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教学范例6篇

微生物教学

微生物教学范文1

关键词:微生物 自然界 分布 教学设计

《微生物学》是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的《发酵技术》打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与生产实践联系,与后续教学衔接。

《微生物学》开设在三年级,学生在校已经学习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学习完成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课程,还完成了《生物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具备了基本知识,完全可以满足学习专业课程的需要。他们还学习了两年的《生物制药设备》课程,对生物制药设备,特别是发酵设备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工厂中的清洁要求已有初步的了解。在学习“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一章节时,《微生物》课程已经学习了大半个学期,学生对纯种微生物的特点、培养、灭菌以及实验操作已经非常熟悉。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理论、实验知识,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如何将微生物的理论、实验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的发酵生产中。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强,没有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一、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

(一)主要教学内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

1.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发酵中应用

2.空气中微生物对发酵的影响

3.如何防止人对发酵的污染

(三)教学难点

1.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发酵中的应用

2.树立无菌操作意识

3.将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应用于发酵生产中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及要求

1.学习并了解在自然界中微生物无处不在

2.学习并掌握土壤微生物在发酵中的应用

3.学习并掌握空气中的微生物对发酵的影响

4.学习并熟悉如何控制饮用水的洁净度

5.学习并了解人体中的微生物,如何避免人对发酵的污染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及要求

1.通过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通过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括综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及要求

1.通过学习微生物无处不在,树立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

2.通过学习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培养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将微生物理论知识与发酵生产实践相联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然后理论指导专业学习和应用于实际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4.养成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板书设计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

第一节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的生态条件

1.水分 2.营养 3.pH值 4.氧气 5.温度 6.保护层

(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1.种类:细菌、防线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依次递减

举出几种可以在发酵中利用的微生物的例子

2.分布: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二、水中的微生物

(一)水体的生态条件

1.营养 2.温度 3.氧气 4.pH值

(二)水中微生物的来源

(三)水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四)饮用水卫生细菌学

1.大肠杆菌来衡量 2.饮用水的标准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1.来源 2.种类 3.分布 4.卫生标准 5.在发酵中的应用

四、人体中的微生物

1.种类 2.在发酵中如何防止污染

四、教学过程(见附表)

五、教学反思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通过这次教学设计,我更深层次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微生物教学范文2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学,研究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微生物学是高等学校生物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其专业知识是众人思索的内容[1]。研究型教学法是一种训练学生研究能力和提升教师研究水平的综合性教学方法[2-3]。针对课程中的知识难点,开展“以问题为中心”、“互动教”、“主动学”的研究性教学,在《微生物生物学》理论课及实验课授课过程中开展了多次研究性教学。这种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研究型教学方式, 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研究奥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等的能力,也得到了校督导的好评。

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在微生物生物学授课的过程中,在抓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注意与国内外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相结合,及时反映学科最新发展,体现该课程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另外,紧密联系生活的热点问题,强调课程的实用性。从非典型肺炎、超级耐药细菌到H7N9禽流感病毒等等,都会在讲授相关知识的时候巧妙的引用。此外,对于比较重要的又难理解的知识点,尝试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微生物的产能代谢、基因转移和重组等知识是《微生物生物学》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涉及到较多抽象的概念,微生物代谢类型及基因转移等知识的复杂性,学生不容易理解,学习困难较大,内容容易混淆,如果采用满堂灌教学方法,

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容易形成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痛苦”的局面。针对这部分内容,我通过开展研究性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研究性教学为例,研究型教学实施过程中,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自愿组合,以4-5人一组组成1个课题实验小组,自主选材,从多种自养微生物和异氧微生物中选择一种微生物,对发酵、呼吸、有氧呼吸、氨的氧化、硫的氧化、铁的氧化、氢的氧化内容选取一种,对获得能量的具体机制进行阐述,并对其生存及生产中的意义进行了阐明。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能把知识理解得深入和透彻,同学们不仅去图书馆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还充分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根据学生提交的作品,从中选取了7部较好的作品,在班上进行小型答辩会。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校督导和学院青年教师参加了这次研究型教学,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研究型教学。这次研究型教学达到了在“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目的。

在对“微生物基因转移和重组”这部分知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过程与前者相似,但学生在制作的展示作品中技高一筹,对于细菌的接合作用、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及转化等过程研制成Flas,在播放的过程中加上学生诙谐的语言描述,同学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微生物基因水平转移的几种形式。通过上述研究性教学模的开展, 不仅开阔学生视野,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专业兴趣。

实验课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4],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必须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5-6]。实验研究性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体现形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对微生物实验课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在确立实验主题的前提下,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具体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路线,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给予详细的指导。整个实验由全部由学生自主进行,包括准备实验材料、实施实验、记录实验结果等;实验结束后制作幻灯片,各组派一位代表讲解,然后本小组进行具体操作;每组操作结束后同学们讨论和点评,最后总结该计数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应用范围,提交研究性教学的报告。

以2012年开展的研究性教学的内容“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为例,“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是食品卫生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生物数量的计数方法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不同来源的样品中微生物的类群、数量不同,选用的处理和计数方法也不同,而计数方法涉及到无菌操作、纯培养技术以及统计学方法,学生学习时对这些内容容易混淆,不能正确区分其异同点,掌握不扎实。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部分知识能有感性认识,通过研究性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选择的检测对象分别为大型超市的凉菜、小摊上的肉夹馍、生猪肉、食堂里的豆腐脑、扬大消毒牛奶、自来水共六类检测对象。

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同学们对不同食品所采用的不同检测方法以及细菌数量测定方法进行了讲解并进行全程操作,其他组的同学会对操作组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激烈的讨论中,牢固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相关知识,而且还使学生获得生活常识的感悟,那就是小摊上的食品不卫生,食堂里的饭菜最安全。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

为了促进学生的专业外语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学生提供基础,在研究型教学新体系建立和实践的过程中,还不断探索与开展双语教学。

以“病毒的复制”这一部分内容开展的英语教学为例,尝试了使用英语的PPT和英语授课。为了确保授课效果,把这次授课所涉及到的所有英语单词的资料发给学生,并带学生朗读这些专业词汇的发音;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进行深度的预习,并熟记相关专业术语。对这次授课进行了长达三周的准备,试讲了20多次。为了展示病毒进入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包装和释放的过程,幻灯片中大量运用flas,还借助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等历史典故等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阵阵笑声、活跃的互动氛围以及对总结这堂课的一张没有文字的病毒复制过程图的准确的回答,已经说明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可塑性是很强的,这也充分反映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授课教师的水平有着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英语授课的挑战,总结出了不少教学经验,今后要继续拓展和深化双语教学,这对于学生国际化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结论

几年来, 我们不断地对微生物学理论课和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 通过对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 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 1) 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强;(2)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的提高;(3)对本专业学习兴趣增加,考研率明显提高。所以, 笔者认为,加强微生物学的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红梅. 以学生为本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 生物学杂志,2010, 27(1):102-104.

[2]殷月兰,焦新安, 潘志明,孙林,黄金林, 陈 祥. 微生物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8, 35(12): 1977~1979.

[3]殷月兰, 潘志明, 孙林, 黄金林, 陈祥, 耿士忠, 张彪, 焦新安. 微生物生物学课程群新体系促进“三创”人才培养[J]. 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22:18-19.

[4]邵继海, 魏祥东, 周细红, 铁柏清, 李宗军. “质量工程”背景下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生物学杂志,2010,27(3): 106-108.

微生物教学范文3

【论文摘要】: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本文从精心选择实验内容,有效组织管理实验教学,引进综合考评机制并加强开放管理实验室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期确保实验课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达到教学目的。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是普通微生物学的延伸。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鉴定技术、发酵食品的制备技术、食品加工与保鲜技术以及现代分子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等。通过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出不仅具有丰富理论知识,而且能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并熟练操作的高技能人才。

如何加强食品微生物实践教学的组织指导,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关注和探索的问题。下面简单谈一下我们在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1精心选择实验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

随着食品工业和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实验课的内容也不断扩展,而实验课既受理论课内容进度的限制,又受课时及实验室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科学地完成食品微生物所有的实验项目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实验教师在掌握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动态,精心设计实验课教学体系,合理选择实验项目。

选择实验内容,我们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首先要求学生对食品中常见细菌、酵母菌、霉菌、乳酸菌进行观察,掌握其性状特征和培养生长条件。学会识别哪些是有益菌,哪些是有害菌,利用有益菌的代谢活动制造更多的发酵产品,提高食品的质量,同时防止有害菌引起食品腐败变质以及食物中毒。其次选择有代表性的发酵食品作为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利用微生物生产发酵食品的整个过程,通过这些实验使同学们对食品发酵有一个总体印象,并能举一反三。最后对不同的食品和发酵食品设计实验,让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鉴定技术。并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食品研究热点介绍食品工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实验设计过程中,不仅有验证性实验,更多地引进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分成几人一组,让学生从实验设计,自己选择原材料,准备实验材料,试剂的配置,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后写成规范的实验报告。学生对此积极性很高,甜酒酿、酸奶、腐乳等都是同学们喜欢并制作的发酵食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所学内容贯通,并熟悉掌握各个环节的操作步骤,这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独立开展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2强化基础技能的训练,有效组织管理实验教学

食品微生物学是在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无菌操作观念的培养、正确使用、掌握微生物的实验仪器,如光学显微镜、灭菌消毒器械等都非常重要。但基于很多原因,学生的这些基础技能还是很薄弱,所以我们在进行食品微生物的每一个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中只要涉及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会给予强调,亲自演示。

学生微生物基础技能培养和形成,不是一两堂课能完成,也不是单单有老师演示后学生就可以掌握,必须让学生每人亲自动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硬件等条件限制,人手一套实验器材不现实,那么在有限人力、有限资源情况下,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动手操作并熟悉实验过程,有效组织和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就尤为重要。

(1)首先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充分做好预实验,对实验的关键步骤和关键操作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过程中有重点地强调,并分析某步骤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2)每次实验之前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就实验进行积极的沟通,不仅对实验准备的物品和材料沟通,更要对实验的组织过程协商。

(3)在实验过程中则需要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相互协作,并充分发挥学生班干部和小组长的作用。课堂理论教学课和实验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实验课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参与,以及实验过程出现问题发现问题的及时解决。

(4)教师要严于律已,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实验过程中耐心指导,热情帮助,回答好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并随时纠正不正确或不规范操作。

3加强实验课考核,引进综合实验考评

实验课的成绩给定,往往包括实验课出勤率和实验报告成绩两方面综合。所以首先就要求教师认真考勤,只有学生的出勤率有保证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其次,要求实验报告书写规范,详细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实验失败要分析原因。同时教师也对实验报告认真批改,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的总结,也是对实验课质量高低的检验。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改,可以发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际教学中,实验报告雷同和抄袭的现象比较多见,为综合考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建议今后引进期末的综合实验考评:即将各个试验项目设计成不同的实验题目,让每个学生随机抽取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操作,视完成的情况给予评分。比如:“食品中常见菌类的平板培养”考察了无菌操作、培养基的制备,对食品中常见菌类平板接菌技术;“食品中常见菌类的形态观察”考察了革兰氏染色,各真菌形态辨别等。在进行具体考核过程中,可把每个考核的内容进行量化定出详细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每一个操作环节现场打分,并对同学进行现场提问,让学生进行答辩。

4有计划推进实验室的开放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

微生物实验室的开放是对食品微生物实验课的有益补充,能强化、巩固、提升对食品微生物课程内容的理解,我们鼓励学生设计和开发自己的科研项目,而且学校有很优厚的资金加以支持。但是开放实验室不是无条件的,有时因实验操作不当引起的安全隐患是很严重和难以预料。因此实验室开放时管理须给予加强。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利用校园网建设实验网站,公布开放实验项目的题目、时间和地点,供学生选择和预约。

专人负责学生的科研队伍,对菌种、标准品、和学生用到的有毒有害物质要有专人负责,注意保管,不随意丢弃,做好无害化处理。对使用仪器学生做好使用登记,实验物品注意清洗、归还、交接。

总之,食品微生物实验课,只有提高对实验教学活动的认识,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合理有效组织和管理实验过程,并加强实验课的考核,在此基础上,推进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加强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就能确保实验课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达到教学目的,也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赖建平.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入手加强化学院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7,2:77~79.

微生物教学范文4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多数河流和湖泊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形成大面积的蓝藻水华。可见,蓝藻水华的暴发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研究表明,蓝藻能够在水生态系统中大量繁殖,与其特殊的细胞结构有密切的联系[5]。为了探明蓝藻水华暴发的机理,首先要掌握蓝藻细胞的特殊结构。因此,《蓝藻细胞的特殊结构》既是该门课程的知识重点,也是一个知识难点。然而,蓝藻是微生物,肉眼难以看见,掌握其细胞结构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理论知识显得更加枯燥乏味[6]。针对此问题,需要引入相关日常生活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蓝藻水华的发生对其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本微课的设计旨在从实际问题出发,从春夏季节路过池塘闻到的腥臭味;湖泊水面漂浮的一层厚厚的“绿漆”引入主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蓝藻细胞的特殊结构,从而探析蓝藻水华暴发的内在原因。

1教学背景

蓝藻,又称蓝细菌,是古老的光合放氧生物。与其它藻类相比,蓝藻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它的细胞结构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蓝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理学机制和适应特性,它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强的生态竞争优势,这与其特殊的细胞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掌握蓝藻细胞的特殊结构对学生全面了解蓝藻暴发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1)了解蓝藻暴发的外在因素。(2)掌握蓝藻细胞的各部分特殊结构(胶质鞘、伪空胞、藻胆体和羧酶体)的特点及与其它藻类的异同点。(3)掌握蓝藻细胞的各部分特殊结构(胶质鞘、伪空胞、藻胆体和羧酶体)的功能,并能结合理论知识分析蓝藻暴发的内在机制。

3教学难点

蓝藻细胞各部分特殊结构(胶质鞘、伪空胞、藻胆体和羧酶体)的特点及功能;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理论知识分析蓝藻暴发的内在机制,提高学生运用微生物学原理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

4教学方法

本次授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演示讲解,立足于实际,举例说明每一个特殊结构的生物功能,让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能够将琐碎的知识点融会贯通,综合分析蓝藻水华暴发的内在机制。

5过程设计

5.1主题引入。—亚显微结构首先,举例全球蓝藻水华暴发事件,突出蓝藻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然后,通过图片—实验室培养的淡水藻种(蓝藻和绿藻),说明二者在宏观上没有明显区别,然而真正的区别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蓝藻形成了有效的防御机制、浮力调节机制、光吸收机制以及CO2浓缩机制,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态生理功能都是由哪些特殊结构来行使。最后,展示蓝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引入本节微课主题--各部分特殊结构(胶质鞘、伪空胞、藻胆体和羧酶体)。5.2胶质鞘。介绍胶质鞘的主要组成成分:酸性黏多糖和果胶质;然后介绍其主要功能:防止细胞脱水、被吞噬和抗菌剂的危害;有利于细胞粘附于固体表面之上;与细胞生活所必需的阳离子鳌合[7]。举例说明胶质鞘的存在对于蓝藻抵抗不利环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浮游动物面对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时,哪种藻类将能成为它的食物呢?对于单细胞小球藻来说,很容易就被水蚤所捕获,然而当它去捕食铜绿微囊藻时,其胞外因为有一层胶质鞘包围而细胞与细胞相互黏合形成了高密度群体,从而增大了浮游动物的捕食阻力。即使随后被稍大型的滤食性动物所捕食,也会因胶质鞘的存在而难以消化,从而减少了蓝藻由于被过度捕食而导致种群灭绝的可能,这就是蓝藻的一种诱发性的防御策略[8]。5.3伪空胞。首先,简单介绍伪空胞的发现史:早在1895年,一位名叫Klebahn的德国微生物学家发现蓝藻细胞内存在着含有气体的气囊,直到1965年这个气囊被人们正式命名为伪空胞;接着阐述伪空胞的组成成分、形态、功能及功能调节机制[9]。最后,举例说明伪空胞是如何调节蓝藻浮力的:当蓝藻细胞处于低光强或者较深的水层中,其光合速率下降,光合产物逐渐被呼乎作用所消耗,这时蓝藻细胞大量合成伪空胞,使蓝藻细胞的密度变小,重新获得浮力上浮于水面,从而充分利用水体表面的光能和无机营养。因此得出结论--在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伪空胞起着非常重要的浮力调节作用。5.4藻胆体。提问学生蓝藻具有哪些光合色素,从而提示蓝藻和其它真核藻类的区别在于细胞内存在大量的藻胆素。简述藻胆体的形成过程:这些藻胆素与蛋白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藻胆蛋白,不同类型的藻胆蛋白通过连接多肽将不同类型的藻胆蛋白按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形成高度有序的超分子复合体—藻胆体[10]。介绍藻胆体的分子量大小和形状;最后着重阐述其功能,突出藻胆体在捕获光能方面的重要性:藻胆体作为光合作用能量吸收与传递的功能单位,可以吸收其他藻类一般不能利用的波长为500~650nm的绿、黄和橙色部分的光,从而扩大了蓝藻对光谱的吸收范围,能更有效地利用光能。而且,在弱光下,蓝藻可以快速合成大量的藻胆蛋白,从而有效地收集光能,以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5.5羧酶体。在进化过程中,蓝藻仍然保留了对CO2亲和力低的特点,需要较高的CO2浓度才能获得正常的碳同化速率。针对此缺陷,蓝藻形成了CO2浓缩机制,在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结构就是羧酶体。它由以蛋白质为主的单层膜包围,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和碳酸酐酶。大部分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右图是聚球藻属的扫描电镜图,可以看到细胞周质内的多面体结构就是羧酶体。它的主要功能是可以把外源低浓度的CO2、HCO3-主动运输到细胞内,并以HCO3-的形式累积起来,这就极大地提高了羧化酶/加氧酶活性位点周围的CO2浓度,有利于该酶起羧化酶作用,抑制其氧化酶活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蓝藻的光合效率[11]。5.6小结。通过总结蓝藻细胞的各部分特殊结构(胶质鞘,伪空胞,藻胆体以及羧酶体)及功能,强调四种机制协同作用使蓝藻在种间形成了绝对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学生再次明确本次微课的重、难点,并再次强化和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结构。

6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国家建设越来越需要环境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探索新时期背景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新方法尤为重要。本文以《蓝藻细胞的特殊结构》的教学设计为例,以微课建设为载体,教与学全过程立足于实际,将环境问题与课程重难点融会贯通,以微课动态的形式更直观地呈现,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源;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把所学书本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中,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7致谢

感谢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重金属污染环境下基于水体凋落物分解者调控的食物链修复技术”(15A180063)和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纳米氧化锌对河流凋落物降解的影响及机制研究”(31500377)对本研究的资助。

作者:杜京京 张玉燕 魏明宝 张肖静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春平.国外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教育的起源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105-107.

[2]周群英,王士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国惠.新时期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279.

[4]侯宁,李大鹏,李春艳.高等农业院校微生物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154-157.

[5]李媛,张家卫,魏杰,等.我国蓝藻水华的发生机理、危害及防控利用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5,35(4):93-97.

[6]余纯丽.运用综合手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院(自然科学版),2009,26(4):415-414.

[7]王健,孙存华.简介蓝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J].生物学教学,2015,40(5):70-71.

[8]朱富寿,梁威,吴振斌,等.蓝藻的生理特性及生态竞争优势[J].生物学教学,2009,34(6):4-7.

[9]张永生,孔繁翔,于洋,等.蓝藻伪空胞的特性及浮力调节机制[J].生态学报,2010,30(18):5077-5090.

微生物教学范文5

【摘 要】为探讨微课在护理专业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采用随机抽取护理专业两个班为试验组,两个班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微课教学为辅;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比较两组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期末考试成绩,采用问卷调查试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的评价,并比较两组学生对同一教师授课综合评价的优良率。实验操作考核成绩两组无差异性(P>0.05),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高,对教师授课评价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专业微生物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微课教学为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微课;护理专业;微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55-02

微生物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知识点多、内容分散、条理性不强,如何提高微生物教学效果是一项值得探索的课题。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一概念,胡铁生是国内微课创始人,他率先在佛山市组织了微课大赛,2012年9月,“全国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展演会”上,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指示,中小学搞微课,高校也要搞微课。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2014年3月又启动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由此一个席卷高等教育的全国性推广普及微课程的活动自此展开。“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本研究在护理专业微生物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从2013级护理专业班级中随机选择4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两个班级的学生为实验组共123个学生,另两个班级的学生为对照组共122个学生,研究对象全部为女生,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和入学成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由同一教师授课,统一教材,理论和试验学时数相同。两组教学方式除微课内容外,其余所用PPT内容、教学方法相同,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为主。

(1)试验组微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根据微课的特点及教学内容的重要性选择微课教学内容:如细菌形态与结构、细菌生长与繁殖、细菌消毒与灭菌、细菌接种与分离技术、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生物学性状、破伤风芽胞梭菌形态特征与致病性及预防、病毒的复制周期、乙肝病毒抗原与抗体检测意义、艾滋病毒的致病性与防治等教学内容预先制作成微课课件及相关微课资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测评、微教案及教学素材等)。

试验组教师上课时录制好教师上课的微课视频,建立微课学习平台,将微课视频及相关资料上传至世界大学城空间,设置权限允许实验班级学生在线学习,要求学生完成相关测试题及在线学习时间,师生可随时进行交流和答疑。

(2)对照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为主,具体安排如下:课前3分钟回顾上次课重点教学内容,随后以PPT形式讲解新课,并辅以提问、讨论等教学方法,最后总结本次课重点教学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

3.评价方法。

主要包括:①实验操作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试卷中微课相关教学内容成绩占40%),两组实行统一考核、考试,考核分和卷面分均为100分。②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效果评价。③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综合评价:课程结束后,向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几个选项,问卷回收后计算优良率(“好”加“较好”的百分比)。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

二、结果

1.两组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试验组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成绩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

2.试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效果评价(见表2)。

一共调查11项内容,从表1可见微课教学在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学习主动性、重点、难点内容掌握、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延伸课堂教学及师生交流方面都非常有作用(均 P<0.05),但在系统知识掌握方面作用不大,认为作用一般的学生占43.09%。

3.两组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综合评价。试验组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价较高(优良率为98.5%),高于对照组学生(优良率为88.43%),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现在传统的讲授法也不是狭义理解为只是教师讲而学生听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授法的基础上教师都会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比如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举例、病例、谐音、抛锚、情景、讨论、归纳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一般使用多媒体。讲授法便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理解,但学生课上课下参与度还是不够,学习的主动性也不高,相关知识也不扎实,对于一些需直观表达的知识点光靠讲授领悟不透。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等辅助性教学资源。从调查中得知微课具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学习主动性、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重点、难点内容掌握、延伸课堂教学以及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等作用。但微课教学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需加强对微课的本质的认识,微课不是传统课的压缩,是一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二是教师需要精选微课内容,重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及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而不仅仅重视微课制作技术。三是教师除了重点建设好“微视频”外,还要建设好微课教学平台及微课教学资源库。此外,微课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次调查中也证实微课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利于学生对系统掌握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微生物教学范文6

【关键词】高职高专 卫生微生物学 实践教学 卫生检验与检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83-02

卫生微生物学是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对从事食品卫生监督、环境卫生监督、食品药品监督、商品检验、环境保护等公共卫生监测机构中与卫生检验相关的技术人员来说,是专业课、必修课。学生在学习微生物检验等课程,已熟练掌握了医学微生物检验的相关理论和技能后,为修本门课程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而对高职高专学校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以使用这一问题,本人在近几年的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内容和教法有些粗浅看法,愿与同行商榷。

一 理论教学内容应增删结合

卫生微生物学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与人类生活(生态)有关的各种微生物的生境特征、分布情况,而重点是介绍各种微生物指标检测方法和卫生标准,对预防医学及相关专业本科比较适用;而对没有基础微生物知识的专业学生,觉得有些无所适从,教材里就简单指出:具体内容参阅基础微生物学相关章节。

在上课时就得把基础微生物学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补充进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得系统且完整。而专科学校学制短、学时少的特点,又给教师教学工作带来挑战,尤其对一些年轻、非微生物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来说,更具有难度。如细菌细胞壁结构与功能;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的感染与防治;正常菌群的概念与意义;细菌形态检查、培养鉴定、生化鉴定等知识作必要补充。而一些过于专业的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内容可适当减少,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来对相关知识大概了解即可。当然,如果将来有些学生专门从事卫生管理和监督工作,这些法律、法规则是必须掌握的,它是执法行政的法律依据,可以通过后续的继续学习或教育完成目标。

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医学科学中相关概念、知识、技能能通过逻辑思维方式进行比对、归纳,最后得出结论,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学习中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杜绝对某些内容死记硬背,而应该通过学习抓住重点,融会贯通,从而举一反三。

卫生微生物学研究的是关乎人类生存的环境(生态)中微生物与自然界、自然界与人类、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关系的一个庞大的系统。比起医学微生物学范围更广泛、涉及面更大,包括正常微生物和致病微生物;不仅对人体内(体腔)或体表微生物进行监测,而且还要对与人类有关的环境(空气、水源、土壤、日用品等)中所有微生物都要进行监测。为制订卫生标准和判别卫生状况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二 加强实验课辅导,强化技能训练,完善考核体系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时代已到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家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这是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也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实验教学管理与辅导,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同时要加强专业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理论、知识水平,为培养应用型卫生检验专门人才而努力。

实验教学中要贯穿素质教育内容。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技能优秀”,这是有别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点,让学生走出校门即可参与到实际工作中。

在卫生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试采用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在实验中对卫生微生物学知识体系有较完整的认识,对其基本理论、相关法律法规、基本技能和检验规范得以验证和掌握。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标本,不仅解决了新开课程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了解国家对各类环境的卫生标准、相关法律法规。

实验教学中通过选择性的进行部分实验,如水的大肠菌群测定、细菌总数测定,食品中沙门菌属检测、化妆品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让学生知晓最基础的几个实验准备、操作、结果判定等卫生学意义,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今后走出校门从事工作也能得心应手。

课程结束时,加强实验技能考核,有临床标本的可以直接使用,没有可采用“模拟标本”(即在检样中加入适当已知的目标分析物)。选择以上实验中部分内容,让学生抽签分组完成检验的全部过程,包括物品准备、采样、检验计划、检验步骤,检验方法、遇到问题的处理预案、结果判定、检验报告等。通过此项考核让学生明确日后工作的大致流程和方法,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一般2~3人一组,标本种类也不宜过多,但同一种标本中检测目标物可以不同。这样既可节约成本和实验时间,又可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同事(学)沟通交流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我完善意识,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自我完善。

三 结合附录中的相关知识和现实生活事件,加强岗位意识培养

充分利用课本附录部分内容,如各种检样的检验方法(实验指导)、培养基制备方法,相关法律法规(第五版光盘)。在教学中还要与现实社会内容相结合,结合生活中出现的事件,帮助学生分析其原因,如“三鹿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三全水饺”事件等,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确,食品、空气、水源是民生大事,是关乎人类生命安全的系统工程,是卫生检验与检疫需要完成的工作之一。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群的认识,也增加了其学习的动力。

当然,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让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主动参与到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预防污染的社会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张朝武主编.卫生微生物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张朝武主编.卫生微生物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王美兰.卫生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究[J].检验医学教育,2008(4)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6]岳萍.谈卫生职教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0(6)

[7]张玲、贺新生.建立科学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0)

[8]沈晓玲、王君、包丽丽等.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