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范例6篇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范文1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业;文化产业

一、农村产业结构状况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农村产业由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农村工业、第三产业农村服务业组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三者之间及其各自内部不协调的地方进行调整,以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总的来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1)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大,而农业中种植业比重偏大,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比重偏小。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过大,经济作物比重小。(2)农业生产中,地区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特色经济不突出,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农产品品种、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农产品大路货多,专用品种少,名优产品、特色产品比例低,农产品销售不畅。(3)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不发达,即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比较低。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旅游业、商业、运输业、餐饮业等服务业,开拓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目前,各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农村文化产业成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农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

2004年国家统计局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其实,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文学艺术、广播影视业、文化教育业、新闻出版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体育竞技业等在内的广大的产业系统,是公认的21世纪最有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的过程。河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且区域分布广泛。历史文化资源有:人文三祖文化、燕赵文化、西柏坡文化等。在河北这块古老的大地上,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魏县剪纸、易水古砚及衡水内画鼻烟壶等中外闻名。民俗文化有:安新高跷、昌黎地秧歌、皮影、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据统计,河北省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9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4个,新兴艺术品种76余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7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476处。这些文化资源涉及区域广泛,内涵深厚,大部分沉淀于河北农村,它既是河北延续至今的血脉,也是河北农村发展乡村旅游的肥沃土壤。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和农村发达的文化产业。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一些大城市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目前,从总体上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即文化产业与农业出现了融合的态势。文化产业的门类之一旅游业与现代农业间的融合正在成为时尚。乡村旅游就是这种融合的产物。

乡村旅游也被称作休闲旅游农业,它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业生产和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体验、娱乐等多项需求的农业经营形态。

我国的乡村游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首先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为发展乡村游提供了市场空间。2005年底,我国城市人口达到了5.6亿,也就是说13亿人有43%生活在城市。面对城市的喧嚣,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人们向往农村幽静的生活,清新的空气,希望回归大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乡村游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城里人回归自然的心愿。快速发展的经济为发展乡村游提供了经济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老百姓的收入不断提高,这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经济基础。休闲时间的增加为发展乡村游提供了时间保证。据统计,我国公众普遍享有国家的法定假日全年114天(含周六、日),加上国家正在倡导推行带薪休假制度,我们将有更多的时间休闲。休闲时间的增加,为乡村游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保证。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发展乡村游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几乎村村通公路。目前,城市私人轿车的保有量迅速增加,很多人习惯自驾车出游。便捷的交通为城里人到附近农村观光休闲提供了条件。正因为如此,我国的乡村游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河北省已有252个乡镇、1400多个村开发了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36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65亿元,分别占全省旅游收入和收入总量的36%和11.7%,带动就业26万人次。

乡村旅游是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产物。它融农业生产、观光、参与、体验、品尝、购物、娱乐、度假为一体,连接了城市和农村,激活了农村和农业。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不长,也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必须看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对农村产业结构的一次战略性调整,它给农村、农业、农民带来的是深层次的影响。

三、乡村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突破了原来纯农业的、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是一个具有极强的关联性的综合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要满足消费者观赏、购物、参与、娱乐、住宿、餐饮、交通等方方面面的需要,要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往往被赋予文化内涵。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农民会提供具有独特民俗民风的文化旅游产品;会把当地的初级农产品转变为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乡村旅游的开发必然要求农村道路和交通工具等农村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因此,乡村旅游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商业贸易、通讯、餐饮、娱乐、产品加工、工艺品制造、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即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的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村工业、运输业的发展,也因此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更加协调发展。乡村旅游业为当地农民与外界游客提供了交流平台,农民可直接了解游客的消费偏好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避免了农作物种植的盲目性,增加了农产品的特色化。长沙市千龙湖生态休闲度假村是湖南省著名的休闲农业企业,它与周边农民实行订单种植,发展无公害蔬菜、西瓜、果木基地2000多亩。在它的带动下,周边开了8家农家饭庄,新增客货运输车辆80多台,还出现了菜油加工等企业,2007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多元。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业带动了原来比较薄弱的农村服务业、加工业的发展。

2.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发展乡村旅游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国有近5亿农村劳动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走出农村到城市打工,但到目前为止,农村还有1.5亿就业很不充分的劳动力。让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了餐饮、住宿、商业、娱乐、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提高了非农收入。据统计,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为1000个农民家庭增收。乡村旅游使单一传统的农业模式向集生产、加工、旅游、观赏、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比如,田园农业休闲模式,它增加了一般农产品不能实现的观赏、娱乐附加值,因而获得了以前没有的高额的经营收入。一般来说,乡村游项目可以利用已有的果园、林地、牧场等改建成各种农业观光项目,建设成本较低,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资源开发难度小,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3.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长沙大明山庄通过引导周边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建立了一批标准化的种养基地,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乡村旅游建立在花卉和蔬菜等特色农业基础上,带来了区域农产品的特色化。在经营过程中,采用了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的方式,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饮水、道路、卫生条件等比较差,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难点之一。乡村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不仅需要原生的乡村生活和环境,包括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乡村风貌、农业生产、文化风俗、乡村土特产等,还需要宾馆、旅行社、交通、通讯、电力、商业等配套设施为其服务。初期的乡村旅游可突出原生态,少投入,逐渐积累资金。乡村旅游的高回报率可在不长的时间内缓解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然后在客源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进行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提高农民收入,还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些地方政府为借乡村旅游,加大新农村建设,还制定财政支持政策。如“长沙市黄兴镇近年累计投放资金100多万元,整修入户道路,修建高标准厕所、垃圾站、停车场,极大推动了当地农家乐示范区的发展”。长沙市大明生态休闲山庄积极参与当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出资建立了村垃圾处理站、污水处理工程和自来水管道工程,显著改善了村基础设施条件。因此,乡村旅游对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作用。

5.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现代农民。一些省市成立了休闲农业协会。行业协会一般开展信息交流、管理咨询、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乡村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人员,素质比较低,缺乏管理经验、服务意识。通过协会、政府相关部门的培训,可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懂市场、有技术、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通过乡村旅游,村民和城市居民接触、交流,有利于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了解市场需求。所以,乡村游提高的不仅是农民的收入,还有农民的素质。

总之,文化产业门类之一的旅游业正在与现代农业走向融合。乡村旅游业正是这种融合的产物。乡村旅游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和潜力,最有深远影响的产业。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完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同时提高了农民素质。乡村旅游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汪虹、王丽玲,《循环农业理念下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J],《农业经济》,2012.4

2.郭玉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07.9

3.柳敏河,《河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及模式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10

4.王帅帅、刘晓东,《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4

5.吴冬霞,《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乡镇经济》,2007.3

6.农业部乡镇企业局,湖南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基金项目:

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速实现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变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HB13JJ051)相关成果。基金项目来自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公室。

作者简介:

汪虹:女,1964年3月出生,籍贯:河北省乐亭县,学位: 历史学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范文2

目前,“农家乐”形式的乡村游在海南方兴未艾。而乡村旅游在欧洲,一般是指地区性的旅游,是当地居民对外开放和与外界相容的愿望的一种表现,其最主要支柱为地方土特产品和当地风土人情。世界第一大旅游入境地――法国,旅游主要由四大产品体系构成:以滨海游为主体的蓝色旅游,以高山滑雪为特点的白色旅游,以巴黎等城市名胜古迹为代表的城市旅游,以及以美丽乡村风光、土特产品为主要吸引物的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游客量近年来已跃居各项旅游之二,仅次于蓝色旅游。

乡村旅游的起源

法国有着古老的乡村旅游传统,然而早期乡村旅游只是奢华贵族生活方式的体现。

到了二战后,法国农村的发展水平很低,农村空心化严重,农村人口老化,密度稀疏的问题越来越明显。19世纪法国的农村人口有800万,到了1990年就只有70万了。为消除地区发展不平等,解决法国农业问题,法国政府开始实施“领土整治”政策。

早在1955年该项政策实施之初,南方议员欧贝尔创意性地提出乡村旅游构想,他提出可以在发展农业同时发展旅游业,从国家、地区角度在资金上支持乡村住宿的改建。该议题得到东南方地区政府的支持,他们首先将一些马厩和仓库改造为旅馆,营造便宜旅游住宿设施,让经济不富裕家庭得以参与旅游。法国当时休假制度形成以周末旅游为主体的旅游需求,因而到附近乡村旅游成为主要旅游方式。农民除了种地外,还可以接待旅游者、与人交流,增加收入,这种模式的乡村旅游随之逐渐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流行。

法国乡村旅游项目主要有九个大项: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村、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九个系列,上述项目可划分为美食品尝、休闲和住宿三大类,目的在于创造出一个原真(Authenticity)的绿色旅游来吸引寻求安逸和探索的游客,希望通过乡村旅游体现出非现代化水准的新道德观念:一个宁静而自然的乡村环境、宾客受到家一般温暖的欢迎与接待,以及与当地建筑完美结合的家庭旅馆。

法国乡村旅游中的每一个产品及其由产品构建起来的系统都力图保持其原真性与独特性。以“农产品农场”为例,游客可在乡村购买当地的产品,也可享用农场的美食,但是每个农场销售的主要农产品必须是自己所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原则上不可以向外采购,必须是农场种、养殖的动、植物为主,副材料可以来自农场之外的产区,其生产加工程序必须在农场内部进行,从而保证每个农场都有自己独特的产品。为了保证农产品不是大规模工业生产的产物,农场必须向有关部门提交有关资料,从制度上保证了乡村旅游与自然和谐,减少了农场之间同质恶性的竞争。

家庭旅馆的建设也同样遵循自然法则,在美丽的村庄,每一座房子与自然的完美和谐共处,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游客在法国可选择古老民居改建的家庭旅馆,也可在洞穴家庭旅馆入住,或者在古城堡中追忆贵族的奢华与浪漫,旧的宗教祠堂改建而成的家庭旅馆散发着古朴、历史与文化的气息,让游客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乡村家庭旅馆按出租与经营特点分为四种类型:

乡村民宿:是一栋独立住宅,坐落于乡村,外观与当地风格相一致,用于招待停留一周(或者更长时间)的游客。

床餐出租房(B&B):是一种利用居民家多余房间出租的住宿形式,可在房东家中,也可以是房东其他的房子里,房租按天计算,包括当夜住宿和一个早餐服务,房东也可以向游客提供农家餐饮服务。

远足者宿营地:为远足者提供住宿,并适合于为周末和度假的团体客人(朋友、家人、会议、绿色团体、探险团)提供住宿。

户外旅馆:紧邻家庭旅馆的住处,在美丽的乡村环境中,一个绿树成荫的地方。

毫无疑问法国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日、婚礼、家庭聚会、小孩子洗礼等活动都喜欢安排在农庄中进行,乡村也是人们节假日徒步、骑自行车的首选之地。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富有特色的食品、乡间音乐、以及浓浓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成为人们选择乡村游不可抗拒的理由,当然价廉物美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时至今日,法国乡村旅游已达到年接待过夜游客量3500万人次,为法国旅游业提供52%的住宿设施。乡村旅游几乎可与海滨旅游媲美,法国全年度假数据显示,已有50%以上的法国人前往乡村地区参加各种乡村旅游度假活动。据法国乡村住所委员会统计资料,2005年乡村住所客人主要以中产阶级为主,年龄35~45岁之间,法国客人占86%,常客占83%,48%以上的客人入住时间达到两周以上。乡村B&B客人年龄在45-64岁之间,中产阶级,平均入住时间为4天。游客除了传统的垂钓、骑自行车、野地散步、参观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博物馆以及参加地方狂欢节等活动外,还可打高尔夫球,进行骑术训练,做划船运动,爬山练习等等。

乡村旅游要以本地居民为主

1999年法国昂热大学副教授艾柴纬亚对于法国南方巴斯克北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进行跟踪调研,评估乡村旅游对当地农业产生的影响。他的结论是,旅游的多样化是农庄现代化后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出路,是欧洲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他在调研中发现,开展乡村旅游后,法国农业展现其勃勃生机,充满活力,生产高度集中的现象。早期巴斯克地区的农民也曾顾虑重重,怕丢弃土地,从此不伦不类,但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兼营旅游,从此巴斯克地区农村发展迅速,事实证明乡村旅游与农业发展不是竞争对象,对农业没有任何不良的影响。

相反,乡村旅游对农产品的直销有很大促进作用。乡村旅馆留宿过路客人,对农庄的经济收入大有好处。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农产品的直销有很大的贸易价值,家庭旅馆的收入为维修、翻新传统的农村建筑,保护文化遗产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同时填补了农业收入季节性强的问题。开发乡村旅游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不仅解决了农庄的生存问题,而且促使农庄可持续发展。

法国乡村旅游一直在政府主导下发展,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及其他民间组织的成立,行业自律行为也逐步产生作用,政府的管理职能弱化,而监管职能加强,各级地方政府继续执行直接监督检查的职责。

1955年,当时法国政府鉴于法国农村大量的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空置、损坏,开始启动了以繁荣农村小镇,克服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农村家庭式接待服务微型企业”计划。为了使农村民居适合于“家庭接待服务微型企业”的标准,法国政府提供经费

的资助以促进维护与修缮。农民可以加入到国家的“欢迎你到农庄来”、“农家长租房”和“农庄的餐饮与住宿”等几种协会型组织中。另外,法国政府每年组织一次为期两天的乡村旅游博览会,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对于乡村旅游财政方面的投入,各地政府规定,只要住所业主遵守利益相关者的约定,家庭旅馆在建设后达到三稻穗(三星级)标准,10年中每年向公众开放6个月,就可以得到政府家庭旅馆修缮补助津贴,补助津贴大约占总投资额20%-30%。大约有40%家庭旅馆获得政府的公共资金补贴。2000年-2006年法国政府共拨款5300万欧元为乡村旅游景点修筑公路。另外,2001年法国政府还成立了乡村旅游常设会议机构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2003年成立部际小组,开始在全国规划自行车道和绿色道路。

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关系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及对农业影响等重要因素。法国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不是外来的投资商,而是本地“所有的农业开发者、乡村居民”,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旅游如以外来的投资商为主,虽然旅游开发项目在短期内资金充足,政府投入较小,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运营比较顺畅,但是对提高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繁荣农业意义较小。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乡村旅游主要以“政府+公司+旅行社”或者以“公司+农户”的开发模式。在该模式中,农户由于在开发中缺少经验、资金以及相关知识,往往沦为乡村旅游中没有话语权的一方,农民真正的利益难以保证。公司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其投入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也必然导致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由于对利益的追逐而产生过度商业化现象,以至于乡村旅游丧失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是中国目前旅游发展中的怪圈。因而,借鉴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定位,还原乡村旅游发展价值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目标。

行业协会不可少

法国乡村旅游起步之际,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便应运而生。协会在政府的政策范围制定行业规范、制度及质量标准,以达到行业自律,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规范、质量评级标准由法国农会下属协会制定。

法国农会是公共职业联合机构,具有半官方、半民间性质。一方面或协助政府主持农业行政事务,另一方面要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并代表该农民与政府交涉,拥有政府和民间的双重身份,也是它们之间的重要桥梁。农会常设委员会(APCA)下属成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处并研发了“欢迎你到农庄来”的组织网络。

APCA与农业及旅游接待处制定严格的乡村旅游管理条例。例如,提供饭店餐饮类型的“农场客栈”,是农场动、植物生产与经营的外延,因而“农场客栈”管理条例规定:餐饮必须使用当地生产的农产品,不得贩售或采买其他远方农场的某些农产品,不得使用罐头食品(酒与奶酪除外);必须使用本地的烹调方法,呈现本土乡间美食特色,餐饮提供的主要食品,必须是新鲜食品,不得用冰冻食品。农庄外观必须遵照当地风格,农庄餐具应用粗陶、瓷器或其他具有代表性材质,以凸现农庄质朴及对环境保护,禁止用纸质的桌布,餐巾纸。规定“暂住型农庄”主人必须亲自向来客介绍农庄的历史、运作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游客了解风土民情,在餐饮方面也有相当具体的规定,要求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式简单多样化的菜式。笔者曾经在生产葡萄酒的农庄参观,农庄70多岁的主人,站在农庄入口处一块壁画面前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多小时农庄的起源与葡萄酒的特点。

另一方面,协会担负起全方位指导农民、教育农民、帮助农民的重任。协会对于加入协会的会员从房屋的修缮、经营、定价、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培训与帮助。APCA与农业及旅游接待处下设的“欢迎你到农庄来”为法国乡村住所联合会,是一个为居民家庭接待旅游、度假提供服务的协会组织,该组织每年对遗产建筑提供1.8亿欧元的维护、修膳费用,在当地发展与领土治理中承担了重要作用。该组织通过提供营销的服务、标识系统的服务以及技术咨询方面的服务,使业主具有遗产价值的物业得到恢复、保护以及增值;增加业主收入,土地减损增益为未来退休作好准备;业主在个人职业发展多样化,拓展在接待业方面的业务,并使业主发展更多的人际交往,与他人分享对乡村的认识与热爱;参与社区旅游活动,提升每一处土地、一种文化,一段历史的社会价值。

以安茹省乡村旅馆联合会为例,协会为家庭旅馆业主提供的服务主要有:①建筑师或CAUE(城市与环境建筑委员会)风景设计师的咨询服务;②5天以上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市场调查、法律与税收制度与条款、项目管理、价格标准与定价原则、筹资计划与津贴申请;③提供与有关管理部门(安全、水资源管理、卫生与消毒、泳池水质管理、餐饮质量管理、卫生标准管理)合作管理的指导;④与旅游委员会共同组织对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培训;⑤对投诉处理提供咨询和协助调解;⑥个人网站的制作。⑦出版或更新国家旅游指南,帮助业主联合促销。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范文3

(XX县图书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XX县图书馆灵活运用文旅融合政策导向,创新服务方式和载体,持续促进文旅融合,以基层阅读、乡村旅游为结合点和主阵地,推动图书馆元素融入全域旅游,大力打造新型文化旅游阅读空间,助推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具体做法:

(一) 特色书屋凸显文化底蕴。

围绕县域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了一批特色农家书屋,既深化了图书馆阵地建设,也有效提升了县域乡村旅游中的“文化底蕴”。

2015年,XX县图书馆在江东县政府旧址、花桥乡塘波村建设革命图书室,为游客、学子提供了了解XX红色文化的平台和窗口,对于宣传XX革命历史,提升红色旅游起到了促进作用。

后治水时代,XX县确定了旅游业作为经济新的增长极。围绕政府的这个重点工作,我们以乡村旅游为一个突破口,重点在前吴、新光、嵩溪、田后蓬、礼张等旅游精品村,创建了一批温馨精致的农家书屋;在外婆家、栖水小筑等重点旅游企业协助建设了民宿书吧;在万年上山遗址公园设立了考古主题书架。这些设施成为了游客们休闲、阅读的好去处,突出了XX历史的悠久,彰显了“书画之乡”的文化底蕴。

(二)阅读活动增添景点活力。

文旅融合推动全民阅读,两者相辅相成,取得良好效果。比如,连续3年在新光村、浦南村、黄宅镇等旅游景点开展有奖猜谜活动,已先后吸引游客54600余人次;在乡村旅游热线开展XX剪纸、江南第一家廉政故事巡展等活动20余场次,吸引众多游客、市民驻足观看,有效地增强了旅游的多样性,提高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提升了旅游档次和品位。

再如,利用馆藏文献开展地方文化宣传。如2018年在大畈乡上河村中国诗人小镇举办“乡贤诗魂·馆藏古籍展”,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赏,文旅融合相得益彰。

(三) 手作活动热烘旅游产品。

近年来多次在城乡开展XX剪纸、XX香包、树皮画等当地的特色旅游产品、文创产品的体验、制作活动,先后吸引3800余人次游客参加,他们纷纷通过微信、微博等工具进行报道,自发宣传XX旅游特色、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既推动了乡村旅游,又增加了旅游企业的收入。

(四)活用媒体吸引八方来客。

灵活运用新闻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在线上、线下开展各类活动,推介本县旅游资源,增强景点人气。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范文4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发展 乔拉克铁热克镇 经济社会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18-01

近年来,特克斯县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载体,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对外宣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在大的旅游环境条件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了以阿克铁热克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示范典型,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发展乡村旅游取得的成效

1.1 景区建设方面。一是继续实施克孜勒阔拉村旅游小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创建新农村建设四星级示范村,全面改善游、居、行条件,积极协调冷水鱼养殖项目等工作,水、电、房等设施逐步得到完善。二是发挥城乡结合部优势,鼓励特色农家小宾馆、饭庄发展。三是加快对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实施农牧家乐星级评价和扶持政策。

1.2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360万元完成12公里防渗渠建设,投入500万元实施19公里通电工程并实现入户,完成萨尔阔布村等3个村15公里通油工程,维修镇区至科桑景区、马基地等3个村道路25公里,筹集资金120万新安装自来水主管道35.4公里,投入33.6万元完成莫因卓勒等3个村5公里的电力延伸工作。完成镇村街道、巷道绿美硬化改造工作。镇区栽种樟子松等树种3950株、撒施草种400平方米、栽植万寿菊等花卉7万余株。加大部级、自治区生态村创建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将生态建设融入农业生产、环境整治、城镇化建设等各方面。

1.3 农家特色体验方面。2014年新建家庭牧场10户,新增养殖示范户3户;新建克孜勒阔拉村红土地哈萨克羊育肥养殖小区1座。分别建立1500亩的苜蓿、青储玉米种植基地,完善合作社经营管理机制,建设良种马配种站一座,引导牧民与德瑞骏发公司签订回收协议,组织配种母马60匹,定胎47匹。结合生态乡镇建设,新增造林500亩,补植2万亩,四旁植树16万株;狠抓示范园建设,按照技术规范要求,推进示范果园精细化管理。大力发展高产小麦、玉米、甜菜优质高产作物,巩固一批绿色和无公害蔬菜设施基地和庭院经济示范户。种植经济作物4.2万亩;继续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全镇特色种植达到1.5万亩;加快发展绿色和无公害农畜产品认证。

2 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及潜力

2.1 区位优势。乔拉克铁热克镇地处特克斯县西南,距县城16公里处,乡村公路可达喀拉峻、阔克苏水电站、克孜阔拉温泉、琼库什台、九曲十八弯、科桑森林公园、塞克草原,连接特昭公路,交通条件极为便利,良好的区位优势,为乔拉克铁热克镇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支撑基础。

2.2 生态环境好。特克斯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大陆温凉性山区气候,无严寒酷暑、无干热,相对湿度67%以上,空气洁净,负氧离子含量高,无蚊虫、无污染,多年平均气温为6.4℃,年平均降水量为402 mm,降水充沛、水系发达,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2天。经济发展以二、三产业为主,工矿企业较少,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周边旅游资源丰富。

3 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发展没有长远规划。目前,乔拉克铁热克镇旅游还在初试运营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全镇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和整合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谈不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结合的问题,资源组合效益不明显。就目前发展起来的农家乐、牧家乐规模效应不明显,招商引资企业进入带动的难度比较大。

3.2 旅游开发模式与当前发展需要不适应。目前乔拉克铁热克镇旅游开发属于初级阶段--纯自然观光和“农家乐”餐饮服务,其他的体验型、休闲型、度假型乡村旅游还未开发。并且没有表现出特色,缺乏文化内涵,旅游设施配套不够齐全,开发才起步。

3.3 旅游开发档次较低。表现为接待能力不足,规模较小,都以农户、牧民为单位的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素质比较低下,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很多从事旅游接待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直接上岗。表现在旅游服务,接待层次、接待能力和水平层次比较低。

3.4 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农民自我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素质与现代乡村旅游服务要求不相适应,农村环境卫生与农民环保意识也与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差距。对乡村旅游发展投入不够,旅游基础设施、娱乐设施、购物环境、交通设施、卫生设施等相当滞后,不能满足发展乡村旅游需要。

3.5 旅游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开发旅游产品,旅游文化内涵不丰富,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都各自为政,没有协作意识,导致旅游服务互补性、共生性差,深度不够,市场营销理念滞后。

4 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4.1 转变观念,加大宣传力度,奠定乡村旅游发展基础

过去,旅游开发者的思维深受“观光旅游”的束缚,缺乏开拓思想和创新意识。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旅游资源不被重视,因而对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农业旅游不屑一顾,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老是在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及其衍生出来的人工微缩景观上做文章,或重复建设,或修修补补,不求开辟新天地。因此,应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将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还应建立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组织、城市酒店之间的联系,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重视乡村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力争旅游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4.2 拓展思路、科学规划,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体系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载体,要推进乡村旅游的新发展,结合“访惠聚”活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品位规划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以有特色、有影响的重点旅游村为龙头,以乡村旅游带为支撑,以农家乐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体系,从整体上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增强发展后劲。加快“部级生态乡镇”和“自治区级生态村”的申报力度,力争获得批复,并争取项目组织实施。

4.3 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形成乡村旅游发展新机制

推进乡村旅游的新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农民主体的原则。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推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进行多方面扶持和服务。加大投入,投资主体多元化,抓好重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先解决道路交通及旅游景点沿途建设,对村内主要道路,群众联户路等实施硬化。健全和完善有关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适应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制,从政策上激励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从机制上探索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把乡村旅游发展纳入生态环境建设扶持范围,多渠道整合资金,重点支持乡村旅游贴息贷款。及时研究制定农牧家乐管理服务的有关规定,在旅游部门登记、宣传并组织开展星级农家乐评定,从政策机制上鼓励推动乡村旅游的新发展。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范文5

关键词:乡村旅游 国际经验 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载体,融观赏、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乡村旅游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相对成熟的较为完整的过程,目前已具有相当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对我国大陆地区乡村游具有借鉴意义。

1. 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1 日本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经近半世纪的发展,日本乡村游取得显著成绩,处世界先进水平。日本乡村游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即观光娱乐型和休闲度假型。

观光娱乐型主要是以城市人所陌生的乡村农林牧副业生产过程和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景区附近开辟有特色的菜园、果园等,游客可采摘,享田园乐趣。在日本的一些水果和花卉的产地,农园就是观光旅游地。从时令果园的分布情况来看,70%集中在关东、甲信越地区, 80%为个人经营,其次是“农协”共管。从果园经营类别来看,既有专营某一种类的,也有实行两种或多种兼营的,大多根据自身的 经济 实力、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等情况进行开发。

休闲度假型的乡村旅游,是利用优美的山水 自然 环境和不同的农林资源,向人们提供各种休闲度假服务。目前这种形态的乡村游,已成为日本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主要形式。休闲农场是最具代表性的经营业态之一,它以生产蔬菜、瓜果、茶蚕或其他农作物为主,在具有多种优越自然资源的条件下,开展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日本最多的还是各类综合性的休闲农场,一般在农场内规划有服务区、景观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分别开展综合经营活动,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

1.2 韩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韩国乡村旅游是随着经济腾飞和城市化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韩国自上世纪60年代起经济开始腾飞,由农业国逐渐转变为中等发达国家。韩国约90%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农牧渔业人口不足10%。这为韩国发展乡村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韩国乡村游内容丰富。海滩、山泉、小溪、瓜果、民俗都成为乡村游的主题。韩国约有800个与乡村旅游有关的民俗节,如“泡菜节”、“鱼子酱节”等,具有乡土特色为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韩国乡村游在项目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 “韩食旅行”让游客前往 农村 品尝颇具特色的韩式套餐。“茶园旅行”让游客到茶园采茶。“周末农场”适应双休日的特点,供城市游客携一家老小去耕作和收获,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韩国农林部正在推广的“绿色农村体验村庄”则是将自然生态、旅游、信息化和农业培训结合起来的高端乡村旅游项目。

1.3 台湾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20 世纪60年代后,随着工商业发展,农业在台湾所占比重下降,到1980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仅占9.2%, 同时面临农场规模小、农产品过剩、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就需要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扩大经营范围。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台湾已意识到乡村游这种兼具农业生产、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营的 “强心针”。

近年来,台湾乡村旅游在规模、种类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拓展。从距离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近郊型乡村游和远郊型乡村。近郊型乡村游接近于都市农业,农事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交融;远郊型乡村游相对独立于城市,乡土气息浓郁,为游客提供返璞归真的体验。从内容上形成以下几种类型: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和休闲农场。

2. 日本、韩国、 台湾 地区促进乡村 旅游 发展 的主要措施

2.1 对乡村旅游进行 法律 支持与规范

一是立法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日本发展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最早可追溯到1970年。当时山村振兴基本问题咨询委员会制定了“山村振兴和开发计划”,提出“山村地区将长期承担保护日本 自然 生态环境的责任,为社会 经济 的发展做出贡献”。92年,农林水产省又出台新政策,并在99年颁布《食品农业 农村 基本法》。99年,韩国制定了“农业•农村基本法”,第23 条记载着以“城市农村交流”和“绿色交流”来推进“绿色旅游”。台湾乡村旅游发展依据是“农业发展条例”和“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目前相关规定可分为七类,约50余部。

二是利用法律、规范对乡村旅游进行规范化管理。日本的农家住宿一般以家庭成员进行经营,按《酒店法》的规范进行管理。韩国政府对农民办家庭旅馆有严格的标准。台湾当局注重乡村游规划管理、制度与相关规定的衔接。条文明确规范了审批程序、审核标准,可操作性强,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2.2 成立负责乡村旅游的专门机构

日本、韩国、台湾都成立了专门负责乡村游的政府机构及社会团体,对乡村游进行组织协调。日本政府直接参与旅游规划和行动,由农林水产省负责对其管理、咨询、提供补助经费和贷款等。韩国民泊协会承担着为开办家庭旅馆的农民服务和协调的作用。该协会办有网站,家庭旅馆在网上注册,游客可查询。台湾非常重视乡村游发展,从“行政院农委会”到基层农会都有负责的机构。

2.3 对乡村旅游发展实行政策倾斜

日本、韩国、台湾的各级主管部门在资金、技术、经营管理上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大力支持。如台湾83年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农民开辟观光园经申请及考察后,纳入辅导对象,由“农委会”拨给补助; 90年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在经费、技术辅导等方面加大支持; 92 年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备管理办法”; 94年出台了“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辅导创办示范体验型市民农园。

2.4 对乡村旅游进行整体规划和形象宣传

牵头做好乡村游规划。如台湾农政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制订了“发展休闲农业示范计划”、“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和各个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列入全面的综合规划之中,以使乡村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日本、韩国、台湾的主管部门每年都通过印制宣传手册、统一组织广告活动、举办旅游博览会等,对乡村游进行宣传和推广。

2.5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持续建设和完善。日本、韩国、台湾经过多年建设,乡村 交通 已形成了镇镇通国道、村村通公路、户户连大道,即使偏远乡村,都有平坦的柏油马路。与旅游相配套的旅馆、商店、加油站、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做得较到位。

3. 对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3.1 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法规体系

为保证乡村游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结合我国实情,制定并持续修改完善乡村游法规。可在相关法规或文件中,设置乡村游的说明和规制。或以文件规划的形式,制定“乡村游发展规划”“乡村游促进计划”等。同时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制定“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条例”“乡村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和“乡村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条例,促进乡村游的发展。

3.2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

乡村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协调,各级政府在乡村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一是成立负责乡村游发展的专门机构,对乡村旅游涉及到的政策制定和管理权限、宣传等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为乡村游提供培训、 金融 、信息等方面支撑。

3.3 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应把对乡村游的支持作为振兴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别的举措,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多方金融筹措,促进乡村游发展。优先支持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衍生的、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乡村游区域开发,为招商提供税收、土地使用等优惠,并给予财政资金或贴息贷款支持。同时,投入资金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一个优良环境。

3.4 拓展乡村旅游细分市场

产品的内涵是乡村游发展的关键,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从一般观光游到参与性极强的休闲农场游、再到提升自我和发展自我的主题游,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国乡村游发展不能局限于一般的乡村度假和生活体验,应拓展细分市场,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更加优良的服务和环境。

3.5 注重乡村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宣传和推广

从宏观政策而言,建议在国家明确乡村游在乡村地区复兴中的地位,给予乡村旅游更重要的地位。同时,各地主管部门做好乡村游的规划设计,并不断修正。乡村游多为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形式,各级政府要组织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扩大营销层面和影响力。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43-02

1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乡村旅游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管理民主,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旅游这个渠道,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更加重视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因而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后,集资办起了教育和医疗,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还有一些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达到社保条件后可以按月领取保障金,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也可以选择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式,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给农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三是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城乡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方方面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农民和农业倾斜,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一批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村镇应运而生,促进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促进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是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一些农村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一些农村举办了各种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使一些农村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农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二是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和谐。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与之协调发展。四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旅游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2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

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正因为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乡村旅游工作,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积极引导各种农民组织发挥市场开拓、行业自律和维护权益的作用,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各相关部门应把乡村旅游作为其重点工作加以扶持,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帮助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创业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让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因此,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要使之成为利益主体、发展成果享受的主体。一是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要发挥乡村旅游在就业上的“乘数效应”,使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就业;还应为广大农民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创造良好环境,间接带动增加农民就业。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保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劳动报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也要注意保护农民的资源参股、资金入股的合法所得。三是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加强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生活境界。四是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民的长远利益相结合。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2)遵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各地农村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不尽相同。乡村旅游有其内在的固有的发展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一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到位,要选择好发展的时机,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一些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或具备发展潜力的地区,也不是每个农民都应参与乡村旅游,而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和能力情况来决定,不能强求人人参与。二要加强分类指导。从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设定指标,不设固定模式。

3 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城市化、农民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着眼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的改善;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注意保持当地农村特色,要防止某些“城市病”向农村蔓延,防止工业垃圾、城镇污染侵蚀农村净土。发展乡村旅游,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提升为目标,既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旅游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简单搞成旅游新村规划;也不能因为发展乡村旅游而把农村建成没有农业、村庄、农民、特色的所谓新农村。

(2)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中政府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由政府来推动,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推动不是包揽一切,而是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农民有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不应该强求一律。要在政府的指导推动下,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3)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农村各产业之间和谐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要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的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旅游也要充分依托其他产业,取得其他产业的支持,在其他产业发展中得到加快发展。