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害发生的原因范例6篇

虫害发生的原因范文1

摘要:解决林业病虫害是林业发展的重点,依据现阶段林业发展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林业出现病虫的特点,分析实际林业发展中出现病虫害的原因,且结合实际发展要求提出优质的防治方案。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原因防治

在林业发展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这也是林业发展过程中重点研究方向。林业的无公害防治主要是指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背景下,科学预防和管理病虫害,提升林业环境的自主保护水平,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一、林业病虫害存在的特点

现阶段,因为环境影响和人造林面积的不断增加,森林病虫害的出现概率在不断提升,并且我国实际进行的病虫害预防工作,还存在检查方式过于老套、预防工作技能较低等问题,导致病虫害问题一旦出现就难以全面控制,这样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生态环境在一定意义上也会受到影响,由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提升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强度是大势所趋。在实际发展中,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并不是一项短时间就可以获取成绩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和工作者一起合作努力,并且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管理病虫害工作。在实际林业发展中,其出现病虫害问题具备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病虫害出现的种类较多,在实际发展中产生的影响也非常严重。目前,因为林木种类单一和外来物种的影响,促使病虫害不但出现的次数增多,还丰富了病虫害的类型,但是因为工作者对外来物种的了解不多,导致实际预防病虫害的工作并不合理,致使病虫害大范围出现,严重影响林木的发展,为林业造成一定的经济和物质损失。第二,顽固难治,容易大规模蔓延。病虫害的难管主要体现在治理工作后的反反复复上,很多病虫害问题在治理之后还会出现,多次反复,为治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并且复发之后的病虫害拥有抵抗性,这样会更难治理。

二、林业病虫害出现的原因

⒈从人工造林观点研究病虫害出现的原因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人工造林工作中缺少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在国家植树造林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在植树工作中获取了一定的成绩,促使造林面积得到了拓展,但在实际种植工作中,栽种树种的类型过于单一,设计出现的人工林大都是纯林,这样单调的物种构成会导致生物的种类也非常的单调,物种的单一导致人工林系统防护水平不断降低,若是出现病虫害问题会大面积的推广,对林业造成大量的资源损耗,治理工作难度也非常的大。第二,在引用树种上没有全面分析病虫害这一问题。大部分区域在引用树种的过程中,并没有分析病虫害的出现和预防工作,以此导致树种在栽种之后,难以展现自身的影响力,更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出现病虫害的问题,这样不但没有提升森林的面积和治理质量,还致使森林进入到衰退期。

⒉从内检工作中研究病虫害出现的原因

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林业检疫工作并不完善。因为现阶段大部分区域的林业检疫工作中缺少有关法律规定或者是利益的影响,导致一定数量的森林逃过了实际检疫工作。结合实际案例的调查研究可知,我国西部在大开发的过程中有上百万从外地运到新疆的林种没有得到检疫,以此导致这些没有实施检疫的林木将腐恶病虫害带到了新疆。另一方面是因为检疫站的数量过少,无法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因为我国现阶段建设全面的树种检疫站数量较少,且实际划分规律并不科学,因此难以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结合实际情况计算可知,依据现阶段我国林业发展情况分析,其需要上千个检疫站才能满足发展需求,但现实进行工作的检疫站只有几百个。

三、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解决方案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实施优质的林业检疫工作。现阶段,我国在引用外地树种和不同区域之间交换树种的过程中,促使严重的病虫害随之爆发,这也需要我国林业部门全面关注树种检疫工作的推广情况,以此提升我国树种检疫工作能力,严谨控制病虫害问题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在已经出现病虫害的区域进行隔离,防止出现病虫害问题大规模蔓延。同时,还要构建国家、省、市以及县的四级检测网络,结合常年监管和定期检查彼此结合的形式来优化网络建设工作。结合全面的监测与网络监察来构建病虫害检测预告系统,以此构建及时的反馈系统。第二,正确搭配树种,设计混交林。在建设我国重点林业工程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设计多样化的混交林,特别要大力栽种乡土树种,引导优质树种来实施树种搭配工作,不但可以引导树木正常生长,还可以引导病虫害实施有效的预防工作,混交林的比例不能低于三成。在退耕还林的工作中需要结合抗逆性强的经济树种进行造林,达到灌木与经济植物的立体化开发,促使病虫害预防工作有效进行。第三,引用新式技术防治病虫害工作。在新型技术引用的过程中,现阶段最为优越的就是GIS和GPS的有害生物记载系统。两种技术都可以在数字地图和GPS设施的导航上获取更多有关有害生物出现、预防等工作信息。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分析其出现病虫害的原因和无公害防治工作是重点工作内容。在多变的自然环境中,要对病虫害有深入的了解,在不影响生态系统和不污染生态环境的背景下,提升自然环境的自主整合和维护的水平,宣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7,06.

虫害发生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169-01

林业病虫害严重影响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已成为林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1]。该文就浙江省温州地区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更好地推动当地林业工作的发展。

1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1.1 人工林面积与病虫害同步增长

人工林生态结构单一,自身防御与自我修复能力较弱,极易遭受病虫害侵袭[2]。据有关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温州地区森林总面积为7 075.00 hm2,人工林面积为4 336.98 hm2,占61.3 %。在过去的30年内人工林面积增加了40%,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约40%。可见,二者大致为同步增长。病虫害的不断增加给当地的林业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1.2 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

传统的林业经济主要依靠木材生产,因此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大量的原始森林资源被人们肆意地砍伐、破坏。滥采滥伐影响到原有森林生物的多样性、林分结构等,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而导致害虫天敌的大幅减少,为病虫害的生长与流行提供了适宜的环境[3]。

1.3 营林方式不科学

在营林过程中人们过于看重林木的速生丰产,而极大忽略了营林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没有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林木管理方式不当,种植密度不合理,不抚育导致林间通风不畅,透光与透气性差,致使病虫害大幅度上升。

1.4 滥用化学农药,缺乏健全的防治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利用农药来治理森林病虫。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会杀死不少有益生物,并且害虫会逐步产生抗药性。因此,滥用农药制剂,极易破坏林业生态系统,使林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温州地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比较滞后,缺乏创新,未跟上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发展要求。另外,当地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未切实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由于经费限制,使温州地区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还不健全,有关基础建设滞后,工作设施与方式滞后,监测预报环节比较薄弱。

2 开展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意义

无公害防治是指在森林培育技术的基础上,借助生物技术达到防治病虫害、保护环境、维持林间生态平衡、构建和谐森林生态系统的多重目的。通过构建稳定的林业生态系统,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真正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多重效益。同时,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也是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重要体现,大力倡导和谐、健康森林的理念[4-5]。通过这一举措,不但能有效防治病虫害,而且不会伤害害虫的天敌,进一步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3 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3.1 森林抚育与管理

首先,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开展造林工作,挑选长势良好、没有病虫害、抵抗能力强的品种栽植。林间生物应保证多样性,如配置乔、灌、草等植物,以提高林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抵抗能力。做好育苗消毒工作,应挑选适宜的场所作为苗圃,避开那些低湿的地方,避免引起苗枯病。此外,还需对苗圃实施轮流作业,防止引起病虫害,并及时进行翻土施肥。然后抓好封山育林工作,及时除草、施肥、修枝剪叶,将部分病枝及时除去,避免虫害进一步蔓延。尽量降低人、畜对林间环境的破坏,并适当增加害虫天敌数量,以起到防控害虫的目的[6]。重点保护害虫天敌及现有的天然林,不准随意砍伐树木,禁止所有破坏林木生态系统的行为。

3.2 重点完善林业病虫害的监测预报机制

坚持预防为主,首先必须把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摆在首位,形成一套健全的病虫害监测预报机制。要针对温州地区林业病虫害的主要特征、气候条件等进行全面监控,保证监测预报工作的有效性、准确性、全面性,真正实现早发现、早防治的目标。同时,要抓好对林木的检疫环节,避免各种危险性病虫传入当地。

3.3 提高森防科技含量,综合治理

为实现温州地区林业生态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林分质量,强化森林对病虫害的自我抵御能力,采用微生物、生物、生物农药等进行无公害防治。一是引进昆虫天敌,达到防控虫害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保持生态平衡,确保林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二是引进益鸟,通过鸟类防控病虫害,如啄木鸟、灰喜鹊、山雀等。通常可利用造鸟巢等办法吸引益鸟前来,消灭病虫害。三是微生物防治。例如,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四是利用化学药剂防治,这是目前一种较为常见的做法。同时,对于部分严重的病虫害,该方法的防治效果较好,但是使用农药防治在杀死病虫害的同时还会杀死有益生物。因此,如条件允许,应提倡采用无毒性、绿色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此外,还应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攻关,并大力推广新技术,借助各种生物物理技术、光、电、温度、器械等方式实施综合防治,进一步提高防治水平。

总之,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求林业工作者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治理方法,掌握病虫害发

生的具体原因及特征,切实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实现温州地区林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龚云华,黄国成,陈秀东.关于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策略的探讨[J].科技向导,2012(12):207.

[2] 刘启斌,闫双秋.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初探[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11):205-206.

[3] 张毅,孙兴全.上海林业病虫害防治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2012(7):145-146.

[4] 韩卫东.林业主要病虫害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149-150.

虫害发生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 森林 病虫害原因 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 F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89-01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防治工程是国家防灾减灾项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病害是指生物或非生物因素使林木在生理、组织和形态上发生的病理变化;森林害虫是指危害森林及林产品的昆虫。二者常合称为森林病虫害,可导致林木生长不良、产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引起林木或整个林分的枯死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各地切实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促进森林健康、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的意义。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的植物种类占居世界第二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种类繁多的林木病虫害,据资料不完全统计,我们在森立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害虫的多样性、复杂的环境及防治意识淡薄等,特别在病虫害斗争有一种一劳永逸的的心理,导致森立病虫害防治不能连续治理,每年基层政府和林业部门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花费很多人工劳力,仍无法阻止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的命运。分析此结果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森林病虫害的传播及繁殖能力强大 病虫害本身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森林病虫害自身具备主动传播病菌的能力和较强的的自我繁殖能力,有的病虫害依靠自然力量大面积传播,有的大多数个体害虫被消灭后,仍有个体害虫通过自身繁殖条件又能生出幼虫,防治病虫害的的目的就是使其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2.在全球环境恶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程度严重 温室效应不仅使全球沙漠化扩大和旱涝灾害频发,也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使林木生长条件发生极剧变化,暖冬现象使森林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大,为其病虫害的大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3.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各种森防法规、制度建设十分不完善,森防工作基础设施差,致使森林病虫害防治经严重紧缺。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泥石流、火灾等灾害的预防工作都做得十分到位,各部门都能够严肃认真对待,而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森林病虫害带来的巨大损失,仅直接经济损失就远远高于其它森林灾害。

.4.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还不成熟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还不成熟,使得一些森林病虫害依然大范围、大幅度发生。现在人们已经避免营造人工纯林,进一步扩大混交林的比例。在林木育种、造林、抚育过程中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给病虫害的发生提供适宜环境。

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即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整个森林生产、栽植及养护管理等过程中,都要有计划地应用改善栽植养护技术,调节生态环境,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中,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调查、分析,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的标准和要求,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1.培育健康森林,从根本上防止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坚持从基础做起,完善营林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态森林全局入手,首先要在要选择那些抗虫的树种,选择合适的地带种树,按照规定规划好混交林木的种植和栽培,这样技能提高林木本身抗病性能,为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奠定基础。切实做到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大力营造混交林,必须彻底解决现阶段人工林树种单一、抵御森林病虫害能力低的问题。加大良种壮苗的培育力度,充分利用基因工程等先进的林木育种技术,确保造林苗木无病虫害隐患。加强林木抚育管理,实行集约经营,做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修枝抚育间伐等,不但可以增加林木的年成长量,还可以增强树势,提高树木对森林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保证其健康成长,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逐渐从有病治病、有虫治虫这种工作方法转变为未病防病、无病保健上来,从治标转为治本。

2.生物农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优势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生产制备的农药,其有效成分是生物体或生物体的提取物,这些活性成分直接或间接地对病虫害起作用。主要包括微生物(病毒、细菌和真菌)、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烟碱、除虫菊等)、昆虫病原线虫、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信息素等。总的来说,生物农药是活的生物体,并且具有生殖能力,但也有可能是从死的生物体中提取的化学物质。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的主要优点:一是对病虫害防治效果好,对人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无残留。二是对病虫的杀伤特异性强,不伤害天敌和有益生物,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三是生产原料和有效成分属天然产物,可以回归自然,不污染环境。四是可用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方法进行改造,不断提高其性能和质量。五是多种因素和成分发挥作用,害虫和病原菌难以产生抗药性。

3.认真开展危险性病虫害疫情监测调查,为科学防治森林病虫害提供决策依据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建立完备的预测预报系统。只有全面、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森林病虫害的基础信息,才能及时高效地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因此一定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第一位,要以全面、快速、精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状况作为基本目标,安排专业人员对本辖区全面监测调查,对林木进行全面、认真普查,对旅游景点进行常年定点监测,及时了解掌握危险性病虫害的疫情动态,以便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各级部门要加大预测预报仪器设备的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监测技术手段,进一步健全科学的预报监测制度,只有加强了硬件设施设备的现代化的建设才能定期完整有效的监测结果,提高监测结果的利用率,使监测和预报能力符合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根本要求,真正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及早发现,及时除治,做到治早、治小、治少。

4.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力度,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果

由于国际贸易往来日渐频繁,现阶段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的传入,自然增加了本地区爆发森林病虫害的可能性。为杜绝危险性病虫害人为侵入,因此必须做好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认真抓好种苗产地检疫检验,经检疫合格后方可用于造林。国外引进种子、苗木及繁殖材料要进行隔离试种,发现危险病虫及时处理或销毁。坚决杜绝类似美国白蛾在我国大范围爆发的现象再次出现。加强森防检疫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检疫防范能力,积极宣传《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内容,不断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充分认识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对检疫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为更好地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5.加大科技与资金的投入力度,保障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

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要有一个理念,那就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尤其是在当今病虫害种类日益日益繁多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应当围绕当前防治工作的重心,寻求与科研部门的合作,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和信息,集中科技力量研究共同攻克防治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坚决摒弃效率低的防治方法,选用先进的防治手段,不断提高森林防治工作的水平。例如通过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关键技术的创新,不断提高防治技术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有效的科研成果要加大研究开发和推广的力度,真正惠及整个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的问题,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的重要基础,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开展病虫害的研究开发、示范试验、宣传培训等工作,保证资金落到实处。积极探索社会民用资本参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建立企业共建,共同受益的合作机制,共同为森林的病虫害的防治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虫害发生的原因范文4

一、漕涧坝农业生产现状

据云龙县农技推广中心对漕涧坝的测产数据记载:该坝近五年的水稻平均单产为302kg,最高单产为571.6kg,最低单产为186 kg(除灭产部分外),同时,云龙县农技推广中心于2007-2008年连续两年在该坝开设水稻多点高产栽培试验,试验结果为:平均单产586.4kg,最高单产为660kg,最低单产为512.8kg。试验结果表明:只要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到位,该坝水稻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通过深入调查、综合分析,导致漕涧坝水稻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是肥、水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严重跟不上,特别是近年来,在诸多病、虫害猖瘚的情况下,该坝水稻病虫害连年发生成灾,每年因病虫为害导致水稻平均减产18%左右,年平均损失稻谷57.42万kg,折合经济损失68.9万元,而且,在特殊气候年份,水稻因病虫害“暴发”而造成大面积灭产,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因此,病虫害成了严重制约漕涧坝水稻增产,农民增收的首要因素。

二、主要病虫害及危害情况

1.主要病害及危害情况

1.1稻瘟病

稻瘟病的病源为真菌半知菌中的梨孢菌。根据发病时期和受害部位的不同,稻瘟病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等。

1.2恶苗病

恶苗病俗称公秧,病原为真菌。恶苗病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感病的稻谷通常不发芽或出苗后早夭,染病轻的种子出苗后比健苗高而纤弱,全株淡黄绿色、叶狭长,叶片披张度大、根毛少。

1.3稻曲病

稻曲病又称黑穗病,病原属担子菌亚门,类绿菌核。

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只危害个别谷粒。病菌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稻曲”。稻曲比谷粒大数倍,近球形,表面光滑,黄色并有薄膜包被。随稻曲长大,薄膜破裂,表面因厚垣孢子形成,颜色转为黄绿色或墨绿色,表面龟裂。厚垣孢子粉状,略带粘性,不易飞散,但因风雨而脱落。该病的发生与气候,施肥水平和品种抗性有密切的关系,病菌在24~32℃时发育良好,湿度高利于病害的发生,尤以抽穗扬花期阴雨日为甚,偏施氮肥过多、过晚有利于发病,栽培迟熟品种或插秧过迟能增加感病机率。

1.4其它病害

包括青、立枯病,纹枯病及因缺磷、钾等元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但其发病率不高,没有造成明显的为害。

2.主要虫害及危害情况

2.1飞虱类

稻飞虱俗称名火蠓虫、响虫等,属同翅目,飞虱科。根据稻飞虱外观颜色的差异可分为竭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危害漕涧坝的水稻飞虱主要是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两种。稻飞虱体小,长度均在5毫米以下。触角短小、锥形,后足胫节末端有-可活动的大距,善跳。其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丛下部,吸食稻株汁液为生,并从唾液腺分泌有毒物质,引起稻株中毒萎缩。为害轻者,稻株下部叶片发黄,影响干粒重,为害重时,受害组织坏死,生长受阻,叶黄株矮,甚至苗死秆烂而倒伏。水稻严重受害后,成片枯死,群众称为“黄塘、火烧”等。稻飞虱除直接取食稻株汁液危害水稻,造成减产外,还通过传播各种病毒和细菌,引起多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2.2稻叶蝉类

稻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形状大小与飞虱差不多,但不善跳,后足胫节端部无距,容易识别。根据外观颜色的不同,可分为黑尾叶蝉和白翅叶蝉。危害漕涧坝的稻叶蝉主要是白翅叶蝉。其以取食和产卵的方式刺伤茎叶,破坏输导组织,取食寄主汁液,被害叶片初期出现零星白点,虫量大时,小白点缀连成片,导致全株干枯,如火烧状,可使稻不抽穗,或抽穗不灌浆而死。据云龙县植保多年调查分析表明:漕涧坝叶蝉常年发生程度为中等,每年因稻叶蝉为害均造成1%左右的减产,折合经济损失5.5万元左右。除直接取食稻株,造成直接危害外,稻叶蝉也因传播细菌和病毒,引起多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2.3其它虫害

除了稻飞虱和稻叶蝉外,漕涧坝常见的水稻虫害有稻螟虫、粘虫等,但其发生率不高,没有造成显明的危害。

三、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气候条件是引起该坝水稻病、虫害大量发生的主要诱因

漕涧坝气候冷凉,水稻生育期在4~9月份,全生育期气温15~30℃,多雨高湿、气温多变,极有利于各种菌源、虫源的大量繁殖,诱发各种病、虫害的兹生和蔓延。尤其是在水稻孕穗期常遇阴雨连绵的低温高湿天气,极易引起穗颈稻瘟的“暴发”。

2.主观原因

2.1长期选用自留种,种子带菌是病害发生的主要根源

农民长期种植同一品种,且连续选用自留种,致使品种抗性减弱,因选种和留种不严格,选用本身带菌籽种,加之,种子处理不严,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菌源,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菌源大量兹生繁殖,这是病害大量发生的主根源。

2.2不及时清理病株,不重视除草,为病、虫源的繁殖和越冬提供了场所

这是病虫害发生的又一重要根源。

2.3缺乏科学的田间肥、水管理

水稻的整个生育期有明显的需肥、需水规律,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需肥、需水情况,适时、适量、合理施肥、合理灌溉,才能使植株生长健壮,达到增强抗性,获得高产的目的。

漕涧坝普遍存在着偏施氮肥和氮肥施用过晚,致使禾苗猛长而削弱了抗性;长期深水灌溉,土壤缺乏空气,氧化作用差,从而降低了根系的活力,并使根系呼吸作用和吸收氧分的能力减弱,导致水稻的抗病力降低,容易感病。加之,由于漕涧坝土壤普遍存在着速效磷、钾亏缺,水稻由于磷、钾肥供给不足而长势纤弱,抗性较差,容易感发病虫害,或因缺磷、钾而发生生理性病害。

2.4农民科技素质普遍较差,缺乏水稻病、虫害识别和防治的基本知识,更谈不上针对漕涧的特殊气候条件来科学种管,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没有深入人心

往往是见病发才开始行动,为时已晚。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还处于靠天吃饭思想。

2.5漕涧镇农科人员整体素质较差,指导工作不力

据了解,漕涧镇共有8名农科人员,其中只有2人是农业中专学校毕业,2人仅为本县职高学历,3人毕业于非农业中专学校,还有1人仅为初中学历,而且,这些人员长期在不太重视农业的基层工作,自身不主动加强学习和更新知识,思想落后,知识老化,严重跟不上当地农业发展对科技指导工作的需求,可以说科技指导严重跟不上。

2.6缺乏应有的经费投入,病虫害测报,联防工作无力开展

漕涧坝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随当地年气候变化呈规律性的发生,但因缺乏基本的测报设备和经费投入,预测预报工作无法开展,更谈不上联防联治。

四、病、虫害防治对策

1.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

县、镇、村各级政府应对漕涧坝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引起高度重视,要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有专抓领导,切实加强领导。要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积极投入到这场水稻"非典"的战争中。同时,要加大投入,设立漕涧坝水稻病、虫害防治专项经费,配备必要的病、虫害监测设备,做好超前的防备工作。

转贴于

2.充实、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其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服务意识

要进一步吸纳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员充实到该镇的农科队伍,并加强对现有农科人员的思想教育。采取必要的奖惩机制,促使他们不断加强学习和进一步深造,切实提高其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各级政府应投入适当的科技培训经费,并由县、镇农科部门组织当地农民,开展各种科技知识培训班,要结合漕涧的客观气候条件,授予农民各生产环节上的实用科技知识,树立农民在特殊气候条件下战胜各种病、虫害夺丰收的信心。

4.加强各生育期的管理指导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种、管水平

4.1选育生育期短的适宜、丰产高抗品种

农科部门要积极开展水稻品种的试验、示范工作,努力为当地农民培育生育期短的适宜、丰产、高抗品种,合理优化品种布局,同时,对优良品种也要经常异地换种,避免长期选用自留种而导致品种抗性削弱,或品种退化。

4.2严格选种,做好种子处理

选用籽粒饱满、无菌种子,并用福尔马林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药剂浸种,做好种子的消毒、灭菌处理,可有效预防稻瘟病、恶苗病、稻曲病等病害的发生。

4.3巩固旱育稀植成果,培育无病壮秧

旱育稀植技术的推广有力促进了漕涧坝水稻产量的提高,是水稻生产上的一项重要骨干科技措施。农科部门应认真的巩固这项成果,积极指导群众,进一步规范其操作规程,杜绝"旱育水管"等一切错误的管理方式。并做好苗期的病、虫害防治,切实培育壮秧,并做到适时栽插。

4.4改进肥、水管理措施,促进禾苗健壮生长,提高抗性

农科人员要引导农民,根据水稻的需水、需肥规律,实行科学的肥水管理。针对漕涧坝的气候,土壤肥力特点,科学的水分管理应当是实行全生育期浅水管理,并于分蘖期进行适当晒田,科学的施肥应当是:减少和提早施用氮肥,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根据云龙县农技推广中心在该坝的试验结果,提倡用n∶p∶k=15∶15∶15的三元复合肥,亩施用量40kg,一次性用作基肥,即可为该坝水稻整个生育期的施肥量。这不仅有利于禾苗生长健壮,增强抗性,而且还可以避免该坝土壤因磷、钾亏缺而引起的缺素性生理病害,同时,还促进水稻早熟、谷粒饱满,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

4.5要突出重点,切实做好稻瘟病的防治工作

稻瘟病是漕涧坝极易发生,危害性最强的典型性水稻病害,要牢固树立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农科人员要认真发动并指导群众做好稻瘟病的防治工作。

4.5.1苗瘟

苗瘟发生在幼苗2~3叶期,可于揭膜的当天,用硫环唑进行一次预防,如有再发生可用硫环唑,三环唑等再进行一次防治。可有效控制苗瘟的发生。

4.5.2叶瘟

叶瘟发生于本田期,其发病率不高,危害不大,一般于秧苗移栽前5~7d,用硫环唑进行一次预防,便可有效控制。

4.5.3穗颈瘟

穗颈瘟是漕涧坝极易发生,危害最大的毁灭性病害,要引起高度重视,农科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摸索、总结其发病规律,及时准确地做出预测预报,拿出有效的防治方案,针对发病规律,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于拨节孕穗期用硫环唑进行1~2次预防,并尽可能有发动群众进行统防。如已发生的最好用富士一号进行防治。

4.6及时中耕薅除

及时中耕薅除,能增加土壤通透性,改善田间小环境,有利于促进光合作用和土壤养分的有效吸收,增强植株抗性。

4.7及时清理病株,坚决消灭周围各种杂草,并用药剂对病株和杂草进行处理,或烧毁,有效杜绝各种病菌和虫源的兹生、蔓延

5.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缓解大、小春两季矛盾,促进水稻的早栽早熟,从而达到避过低温冷害,减少病害的目的

虫害发生的原因范文5

关键词:草原鼠虫害预测;防控对策

草原在我国的环境组成当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草原也是牧民生活的保障。但是,随着近些年鼠虫害次数的增长,对草原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草原害鼠对草原覆盖的土地严重破坏,例如打洞现象,再加上害虫对草原植被的啃食,导致草原覆盖现象严重退化,加剧了草原沙漠化的速度,特别是在那些害鼠害虫影响程度较大的区域,草原植被破坏现象严重,水土流失和沙尘天气层出不穷,相关部门应该及时的采取防护措施,保障发生虫鼠害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1 新疆草原鼠虫害防护情况现状分析

1.1 新疆草原鼠虫害防护工作过程当中,缺少基本的防护设备

通常在大多数人的认知当中,草原鼠虫害的防护工作流程就是布置捕鼠器、捕虫网等一些简单的防护措施,之后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和上报,就可以做好草原鼠虫害防护工作,这种思想观念存在着很大的误区,由于各个地区的地理因素、环境因素皆不相同,而且,害虫害鼠的类型也尽不相同,行为习惯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对草原的损坏程度和破坏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区别,仅仅是依靠捕鼠器、捕虫网等简单的防护措施不足以完成草原鼠虫害防护工作。

1.2 新疆草原鼠虫害防护相关工作人员的自身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水平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从当前新疆草原鼠虫害防护情况来说,相关工作人员的自身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水平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在新疆草原鼠虫害防护的实施工程当中,不能很好的进行新疆草原鼠虫害防护工作,预防害虫害鼠现象的发生,并且,新疆草原鼠虫害防护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极高水平的防护意识,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在草原鼠虫害防护工作当中对问题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对虫鼠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但是由于相关防护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职业素质水平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对灾害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损失不能够进行准确的分析,达不到虫鼠害预防工作的预期标准,严重阻碍了新疆草原鼠虫害防护工作的实施速度。

2 加强新疆草原虫鼠害的预防和防护措施的建议

2.1 对新疆草原虫鼠害防护系统和预警系统进行加强

将新疆草原虫鼠害的预测和防护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加强新疆草原虫鼠害防护系统和预警系统,对虫鼠害所产生的原因调查方式进行完善和改进,确保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报问题,制定规范的调查、汇报的流程,对调查方式和上报方式制定一致的标准,根据调查时间的长短,制定长、中、短等三种调查方式,之后,对虫鼠害工作的值班制度进行加强,确保相关的值班人员能够在发生虫鼠灾害时及时的上报情况,提高新疆草原虫鼠害预防工作的工作效率。

2.2 根据新疆草原的实际情况,对预测和防护方式进行改善

在新疆草原虫鼠害防护工作进行过程当中,要按照新疆草原的实际情况,对草原虫鼠害防护工作的预测和防护方式进行改善,在草原x鼠害的预测和防护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可以使用科学技术、生物技术、高效率低毒害的化学药品等方式去应对草原虫鼠害情况比较严重的区域,在对虫鼠害发生的过程当中,及时的制定有效的解决方式,保证草原重新进入使用过程的时间间隔较少,对虫鼠害的防护区域进行植被改良措施,人工移植植被,对草原的自然环境进行良好的改善。

2.3 增强草原虫鼠害预测和防护团队的综合素质

在新疆草原虫鼠害的预测和防护工作中,要提高虫鼠害的预测和防护团队当中每一个成员的自身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确保虫鼠害预测和防护团队能够在草原虫鼠害预测和防护工作中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平时的工作中,定期开展工作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增强虫鼠害防护人员的责任心,认真完成草原虫鼠害防护工作的每个流程,提高虫鼠害防护人员对虫鼠害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确保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上报,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加强草原虫鼠害预测和防护工作的工作效率,改善当前草原严重损坏的形势。

2.4 加强草原虫鼠害预测和防护工作的宣传工作,创造良好的虫鼠害防护工作环境

在草原虫鼠害预测和防护工作进行的同时,要加强草原虫鼠害预测和防护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台、广播、网络等方式进行草原虫鼠害预测和防护工作的宣传,创造良好的虫鼠害防护工作环境,为新疆草原虫鼠害的预测和防护工作打好群众基础,从而加快草原虫鼠害预测和防护工作的实行。

2.5 增强草原虫鼠害防护工作的监察力度,确保防护工作稳步实施

在草原虫鼠害的防护工作实施过程当中,要增强草原虫鼠害防护工作的监察力度,对容易发生虫鼠害的地点展开重点监察,重点关注该地点附近的情况,在监察的同时,要对容易发生虫鼠害的地点进行调查,了解引起虫鼠害发生的原因,并且加以预防。

结束语

草原是我国生态系统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避免水土流失现象、沙尘现象的发生,所以,做好草原虫鼠害预测和防护工作,为保护我国自然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磊, 周俗, 严东海,等. 2015年四川省草原鼠虫害发生趋势分析及防治对策[J]. 草业与畜牧, 2015(3):49-53

[2]买尔亚木&#;玉苏甫, 买尔瓦依提&#;依明, 再娜普&#;萨依木,等. 哈密市草原生物防治虫害监测[J]. 新疆畜牧业, 2016(10):60-61

虫害发生的原因范文6

关键词:营林;病虫害;预防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由于几年连续出现干旱的天气,给森林病虫害的爆发创造了条件,病虫害的发生直接威胁到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农户的直接经济利益。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严峻形势,各单位都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的预防森林病虫害对林木的侵害。

1.营林生产中产生病虫害的危害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2.病虫害的发病类型

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两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3.营林生产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为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应采取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病虫害防治应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病虫害防治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国家鼓励和支持森林病虫害防治科学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科学防治水平。

4.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我国植物种类非常多,产生病虫害的种类就显示出多样性,加之受环境条件的复杂性限制,给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5.病虫害预防工作存在问题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营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6.采取措施加强对营林生产中病虫害的预防

将营林防治做为病虫害防治的基础环节,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注重化学防治与生防治的协调,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提高营林质量的关键。尤其提倡生物防治,生物预防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