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美丽乡村范例6篇

如何打造美丽乡村

如何打造美丽乡村范文1

“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将本着‘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原则,资源共享,加强合作,共同践行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建设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中国美丽乡村。我们要自立、自强、自信、自尊、自爱,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2013年2月27日,来自全国各地50个美丽乡村的代表齐聚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以《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宣言》的形式做出一个践行生态文明的“美丽”承诺。

万峰林所在的黔西南自治州不仅拥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山水之间还保存着纳灰村、南龙古寨、鲤鱼坝村、打凼村、纳孔村等一批原住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乡村。

为中国乡村

可持续发展把脉

党的十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自此,“美丽中国”作为一个新名词风行全国。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后第27天,全国首个以“美丽中国”为主题的高端峰会在兴义万峰林拉开序幕。万峰林峰会以“民生与民声——中央一号文件与百姓关注、中国美丽乡村构想与机遇”为主题,搭建一个开放、广阔、包容、高端的交流与合作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研讨把脉、建言献策,为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传承民间民族文化等方面提供建议。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宣布峰会开幕并作主题演讲,他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两大引擎——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双创”战略;构建多层次的产业链和价值体系是发展创意农业的新模式;创造“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的实现;大力推进创意农业发展的新思路等内容;厉无畏对创意农业和乡村文化发展的精彩论述引来现场热烈掌声。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联合推动组组长何丕洁,民盟中央副主席龙庄伟,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军事科学院军事研究部副部长、少将罗援,省政协副主席孙国强等出席。

中央电视台7频道农业节目总编辑赵泽琨第一次来到万峰林,惊叹于乡村的原生态之美。他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经过一段时期改善与提升环境、产业、素质、服务等方面,将来中国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会更优美、村容村貌更整洁、产业特色更鲜明、社区服务更健全、乡土文化更繁荣、农民生活更幸福。

黔西南自治州州委书记张政在致辞中承诺,将以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为载体,进一步学习借鉴全国著名美丽乡村的好经验。坚持“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峰会原则,建立和巩固第一批以全国50个美丽乡村为代表的乡村发展联盟,践行“万峰林峰会宣言”,切实在理论研究、经验交流、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成效。

黔西南自治州州长龙长春在《宜居宜游之都 投资兴业热土》的演讲中,展现了黔西南的发展愿景——建成全国性的承接产业转移、旅游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西南腹地出海和连接东南亚的大通道,西江上游经济区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加工基地。并欢迎海内外客商来此投资兴业,共创双赢。

峰会上,美丽乡村的代表们纷纷发言:北京新发地村党委书记张玉玺介绍了本村的蔬菜产业如何服务首都的成功经验;江苏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副书记吴惠芳介绍了作为百亿元乡村的发展模式;兴义市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分享了“贵州精神”诞生地的发展经验……

借力外部资源

打造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需要激发自身活力、有效利用本土资源,更需要借力外部优势资源,联手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应邀出席峰会的企业界代表,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屠红燕,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缪雪中,盘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田宁,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徐浩然等代表根据各自产业的特点,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将带来的庞大市场蛋糕,就如何深度开发乡村市场分享了他们的长远思考和商业智慧。同时还就乡村市场中制造业的发展,电子商务将为乡村市场带来的影响,如何整体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提出不少真知灼见,表示愿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更多的产业支撑和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农村社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管清友,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执行会长王理宗,兴义市市长王天洋及全国各地的美丽乡村代表们,在峰会开放互动式访谈中与现场观众和网友进行积极交流互动,共同谋划与分享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经验及做法,拓展思路引发共鸣。

主持访谈的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在总结词中说,“美丽乡村”不仅是一个生态概念,而且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社会概念。“美丽乡村”不仅有一个美丽的外表,关键在于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它应该是结合了经济、政治、人文、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一个完美组合,这才是对真正“美丽乡村”的追求,是中国农村未来的希望。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相关负责同志,国内知名专家及省直单位负责人,全国50个美丽乡村代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及国际友人和部分工商界人士参加了峰会。(责任编辑/哈文丽)

“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宣言

1.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

3.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4.提升农民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科技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使农民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如何打造美丽乡村范文2

息烽县永靖镇坪上村属省级贫困村,地处息烽高寒山区。去年,该县将坪上村与毗邻的永靖镇黎安村下坝共同打造成“提高型”美丽乡村示范点,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激发周边村寨发展求变的强烈愿望。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如何让贫困村迅速发生“裂变”,找到促进群众持续增收的有效平台,并覆盖所有贫困户?今年,息烽县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和千园之城建设进行捆绑,整合全县各部门项目资金,从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基层党建等方面入手,将黎安―坪上片区打造成全县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点、精准扶贫示范点和市级示范性公园,助推贫困村“脱胎换骨”,并实现“华丽转身”。同时,引进“花好月园”“老农夫”等涉农企业,建设美丽乡村嘉年华度假区旅游项目,实施1000亩蔬菜、1000亩葵花、1000箱中蜂、1000亩葡萄、1000亩花卉、1000亩优质稻“6个1000”工程,实施产业扶贫,确保到今年底,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突破4300元。

截至8月,黎安―坪上片区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3个,已完工20个;计划投资1.19亿元,已完成投资 1.09亿元,其中企业投资3000万元。项目全部竣工后,可辐射带动530户2036位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在坪上村,“花好月圆”和“老农夫”两家涉农企业累计向210户群众流转土地2350亩,用于实施花卉种植等观光旅游项目。“土地流转费第一年是每亩150元,第3年后每亩600元,满10年后再重签合同。”何万礼说,土地流转后群众可以实现“旱涝保收”,贫困农民还能因此成为产业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可收入80元左右。部分农户还乘势“洗脚上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今年7月,村民何健立家的“富源楼”客栈开业,拥有10间客房、20个床位,一开张就接待了前来休闲避暑的重庆游客,包吃包住,每人每月收费1600元。不到两个月,何健立就有了上万元的进账。

“以前全村常年有400余人在外务工,现在已经有近半数人返乡创业了。”坪上村宋家寨村民组村民陈德昌说,村寨环境整治一新后,他回乡用闲置房屋开办了农家乐,夫妻俩忙不过来,还聘请了几个乡亲“打下手”。像他这样的返乡创业人员,坪上村有30余户。

在永靖镇和县农业局、残联等部门的扶持下,坪上村邓家林村民组残疾村民张芝发组建了中蜂养殖合作社,带领全村66户188位低收入群众养殖蜜蜂,每户免费配发3至5箱中蜂,并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在张芝发的带动下,低收入困难党员朱启中今年养殖中蜂26箱,现已收入1.5万元,加上种植葡萄、辣椒等收入,预计今年可创收6万元以上。

何万礼说:“通过实施‘6个1000’工程,所有低收入农户年底收入突破4300元不成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坪上村劳务公司通过代建或合作建设等方式,实施项目涉及投资8000万元,公司从中提取“管理费”作为村集体收入。同时,村集体还投入60余万元建起了垂钓池、示范经营农家乐和乡村客栈。预计到年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可突破20万元,其中20%用于滚动发展,2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剩余的用于为群众购买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现在有钱为群众办实事,群众对村两委的满意度越来越高。”何万礼底气十足地说道。

如何打造美丽乡村范文3

整治水环境,保护青山绿水。在实施云南省玉溪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中,红塔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区的理念,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把整治水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第一要务来抓。红塔区自有“滇中粮仓”的美誉,境内水系发达,水质优良。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之近年来持续干旱影响,水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红塔区和谐发展的不良因素,也成了群众饮水的安全隐患和珠江源生态平衡的潜在威胁。为此,红塔区开展了水源保护、环境治理、饮水调度、山区集雨等民生工程,改善红塔区水生态环境。同时狠抓水源工程,加大水库、坝塘环境治理,完善建设水环境系统,加强水源林、水库坝塘等周边植树绿化工作,有效解决了红塔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改善了红塔区水源区域涵水环境,保障了红塔区水源安全。

整治城乡环境,打造山水田园。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已进入快车道,如何杜绝环境“脏乱差”,提升村庄形象,如何避免城乡建设“摊大饼”无序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和人居环境等,成为横亘在红塔区新一轮发展面前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对此,红塔区委、区政府创新理念,规划先行,优化城乡村落及基础配套和生态建设布局;实施“迁村并点”,引导农民集中建盖高楼、发展新型社区,解决土地资源集体使用和农村城市化问题;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解决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

明确功能定位,提高城市品位。围绕“一心、双核、四组团”的空间定位和建设具有现代都市气息的宜居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明确组团功能区定位,高水平、高品质、大气魄地推进城市建设,严肃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确保临违建筑“零增长”。抓紧中心集镇、特色村规划的完善修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进一步突出文化传承,彰显特色优势,切实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构建“主城区、中心城镇、特色村”相适宜、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探索迁村并点,节约土地资源。红塔区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发达地区经验,加快完善北城新区及配套功能区域的规划修编,启动了古城社区、山头社区、下赫社区、大矣资社区“迁村并点”工作,示范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科学规划确定永久保留村落,对100户以上村庄进行了建设规划,鼓励居住边远、户数较少的村庄向中心村、集镇集中。制定出台了《红塔区美丽家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到2015年将建设120个特色村和示范村,实现全区新农村建设大变样,成为云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示范区。

实施重点整治,改善宜居环境。鼓励企业治理设施提档升级、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对烟尘控制区、工业园区和7个二氧化硫重点减排工程项目每天进行PM2.5、PM10、S02、M02环境空气质量24小时监测,对辖区内42户排污单位征收废气排污费都用于环保建设

如何打造美丽乡村范文4

注重美化环境与提升品质相结合,不断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建设美丽乡村,环境整洁是基础,提升品质是根本。各地坚持一手抓中心村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促进农村环境整洁和美化;一手抓历史文化村落建设和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抓好中心村建设,促进环境优美整洁。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把重点培育与连线成片相结合,持续推进“六化”工程建设,有效地引导人口向中心村、中心点集聚,通过人口的集聚效应带动产业、资源等发展要素的同步集聚,推动农村各类资源的集聚集约发展,形成了一批诸如龙游城东小区、开化东晨小区、衢江后山小区等生态优美、设施齐全、环境整洁、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新型社区。全市累计启动中心村培育建设84个,已完成中心村培育建设60个,其中省重点示范中心村25个。2012年完成了中心村培育建设30个,其中省重点示范中心村7个。

抓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促进环境整洁有序。农房改造建设,对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衢州市按照加快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推进以农民公寓、拆旧建新、集中联建等方式的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农房改造建设内涵。2012年,全市共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29106户,其中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6480户。在全省农房改造建设现场会上,衢州市作了典型发言。衢江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让农民愿意搬,搬得出。江山市坚持因村制宜,民主决策,分类指导,多类型多模式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根据不同的区域确定不同的建设模式,涌现出一批可看可学的典型,如贺村镇狮峰村的集镇集聚模式、大桥镇店边村的中心村集聚模式、新塘边镇卅六都村的整治空心村模式、四都镇上峰村的撤并自然村模式等。

抓好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各地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并重,进一步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等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古村落文化游和农家乐体验游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柯城区积极开展“油菜花文化观光节”、“葡萄文化节”等农业观光活动。衢江区初步形成了黄坛口—药王山—天脊龙门的黄金旅游线、廿里—湖南—乌溪江的生态旅游线、云溪—莲花的现代农业观光线和樟潭—全旺—大洲的历史文化生态线。江山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作为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个具备现代服务功能的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区。如今,现代农业产业和乡村休闲游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促进了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

抓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农民收入增加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在精神生活方面也会有相应的更高追求,从而使自身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历史文化村落充分体现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而且有着良好的经济价值。在全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之后,我市纷纷启动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目前,我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班子组成、项目确定、规划编制、部门协调、要素保障、政策处理等相关工作已相继到位,全市5个省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保护利用工作已全面启动,被省确认的116个一般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也渐显成效。龙游县注重挖掘开发历史文化项目,开发了社阳乡大公村“清明祭祖灯会”、溪口镇寺下村“状元文化节”、横山镇天池村“草龙文化节”等项目,拉近历史,延伸风景。江山市按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先后实施了清漾毛氏文化村、廿八都古镇、大陈特色文化村等历史文化村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让新村建设项目尽量与古建筑保持协调统一,形成乡村观光旅游新亮点,既增彩,又生财,让农民在保护保全古建筑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品质。

注重突出重点与面上推进相结合,不断显现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效果

各地以示范乡镇、精品村为支点,以美丽乡村风景线为骨架,以“村庄整治”为基本面,打造了一批可看、可学的示范点,亮点纷呈,从整体上改变了衢州的农村风貌。

点上抓“示范”。一方面,培育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示范乡镇、精品村。各地按照“生态优美、底蕴深厚、环境美好、特色鲜明”的要求,从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乃至饮食、特产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掘乡镇、村的个性和特色,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和“一村一韵”的建设主题,努力打造支撑美丽乡村地域品牌的示范乡镇、精品村。2012年全市已有12个乡镇和40个行政村分别通过衢州市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和精品村的验收。衢江区以“环境美、经济强、生活优、民风好”为目标,建成了“畲乡风情”洋坑村、“绿色神奇”茶坪村、“精致华丽”华家村、“三江集汇”乌溪桥村等一批具有个性魅力的特色精品村。开化县列出25个村进行重点打造,组织规划、建设、文化等部门进行专家会诊,按照“一村一景、因地制宜”的原则,搞好村庄规划设计,从多方面进行提升,努力把村庄建设成旅游景点。另一方面,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沿线景观带。各地以沿景区、沿产业带、沿山水线、沿人文古迹等为区域重点,以沿线绿化、干净整洁、小品塑造、立面改造等为建设重点,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打造了若干条各具特色的景观带,并以此来示范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如龙游县突出抓好“一线一环”风情旅游线,即“北部十里荷花万亩富硒生态农业观光线、南部环灵山生态经济圈”,使之成为该县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布局最具特色、生态环境最为优美、农民增收最具潜力、历史文化最为深厚的示范区。常山县以“中国观赏石艺术长廊、乡村休闲旅游长廊、花卉苗木博览大道”三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为抓手,继续深入推进国省道等交通要道沿线的洁化、绿化、美化工作。

面上抓“两化”。各地按照“广泛覆盖、全面惠及、提升水平”的要求,深入实施以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2012年重点抓好201个待整治村的洁化、绿化两项工作,把连片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重点,加快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积极开展保洁创建活动,如龙游县开展清洁家庭创建活动,组织万名妇女进党校学习贺田经验,增强农村妇女洁化、美化家庭的意识。加大农村清洁工程督查力度,市里每个季度对各县(市、区)开展一次卫生检查,不定期开展暗访,检查结果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开化县规定县领导下基层必须检查农村环境卫生情况。大力鼓励农民种树,广泛开展“见缝插绿”、“花开百户”、“美化庭院”等活动。

注重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不断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各地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资源,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工作中突出“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各地以规划为龙头,加强指导、精心策划、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形成了一系列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全市已完成了14条美丽乡村沿线创建规划,完成了中心村规划编制288个。衢江区从实际出发,以建设“秀美衢江、幸福家园”为总定位,以“二圈三走廊”为主线,编制了各项规划。常山县按照“一线一特色”要求,完善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规划,着力打造“青石花石文化长廊”、“乡村休闲旅游长廊”、“花卉苗木博览大道”。开化县立足“山好水好空气好”的生态优势,以“建生态乡村、享品质生活”为基本要求,以“一线两环”沿线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六美”乡村建设。二是坚持持续投入。各地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对城市和农村的投入,让公共财政投入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为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2012年市财政追加了107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四级联创”。各县(市、区)也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如柯城区明确区财政每年安排“美丽乡村、幸福柯城”建设专项资金3500万元,其中2000万元专门用于景观带和节点村建设,1500万元用于“十百工程”建设;江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050万元,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坚持项目整合。各有关部门积极整合项目,按照“来源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将村庄整治、农房改造、康庄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312绿化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的良好氛围。常山县由规划建设局、农办、农业局、民政局和县委宣传部分别牵头抓好规划编制、环境整治、产业培育、公共服务配套和乡土文化等六个方面的工程建设,将农村公路连网线、农家乐休闲旅游、来料加工业培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系列工程项目,优先安排到美丽乡村创建村,在项目、资金和技术指导服务上予以重点倾斜,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的局面前所未有。四是坚持农民主体。农民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管理者与维护者。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各地始终把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强农民参与度放在首位,不断探索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参与建设和“幸福家庭”、“五美家庭”等评比活动的方式和途径,激活农民主体。柯城区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村集体不统包统揽,对一些农户直接受益的项目,诸如饮用水入户、宅间道硬化、赤膊墙粉刷、户厕改造等,主要依靠农民自身力量来完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创建“幸福家庭”、“五美家庭”、“和睦家庭”、“爱心家庭”、“五美家庭”等“五美农户”27596户。

注重政策激励与舆论引导相结合,不断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力

如何打造美丽乡村范文5

在成功打造南京都市生态休闲旅游示范村――“五朵金花”后,江宁区以新“金花村”的规划建设为载体,加快推动全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已建成十一个“金花村”,2014年又升级为“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全面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在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黄龙岘改造 得民于心还利于民

周末、小长假去哪里?

对于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找一个安静自然的朴素之地越来越成为他们的愿望。“农家乐”、“自驾游”,到江宁大塘金看薰衣草,到黄龙岘采茶、品茶,或者去世凹桃园观赏桃花。“往村子里走”已经成为很多南京以及周边城市市民的选择。

位于江宁区江宁街道牌坊社区的黄龙岘就是一个金花村。黄龙岘依山傍水,全村面积0.91平方公里,50几户人家世代以采茶为生。过去的黄龙岘因为地处偏僻,很少有外乡人过来,而如今的小村庄每天都会迎来游客,村里石头路的两旁遍布着农家乐餐厅、民俗店铺。“五一黄金周的时候,每天都会有约5000名游客来我们这里。”黄龙岘建设开发责任有限公司的经理汤说道。

而这一切变化都始于2012年。当时江宁区牌坊街道联合江宁交通建设集团,成立黄龙岘建设开发责任有限公司,秉承着“观松、听竹、品茶”这些因地制宜的理念,负责黄龙岘的美丽乡村改造任务。

黄龙岘所在的牌坊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庆回忆道,领导班子成立之初,不少黄龙岘的村民对此持怀疑态度,对于政府提出的外墙维修,也有村民不配合。为了消除这些疑虑,在工程推进的同时,街道对村民的思想解放做了不少工作。召集村民开会、带村民代表到外地考察,清除房屋周围杂物、做出样板房给村民参观。在从农业到旅游业、服务业的转变中,村民看见自己家种的茶成为了游客们争相购买的商品,收获利润后,观望的村民也全力投入到金花村的建设中去了。

江宁作为苏南活力板块,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已具备了反哺农村的硬实力,“绝大部分地域是农村”的区情决定了江宁必须走出一条绿色、低碳、转型的科学发展之路。

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周谦说:“区情决定了我们的发展思路,作为南京的新市区,江宁把生态文明列为重大发展战略之一。”为此,江宁开门决策,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行统筹规划,大力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直参与江宁美丽乡村建设的江宁区委农村工作区委员会主任刘群说,为更好地科学决策,江宁区政府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群众家中,拉家常、讲政策、听牢骚、议发展,前后征集梳理出群众反映的7大类200多条意见和建议,为科学决策收集了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资料;后经过充分论证,江宁区委决定,把握江宁背靠南京大都市的有利条件,建设一批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示范村(金花村),创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倾力为百姓打造幸福家园。并将“宜居、宜游、宜业”作为南京江宁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宗旨。

全区推广 “金花”朵朵开

2012年4月,江宁区首批打造五个在群众中“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金花村”,实现了一村一品,并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据介绍,当年“五朵金花”共吸引游客40万人次,实现收入近9000万元,农家乐户均月收入4万元。

在前期建成5个金花村,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江宁区将其移植、推及到全区的美丽乡村的建设上来,随后出现八朵金花、十朵金花。在推广过程中实行“三化五美”、“点面结合”的方式。“点面结合”就是说要树立一个核心区,围绕这个点将全线的基础设施、景观建设、山体水体修复做好。

刘群介绍,2013年底区里总结前期金花村建设经验,正式将1700多个村纳入综合评估,将城镇规划区、生态沿线范围、重大基础设施和万斤良田的村庄扣除后,最终确定了991个村。

对于村是否保留原来的发展方向也进行了综合考虑,700多个要搬迁的村,要么进行一般城市区建设,要么在2~3内完成拆迁,实行“长期进城”的策略。而确定下来的以“生态宜居”为重要主题。保留下的村每个村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功能配置与城市一致,其中100个作为示范区开发,进行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上的培育,全面提升乡村品质,即“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并确定一系列原则如:生态是重点,所以要还原乡村的本来生态;产业是基础,农村发展离不开产业;文化是灵魂,乡村文明的建设是相当重要的;社会治理也要全面更新。

推广到全区后,金花村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据统计,仅这两年江宁各金花村已接待游客超过10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10亿元。100多名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350多名农户在家门口当起了老板,预计2014年户均年收入将超过90万元、利润达3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1500名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据刘群介绍,在以“金花村”作为模本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阶段结束以后,2014年江宁进入了全面提升阶段――将选点情况进行细化。分为景区带动型,例如牛首山的开发;产业带动型,例如汤山翠谷的湿地开发;历史文化型,例如“直立人博物馆”;最后就是特色餐饮型。

江宁弯道超越 生态经济的微园区

“江宁的乡村不是一个简单的乡村,而是一个‘生态经济的微园区’,美丽乡村是江宁的生态后花园,更是一个生态园区。”近日,南京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周谦在调研江宁时,强调要“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民、农村发展生态经济,走上后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实现弯道超越。

27岁的许红艳的例子很好的印证了这一事实。

许红艳电子商务专业大专毕业后在江宁一服装企业工作,2010年嫁到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村。由于在区上工作,许红艳周末才能回家。2013年作为“金花村”之一的石塘村被越炒越热,很多游客到了这里,没有地方吃饭歇脚。许红艳家在村路边上,有一幢大的三层小楼,就开起了农家乐。但由于两位老人不识字,在开菜单的时候犯了难,每次都要给许红艳打电话沟通,时间过去一个月,许红艳觉得这样既耽误了公司的工作也做不好家里的生意,索性辞掉工作专心回来创业。

一腔热情之下,还得增加实力。在政府的帮助下,许红艳跟着大伙一起去外面考察,去向餐饮经营专家学习。大到如何从“线下经营”转为“线上经营”,小到如何辨别新鲜蔬菜,许红艳学到很多“经营之道”。

如何打造美丽乡村范文6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在金融助推全州“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担当;如何“做值得尊敬的百姓银行”;如何在服务“三农”较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践和探索,给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家乡,是黔西南农信社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三进村寨”

美丽乡村并不遥远

金融服务进村寨。金融服务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促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银监部门要求各金融机构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便利度,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创新“三大工程”。省联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制订了《贵州省农村信用社支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在黔西南州,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稀少,ATM、POS机等现代金融机具匮乏,当地农民办理存取款业务往往要花半天甚至更长时间,跑几十里路到县城或乡镇银行网点,这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针对这一现状,黔西南农信社按照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和省联社要求,积极延伸金融服务渠道,大力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寨”工程,以州委州政府确定的“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加快网点战略规划和布局,积极推进网点转型,通过新设网点、增加支农联络员和布放“农信银”机具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

截至目前,全州农信社在行政村、自然村、特色村加快ATM机和“诚者信合村村通”工程建设,营业网点达到174个,今年5月实现“诚者信合村村通”工程行政村全覆盖。同时,分步推广网上银行业务,延伸服务渠道,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打通金融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信贷资金进村寨。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规范中,“村容整洁环境美”是重要的指标,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石漠化地区的黔西南州,农村旧房、危房占很大比例,仅靠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整治要求。对此,黔西南农信社根据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加大对农村旧房、危房改造和石漠化治理的资金扶持,在人民银行增加信贷规模和支农再贷款的支持下,已投放89.63亿元信贷资金支持农户生产生活,其中投放9.48亿元支持农户旧房、危房改造及新房建设;集中资金支持了一批真正的富有产业、学有条件、乐有场所、美有品位、看有形象、说有经验、学有榜样、比有规模的精品示范新村。贞丰县长田乡细汆村,在上级拨款和农信社信贷支持下,共完成村组道路硬化、绿化、太阳能路灯等19个项目,包括交通类7个,水利类1个,环境类7个,文体类2个,其他类2个,受益农户368户1560人,为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进一步为细汆村的“四在农家”发展吹响了号角。

农民要致富,产业是支柱。美丽乡村要发展经济,信贷支持无疑是重要的“助推器”。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黔西南农信社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金融创新,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等项目,在确保支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结合各地自然资源和市场多样化需求,大力促进产业链发展,以综合配套小额贷款、农户贷款,支持农户开展蔬菜、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等特色种植业发展,完善“公司+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带动农户增收。普安联社投放2015万元贷款,支持龙吟镇北盘江村228户农户发展种植蜜柚、板栗以及养羊、乡村旅游等产业,助力北盘江村全面建成库区移民小康示范村。

黔西南的万峰林、双乳峰享誉全国,在饱览美景的同时,行走在沿途乡村,一家家农家乐餐馆、小旅馆鳞次栉比,玲琅满目的旅游商品让人眼花缭乱。近年来,依托旅游业的兴旺和崛起,全州农信社投入旅游产业贷款1.02亿元,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点的升级改造,以旅游业推动“农家乐”、“农家旅馆”等服务行业发展,对接乡村旅游市场。兴义农商行主动对接乡村旅游市场,积极探索信贷资金营销方式,出台《信贷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支持农户乡村旅游发展。同时,为加强乡村旅游贷款的管理,制定了《乡村旅游贷款管理办法》,对乡村旅游贷款品牌进行重新完善,从评级授信、贷款发放、风险防控、管理收回等方面进行了措施细化。兴义市纳灰村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在国家拨款和农信社金融支持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观光旅游、避暑旅游,逐步形成“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品农家菜、干农家活、购农家货、享农家乐”等一系列极具黔西南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走出一条独具兴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富民之路。

信用工程进村寨。为有效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全州农信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力推进信用工程建设,进村入户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组)、信用农户”评定,并对信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简便手续的政策,有效调动了乡(镇)、村、户珍惜信用、参与信用评定的积极性,进一步夯实了金融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目前,全州已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一个、信用乡(镇)56个、信用村587个、信用组4549个。通过信用工程创建,大力营造守诚信、讲和谐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在全州凸显“乡风文明身心美”。

深耕细作

美丽乡村收获更多

在促进乡村更美、农户更富、信用更好、产业更强的同时,黔西南农信社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中收获良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目标实现。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促进了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帮助了农民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州农信社将农户的信用情况与贷款的可得性和利率优惠结合起来,农民以低门槛的资金投入到生产建设中,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农村信用社是农民的银行、自己的银行,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各行社干部职工进村入户,主动上门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持续推进

美丽乡村有大作为

为促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黔西南州政府制定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力争用5~8年时间,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同时提出将加大项目资源整合力度,优先向“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倾斜,资金要集中投放沼气建设、农民培训、农技推广、农村清洁工程等方面的各类项目。

如何抓住政策机遇,积极通过机制和服务创新,金融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黔西南农信社将从以下几方面积极作为:

在形成合力上求突破。进一步增强与全州各级党政、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整合各方资源,努力实施好建设美丽乡村的相关项目,力求“形成合力,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