮成长。

二、学校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进入学校就是开始了它自己的社会交际,学校里面有很多性格各异的学生和教师,孩子在学校遇见的人和接受的信息都会影响他。所有孩子刚进学校的时候都是很敬佩教师的、很听教师的话的好孩子,孩子极力想在教师面前得到表扬,很重视教师对自己的看法,所以有时候教师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孩子的一生。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把握说话的分寸,既要对学生形成一定的约束,也要保证不伤害到他们脆弱的心灵。学校里与孩子交流最多的人就是同学,孩子们都不喜欢孤单一个人,他们渴望加入大集体。有时候,孩子为了融入大集体,会模仿他们的一些行为,包括不良行为。而且孩子间的小团体之间的小摩擦,经常会产生矛盾,“校园霸凌”就是这样产生的,受到伤害的孩子不仅是身体受伤,更重要的是心理受伤,“校园霸凌”给予他们心理的伤害有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校园环境是孩子不得不体验的一个环境,很多时候需要孩子更多的精力去应付,深深影着孩子。

三、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了,孟母多次搬家就是想帮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他健康成长,所以最后她把家定在了一个私塾旁边。我们也听过“狼孩”的故事,一个人类却像一匹狼一样活着。这些故事应该可以让我们清楚地明白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有多么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住在私塾旁边的孩子即使不会考中状元,但是他的行为举止绝对会比从小混迹在市井且与作风不良的人为伍的孩子要更好。一个有良好风气的社会环境,可以对孩子形成约束和规范,为孩子指引正确的方向。生活在战火纷纷的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地区的孩子的命运比不上生活在和平社会的我们的命运,他们没有足够的事物生存,没有稳定的住所,也没有教育,他们对明天没有期待,动荡的社会给予他们的只有无尽的惶恐和不安。很幸运,我们的社会安稳、资源充沛、全民素质在不断提高,国家给予我们强大的生活和教育保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让我们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幸福地生活。

虽然环境只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外在因素,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但是我们还是不可磨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家庭的继承者,我们有必要抵制不良因素对孩子的影响,为孩子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学习环境的影响范文6

关 键 词:音乐环境 音乐学习心理

社会音乐环境,指围绕在人的周围并对人的音乐心理产生实际影响的客观音乐世界。从教育学的角度理解,环境是指对主体的音乐心理产生教育影响的各种外在因素,特指那些自发的、非计划的影响,以区别于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教育影响。“人从来就是特定文化和环境的产物。”①随着个体的成长,社会音乐环境对其音乐学习心理的影响逐渐增大。这种影响是广泛的、直接的,又是复杂的、深远的、不受时空限制,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音乐环境的影响,是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特点。“环境因素是个体心理包括音乐心理发展的客观条件。良好的音乐遗传素质仅为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可能性,而环境则不仅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而且还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②

社会音乐环境是如何对个体音乐学习心理产生影响的呢?从音乐文化学视角来看,音乐文化环境是一个运动着的、开放性的、生成性的音乐文化整体结构,是由社会音乐意识、音乐形态和音乐行为三个层面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社会音乐意识是一种隐性的音乐教育环境,音乐行为和形态是一种显性的音乐教育环境。在此,我们主要从隐性和显性环境两个不同的方面,来探究社会音乐环境对主体音乐学习心理产生的影响。

一、隐性社会音乐环境

社会音乐意识是主体对音乐本体所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是隐性的音乐环境。它“体现为特定文化心理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存在环境的感受意识”。③音乐意识的核心更多地体现为主体对自身生命意义、价值、目标、信仰等共同信念,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主体的生命意识的积淀。在现实音乐环境中,各种存在于音乐文本中的音乐审美观念、音乐价值观念,主体的音乐审美态度、审美情趣,一定社会的音乐教育观念及音乐作品中蕴含的音乐家的音乐思想等,构成了音乐环境的意识层。

社会音乐意识对主体的音乐心理具有能动作用,其能动作用是间接的,又是广泛的、深远的,往往左右一定社会的音乐发展方向、速度和质量。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认为,音乐具有审美功能、德育功能,还具有政治功能。儒家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主张将音乐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主体,把音乐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最高手段。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孟子说:“人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上心》)荀子认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乐论》)《乐记》曰:“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又曰:“大乐与天地同和”,“礼者别异,乐者合同”,“乐者敦和”,“乐者,天地之和”。儒家的这些关于音乐价值的观念,发展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主体音乐意识。这种音乐意识激励着那些想跻身上流社会的人们去努力学习音乐。所以,从那以后,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莫不操琴弄乐,以之怡情养性。

一般来说,社会音乐意识是以观念的形式对主体的音乐学习心理产生影响,推动主体的音乐实践活动。社会音乐意识体现在音乐教育方面,转化为音乐教育的政策、音乐教育理念。它需要政策的执行者去贯彻、实施,然后作用于个体,促进个体的音乐学习。例如,本世纪初,我国进行了音乐新课程的改革,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重新审视了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提出了新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新课标》提出:“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④《新课标》认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并把“审美体验”确定为音乐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促进了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也促进了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

二、显性社会音乐环境

音乐形态和行为构成显性的社会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的形态层是指音乐的直接表现形式,是社会音乐意识的物化对象。由音乐符号、音乐文本、乐器、音像制品和音乐音响的时空运动等形式要素构成,是音乐本体美的客观存在方式。社会音乐行为层,是指社会音乐的实践活动,是社会音乐意识的直接表现。社会音乐活动有群体性、组织性的特点。如各种各样庆典活动的音乐演出、音乐比赛交流活动。社会音乐的形态层和行为层共同构成了现实的、显性的音乐环境,这种显性的音乐环境可分为音乐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

1.听觉环境

音乐听觉环境是音乐的音响运动环境,由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力度、和声等音乐的形式要素以及其所在的时空构成。音乐的存在形式要通过主体的音乐行为来展示,并以乐音运动的形式作用于主体,引起主体审美体验,并使主体产生音乐兴趣和音乐需要。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主题部分,以其强烈的力度、厚重而丰满的和声音响、富有生机的律动给人震撼,催人奋起;《苗林的早晨》由小提琴演奏的旋律优美婉转、轻快明丽,把人带进鸟语花香、芬芳四溢的大自然。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⑤黑格尔说:“音乐凭声音运动直接渗透到一切心灵运动的内在的发源地,所以音乐占领住意识,使意识不再和一种对象对立着,意识既然丧失了自由,就被卷到音乐的激流里,让它卷着走。”又说,“音乐艺术作品打动我们的方式和其他艺术作品的方式不同,一部艺术作品如果来自内心,渗透着丰富的灵魂和情感,可以在听众心里引起很广的反响。”⑥以上观点,说明音乐本体美的客观存在是对主体音乐心理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吴跃跃教授认为,音乐的形式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与人的审美心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旋律上行使人感到兴奋、情绪高涨、紧张;旋律下行使人感到平静、情绪低落、松弛。旋律成波浪形运动,往往使人感到优美、抒情、惬意。节奏密集、速度较快的作品表现出激动、紧张或热烈、欢腾的气氛;节奏疏密相间、自由多变、中速的音乐营造出抒情、优美、柔和的情绪;节奏宽广、慢速的作品则适于表现田园、草原风光,或哀伤、悲痛、神秘、虔诚的情感。在表现强烈、激动、紧张的情绪时,一般采用强的力度;而弱的力度则适合于表现温和、平静、放松或忧郁、哀怨、沉思的情绪。”⑦吴跃跃教授从音乐要素与人的生命特征的对应关系,论述了音乐的音响运动对主体音乐心理的影响。

2.音乐视觉环境

音乐视觉环境是由乐器的形制,乐队的形态,演员的服饰,演出场所,舞台美术等要素形成的具有艺术氛围的视觉空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音乐视觉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如交响乐与多媒体的结合(谭盾的《地图》),音乐演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以黄河为背景演奏《黄河》),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的震撼。

优美的音乐视觉环境与听觉环境共同形成的音乐环境,带给人们视听的美感享受,更能激起主体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热情。在现实音乐环境中,人们可能会被音乐厅神圣而高雅的艺术氛围所折服,并产生学习音乐,进入音乐殿堂的冲动;可能因听到小提琴迷人而高贵的音色而产生学习小提琴的欲望;也可能因听到一位歌手动人的歌唱而不自觉地随声和唱。“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说明良好的音乐环境对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作用多么强烈。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视、网络、广播、音响设备等大众传媒成为音乐环境中新的流行因素。在当下,各种流行音乐、娱乐性音乐节目和商业广告音乐等内容成为新的音乐文化元素,充盈了现实的音乐环境。它借助现代传媒的巨大的能量,以一种饱和的状态,渗透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冲击着人们的视听。这样的音乐环境,对个体的音乐心理影响是巨大的。

社会音乐环境对主体音乐学习心理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加强社会音乐文化建设,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推动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8月. 第67页.

②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 第122页.

③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德音网.

④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

⑤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第41页.

⑥黑格尔.美学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第342-357页.

⑦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 第48-49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