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知识讲解范例6篇

酒文化知识讲解

酒文化知识讲解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 课程建设 酒店管理 现状 改革构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2-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近几年围绕高职高专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一、高职高专《酒店管理学》教学现状

《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后续课程有《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共同构成酒店服务与管理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主线,从而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基于酒店中层管理人员及基层服务人员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来确定课程目标,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据职业能力的培育选择课程内容,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来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上以“学以致用”为原则,改变原来按照教材章节顺序编排内容,真正地根据酒店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按照实际工作情境来设计课程,在原知识结构中进行提炼、取舍,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知识“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

经过《酒店管理学》的实际教学,笔者认为此课程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三个缺乏”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酒店管理学》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与改革具体实施中面临的难题。

1.学生缺乏管理学基础知识。本课程参考学时60学时,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饭店的起源、演变与发展趋势;掌握饭店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理解饭店组织结构及各部门人员职责,掌握饭店各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及管理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饭店有所认知,对饭店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服务部门有所了解,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缺乏基础的管理学理论知识,这就给酒店管理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一些困难。既要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又要讲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部门的管理知识。这样就造成教学内容多而杂,没有重点,有些教学内容由于课时所限只能泛泛地讲讲,不能深入。学生反映整个学期这门课讲的内容不少,但重点却不突出,多而杂的内容很难在脑中形成完整、全面、系统的框架。

2.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酒店管理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本课程的性质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以当前酒店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酒店及酒店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熟悉酒店的基本业务和技能,明确酒店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培养掌握酒店管理知识、具有服务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然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践性很强,就应该在课程设计上有实践教学环节,而目前的“酒店管理学”课程设计却缺失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还是偏重理论,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3.缺乏综合性的考核方式。《酒店管理学》在过去的考核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问题。常常出现学生“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现象。由于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实习结束后,对《酒店管理学》的主要内容记忆模糊。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学完能记住,记住会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个任务作为考核项目,既考核理论知识,也考核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综合性的考核可以通过运用理论知识加强记忆,加强理解,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知识。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特点

1.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开设酒店管理学之前没有学过相应的管理学基础,缺乏相应的管理学理念,直接开设酒店管理学就需要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这一课,才便于学生理解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但酒店管理学只有60课时,很难系统地讲授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只能粗略简要地讲解一些管理学的基本常识。

2.学习目标不明确。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不了解,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在原先的课程改革中,对本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教学,将本课程分为饭店认知模块、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酒店市场营销模块、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模块以及酒店物资与设备管理模块。五个模块虽然包含了酒店的主要部门的管理内容,但是在讲解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再加上和学生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密,学习重点不突出,影响到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3.学生缺乏应用能力。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没有生动的案例教学,纯理论讲授枯燥乏味,造成学生不会学习,不想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滞后,教学只局限于课堂内教材中,无法真正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酒店管理学理论教学不能向实践教学转化,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学生缺乏技术应用能力,一遇到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判断的灵活性问题就束手无策。

酒文化知识讲解范文2

关键词: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73-02

随着酒店行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既懂酒店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英语口语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传统的英语教学一般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比较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中职酒店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听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因此,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以课堂活动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在课堂上体验说英语的乐趣。

一、教材的选用

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英语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是由学生日后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中职酒店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工作在酒店、宾馆、旅行社等服务行业,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与客户进行口头交流。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在交流中尽量做到语言流畅自如,准确无误。目前我校11级酒店管理专业选用的英语教材为外研社行业英语系列教材——《酒店英语视听说》。本书为中等职业学校酒店、餐饮等专业学生编写,用正反两方面的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酒店行业的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课堂教学单一模式,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中职酒店专业英语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需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这一课程所学的要点。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突出“互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使课堂成为模拟实训的场所,教师应改变以往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具体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模拟真实语言情景的英语课堂活动。我们可通过角色扮演这一训练模式,强化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在酒店英语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服务员在酒店前台用英语为客人提供服务的视频。然后教师给出特定的场景,由学生根据情景编写对话。例如,在讲《Reservation》一课时,学生观看完录像后,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客人和服务员,设计一个客人来饭店登记住宿的对话。具体材料如下:Guest:You’re Mr. Mike. You and your wife want a double room for two nights.Clerk:It’s six in the afternoon.You receive the guests. The room is 502;a bellman will show them to their room.此时,学生还可以发挥想象,设计不同的情景,如客人登记入住前已预定房间;客人没有预定房间,但饭店已经客满了等等,进行相应的对话。利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酒店工作的真实氛围和环境,以达到英语教学贴近实际,加强培养学生在酒店工作中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等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英语口语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不同英语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练习英语口语,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2.合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是英语教学比较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营造模拟现实工作情景的真实、生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起到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应对酒店客人投诉时,教师可以首先选择播放一段英文电影或视频中关于酒店投诉的英文对话精华部分,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话题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学习礼貌处理客人投诉的技巧和常用的英语服务用语,最后再次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进行模拟的情景训练。这样学生能更好第理解如何处理酒店客人投诉,提高服务质量。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模拟练习,在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所学内容,并形成语感。

3.采取分层教学法。中职学生的英语底子薄弱,英语基础差,学生英语水平差别大。如采用“一贯制”的教学方法,不能顾及学生的英语差异性,会使一些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觉得课堂教学过于简单,而放松懈怠。而另外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又会觉得讲授的内容过难,无法跟上学习进度,从而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分层教学法,把学生分为“优、良、中、差”四个层次,因地制宜,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英语教学活动和进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英语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做到因材施教。

4.渗透英语文化知识。中职酒店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酒店、宾馆、旅行社等服务行业的工作,其服务的对象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掌握一定英语技能的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讲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因此,在中职酒店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渗透英语文化知识,使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的影响。通过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使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具有感性认识,从而排除语言文化障碍,提高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今后的岗位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教师的素养

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教师应具备丰富的英语知识和酒店实践经验。在教学中突出实用性原则,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从而在不断探索中使中职酒店专业的英语教学不断完善。

总之,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要以满足未来工作需要为目标,注重培养具有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英语老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丽芳.浅谈情境交际教学法与酒店英语教学[J].双语教学,2007,(12).

[2]杨柳,张艺.酒店实用英语[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梁文霞.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酒店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0,(09).

[4]谷妍.旅游酒店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9).

酒文化知识讲解范文3

第一次遇到晋璐是在今年的波尔多随时随意酒会上。身着白色小晚礼,长长的直发整齐地束成马尾,配着手中的一杯金黄色贵腐酒,煞是清爽美丽。我主动上前与她聊天,才发现,这个女孩儿不仅懂很多葡萄酒的知识,而且还会调酒,在2004年时就已经通过了高级调酒师资格认证,这让我不得不对面前这位小巧玲珑的女子刮目相看。

一张娃娃脸的苦恼

其实这张娃娃脸一直是晋璐的困惑。在她第一次做葡萄酒讲师时,面对的都是二三十岁的学生,虽然自己也已经是二十好几的人了,可别人怎么看自己都像是个十七八的小丫头。虽然认真地备课、讲课、有问必答,可还是遭到了投诉:课讲得没问题,只是请换一位成年人。

这件事情给晋璐的触动很大,回到家里,看着镜子里自己这张娃娃脸,晋璐委屈得想哭。于是,利用业余时间,晋璐参加了一个化妆学习班,买了全套的化妆用品,从发型到化妆到服饰,给自己来了个全方位的改变。

“我这个人上了妆之后会明显变得成熟,而且我现在也只能穿衬衫之类的正装,即使自己不喜欢也没办法。”

不过,今天的拍摄,晋璐选择穿自己最喜欢的牛仔裤,T恤衫和运动鞋。一换上这套行头,晋璐整个人开心得蹦来跳去,又回到那个工作之外顽皮的娃娃了。

当娃娃遇到酒

晋 璐

第一次与酒相遇

从小到大,除了学校,我的业余生活就是琴、棋、舞、画。现代版的乖乖女在父母的一路安排下,平淡无趣。大学最后半年是实习期,我修的专业属于理工科,在我看来这个专业实在枯燥乏味,所以实习能躲就躲。可是又不想把这段时间白白浪费掉,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吧,从来就不接触酒的我,突发奇想要去学调酒。也许当时是觉得调酒师很酷,很好奇。谁知道唯一的一次“叛逆”竟成了改变我一生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

我之前在网上查询了很长时间,觉得培研国际在调酒师培训行业里影响力算是比较大的,于是就这样踏上新的人生轨道。在调酒界有一定声望的胡永强校长给我上了第一节课,让我了解到酒也是一门学问,是一个也需要很多人才去发展的行业。当很多调酒师都痴迷地刻苦练习扔瓶子的时候,我选择了优雅绅士的英式调酒。

刚开始接触酒的时候,一切都很陌生,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平时学要一遍又一遍地背才能记住内容,而酒水知识,老师讲完,就像被输入电脑一样,被我一次性记下来,而且当下一次再问起时,还可以清晰地说出。

杯酒人生的开始

想要巩固知识,那当然需要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了,所以我抱着边玩边学的心态进入了还没有正式开业的buffalo stone酒吧。不得不承认,这一路我走得还算幸运,buffalo stone酒吧老板独特的经营理念,让我们这一群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人有了很好的发挥余地。边学边用,这让我越来越喜欢酒文化,并渐渐发现其中的乐趣,于是开始钻研和探索。从购买世界各地的烈性酒书籍,到抄写国外鸡尾酒网页上的特殊配方,甚至去境内境外各种店铺考察,我于是就这样钻到“酒缸”里不可自拔了。

我眼里的调酒师就像魔法师一样,神奇地调配出各种颜色,多种口味的鸡尾酒。每当我看着自己调成的鸡尾酒时,总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然而我深信,想要调制出一杯好的鸡尾酒,还在于调酒师个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对酒全方位了解的基础上。这需要了解不同酒的不同比重、颜色和成份,之后才能做出漂亮而且口感突出的鸡尾酒。

一见钟情葡萄酒

当我觉得能把所学的烈性酒的知识全部装在脑袋里,并开始为自己的那点酒水知识沾沾自喜时,2004年偶然的机会,法协的葡萄酒课程把我带入了另一个领域。“葡萄酒是天然的,在葡萄酒里加入其他液体,将使他不再属于大自然”。葡萄酒与鸡尾酒是两种个性,它的历史文化、发展趋势、酿造工艺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是一个孕育神奇的过程,在接触葡萄酒的过程中,它给我带来了很多。为它,我要学语言、地理、历史、色彩……因为它的名字来自世界各地,它的知识也要用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来传达给你。只有了解了世界各地的地理、气候,才能更好地掌握葡萄酒的品种和口感。

酒文化知识讲解范文4

关键词:知行合一;教学改革;中国旅游文化

关于高职文化课程的课改,目前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文化课程应该按照课程本身的知识形态来教学,如果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便会破坏这些课程所特有的主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才是学什么。与专业结合的课改,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在专业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线索。[1]

与专业结合是目前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与专业结合的过程中,文化课程又不可能像专业课程那样,按照工作任务的需要来编排课程内容,因为很难在课本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找到非常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文化课程的改革思路与专业课程不同,只能是采用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教授已经编排好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它的改革更多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知行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教学做一体”则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论。在教、学、做三者中,“教”与“学”都是为了“做”,“做”联系着“教”与“学”,是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2]

一、《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中国旅游文化》作为导游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多年来,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做笔记、划重点、机械记忆,以备导游证考试的现状。由此,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导游证考试拿高分的学生却并不能完全胜任景点导游,一旦企业需要学生自学掌握新的景点导游词时,有些学生往往无处下手,不知道应如何记诵。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源于观念上的两个误区:其一,忽略了高职教育重能力培养的教育本质。《中国旅游文化》的授课固然起到了知识积累的作用,但这种积累仅仅为应试所用,学生并不能将所积累的知识运用到景点讲解的实践中。其二,未能正确定位《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忽略了《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词设计与讲解》之间的前导和后续关系。长期以来,《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词设计与讲解》被认为是两门独立的课程,有各自独立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团队,以致前者无法服务于后者。

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整合课程内容

目前《中国旅游文化》课程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导游词讲解与设计》课程存在割裂现象,很直接的原因是课程的内容缺乏有效整合。《中国旅游文化》教材将授课内容分为中国历史概述、中国的年节民俗、中国自然景观、中国四大宗教、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建筑和主题公园、中国旅游文学知识、其他基础知识九个章节。《导游词设计与讲解》依据景区类型,将课程内容分为自然景区、人文景区、人造景区三个模块,其中人文景区讲解又细分为宗教民俗类景区和建筑设施类景区两个教学任务。两门课程对授课内容的编排依据不统一,以致《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很难与不同类型景区的讲解相对应。

为此,课题组进行了课程内容调整。在不改变《中国旅游文化》原有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将授课内容整合为五个模块:文史常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造景观、风物特产。人文景观又细分为建筑设施类景观、宗教民俗类景观两个教学任务。建筑设施类景观包括古典园林、古代陵寝、古代宫殿等。宗教民俗类景观则包括四大宗教、庙会、节庆活动等。这种整合并非是要改变文化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而恰恰是从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角度出发,完善课程知识结构。以宗教和民俗为例,由于诸多的民俗节庆活动都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如傣族的泼水节源于佛教的传说,开斋节、古尔邦节都是伊斯兰教徒的宗教节日,因而将宗教与民俗整合为一个教学任务更便于学生了解节事活动的渊源和内涵。

这五个模块中,除文史常识外,其他四个模块与旅游景区的分类基本对应,自然景观对应自然景区,人文景观对应人文景区,人造景观对应主题公园,风物特产则对应导游讲解活动中的旅游商品推介。如此对应后课程内容便与景区讲解内容相一致。每一模块可设置一个景区讲解的实践按环节,如景区自然风光介绍、景区建筑讲解、景区特产推介等。通过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四个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景区讲解的实践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1.实物展示和实景教学法

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表现能力佳,可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让学生上台演示。如风物特产中酒、茶这两大内容,因实物取材方便,可让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物介绍与展示。以酒的介绍为例,可分为白酒组、黄酒组、药酒组、啤酒组、葡萄酒组五组,由学生选取实物进行介绍,并请学生现场品尝,区别各种酒类。茶的介绍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同学演示和现场品尝后,大部分学生不仅能区别出红茶、绿茶、黄茶、花茶等类型,而且在品尝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味觉记忆,总结出各类茶的特点,并了解各类名茶的产地、特征和归属。实物展示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景教学的环节一般安排在每一模块的理论讲授之后,下面以宗教民俗模块中的佛教专题为例,谈谈实景教学的设计与安排。佛教是我国四大宗教之一,天下名山僧占多,大部分宗教景区都属于佛教旅游名胜,因此,佛教专题在整个教学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专题中运用最广,与景区讲解关系最密切的是佛教供奉的对象、汉语系佛教寺院的主要布局、常用佛教礼仪三部分内容。

酒文化知识讲解范文5

一、 序言

“俄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用俄语思维、表达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往,我们的俄语教学侧重于对词汇、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忽视了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学生虽掌握了词汇和语法等内容,却不能有效的进行思想交流,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文化背景知识。不同的国家其文化背景也不近相同,所以学习语言就是将所学语言国的历史、政治、民俗等文化因素进行对比、融合的过程。因此需将文化背景知识与俄语教学结合起来。

二、课堂教学中“中俄文化差异”渗透的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言语交际。要想表达准确,符合国情,必须了解文化背景。因此,文化差异渗透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把它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下是我从“词汇、习语、习俗、交际对话”四个方面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俄语文化差异渗透。

(一)在词汇中文化差异渗透:

词汇有字面意义,也有它的隐含意义。学生学外语不仅要掌握词汇的字面意义,而且应当了解词汇的涵义。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适当地向其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取得良好的词汇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самовар(俄式茶炊)一词时,可以渗透俄罗斯人“喝茶”的特别讲究[1]:在日常生活中,俄罗斯人每天都离不开茶。早餐时喝茶,一般情况下吃夹火腿或腊肠的面包片、小馅饼。午餐后也喝茶,除了往茶里加糖外,有时加果酱、奶油、柠檬汁等。特别是在星期天、节日或洗过热水澡后,更是喜欢喝茶。他们把喝茶作为饮食的补充,喝茶时一定要品尝糖果、糕点、面包圈、蜂蜜和各种果酱。俄罗斯民族一向以“礼仪之邦”而自豪,许多家庭都有以“茶”奉客的习惯,当你到其家做客时,主人通常会问:“您想喝点什么,茶还是咖啡?”假如你选择喝茶,主人就会说:“我这就把茶煮上。”喝茶可谓是他们的一大嗜好。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中国的饮茶习惯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与我国古老的“清净”传统思想相吻,这是茶的清饮之特点。

(二)是讲究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其特点是烹茶时添加各种佐料。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三)是讲究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俄罗斯饮茶十分考究,有十分漂亮的茶具:茶碟很别致,因喝茶时习惯将“茶”倒入“茶碟”再放到嘴边。茶具有的人喜欢中国陶瓷的,有的人喜欢玻璃的。但最习惯用“茶炊”煮茶喝,尤其是老年人更为喜欢。茶炊实际上是喝茶用的热水壶,装有把手、龙头和支脚。长期以来,茶炊是手工制作的,工艺颇为复杂。有这样的一句俗语“В тул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не ездят”(去图拉不用带茶炊),告诉学生图拉是俄罗斯盛产茶炊的地方,因此这句话表示“多此一举”。

又如:在讲водка(伏特加酒)时,渗透俄罗斯人离不开酒的文化背景知识。俄罗斯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据考证[2],酿酒业的出现归功于制蜜业的发展。在公元 880-890年,“蜜酒” медовуха开始在民间出售,其酿制工艺与葡萄酒极其类似,产生于921年的桦汁酒香气四溢,人们开始在蜂蜜中加入啤酒花。1284年,俄罗斯拥有了自己的啤酒。15世纪40-70年代,伏特加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被称为国酒的伏特加甚至被一些西方人当作了俄罗斯的代名词。

无酒不成宴,俄罗斯人请朋友、过生日、办喜事、迎新年等的宴席都离不开酒。俄罗斯人举杯喝酒时,通常都要说祝酒词,如:“за встречу"(为相会干杯);“зa знакомство”(为相识干杯);за дружбу(为友谊干杯);“за хозяйку”(为女土人干杯);“за здоровье присутствующих”(为在场的人的健康干杯)等等。祝酒词急是即兴的,祝酒者把对亲友的真诚情感、对他人美德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倾注在祝酒词中。因此可以说,是俄罗斯人酿造了伏特加,而伏特加却造就了俄罗斯历史。

(二)在习语中文化差异渗透:

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进行习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文化,并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俄罗斯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俄汉两种语言中丰富的习语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比如:汉语中说的“红茶”,俄语则会用чёрный чай来表示,而чёрный在俄语中是“黑色的”意思。又如:我们在形容事物发展迅速时说“雨后春笋”,而俄罗斯气候寒冷,无法生长竹子,但他们森林多盛产蘑菇,雨后林中遍地蘑菇,所以俄罗斯人说“雨后蘑菇”[3],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 。还有,汉语中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俄语却说“Перед Богом все равны ”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汉语却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俄语说“белая ворона”“白色乌鸦”,汉语则是“与众不同”。

酒文化知识讲解范文6

1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是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一般都在大三或大四开设,此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酒店实操技能。通过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教学,学生可以掌握收益管理的基础知识。在全面了解收益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收益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调整供需的预测能力和制定策略的决策能力,以达到酒店管理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操的课程,恰当的教学过程应该先是基础知识讲解,然后运用收益管理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或实践,达到熟练运用收益管理,提高收益管理实战运用的能力。然而,目前本科院校的酒店收益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导致学生不能将课堂所学收益管理知识在酒店实际操作中顺利地运用。

1. 1 教学缺乏互动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不仅可以制造融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然而,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教学过程往往缺乏互动,一方面,课程内容相对枯燥,而且内容逻辑性较强,只有掌握了前面章节的基础内容,才能顺利开展后面章节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讲解书本内容时,往往是侧重内容的快速讲解,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课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教学互动。另一方面,教师即使设计了互动环节,学生因为对所设计的互动环节缺乏兴趣,或者是因为收益管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所以他们不愿配合教学互动,或是简单应付了事,教学互动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1. 2 教师缺乏实际酒店收益管理

经验高校中大部分的酒店管理授课教师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他们缺乏酒店行业的相关从业经验,对酒店最新的发展动态不甚了解,只是单凭读书经验以学传学,这样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偏差和知识只限于纸上谈兵的教学后果。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速度落后于酒店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教学改革又相对滞后,更难以让学生掌握酒店收益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

1. 3 教学中缺乏实操课程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教学计划中全部为理论课程,缺乏实操课程。一方面,收益管理实操过程复杂,实操课程需要组织学生对酒店市场环境进行分析,预测市场对酒店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收益管理策略并实施,实施之后,把预测的情况和实际的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出偏差,从而提供收益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学校难以给学生提供实操所需要相应的数据和实操练习的酒店,因此学生只能模拟酒店收益管理。因为实操过程的复杂性和模拟实操的不确定性,学生难以真正掌握收益管理的精髓。

综上所述,目前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教学面临诸多问题,其中原因主要在于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下降,从而使高校所培养的收益管理人才与市场需求存在诸多不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酒店收益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2 酒店收益管理教学改革的思路

2. 1 培养具有双素质型教师

实施酒店收益管理教学改革,首先应该培养符合教学需求的双素质型教师。双素质型教师,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要讲授好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教师不仅要掌握收益管理的基础知识,还应具备收益管理相关的从业经验。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可以聘请酒店的收益管理精英人才给学生讲课。另外,学校也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酒店收益管理部门挂职,培养岗位的工作经验,加强教师实践能力,从而培养符合教学需求的双素质型教师。

2. 2 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大纲

酒店收益管理人员主要工作职责是: 通过分析市场环境、预测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为酒店决策层提供建议,参与制定各个市场价格和渠道的决策,从而实现酒店收入最大化。因此,作为收益管理人员应具备三种能力,即分析能力、预测能力以及决策能力。高校开设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时,要制定符合酒店收益管理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应该是以培养具备分析、预测、决策三种能力的学生为目标,合理分配课时,加强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2. 3 调整课程教学进度

现有的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教学有36 课时,教学计划中全部为理论教学,为了增设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加快教学进度,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12 课时的实践教学。调整教学进度,一方面减少课堂内容的讲解,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课外自学的能力,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采取课下学习,课前检查的教学模式。总之,加快教学进度,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2. 4 教学环节改革

第一,创新教学方式。酒店收益管理是一门理论知识繁多的课程,理论知识讲解过于空洞和枯燥,难以吸引学生对其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活用教学方法,增添课堂生气,强化知识记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方法有多种,如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教师根据所讲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述酒店产品的销售渠道时,就可以设计不同销售渠道如何进行竞争与合作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不仅能让学生了解酒店所拥有的销售渠道,各个销售渠道的优势和劣势,还能让学生掌握如何取舍不同销售渠道,明白各个销售渠道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可见,相比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教学效果明显会提高。

另外,收益管理有五个工作循环,每项工作内容各不相同,教师在讲解收益管理工作循环时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熟悉并参与收益管理的具体工作,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自然可以提高收益管理的能力。

第二,学生参与实践调研。实践调研是获取市场运营数据、发掘酒店有关收益管理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调研,对酒店收益管理有更真实的认识,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收益管理知识的兴趣。当酒店收益管理课程中基础内容讲解完毕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调研项目,通过学生实际走访酒店,或者短时间内驻扎在酒店,收集有关收益管理的数据,了解相关问题,经过分析总结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汇报调研成果,增加课堂研讨环节。

第三,邀请收益管理精英讲座。请酒店收益管理精英就酒店的收益管理部门职能进行讲解,既可以给学生带来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资讯,同时这些行业精英也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激发学生对酒店收益管理的学习兴趣和从业欲望,了解收益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如课程组邀请山海天万豪酒店的收益管理经理对酒店收益管理进行了全面讲解,通过来自实业界的精英的讲解,对学生更有说服力,让学生清楚收益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让学生认识并正视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教学在课堂进行,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主讲,教师分析与总结,学生研讨为主;另一部分教学安排在教学酒店进行,让学生参与至酒店的收益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熟悉课本所学知识,将课本知识在实践中熟练运用; 二是发现自身不足,实践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标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得到提高; 三是提高就业机会,学生有顶岗实践的经历,增加了学生找到对口工作的机会,也更符合目前酒店对收益管理人员的用人标准。

2. 5 优化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