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艺术论文范例6篇

油画艺术论文

油画艺术论文范文1

油画语言创新是形成个性化艺术风格的源泉,对于每一个油画者,没有在油画语言上有所突破,就不会有自己特色的油画作品,就不可能在艺术殿堂留下自身的烙印,更不可能成为著名的油画家。因此要加强对油画语言的学习和理解,并在创作中寻找突破点,不仅仅是在绘画技术上,在自身观念、自我意识上也要不断地进行提升。油画语言是一种视觉艺术,和音乐艺术、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一样都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思维活动。音乐艺术是通过音符高低、快慢的旋律来触动人们心弦,文学作品是通过故事情节曲折起伏来打动读者,油画作品则是通过运用构图、造型、色彩、肌理等油画语言要素,搭配组合成画面来吸引观者的眼球,它既是一种思维意识也是一种技法手段,这就需要艺术家尝试创新多种多样的艺术语言,形成一幅幅具备美丽的画面效果又有良好的精神内涵的油画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油画语言个性化的形成离不开人的审美感觉,这种审美感觉渗透在作者点滴的艺术创作之中,经过长期的艺术体验和积淀,必然形成个性化的油画风格。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所运用的油画语言是与他内心的感受相一致的,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到画面中,用色彩来感悟人生、感悟世界。当然我们在探索油画语言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具体的技术问题,如对油画材料工具的选择、对油画色彩干湿的把控、对肌理的处理等。因此,油画语言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油画语言的固化形成自己的稳定的语言符号,是要在绘画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并善于总结借鉴学习才能形成。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的配套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化紧随时代步伐迅猛发展,艺术思潮空前活跃,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的油画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最为突出表现在油画语言的多元化、时代化和新颖化,这种变化既是时代需求的产物,也是艺术家努力地结果。当然,部分人片面地强调追求“个性化的油画风格”,却忽视了油画本身内在的社会根基,以及个人的精神修养,一味地追求名利,为了形式而去创作,对油画语言的认识流于简单和片面,没有真正理解油画语言的内涵,任何脱离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都会使油画语言变成一种纯粹的手段,那样,油画语言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石,油画艺术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它生命的活力。

二、油画语言创新呈现了不同时代的特性

油画语言紧跟时代的发展,是现实生活在艺术层面的具体反映,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因此,个性化的油画语言具备不具备现实性,反映不反映时代的需求也是衡量一个艺术家水准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我国当代油画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内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产生,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油画人才和一大批艺术作品。这个时期艺术作品整体表达单一,传统勾线造型、渲染平涂与明暗对比是基本的绘画手段,由于政治挂帅的因素影响,这个时期艺术家的思维意识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一切服务政治,一切以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为指引,艺术的多元化和艺术语言的多样性受到巨大的影响,创作出的作品风格比较单一,政治色彩明显。在油画语言上循序高大、洪亮的基本原则,如董希文的作品《开国大典》、罗工柳的作品《地道战》等,在一定程度上拘谨了人们的思路,限制了人们对生活本身的探索和思考,影响了社会正常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这个时期的绘画作品在社会压抑的氛围中有个别推陈出新的绘画语言的运用,但只是个别艺术家的在艺术领域的突破,就整个社会油画作品的主流来看,创作形式仍然比较沉闷的、缺乏生机和活力,形式大于内容,如汤小铭的作品《白求恩》,陈衍宁的《渔港新医》等。

油画艺术论文范文2

艺术符号化方面,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于1944年在《人伦》中提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美学家卢卡契•捷尔吉认为:“艺术是表象性符号系统的最高的、最适当的表现方式。”,“通过艺术实践以及这一实践所培养的感受性,使反射系统不断地普遍化、扩大化、精细化和深化。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民平时不加注意地忽略了的事物才能被感知、被表现。”;安伯托•艾柯等等。“艺术符号作为认识论的隐喻的作品”等等。在这些论证中,他们都将艺术符号与概念性符号做了区分。明确了艺术符号在激发美感的形式媒介中的表现是相对独立的。指出了艺术是用形象说话的,它所涉及的是与心理表象相关联的形式语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国外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并未像国内一样深入和成系统,其突出特点是:政府主导与民间组织参与相结合;各国政党成为各国倡导和建设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发起者与统领者;宗教、法治、教育、舆论等是建设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强有力手段。艺术是一种独具魅力和影响力的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一种思想观念的传播,如果能够借助艺术的手段与途径,便能获得更为广泛而实在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如果凝练出融会中外、言简意赅、为人民普遍理解、高度认同的艺术符号,并最终形成国家的艺术形象,就更容易让大众掌握并自觉践行。而这种艺术符号化的过程,必然可以为体现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独特的影响和作用。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符号化践行的研究,目前总体的研究成果中,研究对象或相对零散或关于集中,指向明确、针对性强的研究理论并不多见,在知网以“艺术符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没有相应的研究文章,只有少数的论文中部分章节有所体现,如童福磊硕士论文《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现状研究》等。基于对众多文献资料和作品的考量,我们发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艺术符号化践行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符号化是指:将核心价值观念及其取向用艺术手段在作品中凝练与表现出来,并形成可以被广泛理解和接受的艺术符号。十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志2月17日讲话指出,把核心价值建设和制度的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弘扬紧密联系起来,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了出来。他指出,核心价值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我体会,的讲话,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艺术领域的践行方向,核心价值观在艺术领域的符号化体现与研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形象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的途径之一。强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因而将核心价值观体现在艺术符号中,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践行研究也就显得格外重要。艺术符号化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中凝练与体现的基本原则,如果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凝练与体现,首先要对凝练的原则进行揭示,只有如此,凝练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首先在艺术符号的基本内涵上,要反映和表征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和“精神特质”。其次在表现形态上,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深化,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表现形态上就应该包含理论、思想、道德、行为等在内的一系列既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又表达历史文化传承,还要表征时代精神的价值概括,而这都应该是艺术创作中需要注意的。

综上,本文作者认为(1)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的性质、本质和发展趋向的集中体现。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2)“艺术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结合物,具有广泛传播的特性。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物并不是被看作含有多种认识或价值属性的实际存在物,而只是摄取其感性形式而赋予人的心灵旨趣,这里实际上暗含一个符号化的过程。艺术符号既以自然符号为前提或基础,又是对这类符号形式的提炼和改造,既具有形象性、非指称性和意旨无穷等特点,又具有超越性、中和性等内在的性质。(3)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符号化践行的研究,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艺术的影响。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体现和继承了中华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对和谐理想的追求,从建国初期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艺术发展历程中,社会政治环境以及审美取向的变化始终是艺术客体转变的根本原因。

作者:杨x阳韩禹锋张天单位:绥化学院

油画艺术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艺术创作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精神活动,艺术的无尽魅力就存在于其作品的独特风格之中。油画艺术的创作过程无疑就是在创作实践中将自己城立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进行最集中的体现和展示。凝聚着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的“艺术个性”,构成了绘画艺术的生命,无疑也是绘画艺术最为恒久的动力之所在。

翻看人类的艺术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发展的脉搏,在各个时期艺术发展的背后,有那么多热血沸腾,充满激情的画家,通过对艺术个性的张扬和执着追求,才使他们艺术作品大浪淘沙般地载人灿烂多彩的、充满文化气息的绘画艺术史册。当我们在为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们而倾倒和敬仰之时,我们也许无法抑制自己的想象,会情不自禁地问:是什么使这些艺术家们在渴望着张扬自我个性的状态中,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那么多感人的充满个性色彩的艺术作品。

一、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在汉语中,风格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指人的风度品格,用以说明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或行为方式。所谓艺术风格,则主要是指“艺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特征”,它是通过艺术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内在和深刻、从而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

1.艺术的多样性是由艺术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

艺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如何超越生活,创造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伴随着现代主义艺术的浪潮,艺术也逐渐被看成一种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区别于现实世界的一种“观念的世界”)的方式。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现为艺术家依靠自己所特有的感性方式,通过认识的深化,进而完成从素材向绘画语言的转化,并最终塑造出可视、具体的艺术形象。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构成了艺术创作所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艺术化的思维方式无疑是由艺术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着的,艺术家的这种思维能力越强,感受能力也就越敏锐,判断力与创造力也就越强。

从艺术的本质看,艺术创作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精神活动,无法想象没有创作个性的艺术作品会打动人、感染人。画家的素养、天赋、经历、学识、性格、思想、情趣、理想以及在绘画造型、色彩、表现技能技巧方面,均是画家个性的组成部分。它们是画家对于客观自然的感知和对自身主体的心灵观照与表现能力的综合表现。一个画家越是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探索与追求,就越能够具有独到的富有特色的艺术见解和创作个性。但画家的创作个性是要受到客观(即社会、历史的大环境)的制约,所以,必须考虑到创作个性的解放是有条件的。必须附合本国国情、民族心理、固有文化背景。当然,只有从文化素养、思境境界,技能技巧锻炼、生活感受、传统学习、时代精神、艺术宗旨等方面下苦功夫,才能懂得创作个性形成的真谛,扩充个性容量,获得最大限度的创作自由,从而迈人较为开阔的艺术境界。

2.艺术的多样性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当欧洲18世纪的工业革命伴随着隆隆的机鸣声,将大量的机械制品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数量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时,一种在工业社会形成的“技术理性”左右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近三百年。它反映了人预测与控制自然的技术旨趣,也导致了工业社会的一整套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念,如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自然的量化、有效性思维、社会组织生活的理性化和人类物质需求的先决性等。此种生存逻辑在其发展之初的确起到了进步的作用,可是至20世纪,这种生存方式因其对自然的肆意掠夺给人类家园带来了毁灭性的生存危机,同时也造成了人自身的异化,使人成为单向度的、零件式的、片面畸形的人。机械化、标准化、组织化等现代方式,严重腐蚀着人类的精神世界。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似乎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却是一种被压缩的、异化了的平面,在心灵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已然淡化,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人们不再欣赏玻璃幕墙光斑的闪耀,也不再眷念水泥丛林里的躁动与喧哗。当今社会中,人们更期待回归,回归到自然,回归到文化的源头。人们普遍寻求通过艺术来补偿现实中的精神的失落,抚慰疲惫的心灵。在这里,艺术作为一种来自心灵空间的变换多彩的语言,以其极具个性化的浑茫意象,正体现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和生命状态,净化着人类心灵。

时代的发展已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发挥创作个性,开发艺术生产力,才能扩展艺术的种类,达致艺术的多样性。因此,艺术间的相互借鉴、吸收、渗透、融合,将导致艺术的多样化、交叉化,使当代艺术发生很大的质的飞跃,许多艺术创作艺术上的问题也才能相应得以解决。总之,没有艺术个性的创作行为,会使艺术停留在无法创新、无法变通,没有民族意识和风格、没有文化心理、时代精神,导致艺术形式上的单一化,甚至产生艺术创作的枯揭,逐渐失去艺术的恒久生命力。

二、油画创作中的艺术个性

艺术个性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个性,它能充分的发展,不受束缚。当作者将自己思想感情熔铸于自己笔下的形象时,由于它们饱含着生活气息,又高于生活,给人的启示、联想,往往会大于超越作者原来的思想,而具有更广、更深的、更为普遍,更为丰富的意义。在西方绘画发展史上,作品的个性问题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至西方近现代,作品是否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乃至成为衡量艺术家成就高低的最为重要的标志。

1.创作情感的个性化

情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极其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情感往往体现为人类内心生活的最深层次,是人的生命本体的动力。由于情感的主观性最强,因而也就最容易被幻觉化和诗意化,同时,情感也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幻觉,使之深深沉浸在自我创造的主观幻象之中。强烈的情感会使人们分析能力和自控能力急剧减弱,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导致情绪激化而放纵了想象机能。因此,当人们情感冲动时,起初都苦于找不到适当的词和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从而有一种紧迫感,这就是艺术语言的蓄势。这种蓄势所蕴含的能量越大,就越使语言出现畸形。可以看出,艺术语言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人们情感活动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言语形式。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赋予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是客观的,但由于人们的情绪记忆不同,经过主体化了的情感信息就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个性化的艺术情感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艺术语言的交际价值。从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全过程看,就观照者而言,他必须理解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之后才能产生自己的情感。可见,观照者情感模式的重新建构,是他的情绪记忆与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之间同化与顺应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换言之,正是创作情感的个性化,才使艺术在人类的观念世界得以永生。

2.表现形式的个性化

艺术语言是情感的反映形式,情感是艺术语言运思的内趋力,它是创造艺术语言最重要的因素,它激活审美感受。审美感受的动因和目的是情感的表现化,它使整个审美感受过程的心理活动都融汇在情感的体验之中。在这体验中,既体现了发话主体情感的特点,也反映了发话主体认识问题的个胜。艺术语言是情感体验激发下的产物,它与常规语言表达思想、认识的功能不同,它是一种复杂的表情、体验系统。油画艺术的语言形式主要是经由艺术家在画面形式、色彩以及笔触等诸方面构成。事实上,绘画史上一些著名的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普遍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艺术风格,而被后人所称颂。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主义各流派中的许多画家也都善于利用直率、粗放、多变的笔触,以及个性化的色彩与形式等去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如梵高那厚重的笔法,仿佛从颜料管中直接挤出的明亮色彩堆到画布上一样,以旋动而又粗重的笔触,描绘着画家眼中悲情的世界,带着儿童般的稚气和粗野,用强烈而又个性化的色彩去表现自然中的星云、大地、向日葵。

个性化艺术语言价值的实现就在于打破语言的局限性,使话语充分体现出艺术魅力。借用符号学的理论,艺术语言在语言规则与语义设置上的特征为艺术语言的可接受性提供了基础,可接受性的最终实现还要依赖于在具体表达中、在特定语境中与情感体验的融合。

油画艺术论文范文4

近年来,人们已经全面进入了全球化经济时代,世界各个国家的贸易、文化往来也呈现出一种趋同性发展趋势,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终端的发展之下,人们只需要借助网络就可以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与艺术,文化与艺术的交流不再是特定人群的专属,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文化艺术也出现了严重的模仿与参照,其个性语言也逐渐地丧失。中国油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为了体现出其正确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就需要有其特定的文化艺术策略以及话语方式。从某种层面而言,如果中国油画艺术失去了文化的支持,那么就会变得浅薄与粗俗。而中国油画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的文化自觉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地体现出中国油画艺术的内涵与精髓,艺术家需要自觉地将文化自觉性贯穿到创作过程中,这就要求艺术家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与深远的文化远见。

2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文化自觉性

当代中国油画,即近二三十年的油画作品,这一阶段的油画作品关注的重点主要为世俗精神面貌与社会生活形态,同时,艺术家们也十分注意当代人生存状态的呈现,重视油画的符号性与个性化表达,追求创新。可以说,当代中国油画艺术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油画艺术与当代的生活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油画艺术要想取得进步,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体现出深刻的时代感。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特征的当代性。中国油画艺术特征有着当代性的特征,艺术家的创作也主要是反映当代人们的生活气息与精神状态,而这种当代性也是中国文化的深刻表现,这种当代性超越了后现代性与现代性,是对中国社会道德、制度与文化的思考。第二,艺术特征的情感性。艺术强调真情实感,油画艺术作品也不例外,油画艺术的创作包含着艺术家对事物分析与判断的过程,是其对生活态度的一种表现,具有丰富的情感性。虽然当代中华油画艺术有各种各样的学派,但是从整体的脉络来分析,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特征并无显著的差异。

3当代中国油画中文化自觉性的表达

艺术秉承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其品格,艺术家需要自觉地将文化精神与文化体系作为艺术实践动力,并深刻地审视现代社会的问题,用活跃的思维模式来拓展中国优化艺术作品的内涵与主题内容。同时,当代中国油画艺术还需要对文化自觉性进行反思与回归,在融合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丰富中国油画艺术的实践性,关注当代人们的生活,利用油画创作来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姿态,寻求到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的趋同性,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追溯传统文化的来源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民族发展的代表,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艺术家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把握好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建立起中华民族油画艺术的文化自觉性。油画艺术有着时代性与当代性的特征,世界各个国家的油画都强调自身文化的继承,如果油画艺术与自身文化相脱离,那么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如果油画艺术不注重人性与文化的表现,那么油画艺术就成了一具失去了灵魂的行尸走肉;如果油画艺术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取决人类的低级需求,那么油画艺术必然是难以实现长期发展的,也难以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考虑到以上的因素,艺术家必须要重视对人行的表达,建立起正确的艺术观与文化观,自觉地将油画艺术与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相融合,自觉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此外,中国当代艺术是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延伸与表达。因此,中国当代艺术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基础,近年来,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自觉性的传承已经到了一个关键阶段,艺术家应该深入地分析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深入地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把握好民族文化的变动,自觉地将民族文化与人们的生活融入油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深入地反映出社会的变革情况,突出文化人物的内涵与精神,这是每一个油画艺术家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3.2遵循油画艺术的本质规律

当代中国油画的创作十分重视技巧的表达、表现形式以及题材的呈现,部分艺术家的专业技能不扎实,往往急于模仿他人的风格,这就会导致油画艺术的创作沦为一种外在形式,变得低级趣味。要注意到,艺术的发展是需要多元化表达方式的,当代中国油画艺术也不例外。因此,艺术家就需要积极主动的革新自身的艺术思维观念,突出油画艺术创作的实践性与可能性,在油画艺术作品生发、思辨、酝酿与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将艺术上升到精神层面,对油画艺术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做出正确、科学、合理的判断,拓展其艺术本质规律,同时,积极地汲取生活中的艺术,将其融入油画创作过程中,遵循油画艺术贴近生活的本质规律,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优化艺术文化的传承。

4结语

油画艺术论文范文5

艺术家通过眼睛将所看见的客观世界的样子原原本本地“重复”到画面上。而“表现”的艺术形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评价,另一方面是作者的气质、个性,即通常意义上的“自我”。前者在具象内容中思考“表现什么”,后者在抽象形式中明确追求“怎样表现”,即以一个怎样的独特方式去体现对感性具体现实的把握,这主要是指作品的外在形式。

正因为如此,才出现关于同一个命题的作品千差万别的情况。德国画家巴塞利兹用抽象表现主义的色彩和笔触画具象画,笔下的形象总显得怪异、丑陋、粗鲁而蛮横。他不想完整、细致地描绘对象,而分裂地、破碎地使用充满才气与暴力感的色彩,在色彩处理上他经常横向地将两种强烈的颜色进行对照,在画布上改变传统绘画的统一与和谐。他的作品有一种生动性,常于丑、怪、邪恶之中呈现令人振奋也令人不安的情绪,这无疑是主观色彩的表现力量。

“再现”与“表现”这两种方法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创作过程中是交融在一起的。在互相转换的过程中,主观色彩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再现”相对来说是较为客观的一种方法,而要将之转换为主观性较强的“表现”性,就需要主观性色彩的发挥。“表现”是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一种抒发方式,而蕴含丰富情感的主观性色彩正是抒发主观情感的一个重要方式。

马琳•杜马斯的绘画是主观色彩强有力的表现形式。空洞的色彩、经过褪色处理的线条,通过不加掩饰的简洁性创造出一种微妙而麻木的反常,彻底展示、毫不掩饰,模糊了再现性和抽象性、油画和素描之间的界线,没有任何观念的禁忌。没有细节的描绘,寥寥数笔绘出生动的人物形象,杜马斯用对比和模糊的方式表现人物心理和精神状态的不平衡,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视觉和心理定势,挑战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体系。

油画艺术论文范文6

“挪用”的根源可追溯到20世纪后现代主义萌芽之初。当时,杜尚对小便池等现成品的挪用,成为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曾经的关于艺术的边界和本质,似乎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变得混淆而模糊。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改变了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人们重视的不再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而是强调如何通过社会和文化中既有的视觉经验创造出新的意义。他的一系列关于蒙娜丽莎的作品是对艺术史图像的挪用,不但促使我们以新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整个艺术史和艺术品,更是对经典艺术的颠覆和反动,也突出了观念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开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为艺术史上被篡改和挪用最多的艺术形象。

此后,挪用这一手法经安迪•沃霍尔、劳森伯格、里查德•汉密尔顿等波普艺术家们扩展至大众文化领域,在观念上彻底消解了精英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文化艺术语境下,“挪用”和“拼贴”、“并置”、“戏拟”等一道成为西方后现代艺术的主要创作方法。例如,沃霍尔无数次地重复玛丽莲•梦露、可口可乐、坎贝尔浓汤罐头及一些明星照片和各种商业广告等流行图像符号。“原有的形象之内涵被抽空,挪用到一个新的(可以无限复制)平面上,而新的外延,追补了原内涵的空无状态,于是这一‘拟像’就成为被延化了的形象。”[1]

中国的当代艺术毫无疑问受到了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挪用在中国的应用大概是从“政治波普”开始的。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界逐渐对“生命”、“意义”、“本质”等一些宏大而抽象的概念失去兴趣,一部分艺术家开始对此前的传统艺术观念以及新潮艺术观进行反省和质疑。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理性绘画”潮流逐渐倾向于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艳俗风格、卡通动漫风格等,在形态上彻底地走向平面“图像化”,每个艺术家的个人图像都具有很强的辨识度,促使人们开始理解“商标”或者“品牌”的重要性。

王广义作为中国“政治波普”的领军人物,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批判》系列即其挪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图像——“”宣传画。这样的图像在流行和商业符号的并置中,滋生出了关于中国从政治向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些社会隐喻,体现了艺术家对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解构主义美学的关注。张晓刚的《大家庭》挪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家庭照,刻意夸张人物呆滞的表情,革命时代的脸谱化肖像传达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从艺术、情感、人生的角度出发,对社会、集体、家庭、血缘的典型呈现,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魏光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图像资源进行了有意识地强调与挪用,创造出了具有复杂意义结构的属于当代艺术的新图像。陈丹青将中西方经典艺术画册挪用、并置,表现出明显的观念性。此外,许多艺术家在油画中还加入了传统文化图像和符号。比如王怀庆以抽象、变形的方式在画面上对明清家具做了极有审美趣味的玩味。陈逸飞、杨飞云、常青等人精细地刻画出旗袍、中国乐器、折扇、屏风、青花瓷器、大花布等带有中国元素的物品,使我们折服于他们精湛的油画技艺之外,更能清楚地看出他们的文化身份意识和本土化创作视野。另外,有些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到油画中,比如顾黎明将传统木版年画的制作程序和色彩、线条效果与现代抽象绘画形式相结合,洪凌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和形式结构融入油画风景等。

“80后”、“90后”年轻一代通过对图像资源与生俱来的敏感,不但扩展了波普艺术、本土玩世主义、艳俗风格、动漫卡通风格的文化市场,而且进一步借用影像和流行文化中的视觉元素作为表现的主要内容,以轻松、调侃、浮夸、花哨的方式创造时尚、虚构的图像,消除了严肃艺术与流行文化的等级关系,通过挪用日常生活中那些具有典型性的符号来与现实生活相拼接,不断混淆着我们关于艺术、流行、时尚、生活之间的界限。

如今,在这图像泛化的时代,图像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危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具有消费社会典型特征的视觉文化正强势有力地冲击并改变着中国原有的文化形态,报纸、影视、网络、杂志、广告等传媒以惊人的速度传递着大量的图像,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视觉化”了,图像、视觉的“盛宴”常使我们处于被动的审美状态中。文学作品漫画化;经典哲学图解化;音乐似乎也要在MTV、卡拉OK、现场演唱会中才能显示它的魅力;连手机都带有照相、摄像功能。当代社会的高度媒介化、商品化决定了当下的文化是一种大众性、消费性的世俗文化,而“挪用”作为一种当代艺术中广泛使用的创作处理手段,其挪用对象承载了丰富的信息和大众视觉经验,无疑具有大众化的姿态,能让艺术最大限度地贴近观众。因此,我们可从个人的生活背景中不断提取新的图像和符号,并探寻相应的技法和表现手段,将对生活的批判和反思转换到对生活的具体感受上来。总之,“挪用”表面上看似形式问题,但能从中窥见艺术观念的形成和凸显,是对当下时代的直接呈现。

然而,面对生活中如此丰富的图像资料、现实资源,一些画家往往失去了判断力,浅显地认为“挪用”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的手法,似乎把一些中国元素、流行文化的娱乐、时尚符号和画面相结合就是当代艺术的通行证,理所当然地从玩具、宠物、模式化的人物形象等物象获取灵感,浅表地展开对生活的认识,而对存在诸多问题的当今社会的文化反思却视而不见。由此可见,作品题材的选择和观察的视角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对大众文化的深入研究与切身感受,没有对社会现实的真诚体验,没有对现实问题和艺术本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其作品看似繁荣,实则如泡沫般单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