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理解范例6篇

酒文化的理解

酒文化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葡萄酒文化;葡萄酒工程专业;全英文教学;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76-03

人类酿造、饮用葡萄酒至今已经有了数千乃至近万年的历史。葡萄酒文化所涉及的对象侧重于葡萄酒的社会属性,即葡萄酒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生活等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狭义而言,葡萄酒文化主要指葡萄酒的品尝、饮用的礼仪与风俗;而广义上讲葡萄酒文化则涉及到葡萄酒的历史起源和文化传播,几千年来不断进步的葡萄栽培管理与葡萄酒酿造技术,生产和贸易的法律、法规,品饮礼仪与佐餐搭配,以及艺术家所创作的与葡萄酒相关的书画、诗歌、音乐和影视作品等方方面面的内容[1]。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传播与演变,葡萄酒文化如今已经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葡萄酒文化并非是西方文化的专利,我国也有着数千年的葡萄栽培、葡萄酒酿造和饮用的历史,我国古代的葡萄酒文化也曾经辉煌灿烂一时[2,3]。为了满足我国葡萄酒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满足大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需要,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与葡萄酒文化相关的专门课程,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葡萄酒文化知识的理解,更推进了葡萄酒文化在我国的良性传播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3,4]。

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工程专业”本科专业成立于2003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学校招考的热门专业。多年来,为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丰富广大在校生的文化学习与生活,我校已经开设了一系列与葡萄酒文化相关的专业或公共选修课程。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发展,我国已经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等葡萄酒重要产出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圈”规模也在不断发展扩大,国外优质、廉价葡萄酒的大量进口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葡萄酒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为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极大的机遇,更有诸多的挑战,专业人才相关知识结构的调整与补充就是其中之一[4]。为了充实学生的葡萄酒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葡萄酒专业英语,自2012年起我们积极与国外相关院校、相关专业开展教学合作,对《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进行了探索,至今已经有了三年的授课实践与积累,总结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以期为我国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开阔思路,积累经验。

一、课程定位

《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课程,定位于“非专业性葡萄酒文化欣赏和传播的公共选修课”,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基于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的构设框架,将来将面向学院路共同体所有本科生)进行授课,主要以国际化的视角向学生介绍葡萄酒文化的相关基本知识,向学生展示葡萄酒与葡萄酒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播及其在现今社会不可替代的影响。对于葡萄酒工程专业本科生而言,该课也是对专业课知识的补充。课程涉及葡萄酒数千年来的发展历史、葡萄酒文化的传播和演化、酿酒葡萄的栽培与世界上重要的葡萄种植区、葡萄酒的品尝、葡萄酒的基本酿造原理、葡萄酒的储藏和酒窖文化,、葡萄酒与食品的搭配、葡萄酒与健康等葡萄酒相关知识的方方面面。

课程重点在于以全英文授课,结合中外葡萄酒文化的比较,传播葡萄酒文化,扩展学生对葡萄酒相关知识的了解,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同时培养学生对葡萄酒领域英语的了解和学习。

二、教学纲要的制定

针对文化而言,葡萄酒文化可以包括葡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品种文化、酿造文化、品尝文化、保健文化、收藏文化、餐饮文化、文学艺术等,蔚为大观[5]。如何归纳和总结,将极其广泛、复杂的授课内容高度整合,便于“非专业”学生甚至是“零基础”学生的体会和学习,成为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为此,结合国内、外本课程的教学经验和专家针对本项目的建议,吸取精华,避免冗赘,制定了该课程全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以期让学生用全英文的视角了解世界葡萄酒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化,及其在我国的悠久历史和渊源。课程内容的编排基本上按照总体概括到一般技术详述的顺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全部授课共分八个章节,共计16学时。章节名称和基本授课内容如下:

章节1 葡萄酒的历史(History of Wine,2学时):介绍葡萄与葡萄酒的起源,葡萄酒在古希腊、埃及、罗马和中国的传播,在中世纪的中东和欧洲的历史,以及葡萄酒向新世界的传播与发展。章节2葡萄酒与西方文化和社会(Wine in Western Culture and Society,2学时):介绍西方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葡萄酒角色,葡萄酒在宗教和古老传说中的地位,以及葡萄酒与当今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紧密联系,如诗歌、小说、绘画和影视等。章节3 当今世界的主要葡萄酒产区(Major Wine Regions in the World Today,2学时):介绍当今世界葡萄酒主要产区及其特点,包括旧世界(欧洲: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和新世界(美国、加拿大、智利、阿根廷、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章节4 葡萄酒的品尝(Wine Tasting,2学时):介绍葡萄酒品尝的操作方法和专业术语,包括对颜色、香气和味道的感官品尝和描述;此外介绍葡萄酒品尝的一些相关知识,如品尝温度、品尝时机和品尝环境等。章节5 葡萄酒的酿造(General Winemaking,2学时):介绍从酿酒葡萄栽培和采摘到葡萄酒酿造和灌装基本生产工艺,同时对红葡萄酒、白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和一些特种葡萄酒(如冰酒、贵腐酒、波特酒等)生产工艺的异同进行简要的介绍;章节6 酒窖文化和葡萄酒旅游(Cellar Culture and Wine Tourism,2学时):介绍葡萄酒的收藏,酒窖在葡萄酒陈酿中的重要作用,展示葡萄酒旅游在西方葡萄酒产业中的重要地位。章节7葡萄酒与食物的搭配(Wine and Food Matching,2学时):介绍葡萄酒的一般物理特性,以及不同葡萄酒与食物搭配的一般性原则,通过示例介绍不同国家特色菜肴与葡萄酒的典型性搭配。章节8 葡萄酒与健康(Wine and Health,2学时):介绍适量饮用葡萄酒对人体健康的有益作用,包括抗氧化、抗自由基、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癌症等;同时强调过量饮酒对人体健康的有害作用。

三、适宜教学方法的选择

《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课程定位于“非专业性葡萄酒文化欣赏和传播的公共选修课”,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两个重要属性:一方面采用全英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表达能力和葡萄酒领域扎实的专业背景;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倾向于文化、科学普及而非专业深度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难易适中,容易被非专业学生理解,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6]。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在课程开设前广泛调研了国内外相关课程的授课经验,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邀请外国专家来校进行授课示范。因为整个教学过程以英语授课,需要教师能够灵活调整授课语言,当学生遇到专业性较强的术语或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时,教师需要“换个说法”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换以中文解释,走中英文教学的路子。这种方法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但避免了学生产生“知难而退”的心理,克服困难之后理解得也更深入,收获也更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避免“照本宣科”,强调师生间积极有效的互动,灵活采用多种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葡萄酒与西方文化和社会部分,播放与葡萄酒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寻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葡萄酒的品尝部分,现场让学生实际参与葡萄酒的品尝练习,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在葡萄酒的酿造部分,通过多媒体软件和视频演示葡萄酒酿造的整个流程和关键工艺,方便学生的理解。

四、考核方式的选择

相比而言,《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授课比一般文化类选修课的学习难度大许多,简单以卷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选择了弹性考核方式,意图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强教学互动,课堂之外培养学生对《葡萄酒文化》的自我学习。具体考核办法如下:平时课堂表现占该课程成绩的50%,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即课堂的问题回答、与授课教师的互动情况,强调学生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期末课程论文占该课程成绩的50%,要求学生积极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经验,用英文撰写以“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课程论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或者关心的话题,例如过去有学生撰写的论文题目有《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arrival of the Vitis vinifera grapevine and subsequent winemaking in China(欧亚种葡萄到达中国及随后葡萄酒酿造的早期历史)》、《Comparison of the role and position of wine in western and Chinese society today(当今西方和中国社会中葡萄酒角色和地位的比较)》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发掘、理解和整理能力。同时以英语为课程论文撰写语言,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学习、使用专业英语的基本能力。

五、多媒体与网络教学

为配合课堂教学,我们归纳整理了《葡萄酒文化》全英文多媒体教学课件一套。课件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葡萄酒文化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方便学生课余时间查阅课件,补充学习课堂知识,丰富课余生活;此外,加强了学生对葡萄酒专业英语的学习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为部分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提供了学习通道。

此外,基于《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纲要的制定,完成了该课程的网站教学建设(http:///article/Index/index?id=8),从课程介绍、授课内容、教师介绍、课件演示、公告通知和参考信息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同时制作了大量与葡萄酒文化有关的读物、绘画、影视作品的目录,选择性摘引了一些撰写质量较高的网络媒体文章,在保证传播正确知识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课后的自我学习开阔思路。今后,我们将在课程习题、网上教学、疑难解答、意见反馈、网络文摘等方面对网站进行改进和完善,方便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使用,开拓学生的视野。

六、学生意见的反馈与总结

针对《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的授课效果,对学生进行了三年次的回访调查,完成了学生对课程反馈意见的调查报告。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对本课程总体评价较好,76.5%的学生对全英文授课方式接受并认可,认为外教授课内容新颖、综合了大量外国材料,但部分专业性内容难度较大,学习起来需要预先补充相关知识。86.5%的学生可以理解外教授课内容,能够与其交流,感觉课堂互动丰富、有趣味,学习兴趣较高。学生认为最有效的互动环节是师生互动,占学生总数的62%;其次是课堂注释(21.5%)与多媒体教学(16.5%)。95%的学生对品酒环节评价很好,认为该环节非常有必要且自己的收获颇多,希望增加品酒环节的课程比重。学生对课件总体质量(82%)感觉满意,认为较为充分地介绍了外国葡萄酒文化,开拓了国际视野。学生认为收获最多的分别为:了解了西方葡萄酒文化、扩展了国际视野、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英语、掌握了葡萄酒品评等实用技术。过半学生(56.5%)期望其他文化类选修课可以借鉴此授课模式,主要问题还是在于部分专业词汇学习理解难度较大。

此外,部分学生认为目前很难找到葡萄酒文化的书籍或教材,期待结合我国的葡萄酒文化现状进行编写。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内容较多,部分问题得不到更深入的学习,建议延长总课时,增加授课次数,方便学生消化吸收。一些学生,特别是非葡萄酒专业学生期望能够准备专业英语词汇表,以备课前预习使用,增进学习效果。

七、研究总结和启示

葡萄酒文化涉及到葡萄酒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的方方面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我国葡萄酒消费的快速增长,已经受到了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正确、有效地推广葡萄酒文化知识,不仅有利于高等院校学生文化知识的扩展和提高,也为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培育健康、理性的消费市场。面对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在高校开展《葡萄酒文化》教学,特别是全英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葡萄酒文化》全英文教学的探索只是课程建设的初级起步阶段,随着葡萄酒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广泛渗入,无论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将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才能适应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也成为今后该领域不断探索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柴菊华,侍朋宝,高海生,等.《葡萄酒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方法与效果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94-96.

[2]王仕佐,黄平.论中国的葡萄酒文化[J].酿酒科技,2009,(11):136-143.

[3]孔维宝,高校《酿酒科学与酒文化》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酿酒科技,2013,(1):58-61.

[4]陶永胜,杨和财,兰圆圆.基于国际化视角探索我国葡萄酒专业教育应对策略[J].中国酿造,2012,(9):190-192.

酒文化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酒店 员工 感性管理

一、感性管理的内涵

感性管理的内涵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展开各种管理活动。管理中需要尊重员工、包容员工、信任员工,并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关心爱护员工,强化员工的归属感、价值认同感,进而使员工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很多五星级酒店对员工采取感性管理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对待员工的方式和对待顾客的方式一样――热情、有礼、尊重。比如上海的波特曼酒店,在全球60家丽嘉酒店中,波特曼酒店的员工满意度连续五年排名第一,去年更是高达98%。亚洲酒店业的员工流动率为29%,而波特曼的员工流动率却仅为15%~16%。酒店深知只有员工满意,工作效率才会提高,顾客才能满意。

优秀的酒店集团都建立有一套个人发展、薪酬和福利计划,其中包括竞争力的收入和奖励、职业发展计划、职业培训、教育补助计划、免费膳食、内部晋升等的承诺。因此,现代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尊重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以达到组织期望的最佳效能。

二、感性管理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先进管理方法的应用,酒店逐步以感性管理代替理性管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确立感性管理理念

在酒店管理中,直接服务于客人的员工,其实是酒店的代言人,是代表酒店去接待客人的。员工如果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服务客人,提供给客人发自内心的笑容,才是最佳的个性化服务,也是最高标准的服务。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经营和管理中,实现从以管理者为中心到以员工为中心的转变。酒店计划、决策、指挥、控制、协调、激励等管理功能,既要坚持以员工为本,又要强调感情投资。

比如在每一个新员工开始为宾客提供服务之前,上海波特曼酒店会对他们进行为期两天的岗前培训,了解公司的文化和理念。总经理、高层管理团队(或称指导小组)以及人力资源部都会参与这一过程,向新员工阐明丽嘉酒店的信条、酒店的员工承诺、酒店的20条员工基本守则以及酒店的座右铭。

2.规范各项酒店的制度

规范的制度是保证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的基础。而感性管理尤为需要制度的保障。一旦忽略制度化,就会出现讲人情或走裙带关系等现象,也就很难反映管理中的公正、公平原则,挫伤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缺乏标准化体系,必然导致混乱的管理和工作无序化。

上海波特曼酒店的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酒店员工的考核上。每月酒店对员工考核2次,结合员工个人设计工作目标和个人发展计划,酒店根据他们的业绩表现进行评估,尽可能地按照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若一周下来,员工没有如期完成,就要分析一下具体原因;若很长一段时间内,员工经常不能如期完成工作,酒店就要考虑员工能否胜任这个岗位,然后通过“口头通知”“书面通知”的方式与员工进行沟通,如果迟迟无法改善,可能会与员工解除聘用合同。这种绩效考核与感性的艺术管理是紧密相连的。

3.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对员工进行培训,不仅促进了酒店的服务水平,实现服务效能,而且还能帮助酒店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员工。培训加强了服务规范,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的培训,也能促进酒店的服务和管理水平的升级。有兴趣从事酒店业的优秀员工,为了今后个人的职业发展,他们会选择能够提供各种完善培训的酒店。例如,在上海波特曼大酒店,特别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作为一个持续的过程,酒店不断投资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员工将酒店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广阔天地,就会发自内心地努力。同时,通过培训,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随之提高,对酒店的经济效益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4.重视员工的情感沟通

(1)与员工建立新的合作关系。酒店通过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来适应现代化市场机制下的激烈竞争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措施。酒店除了提供令人满意的工作环境,也要给员工提供合理的劳动报酬,更要让每个员工都相信,他们工作生活在一个“荣辱与共”的酒店。这样,员工可以主动并积极地为客人服务。

(2)加强与员工的有效情感沟通,极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只有实现“信息共享”才能强化员工的企业荣誉感和归属感。这主要体现在员工应对酒店的整体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和新的技术信息非常熟悉。

在实际运作中,上海波特曼酒店每个部门每天上班时,都要先召开15~20分钟的列队晨会或简要会议,讨论酒店的员工服务守则。每个月,总经理会和来自不同部门的10~15名员工一起开早餐会议。这是一个非正式的聚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目的是了解大家目前的工作情况,看看有些什么地方可以改进。早餐会议上大家通常都很积极,十分有效。

(3)将一定的权限授予员工。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中,一线员工遇到问题要一级级向上汇报,并一级级地服从命令。这往往会使客人质疑酒店的工作效率,从而降低客服满意度。如果酒店能够赋予一定的权力给接待的工作人员,员工就可以快速地在职权范围内解决相关问题,为客人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

三、酒店感性管理与酒店文化建设的融合

酒店企业文化是酒店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渐培育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酒店企业文化一方面具备企业文化的共性,另一方面又独具特色,是一种特殊的企业文化。如果感性管理能实现融合体现在酒店的企业文化内,必将加强酒店员工创造力、凝聚力的建设。这可以从加强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物质文化层三个方面的建设来实现。

1.酒店的精神文化

只有真正重视人的发展,突出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建立有独特文化的酒店,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拥有良好的精神文化这种无形资产的酒店,不仅能挖掘出每个员工的潜力,鼓舞士气,还能团结酒店内部,做到更有效的沟通。

2.酒店的企业文化

酒店的制度文化包括各种规则和制度以及对这些规则和制度的遵循。酒店的企业文化,使员工产生自我控制意识,实现内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培养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激发员工从内心出发自觉遵守规则和制度。

3.酒店的物质文化

包括酒店外观、酒店标志、网络传播。加强文化建设的酒店,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来进行。如引进感性管理,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小结

酒文化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和谐管理理论 酒店 人力资源 管理

近几年来,酒店的从业人员流动性越来越高,对酒店的正常营运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和影响。如何留住工作人员,使酒店的“用工荒”得以解决,已经成为了很多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和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和谐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的管理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的青睐。酒店行业作为一种服务性的行业,在管理上,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的原则。

一、和谐管理理论

和谐管理的核心概念是:和谐主体、和则与谐则,是指“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和谐管理理论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论,在工作中,以“优化设计”的控制机制和“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作为手段,围绕着和谐主题的分辨,在变动的环境中,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促使某一个组织系统螺旋逼近和谐状态。

和谐管理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和谐主题,它作为和谐管理理论的核心,对管理工作的进行有着总体性的指导作用,使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是“和则”和“谐则”,和则要求“优化设计”,谐则要求“能动致变”,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做出了明确的指示。

和则,是指管理人员通过对某一组织上的全体人员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专业的学习教育等手段,实现组织的文化管理、价值观培养、激励机制等;谐则是指管理者通过建设制度、调整结构、改进流程、提高管理技术和方法等管理措施,实现对组织管理工作中的确定要素、相对确定要素的关系优化处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和谐管理理论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一)“和则”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和则”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是针对酒店全体工作人员的“人的永恒的不确定性”而提出的,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乃至组织、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因此,它作为一种调节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其功能主要是通过社会观念、文化、契约、舆论等等实现。

第一,利用“和则”解决不确定因素。一个酒店的工作人员流动性很高,原因既可能是不满意薪酬,也可能是不同意酒店的经营文化,还有可能是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不明确。面对这些问题,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会选择一些有普遍作用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以员工为本,建立适合的企业文化,建立组织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对自身工作的酒店产生一种依赖。

第二,利用“和则”解决确定因素。意愿不仅是酒店员工从事某项工作的主观原因,而且还会对这份工作的工作效果产生影响。因此,从员工的选择,到员工的工作,管理者都需要注意其意愿问题。在挑选员工时,应该选择酒店工作愿望强烈、坚决的;在员工开展工作时,管理者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强化员工的工作意愿。例如,根据员工的性格特征、爱好兴趣等来安排工作内容;在工作上,设立奖罚制度,刺激员工工作的主观意愿。

(二)“谐则”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和则”就人而言,而“谐则”,则是针对物而言。“谐”是指一切的物要素在组织中,其投入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谐则”主要用于优化处理管理中的物要素、人与物关系,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结构化、规范化。

第一,利用“谐则”合理安排活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者两个重要的工作分别是人才的选拔工作和人才的培育工作。人才培育作为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在实践中,要求管理者必须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和流程设计,确保员工的学习和工作两项任务与酒店的阶段工作、整体工作相配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人员进行调整,对培训进度进行安排。

第二,利用“谐则”对物要素载体进行合理投入。和谐管理理论指出,对“物要素”投入的组织活动产生影响的两个基本因素分别是资源配置与活动安排,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这两个要素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而不能直接体现为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物要素的投入载体由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合理的工作流程、恰当的组织结构、完善的规章制度组成。

(三)和谐主题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酒店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性的管理过程。酒店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以及主观原因,在营运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特性。因此,酒店也保证自身经营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切合实际,对各种内外因素加以考虑,确定某一阶段的工作主题,这个工作主题,就可以理解为“和谐主题”。

第一,从客观原因上说,酒店受到各种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影响。宏观上,经济危机、人口结构、新劳动法的实施等;微观上,酒店行业众多的竞争对手、顾客行为等。酒店必须了解、适应这些宏微观因素,进而确定酒店的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

第二,从主观原因上说,酒店的管理者素质、制度建设、人文环境等,都会对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直接的影响。酒店的每一项决策,都需要经过管理者对信息的选择、分析和理解过程,才最终做出决策,假如管理者的专业知识不够,能力较低,就难以有深入的管理认识,做不到科学、专业的酒店和谐主题的决定。而酒店的内部制度的合理与否、完整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酒店的人力资源的调动问题。此外,酒店人员的整体基本素质、工作氛围、企业文化等,即酒店内部的人文环境,也对酒店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酒店的经营与发展。利用和谐管理理论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指导,在实践中,具有实效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和谐管理理论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以促进酒店更加和谐的发展,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酒文化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乙醇;酒文化;情境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3-006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22

一、问题提出

高中化学必修《化学2》“乙醇”是一节经典的有机化合物性质教学课。很多一线教师以不同的视角,通过实践和反思的方式,诠释了他们对模块、课时教学的理解,形成了许多精彩的教学案例。笔者对近几年发表于期刊的部分乙醇教学设计进行梳理,发现不同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策略选择上各显特色外,有一个共性之处就是:教学中或多或少引入了“酒文化”内容。如高欣漫等老师“酒文化诗歌朗诵”引课(化学教与学,2013年第2期);陈加柱老师“酒的精美图片及为什么酿造的酒越放越香?”问题思考开始(化学教学,2011年第9期);姜丽红老师“说说有关酒的诗歌和常见酒的度数”开篇(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还有一些教师从“酒是怎么酿造的?酒驾的危害及如何检测酒驾?”等情境进入主题等。

乙醇教学引入“酒文化”究其原因有以下:(1)从研究主体看,酒是乙醇教学最好的载体,且社会生活化显著;(2)从学习的主题看,苏教版教材将乙醇学习安排在“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背景中,引入“酒文化”非常契合;(3)“酒文化”(如诗歌、酿造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学生来说是耳濡目染,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有丰富知识基础。因此,将贴近生活的“酒文化”作为乙醇性质教学的素材是非常合理的,也是得到师生广泛认同的。但笔者也发现,大多数作者只是汲取部分“酒文化”内容,作为引课、激趣、提问、环节过渡的局部情境使用,很少将其整合作为课时学习的线索来设计,资源的功能、价值并未得到最大优化。基于上述梳理,笔者以苏教版《化学2》乙醇为对象,尝试“酒文化”为构架的乙醇性质教学。

二、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乙醇”是苏教版《化学2》专题3第2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化石燃料为背景”烃类性质知识后,接触的第一种烃的衍生物。教材将乙醇内容置于“食品中的有机物”视角下,让学生从“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背景下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凸显教材设计者的STS教学理念意图。同时,本课时乙醇性质学习后形成的基本化学观念,为后继“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醇类等知识学习奠定了基础。

2. 学情分析

本课时学习前,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乙醇的化学式、俗称、物理性质、可燃性以及简单用途有所了解,但初中并未涉及乙醇的微观结构、官能团和除燃烧以外的其他化学性质,学生对乙醇的认识总体上停留在较肤浅的表观层面,因此本课时对乙醇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的认识是学生知识经验的进一步拓展。之前的原子结构及烃类知识学习,学生对碳、氧原子价键有了一定的微观认识基础,因此乙醇结构、性质学体难度不大。但以官能团为核心分类思想的“官能团决定一类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内隐认识方法,作为新知识背后的化学基本观念,在本课时学习中需教师引导、学生感悟。

三、O计思路

如何将“酒文化”贯穿于整节课的学习之中?从生活切入,提出“传统工艺是如何生产酒的?(酿酒工业蕴含化学原理)”;饮食联系,认识“有关酒的民谚中包含着乙醇怎样性质?(酒作为调味剂所包含的化学道理)”;拓展应用,了解“乙醇具有哪些新的用途?(酒精溶剂、固体酒精、乙醇汽油等)”;健康饮酒;了解“酒是如何被人体代谢的?(酒的保存,乙醇、乙醛、乙酸间转化知识)”;将有关生活事实、现象、应用合理串联,融乙醇结构、性质于生活化问题之中,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提出――实验探究――符号表征――微观解释――问题解决等教学环节整合,环环相扣,构建乙醇教学的实效与艺术。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认识乙醇的分子结构特点,了解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学习对比,分析推断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规范操作,全面培养和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情感价值观]

(1)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过程

1. 酿造工艺,结构认识

[问题提出]展示浙江名酒――“女儿红(手工酿米酒)”。酿酒是中国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你们知道米酒是如何制备的吗?米酒的酿制中又包含哪些化学知识呢?

[小组汇报]研究性学习小组汇报“米酒酿制”工艺及工作过程。

(研究性学习小组2周前任务,并且展示产品甜酒酿)。

[师生总结]米酒酿制中的物质转化知识:淀粉葡萄糖乙醇。

(学生书写相应物质转化的方程式)

[科学史话]①据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学会酿酒和蒸馏技术的国家,酿酒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酒中精华是什么?――酒精,化学名称为乙醇。

②杜康发明酒的故事。

[提出问题]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结构又是怎样的?

[学生实验]乙醇分子模型的搭建。

[提出问题]乙醇结构究竟是哪一种(CH3CH2OH、CH3OCH3)?有无简单实验验证我们的模型假设?请说说你的想法及理由。

[讨论汇报] 乙醇与钠反应;乙醇结构中存在羟基,应该有类似水的性质;另一种结构(CH3OCH3)是两个相同的甲基,应该不与钠反应,因为前面学过钠储存在煤油中,煤油主要成分烷烃(烷基),所以不反应。

[教师质疑](对学生给予肯定)质疑:中间连接了氧的甲基也许性质变了呢?

[师生总结] 可以通过定量测定氢气的方式分析乙醇的结构。

[学生实验]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实验。

学生书写反应方程式: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出发,切入研究主题,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初中已了解淀粉转化为酒精知识)的联系;通过问题引导,师生共同探讨认识乙醇微观结构,初步建立物质认识一般思路。)

2. 饮食视角,实验验证

[提出问题]民谚:①“酒是故乡的醇”;②“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两句话包含着乙醇什么样的性质?

[学生总结]①乙醇易溶于水;②乙醇沸点低,易挥发,有特殊的芳香味。

[学生实验]闻乙醇气味实验;乙醇溶解性实验;皮肤酒精擦拭实验。

[知识拓展]①常见酒的度数枚举:啤酒含酒精3~5%,葡萄酒含酒精6~20%,黄酒含酒精8~15%,白酒含酒精50~70%。(以上均为体积分数)

②医学上通过局部皮肤擦拭酒精降温(高烧病人)。

[提出问题]如何将低度酒转化为高度酒(方言:“酒汗”)?(蒸馏)

[问题提出]在烹饪中式菜肴(如海鲜)时,为什么往往添加少量料酒和醋?

[学生回答]增加口感(香味),去除腥味等。

[学生实验]乙醇与乙酸制备乙酸乙酯实验;闻乙酸乙酯气味。

(此处不做反应原理解释)

[提出问题]醉虾(泥螺)、呛海鲜为何在制作中要加白酒,你知道其中道理吗?

[学生总结]酒精具有消毒作用,能够杀死一些有害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知识拓展]药用酒精的制备及其作用原理。

(设计意图:从酒文化中谚语说起,联系思考生活实际中“酒作为饮食调味品”广泛应用,通过动手实验、逻辑推理等方式完善乙醇物理性质认识。)

3. 拓展视野,问题解释

[提出问题]生活常识:①在餐桌上撒些米酒可帮助去除油脂;②可以用少量白酒去除家中墙面上粘胶剂留下的痕迹;

你们知道上述两个事实的化学道理吗?

[演示实验]酒精除透明胶带黏贴留下黏胶痕迹。

[学生归纳]酒精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可以溶解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等。

[学生枚举]中药酒、碘酒、藿香正气水、用无水乙醇清洗维护电子产品等。

[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固体酒精”作为燃料,加热我们的菜肴,这又体现酒精怎样性质?固体酒精是怎么回事?(学生窃语:干锅包菜)

[知识拓展]固体酒精制备:将工业酒精(乙醇)中加入凝固剂使之成为胶冻状。

[演示实验]“固体酒精燃烧”。(学生书写酒精燃烧方程式)

[拓展视野]①变废为宝:植物秸秆的利用――制备乙醇(2003年投产的吉林6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是国内燃料乙醇生产规模之最)。

②乙醇汽油与环保知识。

③乙烯水化法工业制备乙醇方法。

(设计意图:从“酒作溶剂的生活小窍门”为联系生活起点,关注“固体酒精生活应用”,拓展“乙醇汽油与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知识,建立、渗透研究物质的社会应用价值。)

4. 健康饮食,实验探究

[情境过渡]“饮酒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颇具人文情怀。你知道饮酒与健康的关系吗?

[知识拓展]①饮酒与人体健康小知识;

②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知识:乙醇通过血液流到肝脏后,首先被ADH(乙醇脱氢酶)氧化为乙醛,然后在其他酶的作用下,乙醛转化为乙酸,并最终被分解为CO2和H2O。

[动手书写]乙醇代谢相关化学方程式:2CH3CH2OH+O22CH3CHO+2H2O,2CH3CHO+O22CH3COOH

[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铜做催化剂)。

[符号表征]2Cu+O2■2CuO;CH3CH2OH+CuOCH3CHO+Cu+H2O,

[问题思考]①铜在反应中作用?氧化剂是谁?乙醇在反应中体现什么性质?

②生活问题:料酒保存不当容易变酸,你知道其中原因吗?

[联系生活] 饮酒后驾车容易引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交警可用快速酒精检测仪判断是否酒驾。(展示检测仪实物,介绍原理:乙醇在酸性下被CrO3氧化,引发试剂颜色变化。)

[提出问题]酸性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能否氧化乙醇?

[拓展实验]乙醇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设计意图:从“酒作溶剂的生活小窍门”为联系生活起点,关注“固体酒精生活应用”,拓展“乙醇汽油与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知识,建立、渗透研究物质的社会应用价值。)

5. 学以致用,归纳总结

[问题解决]请解释谚语:“陈年老酒格外香”的化学原理,并用方程式表示。

[归纳总结]学生归纳乙醇(CH3CH2OH)性质与结构的关系,渗透官能团决定物质性质认识思想。

六、教后反思

1. 情境题,凸显价值

教学情境作为经过教师加工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切的、包含问题的特殊的教学事件,其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素材和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化学学习行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化学知识、形成化学学科能力。

在乙醇教学中,教师选择引用“酒文化”内容作为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对乙醇结构与性质这一核心知识开展探究,同时情境中蕴含的学科问题能引起学生意义学习的心向,凸显了情境教学的应有价值。在具体情境引领下,教师通过设计不同层次问题,以串联追问,过渡衔接,质疑探究等策略,让学生经历了问题产生、解决、应用的完整过程,教学情境真正发挥了作为知识产生、建构的载体的作用。

2. 情境串联,巧妙设计

教学情境并非只是给知识教学加点“味精”,也并非只是在新课教学之前利用有关的实验、故事、问题等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的事物或场景。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遵从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知识的教学序列,科学地组织情境素材,适合时机有序地、及时地将情境呈现于课堂,让情境成为学生学习内容的组织线索,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乙醇教学中,教师将“酒的酿制原理,酒作为调味剂,生活应用小窍门,饮酒与健康等”情境内容串联,将“乙醇的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与转化”知识融合于情境之中,为学生搭建了认识乙醇性质的脚手架,设计流畅巧妙。

参考文献

酒文化的理解范文5

俱乐部管理,会所经理,酒商,侍酒师,培训师。

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感触葡萄酒,用他们在不同领域的造诣诠释葡萄酒的真谛,

这些爱酒人不会上来就给你推荐一瓶几千几万的面子货,

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引导你正确的选择,了解葡萄酒文化。

在他们看来葡萄酒更像韵味十足,风雅卓群的妙龄姑娘,每次与她们接触,

都该保有一颗轻松舒适的心,陶醉其中,慢慢品味。

赵君

藏酒轩运营经理

藏酒轩是一个爱酒人的平台,他们可以在这里交流,学习,品尝,了解葡萄酒,这就像iphone,会有一个iTunes store,有各种的Apps来给你选择,藏酒轩就相当于是葡萄酒的iTunes store,你可以在这里随意选择你喜欢的酒,这儿的会员制度,也并非其他俱乐部或者会所那样要分等级,在这里,每个人都平等。酒这种产品,和每个人的喜好,性格都息息相关,我们的会员带着自己的朋友来品酒时,你都能听到不同的故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化交流,也是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上一份工作经历让我发现品酒是一种新鲜好玩的体验,不同的酒你会感受到不同的味道,后来我便难以自拔的爱上了葡萄酒,去见朋友,或者是日常生活中,不带上葡萄酒就会觉得少了些什么,在我看来,葡萄酒是一种不会被拒绝的产物,她会提升你的生活情调,让你每天都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唐丽燕

ASC精品酒业北方区培训经理

做培训师,今年已经是第10个年头了,每天培训那些爱酒人,和葡萄酒打交道其实很有意思。当然,这期间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在中国,更多的葡萄酒用来送礼,用来束置高阁。不过随着市场的开放,很多理念也都在随之改变。WSET的认证课程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国人参与进来,之前的学员都是些外国人,外企高管,而现在餐厅从业人员和普通葡萄酒爱好者也逐渐多了,虽然比例不高,但这其实说明葡萄酒文化正在慢慢普及。从侍酒师变成培训师,一方面是因为侍酒师在中国这样的葡萄酒系统中发展前景并不占优,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是自己对葡萄酒的热爱,我想让更多身边的朋友认识到葡萄酒的魅力,给他们带去生活上的欢乐。我经常对我的学员说,“The more you drink the more you like it”,品尝的葡萄酒越多,自己对葡萄酒的品位也会越高。好的葡萄酒,它的香气,丹宁,酒精,橡木一定是非常平衡的,并且,应该是你自己所喜欢的,而非那些价钱最贵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其实完全可以选择新世界的葡萄酒,比如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等。口味清淡,果香浓郁的白葡萄酒,或者是略甜的桃红葡萄酒更容易接受,随后演变至味道浓郁,酒体饱满的红葡萄酒,经历这个过程,你才会感受到葡萄酒的真正魅力,当然,你也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些佳酿。

瞿晖

年度葡萄酒俱乐部销售部经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葡萄酒,那是在国外度假时,去哥哥的酒屋,当时我还是个不懂酒的人,哥哥亲自挑选了三瓶葡萄酒让我尝试,一番波折下来,我才体会到原来葡萄酒是这么神奇的液体,能把多种味道混合其中,让你神魂颠倒。那段度假时光,每天看书,喝酒,悠闲的享受生活,我觉得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也让我对葡萄酒产生了兴趣。回国后,我先是在富隆做了一段时间,随后认识了年度的老板,一转眼我已经在这里做了4年之久,当时创办年度葡萄酒俱乐部,目的就是做北京最大的葡萄酒俱乐部,这里并不只是商务俱乐部,主题更多围绕葡萄酒产生,会员们大多是对葡萄酒有研究,或是喜爱葡萄酒的成功人士,他们会带着朋友一起畅饮,借由葡萄酒把他们的故事分享讲述,我们的专业侍酒师也在配酒的同时为他们讲解,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用这种不刻意的方式传播葡萄酒文化,让他们对葡萄酒有更深入的了解。现在的会员们,几乎都是半个品酒专家,他们完全不会再在价格上困惑,新鲜口感和更多口味是他们寻求的本质,并且,葡萄酒也逐渐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和他们一样,葡萄酒对我来说也是生活必需品,她带给你的幸福感、愉悦感是持续的,那种处在微醺状态,飘飘欲仙的轻松是无法取代的美好。

王炜

耀莱醇酿 红酒部总监

之前我在瑞士读书,回国后一直从事餐饮工作,2010年底,我接手了耀莱醇酿,主要经营波尔多名庄酒和我们与波尔多酿酒师合作的产品逸仕赏度。在我看来,中国这个市场,葡萄酒文化十分匮乏,对某些品牌的盲目追捧也造成了现在的畸形状态。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你看的酒越多,了解的知识就越丰富,国内的葡萄酒文化现在只是一个起步,只停留在饮用阶段,无法像国外那样,有交易,买卖,收藏等形成一个葡萄酒系统,所以类似拉菲这样的名字,只是被人记住,而并非真正了解。放到普通大众的角度上,葡萄酒教育则是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关键。酒对人来说,该是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而不仅仅是一杯液体。开心的时候喝一杯,悲伤的时候也可以喝一杯。之前日本地震的时候,我的好朋友在日本做营销,我问他是不是生意不好了,他说没有啊,丝毫没有影响,他告诉我,地震之后人们的悲伤都借酒消除了。

李峰

樽会所运营总经理

由于之前接触西餐和涉外服务较多,我对葡萄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也选择考取了ISG初级资格证,之后便来到了这里工作。在这里,你可以享受葡萄酒银行,葡萄酒教育,私人品酒会。从法国请来的授课老师每周都会给会员进行不同主题,不同文化的教育,葡萄酒银行也为那些酒友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易收藏平台。国外的葡萄酒文化,就像我们中国吃饭必须有主食一样普通,他们并不会选择那些价格高昂的列级名庄,而更多的会选择AOC或餐酒。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经营理念,会把这个会所的门槛放低,让更多热爱葡萄酒的酒友们有机会体验到正规的葡萄酒文化和教育,“懂得欣赏葡萄酒的美,你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她。”这是我自己对葡萄酒的爱,也是我运营整个酒窖的理念。

杨巍

酒文化的理解范文6

巴蜀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卫聚贤先生在1941年出版的《说文月刊》第3卷第4期上发表的论文《巴蜀文化》。在随后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于巴蜀文化的概念提出了多种解读,主要集中在巴蜀的地域范围、巴蜀文化的内容和巴蜀文化的时间界定上。巴蜀最初是指长江上游两个比较大的部落,也是两个区域名,以后又相应成立了巴、蜀两个国家,主要在今四川、鄂西、贵州等境内。今天狭义的巴,指川东的重庆地区;蜀,是指成都平原[2]。“巴蜀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狭义的“巴蜀文化”一是指先秦巴蜀文化,二是指考古学意义上的巴蜀文化[3]。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广义的巴蜀文化概念,指从古至今的四川文化[4]。巴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既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又有独具一格的地方文化风格。

2川酒及其包装对巴蜀文化的传承作用

川酒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巴蜀文化的物质与精神瑰宝的积淀。源远流长的川酒发展历史中,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文化为传播形式,既丰富了巴蜀文化资源,也对巴蜀文化实现了传承和发展。川酒在众多白酒品牌中,独树一帜,名扬海内外。四川独具特色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孕育和涵养了川酒独树一帜的酿造技术和其它酒文化形态[5]。而从古至今,酒都不是单纯的一种饮品,它承载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历史悠久的川酒更是如此,它蕴含着巴蜀文化的独有的地域特色,不论是其酿酒的技术、历史,还是饮酒的文化、礼仪,亦或是盛酒的器皿、包装,无一不是具有巴蜀文化烙印的宝贵财富。如果说,川酒是巴蜀文化的载体,那么川酒的包装则是巴蜀文化最直接的视觉传播形式。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而言,包装设计就是设计师将一定的信息转化成视觉符号传递给消费者的传达过程,因此,川酒的包装设计就是将巴蜀文化符号视觉化后传递给消费者的过程。川酒的包装是川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消费者最直接感受川酒地域文化特色的视觉基础。融入了巴蜀文化视觉符号的川酒包装,为消费者营造了巴蜀文化语境,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可以在建立川酒文化品牌特色的同时对巴蜀文化进行有效地传承和发扬。

3巴蜀文化符号在川酒包装中的使用原则

在川酒包装设计中融入巴蜀文化符号,不仅要考虑与酒的品牌定位契合,还要注意这些符号的信息传达是否到位,能否将巴蜀文化与川酒包装融为一体,成为商品与消费者情感沟通的媒介,能否通过这些巴蜀文化符号传递给消费者完整、真实的巴蜀文化信息。因此在巴蜀文化符号的提取和运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巴蜀文化符号内涵的可理解性

将巴蜀文化符号运用在川酒包装上,要考虑到这些符号信息内涵的传达效果,不仅要让本地消费者见到符号后,能理解其传递的历史、精神等内涵,还要考虑到其他更多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对这些文化符号的理解度,因此,一是要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最能获得广泛认同的巴蜀文化符号,以此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同时吸引和引导一些不了解巴蜀文化的消费者认识和熟悉巴蜀文化;二是巴蜀文化符号的提炼和设计要使其符号特征鲜明,能形象的传达巴蜀文化,易于消费者辨识和理解这些文化符号的内涵。

3.2巴蜀文化符号地域的可识别性

巴蜀文化符号要突出其地域性,才能使消费者在众多同质化的酒类商品中,准确快速识别出商品的地域特征,加深对商品的地域属性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在巴蜀文化符号的使用上,要用巴蜀文化特有的、与众不同的那些符号来传递其地域性。例如,一些巴蜀的历史古迹、人物传说等,都是巴蜀文化资源的独有的符号。

3.3巴蜀文化符号情感的可体验性

现代包装设计,不仅是物质化的设计,更是精神化的设计,要为消费者创造情感体验。在川酒包装中,通过使用巴蜀文化符号,可以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巴蜀文化的语境,使消费者在消费和使用过程中,自然感受到巴蜀文化的魅力,融入到巴蜀文化的意蕴中,使消费者体会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带来情感的共鸣。

3.4巴蜀文化符号视觉的可审美性

很多巴蜀文化符号本身就是具有地域风格的艺术符号,具有视觉审美的功能,富有艺术的价值。将其自然而协调的形式美感,质朴而纯真的民族美感,融入到川酒的包装设计中,都能使包装更生动,更具艺术感染力。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所以对于巴蜀文化符号的利用,不是对已有造型、纹样、色彩等元素的简单“移植”,而是应该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对这些符号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艺术美感。

4巴蜀文化符号的提炼及在川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包装设计,是一种符号传达性的设计。要将巴蜀文化运用到川酒包装设计中去,首先需要将巴蜀文化提炼成典型的视觉符号,然后将这些符号与包装设计要素相结合,构成包装的功能与形式,使消费者通过解读这些符号能理解包装中传递出的巴蜀文化内涵。

4.1巴蜀文化视觉符号的提炼

巴蜀文化资源丰富,既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有无形的精神资源,例如各种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艺术文化等等。而并非所有的巴蜀文化元素都能适用于川酒包装设计上,所以从视觉传达的角度而言,在视觉符号的选取上,应根据巴蜀文化的内容,与川酒的包装特色相结合,一是选取巴蜀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二是选取其中能与川酒包装相契合的符号。如三星堆遗址文化、金沙文化、三国文化等等历史文化类的巴蜀符号,丰富多元而又带有神秘色彩,将这些充分展现了古蜀文明的历史文化符号提炼,并应用到川酒包装中,可以增加川酒的历史文化厚度,激发消费者对巴蜀文化和川酒的探秘感。如在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中出土的很多青铜器、金器、玉器,特别是其中的一些酒器的造型、纹样、材质都可以运用到川酒的包装中,让消费者感知古蜀文明的绚丽多姿、内涵宏大的历史文化。再如建筑古迹类的巴蜀文化符号。巴蜀之地,山峦叠嶂,河流纵横,道路险阻,因此自古就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喟叹。勤劳智慧的巴蜀先民,克服各种自然条件的困难,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巴蜀建筑景观。如民居建筑、都江堰、峨眉山等一些人文建筑和自然景观提炼成的造型、图案符号,运用到川酒包装上,也能很好地体现出巴蜀的文化特色,突显川酒的地域特色。巴蜀文化中,民间文化形式多样,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巴蜀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极具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文化精髓。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很多传统的技艺和手工艺品等濒临失传,因此亟需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保护和传承。如将川剧的脸谱、四川皮影戏等一些巴蜀民间文化元素符号的造型和色彩运用到川酒包装设计中,赋予川酒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也是对这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4.2巴蜀文化符号在川酒包装中的运用

将巴蜀文化提炼成符号后,需结合川酒的品牌诉求,再从包装设计的主要元素入手,即将包装的形态、纹样、材质、色彩元素中融入巴蜀文化符号进行川酒的包装设计。4.2.1巴蜀文化造型符号的运用酒包装的造型包括外包装和内包装,是包装设计实现形式与功能统一的基础。在川酒包装设计中,通过借鉴巴蜀文化中丰富的造型符号,为川酒包装提供了更多样的造型空间,同时也赋予了包装造型更多的文化信息。例如图1所示,五粮液的酿神系列上品的酒瓶造型采用了三星堆青铜人像的造型元素,通过对青铜人面像的眉、眼、鼻、耳的夸张变异特点的描摹,用拟人化的设计手法将酒瓶设计出了青铜人像的庄重、威严的神态,好似千年的巴蜀酿酒故事也被生动呈现了出来。4.2.2巴蜀文化图案纹样符号的运用巴蜀的图案纹样符号广泛而丰富,有神秘的青铜器纹样,有极具生活气息的建筑纹样,有传统的皮影、年画图案等等,这些图案纹样的装饰性强,地域色彩浓厚,极具情感寓意和审美价值。在川酒包装中,这些图案纹样符号既可以作为装饰主体,也能作为点缀,在起到视觉装饰效果的同时,也能超越文字、语言的障碍,充分传递出巴蜀文化的内涵。例如图2所示的泸州老窖之泸州醇系列酒,其外盒和酒瓶包装采用镂空的窗格纹样符号,表现川西居民的特点,同时在酒盒上展示了酿酒和卖酒的场景画面,记叙了泸州老窖起源传说中创始人王氏师傅开“前店后坊”小作坊的故事,通过这些纹样和画面将悠久的川酒文化娓娓道来,形象而生动。4.2.3巴蜀文化材质符号的运用材质是包装设计的物质载体,借助恰当的材质表现,能更好地烘托造型、色彩和图案纹样元素。川酒的包装设计,同样需要通过材质符号元素来体现巴蜀文化的意境,如传统的青铜、土陶材质表现三星堆、金沙文化,民间的竹编、藤编材质肌理表现巴蜀手工艺文化等等。例如图3中的陶盉是一种温酒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酒器,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相当繁荣,已有大量的剩余粮食用于酿酒。水井坊的陶瓷酒器装的设计就模仿了三星堆出土的陶盉的造型和材质,表现了巴蜀悠久的饮酒、酿酒历史。4.2.4巴蜀文化色彩符号的运用包装的色彩符号是最具有视觉刺激和最富有情绪感染力的符号。中国白酒最多见的就是红色和金色,主要表现出喜庆、吉祥、尊贵等寓意。在川酒的包装中,可以尝试运用更为丰富和具有文化代表性的色彩,同时结合造型、图案和材质符号,更准确的表现和传递巴蜀文化信息。例如图4,水井坊的菁翠酒因为利用了竹炭淬取的酿酒工艺,为表现其蜀南竹海的选材和竹文化背景,包装外壳和酒瓶底内凹处采用了翠竹的绿色,在表现酒品柔和、净爽的特质的同时,也利用色彩和竹叶的纹样,表现了特有的巴蜀竹文化。

5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