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意识的形成范例6篇

环保意识的形成

环保意识的形成范文1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要求,学校在教育中将素质教育以及文化教育的形成放在首要位置,但在现有的发展阶段,中职学校中的学生形成的环保意识还比较弱,不仅在校园中出现随意扔垃圾、随意吐痰等现象,在社会中还存在浪费水资源、破坏公共财物等现象,所以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提高中职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发展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高职教育中开展环保教学的主要原因以及发展现状

1.在中职教育中开展环保教学的迫切性

在中职教育发展中,实现环保性教学成为当前的迫切要求。现如今,中职教育中的招生范围越来越广,随之,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在以后的生产与发展中成为主力,并将其促进社会的积极进步。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关调查中可以发现,其中,有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将环保问题放在首位,也没有刻意去保护环境。而且,还有一部分的学生根本没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中职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比较差,在当前教学领域,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环保意识成为当前的主要发展形势。

2.在中职教育中开展环保教学的发展现状

在中职教育不断发展中,虽然已经开展了环保教学,但在实际发展中还存在较多不足影响着环境保护教学的积极发展。中职学校与其他的学校相比,在环保教学中还比较落后。其中,大部分的中职学生都没有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只要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好,才能使学生更好完成教学义务。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环保教学专业并不重要,更没有必要将该教学落实到学生教学内容中去。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职学校的相关管理人员并没有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甚至还不断减少环境保护教学的相关课程。随着社会化的不断进步,在对环保教学进行有利开展期间,就要在绝大程度上提高中职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能在其中将其优化,从而在环境保护中促进未来生活的美好创建。因此,针对以上高职教育中的环保教学发展现状进行思考,其间,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形成一种人才观念,还要在对知识进行传授期间,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环保意识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在对中职学生实施环保教育中,应根据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实施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思想,使学生对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了解,还要将环境保护与学生自身有效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基础形式上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要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兴趣,并使他们能对环境保护具有充分的了解。在这种教育形式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前期教学工作中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工作。根据学生的回答和阐述的相关意见,不仅能有效掌握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了解的潜在程度,还能深度分析到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在这种调查式教学中,实现了环保教学的针对性,也突出了其中的教学重点,这样才能将整个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说,在对中职学生实施环保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前期教学中以一个独立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发挥思考,并能在教学中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出,在环境良好的空间内以及环境恶劣的空间内,人们有哪些不同的感受。然后针对该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并能对两种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不仅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能增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

2.创建新的教学思路

在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新的教学思路实施教学,并能在其中利用具体的事件促进环保工作实现重要意义。在环保教学中,如果还利用传统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根本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的中职学生都还处于青春时期,他们在行为以及思想上都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个时期的学生,不仅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还存在较重的变化心理。所以,在实际教学期间,就要利用事实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如果学生对环境保护产生一些问题,通过对事实问题的了解,他们就能形成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引导学生在环境保护中形成新的学习共鸣。例如: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数据等直观、形象的表现出环保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能利用图片和数据积极对社会环境进行优化,并合理改善一些恶劣环境,还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实现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主要利用幻灯片、视频、音频等方式,教师利用该手段能够将所学到内容以直观性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不仅能直观观察环境的变化,还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且,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还能跨越时空,能够将历史中的环境变化直观呈现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能深度体会,还能自觉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要在具体活动中实施教学。在具体的实施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经常利用废纸、已经使用的饮料瓶废品等制作一些实用的工艺品。而且,还要带领学生在课堂上以及实践中收集一些环境保护的资料,并利用这些进行有力宣传,这种不仅能吸引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其次,还要经常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历史文化,并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变化的认识,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5.开展知识讲座

要从学生自身做起,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在期间开展相关知识的讲座。期间,中职教师在讲座中要认识到自身的行为,并保证自己的生活中以及工作中都能保持一致。在这种教师为主导的行为方式上,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自身发展,还能影响到一个家庭的环保意识。在这种执行方式上,学生不仅能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作用,还能掌握一些环境污染的处理渠道。因此,在这种讲座教学中,学生和教师能促进其相互交流,还能保证环境得到积极改善。

环保意识的形成范文2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民众;环保意识;培养途径

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如水土污染、气候变暖、湿地萎缩、草地退化、物种灭绝以及土壤沙漠化等等。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近几年的洪涝灾害以及“非典”、“H1N1流感”等异常病毒的产生,就是最好的例证。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传统工业所采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必然引起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而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必将影响或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幸福。因此,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唯一出路,而生态工业园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最佳选择。所谓生态工业园是指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对物质能源的使用采取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即3R原则),从而实现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废物的零排放或少排放,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由于生态工业园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现已成为传统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方向。因此,作为生态工业园区中的民众,参与环保就显得更具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工业园区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

环保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除依靠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力量之外,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中国环保形势严峻,公众参与程度低是要因。公众作为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没有公众的参与,环保事业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外经验表明,公众参与不仅是环境质量得以长久维持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监督政府和企业履行环境管理与保护义务的庞大社会力量。在生态工业园区中,民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弥补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执行

环境保护是一项耗资巨大、历程漫长的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只能由政府来担任主要管理者,负责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以及宣传和教育等各项环保事务。这种政府主导型环保制度往往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强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事环保、干预环保,政府几乎要承担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全部责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或抑制了公众对环保的参与,公众的环保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如果在生态工业园区中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环保,形成浓厚的环保氛围,那么整个园区的生产与排污将会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双重监督,园区生活环境也会时刻受到民众的关注和爱护,从而弥补了政府主导型环保的缺陷,促使制造污染的企业、集体或个人走人环保轨道。与此同时,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意味着对环保的理解、重视和支持,进而有利于政府环保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二)园区民众全员环保树立榜样,有利于扩大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

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其优越性是以往任何工业园区所无法比拟的,已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工业园的“发展终结”。在这样的园区里,民众整体素质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环保意识强,能够为周边城区的居民树立环保榜样,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和熏陶周边居民,坚定他们参与环保的意志和信心,提高他们参与环保的兴趣和速度,进而促使环保队伍与环保范围得到不断扩大,同时也有助于加快环保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三)民众自觉环保养成环保习惯,有利于提升园区形象和节约资源

社会不断的发展会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生态工业园中,民众的自觉环保行为,也是园区高度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和园区成熟的标志之一。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新事物,它要经历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因素、各种力量的不断作用和影响,才能日趋完善。同样。民众环保习惯的养成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宣传引导和时间的沉淀。然而,一旦民众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觉参与环保,形成环保风气与时尚,那么整个园区的形象必将得到质的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社会资源的节约也必将得到明显的加强。

二、在生态工业园区培养民众环保意识的途径

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园向前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保护环境是它的必备功能,也是生态工业园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而环境保护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综合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学术机构、社区以及家庭和个人等各种层面的力量,才能实现全方位的环保。在此,笔者结合国内外已取得的环保经验,对生态工业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培养途径作初步探讨。

(一)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园区民众环保意识

关于环保的宣传教育。《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指出:“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鼓励公众的认识和参与”。然而,“2007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表明: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2.1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6.6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4.7分,三项指标均不及格,这说明中国公众对环保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程度很不理想,迫切需要加强与提高。目前,在培养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行为方面,政府主导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新闻媒体传播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具体到生态工业园中,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各级管理者和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宣讲生态工业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技能。其次要加强生态工业园区的信息交流及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网站、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生态工业及园区环境建设的标准与要求、环保知识与操作。最后还要精心制作和发放环保资料,组织各项环保专题活动,让公众充分认识环保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系列宣传与教育,园区民众的环保意识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二)充分发挥园区环保组织作用,提高民众环保参与程度

从2005年至2008年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可以看出:公众普遍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职责,在环境意识上具有强烈的依赖政府倾向。然而,客观要求表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保事业除依靠政府行为之外,还需要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才能取得满意的成效,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环保组织的作用。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环保组织是联系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信息桥梁,是环境的爱护者、监督者和保卫者,也是政府环境治理的重要补充。环保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如德国政府常常因为环保组

织的抗议而不得不放弃修建高速公路的计划。国内也有许多高污染项目因环保组织的反对而被迫停止或迁移。因此,在生态工业园里有必要成立各种形式的环保组织或环保团队,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限,让其高效的服务于政府和大众。环保组织提倡保护环境、抵制污染和防止破坏生态平衡,其组织的功能和目标有利于获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往往能够影响和团结公众、凝聚公众力量,并加以引导和带动,进而提高公众环保参与程度。

(三)引进环保设施与设备,为民众养成环保习惯创造条件

客观因素对环保意识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各类环保设备的配置可以有效促进环保意识的形成。例如在公共场所安装的环保设施和设备,会给路过的人群产生视觉“冲击”,触发环保感性认识。进而形成潜意识里的环保观念。当然,生态工业园区的环保质量和水平也首先反映在环保硬件上,环保硬件为园区民众实施环保行为提供便利,为民众养成环保习惯创造条件和机会。可以说。环保设施与设备的引进,不仅是提高园区民众环保意识的有效方式,更是民众养成环保习惯的物质保障。在发达国家的环保体系中,环保设施的建设得到普遍重视。如德国政府不但注重公共环保设施的投入。而且还采取措施鼓励家庭购置环保用具。现在每个德国家庭里通常有五个环保桶。分别用来存放包装物、废纸、玻璃、植物和不能回收的垃圾。通过对垃圾的分类和环保工具的使用,德国人的环保意识变得根深蒂固。

(四)加强园区生态文化建设,催生和巩固民众环保意识

关于生态文化的概念,中国社科院余谋昌教授在著作《生态文化论》中阐明: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就是说。生态文化所倡导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这与构建环保型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在生态工业园中,生态文化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导向。加强园区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树立文明的生态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式以及倡导绿色的生活行为。由此可见,通过园区生态文化建设。能够树立公众的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培养公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消费理念,实现“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变。然而,从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由于受到园区生态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公众的环保意识也会逐渐的被动的产生,井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加强和巩固。如日本政府利用生态文化理念促进国人环保意识,使得民众环保意识大大加强。

(五)制定园区环保制度与奖惩机制,强化民众环保行为

环境污染来自各行各业,环境保护也因此困难重重。为实现生态工业园区环保工作的有序和高效,需要制定各种环保制度,以便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公众的环保行为。园区环保制度通常包括环保机构制度、环保组织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环境状况公布制度、环境纠纷处理制度、环境问题论坛制度以及环保监督与决策制度等。环保制度是实现园区环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园区民众在环保制度的制约下,环保意识会不断提高。环保行为也会不断规范。此外,由于环保奖惩机制的缺失,导致我国公众环保参与面窄、积极性差、形式单一。所以还要建立园区环保奖惩机制,以便调动民众环保积极性、强化环保行为。在日本,环保奖惩机制的运用显得比较普遍和成功。日本政府规定:扔垃圾要付费,且不能超过规定重量。如超重就要被罚款,超重越多罚款越多;反之,垃圾越少则奖励越多。此举使得日本国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大增。环保行为得到明显强化。

环保意识的形成范文3

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事情,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新教材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教材中各单元的内容处处突出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尤其是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好家园做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仍然有人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认为人类可以从环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质,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人类在历史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

在初一学生入学之初,我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观点。在学习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在学习之前,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给他们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问学生:“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完之后,我说道:“正如大家所说,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颜色的美丽星球,如果我们能够到太阳系以外看我们的地球,它只不过是一颗极不起眼的小行星,但我们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哪位同学知道是什么使我们的地球变得与众不同?”反应快点同学脱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我随即引入正题,“正是如此,在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从而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在这里生息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如此导入第一单元自然顺畅,而且学生有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在结束第一单元的学习时我又结合教材出现的关于DDT对环境污染的例子和生物圈II号的资料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作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二、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和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入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和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造成过度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能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三、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非常先进,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如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和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消息。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四、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环保意识的形成范文4

关键词: 中学生 化学教学 环保意识 培养

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沙尘暴、海啸、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学生对社会了解得少,缺乏环保意识,喝过的饮料瓶乱扔,塑料袋随手丢弃,用过的电池随手乱扔等这些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比比皆是,反映了当代学生较差的环保意识。因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主动参与环保是化学教学面临的时代任务,是社会赋予我们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

一、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主动参与环保

俗话说“言传莫如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践在行中。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和环保意识将决定和制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效果。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多读书、多看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主动担负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责任。其次,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应身体力行,从身边的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不用一次性方便饭盒、筷子,少用塑料袋,实验时节约药品,废液废物不随意丢弃,等等。教师良好的环保习惯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加速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二、依托教材,利用课堂,渗透环保教育

在化学教材中,有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教师要研究教材,将环保教育巧妙地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又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如在讲解CO的性质和用途时,让学生掌握有关CO的知识,同时CO又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会使全球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扩大。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如在讲解《自然界的水》这一节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宝贵,爱护水资源。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水污染的严重性,“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是我国在快速发展经济时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的真实写照,使学生通过课本了解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治理水体污染应从哪些方面下手,把教材内容与环保意识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学生主动参与到保护环境中来。

三、依托实验,形成意识,培养环保习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实验又是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养成节约意识,实验过程中节约水电药品,不浪费,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保护环境。其次在做每一个实验前要学生认真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哪些环境污染,帮助学生从环保角度设计、改进、挑选最佳实验方案,既能达到实验目的,又尽可能减少污染环境。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进行实验。如在做实验室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时,选择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既节约药品,二氧化锰可重复利用,生成物是水,又减少环境污染。要教育学生对使用后的药品、反应后的废液不随意倒入水池,分类回收集中处理再排放。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有毒尾气要进行处理,不让其扩散到空气中。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用水吸收SO,CO还原FeO尾气要处理,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中学生正是形成意识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一旦这种意识和行为在他们心中形成习惯,将对他们走向社会后在工作和生活重视环保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化学实验是加强学生养成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环保习惯的基础。

四、加强活动,走进社会,提高环保意识

开展主题活动,加深环保意识,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同时,通过开展班级主题活动,能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如我组织学生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队会,大家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扮演各种角色,深刻地揭示了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同时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如确立化纤厂“三废”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影响等课题,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参观工厂生产情况,了解污染产生的根源,对周围的土地、空气、农作物和人们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周边的环境现状,写出调查报告。并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记住环保使命,付诸实际行动,生活中多使用清洁能源,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不乱倒污水,回收利用金属,不使用含磷洗衣粉,少用塑料袋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保护好我们的家园。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总之,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我们要培养学生从小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而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周生贤.环境保护知识读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9.

[2]张爱玲.化学与生活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2002,(11).

[3]寇勇.中学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

环保意识的形成范文5

一、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认为人类可以肆意从环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质。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人类在历史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

初一学生在学习“生物和生物圈”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在整章学习之前,我是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首先,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给他们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问学生:“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完后,我说道:“正如大家所说,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如果我们能够到太阳系以外看我们的地球,它只不过是一颗极不起眼的小行星,但我们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哪位同学知道是什么使我们的地球变得与众不同?”反应快的学生托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我随既引入正题,“正是如此,在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正是这些生物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在这里生息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这个家园。”如此导入第一单元自然顺畅,而且让学生有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在结束这个单元的学习时,我又结合教材出现的关于ddt对环境的污染的例子和生物圈ii号的资料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作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二、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非常先进,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如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三、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环保意识的形成范文6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环保教育环保意识

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可以看到,实验教材中各单元的内容处处突出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尤其注意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认为人类可以肆意从环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质,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人类在历史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

在初一学生入学之初.我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观点。在学习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以下简称新课标教材)最后一个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在整章学习之前,我是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首先,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给他们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问学生:“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完后,我说道:“正如大家所说,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如果我们能够到太阳系以外看我们的地球.它只不过是一颗极不起眼的小行星,但我们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哪位同学知道是什么使我们的地球变得与众不同?”反应快的学生脱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我随即引入正题,“正是如此,在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正是这些生物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在这里生息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这个家园。”如此导入第一单元自然顺畅,而且让学生有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在结束这个单元的学习时我又结合教材出现的关于DDT对环境的污染的例子和生物圈Ⅱ号的资料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作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2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和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掠夺性开采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不适当引人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我国科尔沁草原因为过度开荒变成沙漠,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因为乱砍滥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野生动物因为人类的捕杀而灭绝,我国引入的水葫芦造成过量生长,太空中垃圾数量不断增多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的局部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3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非常先进,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如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4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环境与我们每一个地球公民的切身利益相关。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个行为出发,真正保护生物圈,保护我们所生活的环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教育环节,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4.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4.1.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新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废旧电池、废纸、废玻璃对环境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是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伟大事业,每个公民应该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4.1.2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中广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我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还列举了现在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2292m3,而我国青岛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和我市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4.2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