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范例6篇

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

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1

关键词 农机培训;现状;问题;目标;对策;安徽怀远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43-03

怀远县地处皖北,淮河中游,县域总面积2 211.57 km2,常年小麦种植面积9.3万hm2,糯稻种植面积5.3万hm2,是农业种植大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68万kW,拥有各类拖拉机18.2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 300台,联合收割机6 250台,农机从业人员18.8万人,是全省农机第一大县,也是全国有名的“机窝”。

1 怀远县农机培训情况

怀远县有农机化学校1所,事业单位实行自收自支,2015年撤并时在职人员9人,退休人员11人。怀远县农机化学校前身是农机训练班,1971年起各公社选派身体条件好、接受能力强的人员作为学员,记工分给补助,集中在县城培训,师资力量从全县技术人员优选,每年1期培训100余人,培训后成为公社拖拉机站和生产队骨干农机手,是精心播下的种子;1975年起农机训练班配备固定教职人员;1985年正名为农机化技术学校[1],培训收费低,每年春、秋2季农忙前,配合农机检审到各区站集中培训,每次培训区(镇)政府礼堂人满为患,起到科普宣传作用;1996年通过省“四有”学校认定;1999年与农机监理合署办公,教职人员参与路检路查;2005年申请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1个机构2块牌子;2009年农机校教职人员归位,与监理分立,独立核算,年培训农机驾驶员1 200人左右。由于负担较重,财务状况逐渐变坏,2014年底累计亏损60余万元,县农机化学校被撤销后全部人员并入县农机推广中心。

2 农机培训的重要作用

农机驾驶操作与使用维修人员是农机发展中起决定因素的重要部分,农机培训工作直接影响农机操作及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对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有显著影响。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农机化事业的重要内容,与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息息相关,在促农增收致富方面作用显著。怀远县农机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机管理、操作与维修人员,通过农机教育培训的精心培育和广泛宣传普及,在农机发展的关键时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78年怀远县有了第1台手扶拖拉机,与土地承包到户机制相适应,一家一户的小型农机得到迅猛发展,机械的运用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及驾驶拖拉机从事运输,致富效应推动着农机快速发展[1-4]。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农机培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农机化学校一直是乡镇农机培训工作的主要场所,包括农用机械驾驶员的培训及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时承担乡镇的基础农机安全教育工作,在基层农机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至今农机化学校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利于乡镇农机化的进一步发展。一是主管部门为提高入户办证率,重监理轻培训,重经济收入轻学校发展,成为农机培训发展的不利因素。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推向社会化办学,省、市、县三级农机管理机构只是审批和监管,10余年没有投入。相反农机监理有省监理总站投入检测设备、电子考试系统、规范化办证设施,农机推广有省推广站实施项目投入,农机培训虽申报承担民生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但项目资金不能用于固定资产、设备采购、人员工资,不准挪用,不得结余。二是从县(市)到省农机校均缺乏上级业务管理及指导部门,缺少上级业务管理部门对下级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与支持。主管部门不重视,基层政府也不重视。怀远县小型农机众多,入户率仅约2成,持证率更低,查处无牌无证拖拉机曾遭到乡村干部的抵制。农机手不重视,本身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常违章驾驶,人货混载,无视农机操作安全,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安全隐患。三是社会资金的不亲睐。社会化办学要有竞争,投入要讲经济利益。农机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水平,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社会效益要大于经济效益,一般微利或无利,因此往往得不到社会资金的青睐。

3.2 体制不顺

县农机化学校属事业单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实行自收自支;有成人教育特性,培训教员却不享受教师待遇;培训收费属涉农,取消和减免使培训收费标准降低。1999―2014年10余年间培训费标准未变,不断寻求扩大生源,开源节流也赶不上人员经费的上涨,全年的收入扣除财政10%截留甚至低于在职和退休人员年工资总额。为维持下去而不断寻找生源,重收入而对培训质量重视不够,体制不顺严重制约了农机化培训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3.3 设施和设备落后

农机化学校大部分教学设备老化落后,缺乏新型电教化教学设备,农机校现有教练机是手扶拖拉机和小型四轮拖拉机,仅有的1台上海50大中型拖拉机于2000年报废,设施落后已跟不上现代农业机械发展的需要。

3.4 软件实力不足

农机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2005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大型机具快速发展,小型机具知识落伍,教师的培训知识落后,缺乏及时更新新知识、新技术的渠道。培训教材老旧落后,知识与实际不相适应,对于大量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无法开展。1999―2008年农机校与农机监理站合署办公,教职工参与监理路检路查,造成教师身份和角色混乱,无心从事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严重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正常发展。

3.5 生源素质较低

农村中学的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素质较低,素质水平较高的学生都转到县城重点学校,剩下留守的学生难教难管。农机培训学校的生源比农村中学还要差,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在家乡愿从事农机的生源质量素质普遍偏低,农机的操作与使用方法教学尚且容易,但涉及到农机结构原理则教学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掌握。许多农机手轻视培训,自以为会操作,不愿花时间学习,嫌耽误工作影响收入;有的农机手为了拿到驾驶证,宁愿找熟人托关系,或花钱请黄牛,也不愿学、不愿考。

3.6 农机培训不够规范

农业部的《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中,对课程设置和顺序及培训时间做了要求,理论教学和实习必须达到规定学时。县农机校教室场地的机具、器材、教学光盘基本备齐,然而来参加培训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学员仗着会使用操作,实践经验丰富,轻视培训,考试时各有神通,使培训规范不能严格执行。

3.7 政策影响

2004年《道交法》的出台,要求农机驾驶员培训逐步社会化,农机化学校培训教育工作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随着2005年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大中型农业机械增长迅速。机具购置有补贴,技术培训没有配套的补贴,让购机者不愿意自费参加技术培训,更不愿意办理驾驶执照。缺少正常培训的机手因操作使用、保养维护不当,造成不必要的故障损失,也让商家“三包”服务疲于应付。2015年《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驾驶培训形成严重的冲击,拖拉机驾驶培训会有什么样的结局拭目以待。

4 新阶段农机培训的目标

2015年以县农机推广中心注册成立农机技术培训有限公司,业务范围不单是农机驾驶操作培训,还包括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农机技术人员培训。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大量农机新技术新机具需要推广应用,并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农民希望通过掌握先进农机技术而致富的愿望日益强烈,作为农机技术培训部门,为广大农民提供农机技术培训与指导是不可推卸的职责。应将先进实用的农机新技术及安全驾驶操作知识通过定期培训与不定期指导传授给广大农民,使有强烈求知欲的农民能够及时获取所需要的农机技术,并推动全村的农机技术普及与进步,从而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5-9]。

5 发展对策

5.1 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工作自信心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拖拉机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有关农机科技培训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加上中央、省、市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都为农机科技培训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根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总则第五条的规定,农机法定教育工作沉重地落在广大农机教育工作者肩上。因此,农机培训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增强做好农机科技培训的自信心,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着力推动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开展。

5.2 加大农机培训宣传力度,争取资金、政策和舆论支持

加大农机培训宣传,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电台等多种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出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科技培训的良好氛围。结合重要农时,深入乡村、田间地头,通过印发形式多样的宣传资料广泛宣传;通过举办专题技术培训、趣味竞赛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向广大农民宣传农机科技培训的显著成效,增强农机培训的社会效应;加强宣传栏的设置,通过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吸引民众了解农机培训,并乐于接受农机培训,从而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同时,各级领导应加强对农机培训工作的重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全面落实各项农机培训工作。并多方面争取财政经费,保证农机科技培训的资金到位。保证农机培训所需的设备、机械等硬件设备到位的同时也要为农机培训吸纳更多优质师资力量,从而提高农机培训效果,获得社会的认可,为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夯实基础。

5.3 端正学风,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5.3.1 提高师资水平,建设综合师资队伍。2015年成立的农机技术培训公司,严格要求教师持证上岗,定期为教职工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实行定期轮岗制,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教职工的责任心与职业感,努力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过硬、职业精神强的教职工人员。在集体组织学习的基础上,鼓励教职工自主学习,主动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增强实践能力,保证教学效果。

5.3.2 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新机具不断出现,传统的教学系统已经无法适应农机化的飞速发展,因此农机培训学校应从培训需求出发,组织编写针对性、实用性更强的教材与培训材料,同时注重对培训对象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教学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感知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3.3 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农机技术培训的生源范围广、成分复杂、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所以在培训内容的设置方面,应侧重于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保证培训效果。2016年迁入新的办公教学场地,又自筹资金投入增添数台教学电脑,尽可能满足不同学员需求,引导学员主动积极学习,自3月启用农机驾驶员无纸化标准考试以来,经培训的学员通过率在90%以上。

5.4 创新农机培训方式

5.4.1 加强协作,多元化发展。农机化学校有其专业理论与技术方面的优势,对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有着较高的鉴别能力,同时又与广大农机用户联系密切。农机化技术学校应从广大农机户的利益出发,向农民推荐先进实用的农机产品,同时作为农机企业的销售平台与中介服务大众。实现农机技术学校、农机企业及农民的“三赢”。农机化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与农业职业学校等其他培训机构的联合,拓宽培训范围,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提高办学水平与规模。

农机培训工作的实质是为农业生产培养农机专业化人才,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因此我国的农机培训工作应适应我国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拓宽农机培训范围,将部分转业、转岗、创业的农民纳入培训范围。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包括集中学习培训和分乡镇培训,还可以采用现场会、机具演示会、知识竞赛、技术比武等方式的培训,应充分考虑农民自身的实际,开办农民夜校。充分考虑时代因素及农机手的思想意愿,灵活掌握培训时长,解决机手不愿意参加农机培训的问题。结合农机推广项目及新技术、新机具进行配套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让农民一看就懂,使农民农机技术培训符合农民所需,并与当前市场需求相结合。

5.4.2 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农村老龄化、妇女化和低素质化等“三化”现象和老人、妇女和儿童等“三留守”问题突出,涉及到今后土地谁来种、怎么种等问题,关键是农机操作人员应重点抓好一批农机技术能手的培训,成为生产中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传帮带成为新技术实施者、致富带头人、生产主力军。

依托载体,鼓励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加强农机培训。并对其实行农机技术扶持,同时吸引一部分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不断扩大农机队伍,发展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具有文化基础并热爱农机事业的中青年农机手到农机专业院校进行学习,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技能高超的农机技术骨干人才。

5.4.3 构建农机远程信息服务系统。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机产业的今天,结合物联网技术,开发农机远程服务管理系统,加强农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农机资源的有效配置[2]。农机手可以通过远程农机知识培训平台学习常见农机具的结构原理、各部件的功能、维修维护、保养存放等相关知识。农机户也可以将农机相关疑惑到在线交流服务平台,与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实现远程培训。通过怀远农机化网(官网)农机培训信息和自编培训资料,在培训中介绍网站登录,让学员有选择地、便捷地学习。

6 参考文献

[1] 张振国,郭俊先,张学军,等.对开展新疆农机化教育培训的一点体会:以自治区农机推广系统人员高级培训班为例[J].新疆农机化,2014(1):62-64.

[2] 于俊兰,杨爱香,王丽娜.顺应时展新要求,加快农机技能人才培训步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4):10-11.

[3] 张伟,余晓伟,袁超,等.移动视频在农机人员教育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4(9):127-131.

[4] 范学民,李庆东,王利民.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基础:我国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机化,2009(3):3-7.

[5] 马龙武,陈海涛.农机推广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5):85-86.

[6] 郑小钢.新形势下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苏农机化,2011(1):52-54.

[7] 陈黔,毛慧芳,李鉴方.农机队伍培训与建设: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J].中国农机化,2012(1):198-200.

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2

关键词:农业种植 各因素 结构 影响

农业种植中,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各因素对植物的生长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如何在学结中国传统农业精髓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科学的技术以及欧美发达管理思想的替代农业,是每一个农业种植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不合理运用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现阶段下,由于土壤使用不当,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品,导致了现代农业种植出现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而土壤板结导致植物营养不良;肥料的不恰当使用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使生物多样化锐减。这一切都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而因此使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以及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二、现代农业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及相关思路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人们为了改造自然,甚至发展到与自然相对抗的地步。自然界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遭劫、环境进一步恶化,而用来进行现代农业的土壤、农业资源等也被进一步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就需要选择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努力发展中国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选择无污染的生产环境,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肥料污染自然条件。农业种植不单单是施放有毒肥料才能使农作物生长迅速。中国的农业要实施全过程监控,使食品能够洁净生产,让百姓吃得放心。农业种植要在满足所需的生产条件下,充分发挥植物营养的因素,让农作物栽培能够在恢复土地生产力的状态下健康成长。农作物的栽培要能在抗御天气灾害,施放无毒有机肥的基础上,实现优质生产,使农作物好吃不减产。中国农业种植中,要倡导人类、自然的和谐共处,要能在注重土壤保健和植物保健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技术,施用有机肥,才能确保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种植物的产量。

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不同。农业种植者要能在依靠自然的恢复力量提高土壤的系统生产力,充分利用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的使用技术充分调动土壤植物本身的潜能,并根据栽培的有效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弥补土壤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植物产量和优质性。在农业种植中,现代科学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解决了高产问题。

三、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的有效利用要适应中国有机农业的新技术

现阶段的中国农业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来,虽说产量上去了,但是土壤却搞坏了。植物的营养需求对化肥和植物营养产生了重要依赖,不施化肥庄稼无法长好,而病虫草害没有农药也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种植的投资越来越大,但是种植的产量却没有得到正增长。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差,土壤的板结程度也越来越厉害。因此,农业种植要充分发挥各因素在种植结构中的作用,采用有益的新技术。

1. 采用土壤保健技术

现代农业要充分利用植物系统的生产潜力,投入有益的新技术物质提高土壤生产力,这就需要土壤保健技术。土壤保健技术可以不断优化土壤生物性质,使农业物生长需要的土壤调节机能进一步增大,对土壤高产创造优质土壤环境。

土壤结构保健技术的核心是培育土壤有机无机胶体复合体,使板结的土壤形成水稳性土壤团粒结构。首先要尽量增加土壤的无机胶体,然后增加土壤的有机胶体,另外还需要施入连接有机、无机胶体形成复合体的搭桥物质。搭桥物质可首选含有两价阳离子的土壤调理剂。为了使以上各种物质得到接触、混合产生相互反应,最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还要适当耕翻土壤。

土壤的功能保健技术还需要改善土壤技能的动植物和各种有益的微生物,要想使土壤恢复最佳化,要能采用有益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最后,还需要提高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抗逆能力、调节代谢能力等。

2. 农业植物中也需要采用植物保健技术

在农业种植中,农业种植者要能有效采用植物保健技术。在农作物的种植中,要能使用植物营养开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使农作物能够获取植物次生代谢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可以抵御各种灾害,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在给农作物施放植物所必要的营养元素以及农作物参加的植物生物化学的加氢、脱氢、供电子、受电子功能等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中,要能确保释放的农作物植物营养元素能够确保植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农作物只有拥有足够的植物免疫物质,才能防控病虫草害,产生丰富的产量、品质、风味物质,实现免除大部分化肥农药的高效、环保的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生长环境。

植物保健技术要能使植物能够开启次生代谢途径。除了大自然的途径之外,还可以采用传统的农艺技术措施,如生育期内的中耕、多次收割、育苗移栽、等技术措施的应用等。要想促使农作物的新陈代谢,必须供给农作物必要的营养元素。植物的营养的施放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可以利用微生物豆科和非豆科固氮技术为作物供应有效氮。另外,除去有机化肥,还可以采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为作物供应磷肥和部分钾肥以及各种中微量营养元素,来减少氮氧化合物对土壤、植物栽培等严重问题以及各种生态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不但可以使土壤板结还原成土壤团粒结构,还可以满足农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四、依靠科技,提高栽培农作物的单产量,奠定种植业的调整的物质基础

1.采用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进单产水平

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调整种植结构,从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等方面调整种植结构。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从不同途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最大限度挖掘现有粮食作物的品种遗传潜力。要加强标准化生产,从整地、种植、植物营养、栽培形成配套,让农民看得见,学得来,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保证产品质量。同时,粮食标准化的实施需要专家到田间地头搞好技术培训。

2.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要做好节水改造项目、灌区续建项目等处的建设,建成高产稳定农田。以农田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作物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同时,要能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础上,通过有机肥料,植物营养因素的施放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种植物抵御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总之,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结构中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下,需要施放不同的肥料和植物营养素。只有栽培得当,才能保证高效高产的种植。

【参考文献】

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3

[关键词] 农业 机械自动化 应用 途径 研究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226-01

1 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机械自动化在我国的起步晚,发展尚不成熟,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应用技术有待提高、基础设施未达标。现阶段,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开始在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种植的过程当中使用机械设备进行自动化的生产,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技术还无法完全支持农业的自动化生产,种植和管理的规律和经验非常的欠缺,从整体上来看,精准农业、集约化农业的实现尚需一段时间;另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的过程当中,农业机械自动化所需要的机械设备等硬件设施缺乏,部分地区虽然具有农业机械自动化生产所需要的硬件设备,但是,这些设备不完善、不达标,无法满足农业机械自动化生产的要求,从而影响到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农业生产当中的应用和推广,影响到精准农业、节约型农业、高效型农业的建设,无法实现农业生生产的集约化。

1.2 机械设备的价格和结构缺乏合理性

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设备为了确保操作性和作业性,机械设备的结构非常的复杂,但是,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低下,面对复杂的农业机械设备,无从下手,这不仅会影响到农业生产操作的便捷化,还会影响到这些机械设备维修的难度和费用,因此,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在推广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大的阻力;另一方面,当前,由于农业机械自动设备的市场刚刚起步、机械设备制作成本高等,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价格昂贵,对于经济水平落后的农民,价格问题成为制约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的重要因素。我国现今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结构复杂、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价格昂贵,这些不合理的因素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的应用和推广,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的途径

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的应用,需要我们采取措施解决现阶段农业机械自动化推广和应用过程当中所面临的问题,使得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能够广泛的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当中,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1 创新技术

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便捷性的增强以及广泛应用需要对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创新,这样能够为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如果没有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支持,那么,农业生产的机械自动化也就无从说起。第一,我们应该加强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的重视,加强对农业机械自动化核心技术的研究;第二,强化农业机械自动化研发技术与实际生产活动的结合,确保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和技术既符合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素质水平,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不断的研发出智能化的农业生产机械自动化设备;第三,保护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知识产权;第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把市场作为导向,发挥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为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发提供重要的平台和基地。通过这些措施,使得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能够大量的研发出来,并高效的应用到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促进我国农业的规模化和精准化生产,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2.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推进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基础设施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基础设施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抓住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机遇,开展大型的工程和大的项目,对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同时对“土地使用、农田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业开发”等等进行规划和设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完善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的基础设施,改善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条件。另外,为了确保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能够大范围的推广使用,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农机维修站,聘用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并定期对这些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这样一方面能够为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广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能够为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维修提供保障,确保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应用。

2.3 提高农民素质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和技术也不断的更新,面对先进的和功能强大的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需要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水平,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为了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广泛使用,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素质,强化农村地区人才队伍的建O,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增强农民操作技术的娴熟程度,例如,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今的教育资源,定期开展教育活动,将农业机械自动化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领军人物深入基层进行专业化的讲解和指导,实现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培养人才,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实现。

3 小结

伴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农业机械自动化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的重视,清楚和了解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更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操作人员素质的增强,从而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广和使用,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于兴龙 任波;浅谈推进县域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的途径[J]更多还原;《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年07期

[2]赵红 烟承梅 严纪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展望[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0期

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4

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机械正呈精准化、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在农业机械运用新科学、新技术,能有效提高农业机械水平,达到精细农业的目的。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从业经验,分析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1 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

首先,计算机辅助技术、仿真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的运用得到快速推广应用。(1)CAM方面正加快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我国机床、汽车、船舶、发电机制造等行业已经广泛运用数控机床,运用编写程序的计算机控制机床或机器手完成生产。在农机制造行业的大型企业中已运用其技术,在动力机械方面运用比较好且进程在加速,中小企业也在积极跟进。(2)CAPP、CAE从技术引进转化为掌握、运用,产生相应的技术效应。该技术从20世纪末引入我国,已经运用到农业机械的科研、设计和生产中,许多大学的机械制造、计算机控制、农机等专业有相关的课程教学和技术研究,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使我国的相应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成为可能。企业也认识到这几方面技术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在优化设计、虚拟样机仿真、模块化设计、CAE技术网络化与协同化的等方面有超前的优越性,设计生产可一次性成功。

其次,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自动控制技术的优点在于: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可靠度;提高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正是因为自动控制技术的上述优点,人们才将农业机械与自动控制两个根本不同的专业结合到一块。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上成功应用的典范为日本研发的自动控制半喂人联合收割机,其配备的显示装置,可以显示机械的负荷信息、动力装置的转速信息以及机械运行的时间信息;配备的车速自动控制装置,该装置可以根据发动机的转速感应收割机的收割状态以及行进速度,当喂入量过大时,可以通过相应的变速机构自动减慢车速,反之加快车速;配备的作物喂入深度全自动调节机构,当收获的作物茎秆太短无法夹持脱粒时,作物喂入深度全自动调节机构会自动松开夹持机构,使茎秆全部进入脱粒室,该装置自动控制作物穗部在脱粒室的长度,减少脱粒损失和减轻脱粒负荷。此外还配有机体调平装置、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发动机熄火保护装置、自动报警及显示装置等。

第三,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精准农业作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成功应用典范,其将土壤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地理学与自动化技术、通讯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对土壤和农作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全程监控,实时分析农作物环境状况、水肥、病虫害、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针对不同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并在地理信息集成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支持下进行田间作业。据报道,国外已经成功研发出涉及精确养殖、水分管理、杂草清除、作物病虫害防治、播种施肥等有关领域的精准农业装备,其目标在于以最优化的变量投入、最少的资源消耗,降低农业环境污染,提高农业产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最近十年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将最新高尖端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上,使农业机械向采摘机械智能化、放牧智能化、挖土智能化、施药智能化、灌溉智能化、收获智能化以及耕作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美国最新研制的激光拖拉机就实现了农业机械耕作智能化,该系统可以利用其内部配置的导航装置,测定拖拉机所处的位置和运行方向,并能够将相关数据送人计算机中心的数据库,该数据库是不断更新的,通过数据库查找该处土地的排水沟位置、化学成分、土地的湿度等信息,计算机分析上述信息后,会计算出该土地最佳的种植方案以及所需种子、农药、化肥的数量。

2 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

首先,强化农机产品的高新技术推广。随着机电智能化、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运用,提升了农业设备科技含量,农业机械作业性能大幅度提高,提升了生产水平与效率。

其次,强化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为适应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需实现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例如,可再利用农业生产的废弃物,普及无害化的处理设备,再利用作物秸秆。无害化处理生产废水、牲畜粪便,保护周围环境。利用低毒、高效农药,利用有机肥保护生态,注重农业资源利用率。发展作业、化肥深施、精量播种、节能型动力、节水灌溉等机械。

第三,强化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监督。提升农业三化水平,立足规范设计,确保产品质量,重视产品整体造型、外观质量,完成整机装配后,出厂之前,需把好严格质量关,提升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可靠度。

第四,加大购机补贴力度。其一,针对购机补贴政策推广农机。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将插秧机、拖拉机、秸秆还田机械等机具作为农机购置补贴的重点,加大补贴宣传力度,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首先满足这些机械的补贴,发挥国家政策的引导带动作用;其二,结合阳光工程推广农机新技术。将特色机械技术、农机具的操作使用技术等作为阳光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多媒体、现场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5

人们关注有机农业,因为它能生产有机农牧产品。人们也议论有机农业,它能在中国大规模发展吗?其产品真有那么洁净、健康、物有所值吗?那么,什么是有机农业?如何从现代视角看待有机农业?本文将择要讨论。

1有机农业辨析

1.1什么是有机农业

什么是有机农业?至今似尚未形成一个能科学表达其内涵和外延并为世人公认的科学定义。追本溯源,早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和瑞士已出现“有机农业”一词,但第一个正式使用有机农业一词于科学著作并倡导实施的当属英国植物病理学家霍华德(A.Howard),他于1940年出版的《农业圣典》一书中,在总结包括中国传统农业成就在内的欧亚农业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发展有机农业,为人类生产安全和健康的有机食品。1937/38年度,西欧使用化肥达470万t养分(N+P2O5+K2O,下同),占当年度世界化肥使用总量的51%。农机和化学农药的使用也已受到高度重视。霍华德预见现代农业的发展势不可挡,因而呼唤和期望回归传统经典的农业,反映出的是一种社会心声。此后半个世纪,由于自然灾害和地球人口快速增长对农牧产品需求的持续上升,尤其是二战以后,在科学技术、现代工业突飞猛进,特别是大批军事工业转为民用(如硝化炸药工业转产氮肥;坦克、枪械工业转产农机等)的支持下,促使现代农业飞速发展,农牧产品日益丰富。人们都想在吃饱后能吃得更好、更安全、更健康,因而对农牧产品的生产过程、安全、质量,甚至风味有了更高要求,给予更多关注。于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回归传统农业之潮又起。欧洲于1972年应运而成立了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OrganicAgricultureMovement,IFOAM),总部设在法国,官方语言为英语。至21世纪初,已有105个国家和718个成员单位参加,包括正式会员(有投票权)和非正式会员与支持会员(均无投票权)。

IFOAM负责制定有机农业生产与产品加工的基本规范、出版《生态与农业》等期刊、举办国际有机农业博览交易会等工作。我国也有包括相关政府组织、地方组织和生产企业等70余家单位参加,如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1989年曾用国家环保局南京环科所农村生态室名义加入,后改现名)、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GFDC,1992年,2002年后改组成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等。IFOAM在倡导健康、生态、公正(公平享受公共环境和生存机遇)、关爱(保护人类当前和子孙后代资源)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对有机农业的概念,只有一个用词简明、内容宽泛的定义性描述:有机农业是包括所有能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似乎与我国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正在倡导和实施的科学发展观一致。美国有关机构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性描述较具体:有机农业是一种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在最大可行范围内尽可能采用作物轮作、作物秸秆、畜禽堆肥、豆科作物、绿肥、有机废弃物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来保持土壤生产力和耕性,供给作物营养并防治病、虫、草害。这一描述与我国当前有关机构或多数媒体对有机农业的理解和宣传较为相似,也较能为公众所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性描述为:它是一个依靠生态系统管理而不是依靠外来农业投入(即不使用化肥、农药、兽药、转基因种子等———笔者注)的农业生产系统。在欧洲,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OCIA)对有机作物种植有更简要的表述:有机种植是一种通过使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的耕作措施以达到提高土壤长效肥力的生产系统。

我国平面纸质出版物或电子传媒对有机农业较通常的描述大体相同,也较易为公众所接受。这里用百度网站的“有机农业”词条为例: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以保持可持续和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上述这些定义性描述,虽有简有繁,用词稍有差别,但基本目标和内容大同小异。笔者在对其初步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试图从有机农业的核心目标出发,拟定一个期望能接近有机农业精髓的简要定义:“有机农业是一个能最大限度实现生产体系内有机物质再循环,最小程度使用生产体系外投入的生产资料(化肥、农药、调理剂、添加剂等),能最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能为人类提供充足而安全健康农牧产品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这一可持续和健康的农业生产体系,至少应包括下列3个要素:1)保护健康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主要是保护土壤、水质和大气;2)保护栽培、饲养和野生生物的多样性,尤其要保护健康优良的农、林、牧、渔生产用种质;3)保护并持续提供充足而健康的农、林、牧、渔产品。显然,有机农业的发展,必然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寿年丰”的一派繁荣景象,而不仅仅是将有机产品在超市一角陈列,价格奇高,只为少数消费者服务的特殊农牧业。

1.2实施有机农业应做的基础工作及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由此可见,人们不应将有机农业简单地理解为“有机肥农业”,或仅仅是不使用化肥农药就能实施“有机栽培”或“有机耕作”的赢利性商机农业。尤应看到,有机农业与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环境友好农业、可持续(永续)农业等不同提法之间,就其核心目标(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主要使用生物源生产资料,生产洁净、健康的农牧产品)而言,都极为相似,并无实质差异。这些生产系统的共同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要将有机农业的良好理念付诸实施,生产一定规模的有机产品,似应首先具备若干基本条件:

1)具有青山绿水般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2)处于相对地多人少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人均耕地约在0.3hm2以上。如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瑞典等国,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新疆的绿洲农牧区、南方丘陵地区和沿海生态环境较好的农业区等。在这些地区有条件实行农牧结合和一定轮作;复种指数一般较低(100%左右,甚至在60%左右);可轮种或插种一定量豆科绿肥、牧草,获得饼肥等优质有机肥源;同时也能提供较充足的粮、油、菜等基础农产品。#p#分页标题#e#

3)有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市场),有利于生产者坚持传统生产方式和保持产品特色,并可获得一定的盈利。此外,一些经验表明,可首先选择那些依赖现代农业生产资料较少的作物,发展如茶叶、油茶、大豆、花生和某些果菜、中草药等,较易取得成功。而要想在一个现代农业已较发达和成熟的区域内(如易受到工业三废影响的大城市郊区),建立一个几公顷地的小规模有机农场,并仅仅靠不使用现代农业常用的化肥等生产资料,而使用那些来源复杂的有机肥,是很难真正达到其核心目标和有机生产要求的。

2现代有机农业展望

2.1现代有机农业的核心目标

时代在发展,有机农业自然不会停滞在其原教旨概念或固守其传统,必须谋求能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我国从1901年(台湾海关记录)及1906年(上海海关记录)开始引进和使用化肥。此前我国也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其他农用化学品。所以,我们可以把此前的中国农业称作经典的有机农业。而且,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生产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时的农作物平均产量很低,增长也不快,只能勉强养活远比现在少得多的中国人。据统计,从秦代(公元前221—206年)到20世纪初的清末约2000年期间,我国小麦667m2产量从54.95kg增长到97.65kg,增长77.7%,平均每百年增加2.14kg;水稻单产的增长较快,每百年可增长7.76kg。而留给子孙后代的可耕地,自然只能是养分贮备少、平均肥力低的瘠薄农地。可以说,当时全世界的农业都是这样传统、经典的有机农业。当今,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限于其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仍基本保留着这种传统、经典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也是使非洲成为当今世界上承受饥饿人群最为集中(80%以上)地区的重要原因。显然,当今非洲地区农业所迫切需要的不是如何保持其基本不使用农用化学品和农机的传统农业,而是要尽快使其农业现代化,以改变其主要依赖进口农牧产品和救济性援助的局面。

众所周知,现代农业的最成功之处是其高效率和高产出。一个现代农民生产的农牧产品,大约可以养活十几个甚至七八十个非农人口(如美国)。而且在充足和丰富的食品背景下,多数国家的人均期望寿命在不断延长。我国也有一些高度现代化和高生产效率的农业企业。笔者于2010年10月参观考察过地处江苏大丰市的上海农场,那里第一线工人的生产效率,大约是一个农工种66.7hm2水稻,一个牧工养500头猪,其生产效率之高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农业已现代化的国家或地区,其农业都得到发达的现代科技和强大工业的给力支持和反哺,都毫无例外地广泛使用化肥等农用化学品和现代农机具。难道在当代实施有机农业,一定要退回到那种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吗?更何况,对大多数人来说,日常消费的必需农牧产品,绝不是消费那些看似“健康”、“完美”的概念和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物有所值、多数人都能享用的必需农牧产品。因此,我们不能离开当前所处的时代去理解和实施那种传统、经典的有机农业,也不可能简单地回归传统农业或祖宗农业,更不应是那种只为小众服务、过度商业化的特殊农业。有机农业倡导者一直宣称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或常规农业)的发展方向,那么,就应在现代农业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谋求在克服现代农业某些偏差或弊病过程中,去实现有机农业的核心目标。这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土壤肥力和农牧业生产力,确保农牧产品的安全洁净和丰富多样。

2.2现代有机农业生产中可否使用化肥

按有机农业的原教旨概念,要实施有机农业,首先必须排斥作为现代农业重要支柱并广泛使用的化肥。为此,笔者在此简要讨论有机农业生产可否使用化肥的问题。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化肥使用量从1949年的0.6万t养分,增加到2009年的6000万t以上。这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与广泛的水利建设、品种改良、使用农机具等措施一起,使农作物的产量快速提升,农牧产品日益丰富。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是中国农民养活了全体中国人。那么,化肥为什么会受到有机农业倡导者的误解和排斥呢?究竟化肥可否在有机农业生产中使用?笔者提出若干看法供共同思考。

1)肥料是作物的粮食。化肥是肥料,为作物提供的正是与有机肥或土壤提供给作物一样的养分。任何作物的生长发育都要不断从土壤中吸收必需的养分,目前已知有17种,如氮、磷、钾等。所有这些养分都可由化肥提供,而且化肥提供的养分形态与有机肥或土壤中含有的养分形态相同。目前广泛使用的氮化肥尿素,天然土壤或人畜粪尿中都含有,且形态相同,只是含量远比化肥低。如化肥尿素w(N)46%,粪尿中w(尿素)只有0.2%左右(或w(N)0.092%左右)。其他如铵态氮(NH4+)、硝态氮(NO3-)、钾素(K+)等,在化肥、有机肥或土壤中也同样含有。而且作物根系吸收不同来源、形态相同养分的生理机制相同,都主要吸收养分的无机态离子。因而对同样是离子态的养分如NH4+或K+,根系是不可能区分哪个养分离子来自化肥或有机肥,或来自土壤中。作物不会优先吸收某个特定来源的养分离子。因此,只要哪个养分离作物的根近、养分离子浓度够,就会先被作物吸收;作物更不会优先吸收有机肥提供的养分。也就是说,相同的离子态养分,对作物的肥效等价,无优劣之分。事实上,在满足作物必需的养分上,化肥已可完全替代有机肥,使其成为现代农业的肥料主体。人们在设施内只使用化肥营养液进行无土水耕栽培,同样能收获较高产量的花、果、瓜、菜等产品,就是明证。

2)化肥会破坏土壤吗?迄今仍有不少人认为这是肯定的,因为化肥不含有机质。其实,这是从20世纪化肥发展初期留下的对化肥认识不全面的误解。的确,化肥中不含有机物质,但化肥可经由增加作物产量或被土壤微生物吸收等途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一些理解这种过程的人形象地称之为以“无机”换“有机”。兹举例说明,若有同样面积的两块地(各为667m2),都种植玉米,一块地只施常规量有机肥,另一块地在等量有机肥基础上增施20kg化肥(如15kg尿素加5kg磷酸二铵),两块地最终分别产400kg和525kg玉米粒。因增施化肥而多收的125kg玉米可用作饲料,另外施化肥区还可多收约130kg秸秆和多残留约30kg玉米根茬在土壤中(很重要)。这些多生产的有机物,均可转化为第二年的粪肥和秸秆肥,施入土壤后与根茬一起都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虽然从种植玉米的当季看,投入了不同形态的肥料,化肥是无机的,但若连年种植,长期采用增施化肥以增加作物单产的施肥体制,化肥成分不断参与生物体有机物循环,就会每年有一部分因化肥增加的有机物质加富土壤,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而且这种效应会叠加,土壤就会越种越肥。表1列出由中国农科院土肥所于20世纪80年代支持完成的一组10年期试验结果。由表1中对比数据可见,在不同熟制下,对施用NPK化肥和适量有机肥的处理,10年后土壤中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都明显增加。有机质增加8%~18%,速效养分增加20%到两倍左右。近30年来,全国不同地区在不同作物上获得的中长期试验结果都相似。#p#分页标题#e#

3)化肥有毒吗?化肥不是农药,不含有能杀灭病、虫、草或为害其他生物的毒素。而且,在现代科技水平下,化肥产品的纯度越来越高,已将可能夹带的镉、铅等有害元素严格控制在国家允许标准以下,可确保对人畜安全。即使极微量的有害物质随化肥施入土壤,也易在土壤中被化学沉淀,或因作物根系的选择性吸收等因素而被阻隔在作物体外。而化肥原料磷矿石,磨成磷矿粉后被许可在有机种植中使用,但与经工艺加工后生产的磷化肥相比,镉等有害物质含量反而较高。另一方面,在现代农业中广泛使用的有机肥,由于不断混入农牧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兽药、消毒剂、添加剂、抗生素以及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和废气)的污染而成分复杂,含有较多的有害物质(见表3),使现代农牧业产生的有机肥总体安全质量并不乐观。尤其难以控制的是由大型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还须注意,经常有媒体甚至专业人员将化肥混同农药对待,既易引起混乱,也易影响到对农药的严格管理。

4)化肥与有机肥的真正不同是其养分较单一和含量(浓度)高。如尿素w(N)46%,磷酸二铵w(N)18%和w(P2O5)46%总养分高达64%,氮、磷养分含量都几十倍于有机肥中氮、磷养分的含量。因此,若将单一养分化肥较大量集中施用,往往会使土壤中一两种速效养分的浓度过高,既易导致养分损失,也易使作物吸入的养分比例不平衡,可能出现生长过快过旺,贪青晚熟,甚至罹病或发生倒伏,进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产品质量。因此,必须科学地把握化肥的使用,选择适宜的施用量、施肥期和施用方法,以尽量避免和减少施用化肥的副作用。显然,我们不应将施用化肥有可能产生、也可以避免的副作用无限放大,甚至由此认为化肥有毒而将其彻底否定,完全排除出有机农业之外。当然,要在有机农业中使用一定量的化肥理应制定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如限定化肥品种,限定对不同作物和不同生育阶段的化肥施用量,只能采用推荐的施用方法(如与有机肥一起作基肥)等,以保证有机农业施用化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有机农业实践者如果只能使用有机肥而又无法找到足够的有机肥源,那么有机作物的产量将明显降低,产品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因为我们既无法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传统洁净的有机肥保存到当今使用,也很难在当今现代农业普及和洁净、优质有机肥源(绿肥、饼肥、传统秸秆堆肥等)急剧减少的条件下,找到由从未使用过化肥的农作物材料转化的有机肥。所有当今开始的有机农业,除极少量使用新垦地外,都很难例外地只能在使用过几十年化肥的农地上,由收获的含有大量化肥成分在其中循环的农作物转化的有机肥源,开始其有机耕作。而此前每年每季种植作物时施入农地的化肥,不仅被当季作物吸收,还在作物收获后有相当比例化肥养分残留在土壤中(N约30%;P约70%;K约40%),能被后续种植的几季作物吸收,这就是化肥的后效。

这种后效的连续叠加,将不断强化有机物中化肥成分的含量和在生物链中的循环。因此,不论人们认可还是不认可,当今的有机农作物生产,已无法与化肥成分绝然切割开。可以说,当今无论从哪个国家或地区,哪个市场买来的有机农产品,都或多或少含有在不断循环中的化肥成分,尤其是那些来自地处大城市郊区的有机农场近几年才开始生产的有机产品,其所含的化肥成分也许更多。有机农业还涉及使用生物农药等生物手段以替代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以及对有机农牧产品的营养价值和风味、品质的比较评价等问题。这些问题也许更复杂。笔者不是这些领域的专业人员,很难提供中肯的看法。而农药也是农用化学品,经常被人将其与化肥并列一起看作孪生毒物。因而笔者也较关注,谨提出若干常识性的看法。是药三分毒,对人使用的中草药如此,生物农药也很难例外。从早期使用的植物性农药鱼藤酮(能杀虫,也能杀鱼)、烟草水,到现在广泛使用的微生物农药如苏云菌杆菌(B.T)、阿维菌素、井岗霉素等。与其他所有药物一样,目前还没有一种生物农药能杀灭所有危害作物的病、虫、草,今后也不可能有。那么,生物农药不仅需要不断研发新产品和产品的升级换代,而且要尽快研发出几百种安全有效的新产品以替代目前各司其效的化学农药。当然,也很难让有机种植区不发生病虫草害,或限定只发生那些能用生物农药可有效防治的病虫草害。且若长期使用同一种生物农药,效果也可能降低,而靶标生物也同样会产生抗药性;一旦突发某种病虫草害时,生物农药更难胜任救急要求。而且有人估计,一旦生物农药使用比例占到农药总量的20%~30%以上时,其毒副作用也许会更突出。因此,有机农业中能否在作物的早期或安全期内有控制地使用若干高效低毒、并能在产品收获前彻底分解而无残留的化学农药,似乎也是有机业者和管理部门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

无机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6

【关键词】农业种植 可持续发展 种植结构

一、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不合理运用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现阶段下,由于土壤使用不当,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品,导致了现代农业种植出现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而土壤板结导致植物营养不良;肥料的不恰当使用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使生物多样化锐减。这一切都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而因此使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安全以及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二、现代农业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及相关思路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人们为了改造自然,甚至发展到与自然相对抗的地步。自然界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被破坏,生物遭劫、环境进一步恶化,而用来进行现代农业的土壤、农业资源等也被进一步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就需要选择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努力发展中国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选择无污染的生产环境,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肥料污染自然条件。农业种植不单单是施放有毒肥料才能使农作物生长迅速。中国的农业要实施全过程监控,使食品能够洁净生产,让百姓吃得放心。农业种植要在满足所需的生产条件下,充分发挥植物营养的因素,让农作物栽培能够在恢复土地生产力的状态下健康成长。农作物的栽培要能在抗御天气灾害,施放无毒有机肥的基础上,实现优质生产,使农作物好吃不减产。中国农业种植中,要倡导人类、自然的和谐共处,要能在注重土壤保健和植物保健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技术,施用有机肥,才能确保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种植物的产量。

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不同。农业种植者要能在依靠自然的恢复力量提高土壤的系统生产力,充分利用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的使用技术充分调动土壤植物本身的潜能,并根据栽培的有效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弥补土壤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植物产量和优质性。在农业种植中,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解决了高产问题。

三、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农业种植各因素的有效利用要适应中国有机农业的新技术

现阶段的中国农业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来,虽说产量上去了,但是土壤却搞坏了。植物的营养需求对化肥和植物营养产生了重要依赖,不施化肥庄稼无法长好,而病虫草害没有农药也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种植的投资越来越大,但是种植的产量却没有得到正增长。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差,土壤的板结程度也越来越厉害。因此,农业种植要充分发挥各因素在种植结构中的作用,采用有益的新技术。

1.采用土壤保健技术

现代农业要充分利用植物系统的生产潜力,投入有益的新技术物质提高土壤生产力,这就需要土壤保健技术。土壤保健技术可以不断优化土壤生物性质,使农业物生长需要的土壤调节机能进一步增大,对土壤高产创造优质土壤环境。

土壤结构保健技术的核心是培育土壤有机无机胶体复合体,使板结的土壤形成水稳性土壤团粒结构。首先要尽量增加土壤的无机胶体,然后增加土壤的有机胶体,另外还需要施入连接有机、无机胶体形成复合体的搭桥物质。搭桥物质可首选含有两价阳离子的土壤调理剂。为了使以上各种物质得到接触、混合产生相互反应,最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还要适当耕翻土壤。

土壤的功能保健技术还需要改善土壤技能的动植物和各种有益的微生物,要想使土壤恢复最佳化,要能采用有益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最后,还需要提高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抗逆能力、调节代谢能力等。

2.农业植物中也需要采用植物保健技术

在农业种植中,农业种植者要能有效采用植物保健技术。在农作物的种植中,要能使用植物营养开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使农作物能够获取植物次生代谢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可以抵御各种灾害,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在给农作物施放植物所必要的营养元素以及农作物参加的植物生物化学的加氢、脱氢、供电子、受电子功能等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中,要能确保释放的农作物植物营养元素能够确保植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农作物只有拥有足够的植物免疫物质,才能防控病虫草害,产生丰富的产量、品质、风味物质,实现免除大部分化肥农药的高效、环保的绿色无污染的农作物生长环境。

植物保健技术要能使植物能够开启次生代谢途径。除了大自然的途径之外,还可以采用传统的农艺技术措施,如生育期内的中耕、多次收割、育苗移栽、等技术措施的应用等。要想促使农作物的新陈代谢,必须供给农作物必要的营养元素。植物的营养的施放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可以利用微生物豆科和非豆科固氮技术为作物供应有效氮。另外,除去有机化肥,还可以采用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为作物供应磷肥和部分钾肥以及各种中微量营养元素,来减少氮氧化合物对土壤、植物栽培等严重问题以及各种生态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不但可以使土壤板结还原成土壤团粒结构,还可以满足农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

四、依靠科技,提高栽培农作物的单产量,奠定种植业的调整的物质基础

1.采用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进单产水平

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调整种植结构,从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等方面调整种植结构。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从不同途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最大限度挖掘现有粮食作物的品种遗传潜力。要加强标准化生产,从整地、种植、植物营养、栽培形成配套,让农民看得见,学得来,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保证产品质量。同时,粮食标准化的实施需要专家到田间地头搞好技术培训。

2.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