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范例6篇

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

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范文1

听闻此消息,笔者第一感觉是既感到在情理之中,也感到在意料之外。

首先,在中高考中引入实际的实验考查,在我看来是从今年开始的北京市中高考改革的一个必然的方向。从去年的中考政策来看,实践探究和应用是最被强调的两个变化方向,从2014年现实的中考命题以及各区县的模考命题来看,实验题的命题形式愈发多样化,实际应用问题的比重也明显加大。而今年新的改革措施无疑是在这一改革方向上又迈出了巨大的一步,通过与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高校开放实验室等单位和机构的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物理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这一举措无疑对物理教育是有益的,也是符合整体改革方向的,因此可算是情理之中。

这一改革措施的颁布,将对于初中的物理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显著地引导作用,使得初中的物理教学更贴近物理学科的本质,即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也会更贴近物理教育的目的,即要学以致用。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今年的改革也持欢迎的态度。

另外,由于中考毕竟是一次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实践探究活动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笔试必定要复杂很多,如何做到公平、公正且又能够到达一定的选拔功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具体的考核方式将决定这项改革措施是否会真正得到实施,所以我并没有想到这一变革会来的如此之快,这算是意料之外。当然具体的实施细节现在还并未公布,我也希望这一新政策能够真正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当然,作为学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应该是如何应对这次的重大变革。

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范文2

0 引言

组织认同是指组织成员在行为与观念诸多方面与其所加入的组织具有一致性,觉得自己在组织中既有理性的契约和责任感,也有非理性的归属和依赖感,以及在这种心理基础上表现出的对组织活动尽心尽力的行为结果。在组织认同视域下,地方高校就得依靠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优势,一定要据自身实际利用好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来增强凝聚力,有效地促进地方高校人事工作创新。

1 组织认同视域下地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点分析

1.1 高等教育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渠道

办好高校教育不仅仅要从严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更应该着手从最基本的人事管理制度开始改革,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将一些有利于高校教育发展的新办法和新措施引进来。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整个高校教育面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实际。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关键,要让科教兴国之梦实现,就得从严推行组织认同视域下地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该种具体的改革要能卓有成效地实施,还在于从事人事工作的党员干部要有创新思维,从而为有效地实现科教兴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当下,一些传统人事管理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必须给予科学化的革新。因为传统的人事制度没有及时纠正一些管理漏洞,无疑会影响到地方高校人才的培养,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往往由于人们的疏忽,甚至是管理方面的粗枝大叶也会严重制约我国地方高校人事制度的积极作用,也会影响到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使高校在人才方面的严重性问题突出。所以,地方高校要从加强优化目前现代化人事制度管理过程中革新管理方案,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地方高校合理、高效运作的核心力量。

1.3 地方高校发展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面对地方高校人事制度革新的难题,人事部门一定要大胆创新解决难题的具体方法。该项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会严重制约高校发展规划的实现;同时,更应该着手从最基本的管理方法研究开始,逐步完善各项人事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其他高校的帮助,可以通过与其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通过完善组织认同视域下的人事制度,才能造就人才留住人才,真正解决各高校人才的短缺现象,这对于整个地方高校的发展来讲意义重大。因为地方高校的发展要敞开大门,让更多的兄弟院校来这里共同为促进人事制度改革问题出谋划策,这样才可以加快地方高校人事制度的科学化实施,大量的经验告诉我们,地方高校应该与国际发展接轨,这样才可以迅速提高管理质量。

2 地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2.1 全员聘用和岗位聘任制流于形式

地方高校在用人制度方面管理的松散,造成了对具体的人员聘用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这样一来对于地方性的高校发展造成了比较混乱的局面。究其具体原因,在于一方面全员聘任制不够合理,从而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的有效性发展,另一方面还存在着聘用制度没能够满足现实地方高校人才流动的需要,从而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人才流动。强化地方高校的人事制度管理办法,是进行科学化管理的基本保障,有利于地方高校人事制度管理的科学化环境亟待建设,从而使得人才流动更加有序。其最基本的管理措施,还是要注重强化人事管理制度的落实为基准,努力将地方高校的管理推向更高发展阶段,这样才能够避免出现地方高校管理松散。

2.2 考核评估是人事管理的薄弱环节

地方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方案,应在具体的改革发展过程中逐步实施和完善,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地方高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部门之间都有管理的方案和实施办法,这就的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找到一些应对的基本方法,从而有效的推动整个地方高校快速的发展。我们在研究高校评估过程中,不能只表面上进行一些综合考虑,要逐步建立一些更为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人事制度评估,从而加快我国地方高校很好地转型发展。对于具体的考核办法,还需要进行实践研究,是否符合当前发展需要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的实施办法进行评估,才能够有效地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

2.3 在地方高校中激励没有得到很好地重视

激励措施是改变一些传统观念的根本性措施,地方高校要将人事制度改革方案逐步实施,鼓励人事部门大胆进行创新,让地方高校的人才管理机制更加灵活,从而在推动高校建设的过程中起到更大的积极作用。高校的发展要重视人本主义,强调科学化的发展是离不开高校自身实际的,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进行实践探索,找到一些具体应对人事制度管理的新方法。从而有效地改变地方高校面临的诸多问题,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发展的思维,地方高校的激励机制很大程度上已经满足高校人事制度发展的需要,所以要给予提倡。

3 对策

3.1 进一步加大聘任制改革的力度

地方高校要应对当前的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从严抓好各方面的措施落实情况,力图将一些有利于促进高校人事制度革新的办法引进来,从而加快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储备发展。要实现地方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我们必须从强化聘任制的改革开始,要充分认识到根据岗位需求来聘任的重要性,对于人才的考核聘用管理要规范化,不能够出现不符合要求的进行聘任,从而对于整个地方高校的发展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这是错误的思想观念,同时更应该加快地方高校的人事综合考评机制,将原来的一些陈旧做法给予革新,在创新的基础上追求平衡地方高校聘任科学化发展。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为了增进对于地方性高校人事制度的了解和掌控,当前只有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才不至于走弯路,犯错误。

3.2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加强聘后管理

组织管理中以双赢为出发点力求实现组织与其成员关系的契合而形成的组织认同,有助于组织及其成员共同发展。考核办法须注重双赢的原则。第一,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各类人员工作职责、内容、方式和特点,分类设置不同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进行分类考核,使考核更具层次性和针对性。第二,改进考核方式方法。除了年度考核的方式外,还应加强平时考核,如月度考核和季度考核等。第三,结合岗位管理要求,根据岗位职责和内容考核,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第四,制定考核方案须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同性质、类型、层次的地方高校应有不同要求。第五,加强师德考核,完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师德”考核激励机制,从而提高教师积极性的目的。

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范文3

[关键词]示范校建设 技工学校 一体化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28-01

对于技工学校而言,建立一定的示范学校,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能够激发技工学校的改革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的学习示范校的优点,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技工学校的教育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其实践能力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很多技工学校都采取了一体化教学模式,但是受技术和理论等因素的限制,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技工学校中的实施水平还相对较低,还需要进一步的采取措施来完善一体化教学。以下本文就重点来谈谈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并论证示范校建设策略在改革中的实施可行性。

1、技工学校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指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以便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作为以培养实践动手型人才为主要教育目的的技工学校而言,实施一体化教学无疑能够极大的提升教育水平。而在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多是以理论讲解为主,很多实践教学活动都沦为形式,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习到具体的动手技能。另外,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来开展,这不但会使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还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质量需求。为此,尽快开展和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技工学校实现发展的必要措施。

2、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2.1 一体化课程设置(模块化)。

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而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教学计划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子课题,每个课题都有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一体化教学。

2.2 一体化教学的课堂管理

一体化教学的课堂管理还应把学生管理结合起来,在学生分组的同时,应指定一个小组长,协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教师要指导小组长在上课前检查教学工量具、设备、材料,上课中注意小组内学生操作的安全,下课后组织学生做好工量具、材料的整理,做好设备的维护,并打扫一体化教室的卫生。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技能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2.3 编写一体化教材。

编写一体化教材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在专业知识的安排上,紧密联系培养目标的特征,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摒弃“繁难编旧”的理论知识,同时,进一步加强技能训练的力度,特别是加强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的训练。2)在考虑学校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力求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尽可能地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使教材富有时代感。同时,采用最新的国家技术标准,使教材更加科学和规范。3)遵从技工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较轻松掌握所学内容。

2.4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即使有了再完善的计划、再完美的教材,如果仍然采用理论教师讲理论、实习教师指导实习的教学模式,那么一体化教学就如同空谈。所以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可以通过组织理论教师利用节假日进工厂顶岗锻炼,参加技能培训,让实习老教师传、帮、带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组织实习指导教师参加成人教育、自学考试以提高其理论水平;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企业技术人员中引进相关师资等形式,使学校现在拥有了基本胜任本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实施示范校建设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在具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中,可以采取的改革措施除了上述几种以外,还可以采取示范校建设的策略。这是因为示范校的建立可以使技工学校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互助关系。能够使促进各个技工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沟通交流。就目前我国技工学校的发展情况来看,建立示范校是非常可行的。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

3.1采取互动交流策略。在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各个技工学校之间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尤其是要与示范校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并学习其教学中的优势,吸长补短,积极采纳和借鉴先进经验,以促进各个技工学校之间的共同发展。同时,在交流切磋的过程中,不同技工学校会提出不同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意见,这样将会大大拓宽改革思路,为进一步完善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模式提供良好条件。

3.2采取任务驱动策略。在示范校建设期间,可以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实施一定的任务驱动策略,为技工学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制定相应的改革目标,并以该目标为牵动,开展一系列实践研究活动。

3.3采取专家引领策略。技工学校可以聘请一些相关专业的专家,或者技术能人,来开展座谈活动,让其为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专业层面的点拨和指导。

3.4采取校企合作策略。技工学校可以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让学生到企业去实习,通过在实际生产岗位上进行操作,来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3.5采取机制保障策略:加强学校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以可行性机制保障教学模式改革。

3.6以评促建策略:制定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研究实践活动评价,在评价中找不足,在评价中促进“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技工学校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并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岗位上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积极的采取一体化教学改革措施,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融合,建立一定的示范学校,促进我国技工学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

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范文4

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此次高考改革可谓是中国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考试制度改革。有媒体报道称,“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跨出了半步。”对此,有人觉得欣慰,“终于走了半步”;也有人觉得失望,“只走了半步”。

其实,一步也好,半步也罢,近30年来,我国的高考改革从没有停止过,只是之前的很多改革,如3+X、文综理综,或者自主招生制度等,都是局部“手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人民日报所言,高考的改革,一直是在公平与科学之间做艰难的平衡,是在做一道难解的改革试题。但此次高考改革,第一次从计划编制,到考试、录取、管理等全方位进行系统化设计,这正是方案的亮点所在。只有系统的考量,才可能使教育改革达到最大的科学与最大的公平。

从长期来看,这次的改革方案第一次明确了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将教育拉回到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轨道上来。

回顾这些年的中国教育,在“一考定终身”、“分数决定一切”的导向下,学校和学生为了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了素质的提升,把学生变成考试工具。从小学甚至是学前时代起,孩子就已经开始为他们并不理解的目标展开了竞争,在参加各种补习班的同时,童年正变得与快乐无缘;为了进入好学校,被各种证书武装起来的孩子,还要在经济实力和人际关系方面一决高下、拼爹拼妈,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这显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学生个体的全面成长。

现在,大学招生录取的模式变成了“两依据、一参考”,也就是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多元录取。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高考分数之外,诸如价值观、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的综合素质,都可以进入大学招生录取的环节。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改革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说,通过制度上的顶层设计,明确无误地向社会传递出一个信息: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出发,老师该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就学什么,不能再整天围着高考分数打转。

从短期来看,此次改革突出强调了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它并没有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考试招生本身上,而是进一步强化了考试招生制度在实现代际转换、社会阶层流动、改变个人命运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并出台了一系列明确具体的政策措施予以保障,包括提高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等,每一项措施都提出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有些甚至严格规定了具体数据指标。

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范文5

【关键词】改革举措 落实难 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落实难的成因与表现

改革落实是伟大蓝图变现实的关键。高度重视改革落实,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上,他要求“各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基本取向,强化责任担当,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改革,坚决端正思想认识,坚持从改革大局出发,坚定抓好改革落实”。改革举措落实难表现多样,成因复杂;既有党员干部主观上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客观因素。从改革举措落实者具体人的角度,落实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愿落实。改革总是伴随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公共权力和资本的结合,是利益集团形成、利益格局固化的重要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公共权力和资本的结合最终演变为掌握公权的具体人与特定私人资本结合,利益集团形成和利益固化不可避免。生产资料公有,公共权力和公有资本结合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集体利益,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形成的利益格局固化也能够通过执政党建设予以克服。由于个别党员干部没能经受住“四大考验”、没能克服消极腐败的风险,我国也存在利益群体和利益固化现象;当特定部门、特定人员既是改革举措的落实主体,又是改革举措的作用对象,且落实改革措施必然触及个人私人利益、特定小群体利益时,就容易滋生不愿落实情绪。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脱离群众,漠视群众利益,淡然处置群众的强烈诉求,也是滋生不愿落实情绪的土壤。

第二,不敢落实。无私才能无畏,担心私心和不当得利被暴露的贪腐者不可能坦然面对改革举措,极容易滋生不敢落实情绪。市场经济大潮中,个别思想滑坡蜕化变质的党员干部抓住推进改革开放的机遇,一方面通过钱权交易、利益输送不当得利,另一方面又要积极伪装,极力掩盖自己的贪腐丑行。当隐藏在党内的腐败分子成为改革举措的具体落实者时,由于担心举措落实会暴露自己的贪腐而不敢落实。改革落实需要魄力和毅力,一些党员干部由于个性懦弱,缺乏把控大局的勇气和能力而滋生不敢落实情绪。改革往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些改革措施落实者出于对改革的不确定性、对落实改革举措可能引发的不稳定的担心,也容易滋生不敢落实情绪。

第三,不能落实。改革落实总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落实难总是以间接隐晦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是借口需要落实的举措多,需要完成的任务重,采用软拖、硬磨、暗抵、隐压的方式对待改革部署。二是以文件落实文件,决心在嘴上,行动在会上,落实在纸上;空有落实的会议、文件,没有落实的具体而实在的行动,更没有落实产生的效果。三是偷换概念,揣着明白装糊涂,生拉硬拽,拿与改革落实有形式类同的事大做文章,落实走样,不但不能达到改革落实的实际成效,反而败坏改革落实的风气和名声,引发民众对改革落实的非议。

党员干部个人发展化解落实难

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追求解放,既需要党员干部能力发展作保障,也需要党员干部个人发展水平提升作引领和示范。能力发展、人生规划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方式。要化解认识不足导致的不愿落实问题,能力不足导致的不知道怎么落实问题,以及时间精力配置不当、工作职能错配等导致的不能落实问题,党员干部不仅要坚定理想信念,而且要加强个人能力建设,拟定和执行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坚定信仰激发潜力。追求信仰和人生价值实现,能够充分调动人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力和动力。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刻理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才能把工作当做事业、把职业和事业当做信仰去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未来终极目标和现实阶段目标有机统一的崇高理想。言其崇高,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长远谋划和近期打算、未来美好设想和当下现实考量的辩证统一,是微小量变和巨大质变、阶段性质变和总体质变的辩证统一,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正因为着眼未来的远大理想,才有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才能从长计议而不拘泥于当下、眼前的得失;正因为有立足当下现实的共同理想,有了追求共同理想的不懈努力,对未来美好的设想才能转化为一个又一个的现实成果,才能感受到现实正一天一天地逼近远大的理想,远大的理想才不至于沦为空想。

深化改革认识增强改革落实的自觉。深刻理解“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形成依据,有助于深化对改革举措的认识,增强改革落实的行为自觉,化解不愿落实难题。中国人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在单位集体生活中,都习惯于在能够代表整体利益、集体利益的主心骨带领和安排下活动;“主心骨”文化传统与文化偏好根植于我国历史发展,形成“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主心骨”文化传统在国家治理中的体现。领袖在党内的核心地位,从来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而不是依据特定制度安排选举更不是人为指定产生,、邓小平在党内核心地位的形成莫不如此;同志高超卓越的治国理政智慧在党的十后逐渐为全党同志所认同和折服,形成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是众望所归,是在实践中形成和检验真理性认识的结果。

强化对讲话精神和改革举措的整体理解。坚持立场和目标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立场,以实现劳动者为主体的人的解放为目标。在不同背景下发表的讲话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始终体现了人民大众立场现实具体化的本质要求,回应了化解实现“中国梦”现实障碍的诉求,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特征。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既需要分别学习理解和领会不同讲话的精神,把握具体讲话的现实针对性,更需要深刻领会不同讲话的内在逻辑,把握不同讲话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形成总书记思想变化太快、讲话精神更新频繁使人应接不暇的错觉。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问题制定实施的改革举措,虽然着力点、举措的具体实施者、举措作用对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其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把握不同改革举措之间的内在逻辑和现实联系,在自己的惯常工作中寻找与讲话精神、改革落实要求融合的对接口,而不是一味追求构建新机制、组建新队伍落实改革举措,不仅有助于降低改革落实的难度,而且有助于提高改革落实的成效。

制定实施党员干部人生发展规划。改革落实需要用力耗时,改革落实者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对改革落实至关重要。一些党员干部追求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尽管“5+2”、“白加黑”地勤奋工作,仍苦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思考改革举措,谋划改革落实。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缺乏规划,成为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者,是导致党员干部忙而无功、忙得没有时间抓落实的重要原因。引导和鼓励党员干部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指引,发现、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真反思和评估自己的能力,制定人生发展规划。把改革落实、能力提升的要求融入岗位分析、融入工作安排,借助于规划手段加强时间和精力管理,使党员干部能够任劳任怨地谋划改革落实,对“落实”的任务盯住干,并力求马上办、干到位。

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化解落实难

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创新组织生活的方式,一方面是要以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彰显中国共产党不忘推进人民解放的初心,党员干部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的实践价值;另一方面是要以党员干部的言行唤醒人民不忘紧跟党走的初心,群众不忘全力支撑党的事业发展的初心。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就是要使“不忘初心”所体现的党性和人民的高度统一转化为改革落实的动力。

反腐肃贪和为落实者担当并举化解不敢落实难题。一是反腐肃贪消除和避免贪腐分子不敢落实。隐藏在党内的贪腐分子为掩盖自己的不当得利,不仅不会积极落实改革,而且还会为改革落实制造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既耽误改革落实的时机,又浪费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全面从严治党,只有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打虎拍蝇不动摇,保持党的队伍纯洁性,及时清除隐藏在党内的贪腐分子,才能避免和消除贪腐者因害怕失去伪装而不敢落实的现象。二是消除改革落实者的后顾之忧。改革落实需要有责任担当,改革落实也可会面临无可预知的问题,产生不符合期望、甚至是与预期背道而驰的后果;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不仅要求“党的各级组织要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当担,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及时消除和避免党员干部因患得患失、心存畏惧而耽误改革落实时机的现象发生;而且提出要“建立宽容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及时消除和避免改革落实者因担心产生与改革预期不符的结果而不敢落实的现象发生。

激励引导和倒逼驱动并举化解不愿落实难题。精神懈怠、脱离群众导致的不愿落实,与热情不足、畏惧困难而导致的不愿落实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利势导,分类分策化解不愿落实难题,既是爱护保护党员干部的现实要求,也是教育督导党员干部的现实要求。全面化解不愿落实的难题,一是要坚持“信任激励”正面引导,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及时消解党员干部落实改革举措的畏难情绪,积极创造改革落实的环境,为党员干部落实改革举措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二是提高改革部署、改革举措设计的精细化水平,增强改革举措的关联协同性,用先发启动的改革举措牵动后续关联改革举措的落实,借助于改革举措的关联带动性化解不愿落实的难题。三是加强党内监督和党员干部绩效考核,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权必有责”的党性要求,在其位必谋其政的纪律要求,倒逼改革落实,化解消极懈怠者不愿落实的难题。四是建立健全重大改革落实的PDCA循环(计划、执行、确认、改善),督促监控改革落实。依据改革目标、发展资源制定改革落实计划;制定改革落实行动方案,选择合理有效的行动方法实施行动方案;加强改革落实方法运用、方案实施的过程管理;详细对比改革落实的实际成效和预期成效,总结改革举措落实的经验与教训,及时修正完善改革举措落实方案。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化解不能落实难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改革举措落实相结合,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着力化解党员干部能力不足衍生的落实难。鼓励和保护党员干部讲真话、讲心里话,以批评和自我批评、向党组织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向党组织公开承诺自己的改革落实目标和要求、向社会公开承诺人生发展规划等方式促使党员干部改善心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党员干部人生发展规划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党组织建设目标、改革举措目标融合嫁接以建立共同愿景;以“两学一做”、改革举措针对的现实问题、改革举措落实的PDCA循环各环节为主题推进党学习、养成合作、协同推进改革举措落实的习惯。引导党员干部胸怀大局,在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的过程中,提高党员干部的系统思考和全局把控能力。

(作者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本文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项目(项目编号:LZQH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16年10月21日。

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7月1日。

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范文6

改革步骤:总体设计,分步实施

税改是涉及制度变迁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因此,分步实施的改革是可行的,其优点在于可以分散改革风险。但在设计方案时,首先应该制定明确的总体目标,分步实施的一揽子改革措施以及所有税种的设计均应对此总体目标充分考虑,避免政策不衔接,避免先行出台的给未来的改革设置障碍。

根据12字原则,从税法角度看应该统一和公平;从税收负担看应该减轻;从征管制度看应该简化和有效率。近期目标是结合税费改革,对现行税制进行有增有减的优化调整;长远目标是在规范各个税种的基础上,组成协调的城乡统一的税收体制,并加强法制化,保证其权威性和稳定性。

在总体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根据当前具备的条件和税制改革的轻重缓急程度,各项政策可以陆续推出,逐步到位。

第二,分步实施的改革过程不宜过长,应适当加快改革进度。过长的改革过程,从改革效应看,可能出现暂时性的无效率,难以发挥预想作用;从税制角度看,破坏了税法统一,导致税制更加不公平;从具体操作看,造成过多矛盾,增加征收管理的难度。

税收政策应该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对纳税人的区别对待可能造成新的行为扭曲。分步实施的原因之一是出于对改革成本的顾虑。目前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只是在局部地区、若干行业试行对机器设备投资的抵扣,这种办法有可能带来征收管理的新矛盾,应该尽快过渡到对全国各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并最终实现全部新增固定资产纳入抵扣范围,以便彻底解决重复征税和税负不公平的问题。

第三,税制改革需要一系列其他配套措施,如政府职能的转换,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社会信用、个人信用制度和财产登记制度,以及银行和金税工程的联网的建立等。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下一步的税制改革既有增收效应,也有减收效应,从总体上看,不少措施都具有减税效应,税费负担是下降的。为减少财政风险,政府支出结构和预算管理方面的改革刻不容缓。

分步改革措施的具体设计

下一步税制改革主要是在现行税制框架下进行有增有减的优化调整。包括合并一些重复设置的税种;调整交叉设置(或不合理设置)税种的征收范围;停征若干税种;开征一些新税种。从改革步骤看,增值税转型和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是首先要解决的。因为在自由准入的市场条件下,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两套税法严重影响了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

1. 增值税转型已先行开始试点。第一阶段目标是实现全国范围内对机器设备投资抵扣。最终目标是实现全部新增固定资产纳入抵扣范围。扩大增值税范围虽也涉及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税负问题,但因需要同时改动营业税,将会影响到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可作为第二步改革的内容。

2. 消费税扩大征收范围和提高税率的改革可尽快出台。在立法开征环境保护税之前,可通过增加税目和提高税率,加大消费税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力度。但调整消费税纳税环节的改革可以放后一些。

3. 企业所得税的两法统一是当务之急。包括纳税人认定、计税成本、税率、优惠政策等方面都要统一,并符合“宽税基、低税率、少优惠”这一世界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向,建立统一的法人所得税制度。建立所得税会计制度,实现企业所得税的税前足额抵扣。统筹考虑法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的衔接,建立两税协调的所得税制度。

4.个人所得税改革有待诸多配套设施的建设。但当前仍可开始做小的调整,如提高起征点、减少累进税率级次等,待条件具备时再进行综合征收的改革,最终实行包括税前扣除的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制度。

5.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财产税改革,应该在建立资产评估手段和财产登记制度的同时着手进行。并辅以经过改革后的其它各个地方税种,逐步形成具有一定收入规模的地方税体系,解决目前地方财政没有稳定税源,县、乡两级入不敷出的问题。

6.作为阶段性目标的农村税费改革,虽然降低了农民负担的平均水平,但存在农民负担累退性问题,应该立即解决。城乡一体化税制是改革的最终目标。在取消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现行农业各税的同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包括间接税方面的农业增值税改革,以及直接税方面的城乡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

7.从税费一体化的角度统一设计。税费改革的实质目的是为了在规范政府收入机制的基础上,规范政府行为。把费的治理同税改结合考虑,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税费改革问题。如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稀缺资源等的税费改革,都应列入考虑之中。

不同级次政府之间要有税权划分

税收立法权(制定、修改、解释、废止税收法律规定的权力)在中央和地方立法机构之间的合理划分,不仅有利于税收法制化建设,也有利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中国宪法规定,在不与宪法和行政法规抵触的前提下,省级人大可以制定地方性税收法规。1994年税改也规定将属于地方收入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但这项规定并未实现。地方政府只享有少数地方税法的实施细则制定权,其他的地方税税种的立法权、税法解释权、税目税率调整权、税收减免权等均集中于中央。

给予地方立法机构一定的税收立法权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进行税费改革后,部分收费要改为税收,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原有的收费千差万别,统一的中央政府立法有很大难度,需要在地方立法机构解决。

税收立法权的划分,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首先给予省级立法机构一定的地方税种立法权,包括税种的开、停征权,税目调整权、税率浮动权、税收优惠权(共享税中的地方分享部分也应有减免权)。但值得指出的是,适当下放税收立法权限,需要配合不同级次政府事权的改革;彻底解决地方滥用收费权,及干预税收执法的现象;并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税法体系,提高税收遵从率

税收遵从指纳税人自觉履行税法的程度。税收遵从率的提高,意味着税收奉行成本的减少,以及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