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课程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课程建议

计算机课程建议范文1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机房授课

Abstract :Secondary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different from general education is a kind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computer teaching mode and the teaching mode of different culture. How to improve computer teaching level, are all teachers strive to explore the issue of. This article first to medium occupation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are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computer teach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method ,multimedia teaching, room i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

1、学生的分析

由于现有教育体制的约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自觉性不够,没有明晰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缺少学习的动力,思想不稳定,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由于在以往的学习中遇到的挫折较多,因而在学习上表现出不自信,甚至对学习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他们计算机知识水平大多较低,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学习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当开始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时有很强的抵触情绪,缺乏兴趣。

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性活泼、比较好动,对新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较文化知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要强。同时,他们也希望被理解、被尊重、被重视、被关怀,也渴望取得进步。所以这更加要求我们中职学校的教师要摒旧纳新,转变教学观念针对于中职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2、教材的分析

由于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而我们所使用的计算机教材更新慢,相应的内容更新速度也过于缓慢,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及时出现在教材上。教学内容也不能更好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内容的陈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3、教学方法的分析

部分教师不能有效的、科学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时虽然摒弃了传统的纯板书教学方法,往往是先课堂讲授,后上机练习,不能充分将“讲”、“练”结合。不利于问题的发现及及时的解决。

还有些教师为了完全驾驭课堂,整堂课都采用课件演示教学。虽然教学更直观形象,但是由于缺少师生间互动,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

二、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水平的几点建议

1、根据学生特点,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接受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重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BTEC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灵活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准确的表现教学内容,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可以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水平。

2、合理选用和使用教材,研发适合的校本,因材施教

针对计算机教材的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的特点,要求计算机教师要注意选取内容新、实用性强的教材,并做到适时更新。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所学专业的特点,开发校本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转换教学的切入点。开发校本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和深度备课的过程。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3、注重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而足够的实践练习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前提。授课时,教师尽量将时间留给学生。课前,教师设置情境,提出操作任务,学生自主事迹操纵,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发挥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巡回检查,个别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反馈及时、准确、直接。教学效果明显。

4、合理运用现有设备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般情况下,传统课堂讲授不适用于计算机课程教学。大多计算机教师会将授课地点选为多媒体教室或者计算机机房。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时,教师利用课件贯穿课堂始终,思路明确,重点、难点突出,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又能很好驾驭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进行,将计算机操作步骤进行演示,学生能较容易的掌握所学知识。

机房授课的优势在于,机房设备和教学管理软件提供的强大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相应的“电子教室”控制软件提供的广播教学、学生演示、屏幕录制、屏幕回放、联机讨论、电子抢答、分组教学、远程命令、遥控辅导、屏幕监看、电子教鞭等功能进行教学。满足了计算机课堂教学各方面的需要,为教学提供了一个高端技术支持。所以在机房中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计算机课程建议范文2

论文摘要:实施针对艺术类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我院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概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遍及社会各行各业,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是当代大学生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高校都已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年级的普修课程,这说明了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无论对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1]

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关于进一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中的精神和高教司组织制定的高等学校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我院从2003年起,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本科一年级学生修完该门课程后,全部参加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一级考试(以下简称CCT),并将取得CCT合格证书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既在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同时,要求我院本科学生达到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一级考核要求,达到当代信息化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综合素质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科一年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基本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为后继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院计算机课程设置采用三层次原则,即第一学年开设《计算机基础》大公共课必修课程;从第二学年起开设计算机小公共课程按学科进行分类和分层教学,例如《非线性编辑》在我院不同系均有开设;以必修课、院级选修课不同形式开设《计算机音乐技术》、《数据库管理》等计算机专业课程。

作为计算机大公共课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知识点设置时要求具有一定的广度,涵盖更多的计算机领域,同时考虑作为其它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先导课程,知识点设置时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例如针对计算机中的常用编码,多媒体技术,二进制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同专业应具有不同的培养类型,例如,我院舞蹈系的学生受集训、排练、文艺活动的影响,课后时间相对紧张,要求所有的知识点都必须在课堂内被消化并相对减少课后作业的数量。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院自2003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CCT考试以来,由于首次参加规范考试的陌生性,加之教师、教材、大纲、备考辅导等方面准备不足,因而初考结果不尽理想,总结前几届考试组织及教学复习指导的正反经验,2004年以2004级本科学生为主参加CCT考试成绩获得显著提高,及格率较上届提高了48个百分点,通过近几年的努力,CCT考试成绩总体逐年呈上升趋势,部分院系本科学生的CCT过级率已达到了96%-98%。以下就该门课程教学结合CCT考试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我院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具体安排,从培养目标出发,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部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结合考试大纲,讲授教学内容时强调基本性,注重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避免简单性,由于教学内容涵盖范围较大,如果面面俱到,看似什么都教了,实际什么都没学会;讲授内容应有侧重点,根据不同专业,;坚持系统性和动态性,由于计算机知识不断发展,后续课程知识点可能需要调整。这就要求后续课程知识点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必须有效衔接,动态调整,不断迭代优化。

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初步、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教学时数为72课时(即理论课36学时,实践课36学时)。 转贴于  (二)强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2]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学生开展。为了促进学生计算机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在授课过程中强化师生的互动,从而使学生参与教学,达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目的。

本课程教学(讲授,实验)过程均在实验室完成,通过投影教学,学生实践来完成相应教学内容,如何合理组织教学,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即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能力,强调自力,思路创新,应用为本”的原则,从自学能力的培养开始,做足课堂100分钟有限时间的“文章”,教师“精”于引导,学生“勤”于实践。学生有事可“做”,自然兴趣注意便会由“负”转“正”,课堂学习氛围及学习效果因此大为好转。同时集中所有软硬件资源,力争在有限学时内实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针对性教学。

(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几年来,由任课教师自行开发软件、并配套建立的各类客观试题,无纸化民、汉界面实践训练试题,任课教师利用教学资源指导教学,行课答疑,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这些基础性积累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产生了十分具体的教学效率。

(四)建立教学反馈系统,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在注重课堂教学时,更应重视教学反馈的重要作用。

针对目前本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建立教学反馈系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等基本情况,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使得教学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建立教学反馈系统有助于教师在授课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反馈系统还可以对收集学生意见、形成常见问题、对改进教学效果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例如:2011年我们分别对本科一年级的开课班级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一次网上调查,可以看到学生上大学之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占到42%,课堂希望有更多师生互动,例如问答,同学讨论,报告等占到36%,建议增加团队合作课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51%,喜欢比较简单而且要求明确的实验题目占到76%,对于本学期所完成的实验练习中,觉得练习的难易程度还可以占到84%,认为该门课程实用占到81%,认为该门课程实用,喜欢学占到60%,认为教材中网络和WindowsXp章节需要修改和补充占到34%,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能够认可,同时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四、结束语

针对艺术类学生实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整个工作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努力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术。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还有很多可探讨的地方。因此,需要我们集思广益,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计算机课程建议范文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国的各类技工院校开始逐步将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做为技工类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技工类院校的主要计算机类课程之一,对提升技工院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以技工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为基础,对技工类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提升我国技工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现状;措施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技工类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对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社会要求技工类学校的学生要掌握更加全面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从我国技工类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虽然已经在技工类院校中开设,但是我国技工类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为提升我国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就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技工类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技工类学校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课程的教学的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技工类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实践教学课时少:技工院校计算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技工类院校在进行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设置时应该将实践教学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但是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在我国技工院校当中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存在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相对较少的问题。实践教学少直接导致学生只了解相关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不能利用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造成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同时实践教学课时少,理论课时占多数教学课时使得学生容易使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从整体上来讲,实践教学课时少直接影响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1.2教学方法单一: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技工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数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主,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的讲解变得枯燥、乏味,从而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计算机教学是一种以应用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一门课程,教学方式的单一将使得技工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多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单一是造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1.3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和其它课程的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这主要是技工类学校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技工类院校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前应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进行分层次的教学。但是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我国的技工类院校采用统一式教学体系,没有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进行相关的分层。这种统一式的教学体系使得有的学生感觉教学内容难度大,不能跟上讲课进度,而一些计算机基础能力较高的学生则感觉教学内容过于简答,从而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教学体系设置的不合理是影响现在技工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技工学校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对策

2.1增加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当中,实践教学对提升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学生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的方式,因此增加实践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贯通,避免进行单纯的理论教学。其次,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相关的案例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提升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就要增加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

2.2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技工院校要根据计算机基础知识在工作和学习中的重点选择丰富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既具有多样性,又能满足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其次,技工类院校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技工类院校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要采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技工类学校只有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法方法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2.3以学生为基础,采用分层教学:以学生为基础,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升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首先,技工类院校要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进行分层次教学。在进行相关教学内容之前,要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进行调查,从而将学生分为不同的教学组,开展不同教学内容的课程,从而提升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其次,学校要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要通过相关的实践环节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邱波,陈希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林良山.浅析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J].科技信息,2010,21.

[3]李绍中,欧阳葵.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

计算机课程建议范文4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教学大纲中规定,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非计算机专业必须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的普及以及计算机技术各个领域应用的不断扩展,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高职教育作为以实际动手能力取胜的教育方式,必须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上做到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为了适应学校入学水平的参差不齐与就业后实际应用的特点,这门课程也面临着改革,我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中小学及家庭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脱离了原来的“零起点”,但高校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距较大,原因是:非高考科目,各中学要求不到位;各地区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城乡高中生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

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占有一定比例,而在中学学习过计算机的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掌握的不系统、不全面。还停留在简单的操作规程上。另一方面,由于专业不同和毕业后工作岗位对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些客观因素都是教学工作开展中必须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建设委员会要求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础要领与基本原理,培养良好的自学素养,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表达与交流,利用 Internet进行主动学习,为自己的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专业课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专业也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

二、改革建议

针对新生对计算机认识的起点不同,我认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属于理论知识,虽然有些同学以前学习过,但是遗忘率比较高,所以可以学,这样的效果较好。其他软件操作的模块教学在开课前先设定好高、中、低三个级别的分组,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认知程度自行选择。在上机实际操作的时候,按照分组安排上机位置,分别练习不同的上机操作题。已经可以熟练应用的同学,布置一些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才能完成的题型。在老师的引导下让他们学会利用自己已经拥有的知识来完成一些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只需要几个普通操作简单组合就能完成的作业,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对于只能简单应用的同学,教师应该安排一些普通题型,并在关键处做好提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不依靠别人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作业,培养自信心,能对计算机产生兴趣。而且可以逐渐增加软件使用的熟练度,提高操作速度;而对那些没接触过计算机或者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同学,就需要教师投入相对多的精力了。

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应首先考虑社会的需求。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教授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和操作,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又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补充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来制定不同的练习内容。比如航海专业可以布置用Power Point制作船舶航行的幻灯片;物流管理专业用Excel制作物流报表;油轮乘务专业安排利用Word排版制作食品菜单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今后岗位中可能用到的,还可以配合学生其他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很有帮助。昀关键的是可以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所学的这些软件和知识不是书本上应付考试的枯燥内容,而是有实际作用的,能够举一反三的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手中的一种顺手的工具来使用。

三、总结

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创新。树立适应高职发展的教育观念,首先要确立开放的人才观。比利时学者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耗散结构,要从低级状态走向高级状态,从无序变为有序,必须对外开放,必须频繁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高职学生正准备从学校走向社会,其思维正是远离平衡状态的耗散结构;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头脑的全面开放,使之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从而广泛有效地从各种渠道摄入更多的信息。

正确的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观念,还要树立培养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并重的教学观。既要摒弃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旧的教学观,也要防止忽略学生全面发展的极端实用主义教学观。绝不能仅以学生学会使用某些软件来评价教学,而应立足长远,让学生“会学”;殊不知应用软件是永远学不完的。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机这个工具,并将它“顺手”的使用才能对其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产生帮助。

主任的工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是联系班级与各科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家庭联系学校的桥梁,是学校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骨干力量,职业学校班主任应不断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管理水平。

一、要全面了解和研究班里的每一个学生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对学生生理发展、心理特点、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思想状况等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和研究,才能更好地和学生沟通交流,这样既利于教育学生个体,也便于班级管理,同时能够及时掌握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妥善解决。

计算机课程建议范文5

【关键词】差异性教学 计算机基础 分级 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61-02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学科呈现出强烈的交叉和扩展趋势,信息过程处在很多学科领域的深层结构中。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提出了计算思维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计算思维和阅读、写作和算术一样,将是21世纪每个人的基本技能。计算思维在生物、物理、化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其他学科中的影响已经显现。可见,计算机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在上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也发生着重大变化,经历了扫盲式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等一系列的变化。

但是,从我国目前信息化教育水平的现状来看,发展极不平衡。尽管很多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有些省份甚至已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列入了中学会考科目,但在绝大部分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均未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直接造成大学一年级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

因此,如何在全校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性为目标,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科学开展因材施教,为学生将来能够在各自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和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对其他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具有示范意义。

二、国内外差异性教学研究分析

1879年,随着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室之后,近现代就开始了对个体差异的重视和研究。特别是克龙巴赫和斯诺的开创性研究,使之与教学紧密联系了起来,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育教学活动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直到现在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个体差异的研究既包括能力,也涉及个性;既包括意动,也涉及情感,而且还暗含着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征。学生的个体差异虽然给教育带来了诸多困难,但也正是教育的艺术之所在。如何认识学生的差异并因材施教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按照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教育绝不是把所有的人培养成同样的人的过程,而是培养独具特色的个体。

从国内外教学方法和研究及实践情况上看,在教学活动起点上对学生发展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相统一,突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重视教育技术的开发,突出教学方式的现代性,都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的变革趋势。

三、主要研究内容

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组结合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授课对象和教学内容新特点,在学生差异性评估、差异性教学方法和差异性教学效益评估三个方面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具体如下:

1.学生差异性评估

首先,定义科学合理的差异性评估指标体系(定性或定量的描述),从学生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对新知识的理解力、自学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角度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其次,研究基于上述评估指标的差异性评估方法,采用测验、实习、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评估;再次,研究评估结果的分析技术,包括从结果评定学生差异性的方法,以及基于学生差异性的教学实施规划方法。

2.差异性教学方法

差异性教学方法包括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过程跟踪与反馈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些研究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方面,从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操作能力、理解力等方面出发,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大纲要求,在计算机原理性知识、应用知识、操作知识和计算思维等方面研究教学内容差异性规划方法,以及差异性与教学内容的映射关系分析技术。在课堂教学方面,从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角度出发,研究课堂教学实施规划方法,研究课堂讲解、课堂游戏、课堂故事、课堂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的方法,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法。实践环节方面,研究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设计方法、综合性实验设计技术。在过程的跟踪与反馈方面,研究利用作业与实验、课程网站、面谈、面试等多种方式的跟踪与反馈技术,研究跟踪与反馈结果的分析方法与技术。

3.差异性教学效益评估

从短期和长期评估方面考虑评估指标,包括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等环节,建立差异性教学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在短期评估方法中,基于跟踪与反馈结果、考试结果、差异性教学短期评估结果,研究基于这些结果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建立结果与教学目标、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对应关系。在长期评估方法中,建立长期评估指标体系,在2~3年的跨度上跟踪评估差异性教学结果,研究差异性教学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分析方法。

四、具体实施

我们自2009年开始,就上述研究内容开展相关教学研究与实践,试行分级分类的差异性教学实践,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采取的具体实施措施总结如下:

第一,通过差异性试点教育实践,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供畅通的交流平台,实现7×24小时模式的沟通模式,允许学生表达个性,从而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关注每个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让每个学员都能有所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凝练出科学合理的差异性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掌握学生个体的计算机素质差异和兴趣焦点,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对教学内容的设定、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研讨,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适应学生差异性的教学新方法、新手段的教学观摩,同时将在差异教学方面有心得的老师请进来,与此类专家型教师进行研讨,进一步提升课程组老师的教学技巧,改进教学方法。

第四,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属于全校的基础公共课程,因此结合各教学班的专业需求进行施教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需求是不同的,统一的教材和授课内容是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重点实践了如何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实施专业化教学。

第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不同工作岗位对学员的计算机使用技能提出了新的需求。从往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结果可以得知,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用性要求更强,课程组依托现有的实验条件,更新了各层次教学的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方法,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第六,建立了通畅的反馈渠道。不仅为正在教授的教学班构建交流平台,还为已经通过课程考试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已经毕业的学生建立畅通的交流平台,以推进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一动作已在分级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进行试行。

第七,借鉴国际上流行的小班教学模式,在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大课中率先实践了研讨式小班教学的组织模式。国际上流行的小班教学模式普遍采用“一人主教、多人辅助”的方法,除了课堂大课式教学,还配以更小规模的小班习题课辅导式教学,小班辅导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差异性教学的实施。

第八,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计划和方案,优化资源配置,3轮教学周期积累了大量实践素材和数据,可用于分析和总结适合我校教学体制的差异性教学的组织模式、实施办法和管理规范,逐步建立差异性教学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五、实践成果总结

2009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三级教学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展开。由于教学内容设置合理,实验内容设计科学,计算思维培养特点突出,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反响热烈。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出现了“差生不差”、“强手如林”、“各具专业特色”的崭新局面。2010年,分级施教又推进为四级施教模式:钱学森班、高级、中级、普通。在分级教学中,课程组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以突出教学的差异性和针对性,妥善协调与后续课程的关系并做出课程特色,在强调基础知识宽度的前提下,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在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中进行计算思维培养。在学校重点教学课题的资助下,课程组依托学校数字化校园教学平台,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该网站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能够及时反馈国内外最近研究成果,课程网站作为示范课程在学校的教学平台上进行了推荐。按照前期制定的差异性教学研究内容,具体实践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条:

第一,如何综合考查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学生差异性评估方法选择和制定的关键,宜宽不宜紧,灵活性和全面性是评估方法的重要属性。我们在分级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了“自愿选择+问卷调查+水平测试”三位合一的评估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开课后又配套实行了“教学适应期”的自由升降级机制,在教学适应期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实际情况重新选择不同分级的教学班。这样的弹性多方评估方式使得教学针对性更强,教与学的相互匹配度更高。从实施情况看,每个教学周期的学生成绩分布都符合分级教学的预期,而且每期都有学生申报不同级别的教学班调换,说明设置“教学适应期”,是对评估方法误差进行合理补偿的有效途径。

第二,在差异性教学方法的研究实践方面,如何发挥教师个性和创新性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关键。由于实施了分级教学,同班次的学生水平大体相当,专业划分相对集中,教师授课的范围、深度、详尽程度更有针对性。教师在满足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张扬个性、特色,许多教师积极探索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计算思维”、“军事之家”、“智能天地”、“快乐学习”、“开放式教学”、“不做学生的拐杖”等特色鲜明的教学班不断涌现。特别值得说明的是,高级班的教师由于在各自教学班发挥各自特长进行特色教育,在广大新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在高级班内部留下良好口碑,对教师评价的优秀率超过90%,同时在普通班甚至在他们教授过的其他年级学生中引起热议。高班学生的标杆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部分普通班的学生主动要求到高班参加学习。可见,高级班教学带来的“焦点效应”获得了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分级教学“点面双赢”的良好局面。

计算机课程建议范文6

关键词: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63-01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中专计算机教育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十多年来,随着计算机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一起,成为21世纪所有职校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在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中专学校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第一线的技能人才,更多的要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等应用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中专生的必修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中专生才能获得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基本素质,所以为了自身的发展也必须要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

开好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助于提高中专学校的竞争能力。中专学校为了保存竞争能力,在众多同类职业学校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适应社会,与时俱进,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这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中专学校能否在发展的大趋势中争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主要是看培养的学生能否达到日益发展变化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中专生来说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是中专学校的责任。

二、当前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问题

1.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不重视。非计算机专业的中专学生通常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不是自己的专业课,可以糊弄过关。对计算机基础课枯燥的理论没有兴趣、关注度不够,觉得自己通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和上网已经会用计算机,在上机操作课的时候也只是关注一些时尚的东西,比如上网,但却缺乏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常识,也不具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

2.中专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中专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许多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有很大的重复,这样导致中专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高重复和零起点问题突出。近十几年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迅猛,国内中专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陈旧,教材更新慢,在社会和行业中已经广泛流行的软件和计算机技术不能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得到反映,以至于有很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还不能很好利用计算机技能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教师教学走了两个极端。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知识发展速度迅猛,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数却被限制,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的课时数甚至被压缩。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中专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走了两个极端,一是把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样对待,讲同样的理论知识;二是认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计算机就是学习一些常用的使用技术,所以从一开始上课就淡化理论教学,或者很少上理论课,只是让学生上机操作,也不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和专业差异,最后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用计算机为专业服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关于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中专生学习兴趣。目标是学习的指向标,有了它才能正确的远航。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发展的,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确立目标尤其重要。让中专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初就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明确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虽然不是专业课,但却是一种专业的工具,就像笔和纸一样是工作的必需品。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需求、一种掌握好知识纳为己用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成为兴趣,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起来自然就会积极、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其实是每门课教学都要重视的问题,对于中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更是如此。

2.及时更新内容,选择适宜的课程教材。根据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的学科特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当不断更新,与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接轨。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关键,但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将最新的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最新的科研成果补充道教材中来。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技术、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还要考虑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要让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为专业知识服务。为此我们可以用分层分类教学的办法。比如,给幼师专业的学生增加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视频编辑等内容;给财会专业的学生增加Excel高级应用和WPS等内容;给建筑、机械加工等专业的学生增加一些制图软件等。

3.理论实践结合,突出实践操作环节。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课程设置都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中专学生说到底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亦是如此,但这并不是说只讲操作不讲理论,同样讲授计算机理论不是为了讲理论而讲理论,理论应该是实践操作的指导。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学生应该能用已经掌握的计算机技能在本专业领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对中学学生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应该科学分析,制定全面而可行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学生,才能为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鹿世闯.职业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分析[J].学周刊,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