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范例6篇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1

关键词:光伏产业

独特的中国发展模式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拥有“十大优势”,首先是战略优势、机遇优势—我们已经将薄膜化、柔性化定为战略发展方向,并且已经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企业;我们已经把握住了新能源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良机。

而“中国模式”独特的相对高效的体制和积极政策成为紧随其后的重要优势——2012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国政府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光伏产业得以“柳暗花明”,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战略、机遇与“中国模式”

作为一个在新能源领域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从业者,作为一个越来越坚信太阳能光伏产业光明前景的企业管理者,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演说家:向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介绍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战略发展,说服同行跟我一起走薄膜路线而不是晶硅路线,向公司的员工宣讲汉能的使命和从事该行业的重要意义……

在不同场合,我曾反复地向听众宣讲中国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十大优势”:战略优势、机遇优势;制度优势、政策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成本优势。

发展光伏产业,中国拥有十大优势:

战略优势:薄膜化、柔性化是光伏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而中国已经拥有了领先的技术和企业;

技术优势:汉能通过全球技术整合,使中国薄膜光伏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市场优势:中国光伏市场已经启动,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场;

资金优势:中国民间资金充足,居民储蓄即将突破100万亿;

人才优势:除技术人才外,中国还拥有一批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企业家;

产业优势:中国制造业实力雄厚;

成本优势:全球整合的技术优势与中国制造的有机结合;

制度优势:中国独特、相对高效的体制、体系;

政策优势:中国鼓励并扶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支持太阳能产业;

机遇优势:大规模替代时代已经来临,技术等关键条件均已具备,环境压力转变为动力。

中国赶上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新能源革命正在用新能源替代日益枯竭的化石能源,而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又决定了其他新能源方式不可能成为主流,只有太阳能光伏才能担负这一重任。这就是“机遇优势”。

关于战略优势,前文也有所论述:欧盟忙于应对经济危机,美国正在开发页岩气,它们或多或少都迷失了战略方向,日本、韩国等光伏新秀又各有各的局限,只有世界第一的光伏制造大国中国才具备战略上的领先优势。通过对多晶硅模式的整合升级,我们现在已经确定,薄膜化、柔性化是世界光伏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总趋势,而在这方面,中国已经拥有了领先的技术和企业。

关于市场和产业、技术与人才、资金与成本这三组中国光伏发展的优势条件,我在本章的后面几个部分将会详细阐述。这里要重点讨论的是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制度优势和政策优势。

制度优势是指中国独特、相对高效的体制、体系,政策优势是指中国政府鼓励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有效的政策。两者的背景都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功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模式”,即以国家干预市场的手段保证经济增长以及宏观调控的发展模式。

西方有各种经济理论,但归纳起来就是两大派:一派不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而是完全靠市场解决问题;一派不反对靠市场解决问题,但认为政府可以而且必须进行适当的干预,比如凯恩斯主义。抛开学术争论,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总是不可少的,只是如何干预的问题。美国摆脱1929年经济危机的阴影,被公认是罗斯福总统运用凯恩斯主义进行政府干预的结果。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奥巴马总统一直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新能源革命需要政府加强引导,这一点毋庸置疑。

因为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并不完全吻合,“中国模式”也受到一些质疑,原因就在于中国政府往往被视作强势政府。然而,强势只要发挥得当就是优势,况且“中国模式”首先也是市场的,然后才是政府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依靠宏观调控安然度过了1993年的经济过热、1997年的内需不足和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一直保持着快速、持续发展的势头。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局势得以如此迅速地扭转,关键也是政府发挥了恰当的主导作用。

新能源革命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推进和一般的经济活动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如果没有国家和政府恰当的引导,只是顺其自然地发展,要想实现突破将是很困难的。世界各国都是如此。

体制优势与政策优势

中国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中国模式”较易和新能源革命衔接。

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群体性危机”爆发时,许多人都将目光集中在了政府角色与市场机制的相互作用上。有人认为,光伏产业产能过剩与一些地方政府“越位”有关,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深度介入和过度扶持造成了一哄而上;也有人认为这个问题与政府“缺位”有关,政府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规划和引导,对中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隐患没有及早给予控制和指导。

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都没说到位,都没能真正理解中国独特的相对高效的体制优势。

在中国的能源领域,无论是一次能源还是二次能源,无论是独资企业、股份制企业还是上市企业,大多是由国有资本控制的。有人认为这是能源革命的消极条件,事实上也是一个积极条件。国有制的实质是全民所有制,股东是全体人民。虽然它也应该争取更多的利润,但其根本宗旨应该是主导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保证国计民生。这样的能源经济实体,就其基本性质来说,不应该因为自身的既得利益而阻碍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新能源革命,而应该成为新能源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力军。

从实际运作来看,国有企业的最终决策者是政府,它必须遵守并执行政府的政策和指令。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在电力输配、销售方面居垄断地位的国家电网在2012年10月26日了《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其动作之迅速和态度之积极就是一个证明。

所以说,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特性为中国的新能源革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这就是中国的体制优势。

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政策优势。政策是光伏革命的重要推动力。2011年11月,汉能邀请了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座谈,讨论如何在中国推进新能源革命。会议即将结束时,一位资深专家总结说:“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政策。”

一切项目在启动时都需要比运行正常后更多的动力,新能源革命也是如此。我们在概括欧洲光伏产业的发展时曾说,那里的光伏产业已经顺利度过了需要政策补贴的“出生期”,进入了市场运行的“成长期”。中国的光伏产业正在由“出生期”向“成长期”过渡,国家政策的推动力仍然十分重要。

目前,中国的光伏产业犹如一辆正在爬坡的汽车,由于坡度很大,仅凭汽车自身的马力一时很难开上去。这时就需要坐车的人帮助推一把。把汽车推上平坦的大道,推车的人也可以享受坐车的好处了。政府利用政策为光伏这辆正在爬坡的“汽车”提供动力,最终也可以享受它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和战略效益。

所谓政策到位,并不是简单地制定某一项政策,而是解决一系列问题,建立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政策系统。譬如,如何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税收杠杆、价格杠杆的作用,保障产业的良性发展?如何确定政策导向的重点内容,使生产环节、建设环节、使用环节都有序开展?如何深化电力系统改革、推动发电和上网的关系,使新旧能源企业实现无缝衔接?

可喜的是,在推进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大规模上网,特别是分布式电站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电力系统的改革已经迈出了不小的步伐,许多业内人士已经开始重视“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许多试点区域的光伏发电企业也已经开始尝试与国家电网合并,这都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政策优势。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通过政策,以改革促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政府在领导新能源革命的过程中,最见功力、最不可替代、最见领导艺术的领域。

中国鼓励实体经济发展的整体国策也是光伏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2012年不仅是光伏产业的受挫之年,也是中国实体经济整体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的一年。中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持续负增长,直到9月才因国家稳增长政策效应显现而扭亏为盈。因此,政府在此时出台各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意义非同一般。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2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图谱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3-0024-04

一、引言

产业链的形成源于产业集聚理论。它是以产业“一业为主”的集聚特征所逐渐形成的生产资料与产成品、主导企业与辅助企业、上游生产与下游生产等关系的结合,是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产业链式的依存关系促成有效的生产方式。研究产业链不仅研究产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也研究企业之间的供应关系和价值形成。从概念上讲,产业链是指围绕某个产业(或某类资源)在某区域内由众多企业共生于一个生产体系中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共同发展,促进产业不断衍生的生态综合体。或者说,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1]。总之,产业链的培育与构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将发挥不可或缺的功能。

光伏产业是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光伏产业链的理论构成与图谱表达进行梳理,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有利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形成。

由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及相关配套的企业和设施形成的互为依存、相互作用、不断扩张的链式形态,有利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形成。目前,区域竞争力的比较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之间的竞争、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对产业链控制能力的竞争以及新产业区之间的竞争[2]。其中,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处于核心地位,对一个地区产业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梳理光伏产业链群是实现深入研究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关键环节。光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属于朝阳产业,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及时对光伏产业链群进行梳理,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其二,有利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

光伏企业的有效集聚是实现地区经济较快发展的捷径之一。在当今世界,产业配套性、市场潜力等已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梳理光伏产业链能切实了解光伏产业的市场潜力以及产业配套程度,便于有计划地完善光伏产业链,充分发挥集聚效应,进而降低成本、促进创新、改善产业布局,有利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准确识别及充分发挥。

其三,有利于识别发展障碍,规避产业风险。

光伏产业属于朝阳产业,目前对其产业链的梳理还远不成熟。梳理光伏产业链,能够有效识别光伏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壁垒和发展障碍,从而有利于有效规避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总而言之,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经验已表明,产业链群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进行光伏产业链群的梳理能够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有力依据,有利于推进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光伏产业链的图谱表达方式

(一)光伏产业链图谱表达的理论基础

随着能源的日益稀缺以及使用传统能源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问题,已为业界普遍关注。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就是利用光伏效应使太阳光照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所谓光伏效应,是指光照使不均匀半导体或半导体与金属结合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的现象[3]。它首先是由光子(光波)转化为电子、光能量转化为电能量的过程;其次是形成电压过程。而该领域目前主要使用的半导体材料是硅材料。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就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产业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4]。上游主要为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的生产,涉及工业硅(金属硅)的生产和提纯,这是实现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基础。中游则为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在上游提供的原材料基础上,通过对多晶硅硅片的制绒、蚀刻、扩散、烧结、印刷等制成太阳能电池或电池片,完成这项光电转化的太阳能电池是太阳能发电的关键,也是光伏产业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下游为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应用系统环节,以实现太阳能的现实运用,例如并网发电、离网发电等[5]。随着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的突飞猛进,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逐渐形成的光伏产业链正不断扩大并推广到应用领域。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3

有两条消息让王雁很纠结。

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告称,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无法归还到期债务,依法裁定破产重整——曾经的“光伏巨人”如今竟命悬一线。

4月中旬, “第二届(2013)中国光伏发电投资与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将在北京举办。

“光伏发电原本是新兴产业,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但这个产业现在陷入了产能严重过剩的困境中,从广受追捧到不被看好,只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王雁是成都优方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寻找优质、有潜力的投资项目是他的主要工作。

新能源是国务院确定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太阳能光伏是被寄予厚望的一种新能源,曾颇为PE/VC等投行青睐。

同样,王雁也对光伏产业抱有过极高的期望,但两年前那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他至今仍心有余悸。

“全国就它最‘热’”

国际投资家吉姆·罗杰斯有一句名言:“投资中国股市,要跟着中国政府走。他们做哪些行业,我就跟着他们走。”的确,“政策市”一直是中国投资界的鲜明特色。

2006年1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包括中长期总量目标与发展规划,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开发,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优惠上网电价和全社会分摊费用,设立可再生能源财政专项资金等。

当年,“中国光伏第一人”施正荣乘光伏大牛市东风,凭尚德控股(STP.NYSE)上市,坐拥150亿元财富,一举成为“新财富500富人榜”首富,2008年其财富数继续飙升至348.2亿元。

之后,光伏太阳能等新能源又被列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列。国务院发文明确表示,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扶持光伏产业。

“一夜暴富的神话,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让许多人都相信光伏是未来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之一。”王雁清晰地记得,那时全国各地特别是四川、甘肃、贵州等西部地区“一哄而上”,将光伏太阳能列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首选产业。

到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

“那家伙,那场面,那是相当壮观!”当时业界很多朋友都用宋丹丹的小品台词开玩笑。2006年5月,王雁的目光也被成都一家新能源科技公司(暂称为“A公司”)吸引住了。

A公司拟生产风光能LED路灯,称其“长期致力于新能源产品系列的研发、生产和拓展,各项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可广泛用于“学校、商店、医院、办公室、广场、社区、城乡街道路灯、家庭或流动帐篷等用电”。

最让王雁动心的,还是这家公司的商业计划书:这是一项产值达数十亿元的新能源综合项目;目前已确定的业务订单达1.5亿元,可能性订单已达到4亿元;第一年的投产利润可达到6000万元以上,项目第5年,包括其他产业预计公司综合上市市值在200亿元以上。

如此诱惑的投资回报,让王雁坐不住了,他带着公司骨干上门到A公司考察,“当时很有投资意向,因为全国就它最‘热’。”

“有惊无险,躲过一劫”

王雁与同事算了一笔账:第一期若投资5000万元,主要用于生产、研发升级和风光能LED路灯的部分周转资金,预计在2011年可实现3亿元的销售收入;计划在2012年能进入量产,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到2015年,力争实现风光互补LED智能化路灯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

有钱赚,且利润相当可观,还是国家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王雁当即与对方敲定了一套融资方案:通过债务融资、债转股融资、直接权益融资的方法可解决前期5000万元融资计划。未来,国家立项、中央财政补贴、政府科技补贴、知识产权的授权使用、银行项目贷款、金融租赁贷款以及节能基金和信托的建立将成为营运的重要手段。

一切顺利。眼看就要签合同了,一个意外打乱了整个投资计划。当时王雁找到的出资方愿意对这个项目投资2亿元,不过出资方提出要控股A公司,而A公司死活不同意,“最后我们只能放弃签约。”

煮熟的鸭子飞了,这让王雁非常沮丧。但也正是这次意外,却“意外”地让王雁躲过一劫。

受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影响,欧洲各国及美国纷纷削减光伏补贴,原本占据世界光伏装机70%以上的欧洲市场需求瞬间大幅下降,市场的急剧动荡令光伏企业始料未及。更让人焦虑的是,中国光伏产品90%以上出口到国外,国内需求非常少。

2011年11月8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决定,立案发起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2012年9月,中国光伏产业最重要的产品销售区域——欧盟委员会也公告,称要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

欧美国家发起的“双反”调查,如同突降一场暴雪,将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卷入寒冬。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光伏产量在7-8GW,目前产能估计在15-20GW,相当于全世界的消费总需求。反观中国光伏的产能,已经达到每年1500万千瓦,是国内市场目前年需求的30倍。

内需不足,外需大幅萎缩,光伏产能严重过剩,内忧外困的中国光伏企业饱受市场之苦。2007年,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超过300美元/公斤,到2011年底却跌破25美元/公斤。

近几年,中国光伏产业如同坐了一把过山车。回想两年前差点在光伏公司“砸盘”的经历,王雁不禁感慨道:“真是有惊无险,躲过一劫。”

谁在“裸泳”

光伏本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为什么几年之间会成为业界谈之色变的“夕阳产业”?

投资A公司“失败”后,王雁召集公司高层总结经验教训,讨论光伏产业是否还值得投资?是光伏产业本身没有前途,还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光伏产业并不是没有前途,而是国内很多公司没有掌握该产业的核心技术。”王雁认为,随着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日渐稀缺,发展新能源是大势所趋,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在研发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但当前国内未能掌握其核心技术,产品也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光伏产品的最终用途是发电。但由于目前光伏发电的技术难关尚未攻破,成本较高,在国内尚不能普及,其发电成本约为同是可再生能源的水电的4倍、风电的2倍。因此,国内光伏企业的产品绝大部分要靠出口消化。

另一位来自成都的企业家——成都中光阿波罗太阳能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锦功则分析得更直接:以光伏原材料为例,虽然国内有很多硅系列的光伏厂商,但实际上最核心的技术必须靠进口,国内主要负责组装。这跟电脑是一样的,芯片、主板、硬盘等核心技术国内没有掌握,主要靠进口,国内厂商只是把进口材料组装起来。如此,国内所生产的硅系列产品在成本上并不占优。

“只有退潮时才能看到谁在‘裸泳’。”2007年,潘锦功还在美国留学时就已注意到,在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国内各地不管有没有相关技术都一窝蜂地上马光伏项目,成本没有优势也不担心,因为政府会补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市场需求萎缩,硅材料价格持续下跌,国内厂商本来就靠进口买材料生产,等组装后出口到国外就必然没竞争力。

产品卖不动,产能却在持续扩张,很快就造成光伏产能严重过剩的尴尬境地。

“有形的手”该怎么挥动

“这也是地方政府推波助澜所酿成的一杯苦酒。”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城市根本不具备基础,没有条件,没有产业配套,完全不顾实际情况。

业内都知道国内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为什么光伏企业还会在全国遍地开花?王雁认为,“光伏寒冬”的背后,除投资者逐利心态外,更有一些地方政府政绩心态作祟。

众所周知,光伏太阳能是新能源产业,还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概念,可作为地方政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样板。更重要的是,光伏产业需要较高的初期投入,且一旦资金到位产能可迅速扩张,这很符合地方政府投资拉动型经济模式的胃口。

光伏产业的问题也引起国家领导高度关注。去年底,国务院召开常务会研究确定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包括善加利用市场“倒逼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五大措施,会议尤其强调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禁止地方保护”。

“其实,从整体上看,中国西部地区并没有做光伏产业的优势。”王雁打开一幅中国地图说,光伏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当前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和材料的前提下,一方面需要集中高端科研设备和人才攻克技术难关,不断降低发电成本;另一方面因发电成本相对较高,需要政府大量给予补贴以支持企业不断创新,这两大因素影响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即可能不太适合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而应选择资本、技术更有优势的东部地区,“若要硬来,结果可能会违背初衷。”

各级政府的过度“催熟”,导致光伏业在各地疯长。不过,正如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所说,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王雁投资“失败”的A公司在成都的项目最后也由于各种原因搁浅了,后来A公司将技术卖给东部地区一家企业,“目前进展还算顺利”。

急功近利的产业赶超

王雁所说的这种现象,在经济学界被称为“比较优势理论”,即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少,则应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反之则应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其著作《从西潮到东风》中还专门提出“发展经济学3.0”理论,建议重点关注发展中国家现在拥有什么(也就是它们的要素禀赋),以及在这些要素禀赋上能做好什么(也就是比较优势),从而让它们可以快速启动结构性变化的进程。

当前,国内外经济格局正在进行深刻调整,在国外需求萎缩及我国扩内需战略的双重影响下,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该承接怎样的产业,按照比较优势的理论,各地区首先应找到当地最优的资源禀赋。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4

【关键词】嘉峪关 光伏产业 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光伏产业的有利条件

嘉峪关市光热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就地消纳能力强,具备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比较优势。

(1)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嘉峪关日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3316小时,平均太阳能辐射量6129兆焦/平方米,是甘肃省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非常有利于建设光伏发电产业。

(2)具备较强的新能源自我消纳能力。作为重工业城市和嘉酒电网负荷中心,对能源消纳能力较强。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嘉峪关市抓住西部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机遇,围绕打造“冶金―循环经济―装备制造”和“光伏发电―电解铝―铝制品”制品两条千亿级产业链,强化光伏产业与高载能产业同步发展,积极为新能源就地消纳创造条件。

(3)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嘉峪关市抢抓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利时机,把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的重要抓手,以建设嘉峪关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能源产业,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促推光伏产业成为本市新兴优势产业。

(二)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嘉峪关市按照“高起点规划、多元化发展、适度超前建设”的原则,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光伏电站、光伏应用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光伏产业取得了良好发展势头。截至2014年6月,开展前期工作和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规模已达1111.5兆瓦。

(1)光伏电站建设情况。“十二五”时期,嘉峪关规划建设总装机容量4000兆瓦光伏电站,总投资超过500亿元,一期规划建设1000兆瓦。截止2014年6月,嘉峪关市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484兆瓦,并网发电334兆瓦。核准待建项目2个100兆瓦,开展前期工作项目11个427.5兆瓦。累计完成项目投资56.2亿元,资金来源皆为公司自筹资金。已投产的光伏企业,发电成本不到0.7元/度,由于占有“先建少限”的先机,限电比率低,处于盈利状态。

(2)光伏应用情况。积极开展了光伏农业大棚的试点推广工作,与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国内首例太阳能光伏温室大棚项目,已建成3座集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温控、现代高科技种植为一体的温室大棚,成为全省集新能源开发、绿色电力示范应用、有机农业观光、高效生态种植于一体的高科技示范工程。积极打造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具备光伏发电配套设备生产能力。

二、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电网接入系统薄弱,影响企业产效转换。区域变电及供电能力亟待提高,现有电力输送网架结构很难满足快速增长的光伏发电项目并网需求。截止2014年6月,嘉峪关市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可发电量为5.2亿千瓦时,但仅40%左右的装机容量并网发电,其余新建的光伏电站受电网满负荷制约,无法完成并网供电,电站产能不能转化为产值,影响了项目建设进程和企业投资积极性。

(2)光伏产业链相对单一,多限于光伏发电。光伏产业的新衰主要取决于所具备本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本地不具备多晶硅生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技术,其研发、创新能力更是一无所有;与光伏产业相配套的光伏生产企业较少,生产规模有限;与电池组件相关的重要产品生产还处于空白,光伏设备产业链急需延伸。

(3)高载能项目缓建,延迟了光伏电站建设进度。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以用产能过剩行业受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不足作用,致酒钢公司电解铝项目和工业园区部分铁合金、铝材加工等高载能项目建设趋缓,高载能项目建设趋缓影响了光伏电站投资前景,使部分已规划、审批的光电项目缓建、停建,光伏企业观望情绪漫延,明显延迟了项目建设进度。

(4)政策扶持不到位。与常规能源技术相比,新能源是新兴朝阳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在当前技术、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仅靠企业自身是不够的,目前我省在投资、税收、价格、财政等方面出台针对性比较强的激励扶持政策仍然不足,部分企业国家核定的补贴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

三、对策建议

(1)坚持规划引领,在产业科学谋划上求突破。科学规划是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把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起来,确保光伏产业与全市经济发展共享共融,形成以太阳能光伏为主体、以风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为补充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2)强化招商引资,在产业集聚发展上求突破。依托当地资源、产业优势,创新引资思路和引资方式,积极加快光伏产业上下游联结。围绕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重点。着力引进关键性、龙头型、补链型的光伏企业和项目,加快形成相互配套、优势互补的光伏企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的转型与提升。

(3)强化项目建设,在产业化进程提速上求突破。把项目建设作为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抓手,强化光伏电站项目和风电项目建设,不断扩展光电应用范围,围绕新能源产业配套要求,加快光伏产业配套项目进程,努力形成集光伏电站建设和风电、光电设备研发、制造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链,强化协调作用,保障各项目协调并进。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5

近日,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透露,将把光伏产业培养成为中国先进的装备制造产业和新兴能源支柱产业。光伏行业是作为朝阳行业,其前期发展主要依赖国家的政策扶持,引导装机需求。而成本下降则是唤起行业自发式生命力,带动行业中长期发展的内动力。光伏行业在政策扶持、成本下降、能源优势三大因素的引导下将长期高速发展。

光伏装机超预期表现

政策扶持驱动行业首轮增长,2011年政策“西方削弱、东方扩张”,预计全球新增装机量约20.2GW,增长约30%。未来五年世界各国逐步实现光伏上网平价,发电成本下降将带动行业的第二轮发展。最终,能源优势注定太阳能成为终极能源,长期高速发展。预计全球光伏累计装机10年15倍以上增长。

中国的光伏装机超预期表现即将到来。我国的光伏行业依然“三头在外”,迫切需要国内装机市场的启动。广阔的市场空间,已具规模的产业链,强势的政策执行力是中国发展装机市场的优势,而上网电价政策则是启动市场的关键。预计到2020年,国内累计光伏装机容量将远超目前20GW的目标,或将达到100GW。中国的累计装机量10年可能完成100倍的增长。

光伏设备和辅材的投资机会展现

电池片厂商大规模扩产在即,设备的新一轮需求增长来临。光伏产业未来5-10 年将高速发展,在高利润和高成长预期下,国内的太阳能硅片、电池组件生产商大幅扩产,众多企业扩产速度超过100%。因此,光伏设备,如多晶硅铸锭炉、单晶生长炉、开方机、切片机等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需求增长。

设备制造是行业的核心技术和高附加价值所在。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要提高新能源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太阳能装备制造商获得15%的优惠税率,并在技术研发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各设备的细分市场在2007 年以前均被国外企业垄断。近年来,国内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技术,依附国内相对廉价的生产成本和产业支持政策,正逐步进入光伏设备市场。除了受益设备需求的高速增长,国产化的推进也是国内设备企业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

投资聚焦设备与耗材。设备行业技术壁垒高,利润率高,看好相关企业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硅片切割环节的辅材细分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集中度高,龙头企业通过大规模产能扩建获利丰厚,投资机会展现。电池、组件制造环节,建议关注规模化、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多晶硅提纯环节,企业间分化增大,成本控制能力决定盈利水平。

辅材供不应求,龙头企业获利丰厚。全球装机需求持续增长,国产电池份额上升,国内晶硅电池产量的快速增长带动产业链相关辅材的需求增长。此外,辅材占组件成本的比例较小,但对电池转换效率的影响较大。因此,如果太阳能电池出现短期供过于求,电池价格下降,企业压缩成本时,辅材价格的波动较小。

聚光、CIGS的发展前景广阔。CIGS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达20%,接近晶硅实验室效率。但大规模量产和明显技术优势尚未出现,使国内企业通过走自主创新路线,掌握核心技术,从事高附加价值的太阳能电池制造的构想成为可能。CIGS技术前景诱人,成为薄膜电池中的投资亮点。

投资建议

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范文6

作为专业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集成商,绿筑光能具备了专业的电力、光伏、土建、系统研发团队。在光电转换、防水、外观、结构等方面拥有多项专有技术,同时也是国内首个提出提供系统售后跟踪服务的系统集成商,在打造美观实用的精品项目同时,有力保障了电站运营的安全性与经济持续性。

绿筑光能公司已先后承接建设了广州新火车站224.6KWp屋面光伏系统工程、镇江国际物贸大厦160KWp楼顶及墙面光伏系统工程、上海大宁绿地66KWp屋顶光伏系统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11KWp光伏发电系统以及绍兴水墨兰亭、上海花桥别墅等一批别墅家庭光伏发电系统。正在兴建的项目有:温州市国际会展中心三期1MWp屋顶光伏电站、绍兴市佳宝新纤维集团公司3MWp屋顶光伏电站(2012年国家光电建筑一体化光伏示范工程项目)。

绿筑光能公司的优势在于:

1.专项资质

具备建筑工程及光伏工程相关资质,完善的建筑工程及光伏工程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并且有丰富大型工实施管理经验。可承接100MWp以内的光伏电站总承包项目。

2.专业团队

为了实现建筑光伏的系统集成,绿筑光能从上海电气集团引进了长期从事光伏电站系统建设的专业团队,并整合精工集团现有的建筑专业优势,形成了拥有建筑结构、建筑围护、电气设备、光伏电力等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人才团队,为业主提供专业的光伏电站工程技术服务。

3.产业基础

精工钢构集团是钢结构建筑的综合集成供应商,而绿筑光能作为精工钢构的子公司,得到母公司在钢结构建筑专业、建筑围护专业,光伏专业的综合实力。具有建筑光伏的集成研发、实现了建筑与光伏的融合,做到一体化的实施和管理。

4.系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