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的处理方法范例6篇

急性心肌梗塞的处理方法

急性心肌梗塞的处理方法范文1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诊断;治疗效果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危重症之一,指的是冠脉突然完全性闭塞,造成心肌缺血、损伤,甚至坏死,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以剧烈胸痛、心肌酶学与心电图动态变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心脏病[1]。该病若得到及时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现对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 年3月~2013 年12月就诊的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在39~74岁,平均年龄(55.3±4.5)岁。出现心肌梗塞的部位:前臂梗塞患者11例,广泛前臂梗塞患者14例,前间壁梗塞患者12例,下壁梗塞患者9例;在所有患者中,合并患有高血压的患者28例,合并患有糖尿病的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

1.2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就诊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临床表现:25例患者表现有心脏及附近组织的剧烈疼痛,1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6例患者出现低血压症状,3例患者有明显性心脏功能不足。

1.3临床诊断 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动态检查、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检测,部分行冠状动脉造影。未行CAG 检查前若符合以下标准中任意2条,即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AMI):心电图有明确的动态改变;有缺血性胸痛病史;心肌生化标志表现为显著的升高以及逐渐的下降,或者表现为较快的升高与下降[2]。

1.4方法 对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与溶栓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常规治疗:包括吸氧、镇痛、抗凝等。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口服阿司匹林,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与症状进行严密观察,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测、血压监测、心肌酶监测以及部分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溶栓治疗:采用的是100万U尿激酶融入到100~250ml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合后采取静滴处理,时间控制在30min。患者滴注期间,给予阿司匹林药物配合使用。尿激酶滴注完2w以后,对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检测,待检测到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值1.5倍左右,对患者行肝素静脉滴注6d左右,在用药时间,持续保持肝素化和凝血时间检测。应该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应对溶栓治疗后出现的胸痛减轻情况,以及再灌注时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

2 结果

在46例患者中,冠脉再通患者高达44例,痊愈出院的患者共43 例,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3%。再痛患者3例,再痛率为7%,总体来说治疗效果显著,见表1。

3 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因严重的、持续性的冠状动脉病变致使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导致心肌急性坏死的一组疾病,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严重类型之一。其发病率、致死率均非常高,患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

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包括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及抗凝、抗血小板、抗缺血等药物的治疗和一般治疗。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后,要立即收住重症监护病房,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尽可能地缓解心脏负荷,以免发生严重并发症。一般治疗包括生命体征监护、氧气吸入、绝对卧床,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易消化饮食,使患者的血浆蛋白质保持较高水平,以助于缓解心肌水肿,加快梗塞心肌细胞修复。常用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溶栓药物、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硝酸甘油、镇静止痛药等[3]。对于发病时间在6h以内的患者,实施溶栓治疗可获得最佳的冠脉再通效果。介入治疗可尽早开通梗塞冠脉,是有条件医院的首选再灌注疗法。急性心肌梗塞可根据心电图动态检查、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结合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病情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获得理想的疗效。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开始时间越早患者预后越好,4h内静脉溶栓效果最好,血管再通率高,病死率也低。因此,急性心肌梗塞一旦确诊并确定没有禁忌症后,应争分夺秒开始静脉溶栓。在药物治疗期间,密切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心律失常现象,若出现,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测,观察心电图演变规律,预测患者出现室颤和室扑的可能[4]。如果用药一点时间后,ST有降低或者是降低趋势,患者心绞痛程度缓解即说明患者病情在用药后有稳定趋势。如果情况没有改善或者是病情更加严重,马上停药,定制其他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表明,对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与溶栓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后,冠脉再通患者高达44例,再通率为95%;痊愈出院的患者共43 例,再痛患者3例,再痛率为7%,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急、进展快,应尽早做好诊断与治疗。常规治疗与溶栓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十分安全可靠,能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为了保证更多患者的生命安全,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晓莉.心电图动态观察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4,07(2):49-50.

[2]肖小六.治疗急性心肌梗塞31例临床体会[J].求医问药,2011,9(09):134-146.

急性心肌梗塞的处理方法范文2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心脏停搏 心衰竭 源性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AMI)起病急剧,发病凶险,临床上死亡率高,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一种危重急症。是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动态演变为临床特征的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少数为其他病变,如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等[1]。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多,严重,而且复杂,因此如何做好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处理,对于减少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收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96例,年龄55-71岁。男68例,女28例,发病至就诊均为24h内的心肌梗死后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急性心梗诊断标准。早期并发症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动过缓、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室颤动、左心衰竭等。

1.2 临床表现及症状特点

患者前来就诊的原因多数是持续性胸痛伴胸闷,也有以其他症状如消化道症状、牙痛、心力衰竭、晕厥等为首发症状来就诊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患者来急诊室就诊的原因

96例患者的心电图检查提示:广泛前壁30例,前侧壁合并间壁10例,下合并后壁24例,前壁26例,右室2例。血清CK 达860- 100 U/L,CK-MB 达180-20 U/L。病情稳定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别显示为右冠状动脉闭塞6例,左前降支闭塞12例。右冠状动脉中远端两处狭窄达75%者22例,前降支及回旋支两处以上狭窄分别大于75%者18例,3支均有病变的24例。

2 结果

9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早期出现心脏停搏6例,左心衰竭10例,心源性休克4例,严重心律失常76例。对心脏停搏者采用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及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等方法复苏。其中4例发生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心率降至38 /min。还有4例经心肺复苏后立即送入心导管室。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达95%,遂行冠脉内溶栓治疗,半小时后重复造影示闭塞血管未通,因患者反复出现室颤。经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患病, 其中约425万人因此死亡,死亡率高达28.33%[2]。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电活动的紊乱和泵功能的衰竭。其短期和长期的预后与患者是否得到了及时、适当的处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3.1 AMI患者的特点

AMI患者在就诊时有以下特点,在接诊时应倍加注意:①性别和年龄特点。AMI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发病的年龄明显提前。3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如果有突发胸痛胸闷等相关的症状时就要考虑AMI的可能性[3],若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者更应警惕;而年龄

3.2 做好适当的急诊处理

因AMI死亡的患者50%发生在发病后1h内,所以在急诊室的处理是否适当对于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在急诊室,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仍是诊断AMI最为简便的手段。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有助于鉴别冠状动脉痉挛。TnT升高早于CK,对于AMI早期的辅助诊断价值高于CK。提高一线医生的专业水平和对溶栓治疗的认识是缩短就诊-溶栓时间的关键患者在急诊室一经诊断或怀疑AMI。应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积极检查并处理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为进一步的溶栓治疗作好准备。急性心肌梗死后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应及时准确地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抢救治疗,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社,1998:1237-1250.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10(24):5,329.

急性心肌梗塞的处理方法范文3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护理;经验

一、心肌梗塞护理要点

1.饮食少量多餐、低脂低钠饮食。晨起可饮一杯温开水或牛奶,食谱中要有一定量的浆汁、菜汤等,合理膳食,不易过饱。否则胃肠道的需血量因过多进食骤然增多,坏死心肌为满足胃肠消化蠕动,要靠增加心肌收缩力排出更多的血液,因此加重心脏负担,一则引发心绞痛,二则诱发急性左心衰竭。

2.休息心肌梗塞有并发症者一周内强调卧床休息,大小便均在床上进行。充分的休息,可降低心肌耗氧量,使心肌处于最低代谢状态,有利于损伤心肌的修复及病情的恢复,减少并发症。一患急性下侧壁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者,患病一周内连续数次不听劝阻,夜间怕影响陪护休息私自下床解大便,反复活动后出现梗塞后心绞痛,急性肺水肿,最终形成室壁瘤。因此要反复给病人讲述早期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但对AMI无并发症,3-5天后可被动活动,有利于促进心脏的康复,还改善病人的精神状况。

3.便秘心肌梗塞病人由于限制早期活动量,胃肠蠕动差,极易形成便秘。大便干结时所用力相当病人上三层楼消耗的能量,故要保持大便通畅,给予富含维生素、粗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摄入、蜂蜜、香蕉食物,刺激肠管蠕动,促进排便。若便秘时给予腹部热敷、按摩或针灸等。肠燥时可给予花生油、芝麻油等口服或果导片润肠通便,必要时可采用灌肠方法,但心绞痛发作时禁忌。

4.心理护理多心肌梗塞病人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易出现紧张、焦虑、失眠等心理危机征象,已被列为住院AMI并发症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要求护士在病人面前要表现镇静、自如。主动介绍病区环境和科室情况,使病人心情放松、解答其关心的问题,尽可能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如烦躁失眠者,可酌情给予镇静剂。

5.常规运动其益处在于①提高心血管功能:②增加冠脉血流量:③减少冠心病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6.戒烟戒烟最大的障碍是尼古丁成隐,要象患者讲解吸烟对健康特别的是心血管方面的危害,并告知戒烟方法、戒烟过程等方面的知识,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定戒烟计划,包括戒烟的方法、戒烟时间、防止重新吸烟的措施,还要争取家属的支持,以其监督执行该计划。当患者干到焦虑不安、紧张时,应不断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者可在戒烟过程中配合使用尼古丁口香糖。值得注意的是,提醒患者避免被动吸烟。

7.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应制怒、忌愁,去除烦恼,乐观愉快,劳逸结合,也有利于预防心肌梗塞的病因发生。

二、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注意事项

1.休息,镇静,保持安静,解除患者焦虑。

2.心电监测:可明显降低心律失常导致的死亡,38例均监测3~5d。

3.吸氧:呼吸困难者间断或持续面罩吸氧。

4.解除疼痛:对于疼痛时间较长,较剧烈的心肌梗塞肌注吗啡;静脉点滴硝酸甘油。

5.再灌注心肌:尽快应用溶栓的药物以恢复心肌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或缩小心肌梗塞的范围,保护心室功能,并消除疼痛。对于心肌梗塞起病12h以内给予溶栓药物,用药越早获益越大。溶栓治疗在接诊30min内进行。对于心肌梗塞年轻、发病早期来医院、前壁心肌梗死及以前心肌梗死应用过链激酶(SK)的患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效果优于SK,与静脉肝素合用疗效仍优于SK。在心肌梗塞的治疗中阿司匹林与溶栓剂联合应用有显著的益处,心肌梗塞后终身服用阿司匹林。对心室功能受损的患者早期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及对心室功能没有受损的患者早期给予β-受体阻滞剂可以改善长期预后。

6.心肌梗塞时出现的心律失常必须及时消除,①对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立即给予利多卡因治疗,利多卡因50~100mg静脉注射,每5~100min重复一次,至早搏消失或总量达300mg,继以1~3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情况稳定后改用口服美西律150mg每6h一次维持。对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心功能不全、低血压、休克,立即施行直流电复律,然后用利多卡因1~3mg/min静脉滴注维持并积极抗休克治疗。②对心室颤动: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心功能不全的,除直流电除颤外,积极治疗心功能不全。③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用人工心脏起搏器作临时的经静脉右心室起搏治疗,待传导阻滞消失后撤除。用激素及其他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仍无改善的,安装永久的人工心脏起搏器。

三、心肌梗塞患者用药方法

心肌梗塞用药前是需要各种准备的,一般在病人入院10分钟内立即记录18导联心电图,以便与用药后的心电图相比较。快速开放静脉输液通道。因尿激酶的主要副作用为出血,因此,在用药前急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血型。

根据医嘱将尿激酶溶于生理盐水100ml溶液中,按要求30min内输入。溶栓治疗时,一般在患者同一上肢建立双静脉通道,其中一条选择较大的血管,以确保溶栓药物按时输入;另一条静脉通道,可根据患者血管情况选择,方便多渠道的补液及加用抢救药物,使患者在病情变化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药物治疗,为患者赢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性心肌梗塞的处理方法范文4

方法:入选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初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04例,根据病情及治疗情况分为PCI治疗组54例和药物保守治疗组50例,观察治疗前、治疗18h、治疗4周BNP变化。

结果:PCI治疗组与药物保守治疗组治疗前P>0.05,治疗18h与治疗4周两组比较P

结论:所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BNP均显著升高,表明BNP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中有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可以作为临床对急性心肌梗塞诊断中常规检查。经PCI治疗后,BNP值下降明显优于药物保守治疗,P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PCI BNP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027-02

正常人血清/血浆BNP水平极低,故BNP水平的升高具有极好的诊断价值。BNP作为诊断心力衰竭及严重程度判断的敏感指标已达共识[1],其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发展变化及预后方面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采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m-nary intervention,PCI)是急性心肌梗塞首先治疗方案,可以早期开通闭塞血管,改善心肌供血,从而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笔者进行探讨总结急性心肌梗塞行急诊PCI前后BNP变化,现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入院我院心内科三个病区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初次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04例。发病至入院时间在10h以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0)关于AMI的诊断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下列4条中的2条: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②心电图的动态演变,③心肌坏死血清标志物的动态改变,④影像学证据显示新的心肌活力丧失或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病例排除标准:既往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病史,严重的心肌病或心脏瓣膜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及颅脑疾病,患有其他心脏疾病。其中男性80例、女性24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63.2岁。合并高血压30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34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根据病情及治疗情况将10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为PCI治疗组54例和药物保守治疗组5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上无差异,临床具有可比性。

1.2.2 治疗方法。

1.2.2.1 PCI治疗组。采取经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排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源性休克;大动脉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术前服用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及他汀类药物。穿刺右侧股动脉,推注肝素25mg抗凝。应用共用型造影导管和普通导丝完成冠脉造影,根据病变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导引导管行PCI,只处理与本次心肌梗塞相关冠状动脉。术后4小时拔除鞘管,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5-7天,强化调脂治疗,长期口服阿司匹林(0.3g 1/日3个月,以后0.1g 1/日长期口服),氯吡格雷75mg 1/日口服至少12个月。

1.2.2.2 药物保守治疗组。采用保守治疗,给予吸氧,血管活性药物,扩冠,抗凝,营养心肌,调脂等综合治疗。

1.2.3 BNP检测。对10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18h、治疗4周后分别抽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2ml,加入15% EDTA-K2抗凝剂试管中混匀,离心后取血浆,采用美国Biosite公司Triage诊断仪,应用ELISA法进行各组血浆的BNP浓度检测。

1.2.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

2 结果

PCI治疗组54例均顺利完成经右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单支病变16例,双支病变20例,3支病变8例;完全闭塞10例,共成功植入60枚支架。对10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18h、治疗4周BNP检测详细记录并比较,见表1。

3 讨论

血浆BNP是由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17环状多肽,1988年由日本学者最先从猪的大脑中分离出来,次年克隆出了人BNP(human brain natriureticpep tide,hBNP)。BNP是一种心脏神经激素,在正常机体心房肌细胞有微量的表达,主要由心室细胞在容量或压力负荷过重时分泌,当心室肌细胞受到牵拉刺激的时候就会释放入血循环,发挥生物活性,因此又称之为“心室利钠肽”,具有很强的利钠、利尿、扩血管、抑制RAS系统和交感神经的作用[2]。最初的研究认为BNP只有在左室功能下降的时候,其血浆浓度升高[3]。目前,BNP在心力衰竭诊断、病情评估、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方面的地位已经确立。然而,除了慢性心力衰竭以外,缺血是BNP释放的重要刺激因素,低氧同样也会引起BNP的释放,心肌缺血刺激了整个心脏激素系统。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在心肌急性缺血和坏死的时候,也可以激发BNP的释放,引起血浆BNP浓度增高[4]。

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激活缩血管神经激素系统(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2-醛固酮),致心室充盈压增高,心脏利钠肽系统被激活,梗死区与非梗死区交界部位牵拉使心室壁张力增加促使BNP的分泌增加,刺激心肌细胞合成释放大量BNP入血,使血浆BNP浓度明显升高[5]。BNP进入血液循环发挥均衡性扩张血管,利尿排钠等激素作用,还在心肌组织内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调节受损心肌细胞,增强受损心肌细胞抗缺血、缺氧能力,直接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对抗神经激素应激导致的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轻心肌缺血症状[6]。

通过本组观察,在所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BNP均显著升高,并在18h后达高峰,表明BNP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中有这良好的临床指导意义,可以作为对急性心肌梗塞诊断中常规检查。经PCI治疗后,BNP值下降明显优于药物保守治疗,再次提示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首先还是应进行积极的再灌注治疗,改善心肌供血,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 巨年季,李卫鹏.BNP的临床应用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4,17(4):308-310

[2] Mccullough PA.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in the care of cardiovascular patients[J]. Minerva Cardioan-giol,2004,52:479-489

[3] Bettencourt P.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esiritide)in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l Cardiovasc Drug Rev,2002,20:27-36

[4] Bassan R,Potsch A,Maisel A,et a1.B-type natriuretic pe ptide:a novel early blood marker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 s withchest painand no ST-segment levation[J].J Euro Heart,2005,26:234-240

急性心肌梗塞的处理方法范文5

方法:抽取66例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3例,采用常规方法对其进行救治。在救治的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B组患者采用全面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结果:B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救治后的LVEF和LVEDD水平明显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对救治过程中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

结论:利用全面护理模式对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在急诊救治过程中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 急诊救治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8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32-02

急性心肌梗塞是患有冠心病的一种非常严重的类型,该类患者通常情况下会伴随出现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症状,是导致患者出现心脏猝死的一个主要原因。近些年来,在我国该病患者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急性期的病死率也明显升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观察,在疾病的早期对其进行准确诊断,进行积极的抢救,有效的护理,是保证抢救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本次研究过程中对利用全面护理模式对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在急诊救治过程中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和相关体会进行研究分析,帮助临床拓宽对急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救治过程中进行护理的方法,以便临床为急诊进行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更全面的护理,使患者的症状在短时间内得到扭转防止患者死亡。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科学研究过程中普遍应用的随机抽样分组方法,抽取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66例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划分在A组的研究对象中有21例男性和12例女性;该组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大者82岁,年龄最小者42岁,平均年龄61.8岁;划分在B组的研究对象中有22例男性和11例女性;该组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大者84岁,年龄最小者41岁,平均年龄60.4岁。所抽取的研究对象的自然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可以在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比较。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 方法。将66例研究对象的资料,经过进一步整理后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3例,采用常规方法对其进行救治。在救治的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B组患者采用全面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救治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情况、患者在救治后的LVEF和LVEDD水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当P

2 结果

经过临床对比实验研究后证明,B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对该类患者在急诊救治的过程中全面护理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1)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检测:使患者保持静卧状态、禁止活动;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对心梗的部位及程度进行判断,及早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及胸痛症状的改变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对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衰等并发症现象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2)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常规吸氧,氧流量控制在4~6L/min,浓度控制40%~60%之间;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予适当的镇静、止痛、血管扩张剂类药物。

(3)并发症护理:①心源性休克: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观察,根据实际病情每半小时测1次,在疼痛症状缓解后收缩压下降低于80mmHg;尿量在20ml/h以下;对患者的全身情况,特别是末梢循环进行密切观察。如出现休克应保持休克,根据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补充适当的血容量,并及时将病情变化情况向医生做出汇报,采用适当的升压药、血管扩张剂,对酸中毒现象进行有效纠正。②心律失常:患者在处于急性期时应持续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症状,如发现患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5次/min以上,或呈二联律、多源性的、成对的室性期前收缩或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时,应及时向医生进行汇报,准备好抢救时所需的药物和抢救所需的器械。③心力衰竭:该类患者所出现的心力衰竭现象以左心衰竭为主,发生率约为38%左右,应注对导致心衰的诱因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心衰症状,应及时向医生进行汇报,迅速进行有效处理:使患者取半坐位,下肢保持下垂,氧气湿化瓶内加入浓度为50%的酒精,遵医嘱给予适当的强心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及其他药品。

(4)心理护理:处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的患者普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障碍,在对其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应在有条不紊的状态下进行,语言要亲切,对病情进行恰当的解释,同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安慰,向患者讲述该病治疗的方法及在治疗过程中一些注意事项,使患者的情绪能够保持稳定,更好的配合治疗,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而言之,利用全面护理模式对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在急诊救治过程中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可以使患者额的LVEF和LVEDD水平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扭转,防止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朱家祯、段虹宇、曲国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护理研究,2009,16:103

[2] 张慧捷,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航空航天医药,2009,20(9):95

急性心肌梗塞的处理方法范文6

患者,男,69岁,傈僳族,农民。因“心前区疼痛半小时”收入院。患者入院前半小时在家进餐时,突感心前区疼痛,呈压榨样疼痛,疼痛持续,不能耐受,有频死感,无放射痛,伴胸闷、恶心、四肢无力,无头痛、头晕,无心悸,无恶心、呕吐,无黑蒙、晕厥等不适。自行口服“速效救心丸”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疼痛无缓解,并进行性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送至我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达210/100mmHg,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具体不详),3年前曾患“脑梗塞”。查体:T:35.9℃,P:80次/分 R:20次/分 BP:175/106mmHg,急性痛苦病容,神清,查体合作,双瞳等大等圆约3mm,对光反射存在,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浊音界正常,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cm处,心率:8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2检查及治疗方法

2.1辅助检查 入院急查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 2.下壁、高侧壁、前侧壁心肌梗塞(超急性损伤期改变)I、II、III、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2mv,V4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5mv,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3mv,V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28mv,未出现病理性Q波。

2.2入院时急查心肌酶 谷草转氨酶:36u/L、乳酸脱氢酶:206u/L、肌酸激酶:137u/L、肌酸酶同工酶:1u/L、肌钙蛋白:1.221ng/ml、肌红蛋白31.9ng/ml、a-羟丁酸191u/L。

2.3发病后11 h复查心肌酶 肌酸激酶:3852u/L、肌酸酶同工酶292u/L、肌钙蛋白:3.582ng/ml、肌红蛋白:157.1ng/ml、a-羟丁酸:1012u/L。

2.4入院诊断 ①冠心病、急性下壁、高侧壁、前侧壁心肌梗死、心脏不大、窦性心律、心功能Ⅰ级(Killip分级);②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③脑梗塞、后遗症期。

2.5诊断依据 ⑴患者因“心前区疼痛半小时”收入院。⑵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达210/100mmHg,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具体不详),3年前曾患“脑梗塞”。⑶查体:T:35.9℃P:80次/分 R:20次/分 Bp:175/106mmHg,急性痛苦病容,神清、查体合作,双瞳等大等圆约3mm,对光反射存在,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浊音界正常,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cm处,心率:80次/分,律齐,无杂音。⑷辅助检查示:心电图:①窦性心律 ②下壁、高侧壁、前侧壁心肌梗塞(超急性损伤期改变)I、II、III、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2mv,V4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5mv,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3mv,V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28mv ,未出现病理性Q波;入院时急查心肌酶:正常。发病后11h复查心肌酶:心肌酶达峰值。肌酸激酶:3852u/L、肌酸酶同工酶292u/L、肌钙蛋白:3.582ng/ml、肌红蛋白:157.1ng/ml、a-羟丁酸:1012u/L。

2.6 治疗方法 患者于入院确诊心肌梗塞-超急性损伤期后,立即予以嚼服阿司匹林300mg,并于入院后50分钟时,在排除禁忌症后,给予溶栓治疗,Inj0.9%NS150ml中配入尿激酶150万u,30分钟内滴完,同时加强扩冠脉,预防心律失常,抗凝,扩容,镇静,止痛,营养心肌细胞,改善微循环等等对症支持处理。溶栓后,0.5h复查心电图一次,于1.5 h后,ST段全部回落至基线,未出现心律失常,患者胸痛症状完全消失,考虑溶栓成功。经治疗9天后复查心电图及心肌酶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予以出院。

3讨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是导致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而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至心肌透壁性坏死有一时间窗,这一时间窗大约为6h,在该时间窗内使冠状动脉再通,可挽救濒临坏死的缺血性心肌。多中心临床实验表明,若在AMI症状出现后6h内开始溶栓治疗,每治疗1000例病人约可多挽救30例病人的生命;若在症状出现后7-12h开始治疗,约可多挽救20例病人的生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尽快开始溶栓治疗,是降低病人死亡率的关键。在症状出现12h内,溶栓治疗每提早1h,可在1000例病人中多挽救1.6例病人的生命。9个随机对照大系列临床实验的荟萃分析显示,若在心肌梗塞症状出现12h后溶栓,病人不能获益。症状出现后越早进行溶栓治疗,降低病死率效果越明显,但对6-12h仍有胸痛及ST段抬高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仍可获益[1]。

溶栓后择期PCI:多个研究表明溶栓成功后择期PCI治疗可以使心肌梗塞患者闭塞血管再通,通过血运重建,能改善左室重构,使患者死亡率降低,可降低近远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改善左心室功能,改善患者预后,溶栓后1-7天行PCI较安全[2]。OTA研究认为心肌梗死后晚期PCI能降低患者死亡率,其原因可能是改善了梗死区周围的电不稳定性,减少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通过侧枝循环改善冠脉血供。《中国专家共识》指出,溶栓成功的患者若无缺血复发,应在7-10天行择期冠脉造影,若病变适宜可行PCI。在今天PCI技术已相当成熟,普及率也较高,因受技术及设备等条件限制,尚不能在县级医院开展,溶栓治疗仍是救治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一项重要措施,并提倡越早越好,超急期溶栓后不出现心肌坏死,更有利于患者完全康复,为患者行PCI争取时间。此法更适于偏远地区无条件行直接PCI的医院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