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品报告范例6篇

无机化学品报告

无机化学品报告范文1

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素质等,该定义排除了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作为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计划的成员国,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ADR监测中心是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对上市药品进行监管的技术支撑机构,具有对上市药品进行监测、分析、评价和提出风险管理建议的相关工作职能,核心是ADR病例报告的收集、评价与反馈。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维护老百姓切身利益,造福公众的一项民生工程。通过开展监测活动,既可以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同时也为上市药品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这既是法律赋予的责任,也是广大涉药单位应当履行的工作职责。

笔者结合实践,就ADR监测难点及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供同仁们参考。

一、监测工作现状

我国ADR监测工作起步总体上较晚,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过20余年的努力,特别是药品监督管理局组建以后,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支撑基本框架以及信息网络支持体系初成雏形。随着监测工作的加强,GMP、GSP认证以及规范药房建设活动的开展,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监测和报告工作逐步迈上规范化轨道。

我市ADR监测起步于2003年,原挂靠于**医学院附院,由该院药事部门承办相关工作。2004年,**市局将监测工作纳入日常监督管理,当年上报病例65份。2005年,市ADR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及监测中心人员进行了调整,各县局相应成立县ADR监测中心(办公室),标志着全市ADR监测与报告工作进入全面启动阶段,当年上报病例1003份,每百万人口病例数量达286份。2006年,ADR监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病例报告跃升到3050份,每百万人口病例数量达871份。2007年,ADR监测工作扎实地推进,病例报告数量达到3257份,每百万人口病例数量达930份,主要表现有几个特点:一是药品生产企业ADR病例报表实现了突破;二是新的、严重的ADR病例报告比例有新的提高;三是积极探索了ADR培训工作新模式,举办了两期ADR监测学术继续教育活动;四是ADR宣传质量有了新提升。三年来,市ADR监测中心工作始终处在全省先进行列,05和06年度连续两年获得全省ADR监测工作先进单位;07年获得全省ADR监测工作表扬单位。

二、监测存在问题

1、认知存在误区,责任意识不够。由于受到自身发展环境、管理意识等因素影响,一些涉药单位监测工作存在认知程度不高,主动参与性不够,监测工作责任意识淡薄的情况。有的医疗单位害怕上报了病例报告会引起医患矛盾,产生医疗纠纷等思想顾虑;有的经营企业认为ADR病例报告报不报无所谓,不报也不用承担责任,对顾客反馈的不良反应信息,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有的涉药单位认为监测工作无名无利,嫌此工作繁琐,填报表格时不愿详细记录,以致造成病例报表质量不高。

2、监测开展不均衡,网络覆盖面不高。ADR监测在二甲以上医疗单位先后启动运行,但是在较偏远的乡、村卫生院(室、诊所)及药品零售点还存在监测空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可疑信息反馈渠道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另外,由于监测采取自愿报告制度,缺乏对监测第一责任人的约束力,导致实际工作中面临一定阻力,存在着一些监测盲点。

3、专业素养不高,填报内容缺失。笔者通过对多家涉药单位从业人员调查显示,具有医学、药学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明显存在不足,对患者用药后反馈的不良信号不能做出准确的专业判断,不能及时、详细地记录,致使ADR报表存在填写不规范情况,比如患者基本信息不全;具体过程、症状描述欠缺;预防或处置方案交代不清等等,导致监测信息缺失,给病例报告的审核、上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工作机制不明晰,相互联系不顺畅。ADR监测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监测工作面对的实际情况,一是没有明确的机构编制,人员以兼职为主;二无办公经费来源。另外,监测工作涉及到药品监管、卫生管理、计生等多个部门,需要一个具体的办事机构进行相互之间的协调,否则就会造成上下层次不同步,工作步调不一致状况,在监测管理层次方面尚存在一定的缺失。

5、公众保护意识差,认知程度需提高。公众作为主要的用药群体,应是ADR信息的主要来源,比较而言,患者自愿呈报药品不良反应的病例很少,公众对ADR监测的认知程度还不够高,主动参与监测的意识不浓,导致ADR监测信息来源渠道比较窄,ADR知识宣传面还不广,公众的认知程度需提高。

6、制约措施不力,缺乏奖惩机制。《药品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但对违反规定,或者未按规定执行的,未制定相应的处罚条款。《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则对处理的规定过于笼统,省以下药品监管部门没有监管制约手段,导致监测工作力不从心。如对医疗卫生机构无相关人员负责ADR监测工作、未按要求报告ADR以及发现ADR隐瞒不报等行为,无权采取强制措施,工作无形中增大了难度。

三、方法与对策

1、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克服监测认知误区

根据ADR定义,由意外的过量用药或用药不当所致的不良后果被排除在外,因此,在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时,其前提必须是"正常用量,正常用法"下出现的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否则就不能称之为ADR。

比如,06年发生的"齐二药事件"和"欣弗事件",造成的原因都是因未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组织生产造成的,是由药品质量引起的责任事故,属于药品不良事件,而非药品不良反应。

因此,首先在监测活动中,要澄清认知方面误区。一方面对ADR危害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关注重点人群,对于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有肝脏、肾脏、神经病、心血管等方面疾病的人,则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针对孕期、哺乳期妇女用药尤其要提醒,用药可能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婴儿的健康等,另一方面要克服假药、劣药、用药不当,才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错误认识,克服中药比西药安全,没有不良反应或不良反应很少的错误认识等。

其次,积极抓好培训和宣传工作。通过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培训的形式,来提高ADR宣传培训的质量。作为涉药单位和从业人员能充分认识到,监测工作是应当,并且是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

一要积极开展群众性ADR知识的普及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及时宣传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有关信息,引起公众对药品安全的更多关注。通过开设专家讲座、专栏宣传,以及自办简讯等形式,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ADR的辨别能力,养成自觉自愿报告的习惯,从而营造重视和支持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要加强与网络监测成员单位的相互沟通,落实年度目标工作任务。通过制定监测工作考核细则,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综合评比活动,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推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总体水平提升。

三要加强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五五"普法活动,把学习宣传与贯彻《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列入从业人员学法的基本内容。利用开展继续教育、专题讲座等活动,抓好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记录、调查、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的能力,不断加深对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增强责任意识,从思想上解决不愿报的问题,自觉主动地把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定期开展ADR监测联络员活动,使广大从业人员能及时掌握ADR报告的新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ADR报告和监测队伍。

2、夯实监测工作基础,完善网络与制度

以药品"两网"建设为平台,利用药品供应和监管网络,强化ADR监测体系建设,按照"点、线、面相结合,最大程度广覆盖"的工作方针,把ADR监测网延伸到社区诊所、村卫生室,以及药品零售网点,巩固扩大ADR监测面,增强社会影响力,形成市、县、乡、村四级ADR监测和报告网络,切实为老百姓用药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在日常的药品监督工作中,积极开展监管工作的大协作,创新性地将监测工作与GMP、GSP认证、许可证验收、日常监管、质量管理体系验收和药品监督性抽样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多项工作优势互补。

不断完善和落实监测管理工作制度,认真落实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制度、办公室工作例会制度、联络员工作制度等,提高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监测工作服务的能力。强化新的、严重的ADR报告制度,对可能出现的药品群体不良反应要予以密切关注,做到及时报告,有效处置。简化病例报告工作程序,优化报告内容,拓宽报送渠道,提倡和推广网络报告,确保监测报告的完整、真实、快速。加强对ADR病例报告的分析和利用,定期编发信息资料,及时发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各级医疗机构,以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充分调动涉药单位的积极性,建立工作奖惩机制,对ADR监测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人员和单位,应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ADR报告不及时,甚至匿报以致造成不良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则应进行警告、通报。

3、建立健全监测机制,推动监测规范运行

首先,国家应加快建立ADR损害补偿机制,减小社会危害。我国现有法律对ADR造成的伤害,并未明确其承担补偿责任;同时,药品不良反应又不能作为医疗纠纷、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事故的依据,致使受害方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所以,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角度出发,建议国家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机制,通过社会风险共担机制,尽量减少药品不良反应所带来的社会危害。

其次,作为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要树立第一监测报告责任人意识,要按照"凡疑必报"的原则,及时上报监测信息;实行条与块相结合,相关部门应明确工作职责,比如医疗卫生机构ADR报告,卫生管理部门应履行管理职能,实行归口定期集中上报;作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患者个人上报的ADR报告,则统一由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收集上报。只有理顺关系、分明职责,才能减少漏报、匿报等现象,提高ADR监测工作效能。

三是,完善监测工作法律法规体系。鉴于目前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现状,应修订和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建议赋予基层药品监管部门一定的权限,确保《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真正实施到位而不流于形式。同时,国家还应不断完善药品再评价制度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法规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较为规范的干预、预警、应急、淘汰等长效机制、ADR监测报告监督机制及ADR报告激励约束机制,创建企业、社会、政府协调配合的工作大格局。

四是,进一步加强监测机构组织体系建设。组织体系建设是ADR监测工作开展的基础。目前,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相应的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专业监测工作机构设置还未落实,经费也不能保障。如何理顺组织体系和落实经费保障,完善组织体系建设,是保证ADR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4、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确保监测落实到位

医疗卫生单位是ADR监测工作的主力军。药监部门与卫生部门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利用药监部门与卫生管理部门的联合执法优势,通过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整合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和工作督查制度,对ADR监测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将分析核查及督查情况作为年度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在监测工作中,要提高工作检查频次,对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要进行重点检查和考核,确保监测工作制度落实到位。作为涉药单位要切实重视监测工作,不能仅停留在口头,要将监测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另外各单位要积极为监测提供条件,配备基本的办公设施,以便及时上报监测信息。

无机化学品报告范文2

关键词:产品检验;原始记录;检验报告;电子文档

1 引言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的基本任务是依据技术标准,对产品进行检测,出据科学、公正、准确的检验报告[1]。检验机构的一系列管理措施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而展开的。检验机构在监督检验、委托检验、第三方仲裁检验、流通领域中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检验等[2]为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促进市场有序竞争,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先进都起到了很大作用。下面就本系统的工作实际粗略地提出关于检验机构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些看法,以供同行交流参考。

2 提高工作效率的措施

2.1 标准管理

标准是检验产品的技术依据。根据GB/T 27025 [3]的要求,检验机构要保证所使用的标准是现行有效的。如果检验依据使用错误,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或检验结论判断错误,从而引发检测争议。要做到检测中所使用的标准现行有效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通过标准信息网及时查阅并下载相关标准更新的信息。检测机构应设有专职或兼职标准化工作人员,负责使用标准的检索、更新并建立标准数据库及数据库的日常维护。标准数据库设有如下信息: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日期、实施日期、部门、以及作废、更新、替换信息等内容。检验机构内部建立局域网,实现内部联网,方便各部门人员及时查阅标准信息。为了保证数据库运行准确无误,应设置标准更改权限,规定只有标准化负责人员才有权对标准信息进行写入。其他人员只能查询和读取,不能随意更改。检验机构还应规定出具报告中引用的标准必须从标准数据库中调用。

2.2 原始记录格式规范化

检验原始记录是出具检验报告的依据。因此检验机构必须重视原始记录工作,如果将检测报告被看作是检验机构的产品,那么原始记录就相当于检测报告所用的原料或半成品。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原始记录工作重视不够,记录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原始记录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内容与检验报告不符;未记录引用的检验标准、检验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及设备使用的参数条件;检测过程涉及的过程数据、公式等记录不全[4]。为保证检测报告质量,必须重视原始记录,做到原始记录规范、准确和完整,可采取以下措施:将产品标准中所涉及的检测项目按检验方法设立原始记录,原始记录中必须包括GB/T 27025 [3]中规定的关于原始记录要求的全部信息。每项检测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并保证该检测在尽可能接近原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复现。记录应包括从事各项检测的人员和结果校核人员的标识、检测的方法、计算的公式、检测过程中必要的曲线图均应有详细的记录及使用的重要检测仪器与设备(含名称、型号、精度等级)以利于真实反映检测手段及检测条件使用情况,检测记录是检测结果的原始凭证。

2.3 检验过程计算电算化

对每一类产品所有检验项目在检验过程中涉及到的计算建立Excel数据库,将每一检验项目计算公式中涉及的参数编制计算程序,检验人员只需录入原始数据,即可得出结果,可以避免检验人员用手工或计算器计算的容易出错的问题,还可以提高数据计算的速度,特别是在完成批量大、涉及的计算量较大的监督抽查、工商委托抽样任务时可以发挥较大的优势。

2.4 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是检验工作全过程形成的结果,是质监、工商、法院等单位执法的重要依据。检验报告初稿由承检负责人编写.其他承拉人校对并签名。要提高出具检验报告的效率和质量,按照相关规定,要求检验报告格式规范;引用的检验依据、判定依据正确;报告检验数据准确,信息完整无误。报告进行初审和复审的二级审批制度。报告正本加盖检验报告专用章和骑缝章,保证质检机构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有效性[1]。要提高出具检验报告的效率可采取如下措施: 1、将报告格式分类:由于不同检验类别的样品检验报告所用的报告格式是不同的,故按不同类别设立报告的规范格式:委托送样、监督抽查、许可证发证检验、委托抽样检验等按不同类别建立数据库,根据检验具体要求从中调用;2、按产品分类:在报告格式分类基础上,将不同产品按产品标准建立完整的全项目检验报告格式,将其中的一些内容设为固定参数,如检验项目,对应的技术要求,打报告时只需调用对应的报告格式和对应产品,输入实际检测值,再对检测的项目做适当删改即可,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输入、校对及查找技术要求的时间,还减少误操作的出错率。

2.5 文件管理电子化

电子文档是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文档而言,电子文档具有很多优越性,最突出一点是电子文档的检索更为方便、高效,体现在:1、样品流转,采用电子文档记录样品编号、数量、检测项目、送样单位、接样日期、要求报告日期等信息,如此记录的信息便于查找、检索。2、日常检验报告在编制后需要有报告审核的程序。若采用纸质报告,经领导检查审核后,如发现问题需修改则要重新打印,既浪费又麻烦,若采用电子文档,可以将检验原始记录用扫描仪扫描成电子文档,连同编制好的检验报告,以电子文件的形式通过局域网传递给审核者,审核完毕后传回业务室进行打印装订就可以了。另外,也可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运用实验室管理软件系统,将日常检测工作流程如:程序文件、样品流转、标准检索、仪器信息、原始记录(包括仪器分析图谱)数据汇总、检测报告等文件信息输入系统,再经分析整理,最终形成文件。这样既便于日常实验室管理,也使档案管理工作与日常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5]。

总之,要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工作效率,应从检验机构内部多个环节齐抓共管,特别是从标准管理、原始记录格式规范化、检验过程计算电算化、检验报告、业务室管理和文件管理电子化等方面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检测水平,保证检测报告质量,维护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参 考 文 献

[1] 刘文秀,陈道超. 对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的思考[J]. 标准计量与质量,l999(1):23~27.

[2] 焦二乐主编. 质量检验与管理教程[M]. 南京,2004,160.

[3] GB/T 27025-200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S].

无机化学品报告范文3

有资料显示,在全球每年患者死亡病例中,约1/3是由药品不良反应(adr)所致;在我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病人中,有250多万人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其中大量相同或相近的反应重复发生,可见用药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是相当频繁的。今年,鱼腥草、亮菌甲素(齐二药)、克林霉素注射液(欣弗)等不良反应事件的相继发生,特别是“齐二药”、“欣弗”事件,是当初作为药品不良反应案件及时报告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使众多患者逃过一劫。因此,强化安全合理用药意识,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规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的工作刻不容缓。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从20xx年开始启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在建立的33家adr监测单位中有18家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6家药品生产企业、9家药品经营企业,这些adr监测机构都配备的专职或兼职人员从事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同时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机构。各监测单位在明确职责和加强组织建设的同时,逐步确定并完善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建立健全了adr报告制度,初步形成了我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的组织构架,为adr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医疗机构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突出作用,保证了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良性运行,使我市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在完成计划指标的同时,数量逐年提高。其中:20xx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10例,20xx年36例,20xx年87例,20xx年204例。

二、存在的问题

1、医疗机构报告adr数量和质量有待于提高。目前,我市大多患者处方用药是经医师处方得到的,adr报告也都来源于医疗机构。由此可见,医疗机构不仅是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adr产生和防治的主要场所,还是adr监测与报告的主要场所。医疗机构报告的adr病例显然与实际上发生的adr数量相差很远。一方面医疗机构考虑自身利益,担心报告adr带来负面影响,让患者误会是医院的治疗水平有问题。另一方面医生把adr混同于医疗事故,以为adr就是医疗事故或者用药失误,害怕卷入医疗诉讼而在报告时顾虑重重,怕惹火上身,或者错误地认为出现了adr就表示医师的医疗水平差,因此,发生了adr也不愿报告。我市只有**市第一人民医院1家医疗机构通过电子报表报告adr,其它医疗机构不是没有微机,就是没有连接网络,目前各医疗机构的不良反应报告都是由各县(市)局、分局、**区由市局安监科负责将医疗机构纸报adr用电子报表上报。在医疗机构adr纸报表中,不使用规范性语言,填写不全、字迹不清等问题,给电子报表和adr关联性评价带来难度。

2、认识不到位。许多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虽然开展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但对于大多数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来说,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单位负责人、医护人员、质量负责人、驻店药师甚至包括有些专业人员对adr缺乏正确认识,对其危害性了解不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的认为,adr是用药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没必要投入人力、物力去开展这项工作,对上级的要求也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还有的认为,adr是临床用药错误所致,怕影响单位的名誉和经济效益,以致不敢或不愿积极主动地搜集、分析、上报本单位发生的adr。

3、配备的专职或兼职人员责任心不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监测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开展adr监测的单位应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adr报告和监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基础扎实的人员来承担。一些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领导对此不够重视,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当作一般的事务性工作,让一些非专业人员或对相关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员从事专(兼)职adr工作。随着adr监测工作开展广度和深度的增加,这些人员难以完成这一使命。

4、把adr混同于药品质量问题。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必然存在adr。有的医务人员、质量负责人、驻店药师对adr事件是否是由药品质量问题引起的不能肯定,怕闹笑话而不敢报告。因此,被通报了adr的药品并不表明是不合格的药品,也不应与“毒药”、“假药”、“劣药”、“不能使用”相提并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adr报告人员一定要及时上报,把adr与药品质量问题正确区分开来,提高大家对adr的敏感度和上报意识。

5、药品生产企业报告adr的积极性不高。药品生产企业不愿报告adr报告是由于医药代表在医院做临床时,只注重药品的销售情况,而不去了解药品的adr发生情况,这是医药代表不懂药品的相关知识,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原因,没有医药代表对药品发生adr的了解反馈给企业,企业也就不知道在临床上发生了adr,有的药品生产企业即使知道药品发生了adr,也不愿报告,一是 怕影响此种药品的销售,二是怕引起患者的索赔和纠缠。

6、药品经营企业对报告adr认识不足。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不愿报告adr的原因,一是药品批发企业adr报告专(兼)职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二是药品批发企业的领导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adr报告这类小事;三是药品零售企业的驻店药师没有发挥他们的作用,药品零售企业对非处方药的销售量很大,驻店药师应多询问患者服用药品的感受,及时将患者服用药品出现的adr及时报告上去。

7、adr报告的范围小。从20xx年至20xx年所上报的报告中,基本全部是化学药品发生的adr,只有6例疫苗发生的adr,没有一例是中药或中成药发生的adr,不是中药或中成药没有adr发生,而是发生了adr没有上报,这也是我们的中成药在药品说明书上几乎没有标注adr的缘故。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采取多种方式,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监测管理办法》,大力宣传adr的危害性及监测报告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认识,引起他们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adr报告和监测是一项体现社会效益的工作,明确开展adr报告和监测是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开展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化监管,健全机构。我们应经常对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adr报告和监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强化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adr报告和监测意识,增强其责任感,并着重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提供支持。由于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科学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收到的adr信息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而adr的确认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与评价,这就更需要既拥有丰富知识又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才来担当重任。因此大力培养相关人才,我们责无旁贷。可以通过印发adr相关知识资料、举办专题讲座和培训班以及鼓励自学等形式培养人才。我们要经常深入基层,掌握adr报告和监测网络设置、人员配备、制度落实等细节,并着力分析和解决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通报辖区内adr报告和监测情况,并对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开展不力或弄虚作假的单位及个人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3、加强督导,完善报告adr制度和程序。督促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组建专业人员组成的adr监测小组,负责adr监测的相关事宜,建立adr监测报告制度,制定adr报告程序。

4、强化“可疑就报”的原则。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实施adr监测与报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adr信号,以便正确应对。因此,尽管报告的adr可能没有详尽的因果关系可供判断,但只要认定某种药物确实会产生adr,做到“可疑就报”,相信随着信息的日积月累,必定会从中发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监测adr、评价药品与adr的因果关系是研究adr发生规律、减少adr的重要环节。但是,这需要大量adr原始报告的积累,这些报告是发现adr信号、寻找adr规律的基础。adr因果关系固然重要,但过分强调因果关系,尤其在报告之前就强调因果关系,势必会限制报告的数量和速度,很可能导致原始报告的积累不足,反而使得adr因果关系难以确定。

5、扩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范围。在现有的专(兼)职监测网络的基础上,扩大监测网络的范围,现有的监测网络只局限于市、县级医疗机构、生产企业、一部分药品批发企业建立了adr报告专(兼)人员,在此基础上把药品零售企业、林业局、镇医疗机构、诊所也建立adr报告专(兼)职人员,对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以提高报告adr的范围。

6、加强药师与患者的沟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药师与患者之间良好的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面对面的交谈和电话访问等方式,药师可以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和真实感受,发现可能被忽视的adr。通过沟通,药师还能使患者正确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促进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和报告。需要强调的是,药师应注意交流的技巧和方法,在获得有关细节和减少报告偏差的同时,尊重患者,为患者保密。

无机化学品报告范文4

第一条 为了规范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工作,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危险特性尚未确定的化学品进行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鉴定与分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化学品,是指各类单质、化合物及其混合物。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是指依据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进行测试、判定,确定化学品的燃烧、爆炸、腐蚀、助燃、自反应和遇水反应等危险特性。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是指依据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对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结果或者相关数据资料进行评估,确定化学品的物理危险性类别。

第四条 下列化学品应当进行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

(一)含有一种及以上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的组分,但整体物理危险性尚未确定的化学品;

(二)未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且物理危险性尚未确定的化学品;

(三)以科学研究或者产品开发为目的,年产量或者使用量超过1吨,且物理危险性尚未确定的化学 品。

第五条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指导和监督管理全国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工作,公告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机构(以下简称鉴定机构)名单以及免予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的化学品目录,设立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技术委员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和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工作。

第六条 技术委员会负责对有异议的鉴定或者分类结果进行仲裁,公布化学品物理危险性的鉴定情况。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以下简称登记中心)负责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结果的评估与审核,建立国家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信息管理系统,为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承担技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二章 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

第七条 鉴定机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科学、公正、诚信地开展鉴定工作,保证鉴定结果真实、准确、客观,并对鉴定结果负责。

第八条 化学品生产、进口单位(以下统称化学品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生产或者进口的化学品进行普查和物理危险性辨识,对其中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化学品向鉴定机构申请鉴定。

化学品单位在办理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过程中,不得隐瞒化学品的危险性成分、含量等相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材料。

第九条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的化学品单位向鉴定机构提交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申请表以及相关文件资料,提供鉴定所需要的样品,并对样品的真实性负责;

(二)鉴定机构收到鉴定申请后,按照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进行测试、判定。除与爆炸物、自反应物质、有机过氧化物相关的物理危险性外,对其他物理危险性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出具鉴定报告,特殊情况下由双方协商确定。

送检样品应当至少保存180日,有关档案材料应当至少保存5年。

第十条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与爆炸物、易燃气体、气溶胶、氧化性气体、加压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反应物质、自燃液体、自燃固体、自热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液体、氧化性固体、有机过氧化物、金属腐蚀物等相关的物理危险性;

(二)与化学品危险性分类相关的蒸气压、自燃温度等理化特性,以及化学稳定性和反应性等。

第十一条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化学品名称;

(二)申请鉴定单位名称;

(三)鉴定项目以及所用标准、方法;

(四)仪器设备信息;

(五)鉴定结果;

(六)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中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二条 申请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的化学品单位对鉴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鉴定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原鉴定机构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向技术委员会申请仲裁。技术委员会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仲裁决定。

第十三条 化学品单位应当根据鉴定报告以及其他物理危险性数据资料,编制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报告。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化学品名称;

(二)重要成分信息;

(三)物理危险性鉴定报告或者其他有关数据及其来源;

(四)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结果。

第十四条 化学品单位应当向登记中心提交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报告。登记中心应当对分类报告进行综合性评估,并在30个工作日内向化学品单位出具审核意见。

第十五条 化学品单位对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的审核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审核意见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技术委员会申请仲裁。技术委员会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仲裁决定。

第十六条 化学品单位应当建立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档案,内容应当包括:

(一)已知物理危险性的化学品的危险特性等信息;

(二)已经鉴定与分类化学品的物理危险性鉴定报告、分类报告和审核意见等信息;

(三)未进行鉴定与分类化学品的名称、数量等信息。

第十七条 化学品单位对确定为危险化学品的化学品以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的免予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的危险化学品,应当编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根据《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按照有关危险化学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加强安全管理。

第十八条 鉴定机构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上报上一年度鉴定的化学品品名和工作总结。

第三章 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化学品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对化学品进行物理危险性鉴定或者分类的;

(二)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建立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档案的;

(三)在办理化学品物理危险性的鉴定过程中,隐瞒化学品的危险性成分、含量等相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

第二十条 鉴定机构在物理危险性鉴定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从鉴定机构名单中除名并公告:

(一)伪造、篡改数据或者有其他弄虚作假行为的;

(二)未通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仍从事鉴定工作的;

(三)泄露化学品单位商业秘密的。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对于用途相似、组分接近、物理危险性无显著差异的化学品,化学品单位可以向鉴定机构申请系列化学品鉴定。

多个化学品单位可以对同一化学品联合申请鉴定。

无机化学品报告范文5

报社转型为企业是报业体制的一大改革和创新,根据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报社不再有“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糊形态,除了公益性报社作为事业单位保留外,意识形态属性不强的报社都必须转制为企业。

报社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实体,不仅仅意味着身份的转换,其变革之深不亚于“脱胎换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无论是组织结构、经营方式、产品设计、市场营销,还是人力资源管理等,报社作为事业单位与作为企业的要求大为不同。对于非公益性报社,转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建立现代企业运行体制势在必行。

笔者将从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的角度,结合报业的实践,来探讨一下报社如何“事转企”、如何实现从“产品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变等问题。

从行政定位到市场定位

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营销理论,其要义是企业从产品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以发现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与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等整个过程相始终,具体化为STP营销,即市场区隔、目标市场选择及市场定位;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四项。

报社转为公司化运营后,首先面临的是定位问题。我国报社过去属于事业性质,其定位由所依附之行政机关赋予,一般为区域性或行业性媒体,报纸的名称多冠以某某省或市或县等。因而报社各有行政级别,有所谓“局级报纸”、“科级记者”的说法。报纸作为宣传工具,重视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由于报纸资金来源于财政,又享受行政垄断带来的好处,所以在计划经济时代无生存之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对报社的拨款逐步减少,报纸不得不走向市场,需要自主经营、自负赢亏、自我发展,与所属行政权力机构也渐渐脱钩,经营性报纸的目标是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基础上偏重经济效益,此时的报社就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曾经对报业的发展起到过促进作用,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李长春同志曾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最大的障碍就是体制弊端,再具体说就是事业单位性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体制弊端。这种事业体制没有办法市场化运作,只能靠国家;需要的人进不来,不用的人出不去,大锅饭、铁饭碗;没办法融资,不是经济法人,不是企业法人,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实现不了。”

报社只有“事转企”,才能实现自主经营,才有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动力,才能制定合适的分配体制与激励机制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做强主体、壮大实力,进一步提高报社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报社企业化必然要求打破行政垄断,遵循市场营销的规律,从行政定位转变为市场定位。报社作为企业,其定位源于市场,报纸将再无行政级别之分,只有品牌有无、市场大小、品质高低等区别。报社企业通过市场调研,区隔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所谓市场定位,指报社根据目标市场的竞争形势、报社本身条件以及消费者追求的关键利益,确定报社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比如,报纸的目标读者群是谁,与竞争对手相比,报社有何优势与劣势,拟采取何种策略来塑造品牌、占领市场,等等。

广州的南方周末即以市场定位而非行政定位取得成功。该报创刊于20世纪90年代,始为娱乐性的周末报,拘于南方一隅,后调整定位为时政综合性报纸,挥起舆论监督大旗,迅速崛起为一份有全国性影响的大报,不能不说是当代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凡是真正市场化的报纸,其生存与发展皆取决于市场定位,而非行政定位,且不局限于某一区域或行业。国外著名的报刊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除了名称之外,鲜见区域性或行业性特征的“痕迹”。可以预见,报社转制后,假以时日,现在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报纸变“凤凰”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经营性报社转型为相对独立的法人企业,只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塑市场主体,才能彻底告别“亦官亦商”的状态,释放文化生产力。许多报社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下,事业与企业不分,满足于过去的行政定位,行政垄断不但没有消失,在局部地区反而加强了,于是产生了利用行政资源拉广告、推销报纸、有偿新闻、甚至买卖刊号等现象,各种不公平竞争手段层出不穷,报业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建立。由此可见,报社转制为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亟需从行政定位向市场定位转变,进行差异化竞争,寻找属于自己的奶酪,才能塑造品牌,占领市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产品导向到市场导向

报业竞争愈来愈激烈,已经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决定报社生存和发展的不再是行政资源,而是消费者,即读者和广告商。报社转变为企业,就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转变经营理念,从产品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也就是从“为制作而制作”转向“为市场而制作”,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为交换而生产”,报社也不例外。

报社从产品导向转为市场导向,就要加强市场调研,由“关门办报”到“开门办报”,从组织结构到人力资源,从产品生产到销售等进行全方位变革,即围绕消费者需求重新整合内容与渠道资源。报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必须以预定的目标读者和市场定位为基础而展开,根据自身情况与竞争环境,制定一套合适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

我国报社经营理念滞后,许多报纸定位不明,低层次同质化竞争,由此带来报纸版面相似,谓之“千报一面”,报道内容大同小异,“大而全”或“小而全”,甚至连刊登的广告都差不多,可见,报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未能满足读者和广告商的需求。

在营销策略上,目前报纸定价偏低,广告竞争无序,发行大战频发,许多报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把报纸降价和赠送礼品当作促销手段。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是报社以产品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即“为制作而制作”。报纸频繁改版却更加趋同,只盯住报业同行,不太注重消费者的感受,这样报社与报社之间,尤其是定位接近的报纸之间,虽有竞争但竞争方式雷同,即“厚报+低价”,在办报内容和发行策略上彼此模仿,致使报纸内容重复、发行成本居高不下等。行业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又缺乏退出机制,就形成了事实上的行政垄断,报社对消费者需求无法真正重视起来。

随着报社转制为企业,传统产品导向的内向型组织结构已不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报社必须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报社从垂直型行政管理结构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扁平化学习型组织。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报社普遍采用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金字塔式结构,权力集中在最上层,新闻采编业务是组织结构的中心,忽视经营管理;即使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下,报社的组织结构设计还是产品主导模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过于强调报纸编辑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分离。比如许多改制上市的报业机构,只将广告、发行等经营业务打包上市,而核心的编辑业务仍游离于上市公司之外,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负面影响。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报社的事业性质与企业性质认识不清,许多报社将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分割为相互隔绝的两大部门,因为采编部门无需考虑市场的反应或需求,实际上就形成了报社以采编业务为主、经营业务为辅的局面。报业市场化改革的不彻底,甚至造成采编部门、经营部门两张皮,互不买账,内耗严重,“各拉各的车,各吹各的调”。

市场导向要求报社的编辑、发行、广告都要围绕市场需求,不能单打独斗,或者过于突出采编、发行或广告某一方面的重要性。以组织设计而言,必须处理好采编、发行与广告业务的关系。从理论上讲,报纸的编辑权与经营权相对独立、相互制约是必要的,但在报业经营过程中,它们作为报社两大基本的业务,应是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是不能分割也无法分割的。报社只有采编、发行与广告“三轮驱动”, 既分工又合作,协同作战,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适应报业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需要。南方都市报2003年末进行了管理体制的大胆改革,贯彻三轮驱动模式,取得了成功,该报主编庄慎之认为,改革最重要的变化是提升了经营部门即发行和广告部门在整个报社中的地位,也就是要“真正实行采编、发行、广告三线并重模式,把发行、广告部门的地位提升到跟采编同样的水平上来……”

报社“事转企”,还要求改变传统行政机关式的人事管理方式,建立市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报社内部营造一种健全的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下,同一报社的记者、编辑,或干部身份,或合同工身份,同工却不同酬,如何能够调动积极性?报社转制后实行全员聘任制、合同制,这种不公平的“身份管理”有望彻底消失。报社要激发活力,必须对人事制度和激励制度进行改革,包括竞争上岗、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等。

无机化学品报告范文6

《北洋画报》创刊于1926年7月7日,停办于1937年7月6日,历时十一载,是民国时期天津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图文媒体。据该报周年纪念号《一周年纪念》称:“在外国人称为华北North China 的范围里,除了北京晨报有画报以外,竟没有第二家。天津社会上爱读画报的,都买上海的画报,所以在北洋没有出世之前,天津的报摊上充满了上海的各种画报,这也可见画报在天津是怎样的需要。自北洋一出,真有‘风行一时’的盛况。”画报的好处在于人人能看,人人喜欢看,因此它的受众面极广,既包括天津的有闲阶层,也包括普通市民。因其影响力大、受众广,所以《北洋画报》对天津的叙述、建构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广告里的现代天津

《北洋画报》每期都有广告,有时几乎占满一整幅版面,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1.高端科技产品。美国柯达公司在中国设有两个分行,一个在香港,另外一个就在天津。天津分行的设立,保证了柯达公司能及时在天津推销他们的最新产品,如1937年推出的柯达镜头,其广告有云:“柯达620、616镜箱装F.6.3正光镜,或小双镜头,精美可靠,风行全球。”美国冰箱也直接面对天津市民发售,如美国SERVEL牌高等电气冰箱的广告:“美国驰名‘舍凡’SERVEL冷藏机器厂出品之电气冰箱,每年销数,奚止万千,式样富丽,容积宽大,内外各部,均系精心构造,合乎标准条件……”又如奇异牌收音机广告:“美国奇异牌收音机,一九三七年最新式样,全用金属真空管,售价最低,成绩最佳。”除了冰箱、收音机、照相机,美国汽车也是天津有钱人追捧的对象,有关汽车的广告也有很多。诸如此类美国高科技产品的广告在《北洋画报》中占比重较大,这证明美国所代表的现代物质文明在天津有一定受众。

另外,1937年《北洋画报》刊登过法租界海大道广发源单人住房招租的广告:“为便利社会无眷人士起见,特设有单人住房招租。内备电灯、电话、气炉、冷热自来水浴室、家具、书报、佣人,每月租价由十四元至廿四元不等,详情祈询经租处便知。”这说明电灯、电话、自来水所代表的西方物质文明已经在天津城市较为普及。

2.美容美发类。《北洋画报》还刊登了很多有关女士消费的广告,诸如美容、美发、服饰等。美容广告,如天津宝耳大药房的整容广告:“技师曾毕业于旧金山万国美容学院,施用‘爱丽莎比司阿尔顿’氏发明之手术,能用最新方法,使人皮肤润泽,皱纹消减,显然长春不老。雀斑赘瘤种种瑕疵,可用人工除去。并用紫光及冰,施行面部按摩。手术精良,毫无痛苦。”化妆品广告,如卡沙娜点唇膏、美容膏:“施以色润之修饰,然所以色润者,应用健美天然之秀色,而非一种涂染之俗气。卡沙娜美容膏点唇膏能以清新娇嫩之色调,增加面肤之秀丽,且其施用之后,足与平人皮肤相匀和,寒暑天气,水湿,接吻,均不退色。”美发类广告,如孔雀理发社:“新式气烫五元,电机烫发一元五角。”大光明理发店:“弊店为酬谢主顾起见,不惜巨金首先购到新发明无线电烫发机,希各界仕媛驾临一试是幸。”服饰类,如上海新式女大衣广告:“新到大批欧美花毛呢,并备剔庄春季衣料多种。”上海在天津市民眼里代表的是摩登,因此上海成为时尚风向标,上海的衣物鞋帽在天津很容易受到追捧。

这些新式、时尚的服饰、发型类广告,改变了天津女性对于自身的认识,也改变了女子的社会地位。

3.医疗类。《北洋画报》有关私人医院的广告繁多,这些私人医院均系专科医院,如妇产医院的广告:“子孚产科妇人科医院,专治产科病、妇女月经病、白带不妊等症,施行开腹难产等大小手术。女医生接生,入院随时。”虽然当时天津妇女进妇产医院生育的很少,但广告的效应必然会改变妇女传统的生产方式。又如眼科医院:“德潜眼科医院专治一切眼病,斜眼、疤瘌眼、内障眼皆能用手术治疗。”另外还有儿科、牙科、精神治疗、性病医院等等。此类专科医院不同于传统的中医,它们的存在影响并改变了天津市民传统的看病方式、求医观念。

4.娱乐场所类。在市民新式娱乐空间的建构方面,《北洋画报》中的广告也有所贡献。1928年中原公司六楼花园开幕:“华北最高尚最清快之娱乐场中原公司六楼花园开幕,业于阴历四月十五日起。日场十二点至六点半,京班大戏,入场券四角(小童券二角),妙舞台(特色包箱)另加。夜场七点至二点……本公司五六楼系游艺场性质,凭券入场,诸君见谅。”又如圣安娜舞厅的广告:“华贵堂皇,娱乐之宫,汽车接送,每次一元。爵士乐队,流行歌曲,舞伴如云,异国情调。海京洋行独家经理,上海北京路一五六号,天津英租界二号路。”除了歌舞娱乐场所,天津还有很多电影院。在《北洋画报》刊登广告的电影院有平安影院、光明影院等,如光明影院广告:“今天日夜三场《莫斯科情网》,火线上轰炸惨烈,情网里陷阱纵横。狼烽鹃声,空洒相思泪;剑光血影,欲断倩女魂!”歌舞厅、电影院等娱乐场所的创建为天津市民提供了新的娱乐空间,引领了新的消费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生活范式。

《北洋画报》中有关物质、精神文化消费的广告无声无息地影响、引领着天津市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使之渐渐地脱离传统的生活范式,逐渐与现代化都市接轨。即便是没有经济实力消费冰箱、照相机等高端的现代文明,无法追求上海式的摩登,无法享受新式的歌舞娱乐的下层百姓,其传统观念、认知也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这就是《北洋画报》广告叙述中的现代天津。

(二)现代与传统碰撞、并存的天津

《北洋画报》一般每期四个版面,除了广告之外,还涉及时政、文学、美术、艺术等,它们共同建构了一个中西文化碰撞之后并存的天津。

1.《北洋画报》为了适应读者需要,开辟了《戏剧专刊》与《电影专刊》。《戏剧专刊》是对传统戏曲包括京剧、昆曲等的介绍,也包括对梨园名角诸如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等的追踪,满足天津市民中传统的欣赏趣味。《电影专刊》则对西方电影,包括好莱坞的电影、电影明星的介绍,也有对国产电影及明星的追踪报道。两种艺术、两样情怀,在天津并行不悖。

2.《北洋画报》的某些作品展现了西方文明在传播过程中与传统生活方式碰撞后形成一种另类的融合。例如随笔《西物东用》云:“记得今年旧历新年里,有一次在下偶然去逛逛娘娘宫,出来时候,迎面蓦地里来了一辆大汽车,车头上贴着一张红纸,写着四个大字是‘出行大吉’。在下真想不到二十世纪的新利器,也居然被我们贵国的阔老,这样的利用!现在各大旅馆,差不多都备有洋式的马桶Lavatory,但是仍有许多人,上马桶的时候,用两只脚踏在桶口上,蹲着身子大行方便。外国东西一到中国,便能有不可思议的妙用,像大汽车,洋马桶,这类的事情,正多着呢,我们又何必少见多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