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范例6篇

微生物

微生物范文1

2.三孢布拉霉发酵生产β-胡萝卜素工艺研究曾强松,童海宝,徐静安

3.敬告作者

4.酸性α-淀粉酶生产菌株的选育的初步研究张丽苹,徐岩

5.转人源胸腺肽α1基因聚球藻7942及其野生藻的培养汪琨,马荣水,徐惠娟,章军,魏文铃

6.《现代食品开发酵技术》发行征订

7.羊栖菜中褐藻糖胶的组分分离及分析马世昱,刘峥,王勤,林之川,袁勤生

8.“第七届中日酶工程讨论会”在中国西安召开

9.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在三孢布拉霉菌种中的表达单志萍,陆茂林,孟好,胡幼敏

10.芽孢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其在室内条件下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初步研究李清心,康从宝,王浩,张长铠

11.麦白霉素发酵培养基的改进工业微生物 王晓磊,刘建周,胡卫新,李小兵,薛可轶

12.《基因工程实验技术》课件已完成

13.β-葡萄糖苷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杨胜远,刘玉燕,梁智群

14.弱氧化葡糖杆菌ddsA基因在大肠杆菌不同宿主菌中的表达范怡,刘欣毅,陈国豪,张惠展

15.代谢工程在D-核糖生产中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赵丽丽,陈宁,张克旭

16.本刊常用计量单位符号简介

17.真菌发酵生产γ-亚麻酸的研究进展海华,尚德静,李庆伟

18.亚油酸异构酶及其性质熊向峰,陈朝银,赵声兰

19.溶菌酶的研究进展吴晓英,林影,陈慧英

20.信息库

1.诱变筛选荧光假单胞菌M18高产吩嗪-1-羧酸(PCA)菌株及发酵条件研究耿海峰,陈峰,许煜泉

2.D-苯丙氨酸产生菌的诱变育种李环,韦萍,顾海红,欧阳平凯

3.具超强汞富集能力基因工程菌生长情况的研究邓旭,李清彪,孙道华,黄益丽,王琳

4.海藻糖生产过程中产酶发酵条件的研究孙长慧,袁其朋,周延

5.嗜热毛壳菌(Chaetomiumthermophile)液体发酵产生纤维素酶及酶学性质的研究路梅,李多川

6.地衣芽孢杆菌JF-UN122碱性蛋白酶的分离纯化与性质袁铸,王忠彦,胡承,胡永松

7.离子束注入法诱变选育耐高糖衣康酸高产菌株杨辉,梁海秋,廖威,周河治

8.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fortuitumHCCB003Δ1-脱氢酶的初步研究邹膺,黄为一,戈梅,陈代杰

9.适冷酶:性能与应用李祖义,陈颖,金晶

10.实质等同性原则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陈乃用

11.微生物发酵过程中连续串联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刘永强,刘德华

1.克雷伯氏菌甘油脱水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周文广,韦宇拓,黄鲲,陈发忠,黄日波

2.一株产共轭亚油酸乳酸菌的鉴定及其特性张中义,胡锦荣,刘萍,苗士达,柴秋儿,孙君社

3.啤酒酵母生物吸附镉的研究徐惠娟,廖生赟,龙敏南,许建宾

4.一株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产黄酮类物质的初步研究王梅霞,陈双林,霍娟

5.高产超氧化物歧化酶菌株发酵条件的研究丁学知,夏立秋,高必达

6.饲用复合酶的浸提条件及稳定性赵允麟,张年凤

7.植酸酶产生菌的筛选与酶纯化及其性质的研究刘永海,李大力,杨成丽,石若夫,王世明,陆路德

8.碱性果胶酶及其在棉纺织预处理中的应用董云舟,赵政,堵国成,陈坚,高卫东

9.石油生物催化脱硫的研究进展孔瑛,赵金生,侯影飞,杨金荣,王云芳

10.生物转化法生产2-O-α-D-吡喃型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的研究进展黄敏,裘娟萍

1.海洋真菌Thraustochytriumsp.FJN-104脱饱和酶基因的cDNA克隆及结构分析刘丽霞,江贤章,覃文新,姚根富,黄建忠,LIULi-xia,JIANGXian-zhang,QINWen-xin,YAOGen-fu,HUANGJian-zhong

2.重组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发酵和甘油生产条件的初步研究杜丽琴,韦宇拓,陈发忠,黄日波,DULi-qin,WEIYu-tuo,CHENFa-zhong,HUANGRi-bo

3.粪产碱杆菌青霉素G酰化酶的分离提取孙健,杨志建,许国旺,袁中一,SUNJian,YANGZhi-Jian,XUGuo-Wang,YUANZhong-Yi

4.烟碱降解菌的选育及改善上部烟叶品质研究李雪梅,杨伟祖,祝明亮,李冰,邓国宾,周谨,LIXue-mei,YANGWei-zhu,ZHUMing-liang,LIBing,DENGGuo-bin,ZHOUJin

5.低能离子注入在CGTase高产菌株选育中的应用王雁萍,段宇珩,许平辉,秦广雍,霍裕平,WANGYan-ping,DUANYu-heng,XUPing-hui,QINGuang-yong,HUOYu-ping

6.高效降解机油微生物的筛选及除油效果初探王卓颖,王磊,桂晓琳,李风亭,WANGZhuo-ying,WANGLei,GUIXiao-ling,LIFeng-ting

7.应用乙酰短杆菌酶法合成2'-脱氧腺苷洪云海,丁庆豹,欧伶,邱蔚然,HONGYun-hai,DINGQing-bao,OULing,QIUWei-ran

8.优良啤酒酵母原生质体融合株GR5的构建及其发酵特性蔡车国,张秀丽,刘月英,戴玉聪,全丽,康星洋,CAIChe-Guo,ZHANGXiu-Li,LIUYue-Ying,DAIYu-Cong,QUANLi,KANGXing-Yang

9.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工程菌的发酵条件研究梁波,常峰,徐琦,吴洽庆,刘忠荣,胡承,王忠彦,LIANGBo,CHANGFeng,XUQi,WUQia-Qing,LIUZhong-Rong,HUCheng,WANGZhong-Yan

10.微生物絮凝剂在甘蔗糖厂中的应用研究李楠,邓智年,李贤桢,周开英,梁智群,LINan,DENGZhi-nian,LIXian-zhen,ZHOUKai-ying,LIANGZhi-qun

11.高产类胡萝卜素酵母菌株LRY-01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张卉,李健,李波,王春密,ZHANGHui,LIJian,LIBo,WANGChun-mi

12.微波诱变结合底物类似物选育恶臭假单胞杆菌陈希,莫章桦,周国英,刘友全,CHENXi,MOZhanghua,ZhOUGuoying,LIUYouquan

13.工业微生物 S-腺苷甲硫氨酸的细胞生物化学功能及其开发应用研究罗赟星,赵辅昆,罗贵民,袁中一,LUOYun-Xing,ZHAOFu-Kun,LUOGui-Min,YuanZhong-Yi

14.代谢工程在微生物法生产番茄红素中的应用宋艳绒,钟卫鸿,路争,SONGYan-rong,ZHONGWei-hong,LUZheng

1.苏云金芽孢杆菌BMB005的代谢动力学邵志会,陈守文,徐建,喻子牛,SHAOZhi-hui,CHENShou-wen,XUJian,YUZi-niu

2.兼性厌氧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和产酶研究蔡兴旺,路福平,杜连祥,CAIXing-wang,LUFu-ping,DULian-xiang

3.黄孢原毛平革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基因在甲醇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孙亚范,王海宽,杜连祥,路福平,SUNYa-fan,WANGHai-kuan,DULian-xiang,LUFu-ping

4.红螺菌对Cu2+的吸附研究黄富荣,尹华,彭辉,叶锦韶,王会霞,张娜,HUANGFu-rong,YINHua,PENGHui,YEJin-shao,WANGHui-xia,ZHANGNa

5.枯草芽孢杆菌β-甘露聚糖酶活性中心氨基酸的化学修饰余红英,王炜军,孙远明,杨幼慧,杨跃生,YUHong-Ying,WANGWei-Jun,SUNYuan-Ming,YANGYou-Hui,YANGYue-Sheng

6.紫外诱变原生质体选育D-核糖生产菌株王慕华,孙文敬,郭金权,赵峰梅,秦丽,杨庆文,WANGMu-hua,SUNWen-jing,GUOJin-quan,ZHAOFeng-mei,QINLi,YANGQing-wen

7.饲用型青霉α-半乳糖苷酶活力测定的研究王春林,陆文清,李德发,马丹,WANGChun-lin,LUWen-qing,LIDe-fa,MaDanHtTp://

8.整肠生菌细胞融合子的发酵及产物分析研究胡尚勤,HUShang-qin

9.N-氨甲酰水解酶的纯化及性质李苏平,李家璜,严明,姚忠,朱姝,LISu-ping,LIJia-huang,YANMing,YAOZhong,ZHUShu

10.补料发酵工艺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蔡谨,孙章辉,王隽,岑沛霖,CaiJin,SUNZhang-hui,WANGJuan,CENPei-lin

11.NAD(P)依赖型氧化还原酶分离纯化技术进展徐小琳,徐岩,穆晓清,XUXiao-lin,XUYan,MUXiao-qing

12.关于本刊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2004)》

13.果胶酶分离纯化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贾月,弓爱君,邱丽娜,王建森,JIAYue,GONGAi-jun,QIULi-na,WANGJian-sen

1.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四十年科研历程回顾周涤平,李爽

2.纪念我国发酵法生产味精四十周年--回忆617短杆菌谷氨酸发酵的研究胡学智,沈天益

3.重组毕赤酵母表达瑞替普酶(Reteplase)过程中的降解控制邹敏,方曙光,黄立,庄英萍,储炬,张嗣良,严成钊,ZOUMin,FANGShu-guang,HUANGLi,ZHUANGYing-ping,CHUJu,ZHANGSi-liang,YANCheng-zhao

4.木糖异构酶在酿酒酵母细胞表面的展示沈煜,侯进,王芳,鲍晓明,曲音波,SHENYu,HOUJin,WANGFang,BAOXiao-Ming,QUYin-Bo

5.肺炎克雷伯氏菌荚膜多糖表达量评价指标的建立及发酵条件优化张燕,李轻舟,杜连祥,戚薇,陈锦英,ZHANGYan,LIQing-zhou,DULian-xiang,QIWei,CHENJin-ying

6.醇化烟叶酵母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祝明亮,ZHUMing-Liang

7.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β1-3,1-4-葡聚糖酶培养基优化研究程志敬,邓旭,卢英华,何宁,陈文谋,CHENGZhijing,DENGXu,LUYinghua,HeNing,CHENWenmou

8.超高压对漆酶产生菌的诱变效应研究王岁楼,吴晓宗,段旭昌,孙君社,WANGSui-lou,WUXiao-zong,DUANXu-chang,SUNJun-she

9.大肠杆菌K-12转醛醇酶基因talB的克隆及在运动发酵单胞菌CP4中的表达管于平,刘成,邹少兰,吴经才,张敏华,GUANYu-ping,LIUCheng,ZOUShao-lan,WUJing-cai,ZHANGMin-hua

10.链霉菌Strz-6木聚糖酶的纯化和固定化研究工业微生物 朱启忠,韩晓弟,赵洪,张法忠,ZHUQi-zhong,HANXiao-di,ZHAOHong,ZHANGFa-zhong

11.茯苓菌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多糖的提取薛正莲,欧阳明,王岚岚,XUEZheng-lian,OUYAN-ming,WANGLan-lan

12.金属离子对生物絮凝剂REA-11合成的影响吴小杰,何宁,孙道华,凌雪萍,陈翠雪,邓旭,李清彪,WUXiao-jie,HENing,SUNDao-hua,LINXue-ping,CHENCui-xue,DENGXu,LIQing-biao

13.微生物法生产对苯二甲酸进展徐亚蓉,郑裕国,沈寅初,XUYa-rong,ZHENGYu-guo,SHENYin-chu

1.来源嗜碱性芽孢杆菌N-227β-环糊精葡基转移酶基因分析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王荫榆,王媛,张红发,任大明,郭本恒,WANGYin-Yu,WANGYuan,ZHANGHong-Fa,RENDa-Ming,GUOBen-Heng

2.辅酶Q10产生菌的抗性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张向阳,刘登如,堵国成,陈坚,ZHANGXiang-yang,LIUDeng-ru,DUGuo-cheng,CHENJian

3.表达环糊精葡基转移酶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发酵条件的研究王媛,王荫榆,郭本恒,张红发,WANGYuan,WANGYin-yu,GUOBen-heng,ZHANGHong-fa

4.纤维素降解菌青霉T24-2的分离及产酶特性刘清锋,支晓鹏,徐惠娟,邬小兵,龙敏南,LIUQing-feng,ZHIXiao-peng,XUHui-juan,WUXiao-bing,LONGMin-nan

5.深层培养中赭曲霉菌球对坎利酮11α羟化反应影响的研究赵玉金,杜连祥,路福平,ZHAOYu-jin,DULian-xiang,LUFu-ping

6.粘质沙雷氏菌产2,3-丁二醇培养基的优化李元芳,徐勤,曹学,王学东,沈亚领,魏东芝,LIYuan-fang,XuQin,CAOXue,WANGXue-dong,SHENYa-ling,WEIDong-zhi

7.肠膜明串珠菌葡聚糖蔗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农万廷,韦宇拓,黄日波,NONGWan-ring,WEIYu-tuo,HUANGRi-bo

8.抗凝活性蛋白产生菌Termitomycesalbuminosus的诱变育种杨洁晶,钱秀萍,赵凤生,YANGJie-jing,QIANXiu-ping,ZHAOFeng-sheng

9.工业微生物 一株产α-高温淀粉酶的地衣芽孢杆菌的分离和筛选蒋若天,宋航,陈松,蒲宗耀,刘成君,卢涛,JIANGRuo-tian,SONGHang,CHENSong,PuZong-yao,LIUCheng-jun,LUTao

10.一株产纤维素酶细菌X10-1-2的鉴定燕红,杨谦,王希国,YANHong,YANGQian,WANGXi-guo

11.一株产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及其产酶条件的研究李静,刘建军,赵祥颖,LIJing,LIUJian-jun,ZHAOXiang-ying

12.系统生物技术在工业(药用)微生物菌种选育与高通量筛选中的应用杨文秀,谢建平,YANGWen-xiu,XIEJian-ping

13.提高微生物脂肪酶产量、活性和稳定性的方法研究舒正玉,王爱玲,杨江科,闫云君,SHUZheng-yu,WANGAi-ding,YANGJiang-ke,YANYun-jun

14.微生物产氢机理的研究进展刘飞,方柏山,LIuFei,FANGBai-shan

15.灵芝液体深层发酵研究进展邢燕,杨晓彤,杨庆尧,XINGYan,YANGXiao-tong,YANGQing-yao

16.敬告作者

17.L-谷氨酰胺生产及分离纯化研究进展白云峰,丁玉,张海燕,BAIYun-feng,DINGYu,ZHANGHai-yan

1.变形假单胞菌精氨酸脱亚胺酶基因序列分析及其表达载体构建李振伟,倪晔,郑璞,刘咏梅,徐岩,孙志浩,LIZhen-wei,NIYe,ZHENGPu,LIUYong-mei,XUYan,SUNZhi-hao

2.林可霉素生物合成过程中后期的调控研究李啸,杭海峰,储炬,张嗣良,庄英萍,葛友群,LIXiao,HANGHai-feng,CHUJu,ZHANGSi-liang,ZHUANGYing-ping,GEYou-qun

3.枯草菌素产生菌芽孢杆菌FB123的发酵条件优化及其16SrRNA序列分析施碧红,罗秀针,郑虹,施巧琴,SHIBi-hong,LUOXiu-zhen,ZHENGHong,SHIQiao-qin

4.万古霉素发酵废渣固态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的研究张建斌,洪文荣,戈梅,陈代杰,ZHANGJian-bin,HONGWen-rong,GEMei,CHENDai-jie

5.同时利用AOX1和GAP启动子表达SAM合成酶促进重组毕赤酵母中S-腺苷甲硫氨酸积累吕中原,钱江潮,储炬,郭美锦,王永红,庄英萍,张嗣良,LUZhong-yuan,QIANJiang-chao,CHUJu,GUOMei-jing,WANGYong-hong,ZHUANGYing-ping,ZHANGSi-liang

6.EGF-SEA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纯化罗金凤,孙嘉琳,朱宏丽,LUOJin-feng,SUNJia-lin,ZHUHong-li

7.高静压对枯草杆菌芽孢灭活作用的研究刘洁,林影,吴晓英,郑穗平,LIUJie,LINYing,WUXiao-ying,ZHENGSui-ping

8.工程酵母X4分泌表达HBscFv-IFNγ的发酵工艺优化周世水,胡飞,姜建国,ZHOUShi-shui,HUFei,JIANGJian-guo

9.其他

10.金属离子对海洋青霉HN89产抗真菌抗生素的影响杨劲松,胡荣锁,徐绍成,唐江伟,YANGJin-song,HURong-suo,XUShao-cheng,TANGJiang-wei

11.蛋白酶生产和应用的进展工业微生物 胡学智,王俊,HUXue-zhi,WANGJun

1.非光合微生物菌群好氧固定CO2的研究李艳丽,胡佳俊,付小花,王磊,乐毅全,徐殿胜,陆兵

2.克雷伯氏菌gdrA和gdrB基因的克隆、协同表达与功能鉴定齐向辉,韦宇拓,徐虹,黄日波

3.白腐菌混合发酵产酶及对秸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研究孙芹英,葛春梅,张洁

4.其他

5.绿色木霉葡聚糖内切酶EGIII基因在大肠肝菌中的表达、定点突变及其动力学特性的研究黄艳燕,左文朴,秦国梅,韦宇拓,杜丽琴,庞宗文,黄日波

6.信号肽对短杆菌胆固醇氧化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影响张玲,杨海麟,王龙刚,沈微,邬敏辰,王武

7.白蚁内切-β-1,4-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秦国梅,张建珍,黄艳燕,韦宇拓,杜丽琴,庞宗文,黄日波

微生物范文2

同宗配合 homothallism 同一菌体中发生自我亲和的有性生殖现象。

异宗配合 heterothallism 自体不育个体在有性生殖时由两个亲和的不同型菌体进行配合的现象。

病毒 virus 由RNA或DNA及蛋白质等组成的、专营细胞内感染和复制的一大类结构简单的微生物。

亚病毒 subvirus 只具有RNA或DNA,或只具有某些蛋白质组分,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相类似的病原物。

类病毒 viroid 一类亚病毒,的环状单链RNA病原体,能自主复制。分两类,一类在叶绿体中复制,如鳄梨日斑类病毒(ASBVd);另一类在胞核中复制,如马铃薯仿锤形块茎类病毒(PSTVd)。

病毒粒子 virion ,virus particle 又称“病毒[粒]体”。结构完整具有侵染性的单个病毒。

核心 core 又称”髓核”。病毒粒子的结构单位,由病毒核酸及相关联的蛋白质组成,由核壳包裹。

核[衣]壳 nucleocapsid 由核心及衣壳共同组成的病毒粒子结构单位。

衣壳 capsid 又称“壳体”。病毒粒子的结构单位,为包裹病毒核酸及与核酸相关联的蛋白质外壳。

噬斑 plaque 病毒感染人工培养的单层细胞后由单个病毒粒子所产生的细胞裂解区。

噬菌体 bacteriophage, phage 又称“细菌病毒”。感染细菌的病毒,如λ噬菌体。

微动作用 oligodynamic action 全称“微量动力作用”。某些金属元素在低浓度时表现出的抑菌作用。

滑行 gliding 滑行细菌和蓝细菌等在固体表面缓慢移动, 并形成有黏液轨迹的连续运动方式。

群游[现象] swarming 细菌群体在固体或半固体培养基上从接种点向外进行的协调运动方式。

抗生素 antibiotic 曾称“抗菌素”。微生物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在低浓度下有选择性地抑制或干扰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而对其自身无害。

抗菌谱 antimicrobial spectrum 被一种抗生素或化学治疗剂抑制或杀灭的微生物种类。

扇形突变 sectoring,sector mutation 又称“角变”。(1)菌落形态的局部变异,常呈折扇形。(2)在含不同细胞核群的真菌菌落上形成形态不同的扇形区域的现象。

附加体 episome 又称“游离基因”。细菌染色体外可独立复制的质粒,也能可逆地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中作为附加基因与其一起复制。

质粒 plasmid 微生物细胞内稳定地独立存在于染色体外,能自我复制并传递到子代的双链DNA分子。

黏粒 cosmid 全称“黏端质粒”。含有λ噬菌体cos(黏性末端)位点的人工构建克隆载体,可被包装入噬菌体颗粒而有效地导入受体细菌。

噬粒 phasmid, phagemid 一种能按照质粒或者细菌噬菌体方式进行复制的克隆载体。

根际 rhizosphere 由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圈状地带。它以植物的根系为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蚯蚓、线虫等土壤动物。

卫星现象 satellitism 一种微生物在另一种微生物菌落邻近处才能旺盛生长繁殖的现象。

菌种退化 strain degeneration 微生物群体中性能弱化的细胞占一定比例后导致生产性能下降的现象。

菌种改良 strain improvement 应用微生物遗传与变异理论,在已经自然变异、人工诱变或杂交后的微生物群体中选出所需要的优良菌种的过程。

发酵 fermentation (1)利用微生物产生特定产物的过程。(2)无氧条件下生物体内由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参与的获得能量的代谢过程。

醪液 mash 发酵工业中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后的液态混合物。

酸败 spoilage, rancidity (1)由于微生物大量增殖,使发酵环境产生过量有机酸而导致发酵过程异常甚至停止的现象。(2)油脂或富含油脂食品存贮过程中,由于微生物或脂肪氧化酶作用产生游离脂肪酸、过氧化物和低分子酸类、醛类、酮类等分解产物的过程。

霉变 mould deterioration 物质因受霉菌污染、侵蚀而发生变质的现象。

大肠菌值 colititer 采用规定方法定量检测到1个大肠菌群细胞所需的水样毫升数,为大肠菌指数的倒数。

大肠菌指数 coliindex 1L水中含有的大肠菌群的菌数,用以表示水受污染的程度。

病原体 pathogen 能使人、宿主动物或植物等发生疾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带菌者 carrier 携带病原菌,但没有临床症状的个体。

机会致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 又称“条件致病菌”。只有在寄居部位发生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其他条件改变时,才能够引起疾病的细菌或真菌。

酿造 brewing 利用微生物发酵制取食品的过程。

陈酿 aging 又称“后熟”。酿造酒类和食醋等发酵食品工艺中,为改善产品品质而将完成主发酵的产品在特定环境中储存的过程。

曲 qu 用粮食或粮食的加工副产物培养微生物所制成的含有大量活菌体及其酶类的发酵剂。

麸曲 bran qu 以麸皮为原料,接种纯种微生物制备的一类糖化剂和发酵剂。

微生物范文3

微需氧菌 microaerophile 在氧分压低于空气、但非无氧的条件下生长最适的微生物。

厌氧菌 anaerobe 缺乏超氧化物歧化酶,需在无氧或低氧化还原电势的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需氧生活 aerobiosis 有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

底物促死 substrateaccelerated death 由于缺乏某种营养物质而处于饥饿状态的细菌细胞群体在补加所欠缺营养物质后表现出高死亡率的现象。

严紧反应 stringent response 细菌在贫养环境(如缺少氨基酸)中生长时,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及其他一些代谢过程被迫暂停的现象。

巴氏效应 Pasteur effect 全称“巴斯德效应”。在既能发酵产能又能呼吸产能的微生物(如酿酒酵母)中氧抑制糖酵解的现象。

葡萄糖效应 glucose effect 当葡萄糖与其他碳源同时存在时,较易利用的葡萄糖抑制较难利用碳源的代谢酶系合成的现象。

克鲁维效应 Kluyver effect 某些酵母菌在非厌氧条件下利用特定二糖的现象。

自溶[现象] autolysis 细胞被自身所含有的酶系所消化的现象。

休眠 dormancy 又称“隐生现象(cryptobiosis)”。某些细胞或芽孢在较长时间内表现出最低生理生化变化的状态。这种变化不能被检测出。

衰老型 involution form 培养时间过长或培养条件不适宜的培养基中细胞出现形态异常的状态。

静息细胞 resting cell 维持代谢活动但处于停止分裂状态的细胞。

同化作用 assimilation 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过程。

异化作用 dissimilation 生物体分解自身一部分组成物质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孢子]萌发 germination 孢子发育成为营养细胞或菌丝的过程。

裂殖 fission, schizogenesis 细胞通过分裂或断裂进行增殖的方式。

芽殖 budding 母细胞通过出芽形成子代细胞进行增殖的方式。

生长曲线 growth curve 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以细胞数目或生物量对生长时间作图获得的曲线。

均衡生长 balanced growth 细胞中所有必需组分均以指数方式增长, 且与细胞数目或生物量增长同步的生长状态。

不均衡生长 unbalanced growth 细胞中某些必需组分增长速率与其他组分不同,细胞数目与生物量增长不成正比的生长状态。

生长抑制 staling 由于代谢产物积累引起细胞生长受制约的现象。

比生长速率 specific growth rate 特定微生物每小时每克细胞物质所产生的新细胞物质的克数。

最大比生长速率 maximum specific growth rate特定微生物每小时每克细胞物质最多可产生的新细胞物质的克数。

同步生长 synchronous growth 借助特定实验手段,使一个微生物群体中的所有个体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

二次生长 diauxic growth, diauxie 当培养基中存在两种不同碳源时,由于微生物代谢底物转换而先后呈现两个对数生长期的现象。

二次生长曲线 diauxic growth curve 又称“双峰生长曲线”。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两度出现延滞期、指数期和稳定期而形成有两个峰形的生长曲线。

时间-存活曲线 timesurvival curve 以微生物培养物中存活细胞数对时间作图所得到的曲线。

延滞期 lag phase 细菌接入新鲜的培养基后的初期生长阶段。此时细菌代谢发生调整而使细胞数或生物量的增长速度处于最低水平。

营养期 trophophase 微生物培养物由延滞期后期向对数期过渡直至对数期中期, 菌体生长和初级代谢占优势的时期。

对数期 log phase 又称“指数[生长]期(exponential phase)”。微生物生长延滞期之后细胞数目或生物量呈指数增长的时期。

稳定期 stationary phase 微生物生长对数期之后细胞数目或生物量增长减缓直至停止的时期。

衰亡期 decline phase 又称“死亡期(death phase)”。微生物生长稳定期之后培养物中活细胞数目下降的时期。

倍增时间 doubling time, generation time 又称“代时”“增代时间”。在细菌培养过程中,对数期中细胞数目或生物量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

指数生长 exponential growth 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 细胞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状态。

指数生长速率常数 exponential growth rate constant 处于对数期的微生物在单位时间内增殖的代数或生物量、细胞数目倍增的次数。

产量系数 yield coefficient 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消耗单位质量(克)特定营养物质所形成的菌体质量(克细胞干重)。

接种量效应 inoculum effect 体外测定细菌对抗生素抗性试验中最低抑制浓度随接种量变化而改变的现象。

抗微生物指数 antimicrobial index 抑制剂浓度与逆转抑制的底物浓度之比。

氧胁迫 oxidative stress 微生物耗氧代谢产生的活性氧对自身细胞的不利影响。

双组分调节系统 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 又称“双因子信号转导系统(two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细菌中调节基因表达水平以应答环境变化的系统,含感应激酶和应答调控蛋白两个成员。

感应激酶 sensor kinase 位于细胞质膜上的负责接受环境信号的感应因子。

应答调控蛋白 response regulator 位于胞内负责接受感应激酶转导的环境信号并进行应答的效应因子。

酵母双杂交系统 yeast twohybrid system 通过报道基因表达与否,来检测与酵母转录调节蛋白中的DNA结合结构域及转录激活结构域分别融合的两种蛋白质是否发生相互作用的实验系统。

原养型 prototroph 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

营养缺陷型 auxotroph 丧失合成一种或多种必需生长因子能力的菌株。

多重营养缺陷型 polyauxotroph 丧失合成多种必需生长因子能力的菌株。

营养特需型 idiotroph 又称“特需营养要求型”。失去合成前体能力的抗生素产生菌的突变体,加入该前体时才能合成原株所产生的抗生素。

分离变异 dissociation 特定细菌菌株子代细胞中出现的表型改变。

光复活[作用] photoreactivation 细胞经紫外线照射在DNA中形成嘧啶二聚体,再经300—600 nm光照后嘧啶二聚体被切割成单体,受损DNA被修复的现象。

交叉复活 cross reactivation 当一个正常病毒存在时,一个缺陷病毒通过与前者发生重组形成感染性子代病毒粒子的现象。

接合[作用] conjugation 供体菌与其近缘受体菌的完整细胞经性菌毛直接接触而传递大片段DNA的现象。

致死接合 lethal zygosis 细菌接合后因质粒转入而导致受体菌死亡的现象。

重组 recombination 通过基因的转化、接合转移、转导、或基因工程手段产生新的基因组合的过程。

高频重组 high frequency of recombination, Hfr携带致育因子的供体菌在对受体细胞的接合转移过程中,将DNA传递给后者并发生高频率重组而参入染色体的现象。

重组体 recombinant 又称“重组子”。通过重组作用所产生的与双亲中任一方都不同的基因型的子代。

转化 transformation 某一基因型的受体细胞从外界摄入另一基因型的DNA并使其遗传特性发生相应改变的过程。

转化体 transformant 又称“转化子”。接受了外源遗传物质(如质粒DNA等)使遗传特性发生了改变的菌株。

共转化 cotransformation 两个或多个DNA分子同时转化受体细胞,或位于同一个DN段上的两个或多个基因的同时转化。

同型转化 autogenic transformation 在受体细菌中出现与同一种供体细菌相同性状的转化现象。

异型转化 allogenic transformation 在受体细菌中出现与同一种供体细菌不同性状的转化现象。

转染 transfection 起初指外源基因通过病毒或噬菌体感染细胞或个体的过程。现在常泛指外源DNA(包括裸DNA)进入细胞或个体导致遗传改变的过程。

转染子 transfectant 通过转染而获得外源基因并表达特定性状的受体细胞。

转导 transduction 由病毒介导的细胞间进行遗传物质交换的一种方式,把供体菌的DNA小片段通过交换与整合,导入受体菌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普遍性转导 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噬菌体的一种转导方式,可将供体菌染色体上任何DN段转入受体菌。

局限性转导 restricted transduction 又称“特异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噬菌体的一种转导方式,噬菌体只将携带的供体菌染色体的特定DN段导入受体菌。

共转导 cotransduction 同一个噬菌体同时转导两个以上外源基因的过程。

泛主质粒 promiscuous plasmid 一类能够在多种微生物间进行转移并稳定遗传的质粒。

隐蔽性质粒 cryptic plasmid 一类不表现功能或尚未发现其表型效应的质粒。

严紧型质粒 stringent plasmid 在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受到严格控制、分子量较大的低拷贝质粒。

松弛型质粒 relaxed plasmid 在微生物细胞内复制不受严格控制、分子量较小的高拷贝质粒。

共整合质粒 cointegrating plasmid 由大肠杆菌质粒和土壤杆菌Ti质粒的转移DNA区段重组改造而成的一类质粒。

质粒相容性 plasmid compatibility 复制和分配模式不相同的两个或多个质粒共存于同一细胞并稳定遗传的特性。

质粒不相容性 plasmid incompatibility 又称“质粒不亲和性”。同一类型质粒不能在同一细胞中共存的特性。

质粒获救 plasmid rescue 一种通过构建同源辅助质粒,使携带外源DNA的质粒能与之重组,在进入细菌细胞内不被破坏的技术。

质粒图谱 plasmid profile, plasmid pattern 反映原核生物质粒DNA的存在样式特征的电泳图谱,可作为种以下分类与鉴定的一个指征。

质粒指纹图 plasmid fingerprint 用限制性内切酶处理质粒DNA分子后, 在琼脂糖凝胶上电泳得到的图谱。根据该图谱可区分微生物种以下的分类单元。

微生物范文4

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若不知道所要纯化的微生物的特征,不知道它的菌落特征和形态大小,那需要根据所要分离微生物的特性,找适合的初筛培养基,找到要纯化的微生物。如纤维素菌,在培养基中加纤维素粉或CMCNa作碳源,这样就可以纯化出分解纤维素的菌。然后再用下面的方法继续纯化。若知道目标菌的形态,可以直接挑混合菌划平板,直到长出当个菌落,并且在镜下没有杂菌即可;或者挑选菌落稀释涂布进行纯化。

(来源:文章屋网 )

微生物范文5

1微生态学与微生物学的关系

微生态学是这几年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首次出现是在1977年由一名德国博士VolkerRush提出的,他认为微生态学是相对于生态学的一种较为微观的表现,并且他还对微生态下了一个定义:微生态学是停留在分子水平或者细胞水平上的生态学。因此,微生态学是一种相对于生态学的一种较为微观的更加深层次的表现形式。微生态学以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和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环境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为其研究范畴的,而为生态学的涉及领域主要在微生态学的结构关系,微生态体系的平衡与失调以及微生态学的防治等领域展开科学研究与探讨。微生态学是在吸收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对其生态学理论进行研究创新而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学科,而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特征、新陈代新以及遗传进化等自然界生存与繁衍的一门学科,微生物学的最直接应用就是利用自然界的微生物关系来促进社会生产需要,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从而不断将那些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进行消灭或者改造,从而不断的为人类的生存安全服务,微生物学虽然涉及到了生物关系的问题,但是其研究问题的重点是微生物活动和生存规律,而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它所反映的是各个生命体系与自然环境之间以及与人类生命生存环境之间某种相互作用关系。生态学是在关系的问题上进行研究和探讨,从关系的角度去探索生物、生态以及人类之间的要素联系,微生态学与微生物学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其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提高医学认识水平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把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的各种疾病为其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与传染病以及各种感染性传染病的医学实践和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和人类社会的卫生防预和疾病预防有着重要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领域特别是分子生物学领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开始揭示分子领域的微生物学的生命现象和特征,并且解决了许多以前不能解决的生物现象问题,微生物的生命特征在分子生物学的领域下不断地被揭示,因此在临床卫生学诊断上也进入到了分子领域,因此,分子生物学在应用上推动了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而分子生物学在医学分类上还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它在认识领域和技术指导上处于主导地位,分子生物学在实际应用上适合各个领域的发展,分子生物学也有效的推动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但是它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人们可以通过对基因和蛋白质的研究创新,弄清疾病和微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但是这些研究和临床实践仍然不能解决很多疾病临床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不能较好的拿来用在临床实践当中去,而随着微生态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对医学领域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观念,对推动医学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微生态学对医学生物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微生态的发展为医学生物学的发展注入的新的活力,为人们认识疾病本质开辟了新的道路,指出了新的方法,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完善,医学领域开始从传统单一的医学模式向多元化的医学模式转变,微生态学与医学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关系极为密切,微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对微生物学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1微生态学对病因学的启示

在传统的医学领域中,表现为引起一种疾病的病因只有一种,著名的医学家郭霍法则是这样认为的,特殊病原菌应该在同一种疾病中进行查询,在健康者身上是查不到的,并且这种特殊的病原菌经过分离能够得到纯培养,而这种纯培养如果接触到一些容易感染的动物,在动物身上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病症。这个法则一直被人们理解接受。从微生态学的角度看,地球上根本就不存在病原微生物,按照这种观点,微生态学就没有所谓的病原菌和非病原菌的概念陈述,任何的微生物都是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种群,之所以会引起疾病是因为某种微生物链在一定的环境下被打破所致,在某种情况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微生态的某种状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饮食习惯、心理状态已经生存环境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引起微生态的失衡,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而在临床上也发生着许多正常微生物群被感染的实例。

3.2疾病预防的认知

运用微生态失调原理对微生态失调的现象进行调整是防治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方式,而在我们身边常见的微生态制剂就是运用以感染的方法来治疗已经被感染的病原体,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随着医学领域技术的不断完善,我国微生态制剂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而随着其在医学领域的不断运用,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医药领域的一个新亮点。

4结语

微生物范文6

关键词: 生物工程专业 微生物教学 教学方法

1998年教育部将发酵工程、生物化工、生物制药、化学工程等专业统一命名为生物工程专业。截止到2015年,全国有309所高校开设生物工程专业,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微生物课程作为生物工程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之一,涉及面非常广、发展迅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但是由于各高校生物工程开设的基础及定位的不同,微生物课程讲授的内容、侧重点及实验量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本文主要侧重对我校发酵工程方向的生物工程专业中微生物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初探。

一、课程的定位

在建生物工程专业之前,我校首先跟多所开设生物工程的院校进行走访,包括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燕山大学,同时结合我院已有的基础,最终将我院的生物工程专业定位为工科专业,同时侧重点是发酵工程方向。因此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及实习实训课程,明确微生物在发酵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从而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及实践上夯实学生的基础,使他们对工业微生物有明确的认识。在明确考核方式的同时,明确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任务、程度。

二、专业建设目标

2015年4月16日,河北省教育厅官方网站正式公布我校为省内首批应用型本科试点高校。我校明确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结合我校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同时结合我院已有的酿酒工程专业,因此将我院的生物工程专业定位为应用型工科专业。确立我院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建设目标为:依托河北省重点学科酿酒工程专业、依托我校重点学科发酵工程专业,面向酒类酿造、生物医药、粮油深加工产业,培养具有工业微生物基本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过程及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该领域从事生产、管理、微生物资源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联系学生和老师的桥梁,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现在微生物课面临教学时数少、学生知识体系不同、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因此更应该重视教材的选择。目前国内出版的微生物教材较多,但真正适合工科院校发酵方向的不多。经过多重比较,最终选用周德庆先生编写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为理论授课教材,其中微生物的共性,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真核和原核生物有些细胞器的功能参考沈萍教授编写的《微生物学》)、病毒、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共七章需要重点讲解。

在实验实践教材选用上,我们选用杜连祥教授主编的,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为实验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操作的基本技能,掌握培养基配置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工业微生物的细胞特性,熟练掌握如何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微生物,熟练掌握工业微生物的复壮方法,掌握微生物保存方法,从而使学生明确微生物培养在生物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同时要求学生明确微生物培养条件对微生物产物的影响。

四、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一)首先注重绪论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绪论在教科书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既讲述了历代微生物学者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又展望了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和作用。学生通过绪论的学习,可以对微生物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掌握微生物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绪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任务,同时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前沿。

(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穿插课堂对比法、启迪法、研讨法、角色转化法、故事法等新的教学手段。例如我们在讲解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时,就可以采用对比法,对比两种生物的主要差别。还有讲解不同的真核生物时,可以采用比较法,比较几种真核生物的菌落形态、培养条件等。

(三)加强微课、慕课建设,为学生搭建研讨的平台。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单纯地听,课后学生自觉复习,但是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学生课堂兴趣逐渐被手机吸引。上课不听讲,玩手机成为普遍现象,有的学校上课时,由班委将同学手机统一收齐,下课再发还的办法,但是效果也不好,同时给班委带来负担。那么如何使学生很好地收心,同时又可以利用手机这个工具呢?那就是加强微课、慕课建设,使学生短时间可以集中注意力。同时,还应注意微课慕课平台建设,使学生带着任务预习复习所学内容,这样更有助于学习效果的增强。同时在增强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同时,搭建虚拟实验室平台,可以达到如同学生亲自做实验的效果。

(四)学习与实践结合,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微生物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工程、更好地掌握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让学生走进工厂、真正参与实际生产,在实际生产中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我们结合现有的资源,开辟多家实习基地,在学生实习时都配备实习教师,现场讲解实际生产中用到的知识,让学生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总之,高校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微生物是生物工程中最关键的一门课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因此必须借助现有的资源上好这门课,使学生领略生物工程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薛林贵,等.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理论教学改革的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3).

[2]兰时乐,等.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