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专业导论范例6篇

无机化学专业导论

无机化学专业导论范文1

专业 加试科目1 加试科目2 081701化学工程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081702化学工艺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081703生物化工 环境微生物学 生物化学 081704应用化学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081705工业催化 无机化学 化工原理 070301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 化工原理 070302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 化工原理 070303有机化学 无机化学 化工原理 070304物理化学 无机化学 化工原理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无机化学 化工原理 083001环境科学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监测 083002环境工程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监测 080104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 金属工艺学 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程力学 金属工艺学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工程力学 金属工艺学 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 工程力学 工程材料学 080502材料学 工程力学 工程材料学 080503材料加工工程 工程力学 工程材料学 080701工程热物理 锅炉原理与设备 热能综合 080703动力机械及工程 工程力学 机械设计基础 080704流体机械及工程 工程力学 机械设计基础 080705制冷及低温工程 制冷原理与低温工程 热能综合 080706化工过程机械 工程力学 机械设计基础 081903安全技术及工程 工程力学 机械设计基础 080702热能工程 锅炉原理与设备 热能综合 082001油气井工程 渗流力学 油层物理 082002油气田开发工程 工程流体力学 油层物理 082003油气储运工程 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 天然气输送设计与管理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过程控制工程 电路分析基础 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过程控制工程 电路分析基础 081103系统工程 过程控制工程 电路分析基础 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过程控制工程 电路分析基础 081105导航、制导与控制 过程控制工程 电路分析基础 081201计算机系统结构 离散数学 数据库原理 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离散数学 数据库原理 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 离散数学 数据库原理 120201会计学 财务管理 会计学 120202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 技术经济学 120203旅游管理 旅游学概论 旅游经济学 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 财务管理 技术经济学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03050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03050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030506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085216化学工程(专业学位)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085229环境工程(专业学位)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监测 085201机械工程(专业学位) 工程力学 金属工艺学 085206动力工程(专业学位) 工程力学 机械设计基础 085204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工程力学 工程材料学 085224安全工程(专业学位) 工程力学 机械设计基础 085219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 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 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 085210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过程控制工程 电路分析基础 085207电气工程(专业学位)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电路分析基础 085211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 离散数学 数据库原理 085212软件工程(专业学位) 离散数学 数据库原理 085218矿业工程(专业学位) 理论力学 矿井通风与安全 085239项目管理(专业学位) 财务管理 技术经济学

无机化学专业导论范文2

论文摘 要: 《无机化学实验》是一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以实验操作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推行项目化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质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本文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进行了探讨。

《无机化学实验》是一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以实验操作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药品,然后介绍实验步骤,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处理实验数据,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无需动脑,只需机械地按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差,而且使学生养成了“按部就班”的习惯,失去了主动学习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机会。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高职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也使很多高职学生毕业时找不到对口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原因。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当前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进行项目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1.项目化教学特征

所谓“项目化教学”是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并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能够自觉、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展示形式,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流程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其实施流程如下:

2.1项目确定

在项目化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项目非常重要。所选项目既要包含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又要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或当地化工行业的生产实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项目情境下提高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职业能力。例如:“设计实验验证高锰酸钾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这一项目中的研究对象“高锰酸钾”,它既是实验室常用的氧化剂,在工业上又能用作消毒剂、漂白剂,还在医学上用于消毒、洗胃,与学习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才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2.2项目开发

项目确定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技能水平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最好3至5人。然后对项目进行细化,使之分解成一系列的任务,并分配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团结协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小组内部讨论、整理后做成幻灯片,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汇报。例如“设计实验验证高锰酸钾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这一项目可分解成以下四个任务:任务1.设计“验证高锰酸钾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的方案;任务2.配制标准溶液,包括高锰酸钾溶液和所需的酸碱溶液;任务3.用实验验证高锰酸钾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性;任务4.根据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2.3项目方案制定

资料准备充分后每个小组就开始制订完成任务的方案,各组派代表利用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制订的方案,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一起讨论,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方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经济性和环保性,最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讨论结果制订出实施方案。如在2.2中所提到的任务1中,大家首先就要花较多的时间讨论、选择出合适的还原剂、酸和碱,并确定出合适的高锰酸钾、酸和碱的浓度。在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引导,使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又能提高团结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4项目实施

实施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关键阶段,所以每位小组成员都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执行,积极利用无机化学实验室的实训条件开展实验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则要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多思考,独立地完成实验项目。这种项目实施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项目评价

学生完成实验项目后,应及时进行考核、评价和总结。项目考核标准可参照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项目考核和评价以设计的初步方案、实验操作、实验习惯、团队协作能力、实验原始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实验报告、项目总结等为依据。考核和评价成绩公布后,要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及时找出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在下一项目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种考核评价机制不仅可以激励学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职应岗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双证书”制。

3.项目化教学的体会

这种“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能将无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师、学生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断扎实,实验技能不断提高。我们不能否认项目化教学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也应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

3.1教师的素质须不断提高

项目的确定既要基于书本的教学内容,又要联系化工生产实际,既不能太简单,又不能太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书本知识,精于实验操作,而且要了解目前化工行业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因此,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实验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周密的准备和一定的生产实践经历,就将无法应对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和提出的诸多问题。

3.2学习资源须不断完善

在项目开发和方案制定时,教材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他们将借助于更多的书籍和网络资源。所以学院需重视图书馆建设,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并不断整合互联网资源,构建较完善的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3实验教学条件须进一步改善

良好的实验条件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为保障项目实施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实验室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实验仪器和设备,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动手的机会,提高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

总之,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质量,符合当前化工行业对化学化工类高职人才的需求,所以教师应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为企业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使无机实验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杨洁,安翔,李青.“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j].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9-32.

无机化学专业导论范文3

作者:杜艾芳 单位:江苏铜山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专业部

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功能化之阻却及其根源

所谓功能化阻却,就是指功能化在实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阻碍因素,导致功能化过程无法顺畅和正常地进行下去,继而导致功能化结果的不出现和不完全出现的情形。在实践中,不少地方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实践功能化阻却严重,主要表现及其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指导实践技能,根源在于教本与实践的严重脱节。(1)重点安排上实践性不强。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主次错位、重点倒置、内容割裂的现象,重知识、重原理而轻技能、轻实践。受此影响,理论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理论的系统性而忽视理论与具体技能的链接,注重知识原理而严重脱节于具体技能层面,没有在理论教学实践中对研究性理论和操作性理论加以区分。毕竟,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给予的理论主要不是研究性理论,而是一种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操作性理论。最终导致理论教学更抽象难以对技能培训形成浅显易懂的效果,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甚至缺失,导致理论教学功能化重点发生偏离甚至阻却的现象。(2)内容更新上滞后性明显。理论教学不同程度滞后于生产实际需要,滞后于就业创业需要。以电子专业为例,专业基础理论课为电工基础和电子线路,笔者从教十余年,这两门专业课所用教材已持续多年没有改变,以至于对于这两门教材的内容和习题几乎能够倒背如流。而电子技术的发展迅速,对技能培训的要求时刻在变,教材内容显然已经老化,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对技能培训的理论支撑和直接帮助非常有限。(3)学科教学间综合性薄弱。职业教育不同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融会欠缺,文化学科知识之间、专业知识之间、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之间的互渗互融严重不足,职业学校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在这种孤立学科教育下,其基本的职业技能素质难以得到锻炼,多层次、多方面的技术潜能难以得到启发,综合性、复合型的职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难以得到培育和提升,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指向。2、理论教学主体:教学师资薄弱无力指导实践技能,根源在于教师与实践的脱节。(1)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教师处于比较封闭的工作环境,“吃老本”现象大量存在,对企业发展、产品技术等缺乏最新的了解,呈现出理论日趋老化、教学水平递减的状态;部分教师从企业转入,技能理论教学水平不高。(2)教学模式实训性有待提高。很多学校以传统的灌输性知识传授为主,以实践为基础的生成性教学和实训性教学严重不足。这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薄弱、实训基地匮乏、实训设施严重不足的结果,也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惯性使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落后于时代、脱离于实践的现象较为严重,成为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功能化的一个突出障碍。3、理论教学环境:学校服务技能氛围不足,客观上没能最大化指导实践技能,根源在于导向与实践的脱节。(1)教学管理导向偏离。很多职业学校实践技能教学氛围建设重视不够,就理论教学抓理论教学,对于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的重视程度严重失衡,与职业学校围绕技能抓教学的重要任务相背离。(2)教学设施建设导向偏离。很多职业学校硬实力建设没有坚持技能优先原则,既没有围绕实践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相关教学设施,也没有建立稳定有效的校企合作与联合办学机制,必要技能实训基础设施严重缺乏。(3)技能考核评价机制导向偏离。很多职业学校在考核与奖励机制上,着重于一般的学校秩序管理,而忽视了职业学校所应具有的技能这一特质性考核导向,忽视了对于教师的专业技能等级水平、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关联度、学生在理论教学指导下学习专业技能的效果等职业学校教学考核上的核心要素和评价标准,忽视了教师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技能贡献度的激励机制建设,其结果必然是影响理论教学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加剧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脱节后果。

构建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功能化的六大支持机制

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基本前提在于职业教育,基本出发点在于紧扣技能,基本方向在于指导实践,基本目的在于促进就业和提升能力。构建职业教育理论教学的实践功能化机制,必须统筹理论教学的多元要素,多方考量,多措并举,努力形成内涵丰富、理论系统、支持有力的机制体系。(一)教学设置的互渗互融机制———注重课程间关联渗透对实践技能的促进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不仅表现为课程组织方式,更在实质意义上体现为一种课程价值观念,课程设置的好与不好、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上。定位上,职业教育理论教学的课程开发设置,应当符合“实践功能化”的教学方向,符合职业教育“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基本目标,能够培养学生基本的就业技能和方法能力。可以说,既不同于单纯的理论研究,也不同于短期的岗前培训,这是课程设置的基本方向所在,应当尽可能避免出现偏离目标方向的课程组织设置。体系上,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基调,积极完善职业教育理论教学课程设置体系,推动理论教学向实践技能渗透融合。坚持从一般就业、特定专业和具体岗位等不同层面出发,纵向谋划、统筹考虑理论教学课程设置体系,既要提供学生就业的一般素质能力,也要提供特定的专业理论能力,以及具体岗位技能理论知识,体现出一套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分明,一般、特殊、具体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不同专业之间、不同岗位之间以及同一专业岗位的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横向谋划理论课程设置体系,最大限度地促进课程之间的渗透、联系和融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内在链接,促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释放最大化的效能。(二)教学内容的超前更新机制———注重对实践技能的超前指导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实践中,必须摒弃因老师而开设专业、老师能看懂什么教材就用什么教材的内容陈旧、秩序混乱的教学现状。理论教学内容上,应当确立需求导向的思维,坚持“三个方向”:坚持理论教学的职业方向。按照专业决定内容的思路,从专业发展的实际以及与其相关的职业岗位实践出发,超前确定教学内容和选取教材。坚持理论教学的市场方向。按照需求决定内容的思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人才市场什么专业紧俏、什么岗位紧俏、什么技术工人紧俏,教学内容就有针对地向这些方向倾斜和覆盖,并做到紧扣当前、把握趋势、适度超前。坚持理论教学的时代方向。按照技术决定内容的思路,教学内容要紧跟科技创新实践和劳动技能发展趋势,适应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总之,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岗位需求、市场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地方性和时代性而不是一味强调系统性;教材选取上要突出需求性、科学性,坚决祛除随意性。(三)教学重点的实践延伸机制———注重对实践技能的理论对接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应当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项目教学为载体,切实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应当紧扣实践、结合实践、融入实践,做到理论教学的项目化、具体化、实践化,使得教学内容有针对、不枯燥、解决实际问题,使得学生对教学有兴趣听、听得明白、听后能用,从而体现出职业理论教学与普通中学理论教学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辅之以在实践教学中紧密结合理论,做到实践教学理论化、抽象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融互动,进一步促进和支持理论教学向实践延伸结合的努力。(四)教学方式的实训应用机制———注重对实践技能的理论运用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企业结合学校、企业为主,理论结合实践、实践为主的理念,在理论教学的具体组织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充分考虑实践因素,构建形成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可以总结为“四个强化”:强化在实训基地中开展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于技能理论的认知更加形象和具体;强化在校企合作中开展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于技能理论的理解更加直接,且学后即可运用;强化在技术开发中开展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于理论的运用在创新中更加深入;强化在技能大赛中开展理论教学,让学生在技能竞赛中补充理论知识、提升理论水平、生发出对技能理论的浓厚兴趣,并在平时教学中有机渗透技能大赛标准,使得这些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教学方法和模式,能够成为职业学校理论教学实践功能化的重要且直接的支撑机制。(五)教学师资的全面提升机制———注重对实践技能的教学顺应应全面提高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当前,应着力做到“三个注重”: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教师的理论水平。针对一些来自于专业技术岗位一线教师实践技能强而理论功底不足的实际,通过加强培训强化其理论水平,实现理论功底与实践技能的同步提升与协调发展。注重提升理论教师针对专业技能的教学能力。针对很多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技能薄弱的实际,引导广大教师既要强化技能水平提升,继而在理论教学中能够结合实践开展教学工作,更要鼓励理论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最大化推动理论教学实现其实践化功能。注重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提升培训。顺应职业技能实践日新月的发展趋势,强化专业技能教师的定期培训机制,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使得职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更新和提升,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始终能够为广大职业学生学习技能发挥现实有效的作用。(六)教学管理的技能导向机制———注重对职业技能教育的制度引导从学校领导和组织管理的角度讲,应当树立以实践职业技能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并着力完善“三大制度”:完善技能导向的硬件投入制度。健全职业教育的稳定投入机制,全力争取并用足用好各级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扶持政策和财政投入,切实加大对教学设施、实训基地、专业器械等职业学校硬实力建设投入力度,为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功能化奠定坚实基础。完善技能导向的激励制度。建立必要的奖励机制,引导广大理论教学工作者在技能锻炼中研究理论、在理论研究中开发新技术技能,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形成教学工作清晰明确的职业技能导向,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独特内涵与实践功能。完善技能导向的约束制度。建立完善的考评约束机制,健全教师理论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把教师技能水平、理论教学效果、学生实践能力等作为教师绩效的重要评价标准;健全民主监督制度,把学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设施、管理制度等建设水平,作为监督学校各级管理层的重要标准,应用于学校管理层的考核,最大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功能化的实现。

无机化学专业导论范文4

关键词:教育学;价值危机;无用论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56-03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问世。“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1]之后,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发展和创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2]不管是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还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问世为起点,教育学的独立发展史也至少在二百年以上。但其存在价值一直备受质疑。这一直困扰着教育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专业的学习者也都存在着“教育学无用论”的看法,并对教育学本身充满了不肖、嘲讽等,没有所学专业的归属意识和荣誉感。因此,教育学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对教育学学科进行积极的价值辩护也是必要的。

一、教育学价值危机的表征

“教育学无用论”背后的教育学专业价值危机,是教育学学习者对其专业价值不能满足其自身价值需求和步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认知凸显。综合审视,发现“教育学无用论”背后的教育学价值危机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表征。

(一)“他者”视域下的教育学专业价值危机

这里的“他者”主要指高校的非教育学专业的学习者和以家长为代表的社会成人。 首先,在“他者”的视域中,教育学是一门非常陌生和冷门的专业,也是很无用的专业,与经管类和工科类等时髦专业相比,教育学专业面临着未能被“他者”承认的尴尬境地。在大学里,也被别的院系学习者所歧视,正如文学大师钱钟书所言:“在大学里,理科生学生瞧不起文科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3]其次,对于家庭来说,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学习一个时髦和好就业的专业,找一个好的工作,以此来改变家庭经济现状和社会地位。这种价值欲求体现了家长对专业的功利需求。显然教育学的现实困境不能满足这种价值需要。教育学专业也就在家长的视域里失去了宠信的地位。再次,在社会世俗价值和功利欲求的影响下,人们都认为毕业后能获得巨大经济利益回报的专业是好专业,反之则不是好专业。因此,教育学专业也就被整个社会遗弃。

(二)“学习者”视域下的教育学专业价值危机

这里的“学习者”主要指高校教育学专业的学习者(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 “教育学无用论”的群体中,教育学专业学习者认为,学习教育学专业的结果是工作不好找和面临着专业不对口或得不到专业承认的尴尬境遇。而且其专业的学习并不能给他们带来预想的经济回报。面对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反差,让教育学专业的学习者们对教育学的学科价值产生了质疑。这是教育学学科专业价值危机最为典型的表征方式。另外,学习者群体中,本科生大部分是被调剂到本专业的,考取教育学的研究生,也大部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进入到教育学的学习中的。对于本科阶段的调剂者,他们是“被选择者”,因此存在着被选择学习教育学的不满情绪和反抗意志。教育学专业的学习,并不能满足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兴趣。对于以研究教育学为专业的研究者生而言,在学习生涯开始之时,才发现教育学的现状并不是当初考研时的理想状态,也不符合自己的期望,考研选择时的激情和理想,在研究生学习的现实生涯中,陷入了自我失落的困境。因此,“教育学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就是在瞧不起教育学和教育学的先生们,以及瞧不起自己的过程中度过了烦恼且卑微的学习生涯和研究生生涯”[4]。教育学学科在自己的“学习者”面前,遭遇了得不到自身认同的价值危机。

(三)教育学专业自身的价值危机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一门高深学问和高校学科群的一员,在高校里并没有显赫的地位。它不像哲学、社会学、文学等那样发展成熟,而且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史中,对其他学科(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依赖极大,这可以从“复数的教育科学”的状况一目了然。这种对其他学科的依赖,本身就展现了自身的先天发展不足,从而很容易导致“他者”和“学习者”视域下的价值危机。另外,教育学学科发展自身面临着来自现实的困境和悲哀,“悲哀一,教育学在各种有代表性的学科分类中要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要么隐藏在某一角落之中”[5]。“悲哀之二,在整个社会科学界,教育学遭到其他学科普遍的漠视”[6]。“悲哀之三,伟大的教育学家往往不是教育学专业出身”[7]。“悲哀之四,是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工作与教育学理论常态化的分离”[8]。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曾就教育学是否终结,展开了一次小争论,“教育学终结论者认为,由于‘教育学’是从‘教仆’这个词派生出来的,而它又作为关注教育过程的应用艺术,很少受到尊重,所以从词源上看,‘教育学’没有深奥的‘科学’含义”[9]。这种来自教育学自身的价值危机,源自学科本身的不成熟和不完善,说明我们的教育学学科缺乏一种自我理论自信。这种理论的不成熟、不完善和不自信,也就很容易影响教育学专业的学习者和家长以及社会对其价值的认知态度。

二、教育学专业价值危机的归因

教育学有用,这是学界的共识,也是无数教育学家和研究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当代哲学、美学大家李泽厚曾说:“教育学――研究人的全面生长和发展、形成和塑造的科学,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最主要的中心学科。”[10]即使如此,仍旧难当教育学无用论的来袭。而且持“教育学无用论”观点的主体是我们高校教育学学科专业的学习者,这就更需要进行反思,为走出“教育学无用论”的价值困境而寻找路径。

(一)“单向度的人”:教育育人功能的单一价值取向

“马尔库斯关于单向度的人(单面人)的理论,表述了深刻的技术理性批判思想”[11]。现代学校教育生活过程中,技术理性大行其道,充斥着学校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者被奴役和消解在了以考试选拔、竞争为取向的学校生活中,进而“人由此被消解在了给定的秩序中,丧失了批判和超越的维度,成为与现状认同的单面人或单向度的人”[12]。这折射出现实的教育育人功能的单一化。单面的人(单向度的人)缺乏丰富的生活情趣和多元化的兴趣爱好,更缺乏自由选择和担当的独立意识与能力。因此,当这样的学习者进入大学之时,不能按照基于个体的价值判断、爱好、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作为自己学习与研究的领域。认为能获得好的利益的学科专业才是适合自己的价值追求,当遭遇到教育学专业的就业困境与其单向度功利价值诉求相矛盾时,个体易陷入自我迷失和失落的困境中,也很容易产生错误的价值判断和不良的情绪体验,进而迁移于自己的专业学习中,认为这门学科缺乏应有的价值,难以获得预期的利益诉求。这是教育学价值危机出现的原因之一。

(二)工具理性:专业选择的工具价值取向

工具理性是由西方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是与价值理性相对应而言的,一般“意指反映在计算、测量、组织、预测等技术行为中的认识能力,其目的在于追求行动的‘效率’和功利的‘最大化’”[13]。“不是将‘人性解放’而是将‘技术控制’作为自己的目的”[14]。审视当下的学校教育生活,处处充斥着这种以工具理性为旨归的教育,高考完了选择专业,具有工具价值的专业备受社会、家长和学子的青睐。反之,那些不具有工具价值和不能带来利益最大化的专业成为冷门专业。教育学的专业显然不具有较强的工具和实用价值,尤其不能给家长和学习者带来巨大的功利利益,也不能满足其近景期望。另外,“教育对国家的意义,似乎主要是在增强国民经济水平方面,教育对企业的意义,似乎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教育对个人的意义,似乎主要是增加经济收入”[15]。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在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实现了一定的藕连。都以工具理性为价值取向,这对教育学的学习者也无疑具有潜在的影响,进而进一步加剧教育学专业的价值危机。

(三)教育意义:教育主体教育意义的失落

“教育的意义问题就是要探讨教育如何成为‘教育’的,即某种被称为教育活动的社会活动如何真正地呈现出‘教育’意义”[16]。这种呈现出来的教育意义是以“德智体美劳”的健全发展和人性的完善、卓越为目的,即是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但是现实教育却是“人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这种以育人为目的教育意义被现实教育目的逐渐地消解,以至于有“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告诉学生或试图使学生明白,‘念书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上大学、挣大钱、娶美女’”[17]。学习者认为,现实的教育就是这样,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是功利的,教育学的理论学习对现实的教育实践是无意义的。因此,也就形成了一种教育学理论之于教育实践无用的悲观论,持这种教育学理论悲观论者,很容易将这种悲观的情绪衍生到教育学的学习上。而且,教育学的学习者也经历了这种不具有教育意义的教育生长过程,也强化了他们对教育悲观论的持有。

三、教育学价值危机的超越

“教育学无用论”的价值认识,基于我们前文的分析,具有多重的表征和成因,需要进行反思。基于教育哲学的视角,笔者认为超越的路径如下。

(一)教育哲学:实现对学习者的启蒙

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且以反思世界、人类自身和社会为己任。而“教育哲学可以以任何一个具体真实的教育问题为基点,用自身所具有的反思性、批判性和规范性来将教育观念中的内在与本真唤醒,展现教育哲学所具有的启蒙意识”[18]。同时,基于教育哲学的反思性、批判性和启蒙精神,对教育无用论的知识基础和价值观念进行分析诊断,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对其产生这种教育学无用论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进行批判和评价。实现教育哲学对教育学价值的积极辩护和对教育学学习者的启蒙。从而超越教育学无用论的价值观念,致力于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超越原有的认识偏误,重新认知和建构教育学的学科价值。最终,让学习者自觉地超越自我认知困境和进入教育学意义的探索世界中。

(二)自我反思:实现对教育学认知的超越

“人对世界首先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文化,认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19]。之于教育学的学习,就是要求其学习者,先从自我的认识和反思开始,深刻地剖析和认识自我,认识和反思自我的受教育和学习过程,逐步认识和完成自我从原有的先验思维观念和认识转向永恒可靠的“理念”认识。学会反思我们日常教育及其教育生活的不足,走出现实教育的“意见”世界,学会“跳出教育看教育”,从而为教育学的学习和利用教育学的理论思维审视现实教育的不足奠定基础,进而增强对教育学学科价值的自我认同,感受其教育学的价值和魅力。另外,教育学的学习者通过教育学的逐步学习,要摆脱绝对论的观念,认为教育学的学习必须要以改变不合理的教育现实为绝对追求,这种观念实际上忽略了教育学理论自身的建构和完善。任何一门学问并不仅仅都是以变革现实实践为唯一的价值追求,它也有完善和建构自我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追求。合理地看待教育学存在的价值,从而增强教育学学习的价值归属感和自信,避免陷入无用论的泥潭。

(三)主体间性的指导学习:开启学习者的学习自觉意识

“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为上相互平等、互相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20]。关于“指导”,教育家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里有很精辟的论述,认为“指导是一个比较中性的词,表明把被引导的人的主动趋势引导到某一连续的道路,而不是无目的地分散注意力。指导表达了一种基本的功能,这一功能的一个极端变为方向性的帮助,另一个极端变为调节或支配。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慎防有时加进‘控制’意义”[21]。另外,我国学者认为:“指导学习就是教育或在教育者指向和引导下的学习。”[22]因此,“主体间性的指导学习”对教育学的教学和学习启示极大。要求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要打破原有的“教和学”的二元对立的交往模式。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构建“相互平等、互相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的教育模式。这种主体间性的教育模式是有指导的学习,当然这种指导是有意义的,不是朝着“控制”的指向一方延伸,而是朝着具有帮的一方延伸,终极旨归是让学习者能体会学习的意义,自主进入学习的意义世界,实现自主自觉的学习,即指导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不教”。最终,让教育学的学习者在教育学的世界中建构自己的教育意义世界。

参考文献:

[1][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7.

[3]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78-79.

[4][5][6][7][8]李政涛.教育科学的世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7,28,29,29,30.

[9]郑金洲.中国教育学60年:1949―2009[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7.

[10]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7.

[11][12]衣俊卿.现代性焦虑与文化批判[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167.

[13][14][16][17]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2,202,258,259.

[15]毕淑芝,王高义.当今世界教育思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73.

[18]张.学校教育价值的危机的凸显及超越――基于对“读书无用论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3,(3).

[19][20][22]郝文武.教育哲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4,41,40.

[21][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0.

无机化学专业导论范文5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材料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立体化实验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278-03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材料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思想,要求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材料是工业的基础,也是各个领域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石。材料类专业学生不但要掌握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和应用效能之间相互关系理论及其相关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创新性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而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及专业基础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学生日后从事新材料研究与开发的重要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因此,为使无机材料专业创新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有效推行,本文结合大连工业大学无机材料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的目的和特点,分析探讨了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无机材料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其实施办法。

一、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无机非金属工程材料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理论课程及其相对应的“无机材料基础实验”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是无机非金属工程材料专业中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知识面广的专业基础课程。近年来,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已经建立了课程教材、实验指导书、视频课堂、知识题库、多媒体教案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形式,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程也成为辽宁省专业精品课程。2014年大连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辽宁省专业评价中综合排名位居省内同类专业第2名,2015年获评辽宁省无机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是本专业不断探索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体现,也是大连工业大学多年来重视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成果体现。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层次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新材料品种的日益发展,传统的平面知识和简单的模拟逐渐不能适应培养创新和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的作用,教研组积极探索新的无机材料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力图结合专业发展、学科方向调整、就业形势需要和创新创业训练等不同要求,进一步提升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精髓,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并使其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具有创新性思想。因此,对无机材料专业基础实验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无机材料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紧密围绕教育部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辽宁省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部署,根据无机材料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构成和特点进行相应的实验教学改革。具体举措如下。

1.用科研实例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涉及了无机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效能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包含4个模块:(1)无机材料微观结构理论知识模块:主要内容为材料结构基本知识,例如晶体结构基础、晶体结构缺陷和固溶体等;(2)无机材料表面与界面知识模块:主要内容为固体表面与界面以及浆体的胶体化学原理等;(3)无机材料热力学模块:主要内容为熔体和相平衡、相图等;(4)无机材料高温动力学模块:主要内容为扩散、相变、固相反应和烧结等基础理论[1-5]。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科研和生产实例融入到基础理论的讲解中,特别是教师自身的科研实例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学习动力。例如,在讲授晶体结构缺陷内容时,一方面通过比喻、类比法等介绍晶体通过热振动产生的本征缺陷以及通过杂质原子掺杂、取代产生的非本征缺陷;另一方面,通过介绍具体的科研实例来形象地说明由于杂质引入而产生缺陷的机理及其对材料的影响,如教师正在进行的钛酸钡基热敏陶瓷的研究,就是由于La3+掺杂和取代部分Ba2+,使材料微观结构中产生缺陷和载流子,从而获得室温能够导电的低电阻钛酸钡陶瓷;而Mn2+的掺入又会因晶界的改变而使其达到良好的热敏电阻效应。教师对某种新材料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其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常常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噢,原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材料研究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这样可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学好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才能产生创新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研究和发明一种性能更好的新材料。在一个个科研实例的穿插讲解中,学生不但很轻松地深刻理解了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好无机材料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2.通过虚拟仿真促进实验教学。在无机材料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中,晶体结构和缺陷部分是学生感到最抽象、最难学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材料晶体结构对材料性能的重要影响,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模型、动画举例、类比法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还可通过增加对晶体结构的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在电脑上自行组装晶体结构,使其充分理解晶体密堆积原理、立方结构、六方结构和四方结构的不同以及其他有关晶体结构的理论知识。

无机材料晶体结构虚拟仿真实验不仅可以展现不可视的晶体结构或原子排列原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训练及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虚拟仿真实验已成为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重要l展方向[6]。

3.通过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在无机材料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应始终把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放在首位。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课程体系,特别是加强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建设[7]。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8,9]。近几年,教研组教师在响应国家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号召下,相继开设了一系列的专业基础综合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例如涉及到相变以及成核和析晶理论知识的“陶瓷结晶釉的综合设计实验”和涉及到缺陷和扩散知识的“掺杂钛酸钡功能陶瓷的综合设计实验”等,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还要在实验教学中增加更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科研创新性实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对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材料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实验教学中,除了通过虚拟实验仿真使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相关理论知识基础外,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一些最新功能材料的晶体结构,使学生在学到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材料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及其相关理论。例如,钙钛矿结构、钨青铜结构和尖晶石结构是目前新型功能材料研究中经常涉及的晶体结构,它们在光催化材料、电子功能陶瓷和其他新材料领域中发挥着重要角色。其中,具有较高实际应用意义的钨青铜结构材料,在制备过程中,微观结构的空穴中会由于进入不同直径的金属离子,导致材料的晶体结构、晶面指数等参数发生较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材料的光学、电学等宏观性质,而这些微观变化仅仅通过平面文字描述及简单的多媒体模拟很难做出全面系统的描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有体会,学生往往更愿意看得到和摸得到这种材料,如果能够自己组装这种材料的晶体结构就更有效果了,用“身临其境”表示这种情况可能更恰当些。因此,鼓励学生尝试用基本单元“原子”为骨架自己搭建出材料的微观结构,能够促使学生更快明白这种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相互关系理论。

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培B方面,还要力争每个实验内容都涉及到一种新材料的制备及应用,使所涉及的材料制备过程及性能测试能够充分利用到无机材料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也就是说,在新材料的制备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课堂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验和新材料制备中的体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实验过程,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努力建设立体化实验教材。立体化实验教材体系的建设是实验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保证[10]。针对无机材料专业基础实验立体化教材建设,教研组将从完善实验内容、电子课件和网络课程三个方面入手:(1)在实验内容方面,进一步完善实验内容,增加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及新材料应用之间相互关系方面的介绍,让学生对所要进行的实验有一个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框架及其在实际科研、生产中的应用背景的认识,以此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提高实验的兴趣和动力。(2)在电子课件方面,通过制作动画、拍摄视频等,制作生动形象的电子课件,使学生对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和操作步骤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掌握。(3)进行实验网络课程建设,使学生通过实验网络课程,可完成实验原理预习、操作步骤预习、实验重点与难点、思考问题、在线讨论、辅导答疑和文献资源下载等几方面内容。通过实验网络课程的开设,学生对实验的自学、预习、复习和总结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而变得轻松灵活,为真正的动手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材料在电子、信息、生物、环境等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许多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进步,都依赖于材料的改进和新材料的研发。材料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教学不再单单是为了增强和巩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实验教学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相结合,会大大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动力;而实验仿真和立体化实验教材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效果,使学生都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对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艳荣.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实践与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7,(2):128-129.

[2]李敏.《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39-41.

[3]宋晓岚.《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2):109-110.

[4]马晶,张永明,曹大力.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学习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12,(1):56,69.

[5]杨为中,周大利,尹光福,姚亚东,苟立.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2010,33(5):38-40.

[6]李亮亮,赵玉珍,李正操,林元华,潘伟,闻星火.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5-8.

[7]王志伟,张田梅.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69(5):162-163.

[8]吴凤娇,把多铎,许景辉,张宁.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42-44.

无机化学专业导论范文6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革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校化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自我校化工专业招生后,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单独授课,由于化工专业需要学习更多的化工专业课程,考虑化工类专业的特点,结合学院的实际和其它高校化工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对这两门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这两门课有机整合为一门新的专业基础课———无机及分析化学。

一、课程的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的理念是将原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调整、取舍,有机整合,建立了一个以强化应用为主导思想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新体系,力图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素质、知识、能力培养的需求,形成了一门应用性强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课程。与我校的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相比,化工专业后续的专业必修课程比较多。专业的不同,课程的设置和学时的安排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化工专业来说,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学时就要进行压缩,而两门课程又有很大的联系,内容上也有一些重复。无机及分析化学将原来分别属于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融合,组成一个新的教学体系,而不是进行简单的课时压缩。内容的整合避免了两门课程不必要的重复,有助于内容的精简,同时更具有针对性,可以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挖掘和发挥教学的潜力,同时有对应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从而建立起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加强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有机联系,建立了一个知识全面,无缝衔接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新体系。

(一)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的基本要求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把握学生应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既考虑到大一学生刚入大学校门,尚不适应中学与大学之间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转变等特点,又注意了与后续课程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等的衔接,尽力拓宽本课程覆盖的知识面,同时力求避免重复、脱节。通过每一章的思考题、习题的练习,能够使学生抓住主线,掌握重点内容,理解难点内容,触类旁通地学习,从而保证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1]。选用的教材是浙江大学第二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该教材首先介绍的是物质的聚集状态,第二章是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前两章的内容归属于无机化学的内容,第三章是定量分析基础的介绍。在第四、五、六、八这四章内容中,介绍的四大平衡和对应的滴定的内容。每一章都是首先讲授的是平衡的原理,然后是对应的滴定分析内容,也就是一个平衡对应一个滴定的内容。这样避免了无机化学上介绍了平衡的内容,在分析化学上还需要介绍一些平衡的内容,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使条理更加清晰,内容上更为简练和完整[2]。

(二)适当引入学科前沿,拓展学生专业知识

在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课程的经典内容与最新进展的关系。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起点,加大信息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随时跟踪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使最新的知识前沿能够融入基础教学中,教学内容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专业特色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能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把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讲授,并通过采用多种灵活方式丰富教学手段,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于一体[3]。实践教学中,在开设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内容,经过多层次实验平台的锻炼,使学生能动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化工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到一些公司、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交流。参观了公司的生产流程、实验室,详细了解了产品种类、性能质量、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在参观过程中学习了知识,发现理论学习和实践的不同之处,理论和实践相互支撑,在以后的理论学习中也更有针对性。

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的转变,多种教学手段的合理利用,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以“讲”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

在课堂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大胆探索教学方法改革,教师的教学观从以“讲”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及本科压缩教学模式,积极采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总结式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积极思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自觉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另外,增加习题课、讨论课或留大作业等,将理论教学延伸,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总结式是非常重要但却容易被忽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对课程内容要做到:节节总结,章章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更新教学理念,既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教与学两过程动态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们主要采用:板书、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粉笔+黑板”)的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在第一章至第六章的教学中,主要是以板书为主,尤其在化学反应一般原理这一章中,公式的推导,计算题比较多一些,所以主要以板书为主。这样学生也比较容易跟上老师的速度,而且在推导或计算的过程学生也在进行思考和运算,思路比较清晰。如果在这些章节采用多媒体的话,速度很快,而且学生缺少必要的运算过程,印象也不深刻。在第七章物质结构基础这一章中,内容比较抽象,微观世界的东西似乎不太容易理解。如原子轨道、能级等这些内容,单纯语言不是很好描述,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特点,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将晦涩难懂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来。如在讲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和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这一部分,学生完全处于一头雾水的状态,通过借助flash将作图的过程展现出来,并将得到的图片进行展示。学生在看flash的过程,感觉很有趣,也就很容易的记住图形的特点和两个图形的不同点,对于后面的原子轨道的叠加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进行选择,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发挥板书和多媒体各自的优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4]。

(三)注重师生交流与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学不是上课教师在唱独角戏,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收获。随时观察学生在课题上的表现,随时调整讲课的速度和方法,将学生在课题中出现问题都尽快消化。教师力求在讲课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5]。构筑师生交流与互动。课下利用邮件、短信、电话、QQ群等方式将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时地解决。

(四)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科研能力为目的,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我校重视创新创业训练,在人才培养上,面向全体,基于专业,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学生根据课程的研究前沿,可以选择某一课题进行研究,从选题到实验的进行,都是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教师在总体上进行统筹把握[6]。

三、结束语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校化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无机及分析化学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重新整合而成,精简了学时,优化了内容,整合后的课程内容能够更好地和化工专业的其它课程衔接。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注重了多种方法的教学。

作者:郑兴芳 单位:临沂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红娟,帅琪.适合大一新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16):199.

[2]陈素清,梁华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思考及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3):43-49.

[3]钟国清.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11-13.

[4]毛昌杰“.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工作探讨[J].广州化工,2013,41(2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