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教育论文范例

油画教育论文

油画教育论文范文1

绘画作品的美感除了表现在形成画面的光色关系、空间关系、构图倾向等外在形式,关键在于这些外在形式所构成的画面气“势”,所谓“远观其势,近观其质”,艺术作品首先得需要营造出可观之“势”,方可吸引读者近观其“质”。势乃绘画领域重要的美学概念,它包括体势、气势。体势主要指艺术作品的结构、画面构成。临摹学习只有在洞见临本的结构特点、构成态势之后,才能剥茧抽丝获得精华要义。对于临摹而言,学习作品的体势即画面的构成并不十分困难,难的是如何把握作品呈现的“气势”。张伯伟教授在《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格论》中说:“势,就其来源而言,是与作者活生生的生命力,也就是‘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气势’连称。在作品中,由作者之生命力所驱遣全篇的‘气’就是‘势’。”艺术作品所显现的气势除了与表现对象之气势有关联,更为重要的是体现艺术家本人对生活、对环境的理解,它融入了艺术家的学养、技法以及人生百态的情感,不同的艺术家笔下呈现不同的审美品格和艺术气质,而这些都可以通过画面的气势表现出来。气势并不具体实在,表现出抽象性,故临摹绘画作品的气势难度巨大。所以,临摹艺术作品首先要分析艺术作品的体势和气势,通过研究艺术作品的结构,关注艺术家本人的艺术特点、情趣爱好、学养修为等构成作品的要素,进而获得把握艺术作品“势”的关键,取得再现临摹作品的精华。

二、察其色

色彩是油画形式语言中能够直接表达对象和作者情感的形式要素之一。色彩本身并不具备表现力,只有当它被艺术家的画笔组织起来才能显现它本身的魅力。亨利•马蒂斯说:“大量的色彩本身是不会有表现力的,只有当它已经被组织好,它的强度符合于画家的感情强度时,它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力。”临摹前充分了解艺术作品的用色特点,才能合理地表现艺术作品的色彩表现力。由于色彩组合的个性化特征,致使不同艺术家笔下的画面所呈现的色彩是不同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笔下的色彩绚烂多姿。高更创作于1897年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其色彩则借助象征的手法,将观众带向原始土著人的生活,画面以神秘的黄蓝对比,平面化的装饰色彩语言,渲染出一种深沉而神秘的意境。与高更同时代的艺术大师梵高,他将色彩的情感表达用到极致。梵高笔下的色彩语言是从艺术家内心流淌出来的,所有的形式、韵律、节奏、色彩等形式语言浇铸着艺术家内心的渴望,充满着激越、紧张和波澜壮阔的激情。色彩具有再现性、表现性、装饰性、象征性和音乐性等特点,一张艺术作品虽不能囊括所有的色彩特点,但总是倾向于其中的某一方面。研究临摹作品的色彩特点,体会临本用色特征,是追随创作者艺术脚步的捷径。分析研究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画面色彩特点是把握临摹色彩学习的关键,只有充分认识临本色彩语言特点才能重现作品色彩的魅力,同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临摹学习的目的。

三、辨其言

油画语言是艺术家说话的工具,涉及的面比较广,主要包括点、线、面的不同组合,厚薄肌理处理,色彩形式,笔触特点,形状与空间等内容。音乐以旋律、节拍诉说着音乐家的情感世界;舞蹈家以自身的身体动作来传达思想感情;绘画艺术则以线条、色彩、笔触、肌理、形状等艺术语言建构艺术形象。丁亚平说“:正是语言赋予艺术以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正是语言把艺术带入流动和开放状态,正是语言给艺术作品以丰厚蕴藉、幻化无穷的诗性与品质和富于生命自身的神韵与美感。”语言因艺术家的个性和修养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幻化不同的艺术魅力,反映不同的情感诉求。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形象,以柔和的色彩,细致入微的几乎不显露笔触的艺术手段,谱写了艺术家对人生、宗教和生活的理解。莫奈用近乎写意的笔触,跃动的色彩抓住了“日出”瞬间“印象”。语言既反映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又体现艺术家的性格特点,既折射艺术家所处时代的审美需求,又表现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取其法

技法问题是艺术家无法回避的问题。技法通常可以通过时间的堆积不断积累。油画技法表现因艺术家性格、学养、价值观、艺术观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技法特点。油画技法表现犹如烹饪做菜,煎、炸、烩、焖、炒、?、煮等手法不一,厨师会根据食材的材料特点以及对材料的理解,采用不同烹饪方法。油画表现也一样,技法多样,艺术家会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油画技法涉及材料技法、色彩表现、厚薄、干湿、直接画法、罩染等等,艺术家在表现中或选用一种技法贯穿其中,或选择多种技法交替使用,因此在临摹过程中要充分分析作品特点,了解艺术作品的技法特点,选择相应的技法表现才能充分地表现出临摹范本所呈现的视觉效果。技法学习虽然只是油画学习的基础,但对于把握油画的本体语言十分关键。技法的学习对于临本的选择非常重要。有的作品技法可学,作画步骤和处理手法可见,而有的作品却很难把控,以梵高作品为例。梵高的油画是充满感情的,一笔一划处处体现他个人的内心情绪,用笔和造型独特,但实际我们在学习中会发现,我们很难领会梵高作品的精神实质,即便我们可以临摹出梵高作品其形,但根本无法临摹其神,因为他的所有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情绪。由于情感具有形而上的抽象特点,使得在临摹学习中很难获得创作者本人的情感体验。再以印象派作品为例,如果一开始就选择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的画作来临摹学习,我们很难认识到莫奈笔下色彩是怎样产生的,因为实际生活中,我们肉眼很难捕捉到莫奈笔下的丰富色彩,而如果我们先研究印象派开创人物马奈作品,我们可以发现理解印象派作品越来越容易,因为马奈作品相对莫奈的画作来说,易读易懂,操作性很强,而且关键是后来的其他印象派大师都是马奈的徒子徒孙,他们的画风多少都受到马奈的影响。因此,技法学了技法语言学习重要,临本的选择对于技法的学习也十分重要。

五、用其质

前面我们谈到临摹需要取其法,但技法并不是临摹的最终目的。技法学习是临摹学习的基础,是最表面的内容之一。临摹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要义和精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本质。明代唐志契撰写的《绘事微言》中说,临摹:遂为画家捷径,盖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苦瓜和尚也说: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不能出一头地也,冤哉!唐志契和苦瓜和尚都强调临摹学习要师古人之心,实则强调要领悟作品的精神实质,别被表面的技法语言所干扰。临摹的最终目的是能够通过学习,将他人的技术技巧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衍生出既不同于临摹作者作品特点,又具学习者本人艺术个性的作品。正如陈洪绶在儿时学习绘画一样,将临本化为己用。据史料记载:“章侯(陈洪绶)儿时学画,便不规矩形似,渡江拓得杭州府学李尤眠七十二贤时刻,闭户摹十日,尽得之。出示人曰:何若?曰:似矣!则喜。又摹十日,出示人曰:何若?曰:勿似也!则更喜。盖数摹而变其法,易圆以方,易整修散,人勿得辨也。”陈洪绶的这段临摹经历除了告诉后人临摹学习要熟练临本,反复琢磨,更要不落窠臼,勇于创新,即艺术大家李可染先生所说的对待古人,要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要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是为了学习,打出来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六、结束语

油画教育论文范文2

根据对诗意化的理解,笔者把固化了的理性思维、唯科学主义;脱离生活情趣,按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范式”、框架进行逻辑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刻板地贯彻某种理念,灌输某种知识,或者掌握某种技能,而缺乏轻松、愉快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刻意把认识对象与我自体分离开来进行观察、测量、研究的活动都认为是“反诗意化”的。就幼儿教育而言,“反诗意化”的活动让幼儿产生“累”“疲倦”“逆反”“厌恶”“淡漠”“被迫”等多种不良情绪;通常这些活动主要分布在国家的幼儿教育行政控制、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各种针对幼儿设计的教育之中,其中幼儿园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道德塑造、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幼儿保育等各个层面。

1.政府层面的“强大的外力”推进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幼儿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幼儿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诸多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但是,从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入园难、入学率等方面,还是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来平衡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是执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论、信仰、观念进行实体化建构———贯彻落实。把所谓“顶层设计”向下落实到实践;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据说、信仰、经验等等综合实体扩展至幼儿园微观环境、幼儿个体、教师个体的自由教育情境时,原有的生态和结果必将遭到破坏。

2.家庭层面的功利需求

现在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其重视幼儿教育,普遍把幼儿教育拔高,把幼儿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比如唱歌、演讲、跳舞、绘画、下棋、讲故事、认识汉字、认识英语单词、认识数字并会计算、会弹钢琴、读古书经典、习武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在各种培训班、民办幼儿园中大行其道,成了他们招生的资本和竞争优势。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资本和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潜在标准。此种功利逻辑本质上是忽视幼儿生命成长的存在,忽略幼儿生命和生活体验的存在,是违背自由生长逻辑的。

3.幼儿园研究与教学的“泛技术性”崇拜

不可否认,幼儿教育科学化大大推进了教育理性化进程,目前幼儿教育科学化已经成为发展共识。但是科学化的前提是把幼儿对象化,即把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主体,所以幼儿研究和整个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远幼儿的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不关心人的,特别是对处于整体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关心的。”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一种进步运动,历时性向未来推展,今天的教育现实是教育史长河中的最高阶段,并且还会向未来发展,它始终处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变过程中。我们所坚持与固守的教育观是极端的信奉唯理主义建构论的观念,认为教育、人的发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长”“专家”设计的结果。有学者指出“一些科学化的教育论文只看见各种推演的公式和符号,貌似深奥复杂,但说的是浅显道理甚至是常识,论文干瘪瘪的,没有液汁;教育论文本就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思想和情感的。”

4.幼儿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幼儿道德教育不是从儿童内部品质出发,不是内涵化了的个人品质和人文素养,而是外在的社会交往规约。把道德理解为伦理,是一种外在的一条条约束的规则,毫无生机和活泼性。遵守道德是一个物理过程———按规矩办,而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当远离了人群和惩罚,道德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了。从儿童的天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未见过的善良、纯洁、无邪与朴实,就“像一颗散落的种子,远离人类的尘世。”而理性指的仅仅是使外部原则在人内心内化,并以之来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则”。理性的这种规制功效保证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发挥着理性的这种宰制功效。

二、反诗意化之缘由

教育经历了混沌的自然发展———理性的现代化建构———后现代的逆袭三个阶段。混沌自然发展阶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现代化建构阶段则顶层设计、强势推进、目标明确;后现代逆袭阶段否定宏大,解构整体,回归自然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教育一般跟随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教育现代化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疯狂阶段,幼儿教育,具有显著的数字刷新、宏远规划、顶层设计、技术崇拜、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强力控制等特征。诗意化教育的提出,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观点。显然,幼儿教育的反诗意化问题究其本质而言一定是现代性文明方式的结果。幼儿教育诗意缺乏在于幼儿教师的诗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专业的社会压制

教师的权威性即职业的专业性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主要是专业知识、专业自主权、专业伦理三个因素能否得到有效发挥。然而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知识严重被学科知识所贬抑,许多人都认为教师知识足够丰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缄默知识为主体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国学校基本实行科层管理,行政决定一切,教师普遍无专业自主权,无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学,领导要求怎么教学就怎么教学,教学规范是外推式的,这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执教。三是教师伦理不是教师实践智慧和个人品质的外展,而是社会外在的、舆论式强迫的一道道规则和命令组合系统,从而使教师陷入了伦理困境。教师的专业得不到顺利发展就会产生职业不自信,从而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认识也逐渐脱离健康成长的轨道,甚至对自我生命轻视,致使教师自我潜在的职业忧患意识呈现出现实生命沉沦、疲倦、烦恼状态。这些问题在幼儿教师中更为突出,幼儿教师地位低、职称晋升难、待遇低、学历低、男性少、队伍不稳定等特点不仅意味着幼儿教师专业资质得不到保证和缺乏专业性权利,专业实践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会家长等方面的干预。比如行政部门经常要求幼儿教师要承担大量烦琐的记载、摘抄、报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对外的招生宣传和收费任务,有的幼儿教师时常被抽调去参加政府组织的舞蹈、唱歌比赛,甚至被抽调去行政部门搞接待等活动;也有家长建议在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以监视教师行动;很多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幼儿教师似乎是谁都可以去做的职业,专业性得不到认可。

2.行业的标准规制

(1)幼儿教师培养目标标准化。

一是着眼国家长远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儿自身条件为基准的身体发展;三是解决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引领品德发展;四是引导幼儿思考问题,促进其认知发展。

(2)幼儿教师能力评价标准化。

一是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把握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三是能够观察幼儿行为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四是具有和幼儿互动沟通的知识与能力;五是具有设计幼儿教育环境刺激的社会能力;六是具有与社会尤其是家长、教育主管领导的沟通能力;七是组织和开发教育资源尤其是园本课程、潜在课程的能力。

(3)幼儿教师教学行为标准化。

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规范实施,如现代性典型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告诫师范教育一样:“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3.思维的形式化限制

有关幼儿教育的研究,必须深刻认识幼儿,深入研究幼儿,才可能做出专业的判断,才可能教育好儿童。儿童发展所受的相关刺激的制约因素、必须进行微观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做出量和质的结论。这是目前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最为重视也是学术研究最为迫切的需要。认知方法(是什么,内涵与外延)———理解方法(历史、背景和意义)———应用方法(定义域与技巧)———研究方法(根据与改进),从而形成一条准科学的思维路径。从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学性与科学性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当下,由于科学性表达过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实证说明,忽视了人的个体生活体验,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怀疑,也直接导致教育研究出现了一种以叙事研究为代表的文学性表达,它试图挣脱教育学的概念框架与理论谱系的束缚,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动的现场与个体的切身体验。有关幼儿教学方面,幼儿教师需要更加规范工作。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建立标准化反思系统,软件化运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评估、可参阅、可借鉴、可促进。

三、回归诗意化特质

新世纪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整个教育界都意识到了寻求境域性、真实体验感的重大意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品德教育等学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统计概率论为基础的追求宏大规律性的教育科学化情结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基础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多个层面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运动。一些幼儿教育者尝试使用叙事、日记、随笔、版画、漫画、微片等情感丰润的方式来诗意化幼儿教育。以某些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为个案的情景式问题呈现,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显了微弱的个体的现实教育境况。从在台上的宏大理论的宣讲到进入幼儿园、进入课堂、进入社区、进入家庭去考察幼儿的生活路径和聆听他们的生命述说,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的痛苦的学术和教育理路不断清晰。但是这种后现代哲学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还缺乏自觉性,常被那些宣扬宏大理论的专家斥责为“小儿科”“非主流”。笔者认为要走出现代性教育科学化藩篱,使诗意化幼儿教育成为一种教师自觉。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必须从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认识儿童以及反思与解构当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管理范式。

1.再认识儿童———诗意存在的继续

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并且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长期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这里提出的对儿童再认识,显然不是科学规律、心理发展层面的认识,而是哲学意蕴上的“幼儿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幼儿不是一个抽象的、现成的、给定的实在,而是一个变动的、开放的、发展的、可能性、延展性个体。在各种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性格、情绪、认知和意志,表现出独特的气质特征。各种心理指数的发展,既面向活动本身,又最终体现一种终极的生命意义。幼儿教师、家长、各种幼儿教育组织和管理部门,对儿童的认识是一种“外在式”的推定、估计。对儿童的认识离开了儿童自身,离开了他们神秘的心灵家园,此种认识不是本真的,是一种“评价”。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儿童总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以丰盈年少个体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儿童与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戏与劳作以及对自然事物的想象,构成一个人与自然之亲缘性的原型,开启个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游戏与交往构成个人与他人交往之原型,儿童时期与人交往的丰富性奠定一个人向他人敞开的生命之维;儿童时期的童谣、故事、阅读、民俗、仪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体验,构成一个人向历史与文化世界开启的生命原型。”

2.“后常规”———幼儿教育“前范式”解

库恩与波普对“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对科学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启蒙与反思。科学、理性、形式逻辑、数学演绎确实是现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装了人们的头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盈。科学、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现和推进,依靠的是科学研究者即“学术共同体”缄默的“范式”承认,一旦范式稳定存在便成了“常规”。当然,范式、常规不仅仅表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在组织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就幼儿教育而言,幼儿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方法、管理组织、研究设计基本上都概念化、模式化了,有着清晰的操作流程即“常规”。范式是“学术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等潜在承认的,即同行默认。但是,常规遭遇了“诗意”的困境,一切常规化,诗意便荡然无存。库恩的范式理论使人们研究和管理模式化,思维清晰化,评价标准化,找出了专业与非专业的边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术大生产、组织大发展、圈内的沟通交流从而有了可能。但是,对非专业人士、圈外人士、跨界人士、艺术人士、浪漫主义者、创作者、灵魂存在者、原本主义者却是巨大的桎梏。“后常规”的概念是英国科学与社会联合会主席拉维兹博士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他说:“科学共同体不像库恩描写的那样平静、单调,‘常规’对跨界成员来说缺乏规范性的力量。”“后常规”在于破解前范式的习惯势力、固定结构和关系。用无序、混沌、模糊、灵感、顿悟、感觉、直觉、创生来获得科学研究和管理的新思维和新力量。

四、结语

油画教育论文范文3

1.教学目的的设置着眼于幼儿本色。

在教学中,为提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使之回归儿童的本色,离不开儿童的本真生活。故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比如教师组织学生模拟购物的生活情境,有的学生扮演收银员,有的学生扮演顾客,有的学生扮演导购员,在课堂上还原超市购物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遵循先前积累的生活经验,用稚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购物体验,并运用模仿能力再现生活。

2.提升幼儿本色的亮度,使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加学生自身的亮色。

仍以上面的教学活动为例,模仿导购员的学生,运用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导购员的举止动作,加上自己对某一物品的使用感受吸引其他同学完成“购买”;而模仿顾客的儿童则往往折射出其父母在购物时的影子;另一部分模仿收银员的儿童则不仅需要具备模仿生活的能力,还需要足够的计算能力,可有效激发这类幼儿的求知欲。

二、渗透互动,追求灵动

幼儿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激发学生的个性,观照幼儿的感性思维特点,以教育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的互动效果,促进学生的“主体感”体验,焕发幼儿的生命活力,为教育活动增添一点灵动。

1.本着互动原则开展教学活动。

这种模式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影响力,培养儿童的交流意识。仍以上面的教学活动为例,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本身带有一定的互动性,儿童在交流中互相促进思考。比如一件商品标价为7元,扮演顾客的儿童拿出10元,有的则拿出12元,“找零”的工作,迫使扮演收银员的儿童主动思考。而扮演顾客的儿童对找回的零钱也下意识地进行检查核对,又迫使其主动思考。整个互动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模拟生活情境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思考方法,这就是教育游戏的魅力所在。

2.教育游戏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感”,符合教育动态生成的特点。

在上面的互动游戏中,不同的找零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游戏结果。比如用10元钱找零,则需找回3元,可能是3张1元钱的纸币;而用12元钱找零,则需找回5元,可能是5张1元钱纸币,也可能是1张5元钱纸币。在游戏最后的纸币分类环节中,用12元钱购物的儿童在进行分类时,极有可能会增加5元钱这一类别。教师以“不同的可能性”作为教育游戏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解决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构思提升了教育游戏的灵动性和吸引力。

三、增加广度,营造梯度

要回归儿童的本真生活,既要培养其生活技能,又要渗透学习方法,因此教育活动的广度是必不可少的,如最佳线路、家庭生活记账、英语口语对话、个性演讲等内容,以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需要平衡儿童的群体性需求和个性差异,也就是建立教育梯度,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给予特殊的教育,促进儿童的个性成长。

1.增加知识广度。

比如手工制作小花篮,增加幼儿生活技能;进园时师生之间用英语问好,培养幼儿的英语语感;再如组织幼儿进行“我当家”活动,主要是购物记账,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

2.营造知识梯度。

油画教育论文范文4

游戏是学前教育主要的教学活动之一,孩子们也都比较喜欢玩游戏。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握好儿童的这一特点,从孩子们的喜好入手,为他们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感觉到快乐后才会获得对身边事物的认知,进而也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积累一些对生活常识的认知,他们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地熟悉。如,孩子们在城堡中玩;跑、爬、跌倒或者是攀登的过程中都会触碰到一些东西,比如气球,这个时候孩子们就会了解它的形状和颜色。既能加深他们的印象,又能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和判断力,对培养他们的智力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再如,游戏还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孩子们共同进行一个游戏,之间会有一些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逐渐地得到提升。因此,在游戏中,教师要积极地去鼓励孩子们主动地去探索这个世界,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自己的创造力都尽情地发挥出来。这样的游戏教学的开展,既有利于他们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又能对孩子们的成长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科学游戏活动的设置,能够让儿童“乐在其中”

在学前教育中,儿童如果能够保持一颗愉悦的心,这既有利于他们掌握一些科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够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游戏环节的设置,能够让幼儿在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理,他们在游戏中会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新颖的游戏中的某些环节还能够吸引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和观察,以此来不断地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小兔乖乖》这个游戏,《小兔乖乖》中兔妈妈的唱段能够唤起孩子们温柔、亲切的情感,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游戏的美,逐渐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当“狼来了”的音乐响起时,则能引起孩子们对凶残者的敌视,这样可以培养他们辩别是非的能力;当“小兔儿识破了狼的诡计”的相关乐曲响起时,又给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和胜利的喜悦。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相关的表演,让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去领悟真善美。这样的游戏环节的设置,能够让孩子们保持一颗愉悦的心态,他们也更乐于主动去学习相关的知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既玩得快乐,又能学到知识,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游戏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前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旺盛期,也是他们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们正处在快速生长的阶段。因此,适当地引入一些游戏活动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与体能。游戏的开展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进来的动力,而且还能够让儿童在游戏中进行身体锻炼。有一些游戏,比如,跷跷板或者过独木桥等,都能够让幼儿在生理机能上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通过不同游戏的相互补充,还能够有效地丰富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再如,教师可以展开“滚南瓜”的游戏,这个游戏不要求儿童要有多大的臂力或者灵活性,主要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协调能力。又如,“踩脚踏车”游戏活动的设置,既能锻炼他们的腿部肌肉,还能对他们的平衡能力进行锻炼。各种游戏活动的设置,只要利用的合理,都能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也都能让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收获一些意外的乐趣。总的来说,游戏活动的设置既能够给幼儿带来快乐,又能让孩子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意志力。

四、科学地进行游戏教学在儿童学前教育中的意义

油画教育论文范文5

我国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国家,在教育上普遍重视分数。对于学生成绩的考核都是以所谓的应试教育下的考核来进行操作的。所以说在这个大前提下,许多的家长认为教育应从儿童抓起,从幼儿阶段抓起,于是各种各样的幼儿园应运而生,从单一的游戏逐渐演变到复杂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够真正提高对幼儿的教育,还对于幼儿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普遍的幼儿教育当中,孩子一般的学习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学习的内容普遍都是从课本上获得的,长此以往会使得孩子们失去自主学习的意识,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解决幼儿小学化的措施

其一,在幼儿教育时期,我们就应该把玩作为孩子的唯一教育目标,以游戏的手段取代在课堂上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孩子,是没有压力的,是轻松的,是开心的。这种教育能够潜在地激发孩子的智力,能够下意识地提高孩子的积极性,能够使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收获。

其二,我们应该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和培养。对于一些道德素质不好、没有爱心、没有积极性、没有信心、没有教育理念的教师应该予以开除。对于一些素质比较高的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培养,比如钢琴、绘画、舞蹈等,让孩子在音乐中学习,在绘画中培养,在舞蹈中畅想。另外,还应该统观大局,从根本上改善幼儿园的办学标准,我们在进行幼儿园办学的时候,应该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的规定,以孩子的智力和全方位素质的提高为主,成绩高低为辅的教学理念来创办幼儿园。

其三,教育部门应该适当地运用自己的权力,进行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对于那些不达标的幼儿园应该予以警告,严重违反规定的应该予以撤销营业执照。对于一些比较合理的幼儿园,应该严查其办学规模和办学目的,严抓办学理念和办学质量,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要求幼儿园严格按照教育大纲进行教学,避免开设乱收费的课程。

其四,不仅在学校、师资队伍、教育管理上进行改革,我们还应该注重广大家长的心理问题。虽然说大多数的家长都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但是我们应该从正确的角度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不应该认为只要成绩好,就会拥有一个好的未来,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在现代社会当中,有一些名门高校的学生,成绩骄人,但是道德品质却败坏。所以,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智力。不应该把幼儿时代当成孩子的起跑线,应该予以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应该提早给他们学习的压力。否则,不仅不能够得到好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孩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厌学的可能性。所以,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把那些多余的补习班去掉,才能够还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

三、结语

油画教育论文范文6

语文是一个重点课程,对学生人生世界观的形成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本文笔者将针对有效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过程优化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有效教学理论;语文;教学过程;优化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标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而想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全面了解有效教学理论,并对语文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鉴于此,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经验重点阐述语文教学过程优化的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所谓的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获得的进步和发展,简单来说,在有效教学理论当中,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指标,学生是判断的对象[1]。

二、语文有效教学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对教学的目标进行明确。首先,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新课标要求的研究,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活动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增减和整合,注意学习重点和难点知识。最后,教师还需要认真备课,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教师就需要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掌握,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的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2]。

(二)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长时间保持精神高度集中,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认真设计课件,在课件中融入视频、图片等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3]。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圆明园的视频和图片,铭记我们民族遭受的重大灾难,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三)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解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主动关怀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提高对课堂导入的重视程度

课堂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堂导入的重视程度。小学生在课堂开始的一段时间仍然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导致课堂纪律比较混乱,这时候教师要想顺利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就需要认真的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课堂学习。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有效理论的研究,对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进行优化,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作者:乔桂萍 单位:吉林省桦甸市八道河子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曲道鹏.基于有效教学理论下的课堂教学[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3,(4):109.

油画教育论文范文7

幼儿是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个体,教师无法预知和确认孩子的想法与行为,因此,课堂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个体需要等,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策略适时进行灵活调整。以往我们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基本上是老师预设好的,孩子们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很难进行师幼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课堂教育活动呆板沉闷,缺乏生机与活力。而电子白板相对来说使用灵活,操作简便,可以根据课堂教育生成及时作出调整,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体现“尊重幼儿”的教育原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机智的充分发挥,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例如,在小班数学活动“捉迷藏”中,将各种动物藏在不同方位让幼儿找。以往的多媒体课件中基本上是老师设定好先找哪一个,再找哪一个,而且是由老师操作完成的。而电子白板可以通过互动,让幼儿自己来操作,哪只动物先发现就先找哪只。当幼儿将自己找到的动物拖出来时会非常开心,增强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幼儿对方位的认识。又如在中班“小熊和狐狸”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对常见的农作物进行分类,这时可运用电子白板的“容器”功能,让幼儿把农作物分别放在“地上”和“地下”两个筐里。当幼儿分类正确时就会有拍手鼓励的声音,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当幼儿分类错误时,农作物就会自动弹出来,再怎么拖也放不进筐里。经过多次尝试后小朋友就知道自己错了,再重新进行选择。就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让幼儿很好地掌握了农作物的有关知识。

二、电子白板让幼儿教育更直观清晰

3~6岁孩子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对事物表面的、浅显的知识容易理解,而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较差,在很多活动中涉及到抽象、复杂的概念就很难理解。运用电子白板可以让抽象的知识更加生动,更加具体,更加形象,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例如,在大班数学活动“和立体图形做朋友”中,要让幼儿理解立体图形的六个面是较困难的。光看图幼儿很难理解“面”,光看实物又难以理解画面。若利用电子白板“层”的叠放和遮盖功能,可以将隐藏的面显现出来,使幼儿清楚地了解到这些隐藏的面在哪里,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加上电子白板具备的自由涂鸦功能,老师在讲解隐藏的画面时还可以用有色线条描一下,让幼儿印象更深刻;然后再利用容器功能,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分别“送回家”。如果送对了,图形就不会返回;如果送错了,图形就会自动返回。

三、电子白板让幼儿教育更生动便捷

油画教育论文范文8

我国在逐步倡导教育人性化、素质化之后,开始引入情感教育这一概念,由于幼儿处于其情感特征和人格特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学的引导性和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助于对幼儿的情感发育进行积极引导,这使得情感教育在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了多重意义,因而情感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近年来越发受到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

2.幼儿情感教育的特征

(1)涉及范围广

幼儿情感教育涉及到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除了最基本的一些知识性教育之外,还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幼儿对外部社会的感知和认识,以及幼儿的品德、人格特质等各个方面,其涵盖面十分广泛,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面,这既给幼儿情感教育带来了大量的素材和教育平台,也给这一教育模式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使得幼儿的情感教育规律性较弱,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与改进,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2)专业化程度低

正如前文所言,幼儿教育更多的是启蒙和引导性教育,专业化的知识教育并不是这一教育体系的重点,同时幼儿自身的分析和认知能力十分有限且不稳定,这些都使得情感教育不适宜以专业化知识的角度展开,相反,而应该尽可能地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加其熟悉感和认同感。

(3)可塑造性强

在幼儿情感教育中,幼儿的情感因子处于形成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很强,积极向上的情感教育可以协助幼儿健康情感因子的建立,同时对幼儿的人格特质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这也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大优势。

3.幼儿情感教育的核心思想

如何开展并逐步完善幼儿情感教育,并发挥其积极的教学效果,这是幼儿情感教育的关键问题。在这一方面,其指导思想便是要将幼儿作为教学的核心,根据幼儿的喜好和特点来设计与开展教学,也就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贯彻。在教学中注意融入与幼儿品德、性格等相关因素的训练,加强教学双方的沟通。另一方面,不是将情感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宏观的模式来引导和规范所有的幼儿教育内容,这便是幼儿情感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

4.加强幼儿情感教育的途径

(1)采用生活化的模式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即在将教学置于生活化的情境之中,以加强幼儿的熟悉感和认同感。由于幼儿生活活动范围有限,生活中的许多场景他们实际上并不能经常遇到,因而在教学中可以虚拟各种场景。例如在日常行为规范和礼貌礼仪教学时,可以给幼儿分发不同数量的卡片,上面写着你好,对不起,谢谢,再见,笑脸,生气等形式多样的内容,然后在教室中模拟相遇、吃饭、小朋友争吵等各种情景,此时组织小朋友思考应该使用哪些卡片。这样的方式比单纯的口头讲解更加形象和有趣,卡片表现出来的颜色、文字、图案的集合体更能激发幼儿的认知和记忆,教学效果较好。

(2)采取多样性的途径

幼儿教育应该避免过于专业化的灌输模式,而应该针对幼儿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等特点,采取多样化的途径来开展情感教育。首先,在学校和教室中,可以大力推经CAI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引入,不论是识字、行为礼仪还是生活自理能力、唱歌绘画等教学内容,都可以模拟各种场景,以识字游戏等形式来实现选择,系统会根据小朋友的选择做出评判和建议,这些方式幼儿比较热衷于参与,同时配合《巧虎》《蓝猫》等动画片,也可以让小朋友从中学到不少生活常识。而在学校和教室之外,则应该设置更多的教育空间,拓展幼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例如可以利用“结对子”的方式将小朋友分成几个小组各自排演节目,利用节假日或者课外活动的时间走进敬老院进行表演。也可以利用地球日、无烟日等特殊的节假日到学校所在的街道进行宣传,这样的活动最好有幼儿的父母一起参加,以提升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大大加强幼儿对外部社会的认知,提升其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情感教育有很大的提升。

(3)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人

以人为本的教学思维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模式,即将学生作为教学的绝对主体,具体在幼儿教育中,即不再以固定的模式或者教学内容进行复制拷贝式的灌输,而是要充分结合幼儿的个体特点,因人而异,使得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创新。除此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经常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座谈、游戏、谈话等多种形式,以及和小朋友父母的沟通,时刻调整教学计划,使之不断更新,符合小朋友的需求,这也是情感教育的内在要求。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